论中西文化的 “天人关系”(一)
浅析中西方伦理思想的比较——以“天人合一”思想为例
文_学术探讨337摘要:中西伦理思想明显存在很大的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本文主要选取了“天人合一”思想为例,来阐述一下中西伦理思想的差异,在中国的传统伦理思想中,“天人合一”主要被赋予了“德性之天”之义,“天人合一”主要是从整体出发,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正心”的角度,来强调成圣之道,达到“天道”与“人道”的统一即是成圣的最高境界,然而在西方的伦理思想中,“天”则主要指的是“自然之天”,主要是指规则、法则之义,强调“人为自然立法”,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关键词:“天人合一”;德性之天;自然之天一、中国传统思想中天人关系问题“天”原本指的是自然,在中国伦理思想中,它被引申为人在自然中的地位,中国传统思想在道德本质和起源问题上坚持“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道德的本质和根源在于天道本体,人的一切行为的道德原则和道德价值都根源于天。
尽管有人提出“明于天人之分”、“天人交相胜”等思想,但都是以“天人合一”为基础的。
1、性与天道合一《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这就说明了,性是人从天那里受命而得的。
朱熹解释说“诚者,真实无妄之谓。
”“诚”是连接“天道”和“人道”的桥梁。
“人之道”就是对天之道的追求和接近。
不仅如此,中庸还把“诚”当作圣人达到的精神境界,认为达到“至诚”境界的圣人,能尽己、尽人、尽物之性,从而能参天地之化育,认为只有“至诚”的圣人才可以充分的了解自己的“性”。
这种天道与人性合一的观点在孟子那里也有体现,《孟子》曰:“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
”还说了“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强调了人性与物性、天道之间的相通。
并通过“至诚”把心、性、天连接起来,肯定了性与天道的合一。
2、大人与天地合德《周易.文言传》提出“大人与天地合德”的理想。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这里的“大人”就是有德有位的圣人,这样的圣人以其无私,“与道为体”。
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对比
中美价值观念对比分析1.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Oneness vs. Dividednessbetween Man and Nature)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或对自然的态度是天人合一,而西方则主张天人相分。
天人合一是指人对自然规律的顺从和对自然的崇拜,人们将自然中日夜交替、季节变换与人们的生活和活动周期相一致起来,一切都处在不断循环往复之中,并与自然和谐统一。
实际上,自古代几千年以来,人们在各个生活侧面都力求与自然统一,达到顺其自然的境界 无论是政治、思想、情感、理智和实践等方面都是如此。
人们做事情讲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追求天时、地利、人和。
在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和影响下,在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和言语观方面都倾向于求整体、求笼统、求综合和知觉上重直觉,迥异于美国人或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言语观。
西方人,从古至今倾向于把宇宙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天人相分,二者对立。
西方的哲学家从古代起就开始认为世界上的万物都是对立的,一分为二: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社会与自然等,一切二分对立。
因此人与自然相分对立,而人处在支配和改造自然的位置。
在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或地位,他们相信这并不是天命,顺从命运的人会遭到唾弃。
这就是为什么西方人把自己比作一部机器或一个独立存在的原子的缘故。
天人相分决定了美国人一分为二,对待事物习惯分析的思想方式和重逻辑的思维方式,以及求“准确”的言语观。
总之“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分”这两种不同的宇宙观构造东西方人色思维方式、民族性格方面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西方东方宇宙观:天人相分天人合一思维方式:抽象思维具象思维重分析、逻辑、客观重直觉、综合、主观演绎式归纳式线性圆周式言语观:法制语言人制语言重形合重意合写作:开门见山(演绎式思维)往往不开门见山(归纳式思维)2.群体取向与个人主义取向(Group vs. IndividualismOrientation)群体取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群体取向,二是他人取向。
中西文化中神性与人性关系.ppt问题解答
对立与统一
相互联系,密切相关 1神性
• 神性:就是具有 上帝自然属性的彰显, 是 本体与生俱来的 “真理,生命和道理”自 然的, 本能的, 不由自主的 “德行”显现, 或者完备的, 或者部分的秉性。例如 神圣 上帝 有以下 五种基本属性(物质和道德 的):
后来中国人 称之为 仁义礼智信 仁义礼智信, 就是上帝 五种最基本的 道德 属 性
相互对立
• 神性和人性,是指存在于神和人的一些特 质。也正是具备和展现了这些特质,人才 为人,神才为神 • 在《诸神之战》这部影片中宙斯反复说的 一句话,我创造了人类,我爱他们,他们 的祈祷和赞美让我拥有强大的力量。这么 一句话就可以看出希腊神话中人神之间的 爱逃不开利益关系,不是一种超脱的爱, 无缘无故的爱。
表现
• 妇人常常有妇人之仁,过度溺爱。 基督耶 稣具有人性的一面,所以基督耶稣没有 《旧约》天父那样的严酷无情。父爱更加 专注于“灵”生命和圣洁。人性和母爱更 多趋向于肉体和世俗享受。中国三皇五帝 也是人性与神性的结合,存在人性的一面 • 但人性的局限,自私自利,贪婪,自我意 识膨胀秉性,自然形成个体之间的相互约 束,往往也导致自我毁灭,自相残杀。
过程
• 人性挑战神性(打仗的是人,又不是神, 胜利依靠人类自己的双手。公主和亲历史 常见,即使君主是军权神授,但大家都是 父母生的,凭什么要保护公主,而牺牲平 民百姓呢? • 人神关系的修复(伊斯兰教,基督教的衰 弱与兴盛,宗教改革) • 人神关系的终极和谐之路是神真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脱人 性,回归神性,而人则约束人性,臣服神 性(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行)
•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习这些精神,全面 发展具有这五种完备的道德属性。 而不是 单一性。做一个完全的各个方面发展的人。 上帝是全部属性的整体,任何单一,部分 崇拜就是偶像。
从英汉构词看中西“天人关系”的哲学观
世界观本 身 的形 成 通 过 语 言 这 一 手 段 才 能 实 现 ” ,
“ 每一语言里都包含着 一种独 特的世界 观” 即不 同的 ,
语 言 体 现 不 同 的世 界 观 , 映 认 识 现 实 的 不 同 思 维 方 反
而亚里士多德 以为词能够正 确地反 映 出客 观现实 , 词 本身并不存在真伪 的问题 , 只有 当词 构成 句子时才 可 能发生真伪 。亚 氏甚 至将 语 言符号 的意义 区别 为 符
语 言 是 社 会 符 号 系 统 , 文 化 是 相 辅 相 成 的 。语 与
号所指 的概念 和符号的具体指 称物 两个方 面 , 而且词 的所指概念 与其具体 的指称对象可 以不 同。 中国传统 的语 言观认 为语言 是 外部 客 观现 实 的 图像 。以庄子为代表 的哲 人把语 言放在 人 的思 维 、 意
作者简介 : 李建红 ( 9 8 ) 女 , 16 一 , 湖南益 阳人 , 湖南工学院副教授 。
4 9
“ 观 性 ” “ 面 性 ” 认 为 它 有 重 要 的哲 学 意 义 、 主 和 片 , 语
( o o n ig 。 c mp u dn )
言学意义 、 文化史 意 义甚 至美学 和法 学意 义。“ 萨丕 尔—— 沃尔夫假 说 ” 出语 言 决定思 维 , 言结 构 的 提 语
手, 比较 英汉不同的思维方式在构词 的异 同, 以此来映射 中西不 同的“ 并 天人” 哲学观。 关键 词 : 言与文化; 语 构词 ; 中西“ 天人 关系” 哲学观
中 图 分 类 号 : 4 . H16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11 (0 9 0 0 4 0 17 0 2 20 )4— 0 9— 4
一 语 言 研 究
中西文化在天人关系问题上的异同
中西文化在天人关系问题上的异同
中西文化在天人关系问题上存在一些异同。
一方面,中西文化对待天人关系的态度存在异同。
在中西文化中,天人关系指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神明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在中文文化中,天人关系强调个体在社会和自然之中的位置和角色,注重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而在西方文化中,人被看作是能够通过自由意志主动塑造世界的存在,强调人的个人权利与自由。
因此,西方文化中的天人关系更注重个体对自身发展的追求。
另一方面,中西文化在对待天人关系中的行为规范方面也存在差异。
在中文文化中,传统价值观强调谦虚、尊敬他人、尊重自然等观念,在与他人交往时强调礼貌和恭敬。
这反映了中文文化中的集体主义和儒家思想的影响。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思想更为突出,个体追求自身利益和自由更被看重,因此,在交往时强调个人的自主性和平等,相对较少注重礼节和恭敬。
综上所述,中西文化在天人关系问题上存在一些明显的异同。
中文文化中注重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强调尊敬、恭敬等传统价值观;而西方文化中更强调个体的自由和权利,注重个体对自身发展的追求。
同时,中西文化中在对待天人关系的行为规范上也存在差异,中文文化更注重礼节和恭敬,
而西方文化则更注重个体的自主性和平等。
“天人之际”、“天人合一”与“天人一也”(赵妙法)
现在,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在一般场合,“天人合一”的说法很是流行,并认为这是我们中国文化的特点和长处。
当今的学术界的许多大人物都在这样地大谈特谈着。
例如,钱穆先生、季羡林先生和张世英先生都用“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或“主客二分”说中西文化的对立。
1991年,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1991年8月第四期,第93-96页)发表了他一生中的最后一篇文章:《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
在这篇文章中,钱先生说:“在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观……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
”“中国文化过去最伟大的贡献,在于对‘天’‘人’关系的研究。
中国人喜欢把‘天’与‘人’配合着讲。
我曾说‘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
”“西方人喜欢把‘天’与‘人’离开分别来讲。
换句话说,他们是离开了人类讲天。
这一观念的发展,在今天,科学愈发达,愈易显出它对人类生存的不良影响。
”钱先生把“天”理解为“天命”,把“人”理解为“人生”。
季羡林先生则不同意钱先生的这种观点:“我不把‘天’理解为‘天命’,也不把‘人’理解为‘人生’;我认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我们人类。
天人关系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看来在这一点上我同宾四先生意见是不一样的。
”但是季先生并没有对“天人合一”的说法提出过不同意见,相反地是完全接受了这种说法的:“西方是‘一分为二’,而东方则是‘合二而一。
”“我理解的‘天人合一’是讲人与大自然合一。
”“据我个人的观察与思考,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是迥乎不同的,夸大一点简直可以说是根本对立的。
西方的指导思想是征服自然;东方的主导思想,由于其基础是综合的模式,主张与自然万物浑然一体。
”(以上参见季羡林等编选:《东西文化议论集》(上),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第81-83页)张世英先生则专门写了一本专著:《天人之际》(人民出版社,1995年)来讨论这个问题。
该书的中心思想是:人对世界万物的基本态度或关系有两种:一是主客二分,一是天人合一(指主客不分,物我交融)。
中西文化比较 第四章 天人合一与物我两分
第四章天人合一与物我两分1、人与自然(人与天)思维方式2、人与社会(三层)3、人与人(我与他;我与我)第一节从宇宙观到认识论一、“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总结:“天人合一”成为中国哲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命题,它构成了一个阴阳、天人、形神、理物、道器、内外等重大范畴统一的宇宙。
二、二元对立的认识前提* 萨特“地狱就是他人”。
* 二元的对立还表现为人自身的分裂。
(灵肉分裂)* 伊壁鸠鲁“是生活愉快的乃是清醒的理性,理性找出了一切我们的取舍的理由。
”(中世纪灵与肉的分裂达到绝对的程度)第二节直觉思维与逻辑推理一、主观联系的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联想思维)是非逻辑的思维。
* 直觉思维十分重视为认识者留下广大自由的主观空间,有极强的主观性。
* 直觉体验的个体主观性是不确定的,认识本身也就有极大的随意性,灵活性,这也许是直觉思维具有创造力量的原因,是中国哲学思维的绝妙之处。
* 重视个体性的西方文化,在思想和情感方面给了个人以诸多的限制,而重视群体的中国文化则给了个人以更多的自由。
* 直觉思维具有立体有机联系的特征。
(1,2,3)* 因为它是主观的,顿悟式的,是难以言说的;它是个体化的,是无法概括的。
* 联系性是直觉思维达到认识目的重要途径。
1、这种联系性首先建立在宇宙整体论的观念上的一切都在联系中。
“‘气’充一切虚,贯一切实。
”气无所不包,无所不在,它能贯穿一切有形无形之物。
2、思维的联系性还是互为因果,相互推动变化,彼此包容的联系;也是无所不在,超越时空、虚实的广泛联系。
3、中国思维的这种联系性还是辩证、转化的关系。
二、细剖精析的逻辑分析* 西方科学文化极发达,靠了两条重要的认知方法:一是可以理解的逻辑,一是可以控制的实验。
* 分析的方法包含两大步骤:1、细剖精析(* 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也不例外。
* 自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提出原子论起,原子一直被认为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
)2、建立逻辑的认识系统(* 切割细分得到单一、确定的认识,使认识具有可靠性、明晰性,是认识更深入。
东方人和西方人对天和人之间关系的认识
东方人和西方人对天和人之间关系的认识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对于天和人之间关系的认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东方文化中,天被视为至高无上的存在,人与天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在西方文化中,天往往被视为一个客观的存在,人与天之间的关系则相对较疏远。
下面将对东方人和西方人对天和人之间关系的认识进行更详细的探讨。
东方文化中,天往往被看作是神圣的、至高无上的存在,代表着宇宙的法则和秩序。
在中国文化中,天被视为至高的天帝,人们对天的崇拜和敬畏之情表现在祭祀和祈福的活动中。
中国古代的帝王认为自己是天的代表,有天命的象征,要依照天的旨意来治理天下。
在东方人的眼中,天是超越人类的存在,人们要尊重天的旨意,顺应天的道,才能获得福祉和平安。
与此相对应的是,西方文化中的天往往被看作是客观存在的一部分,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与人类并没有密切的联系。
在西方的宗教中,上帝被视为创造者,但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对疏远。
西方人更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和个人努力,认为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不是完全依靠天的旨意。
西方文化中的人们往往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主性,相对较少去追求与天的关系。
此外,东方人和西方人对待天灾人祸的态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东方文化中,人们往往将自然灾害和人祸归咎于天的不满或天的惩罚,认为这是天的旨意,需要人们去接受和忍受。
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通过科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认为天灾人祸是自然的规律或人的行为所导致的,而非天的旨意。
西方人更强调人类的智慧和技术,努力通过改变自然的规律来应对灾难。
总的来说,东方人和西方人对天和人之间关系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东方文化中,天被视为至高无上的存在,人与天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要顺应天的道。
而在西方文化中,天被看作是客观存在的一部分,与人类之间的关系相对较疏远,人们更强调个人的自由意志和努力。
此外,东方人和西方人对待天灾人祸的态度也存在差异,东方人更倾向于接受和忍受,而西方人更倾向于通过科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浅析东西方哲学天人关系的差异
浅析东西方“天人关系”的差异及影响张云天摘要:天命观源于传统的古典哲学,是对于人终极问题的沉思,属于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了,而“天人关系”又是天命观的重要内容。
因此不论中国古代哲学还是古希腊哲学都对“天人关系”进行了充分的理论研究和阐释。
本文从这一问题着手,试图简要浅析东西方“天人关系”的差异及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天人关系东西方哲学天命观一,天命观的产生1.古代中国天命观的产生天命观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脱胎于文明社会初期形成的宗教观和神话观。
在上古时期古中国和古希腊的古典文献中,可以看出中西方古代先民已经形成了天命观的雏形,对天人关系已经有了朴素的认识。
在中国天命观可以追朔到西周初期,最早的天命观集中体现在对于“天”的认识当中。
天的观念最早出现于西周初期,它原本是西周时代的主宰神,其先驱就是商代被称为“帝”或“上帝”的最高神。
《尚书·大诏》曰: “天降威,知我国有疵,民不康。
”《诗经·邺风·北门》曰: “天实为之,谓之何哉?”《左传·哀公二十九年》有云“天祸郑久矣”。
[1]从这些关于天的记载来看,西周时期所说的天与殷商时期所说的“上”和“帝”具有相同的意义,也是一个宗教概念,指能够主宰人事吉凶祸福的人格神。
这些作为具有超越自然界与人间一切力量的神被人们所信仰,成为了“天”的思想来源。
中国早期的天命观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体现了对于人格神的崇拜,与国家的兴衰、人民的生活紧密相关。
但是由于认识水平地下,“天人关系”的认识和互动必须要靠一系列复杂的宗教仪式才能进行,所以“天人关系”仅仅表现为以“人”集合表现形式的“人民”与“天”的关系,缺乏单个个体对于“天人关系”的认识。
同时上古先民受到统治者政治和宗教的压迫,因此“天人关系”中“天”的观念占据统治地位,强调对于“天”的无条件信仰和服从,造成了消极的思想影响。
2.古希腊天命观的产生古代西方天命观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古希腊,古希腊的多神神话世界观和宗教观是天命观的原型,这集中体现在荷马史诗当中。
中西天人合一思想共同点的历史探寻
中西天人合一思想共同点的历史探寻摘要:天一人关系是哲学,宇宙观的中国式词话,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天人合一的理性传统之文化表达。
本文从人类理性进步的历史和现实的重现出发,认为西方思想史上也存在着大量的天人合一的思想,重点研究了中西天人关系里天人相统一的内容,对天人关系及天人合一思想给人类的现代启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天人何以长安、人与自然何以和谐共生等问题上作出了积极研讨。
关键词;天人合一;共同点;天人不合一;天人长安物极必反,技术理性作为一种天人极端或日偏激合一的武器,给人类社会带来丰厚物质享受的同时也让人类饱尝了其天人不合一的恶果:资源能源枯竭、自然地球环境恶化……等。
庆幸的是,人类已迈开了从对技术理性盲目崇拜中走出来的步伐,进行深刻检讨的同时,在理性进化的道路上开始努力重拾体现和谐共生的天人合一思想。
这就加快了人类回归自然的节奏,使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天人得以真正长安。
一、中国传统的宇宙天人学说(一)古代神话中的天人创世体系。
盘古是中国古代传说中开天辟地的神,“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在其中,万八千岁。
天地开辟,清阳为天,阴浊为地”。
在天地还没有开辟以前,宇宙是混沌一团的,有个叫做盘古的巨人在这个“混沌”《太里一直酣睡了18000年后醒来,盘古凭借着自己的神力把天地-给开辟出来了;平御览》卷七十八引《风俗通义》言:“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我们不难看出,盘古开天地与女娲造人的神话传说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天与人都被置于神之麾下,但神的一切努力却是为人服务的:有盘古之身体发肤和骨血气息皆化河山草木、日月风云之悲壮,也有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之情怀。
(二)中国传统自然哲学中的宇宙天人观。
《易传》言:“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阴阳和合的宇宙系统论初见端倪。
《道德经》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指出了混沌之道,元气初生,形成天、地、阴、阳,阴阳和合而生万物,体现了朴素的宇宙创始论。
东方人和西方人对天和人之间关系的认识
东方人和西方人对天和人之间关系的认识人类自古以来对天地之间的关系有着极为深刻的探索和思考。
东方人和西方人,在不同的历史、文化和宗教背景下,对于天和人之间的关系有着不同的认知和观念。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以历史、哲学和宗教的角度,通过对比分析东方和西方人对天和人之间关系的认识,探讨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与观念。
一、历史观点1. 东方人的历史观点东方文明源远流长,古代东方人对于自然和天地的认知和崇拜有着深厚的情感和信仰。
在我国古代哲学中,天地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认为人与自然、天地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古代孔子以及道家思想强调“天命”和“道法自然”,强调个体人和自然、社会的和谐关系。
2. 西方人的历史观点古希腊哲学家们对于天地宇宙的理解也是非常深刻的。
柏拉图把天上存在的理念界描述为“理性”、“精神”和“充满真理的国度”,并主张理念界和感觉界之间有着某种通联。
而亚里士多德则提出了“宇宙万物皆有目的”,认为天和人之间有着目的论的关系。
二、哲学观点1. 东方人的哲学观点在东方哲学中,儒家和道家思想对于天地宇宙和人的关系有着深刻的思考。
儒家主张“仁”、“义”和“礼”,认为个人需要与天地、社会、亲人和朋友和谐相处,追求人际关系中的和谐。
而道家则倡导“道法自然”,主张谦虚柔和的生活方式,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
2. 西方人的哲学观点在西方哲学中,基督教思想对于天人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基督教主张上帝和人类之间存在着特殊的关系,主张人类要顺从上帝的意志,追求灵性的完善。
而启蒙思想时期,西方哲学家强调人类的理性和自由意志,主张人类通过理性和理性判断来认知和改造自然。
三、宗教观点1. 东方人的宗教观点东方宗教中,佛教和印度教对天人关系有着独特的认识。
在佛教中,主张人追求解脱和涅槃,并倡导放下执念,放下欲望。
在印度教中,人与天的关系由种姓制度和转世轮回构成。
2. 西方人的宗教观点在基督教中,上帝是人类的创造者和主宰,人类需要在信仰上依赖上帝,严守十诫和教义,以获得永生。
中西文化比较(一)
中国古代文化不大重视逻辑推理,而是 强调直观体悟。悟性的高低是判断一个 人聪明才智的基本指标。
中西思维方式上的这种差别,影响到了 中西文化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从这 个角度切入,可以看到以往为人们所忽 视的许多重要差异,使中西文化的比较 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2. 突破口
以中西思维方式的比较来做中西文化比较的研究, 其突破口在于寻找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认识主体。 西方
中西文化比较(一)
——起点与本体论的分野(一)
Contents
一、 中西文化比较的起点
二、 本体论的分野(一):“天人合一”
一、 中西文化比较的起点
我们今天所展开的中西文化比较,是从思维方式 的角度切入的。 1. 思想背景 人们的思维方式是文化的核心因素,思维方式的 差别是文化差异的本质体现
在西方,“思维”(thinking)与逻辑 和理性密切相关。西方文化自古以来注 重理性思考和哲学反思,充满哲学思辨 色彩的学说层出不穷。在一些西方学者 看来,中国古代是缺乏逻辑与理性的。
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生态环境、美学和哲学领 域的重新阐释和肯定
推荐阅读书目
吴国盛主编:《自然哲学》 王吉胜主编:《中国著名思想命题要览》 张云飞: 《天人合一——儒学与生态环境》 《庄子· 秋水》 《荀子· 天论》 《孟子· 万章上》
在西方,公元前500年左右,古希腊医学 家阿尔克莽就通过解剖发现大脑是感觉和 理智活动的中央器官。 德谟克利特:人的灵魂分为思想、意气和 欲望,分别位于脑、心脏和肝脏。
中国:心术
造就了风格迥异的知识体系
西方:技术
二、 本体论的分野(一)
——“天人合一”的漫漫心路 1.天的多重含义:
① 天空 ② 自然形成的事物的总体 ③ 被赋予人间事物的许多属性
浅论中、西传统文化中天人关系思想对当代的影响(一)
浅论中、西传统文化中天人关系思想对当代的影响(一)作者:张红梅王伯达王晶涛周方昌论文关键词:传统文化;天人合一;主客二分论文摘要: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和西方传统哲学中主客二分思想的利弊,以及这些思想对当代的影响;提出面对严峻的生态危机挑战,重温中西传统文化有关天人关系的思想,对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宇宙中,地球是我们至今所知道的惟一有生命存在的星球,人类是地球生命系统的一部分,是大自然长期进化的产物,也是地球上惟一有完整的知识系统、价值系统和道德系统的高级生物。
人类被称为万物之灵,但不是万物的主宰,不能脱离自然而存在,应当和自然和谐相处,否则就会自毁家园。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这种认识,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从对自然的恐惧、取媚、亲和,到人与自然的分化、对自然的探索和征服。
当人类终于可以高昂着头颅蔑视自然的时候,也受到了大自然无情的惩罚,人类最终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在自然中的位置。
在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过程中,人性的发现、人类崇高地位的确立,是人类摆脱自然和社会奴役的精神力量。
而当人类把自己视为自然的主宰,任意破坏和掠夺的时候,猛然醒悟已经走到了绝路。
今天,当我们面对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环境恶化的势态,不得不考虑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要实现这一长远目标,就必须确立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现代理念。
当然,要纠正人们长期形成的错误认识,决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在讨论人与自然关系的现代理念之前,有必要对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历程进行认真地反思和清算。
一、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观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被称为天人关系。
东方民族习惯于或者说更擅长于将“天”与“人”置于一个彼此相连的大系统中,来思考两者之间的关系。
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天人合一”、“道”、“气”等哲学命题,都体现了东方文明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这种思想有三种表现形式: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天人合一论”;以庄子为代表的“天人交融论”和以荀子为代表的“天人相分论”。
中西天人观讨论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中西天人观讨论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中西天人观讨论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近几年,随着文化的交流,中西天人观的探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它们涉及到人类的生存本质,有助于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类社会。
因此,有必要探讨中西天人观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天”的概念中国传统文化把“天”定义为一种力量,它不仅能够影响人类的行为,也可以影响自然界,这是一种“天道”的概念。
而西方文化中,“天”只是一个抽象概念,它表示一种抽象的力量,而不是具体的力量。
因此,中西天人观之间的差异在于“天”的定义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二、关于“人”的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是一个社会主体,它代表了一种社会价值,可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从而影响整个社会。
而在西方文化中,“人”则是一个个体,它代表了一种个体价值,可以通过个人行为和思想来影响整个社会。
因此,中西天人观之间存在着差异,那就是“人”的概念不同。
三、关于“天人合一”的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天人合一”的观念,即人应该把天和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而在西方文化中,则是以“天人分离”的理念来看待这个问题,即人应该从天上来看待问题,而不是将天和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因此,中西天人观之间存在着差异,那就是关于“天人合一”的观念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四、关于“天道法则”的理念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种“天道法则”的理念,即每一件事都有其固定的法则和准则,并且不能够随意改变。
而在西方文化中,则是以“法律法则”的理念来看待这个问题,即每一件事都有其对应的法律条文,可以根据情况进行修改。
因此,中西天人观之间存在着差异,那就是关于“天道法则”的理念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五、关于“道德价值观”的理念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种“道德价值观”的理念,即道德是一种温和而和谐的价值体系,它既关注当下利益,也关注长远利益。
而在西方文化中,则是以“实用价值观”的理念来看待这个问题,即重视当下利益,而不重视长远利益。
论中西文化的 “天人关系”(一)
论中西文化的“天人关系”(一)论文关键词: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天人关系论文摘要:中西方文化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关注话题,特别是在“天人关系”上,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是“天人合一”思想,西方文化主流是征服自然和“天人二分”的思维方式。
“天人关系”理论的阐述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关系”论述在“天人关系”上,主张人与自然的调和、协和、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不仅作为中国文化主干,而且后来也成为东亚区域性学说的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都有“天人合一”的观念。
“天人合一”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来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在儒家来看,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心中天赋地具有道德原则,这种天人合一乃是一种自然的,但不自觉的合一。
但由于人类后天受到各种名利、欲望的蒙蔽,不能发现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则。
人类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欲望的蒙蔽,“求其放心”,达到一种自觉地履行道德原则的境界,这就是孑L子所说的“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也许可以说儒家思想是一种建立在修德进业基础上的人本主义,它可以对人们提高其作为“人”的内在品德方面贡献于社会;道家思想是一种建立在减损欲望基础上的自然主义,它可以对人们顺应自然、回归人的内在本性方面贡献于社会。
儒家的“仁论”和道家的“道论”哲学以及它们的“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同样可以贡献于今日人类社会。
这就是说,中华文化不仅可以在调整“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都可以起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且就其哲学的思维方式和形上层面也会对二十一世纪的哲学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在道家来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一部分。
因此,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
”天人本是合一的。
但由于人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使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
人类行动的目的,便是“绝圣弃智”,打碎这些加于人身的藩篱,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天人合一中西方不同的自然观
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导致了中
国人的艺术心境完全融合于自然,“崇尚 白然,师法自然”也就成为中国园林所遵 循的一条不可动摇的原则。在这种思想的 影响下,中国园林把建筑、山水、植物有 机地融合为一体,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利 用自然条件,模拟大自然中的美景,经过 加工提炼,把自然美与人工美统-起来,创 造出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天人合一的艺 术综合体。苏州沧浪亭楹联“清风明月本 无价,近水远山俱有情”就表现出园主视 己与自然浑同一休,陶然与自然的闲适心 情。
天性与人性
天命:“五十而知天命” 天是人间生活的主宰, 天命自然也就是人间命运的自然体现。成汤、周 武“顺应天命”。天命的庸俗化——宿命论
天道:天道即天理,指人类社会应奉行的基本公 理和行为准则。“替天行道”、“伤天害理”、 “天理难容”、“存天理灭人欲”
天情:天的情感流露,是把天人格化的生动体现。 “天若有情天亦老”、“苍天不负有心人”、 “老天报应”、“天怒”、“天谴”。(窦娥冤)
天人合一观念的具体表现—中国 传统书画
中国书画同样渗透着“天人合一”的精神。中国 画讲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画家要 “以天地为师”。在绘画中,主要体现为以景寓 意,从自然景物中体现天人和谐的境界。花鸟鱼 虫也都渗透天意,隐喻人的高尚精神。而中国书 法则讲究妙趣天成,“字的造型虽然在纸上,而 它的神情意趣,却与笔墨之外的自然环境的一切 动态有自然相契合的妙用”(沈尹默)。(张旭 见公孙大娘舞剑器而得草书之妙)
中国古代思想特别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 间的和谐统一关系。尽管人与自然相比,人的地 位更为重要,但古人并不把自然看作异己力量, 而是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为天人是相通的, 故有“天人合一”、“万物与我一体”之说。
在现实生活中,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 式处处体现着人与天的和谐。中国人崇尚那种田 园牧歌式的自然生活,推崇淡泊名利的处世态度, 甚至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喜欢“纯天然”而不是人 工合成。
中西文化关系
仁与爱是儒教与基督教的核心观念和根本原则,通过对这两个概念的深入分析,作者试图揭示这两种传统文化背后所隐含的深层意义,即寻找两种文化对人生目标和终极价值的深层关怀。
本书作者认为,宗教可分为三大类型:以神为中心的宗教,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宗教和自然主义的宗教。
按照这种划分,基督教可归为第一种,儒教则属于第二种。
从形式上看,二者毫无共通之处,但从精神实质和根本原则上看,两者却有许多相似之点。
社会地位的差异基督教的地位高于欧洲的封建君主;儒教则在中国君王的控制之下。
核心价值观的差异基督教倡导人人平等,儒教宣扬尊卑等级。
按照基督教的教义,尽管耶稣是上帝儿子,但他的具体工作只是上帝的使者,来到人间的任务是传递上帝的福音。
基督世界里,上帝最大,每个人都是一只羊,而上帝是牧羊人。
因此人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尊卑。
这样,平等的价值观就出来到了。
这也是今天西方普世价值观的核心。
儒教讲究尊卑,其价值观说到底就是等级价值观。
儒教也在教化百姓,但传递的是等级和尊卑的观念。
尊敬领导,尊敬父母,见了皇帝山呼万岁的思想已经深入中国人的骨髓。
儒教是一种规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性宗教,它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人生意义和价值这样的终结性问题。
但基督教把终极性问题的答案归结为上帝,用一种比较简单的方式解决了这个问题。
儒教在规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问题上,采用了实用主义的原则,导致了中国人对神的态度也是实用主义的,中国人只有在有需要的时候才去信仰,而不是把信仰作为不加怀疑,超越现实的观念去遵从。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祖先和父母才是无条件遵从的对象。
父母在儿女心中近乎绝对的地位是用长期无条件的超越功利的感情付出换来的,所以支撑中国人的精神支柱在于家庭之间的温情。
父母和子女之相互成为彼此的精神支柱,在困难的时候相互慰藉。
从这个意义上,慈和孝才是中国人宗教精神的核心。
所以,在国内生活时间较长的人是很难信仰基督教的。
只有当他们无法从家庭和亲人中获取力量或从家庭和亲人中获取的力量无法抵挡突然而来的变故时候,才有可能走入教堂。
中庸 天人关系的理解
中庸天人关系的理解
中庸是一种理念,强调人与天的关系。
它认为人应该与天保持和谐、平衡的关系,即顺应天道,遵循自然的规律,不偏离中道。
中庸的核心理念是“治天下其如治平”,即治理天下的原则应该与维护平衡的原则相一致。
中庸认为天是宇宙的根本,人类是天地间的一部分,人与天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人应该尊重天的规律和秩序,顺应天的意志,不违背自然法则。
只有在与天保持和谐的状态下,人才能得到幸福和安宁,社会才能实现稳定和繁荣。
中庸还强调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人不仅要顺应天的道德规范,还要主动地去追求道德的完善和自我修养。
人应该自觉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修炼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和能力,以实现人与天的和谐。
中庸是一种关于人与天关系的理解,强调人应该与天保持和谐、平衡的关系,尊重天的规律和秩序,顺应天的意志,通过自觉的修炼和实践,实现人与天的和谐统一。
中医人不可不了解的天人关系!
中医人不可不了解的天人关系!人与自然有关系吗?当然有!中医学上讲,人是自然无限小的一部分,顺应自然是生,违背自然则死,疾病就是大自然对不顺应它的人一种惩罚。
可西医呢?迷信于精密仪器的观察,观察不到就不承认它的存在。
于是观察不到自然的不对称变化,就以为空间是空无一物和对称的,观察不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以为疾病和自然变化没有关系。
最终只发现疾病和局部的细胞病变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于是就机械地定义局部细胞病变为病。
如果你被西方科学所洗脑,没有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你是理解不了真正的中医的!人与自然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中国的气一元论认为,无限的宇宙空间看起来是空无一物的,可事实上其中却充满着不对称运动的统一物质,万物都是在反抗这种不对称运动中获得了持续运动的能量,保持了自身的秩序。
人也是一样,空间是统一物质的无序状态,人体是统一物质的有序状态,两者之间有着不停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人体运动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对自然变化的反抗,而不是来源于食物。
现代人为什么疾病频发?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营养过剩。
现代人都受到了西医的影响,认为人体的能量来源于食物,于是就想通过进食使人体获得更多的能量,疏不知,人体的能量主要来源于自然,大量的进食使人体代谢负担加重,造成了大量疾病的产生。
自然是对称的还是不对称的?有一句话说得好,不对称创造了自然。
万物归一,一种物质只有一种共性,可为什么组织起来却出现了不同的个性呢?原因就在于万物都是在反抗空间的不对称变化中存在的,最初产生环境的不同使它们具有了不同的个性。
如果自然真的是对称了,那么用一种物质、一个原理就很难解释物质的多样性。
事实上,西方科学的引力公式也告诉了我们空间实际上的不对称。
大家知道,随着日地、月地距离的变化,地球上任意一点的引力肯定是周期变化的。
虽然精密仪器测不出来,但这种不对称变化是客观实在的,潮汐效应就是由引力的不对称变化引起的。
中国先人很早就发现了这种不对称变化,并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组成的六十花甲子的变化描述了它。
中国崇尚天人合一思想,西方主张人文思想,这两者有何不同?
中国崇尚天人合一思想,西方主张人文思想,这两者有何不同?思想是人类进步与发展的基本因素,也是创造人类文明的先决条件。
自古中西方文化思想就因地域环境的不同存在很大差异。
中国是一个历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古国,其思想文化丰富多彩,源远流长。
虽经时代变迁但主要的文化思想一直继承延续至今,核心思想变化不大。
同样,西方文明也历经了数千年,从古希腊至今,虽晚于中国,但历经变革、复兴也形成了具有西方特色的人类文明。
中国崇尚'天人合一思想',而西方主张'人文思想',这两者有着怎样的不同呢?一、多角度的天人合一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从《周易》、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法家等等学派。
虽然每个学派的思想有所不同,但却在某些观点上又有所相通。
中国自古以来就以自然为参照物,研究其内在规律和道理!所以才有了如今的的天人合一思想。
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状态!(1)'天人合一思想'在道家思想的体现道家主张'天'乃'自然',而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老子思想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理解为:人乃主体,地乃载体,天乃法则,人应该依照载体中的法则生存,那法则又是什么呢?法则就是'道法自然',是来自大自然的规律。
自然可以理解为一个更大的载体,它承载着万物生灵,并赋予它们独有的生存规律,让其可以独立存在又相互作用,达到一种和谐。
这种和谐会让万物生灵觉得美好和幸福!人作为万物生灵中重要的主体,同样也应遵从自然的规律与法则,达到自然的和谐与美好!(2)'天人合一思想'在儒家思想的体现儒家主张据'天'是宇宙万物的主宰,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赋予了其一定的意志。
儒家思想启蒙与周易学,有一定的统治目的。
儒家的'天'有着各种形态和作用。
比如:'自然之天',当天等同于自然时,天和人便是分开的,自然包括除人之外的万物,并赋予其一定的规律与法则,人应该利用自然规律更好的服务于自己,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西文化的“天人关系”(一)
论文关键词: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天人关系
论文摘要:中西方文化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关注话题,特别是在“天人关系”上,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是“天人合一”思想,西方文化主流是征服自然和“天人二分”的思维方式。
“天人关系”理论的阐述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关系”论述
在“天人关系”上,主张人与自然的调和、协和、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不仅作为中国文化主干,而且后来也成为东亚区域性学说的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都有“天人合一”的观念。
“天人合一”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来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在儒家来看,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心中天赋地具有道德原则,这种天人合一乃是一种自然的,但不自觉的合一。
但由于人类后天受到各种名利、欲望的蒙蔽,不能发现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则。
人类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欲望的蒙蔽,“求其放心”,达到一种自觉地履行道德原则的境界,这就是孑L子所说的“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也许可以说儒家思想是一种建立在修德进业基础上的人本主义,它可以对人们提高其作为“人”的内在品德方面贡献于社会;道家思想是一种建立在减损欲望基础上的自然主义,它可以对人们顺应自然、回归人的内在本性方面贡献于社会。
儒家的“仁论”和道家的“道论”哲学以及它们的“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同样可以贡献于今日人类社会。
这就是说,中华文化不仅可以在调整“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都可以起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且就其哲学的思维方式和形上层面也会对二十一世纪的哲学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在道家来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一部分。
因此,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
”天人本是合一的。
但由于人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使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
人类行动的目的,便是“绝圣弃智”,打碎这些加于人身的藩篱,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老子从对宇宙自身和谐的认识出发,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理论,它提示了一种应该遵循的规律,人应该效法地,地应该效法天,天应该效法“道”,“道”的特性是自然而然的,也就是说归根结底人应效法“道”的自然而然,顺应“自然”,以“自然”为法则。
“(圣人)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第六十四章)为什么要效法“道”的自然而然呢?这是因为老子认为,“人为”和“自然”是相对的,人常常违背“自然”。
人违背自然,人就会受到惩罚。
所以老子说,作为宇宙规律的“道”,由于它的特性是“自然无为”,它对天地万物并不命令它们作什么,人就更加不应该破坏自然了。
庄子还提出了“太和万物”的命题,意思是说天地万物本来存在着最完满的和谐关系,因此人们应该“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
人应该顺应“天”的规律,按照五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以适应自然的要求。
为此,在《庄子》一书中特别强调人应顺应“自然”,如他说:“顺物之自然”,“应物之自然”等等。
他认为,远古时代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的时代,那时人类社会是“莫之为而常自然”,不做什么破坏自然的事,而经常是顺应自然的。
2西方文化“天人关系”论述
在“天人关系”上,西方文化主张是人与自然的分离,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对立,征服自然,强调“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
人的理性思维是源于对自然关照形成的,特别是柏拉图开创“理念”论哲学后,西方哲学基本上是按照这个路子走下去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基本上是人居于主导地位,人认识自然的方式是通过人类理性来进行的。
西方文化的传统,特别是近代哲学恢复了人和自然的地位后,过分强调了人的主体性,把人当作主体,把人之外的东西当作人认识的对象——客体,延续了柏拉图时代的思维方式——“分离”,又一次导致了主体与客体的远离。
没有将人类自身看成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是将人类看成了自然万物的主宰
者,人的价值高于自然万物,自然万物都得为人类服务,都得听从人类的摆布。
如美国的哲学家詹姆斯就号召人们向大自然开战,他这样说“可见的大自然完全是可塑的和冷漠的,——它是一个道德的多元宇宙……但不是一个道德的宇宙。
对这样一个妓女(指大自然)我们无须忠诚,我们与作为整体的她之间不可能建立一种融洽的道德关系;我们与她的某些部分打交道完全是自由的,可以服从也可以毁灭它们”。
西方哲学正是全世界都“战天斗地征服大自然”,进行资源掠夺式生产,曾经极大地推动了机械革命,推动了工业化生产的进程,但却是以严重破坏人类生存环境为代价的。
只顾眼前,不管长远,不给后代子孙留后路、同时也不给自己留后路的思想根源。
3中西文化“天人关系”的当前状况
随着现代环境和资源问题的日益突出,社会发展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
由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过量开发,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全球气候的日益变暖,空气和水的污染El益严重,土壤日益耗尽,许多可耕土地逐渐被沙漠所吞没,大批物种逐渐被消灭,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与El俱增,这些造成了人与自然十分紧张的关系,以致是使人类社会面临着全球性的严重生态危机,已经严重的威协着人类自身生存的条件。
生态环境问题,首先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被破坏。
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被赋予了新的价值,给人类提供了发人深省的智慧在今天愈来愈显示其独特的价值。
西方学者在哲学文化领域也开始反思西方,转向东方,日益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观念,将之视为对治人与自然严重对立的精神良药。
1988年,几十位诺贝尔奖得主在法国巴黎聚会,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在闭幕会上说: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这就是说,西方学者在对自身文化进行反思并转向东方,开始重视中国传统文化。
这里主要是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对“天人关系”的不同看法来说的。
西方文化自有西方文化的价值,并且在近两三个世纪中曾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使人类社会有了长足的前进。
但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二十世纪末,西方哲学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弊病可以说越来越明显了,其弊端不能说与“天人二分”没有关系。
更何况这点东西方许多学者已有所认识,例如:1992年1575名科学家发表了一份《世界科学家对人类的警告》,开头就说:“人类和自然正走上一条相互抵触的道路。
”因此,如何补救西方文化所带来的弊病,并为二十一世纪提供一对人类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之观念,“天人合一”的观念无疑将会对世界人类未来求生存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意义。
西方学者对我国儒家古老经典《周易》非常重视,不仅《周易》的英译本已有10余种,而且还有专门研究《周易》的著作。
例如美国学者约翰·希里格斯在其与英国学者合着的《混沌七鉴——来自易学的永恒智慧》一书中说:《易经》对我们特别有启示。
混沌的科学思想源于研究人员对气象学、电路、湍流等复杂物理系统的研究。
很明显,《易经》的作者和注疏者曾长期深入思考过自然界和人类活动中的秩序和无序问的关系,他们最终将这种关系称为“太极”。
该书又说:欧洲、美国、中国的社会正处在一个巨变的时代,正如过去《易经》的作者和注疏者那样,此时此刻人们正试图洞察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寻求永恒变易中的稳定。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来自方方面面的思想和感知产生出巨大能量的时代。
当代世界的社会状况类似于物理系统中的非平衡态。
新的相对稳定和意外结构有时会突然产生。
或许,当未来社会朝我们未曾指望的方向发展时,混沌科学会帮助我们理解所发生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