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职能转变与长三角经济一体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三角洲作为中国目前经济最为发达、综合实力最强的地区之一,2008年该地区16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已达53964.8亿元,以占全国1.1%的国土面积
政府职能转变与长三角经济一体化
生产出了全国GDP的18%。但经过多年的高速经济发展,长三角地区区域内环境、资源制约也越来越大,突破经济发
展中的空间限制,已经成为长三角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必须克服的瓶颈。显然,加强长三角各市之间的经济一体化,深化长三角地区经济分工合作,可以从整
体上提升长三角的国际竞争力,提高应对区内外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的能力。正是出于以上经济发展的环境变化,江浙沪三地正在积极加强区域经济的整合,推动多种深层次的区域合作,以努力打破长三角内部不同区域的市场保护和分割,促进商品和要素在区域内的自由流动。长三角的
沈坤荣 付文林
要降低地区间有害的竞争行为,关键是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形成政府官员激励目标的多元化,而不能仅仅通过经济增长或财政收入等少数几个目标考核官员。
本期聚焦
发展不仅有助于促进本区域的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而且通过经济发展方式的外溢效应,也能够起到对周边地区、长江流域及其他地区的带动作用,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更快发展。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由来已久,在计划经济年代就有过上海经济区协调机构,协调上海周边的政府间关系。鉴于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区域经济关系的协调方面,自然主要依靠行政力量的推动。而1978年以来,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不断深入,长三角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而且逐渐由政府行政力量推动演变为政府与企业部门共同推动。
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分工格局与经济一体化的动力
(一)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分工基本格局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产业空间布局调整不断加快,发达国家逐步加快了将其价值链的中低端制造业部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越来越专注于发展产业链的高端环节。长三角地区各市顺应国家对外开发总体战略规划,不断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环境,积极承接和吸引国际先进制造业生产资源,并加快了区域经济内部结构的调整步伐。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业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为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长三角地区在产业高级化发展过程中,其制造业发展也带动了现代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制造业企业活动外置带动新兴服务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制造业领域的产业内贸易也在为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法律服务、会计服务、研发服务、工程技术服务等创设新的商机和更大的市场空间。从整体上看,长三角
地区在产业发展中正逐步呈现出“一体
两翼”的一体化发展格局。上海的产业
逐渐在向金融中心、信息等现代制造业
集中,而江苏和浙江更主要作为制造业
基地在发展。如作为长江三角洲经济发
展龙头的上海,在江苏和浙江这两个经
济腹地的快速发展下,金融、贸易、物
流等服务服务业均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2006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
的比重为50.6%,2007年进一步上升为
51.9%。从增长率看,上海市2007年的第
三产业增长率达到了17.1%,要远快于
第二产业的11.5%,这也是自2001年以来
首次出现这种情况。与此同时,长三角
其他15市依托上海市服务业发展所创造
的各种机会,不断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2007年长三角各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全
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都保持了
快速增长。这种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局
面当然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长三角各市的
差异化产业分工和经济一体化发展。
长三角的经济分工合作已经越来越
受到中央政府的重视,在新近由国家发
改委牵头制订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
规划纲要》中,就从区域整体发展战略
角度,根据各重点地区的工业化程度、
生态环境容量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安排,
尤其是对土地开发原则规定了非常明确
的差别化路径。显然,要真正落实《纲
要》所提出的这些原则安排,长三角
地区各市必须要加快推进区域经济一体
化。因为长三角各地区只有在产业安排
上合理分工,才有可能在区域自然生态
环境不断优化的条件下,推进区域社会
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驱动力
从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
看,江浙沪两省一市经济联系一直非常
紧密,建国以来各地区在产业发展中也
始终有很密切的交流与合作。在计划经
济年代,长三角地区的经济交流主要表
现为江苏和浙江作为上海的轻工纺织也
发展的原材料基地,因此,全国各地的
“布票”都只能在各省市自治区内部流
通时,长三角地区的纺织品零售实际上
就已经是一个“统一市场”,如当时浙
江的布票就可以在上海流通。长三角地
区这种经济合作关系在计划体制下的推
动力当然主要来自于各地区互补性的产
业结构安排,以当时的国家计委为主的
计划当局通过原材料、产品计划的调配
操作,架起了长三角地区的经济“一体
化”的桥梁。
改革开放以后,在经济体制的转
型过程中,计划经济关系逐步被打破,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关系也经历了一个由
竞争再到合作的过程。1978年以来的分
权式改革最为核心的内容就是调动微观
经济部门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在制度层
面,通过赋予地方政府和企业更大的自
主权,一方面激发了微观经济部门发展
经济的积极性,但另一方面各地区在追
求自身经济利益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激
烈的经济利益竞争,如20世纪80年代,
发生在长三角地区的“蚕茧大战”、
“茶叶大战”,以及形形色色的地方市
场保护行为与经济分权化改革就有着非
常密切的联系。
在这一背景下,1982年12月国务
院决定成立上海经济区,希望通过这样
的政府协调机制来化解长三角各地区日
益严重的市场割据行为。最初上海经济
区仅包括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南
通、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和宁波等
10个市,而后又逐渐扩大到浙江、江苏
和上海两省一市,到1987年时已经包括
除山东外的华东地区5省1市(山东省派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