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决
定
根本
基础
社 政 决定 会 治 管 统 反作用 理 治
国家的类型和形式 (1)国体——国家类型:国家的阶级性质,即社 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国家政权掌握 在哪个阶级手里,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联合哪个 阶级,反对和镇压哪个阶级
(2)政体——国家形式: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 理形式,即统治阶级采取何形式组织和管理自己的 国家政权,实行自己的统治 (3)国体和政体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国体和政体是不同;国体和政体又是密切联系的—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必须与国体相适应,即必须 根据国家的阶级内容采取适当的政权组织形式。
●关于政治上层建筑:(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 表现;(2)建立在一定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 律制度及其设施;(3)国家政权是其核心。
●国家起源: 生产发展——社会分工——私有制——阶级——国家 ●国家的实质: 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的 暴力工具。 ●国家的特征: (1)国家按地区划分居民; (2)国家的武装力量是“特殊的武装队伍”,依靠 强制性或暴力手段以及征收赋税来维系。
个体意识
社 会 意 识 构 成
主体
内容 层次
群体意识 社会心理
●社会意识: 社会生活的精神 方面,是社会存在的 反映。
与上层 建筑 不反映特定经济基础、 关系 其他社会意识形式 不直接为之服务, 不具有阶级性
社会意识形式 自觉反映特定经济基础、 并直接为之服务,属 社会意识形态 思想上层建筑,有阶级性
物质 生产 实践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阶级斗争构成了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革命、社会改革以及科技:重要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 的根本动力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 中的作用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 作用
跨越性
告知 一、教学课件公共信箱地址: maxism@126.com 密码 sdwhmlb 建议同学自学的各章节 期考前各章教学复习要点所在博
客: http://blog.163.com/maxism@1 26/ “学习指导”一栏。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决定力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 上层建筑的矛盾: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含义
有自己独特的存在方式和发展规律 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各种形式之间互相影响、互相 作用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2、
社会 意识 具有 相对 独立 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主要 表现
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 社会进步和发展
最 突出 表现 能动性 落后的或反动的社会意识 阻碍、延缓社会历史发展 对社会存在反作用的 程度和时间各不相同
渗透性因素: 第一生产力 综合性因素
软件
准备性因素
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同一定生产力相适应的不 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社会生产得以 进行的前提条件
决定生产关系性质 直至社会形态性质 决定人们在生产中 的地位和相互作用 决定产品的分配 形式和消费关系 阶级社会里划 分阶级的基础
基础,核心, 决定作用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要求和要点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附录:本章内容结构图
本章教学目的、要求和要点
●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重点把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社会发展动力;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自觉性和能 力。 ●其他要点:社会形态的一般发展规律;阶级 斗争、社会革命和改革、科学技术的历史作用; 等 ●本章基本框架
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
社会运动也是人们活动的过程,因而包含着人
们对于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历史发展是一种 自然历史过程: 客观的、物质的、辩 证的过程,具有不依 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 观规律。 (1)任何人都不能 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客观规律 性); (2)人们可以按照 自己的目的和需要去 改变原有的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主体选择 性、自为性)。
不同国家和民族社会形态转变时可 根据特殊的历史条件而超 越某一个或某几个社会形态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 择性(参见第一章最后一节:社会历史趋向与 主体选择的辩证统一关系)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根源于社会 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相统一 的过程: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的客观性决定了社
(一)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 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同一; ●社会形态的性质由经济形态特别是生产资料所有制所 决定,故又称为社会经济形态; ●一定的社会形态总以一定的社会制度呈现出来,故又 称为社会制度
一、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统一性和多样性 的辩证统一
1、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即统一性,指各 国历史发展过程所具有的一般性、共同性和普 遍性。 (1)纵向:无外来干涉的情况下,各国家和 民族都将自然地依次经历由低到高的五种社会 形态。 (2)横向: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 民族的历史发展具有的共同性和普遍性。 2、例证。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革命 和改革、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动力作用
物质 生产 实践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一节
社会基本基本矛盾 及其运动规律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
2、唯物史观: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整个社会生 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社会物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 生产关系作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分别又称为:英雄史观;群众史观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社会物质条件,社会生活的物质方 面,主要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 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 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结构、性 质和面貌,制约人们的全部社会生活; 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整个社会 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 的更替和发展
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 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 是制度化的社会物质关系; 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有内在联系。 2、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 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意识形态即观念上层建筑与政治上层建筑的 关系:后者决定前者,前者指导后者。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例:美国金融危机对人们生活的显著影响
●辨析:一切与它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 上层建筑都能推动社会进步。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集中表现:为自己的阶级基 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决定着上层建筑的反作用。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复杂 性: 同一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后者的不完善或残缺都会与前者发生矛 盾; 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新旧之间的矛盾; 一种社会形态处于上升阶段,二者一般 是适应的;但在没落阶段,则不适应甚 至对抗
消费
公有 制 生产 关系
私有 制 生产 关系
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马克思
反对形而上学的理解: (1)绝对适合或绝对不适合。 (2)只要生产力变化了,生产关系就会自发变革。
方法论意义: (1)第一次科学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 最高标准,为正确认识社会和历史提供了基本观点 和方法; (2)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 策的客观依据。
通过指导人们社 会实践来实现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
的理论意义和方法论意义:
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
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 宣告了唯心史观的彻底破产
马克思主义由此引申出社会历史观的其他一切
基本原理:社会存在——社会生产方式——经 济基础与政治上层建筑;社会意识——观念上 层建筑;及其辩证关系、矛盾运动——历史进 步与社会发展——人的发展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 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 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交往的产物; 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 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具有具体性和历史性
加强精神文明和先进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反对落后、腐朽、反动思 想的哲学根据。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生产力(系统):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 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
生产力的系统构成 硬件
生产力中最活跃、 最具能动性和 革命性的因素 以生产工具 为主要标志、内容, 衡量生产力性质和水 平的客观尺度,划分 经济时代的客观标志
社会意识形态的内容(P96)
重点: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
●宗教:根源和作用及复杂性
政治法律思想 ▲自然压迫和社会(阶级) 是核心, 压迫的产物,文化上源于神话; ▲反压迫—强化压迫的工具, 决定整个意识 形态的性质, 适应、利用其积极面、警惕 对其他意识 形式的 影响最大 ●一个社会意识形态的结构: ▲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旧社会残留意识 形态;▲未来社会萌芽意识形态 ★ 其中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这个社会精 神的标志
律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 式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1、唯心史观: 看到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未看到 其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社会历史是精神发展史,否认社会 历史的客观规律; 看到英雄人物的作用,未看到其背 后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作用
社会形态划分 生产力角度
生产关系角度
渔 猎 社 会
农 业 社 会
工 业 社 会
信 息 社 会
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 和民族的历史具有各自的特点
各个国家在不同的社会 形态中所具有的典型意义不同 人类社会在较低的社会形态向较高 的社会形态转变时,不同国家和民 族所采取的过渡形式各有其特点
社会形态 更替 特殊性 的表现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意思: 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 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 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 性空间; 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 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到底是人民 群众的选择性,取决于人民群众的根 本利益、根本意愿以及对社会发展规 律的把握和顺应程度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基本内容:经济基础的状况决定上层建 筑的性质、形式和发展方向;上层建筑的变化 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发展要求。 2、方法论意义:观察和研究社会发展问题 的基本理论依据;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 线、方针、政策的客观依据。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 式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渐进性:五种社会 形态依次演进的基本趋势,这是一个“扬弃” 的历史过程。 社会形态更替的曲折性、跨越性:一种新制 度取代旧制度,往往更易于在旧制度发展不 很完善或很不充分的地方突破,这既是社会 形态更替的曲折性,又为社会形态更替的跨 越性提供了条件和历史契机 社会形态更替是前进性、渐进性与曲折性、 跨越性的辩证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