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宜居城市的产业支撑体系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3
宜居城市的产业支撑体系研究
江曼琦
翁
羽
(南开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天津,
300071)【摘要】建设“宜居城市”是未来我国城市发展的方向与目标。本文从探讨宜居城市的内涵与标准出发,研究了实现宜居城市目标所需要的产业支撑。研究认为:经济发展是实现宜居城市的基础,
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建设宜居城市的必要前提。宜居城市的产业体系一方面应该在遵循区域产业结构配置的一般原则基础上,
依据产业对环境的压力和需求,选择环境友好型的产业作为城市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根据产品链和废物链间的共生、伴生或寄生关系,配套发展关联产业;按照动脉产业和静脉产业协同发展的原则,发展基础产业。另一方面要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营造多元化、多层次、全覆盖、有特色的生活服务环境。
【关键词】宜居城市;产业支撑;生态化;生活性服务业【中图分类号】
F293.1【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200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中国城镇体系重构研究》
(项目编号:08AJY018)的阶段性成果。该项目同时受到
“985工程”南开大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区域经济学创新基地资助(项目号:105212200K700007)。
2005年,在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中“宜居城市”的概念第一次在我国正式出现。随后,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体现在城市功能上,就是要将城市建设成为既是经济发展的中心、创业创新的中心,也是人们享受生活的场所,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应该充分考虑适宜人居的要求。上海世博会确立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更是让各个国家各个城市直观地展示了对“宜居城市”的不同理解,树立了未来世界城市发展的风向标。宜居的理念逐渐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并日益融入到未来城市发展建设的基本战略之中,已然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与目标。然而,目前人们对宜居城市的认识仍然知之不多,加强对宜居城市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1宜居城市的内涵与标准
居住自古便是关乎民生和发展的城市大事,
《黄帝宅经》讲“宅者人之本”,孙中山先生曾谈到“居者有其屋”的理想,《雅典宪章》中也将居住与游
憩、工作、交通并列为城市的四大功能。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城市的发展,时至今日,宜居的涵义也在不断地深入和发展。
国际上,早期关于宜居城市的理念主要集中在对自然环境的关注上,以19世纪英国的“田园城市”风潮为开端,各国的城市规划者们逐渐对追求舒适宜人的自然城市环境达成了共识。我国最初在建设宜居城市的问题上也同样将改善自然环境置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吴良镛院士在1997年提出要以
“建筑、园林、城市规划的融合”为核心来建构城市人居环境科学的框架体系
[1]
。可见,优美的自
然环境被学界普遍认为是宜居城市必不可少的方面。同时,
在城市演化的历史进程中,城市病滋生暴露出的城市发展对自然环境的极大威胁,也使得改善自然和生态环境成为城市升级和发展的迫切要求,更加突显了自然环境对提升城市宜居水平的重要性。
然而,一个适宜人类居住的环境仅包含自然环境是远远不够的,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它是非首要的影响因素。在选择定居地时人们往往要考虑到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内容,
如生活便利程度、距就业岗位的远近等。所以,对宜居城市的研究最终还是回归到了人本主义框架之下,任何与人类活动相关,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产条件,进而左右人们定居抉择的要素都受到了足够的重视:1961年世界卫
44
生组织总结了满足人类基本生活要求的条件,提出了居住环境的基本理念,即“安全性(safety )、健康性(health )、便利性(convenience )、舒适性
(amenity )”[2]。我国学者在研究北京宜居城市规划
问题时也对宜居的标准做出了探讨:张文忠等从城市的安全性、环境的健康性、生活的方便性、出行的便利性、居住的舒适性等五个方面对宜居加以探讨
[3]
;顾文选等提出要从社会文明、经济富裕、环境
优美、资源承载、生活便宜和公共安全等六个方面来评价城市是否宜居[4]
;刘维新则认为,生态环境、
人文环境和经济环境是衡量宜居城市的三大
标准
[5]
。
总体来看,宜居城市是人们希望居住并能够有舒适感受的城市,
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实践,不仅优美的自然环境是令人怡然的重要方面,而且一个宜居的城市还要能够使人的活动得以充分开展,使人的居住、生活都顺利进行,不断营造更高品质,更加丰富多彩的居住氛围,从而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居民的需求。因此,构成宜居的标准并不是单一的,
而是一个多元和谐、动态发展的评价系统,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居住环境的基本理念也许最准确地表达了对“宜居城市”建设的要求,“安全、健康、便利、舒适”应该是评价是否宜居的标准。
2宜居城市的产业发展要求
目前国内外学者在“宜居城市”研究中较多关
注的是城市的社会和自然环境发展问题,热衷建立评价宜居城市的指标体系和对于城市宜居状况的排名,
相应的将建设宜居城市的重点放在了环境建设上,并且把城市规划作为实现宜居生态环境目标的主要手段。而对于阻碍宜居城市建设的深层原因缺少深入的研究。
然而,宜居是人们对城市的主观评价,也是每个城市发展的目标和趋势。因此,宜居城市不是个别城市的特殊功能和城市性质,
是每一个城市应具备的基本功能。尽管宜居城市主要通过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稳定的社会环境所体现,但是经济功能是城市的主要功能之一,而且人们的各种需求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是实现宜居城市的基础,
决定城市是否宜居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充沛的就业岗位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而经济发展依托于众多产业的发展,不同的经济发展方式、不同的产业发展状况会对城市社会生态环境带来不同的影响。如果城市的产业结构不协调,也会给城市居民的生活带来诸多的不便。居住功能是城市的四大功能之一,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一个不宜居的城市,从长远的发展来看,将难以聚集高素质的人才,最终也会阻碍城市经济的发展。因此,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建设宜居城市的必要前提。
根据人们目前对于宜居城市的基本标准,我们以为从建设生活健康、便利、舒适,环境优美的宜居城市角度,
实现宜居城市的产业结构主要应解决好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产业结构配置的生态化,摆脱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浪费等不良影响,以尽量减少甚至消除经济发展对资源的浪费和破坏,使城市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二是配套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给居民创造便捷的生活环境,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和消费的各种需求。
3生态化的产业结构体系
在城市这一“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
态系统中,产业系统代谢是连接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重要纽带。如果能够把产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置于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总交换过程中,
使产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至最小,
就有可能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系统平衡之间建立良性循环,保证宜居的生活环境。生态化的产业结构正是依据生态经济原理,通过对特定地域空间内产业系统、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进行藕合优化,在企业、产业或区域内部和之间建立物质基本闭路循环使用的产业体系,降低初始原材料与能量的使用量,减少废弃物的产出量,实现资源充分利用,自然、社会与经济高效、协调、
持续发展的目的。生态化的产业结构体现了“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理念,是人类构筑经济社会与自然界和谐发展、实现良性循环的新型产业组织模式。在生态化的产业结构支撑下,
自然生态环境可以得到最大的保护和改善,清新的空气、秀美的山川及丰裕的资源,使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得到全面满足。
按照城市与区域产业结构配置的构成分析,区域产业结构的高效合理,需要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和配套产业的协调发展来实现。在生态文明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