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英森治疗杂病验案3则_许青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亦易一药”,可见经方处方辨证的严谨性。笔者将仲景经方治疗郁病的经方进行分类整理,并介绍临床中运用仲景经方治疗郁病的临床治疗体会,强调治疗的个体化。笔者还认为郁病的发病初期病位在肝,多是情志因素引起,治疗以疏肝解郁为法,随着疾病的进展,郁久化热,热为阳邪,易伤肝血,“肝肾同源”、“精血同源”,后期多表现为肝肾精血亏虚,治疗应该注重补肝肾精血,在辨证谨守经方的基础上酌情加补肝肾
收稿日期:2014-03-21
作者简介:许青青(1987-),女,海南万宁人,医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老年病。
通讯作者:张荣华(1964-),男,河南南阳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防治老年病,防治老年疾病的中药研究,
中药药理学及现代中医研究等。精血药,如菟丝子、鸡血藤、芍药等,以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邓青秀,彭延娟,彭成,等.四逆散对肝郁证模型大鼠胃肠组织细胞形态及胃肠激素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7,13(6):33-36.
[2]佀雪,丛慧芳,王虹.黄连阿胶汤加减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3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9):43-44.
[3]赵仕奇,朱莉,赵鹏,等.加味甘麦大枣汤治疗抑郁症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8):731-733.
[4]田建超,陈建荣,季颖.半夏厚朴汤加味对抑郁型小鼠碳廓清指数及胸腺淋巴细胞增值活性的影响[J].吉林中医药,2010,30(1):78-79.
[5]李海龙,高淑怡,高英,等.百合知母总皂苷镇静催眠的药效学研究[J].北方药学,2012,9(10):34-35.
DOIʒ10.13192/j.issn.1000-1719.2014.09.083
沈英森治疗杂病验案3则
许青青1,徐娅2,张荣华3
(1.海南农垦三亚医院,海南三亚572000;2.广州番禺区石楼人民医院,广东广州5114000;
3.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广州510632)
摘要:沈英森教授是广东省名中医,临床辨治杂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作者主要选用了沈老治疗湿疹、手汗症、脏躁等典型病案,通过对疾病的病因病机分析,综合地辨证论治及临床用药的灵活实用,体现沈老对临床杂病的辨治特色与丰富的临床经验。
关键词:名医经验;沈英森;湿疹;手汗症;脏躁
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1719(2014)09-1986-02
沈英森,男,生于1941年,广东潮汕人,教授、主任医师。自幼受其父沈卓然的影响,悬壶济世,立志将毕生奉献给中医事业,精湛的医术与高尚的医德成为奋斗的目标。1967年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一直从事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创办了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系,为首任系主任。2003年起先后担任第三批、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11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的全国名老中医继承工作室项目专家。行医执教近半个世纪。沈老总结了从医的历程,主编及参编著作20余部,发表论文40余篇,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很高的理论造诣,临床用药灵活实用,疗效显著,擅长治疗内科杂病,辨证准确,主方严谨。笔者有幸侍诊左右,受益匪浅,现将其论治杂病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湿疹
陈某,女,23岁,职员,于2012年12月7日就诊。因颜面部湿疹反复发作3年,加重2d就诊。患者于3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颜面部丘疹,呈粟粒状大小,密集均匀分布于颜面,基底部潮红,部分丘疹呈小水泡样,抓破后有渗液,伴有瘙痒感,无明显脱屑,无脓性分泌物,自服抗组胺类药及外涂激素类软膏,效果不显,上述症状反复,迁延难愈。患者于2d前湿疹再次发作,并伴有少许脱屑,部分皮肤有黯红色皮损,瘙痒难耐,尤以夜间为甚,口干,不欲饮,无发热恶寒,无汗,无胸痛、腹痛、腹泻等不适,眠差,胃纳一般,小便色黄,大便约3d一解,较硬。舌质红,苔白厚,脉弦细。患者平素嗜食肥甘厚腻,月经期血色较黯,且伴血块、痛经。此病诊断为湿疹,证属内有瘀热,营卫不和,治以发泄瘀热,调和营卫,方用祛风活血汤加减,药用:生地10g,苦参10g,蝉蜕5g,茯苓15g,地肤子15g,赤芍15g,知母10g,金银花藤30g,连翘15g,夏枯草15g,夜交藤30g,灯芯草5个,火麻仁10g,7剂,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患者于2012年12月18日复诊,颜面部湿疹基本已无渗液,无水泡,瘙痒感较前明显减轻,仍有部分鳞屑样皮损,夜间可安睡,仍有口干,二便调,舌红,苔薄白,脉弦细。上方有效,守上方,去夏枯草、灯芯草、火麻仁,并加麦冬、紫草、丹皮各10g,玄参15g,加强清热凉血、生津润燥之力,续服7剂。三诊,湿疹基本痊愈,口干明显好转,后继以四物汤为主方,加用凉血药及健脾药,继续调理1月余,逐步稳固病情。近期随访,病未反复。
按湿疹是一种变态反应,为常见炎症性皮肤病之一,目前具体病因不明,也许与遗传、免疫、精神、环境等因素有关,以皮损多对称分布、剧痒、湿润、易复发
为主要特点。中医对湿疹的认识,首见于《金匮要略》“浸淫疮,黄连粉主之”。后代医家在此基础上,认为湿疹的病机与心、脾有关,主要受风、湿、热邪的影响,在先天禀赋不足的基础上,脾运化水湿之力不足,湿邪内生,郁久化热,复感风湿热等外邪于腠理,郁而发病,或者因饮食不节(洁),平素嗜食肥甘厚腻辛辣,伤及脾胃之运化,脾失健运,湿热内蕴而发,病久反复则逐渐伤阴耗血,致脾虚血燥,肌肤失养。因此,临床常见的证型有:风热湿阻型、脾虚湿盛型、血虚风燥型及阴虚血燥型[1]。沈英森教授认为湿疹的病因病机还与内有瘀热,营卫不和密切相关,此患者久病,湿疹反复迁延,已致血脉空虚,湿热蒸灼津血,血热生瘀,内生瘀热,加之营卫不和,内在火热不得透达疏泄,郁于皮肤肌腠之间而发病,治疗上,提倡调和营卫,发泄瘀热,加以祛风除湿,清热凉血之品,后继予养血健脾法。方中蝉蜕、金银花藤、夏枯草开发腠理,透解郁滞肌肤之邪而止痒;因湿热搏结,津水流溢,故用地肤子清热利湿,苦参苦寒清热燥湿,茯苓健脾渗湿,共奏祛湿止痒之效;因祛湿药及疏风药易耗血动血,加之患者久病已血燥血瘀,予生地、赤芍清热凉血,活血祛瘀,火麻仁润燥养血;知母清热泄火;夜交藤、灯芯草养心安神;全方集调营卫、清瘀热、祛风、除湿、养血等法于一炉,既可祛邪,又可扶正。后继予丹皮、赤芍、丹参凉血、活血、散瘀,麦冬养阴生津,调护气血津液,并注重调理脾胃,故邪去病愈。
2手汗症
许某,男,20岁,学生,于2013年5月14日就诊。诉自幼手汗多,近几年来明显加重,症见双手掌心汗如雨下,一擦复有,在精神紧张、激动或活动时更加明显,淋漓不断,汗后手足自感冰凉,时有胸闷,心悸,睡眠欠佳,夜梦多,胃纳可,二便调。舌淡红,苔白,脉细弱,平素不耐风寒,易于感冒。此病诊断为手汗症,证属心肺两虚,治以敛阴止汗,益气固表。药用:黄芪30g,白术10g,生牡蛎20g,生龙骨20g,糯稻根20g,地骨皮10 g,浮小麦10g,7剂,每日1剂,水煎服。服后复诊诉手汗明显好转,手足冰凉感消失,仍有心悸眠差,守上方加用酸枣仁、五味子各10g,大枣3枚,7剂。服后三诊,诸症皆消,随访1月余,手汗未复发。
按手足汗症,最早见于金代成无忌《伤寒明理论》卷一,经后世医家不断完善,现多认为实证多与阳明热盛、脾胃湿蒸有关,虚证则多为脾胃虚寒,失于固涩,亦多见心肾阴虚,故迫津外泄[2]。汗为心之液,为心所主,是阳气蒸化阴液而形成,而掌心系心经所经之处。肺主皮毛,病久体虚,伤及肺气,肺气虚衰,肺卫不固,致腠理开泄,汗自出。沈英森教授认为此患者病久体虚,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致汗液外泄,汗出久不止,伤及心阴,耗损心气,阴伤不能敛阳,心阳不潜,心神失养,则心悸、胸闷、眠差,夜梦多。《灵枢》中有云:“卫气者,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也”,肺气虚衰,则卫外不固,肌表空虚则汗自出,平素不耐风寒,易感冒。舌淡红,苔白,脉细弱均为气耗阴伤之象,治以敛阴止汗,益气固表,方中生牡蛎性微寒而质重,配伍生龙骨敛阴潜阳,镇惊安神;浮小麦咸凉,养心阴,益心气,与糯稻根、地骨皮相配伍,去烦热而止汗;黄芪、白术之甘温,走肌表而固卫,与生牡蛎相配,敛阴潜阳,标本兼顾;后继续守上法,增加酸枣仁、大枣养心安神,五味子敛汗并生津。沈英森教授认为治手汗症,不可单纯拘泥于手,可与心、肺、胃、大肠等脏腑相关,必须因人辨证论治,辨清虚实寒热,标本兼顾,乃治疗之大法。3脏躁
杨某,女,49岁,商人,于2012年10月25日初诊。近1年来,因生意不顺,与人争执后,出现情志抑郁,近1个月开始诉有胸胁胀痛,胃脘不适,嘈杂返酸,伴口干口苦,头痛,以两侧为主,目眩,时有耳鸣,失眠,胃纳欠佳,无食欲,自觉口腻,大便秘结,3d未解,小便色黄,舌红,苔黄稍腻,脉弦。平素性情较易躁易怒,自述已绝经半年余,平时月经规律,有痛经,绝经后无异常分泌物。此患者诊断为脏躁证,证属肝脾不调,气郁生热,治以疏肝解郁,健脾清热,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药用:丹皮10g,栀子10g,柴胡10g,茯苓10g,白术10 g,薄荷5g,厚朴10g,桔梗5g,赤芍15g,白芍15g,法半夏10g。3剂,每日1剂,早晚水煎服。服后复诊,胸胁胀痛较前好转,大便已解,但仍有胃脘部不适,舌淡红,苔薄黄,脉弦,守上方加黄连3g,吴茱萸10g,7剂。三诊,上述症状基本消失,烦躁除,夜间能安睡,精神较前明显好转。随访3月余,未见复发。
按脏躁属于郁病的范畴,女性多见,多由气机郁滞,脏腑功能失调而致情绪低落抑郁、胸部满闷、胁部胀痛、或易怒欲哭、哭笑无常等主要临床表现[3]。沈英森教授认为脏躁的辨证,需辨明所郁脏腑,主要与肝、脾、心等相关,因人而异,某一脏腑病变日久必会逐渐影响他脏,但治疗上应有所侧重点,除此之外,还应辨别证候虚实,并结合六郁,综合辨证分析,如肝失疏泄多与气郁、血郁、火郁有关;脾失键运则多见食郁、湿郁和痰郁;心失所养易致虚证。此为沈老从肝脾治脏躁的典型病例,结合此患者有情绪受激的前提、临床表现,主要从肝、脾辨证论治,因为肝属木,主疏泄,其性刚介,而喜条达,即“肝体阴而用阳”,易被七情内伤,或六淫外束,而致肝失调达,肝气横逆。足厥阴肝经“布胸胁,循喉咙之后……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肝失疏泄,木不疏土,则脾失健运,肝脾不调,则见胸胁胀痛,口干,头痛,胃脘不适,嘈杂反酸,胃纳差等。肝胆互为表里,肝经郁滞,少阳不疏,气郁日久,热不疏泄,化火生热,则见口干口苦,大便秘结,小便色黄,失眠等。方中丹皮能入肝胆学分者,以清泄其火邪;栀子能入营分,泄火除烦,兼利三焦;柴胡疏肝解郁,使肝气条达,配伍薄荷之辛散之气,以顺肝之性,并能散郁热;白芍滋阴柔肝,赤芍兼有清热之效,以涵肝木;茯苓、白术、甘草益气健脾,使气血运化有权,补土,以培其本;厚朴、法半夏行气燥湿降逆,后期加入黄连,配伍吴茱萸,即左金丸,加强清肝泻火,降逆止呕之效。全方肝脾同调,疏泄清热化火之效,故诸症皆愈也。
参考文献
[1]黄伟星,莫秀梅.浅谈中医药治疗湿疹的优势与不足[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9):240-241.
[2]冯文林,吴弥漫.手足汗症的证治探析[J].四川中医,2005,23(5):11-12
[3]田德禄.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79-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