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教学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策略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给学生。”改变小学数学教学方式,把教师“现成的”“教数学”改变成学生“再创造”地“学数学”,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实践铺垫的策略

数学来源于实践。依据教材需要,在课前通过学生的调查、了解、测量等活动,获取有关的感性认识,为课堂学习新知提供铺垫。例如,教“小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改变过去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让学生走向社会,接近生活,实践铺垫,要求学生到附近商场去了解、记录商品的价格情况,如铅笔0.5元,剪子3.8元等,自选几种最感兴趣的物品,绘制成商品价牌。学生对课前这种活动兴趣很浓,他们通过观看、记录、制作,获取了大量有关小数的材料。课堂上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相互交流,直接利用自己手中的材料,在实物投影仪上加以分析、讲评。学生研究自己搜集的材料要比研究教师提供的材料更积极主动。这样使学生感到新知识来自生活,有亲切感,能学好,激发了学习热情。

二、激趣导入的策略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导入新课,是新授课的首要环节。依据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巧妙地创设激趣导入情境,课堂伊始就使学生兴趣盎然,在愉悦的心情中走进知识之门,能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并启开动机。例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这一课时,教师不是一开头在讲台上侃侃而谈,或者用枯燥乏味的算式,死板地让学生计算和比较,而是用引人入胜的故事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神算子聪聪吗?一天,聪聪去明明家玩,见他正在做一道题‘1300÷25=?’,聪聪看后,马上回答等于52,明明用竖式一算,果真是这个得数。明明很惊讶,问道:‘你怎么会这么快就知道得数呢?’聪聪笑着说:‘我用的是商不变的性质呀!’同学们,你们想掌握这种本领吗?”通过用故事激趣导入,新颖自然,这时,学生对其中的奥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然地把学习新知转化成了一种内在需要,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有利于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参与。

三、操作感知的策略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感知中,亲身经历新知识的产生、形成的探究过程,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如:教学“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含义”这一内容时,教师没有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先拿教具在讲台上演示,然后一步一步地讲解计算方法,而是转变教学方式,改教师之“教”为“导”,变教师之“教具”为学生之“学具”,让每个学生准备一分、一角、一元的三种硬币,并分别量出它们的直径,引导学生把圆形硬币放在刻度尺上各

滚动一周,观察记录周长是多少,启发学生思考:这三种硬币的周长分别是它们的直径的多少倍?由于学生亲自操作,感受很深,都有“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内容,概括出圆周率约是“3.14”这个对应值。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之,而在相机诱导,学生在一次次的自我发现,自我探索中,体现了“再发现”的过程,掌握了知识,同时也掌握了可贵的“发现”的方法。

四、讨论探究的策略

课堂上经常组织学生讨论探究,是善待学生,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发言激情的好方法。能一改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学生正襟危坐被动学习的场面,把课堂教学核心放置于学生“讨论探究”中,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时,因为学生已学过同分母加减法的法则和通分的知识,所以教师设计了这样一组讨论题:(1)1/2+1/3能直接相加吗?为什么?分母不同就是什么不同?(2)怎样才能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3)异分母分数加减时首先该怎么办?由于以上讨论题贴近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因此讨论时,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了一种寻求问题的意境中。每个学生都有自由发言的机会,大家互相启发、互相纠错、互相补充完善,都是问题解决的主人。学生参与面广,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创设了主动求知、合作学习的氛围。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方式的改变,根本在于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只有不断地转变教学观念,才能改变教学方式。才能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产生实质性的变化。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根据课改理念,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把握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基本教学策略。

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转变学生学习数学方式

第三小学姚冬

二十一世纪的人类社会正步入一个以“智力资源占有、配置,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时代”,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培养适应新时代的人才尤为重要。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与现代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应试教育体制使得全社会都在为“分数”而奋斗。家长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使孩子获得高分数;学校追求高升学率使教师奋战在“题海”,“补课”之中,教学以“一言堂”、“填鸭式”为主要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很少有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教学只注重书本知识,运算和推理技能的传授,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新一轮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数学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学生必须转变原来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索,交流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从而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对于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来说,应尽快想方设法转变教学方式,进一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适应新课程标准改革的需要。

一、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1.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课堂教学中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产生认知冲突的学习情境,诱发学生质疑,猜想。例如:利用进影院(教室)找座位的方法创设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数学情境;通过猜数游戏、找日历上数字的规律等活动创设函数与方程的问题情境;从剪刀剪开布片的实际操作创设两直线相交所成角的问题情境;通过讲买布的故事和希腊数学家丢番图生平的故事创设数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的问题情境。

2.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传统的数学教学只注重数学知识结论的教学,学生学到的是一些现成的数学概念、公式、法则及一些枯燥的数学符号,而对这些概念、公式、法则等的形成过程却很少过问。数学课程改革既要求注重知识结论的教学,又要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所以,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索的机会,留给学生观察、猜想、讨论、探索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探索和猜测到的以及是如何应用的。在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一章时,我作了如下处理:首先从建国50周年庆典中的背景图案,确定电影院中的座位以及确定教室中学生的座位等实际问题出发,引出有序数对,进而引出平面直角坐标系,通过对坐标系的研究,认识坐标系的有关概念和建立坐标系的方法,然后再利用坐标系解决生活中确定地理位置的问题(如确定同学家的位置),让学生经历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通过对数学问题的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3.构建互动交流的学习平台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我讲解利用圆来画五角星(图1)时,学生接受了我的方法以外,又补充了以下内容:

① 五角星还有其他画法:图2和图3。

② 可以用纸折出一个五角星

③ 一笔可以画出一个五角星

4.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把现代技术作为学生数学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使学生从大量繁杂、重复的运算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现代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开创了一个实验的平台,为学生“做”数学提供了必要的工具与手段,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及动态感方面的不足。比如: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以前都是用剪纸、拼接和度量的方法,让学生直观感受。但由于实际操作会出现误差,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现在利用“几何画板”随意画一个三角形,度量出它的三个内角并求和,然后拖动三角形的顶点任意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发现无论三角形怎么变,三个内角的和总是180度。又如,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在以前教学中这个结论是老师直接告诉学生。而计算器进入课堂后,学生就能利用计算器通过不足近似和剩余近似的方法估计的大小,得到越来越精确的的近似值,进而指出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的事实,为后面学习无理数打下基础。

二、转变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

1.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阅读对于数学的学习同样必要。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将教材中的内容掰开了、揉碎了讲给学生听,忽视了学生“阅读”。现代教育提倡从学会到会学,提倡“终身学习”。因此,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基本前提是学会阅读自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