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学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学教育
摘要:语文是古今中外人类优秀文化的载体,语文教材中包含着众多美的元素,语文教学应重视美学的挖掘和弘扬,使我们能运用美的视觉来观照语文学习,按照语言美的特点来感知美的规律,进而品位语文的美,创造语文的美,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受到教育,并且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最终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充满寻美的乐趣。

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美学教育
语文是一门知识面覆盖较广的学科,许多名篇章,人们不仅可以从中学到许多知识,而且还可以感受到自然、社会生活和艺术的美。

语文教材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要求,蕴含着极其广泛的美学内容。

在教学中可以凭借这些教材,唤起学生的美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使学生进而获得美的创造力。

一、体验语言美感,激发学习兴趣
语言是语文的灵魂,体验语文语言的美感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明白,要让语文多一些趣味,让语文多一点活力,这是学生的渴望,也是语文教师的理想。

教师要注意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情感,唤起感知美的内驱力。

教师可采用巧设悬念、投石激浪、旁敲侧击等灵活多样的艺术技巧,牵引学生步入美的殿堂,从而使学生身心迅速地进入审美状态,自觉成为审美主体。

在讲授“断句歧义”时,我先举了古代一个趣话做例子:“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让同学们以标点分别“点”出三种不同的意思,要求包括“客人的申请”与“主人拒绝”及“最后的结果”,课堂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

得出答案后,我们又举出一个古代遗书的趣话做例子:“六十老翁得一子人言非是我子也财产尽与之女婿外人不得介入。

”这次是请同学们分成两组分别做儿子和女婿的律师,为他们争取遗产寻找各自的依据。

这道题有一定难度,但由于有了第一题的铺垫很快便被兴味盎然的同学们顺利解决了。

带着浓厚的兴趣,在愉快的气氛中,我们很快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在课堂上,教师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异样顿挫的语调、惟妙惟肖的表情,把学生凝聚到自己的周围,和同学们共同营造出一种宽松、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产生“教”与“学”的共鸣。

教师幽默活泼的话语会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全身心投入,会将学生带入自觉忘我的学习境地。

和蔼的话语可以使学生产生安全感,缩短教师与学生的感情距离。

教师精湛的语言表演可以使学生获得最直观、最形象、最真切的感受;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情景中去。

这样,具有美感的语言教学就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品味意境美感,培养探究思维
语文教材选用文章都是典范的作品,而这些作品都是作家运用文字表情、达意、载道的结果,它的内容涉及了美的各个领域,是学生品味意境美的主要载体,而这些美又需在教师的诱导下使学生逐
步理解和领略。

教师应该勇于创新,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创设情境,把教材内容形象化,把疑难问题简单化,把讨论探索发散化,把运用表达生活化、个性化。

课堂的主动权属于学生,教师在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勇敢探索、合作交流中,让学生生发兴趣,在兴趣中求知,在训练中成长,在探索中创新,在思索中成熟,获得语文学习最大的美感体验。

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入其中,会其意,感其美”,占据“美”的制高点,是新课标下语文教育本身发展所要求的。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不仅想象大增,而且会情感激越。

情境即为意境,一篇课文的作者,往往在作品中创造出种种意境。

阅读时,如何使学生进入作者所创造的意境中去,对造成美读效果是极为重要的。

造成一种氛围,使学生进入联想、想象空间,在特有的氛围下,学生的联想、想象活跃,美读的兴趣更浓,情味更突出。

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的运用,使整个课堂充满了勃勃生机,情境的生动、形象、丰富,激起了学生的情绪,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字鉴赏能力。

叶圣陶先生强调学生阅读时的美感感受,不仅使阅读课文时的内容考究“理智地了解”,更在于“亲切地体味”,从而“与作者的心灵感通”,达到对文学作品的美感共鸣。

诗歌的意象、散文的意境、小说的情节和环境的蕴含、戏剧的潜台词等都需要学生去感受和想象,文学作品中的具体形象渗透着作家的审美理想。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观、品、悟”领会到作品魅力,内心就会产生强烈的震颤,掀
起情感的波浪,从而获得深层次的美感。

三、尊重创造个性,创新美感思维
创造美是美学教育的最高境界,也是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审美创造要强化一个“练”字,要引导学生获取具有审美价值的生活素材,为语文美的创造作准备。

在学习鉴赏活动中,当我们感受到某种美的事物、美的言行、美的情操时,就会产生一种兴奋、愉悦和满足,进而激起我们向往和追求美好生活、培养高尚情操的理想和愿望。

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把教材中的美展现在学生面前,启发他们去追求美、创造美。

教师要具体指导学生进行语文美的创造,激发学生创造美的动机,同时要坚持语文美的标准,重视作文在和谐性、感染力等方面的成果,尊重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来的创造个性。

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审美理解力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进行语言美的创造。

如教学生读“上下天光,水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句,可以调动学生的审美想象,口头描述诗歌所表现的意境,自己动手借助“绘画”再现这种美的意境,实现学科间互相渗透与能力迁移。

语文教师在传授过程中使用规范、简洁、幽默、严密且富有情感的语言,是吸引学生的最好手段,亦是创造课堂教学美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果在讲授课文内容时,能配上相应的语声、语调,使语声有高有低、抑扬顿挫,形成旋律,体现出不同调式特征,课堂教学就会有更好的收益。

总之,语文是一门有着浓郁人文特色的学科,它不仅能训练学生
分析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而且能熏陶情操,发展个性,培养审美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的教育,不知不觉地对学生进行心灵的洗涤,使其在美的感召下会达到灵魂的陶冶和净化,从而达到拓宽思维、陶冶情操、开发心灵、激发创造力、最终得到个性的全面发展的目的。

语文教师要努力把课堂变为美育的殿堂。

当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分辨和评价美的能力时,可以把学生的目光从课堂移向社会,到社会生活中去感受自然美,品味生活美,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进而创造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