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之论证思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来……)
动词,扰 用来(通过那 乱。 样的途径
过错。这里用作动词,犯错误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
常常 这样以后 奋起,指有所作为。 bì 同“横”,梗塞,不顺
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在外面, 同“弼”,辅佐。 被人了解 在里面,指国内。 指国外。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 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
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杰出的散 文著作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 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奔 放,富有鼓动性,其文章语言流畅,笔锋犀利,论辩 深刻。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 复杂的道理。
《孟子》分为七篇,每篇又分上下两部分。各篇 分若干章,以首章中标于篇首的开头数字为题,标 题只起区别作用,并不概括全篇内容,这与《论语》 类似。全书共261章。它是先秦诸子中文学性较高的 著作。宋代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 语》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百里奚/举于/市。
集市 xī 狱官
承接上文,引起下文。“所以……”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 使动用法, 指示代词,这。
使……痛苦。
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使……饥饿。 使 …… 劳累 。 kòng
使……贫困。 违背、 受阻挠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
使他的心惊动, 同“增”增加。 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生活上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意 为:忧患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 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必将导致 灭亡,即逆境能成才。表明了孟子 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 的观点。文章摆事实,讲道理,举 例典型,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说 理透彻,令人信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开头运用排比句式列举的六个
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作者想说明什么?
防御:地利不如人和 “人和” 得道多助 域民 治国也需要 失助道寡 类推(治国) 固国 威天下 “人和” 结论:得道多助——天下顺之 失道寡助——天下畔之

本篇主要是谈战争,还是谈政治呢? 本篇主要是谈政治,写战争是为 了借战争来表达政治观点。孟子 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来阐明他的 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 施行仁政(“得道”),这样才 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 “天下顺之”,“战必胜矣”, 国家才能治理好。
词性活用:
苦、劳、饿、空乏、乱、动、忍都是形容 词或动词的使动用法,翻译时,要译成 “使(让)”+宾语+动词(形容词)请 照下面例子翻译后面的句子。 例:必先 苦 其心志。 “使(让)” (形容词)(宾语) 译:使他的内心痛苦。
⒈劳其筋骨。 使他的筋骨劳累 ⒉饿其体肤。使他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 ⒊空乏其身。使他资财缺乏,受贫困之苦 ⒋行拂乱其所为。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 ⒌所以动心忍性。 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 性情坚韧起来
本文借论战,深入阐述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这一主张是如何逐层推进论证的?
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论据:“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进攻 “不胜”-------天时不如地利 防御 “去之”-------地利不如人和 (类推)域民\固国\威天下------治国需要 “人和” (结论主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得什么感悟?
共同点:都出身贫贱,历经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
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
作为。
感悟: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炼,我们只有战胜苦难,
才能取得成功。
请概括回答“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也”中“是人”指的是哪一类人。
受艰苦磨炼之后,能够成就不平凡事业
的人。
出身卑微, 傅说 经过艰苦 胶鬲 的磨练之 举 管夷吾 后才成就 了不平凡 孙叔敖 的事业。 百里奚 (个别)
文章内容及特色
特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善用排比、 对偶,加强语势。 内容: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指明“人 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然后摆事实、讲 道理逐层深入地进行论证。“人和”,就是文 中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 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的“仁政”的思想,同 时也向我们提出了团结协作精神的重要性。 借论战来论“仁政”的重要性,体现了孟子 “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 国时邹国(今山东省邹县东南)人。思想家、教 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 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孟子思想的核心 是“仁政”、“性善”。孟子曾周游列国,不 所用,退而与弟子万章等发 为诸侯 展孔子的学说,作《孟子》 七篇(共261章)。《孟子》 是儒家的重要著作,文章气 势磅礴,语气流畅,巧于辩 论,富有文采,是古代散文 的杰作,对后世散文影响很 大。
本文的论证方式有什么特点?
本文先摆出观点,用概括性很强的战 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 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论断, 阐明了“人和”的实质。最后以得“人和” 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 “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论据(战例) 进攻:天时不如地利 战争需要
(归纳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 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请 查找相关资料,补充一些 例子,说说你的看法。
1、司马迁经历磨练,遭受宫刑之辱写出了 《史记》。 2、贝多芬双眼失明,但他不向命运低头, 扼住生命的喉咙,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3、海伦 凯勒从小双目失明,又聋又哑,但 她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 ,终于成为世界著 名 的文学家。 4、春秋时,越王勾践败给吴王夫差,他卧 薪尝胆,发奋图强,最终打败了吴国。相 反,吴王夫差生活安逸,沉迷于酒肉与美 色中,最终亡国。
二人同心,其力断金
人心齐,泰山移
众人拾柴火焰高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你能说出有关“和”的成语、俗语或典故吗? “和”字在当代社会又具有了怎样的新内涵?
成语有“和气生财”、“一团和气”、 “和气致祥”、“和衷共济”等;俗 语有“家和万事兴”;典故有“将相 和”等。在当代社会,“和”字不仅 仅是指人与人的和谐相处,而且指人 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和谐 发展。
生 于 忧 患, 死 于 安 乐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就的, 有了艰苦环境的磨炼,才能使人 性格坚韧、顽强,才能担负重大 的使命。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 文是怎样论述这个问题的。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
起,被任用
quăn gé
fù yuè
被举用,被 选拔
田间、田地
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 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小结
第一段是记叙,那么第二段属议论
。 作者在这段中议论的观点是:天将降大任于 是人也。也就是说古往今来受“大任”、成 大业的人,起先都要吃大苦,经历种种肉体 和精神的折磨,从而锻练意志,增加才干。
成就大业需要经过哪些磨砺
思想上要 行为上要 苦其心志 行拂乱其所为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举例论证 舜 ------发
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行为磨练 饿其体肤 培养坚强的 空乏其身 故 意志和毅力, 过渡 行拂乱其所为 发展一个人 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的才能。 (一般)
思想磨练 生活磨练
正反对比论证 人恒过……而后喻 (正) (反) 入则无……国恒亡 (推论到治国)
百度文库
然 后 知
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 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这是从反面说。从正面说,“域民”、 “固国”、“威天下”应靠什么呢?
应靠施仁政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 “道”指的是什么?
——施仁政
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中心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论据)天时不如地利(从进攻一方而言) ↓ (论据)地利不如人和(从防御一方而言) ↓ (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从战争到治国)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 论点的?
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 如人和”。文章开篇即提出观点。 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 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 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 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 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 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 象极其深刻。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 不容置疑。
“人和”与下文所说的“道”是什么关 系? “道”即指仁政。“得道”就是 施行仁政。施行仁政则“多助”,
“多助”则“天下顺之”,这就
是“人和”,即得到人民的支持
和拥护。
整体把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意为:凡讲仁 义的,行仁政的,就会得到广泛的支持 与拥护;反之,就孤立,就会只有极少 数人的支持与拥护。孟子生活在各诸侯 国互相攻伐,社会骚乱的战国时代。因 此,他提出“施仁政”,“行王道”的 主张,反对武力兼并,这篇短文很能代 表他的主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