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卷第4期
2005年8月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igher Correspondence Education(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 ol.18 No.4
August 2005
p文学大视野p
收稿日期:2005-02-22.
作者简介:夏腊初,男,湖北罗田人,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欧美文学的研究与教学.
/浮士德精神0内涵的再思考
夏腊初
(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湖北黄冈438000)
摘要: /浮士德精神0内涵,一般理解为一种勇于实践,永不满足,不断追求的精神,但有不少论者将
/浮士德精神0追求的目标具体化为/理想的精神生活0,本文认为这一具体化造成了/浮士德精神0某些要素的
缺失,因而认识不全面。
/浮士德精神0不断追求的目标不仅是/理想的精神生活0,应该是包含了一切个体、感
性、物质的快乐与享受在内的无限丰富的生命方式。
关键词: 浮士德;精神内涵;精神生活;生命方式
中图分类号: I516.0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187(2005)004-0034-003
浮士德是德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歌德笔下的不朽文
学典型。
/浮士德精神0是通过浮士德形象对西方近代资
产阶级文化精神所作的艺术概括,是西方近代启蒙思想的
诗性表述,其丰富深刻的内涵历来为研究者重视。
但也不
讳言,由于多方面原因,国内学界对/浮士德精神0内涵的
挖掘仍不够完整,尚有不少观点值得商讨。
了解西方近代文化史和文学史的人都知道,浮士德是
德国启蒙时期伟大诗人歌德的杰作5浮士德6的主人公。
浮士德原是德国宗教改革时期一个跑江湖的魔法师,他死
后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传说,有些作家以浮士德生平
为题材写过不少作品,主要情节是说他为漫游世界,尽享
人生欢乐,宁愿将自己的灵魂抵押给魔鬼以换取帮助。
这
些传说和文学作品思想倾向较明显表现了文艺复兴以来
西方人特别是新兴资产阶级对人生幸福的理解和价值追
求。
经历启蒙运动洗礼的歌德敏锐地洞察到这个传说和
这个以前人作品中形象与近代西方文化精神变化发展的
联系,于是积60余年的心血,写下5浮士德6这部杰作,通
过浮士德这个不朽的艺术典型高度概括了近代西方人的
文化精神,这就是思想史和文学史中的/浮士德精神0。
歌德笔下的浮士德,原本是一个潜心书斋皓首穷经的学
者,毕生追求知识失败而痛不欲生,在现实生活的感召和魔鬼
的引诱下,他走出书斋,跳进生活的洪流,开始种种现实人生
理想的追求:追求爱情,追求权力,追求美,追求事业。
一次次
追求,一次次以悲剧告终。
但浮士德总不停下追求的脚步,每
一次悲剧失败成为下一次追求的悲壮序曲,一直到生命终点。
浮士德的一生是在现实中不断追求的一生。
对浮士德形象及其精神内涵的认识,在西方存在许多
不同的说法,如/人的代表说0、/超人说0、/庸人说0、/人类
代表说0、/现代人类史的象征说0、/西方某一时期文化精
神的代表说0、/德意志民族特性的象征说0等等。
在我国,
一般都认为,浮士德形象/既是上升时期先进的资产阶级
知识分子的艺术典型,又是带有作者自传色彩的人物形
象,还是整个人类的代表。
0[1]130关于/浮士德精神0内涵的
理解,一般认为,它就是指浮士德/矛盾性格的主导方面0,
/这种主导方面就是他具有的永不满足,勇于探索的实践
精神)))浮士德精神。
0[2]139而这种精神赋予历史、哲学及
作家生命的内容就是:/概括自文艺复兴以来的数百年资
产阶级人道主义者、古典主义者、启蒙思想家不断追求理
想的精神生活史和积极进取精神0,/是人类追求意识的体
现者0,/表现出一种向善的积极肯定的精神0,/是诗人歌
德自我形象0伟大一面的写照。
[1]131
上述文字皆引自国内最新出版,并由名家编写的外国
文学史,基本能代表国内学界的看法,应该说,他们对浮士
德精神文化内涵的理解认识是深刻的。
浮士德精神的主
要内涵就是永不满足、不断追求的精神,西方许多学者也
是这样理解的。
施宾格勒在5西方的末落6一书中把浮士
德式生存叫做/积极的奋斗的、征服的生存0,认为浮士德
精神是不断追求,促进历史向前发展,赋予行动主体在世
界和历史中以实行自我权力意志的/意志文化0。
施宾格
勒这里强调/浮士德精神0是一种不断追求的意志精神。
从表面上看,施宾格勒的理解和上述国内学者们理解是一
致的,但仔细分析,二者是有区别的。
追求是对一种生存
状态的描述,它仅相对于/不追求0,即满足现状的生存状
态。
一种追求的生存方式可以包含无限的生活内容:可以
#34#第18卷第4期
2005年8月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igher Correspondence Education(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 ol.18 No.4
August 2005
是追求物质享受,可以是追求精神愉悦,可以是追求现世
快乐,可以是追求天国幸福,可以是追求感情、感受,可以
是追求理性、科学等等。
追求的对象目标具有无限的可能
性,但施宾格勒强调的仅是追求的意志,即追求的生存方
式,而国内学者则强调了浮士德精神的追求内容,明确规
定出了浮士德不断追求的目标是/理想的精神生活0。
/浮士德精神0的内涵,由斯宾格勒的不断追求的意志
具体化为/不断追求理想的精神生活0,造成了/浮士德精
神0某些要素的失落,造成了认识的不全面。
不错,/浮士
德精神0追求的的确主要是/理想的精神生活0,他在追求
过程中的确不断地征服来自肉体的阻力,向理想的精神世
界迈进。
一般强调浮士德追求目标为/理想的精神生活0
的论者往往引用下面的诗句作为例证:
在我的心中啊/盘踞着两种精神,/这一个想和那
一个离分,/一个沉溺在强烈的爱欲之中,/以固执的
官能紧贴凡尘;/一个则强要脱离尘世,/飞向崇高的
先人的灵境。
/哦!如果空中真有精灵,/上天入地纵
横飞行,/就请从祥云瑞霭中降临,/引我向那新鲜而
绚烂的生命。
这一段诗句的确表现了浮士德渴望超越现实感性肉体的
人生,追求理想的精神生活。
但我们在5浮士德6中还可读到这样一段同样是浮士德倾诉生命追求的诗句:
思想的线索而今业已寸断,/一切的学问久已使
我恶心,/让我在这感官的世界的深处,/疗慰我这燃
烧着的一片热情。
/,,我要献身于酩酊,/于最苦的
欢情,/于失恋的憎恨,/于爽心的沉沦。
/我的胸心,
已经解除了智的烦闷,/无论怎样的苦痛我都欢迎,/
我要在内在的自我中深深领略,/领略尽全人类所赋
有的精神,/至崇高的、至深远的,/我都要了解,/要把
全人类的苦乐堆积在我寸心。
/我的小我便扩大成全
人类的大我,/我便和全人类一起最终消磨!
这里追求的内容显然是现世的感性生命的体验,追求的目
标是拥抱五彩缤纷的尘世生活,是体验血肉人生的多种无
限丰富性。
这里说得十分明白,浮士德追求的不仅是理想
的精神生活,他还要将造物/赋予全体人类的一切0,都在
他/内心里自我体验0一番。
要将人生种种/幸与不幸堆积
在我的心里0,用大白话说,浮士德要尝尽人生百味,体验
人生百态。
所以浮士德追求的终极目的地并不单单是/理
想精神生活0,而是人类生活的无限可能性。
这里边的/小
我0与/大我0的关系很值得我们注意,诗中/小我0与/大
我0是统一的,/大我0是/小我0不断扩充而来的,并不存在
道德品质的区别。
有论者将浮士德所说的/小我0与/大
我0对立起来,认为浮士德/在一生探索中,他经历了物质
享受、爱情欢乐、名誉地位的诱惑0,/一方面他执着尘世,
情欲强烈,留恋人世的欢乐享受,沉溺于-小我.之中,另一
方面,他又能重新振奋起来,由-小我.到-大我.,由低级到
高级,不断进取向上0。
[3]158这种分析显然是把/小我0等同于沉溺于尘世情欲欢乐,是/低级0的,而/大我0显然是/高
级0的/理想的精神生活0,从道德价值上,将二者区分为高
尚与低劣,这显然不符合诗的原意。
浮士德一生的追求目标本来是多样丰富的,他走出书
斋后,追求市民姑娘玛格丽特,这是十足的尘世情爱。
他
的投身政治实质上是源于权力欲望,按尼采的哲学观点,
权力意志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本性。
浮士德与海伦的结
合,从寓意的层面讲是追求古典美,但从形象层面看,不能
说是纯/柏拉图式0的。
可以说,浮士德追求的目标很大程
度上是属于个体感性生命范畴。
另外,国内不少学者在评
价浮士德精神时也指出,它/批判了中世纪的僵化教条和
精神束缚0[2]139,意思是说/浮士德精神0否定了中世纪基
督教教义对个体感性生命欲望的扼杀,否定之否定即是肯
定,这正说明/浮士德精神0追求的目标也包含了对现世个
体生命的快乐与享受。
有人或许提出,若肯定/浮士德精神0追求的目标包含
了现世个体生命的快乐与享受,那么如何理解浮士德对自
己人生一次又一次的否定呢?如果将浮士德精神的追求
目标理解为人生的无限丰富性,那么就必须对浮士德不断
否定自己的人生作出合理解释。
笔者以为:浮士德的否定
并不意味他否定过去生活的价值,/大我0的价值不与/小
我0的价值对立,而是/小我0的价值累积扩充而成的。
浮
士德否定的真正对象是不再追求的满足,是欢乐享受的沉
溺,他否定的是人生无限丰富性的对立面)))单调、贫乏、
狭隘,而不是欢乐享受本身。
正如他自己所言:/狭隘的浮
生总使我感到烦恼0,/不管安逸与苦痛,不管厌烦和成功,
怎样互相循环交替,大丈夫唯有活动不息0。
还如他在翻
译5圣经6时,将/泰初有道0改译为/泰初有为0,这表明浮
士德追求的是/有为0,否定的是/不为0,至于所/为0的内
容在浮士德思想中并未作过多的道德价值纠缠。
如果将
浮士德对自己生命过程不断否定理解为对生命内容的价
值否定,那么,浮士德岂不成了虚无主义者,其形象积极意
义何在?况且,在浮士德否定的生活中,/学者的悲剧0、
/美的悲剧0从性质上讲应属于真正的/精神生活0范畴。
可见,/浮士德精神0追求的不仅是/理想的精神生活0,
还应包括个体生命自然欲望的满足。
浮士德拥抱的完整生
活,既是精神的,也是物质的;既是灵性的,也是肉体的。
一
句话,浮士德真正追求的是一种无限丰富的生命方式。
最后还需指出,为什么国内学者对/浮士德精神0内涵
的理解出现狭窄化倾向,我认为有几个方面原因:首先从
作者方面讲,歌德虽以诗闻名于世,但他更是一个具有丰
富、深刻思想的思想家,是一个在自然科学、美学、文学、艺
术等方面都很博学的文化巨人。
仅以自然科学为例,歌德
#35#第18卷第4期
2005年8月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igher Correspondence Education(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 ol.18 No.4
August 2005
几乎研究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所有门类,理论物理、植物学、解剖学、地质学、化学等他都潜心研究且很精通。
歌德的确是个极崇尚精神生活的人,他的生命历程及个性当然会在浮士德形象的描写中自然而然显露出来。
其次从时代方面讲,5浮士德6诞生于欧洲启蒙运动后
期,崇尚理性,探索自然,追求真理的理性主义已是时代的
最强音,而/浮士德精神0是启蒙时期理性主义的诗性表述,精神生活追求色彩的确鲜明。
但是,我们还应认识到,
启蒙时期理性主义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理性主义是对人文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相应地,/浮士德精神0与5巨人传6中的/巨人精神0)))/畅饮真理,畅饮爱情0也是一脉相承的。
当然我们也承认,二者是有区别的,/巨人
们0乐于/畅饮爱情0,而浮士德则更希望/畅饮真理0,这是西方近代文化演变的结果和成熟的标志。
但浮士德像/巨人0不拒斥/畅饮真理0一样也不拒绝/畅饮爱情0,这才是真正的/浮士德精神0。
第三个方面原因是我们不少学者的眼光仍为某些固
有观念所遮蔽。
众所周知,由于意识形态、社会现实等种种因素作用,我国在20世纪中后期形成了一种理想主义、道德主义价值观,在价值取向上重理想轻现实,重大我轻
小我,重精神生活轻物质生活。
以这种价值眼光去阐释浮士德精神内涵,得出/追求理想的精神生活0的结论是自然而然的。
因为,既要坚持道德主义、理想主义价值观,又要肯定/浮士德精神0的/积极性0、/肯定性0,出路只有一条, 就是将/理想的精神生活0之外的一切个体的、感性的、物质的快乐与享受的追求统统逐出/浮士德精神0的内涵。
当然,5浮士德6博大精深,/浮士德精神0的内涵丰富
复杂,本文只是笔者的一种探讨,谨以歌德在谈论自己的
5浮士德6时说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语:
你且拿出勇气来完全信任你的印象,让自己欣赏,让
自己受感动,让自己振奋昂扬,受教益,让自己为某种伟大
事业所鼓舞!不要老是认为只要不涉及某种抽象思想或
观念,一切都是空的。
[4]146
参考文献:
[1] 聂珍钊.世界文学史:第二卷[M].武汉:华中科大出版社, 2004.
[2]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 陈应祥.外国文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4] 朱光潜.歌德谈话录[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