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简所见使者考(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简所见使者考(一)
在先秦、秦汉时期,将负有国家使命出使到另一国的专门人士称为使者,如战国时期的张仪、苏秦,西汉时期出使西域的张骞,出使匈奴的苏武。西域和匈奴出使到汉朝这类人士的也称为使者,这在《汉书》的《西域传》和《匈奴传》中有多处的记载,这里使者的含义上与我们现代出使到另一个国家的使者是相同的。汉简和史书中所见的使者还有包括由朝廷所派的、到国内各地行使朝廷权力的朝廷命官。汉简中的史料有助于我们多角度地认识和了解使者在当时的具体职责和其它一些问题。
一、关于汉简中记载的使者
劳边使者
居延汉简中有“劳边使者”,见于《劳边使者过界中费》册。对于册中的“·肩水见吏二十七人率人五十五人”中的率字,学者们的解释是不同的,薛英群等认为:率是大约、大概之意。“劳边使者”中的劳边就是慰劳边塞驻军。他们指出:劳边之制在我国起源较早,《礼记·曲礼》已有记述。并引据了两条史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一条是《史记·晋候世家》:“欲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这说明皇帝可亲往劳军。《汉书·王莽传》:“遣尚书大夫赵并使北边,还原五原北假膏壤(植)谷,异时常置田官。”①而日本学者永田英正先生则认为,“率人五十五”是平均每人五十五的意思。因为根据前面几简,食品支出合计一千四百七十钱,吏的现有人员是二十七名,平均每人五四、四钱。将零数升上去变成平均每人五十五的意思。按照永田英正先生的解释,“肩水所见吏”是肩水地方的吏,并不是使者所率领的人数他还指出:标题中所见的“劳”,不单纯是作为抽象意义上的慰劳使者,而是具体供给酒食,以犒劳和款待使者的意义上使用的。②我们同意永田英正先生对“所见吏”的解释和分析,但我们认为薛英群等对将劳边使者作为一专用词解释也是有道理的。因为如果将劳字与“犒劳和款待使者”联系起来,那么“边”字与使者联系起来,就是“边使者”,但是在《汉书》和《后汉书》的材料中所见的使者要么是两个字,要么在前边加上两个字变成四个字,如“稻田使者”。汉昭帝元凤元年冬十月,霍光诛杀上官桀、桑弘羊时,告发的人是故稻田使者燕仓,这在《汉书·昭帝纪》是有记载的:“故稻田使者燕仓先发觉,以告大司农敞,敞告谏大夫延年,延年以闻。”还有“风俗使者”。《汉书·王莽传》载:新莽末年“四方盗贼往往数万人攻城邑,杀二千石以下。太师王匡等战数不利。莽知天下溃畔,事穷计迫,乃遣风俗大夫司国宪等分行天下,除井田奴婢六莞之禁,即位以来诏令不便于民者皆收还之。”三个字的专用名词对汉代的官吏来说,如光禄勋、丞相史等,一般是前两个定语于最后一个专称,而用一个字来定语于后面一个专用的则显得不习惯,当然我们并没有充足的理由来说明“边使者”这样的叫法就一定没有道理,在这里提出来,希望能得到广泛的讨论。
悬泉汉简中在几个重要的册书和文书中,关于羌人的简中都出现了使者,计有:
使者王君
《元康四年鸡出入薄》中两枚简上记述了招待王使者。一为:出鸡一双以食使者王君所将客留宿再食东;一为:出鸡一枚以食使者王君一食东。③这里的使者,是汉朝出使西域的使者呢?还是朝廷派往河西有专门任务的使者呢?悬泉简中的另一条简似乎可以帮助我们搞清这个问题:
各有数今使者王君将于阗以下千七十四人五月丙戍发禄福度用庚寅到渊泉。(Ⅰ0309③:134)这枚简同《元康四年鸡出入薄》一样也为第一次发掘所获,很可能此王君就是彼王君。
使者段君
甘露元年丁酉朔己未悬泉厩佐富昌敢言之爰书使者段君将疏勒王子橐驮三匹其一匹黄二匹黄乘皆不能行......(悬泉Ⅱ0216③:137)
使者和中
见于泥墙题记《使者和中督察诏书四时月令五十条》④。题记的前五行是颁发该诏书的一
个引子。题记在一开始首先是书太皇太后时颁布的一份诏书的内容,强调:
惟□帝明王,靡不躬天之历数,信执厥中,钦顺阴阳,敬授民时,(第二行)
□劝民耕种,以丰年□,盖重百姓之命也。故建羲和,立四子,.....时以成岁,致熹.......(第三行)
第四行谓:
其宜□岁分行所部各郡
第五行是:
诏条
之后是诏条的正文:
“元始五年五月朔丁丑,和中普使下部郡太手,承书从事下当用者,如诏书,书(六行)
到言。从事史况(第七行)
日本学者大庭修先生曾完整复原了西汉《元康五年二月诏书》册,⑤此册诏书在后面的下发处的格式语是:
御史大夫下丞相,承书从事下当用者如诏书
可以看出,在颁发《使者和中督察诏书四时月令五十条》时,当时已大权在握的王莽是通过使者来下达诏书的,在《四时月令》的最后,也明确反映出这一点
【显见处,】如诏书、使者书,【书】到言。
那么使者们是如何行动呢?是一个人负责特定的某一区域,还是集体行动呢?《汉书·平帝纪》载:在元始五年的时候“太仆王恽等八人使行风俗,宣明德化,万国齐同。皆封为列侯。”。根据《四时月令》诏条的格式和内容,可以看出,使者和中也是通过部和郡县来传达朝廷的诏书的。《四时月令》在泥书的题目和诏条的前后注明“使者”、“使者书”正好说明这个问题。这说明使者们在朝廷是集体被委派,而到达地方时有的是单独行动的。
护羌使者
据张德芳等先生统计,悬泉简中“护羌使者”凡十见,从出土层位和相关的纪年简推断,从宣帝时起一直持续到西汉末年,他认为使者不是临时性增设的官职。⑥根据悬泉简的资料,护羌使者设有幕府,并可巡行各部,似应为比二千石的官员,有较高的秩级,不是护羌校尉所派使者或属官。从《汉书》和《后汉书》的记载来看,使者均为朝廷直接所派,但是使者的秩级确实没有明确的资料证明是多少石。目前公布的简牍中我们很难对“护羌使者”的具体职责、幕府的人数、与其它处理羌族事务的官吏(如破羌将军、护羌校尉)的关系做出分析。
二、“巡行郡国”的使者及其职能
使者之职,渊源于殷商时期,在甲骨卜辞中有所记载,称其为“史人”,使命大略有三个方面:使于商王朝的邻国,执行外交使命;使于商王臣属之贵族“诸侯”,沟通王朝与地方之关系;执行谋项特定任务之专使、特使。后者“乙酉卜宾贞,史人于河,沉三牢、册三牛,三月”⑦,是派遣特使祭祀于河。
汉代的使者,开始是派往郡国和郡国派往朝廷的来传达各自的信息的。《汉书》卷35《吴王传》:“吴王恐,所谋滋甚,及后使人为秋请,上复责问吴使者。使者曰:‘察见渊中鱼,不详。今吴王始诈疾,及觉,见责急,愈益闭,恐上诸之,计乃无聊。唯上与更始。’于是天子皆赦吴使者归之,而赐吴王几杖,老,不朝。”《汉书》卷35《吴王传》:“孝景前三年正月甲子,初起兵于广陵。西涉淮,因并楚兵。发使遗诸侯书曰:‘......’。”皇帝在召唤大臣时也使用使者,《汉书》卷39《曹参传》:“萧何薨,参闻之,告舍人趣治行,‘吾且入相。’居无何,使者果召参。”发生突发事件时派出使者处理的制度,始于汉武帝时期“巫蛊之祸”发,少傅石德哄骗太子时曾说:“前丞相父子、两公主及卫氏皆坐此,今巫与使者掘地得征验,不知巫置之邪,将实有也,......8使者的这个使命,在以后几朝也被继承下来了。汉哀帝的时候“莽还京师岁余,哀帝崩,而傅太后、丁太后皆先薨,太皇太后即日驾之未央宫收取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