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囊与汉简所见皂纬书(1)
怎样临摹汉简 选自中国书画报
怎样临摹汉简选自中国书画报 ...分享首次分享者:默已被分享5次评论(0)复制链接分享转载举报一、概述两汉时期遗留下来大量的简牍。
早在北周时期,就在甘肃居延地区发现汉代简书,北宋曾在甘肃等地获得过东汉简。
近代最先发现的古简是魏晋简。
狭义上的简书就是指汉简,其对后世书风影响很大。
1901年,瑞典人斯文赫定在新疆罗布泊北部地区的一个古遗址里发现了一批魏晋木简和字纸,这里就是后来世所熟知的楼兰遗址。
1906年,斯坦因在新疆民丰北部的尼雅遗址发现少量汉简,次年又在甘肃敦煌一带的汉代边塞遗址里发现了七百多枚汉简。
在甘肃出土的汉简中,大部分为居延汉简。
有研究者将居延汉简按出土年代划分为两个部分,称为“居延旧简”和“居延新简”,一些研究专著也引用了这一说法。
目前出土的居延汉简共三万多枚,内容涉及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方面,具有极高的历史与文物价值。
出土的汉简形制长短、宽窄、厚薄各异,最长的88.2厘米,最短的3.8厘米,多数为尺牍,横向总计在22.5厘米到23.5厘米范围内。
汉代是书法艺术进入高度自觉创造和个性化表现的时代。
根据考古分析,戍卒中有专门分工制简的人,也就是说简书是出自民间。
简书用笔大胆率意、任情恣性、天真罄露,结体自然天成、不守故常,将汉字结构中的平衡对称、统一变化、违和虚实、主次长短、宽窄粗细等矛盾对立关系发挥到了极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突出展现了不拘一格的形式美。
(图为部分汉简)(1)图一图二图三图四我们看到,一些书家所临习的汉简已不是汉简本来的形象。
为什么呢?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对汉简的观察不够本质、入微。
笔者有意识选择后世书家书写的汉简书体与原大简书墨迹进行对照。
经过这种对比,体会就更为深刻。
如果借助现代科技,将字迹放大,其中的差别就更为明显。
毫厘之间迅速移动的笔触被我们放大之后,汉简中那些夸张的“巨笔”其实真是“微不足道”。
也就是说,精美不仅限于微小,庞大不见得代表气势。
敦煌汉简考释拾遗
敦煌汉简考释拾遗**基金项目:本文得到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自主科研项目“汉代丧葬文献写本特征及其礼俗研究”、湖北省教育 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楚简与楚文化研究——以名物制度为中心” (13zd001)的资助。
(D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敦煌汉简》,中华书局,1991,第2页。
② 本文第一条至第八条简号均沿用《敦煌汉简》。
③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敦煌汉简》,第240页。
④ 张德芳:《敦煌马圏湾汉简集释》,甘肃文化出版社,2013,第518页。
⑤ 白军鹏:《敦煌汉简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第242页。
下文简称“《校释》”。
陈晨【摘 要】敦煌汉简残简数量较多,備文释读还存在一些可以继续讨论的地方。
我们在已有研 究的基础上,对敦煌汉简的若干文字提出了新的释读意见,如简546的“华”、简828的“镜敛”、 简1078A 的"勾”、简1453的“複”、简1550的“丹”、简1593的"枚”、简1906的“雄”、简 1916 - 2的“裾”等。
【关键词】敦煌汉简;文字;考释【作者简介】陈晨,武昌理工学院文法与外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出土文献。
(湖北 武汉 430223)“敦煌汉简”是指20世纪初以来在河西疏勒河流域汉代烽燧遗址中陆续出土的简牍,因最先发 现于敦煌而名之。
自斯坦因第二次中亚考察在今甘肃省敦煌市境内发现第一批汉简以来,百余年 间,敦煌及其附近地区又有多批次、数以万计的汉简出土。
敦煌汉简的发现为我们深入了解汉代西 北边郡的社会状况及河西疏勒河流域的边塞事务提供了重要参考。
①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 敦煌汉简若干文字的释读提出一些新的看法。
不妥之处,敬祈指正。
一 释“华”大奴华丿元年七月食麦二石七斗。
(546②)简文“华”字原文写作《敦煌汉简》释为“莘”,③《敦煌马圈湾汉简集释》改释为“笔”,④《敦煌汉简校释》认为改 释“亦可疑”。
⑤该字似可释为“华”,常见于汉简。
[VIP专享]怎样临摹汉简 选自中国书画报
怎样临摹汉简选自中国书画报 ...分享首次分享者:默已被分享5次评论(0)复制链接分享转载举报一、概述两汉时期遗留下来大量的简牍。
早在北周时期,就在甘肃居延地区发现汉代简书,北宋曾在甘肃等地获得过东汉简。
近代最先发现的古简是魏晋简。
狭义上的简书就是指汉简,其对后世书风影响很大。
1901年,瑞典人斯文赫定在新疆罗布泊北部地区的一个古遗址里发现了一批魏晋木简和字纸,这里就是后来世所熟知的楼兰遗址。
1906年,斯坦因在新疆民丰北部的尼雅遗址发现少量汉简,次年又在甘肃敦煌一带的汉代边塞遗址里发现了七百多枚汉简。
在甘肃出土的汉简中,大部分为居延汉简。
有研究者将居延汉简按出土年代划分为两个部分,称为“居延旧简”和“居延新简”,一些研究专著也引用了这一说法。
目前出土的居延汉简共三万多枚,内容涉及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方面,具有极高的历史与文物价值。
出土的汉简形制长短、宽窄、厚薄各异,最长的88.2厘米,最短的3.8厘米,多数为尺牍,横向总计在22.5厘米到23.5厘米范围内。
汉代是书法艺术进入高度自觉创造和个性化表现的时代。
根据考古分析,戍卒中有专门分工制简的人,也就是说简书是出自民间。
简书用笔大胆率意、任情恣性、天真罄露,结体自然天成、不守故常,将汉字结构中的平衡对称、统一变化、违和虚实、主次长短、宽窄粗细等矛盾对立关系发挥到了极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突出展现了不拘一格的形式美。
(图为部分汉简)(1) 图一图二图三图四我们看到,一些书家所临习的汉简已不是汉简本来的形象。
为什么呢?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对汉简的观察不够本质、入微。
笔者有意识选择后世书家书写的汉简书体与原大简书墨迹进行对照。
经过这种对比,体会就更为深刻。
如果借助现代科技,将字迹放大,其中的差别就更为明显。
毫厘之间迅速移动的笔触被我们放大之后,汉简中那些夸张的“巨笔”其实真是“微不足道”。
也就是说,精美不仅限于微小,庞大不见得代表气势。
方案-皂囊与汉简所见皂纬书
皂囊与汉简所见皂纬书'汉代的文书,重要者多以书囊包裹。
不同性质的文书使用不同色的书囊,可能关乎一定的制度。
例如,皇帝的玺书用青布囊,边郡发犇命书用赤白囊,宫中机密用緑囊等。
汉代用皂囊来封装专呈皇帝的密奏。
《后汉书》卷六○《蔡邕传》记载:“以邕经学深奥,故密特稽问,宜披露失得,指陈政要,勿有依违,自生疑讳。
具对经术,以皂囊封上。
”李贤注引《汉官仪》曰:“凡章表皆启封,其言密事得皂囊。
”皂囊,就是以黑色织物制作的书囊。
用皂囊封装的密奏称作“封事”。
《文心雕龙》第二十三《奏启》:“自汉置八能,密奏阴阳,皂囊封板,故曰封事。
晁错受《书》,还上便宜。
后代便宜,多附封事,慎机密也。
”李贤认为“奏封事”始于西汉宣帝。
《后汉书》卷二《明帝纪》:“于是在位者皆上封事,各言得失。
”李贤注:“宣帝始令众臣得奏封事,以知下情。
封有正有副,领尚书者先发副封,所言不善,屏而不奏;后魏相奏去副封,以防拥蔽。
”李贤的根据是《汉书》中的相关记载。
《汉书》卷七四《魏相传》:“又故事诸上书者皆为二封,署其一曰副,领尚书者先发副封,所言不善,屏去不奏。
相复因许伯白,去副封以防雍蔽。
宣帝善之,诏相给事中,皆从其议。
霍氏杀许后之谋始得上闻。
”宣帝始亲政时,“领尚书者”是霍光兄子霍山。
《汉书》卷六八《霍光传》载霍山曰:“今陛下好与诸儒生语,人人自使书对事,多言我家者。
尝有上书言大将军时主弱臣强,专制擅权,今其子孙用事,昆弟益骄恣,恐危宗庙,灾异数见,尽为是也。
其言絶痛,山屏不奏其书。
后上书者益黠,尽奏封事,辄下中书令出取之,不关尚书。
”中书令,即中书谒者令,西汉武帝置,由宦者充任。
在宣帝以前,奏“封事”时须上正、副二封,由“领尚书者”拆看副封。
霍光去世后,宣帝采纳魏相的建议,取消了副封。
至此,密奏可不经过尚书,而直接由宦官出取,送达皇帝。
在汉宣帝以前,文献中几乎没有关于“封事”的具体记载,而在此后的史料中颇不少见,故李贤的说法似乎有一定道理。
张家山汉简字义札记
张家山汉简字义札记一、贼食《脉书》简二、三:其疕痛,为貣(加虫旁)食。
今按:“貣(加虫旁)”字乃“贼”字误释。
贼,一种专食苗节的害虫,《尔雅·释虫》:“食苗心,螟。
食叶,蟘。
食节,贼。
食根,蟊。
”《诗经·小雅·大田》:“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稺。
”毛传:“食根曰蟊,食节曰贼。
”孔颖达疏引陆玑云:“贼,似桃李中蠹虫,亦头身长而细耳。
”贼食即“贼蚀”,清·方苞《书<辨证周官戴记尚书>后》:“然后知舍莽政之符验,《周官》可无疵者;舍莽事之比类,古圣无见诬者。
循是以讨去之,然后读经之贼蚀,一旦而廓然。
”二、鳨沃《引书》简一五:凫沃者,反昔(错)手北(背)而挥头。
《引书》简六三:凫沃卅。
《引书》简六四:凫沃卌……凫沃五十。
《引书》简八一:凫沃十。
《引书》简九九:凫沃。
今按:上述诸简释文“凫”字,原字形皆上从鸟下从力,不从几,乃是鳨(上鸟下力)字。
《玉篇·鸟部》:“鳨,音力。
鸟,以凫而小。
鳨(上鸟下力),同上。
”《广韵·职韵》:“鳨,似凫而小。
亦作鳨(上鸟下力)。
”《集韵·职韵》:“鳨,鸟名,小凫也。
”此导引术式似鸟跷翅洗头状,故名。
三、枭栗《引书》简一六:臬栗者,反昔(错)手北(背)而宿(缩)颈垔头。
注释:“臬栗”,疑应作“枭栗”。
栗,《汉书·杨恽传》注:“竦缩也。
”或说“栗”为“垔”字之误。
今按:“臬”字误释,图版此字作上从鸟头下从木,就是枭字,与《说文》“从鸟头在木上”之释形相合。
秦汉简帛鸟头与“自”字写法严然有别,睡虎地秦简、马王堆帛书皆然。
栗,疑为“裂”之借字,《诗经·豳风·东山》:“有敦瓜苦,烝在栗薪。
”郑玄笺:“栗,析也。
古者声栗、裂同也。
”《周礼·考工记·弓人》:“葘栗不迆,则弓不发。
”郑玄笺:“栗,读为裂繻之裂。
”枭栗即枭裂,指有身无首。
应劭《风俗通·正失·王阳能铸黄金》:“亦旋枭裂。
尹湾汉牍衣物诸词考——读《尹湾汉简》札记之一
教育文化尹湾汉牘衣物诸词考——读《尹湾汉简》札记之一□周群丽(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重庆北碚400715)摘要本文基于对《尹湾汉简》中的两方衣物遣策进行释读、分类,对其中部分与字典辞书中解释相左的词语进行考证探索。
文中重点考释了散、羽青、丸等词语。
关键词尹湾汉简衣物散羽青中图分类号:H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6)10-188-01西汉时期,随着种植与蚕桑技术日益成熟,纺织及服饰行业也走向了辉煌。
这一历史事实充分表现在其时的语言词汇当中。
1993年初,于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尹湾村二号、六号两座汉墓中出土了大量简牍,其中有两片关于衣物的遣策,进一步证实了汉代科技文化的繁荣。
六号汉墓十二号木牍拟名为“君兄衣物疏”,正反两面均收其下,衣物所有者:师君兄,男性;二号汉墓一号木牍反面记录饰品及其他,此处不作为考证对象,正面记录衣物,其所有者当为墓主,女性。
三面遣策均可看出时人记物大致规律为:颜色+材质+名称+量+数,兹按顺序,列表如下:简号颜色材质衣物名称简号颜色材质衣物名称尹湾六号汉墓十二号木牍绣被尹湾二号汉墓一号木牍正霜散紟缥被毋尊单衣单被囗囗单衣早单囗散单衣白毋尊单衣囗囗囗衣白布单衣霜丸衣早復衣剽帛i衣閒中单霜丸合衣青鲜支中单霜练*衣缥绮復衣缥长繻早丸復衣霜帛*復繻缥丸合衣缥帛*復繻霜丸復衣霜丸復繻青绮復襦缥散合繻缥丸復襦木黄监繻閒青復襦霜绮直领閒青薄襦缥帛*合直领早丸大绔絈绮诸于早练*大绔青羽*诸于早布大绔缥鲜支单诸于练小绔囗练*单襦白鲜支单绔囗鲜支絪练单绔霜帛*帬鲜支单襦青羽*帬皀復襜褕缥白*帬皀丸襜褕缥丸合帬皀丸诸于霜散合帬缥丸诸于缣单帬缥段绿丸绔缥丸下常青羽*绔缥下常青素绔帬绣被葛中单绔ii被缥绮衾白缕单被缥绮衣青巨巾单襦练巨巾青丸復襦缕巨巾分析以上表格,我们可以根据类别归纳出以下一些词语:表示颜色的词有:绣、早、缥、青、白、閒青、绿、霜、絈;表示材质的词有:毋尊、散、丸、帛、绮、缕、练、绔、缣、鲜支、羽、布、葛、段、素;表示衣物名称的有:被、单被、衾、单、衣、单衣、合衣、復衣、復襦、单襦、薄襦、长襦、监襦、襜褕、復襜褕、直领、合直领、诸于、单诸于、单、中单、下常、绔、大绔、小绔、帬、单帬、合帬、巨巾、紟、絪。
《敦煌汉简》所见西汉日历简释读订误
《 煌汉 简》 敦 中有些 简 的原 图版 比较清 晰 , 由于 整理 者 在 但
整理和释读过程中的疏忽而造成了误释 , 以致出现释文 内容与
实际 纪年干 支不 符 的现 象 。 们 比对原简 图版并 查对 纪年 干支 我
表, 重新 对各 释文 本给予 订正 。 1 7 0 . o: 简
堕 堂
《 煌汉简》 敦 所见 西 汉 日历简释 读 订误
。 刘 飞 飞
( 南 大学 汉语 言 文献 研 究所 , 重 庆 北 碚 40 1 ) 西 0 7 5
【 摘
要 J《 煌 汉 简 》 些简 文 有 明确 纪年 , 整 理 者 的 部 分 释 读 有 误 或 各 版 本 释 文 不 合 , 但 不 能 为 研 敦 一 但 不
《 煌 汉简 》 料 中也 有个 别 简 简文 清 晰 , 文 亦无 误 , 敦 材 释 但
由于书手笔误 , 而导致与实际纪年不合。 这种情况, 如果不经推 算, 很难发现其纪年有错 。如 :
4简 14 : . 21
坐 为骑 士 ,有 诏发 诣五 原 郡 稠
云 中郡云 中城 下里 王纯 。阳 , 当从 口
推 算 补 释 , 为 进 一 步 研 究 西 汉 边 塞 文 化 提 供 准 确 的 时 日材 料 。 以
【 键 词 】敦 煌 汉 简 ; 关 日历 ; 年 纪
2 O世纪初至 8 O年代出土的 《 敦煌汉简)成书年代约为西
汉 中后 期 至东 汉 中后期 , 汉代 在 西北 屯军 的屯戍 档 案 , 中 是 其
本始元年六月 辛卵朔戊辰 , 民( 山敢言 当武 长) 【 】 案 “ 本始元年六月辛卯朔戊辰” 中的“ 字 , 卯” 原简图版清
晰可辨 为“ ” 三个释文本 皆释为“ 字 , 甜 , 卯” 经查《 朔闰表》 和
北大汉简《稽》、《反淫》校读笔记
北大漢簡《妄稽》、《反淫》校讀筆記(首發)楊元途近讀《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肆〕》,1對該書的釋文和注釋有一些不同或補充的意見,大致分爲四個專題羅列於下,供讀者參考。
文章倉促寫就,恐難免有錯漏之處,亦請方家批評指正。
一、釋文校勘《妄稽》簡1“營(滎)陽”之“營”作,字實爲“䁝”。
“䁝”自當讀爲“滎”。
《妄稽》簡2“退”字作,字實从“辵”从“畏”,與一般的“退”字寫法不同,嚴格隸定當作“”。
《反淫》簡40之“退”作,該篇整理者正隸定作“”,可資比較。
《妄稽》簡2“(矜)”字作,左旁實从“令”。
簡13“(矜)”字作,可資對比。
此二字若需嚴格隸定皆當作“”,即“矝”字,亦即“矜”字。
“矜”字,秦漢文字皆从“令”,唐代以後才訛爲“矜”。
2此字亦可徑釋爲“矝”。
《妄稽》簡27“奱(臠)條(脩)”之“奱”字作,下實不从“大”。
簡28、43、60同樣寫法的字皆釋爲“變”。
簡27此字亦可徑釋爲“變”。
嚴格隸定的話,諸“變”字下部當作“人”形。
《妄稽》簡30“馬躍往來之裴”之“躍”字作/,左旁實从“走”,當釋爲“趯(躍)”。
簡32相同寫法的字整理者即嚴格隸定、釋讀爲“趯(躍)”,可資對比。
《妄稽》簡32:“示以都刱(形)”之“刱”、簡40“耳(形)堇(僅)存”之“”分別作,,二者寫法相同,實爲一字。
嚴格隸定當統一作“”。
“”即表示“創傷”之“刱”字,與“刑”非一字。
漢代多以“刑”表“形”,而“刑”字右旁多从“刀”作。
3若此字確本作“刑”,則“”當爲其形近誤字,上引二字皆當釋讀爲“〈刑—形〉”。
《妄稽》簡35“衡(蘅)若麋(蘼)蕪”之“蕪”字作,字實爲“無”。
“無”自當讀爲“蕪”。
《妄稽》簡37“白環偑(佩)首”之“偑”似當視爲“佩”之誤字。
按照該書的體例,此字當釋讀爲“偑〈佩〉”。
《妄稽》簡38“繁(蘩)澤”之“繁”作,字本即从“艸”,當徑釋爲“蘩”。
《妄稽》簡56“扶牆而起”之“牆”字作,實爲“蘠”字。
“蘠”自當讀爲“牆”。
秦汉简牍药名释丛
秦汉简牍药名释丛张雷;刘志梅【摘要】运用文字学、音韵学、文献学的考据方法,对周家台秦简《病方》中的"东灰"、《居延新简》中的"诸与"和《敦煌汉简》中的"李石""府元",天长纪庄汉墓简牍药方中"白□""枝"等药名进行了考释,指出"东灰"即"冬灰"、"诸与"即"薯蓣"、"李石"即"理石","府元"当改释为"白元","白□"当补释为"白符",即白石脂,"枝"可读为"枳",即"枳实".【期刊名称】《通化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8)007【总页数】4页(P61-64)【关键词】秦汉简牍;冬灰;薯蓣;理石;白元;白符;枳实【作者】张雷;刘志梅【作者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合肥230039;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安徽合肥2306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28自上世纪以来,中国境内出土了大量抄成于秦汉时代的简帛医学文献,虽然这些文献得到了学界同仁的深入研究,但部分药名的研究还需进一步完善,本文运用文字学、音韵学、文献学的考据方法,就部分简牍药名进行考释,期望得到方家指正。
周家台秦简《病方》简315-318:“去黑子方:取稾本小弱者,齐约大如小指。
取东灰一升,渍之。
染稾本东灰中,以靡之,令血欲出。
因多食葱,令汗出。
多取櫌桑木,燔以为炭火,而取牛肉剥之,小大如黑子,而炙之炭火,令温勿令焦,即以傅黑子,寒辄更之。
”[1]127-128整理者视“东”为“柬”之讹字[1]127-128;王贵元认为“东”是“柬”字异体[2]70-74,潘飞认同王贵元之说法[3];刘玉环认为“东”可直接释为“柬”而不应看作讹字[4]73。
李家浩先生□著目□
李家浩先生论著目录(一) 著作1. 《银雀山汉墓竹简[壹]》(合作),文物出版社,1985年9月。
2. 《望山楚简》(合作),中华书局,1995年6月。
3. 《九店楚简》(合作),中华书局,2000年5月。
4. 《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李家浩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5. 《银雀山汉墓竹简[贰]》(合作),文物出版社,2010年1月。
6. 《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十四种]》(合作),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9月。
(二) 论文1. 《试论战国时期楚国的货币》,《考古》1973年3期192—196页。
2. 《江陵凤凰山八号汉墓“龟盾”漆画试探》,《文物》1974年6期62—65页。
3. 《马王堆1号墓出土漆器制地诸问题——从成都市府作坊到蜀郡工官作坊的历史变化》(与俞伟超先生合作),《考古》1975年6期344—348页;湖南省博物馆编:《马王堆汉墓研究》358—354页,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8月。
4. 《银雀山汉简〈尉缭子〉释文(附校注)》(与曾宪通先生合作),《文物》1977年2期21—27页,3期30—35页。
5. 《释“弁”》,《古文字研究》第一辑391—395页,中华书局,1979年8月。
6. 《战国布考》,《古文字研究》第三辑160—165页,中华书局,1980年11月。
△7. 《战国货币文字中的“”和“比”》,《中国语文》1980年5期373—376,372页。
8. 《曾侯乙墓钟、磬铭文说明》(与裘锡圭先生合作),《音乐研究》1981年1期17—21页。
9. 《战国时代的“冢”字》,北京大学中文系编:《语言学论丛》第七辑113—122页,商务印书馆,1981年7月;《中国古代度量衡论文集》352—362页,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2月。
△10. 《信阳楚简“浍”字及从“”之字》,《中国语言学报》第一期189—199页,商务印书馆,1983年4月;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处编:《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选》第三辑242—25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3月。
秦汉简牍药名释丛
61 ・
2 0 1 7 年
通帕旰 菇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
第4 期
卷 二及《 和名类聚抄》 卷二十引《 本草》 均作“ 款 冬” 。 卷 ” 。可见 东 与冬 在古 音上 可通 假 , 东 灰 即
冬灰。
薯蓣 , 《 武 威汉 代 医 简》 牍8 5 乙作 “ 署与” , 整 理者指出 , “ ‘ 署 与’ 即‘ 薯豫 ’ , 亦作 薯 蓣 。 ” 亦
“ 枝” 可读 为 “ 枳” , 即“ 枳 实” 。
关键词 : 秦汉 简牍 ; 冬灰 ; 薯 蓣; 理石 ; 白元 ; 白符 ; 枳 实 中图分类号 : H 0 2 8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8 — 7 9 7 4 ( 2 0 1 7 ) 0 4— 0 0 6 1 — 0 4
藜 灰 。 味辛 , 微温 。治 黑 子 、 去肮 、 息肉、 疽蚀 , 疥
瘙。 ” 对 于冬灰的炮制 , 《 神农 本 草 经 》 陶 弘 景 注 日: “ 此 即今 浣衣 黄灰 耳 , 烧诸蒿 、 藜( 藜) 积 聚炼 作之 , 性亦烈 。又 , 荻灰尤烈 。 ” 《 本 草 纲
第4 期
2 01 7
通帕旰 死警 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
总第 2 6 8 期
第3 8 卷
秦汉简牍药 名释丛
张 雷 , 刘 志梅
摘要 : 运用文 字学、 音韵 学、 文献学的考据 方法 , 对 周家 台秦 简《 病方》 中的“ 东灰” 、 《 居 延新 简》 中的“ 诸 与” 和《 敦煌汉 简》 中的“ 李石 ” “ 府 元” , 天长纪庄汉墓 简牍 药方中“ 白口” “ 枝” 等药名进行 了考释 , 指 出“ 东灰” 即“ 冬灰 ” 、 “ 诸 与” 即“ 薯 蓣” 、 “ 李石” 即“ 理石 ” , “ 府元 ” 当改释 为“ 白元 ” , “ 白口” 当补释 为“ 白符 ” , 即 白石脂 ,
方案-皂囊与汉简所见皂纬书
皂囊与汉简所见皂纬书'汉代的文书,重要者多以书囊包裹。
不同性质的文书使用不同色的书囊,可能关乎一定的制度。
例如,皇帝的玺书用青布囊,边郡发犇命书用赤白囊,宫中机密用緑囊等。
汉代用皂囊来封装专呈皇帝的密奏。
《后汉书》卷六○《蔡邕传》记载:“以邕经学深奥,故密特稽问,宜披露失得,指陈政要,勿有依违,自生疑讳。
具对经术,以皂囊封上。
”李贤注引《汉官仪》曰:“凡章表皆启封,其言密事得皂囊。
”皂囊,就是以黑色织物制作的书囊。
用皂囊封装的密奏称作“封事”。
《文心雕龙》第二十三《奏启》:“自汉置八能,密奏阴阳,皂囊封板,故曰封事。
晁错受《书》,还上便宜。
后代便宜,多附封事,慎机密也。
”李贤认为“奏封事”始于西汉宣帝。
《后汉书》卷二《明帝纪》:“于是在位者皆上封事,各言得失。
”李贤注:“宣帝始令众臣得奏封事,以知下情。
封有正有副,领尚书者先发副封,所言不善,屏而不奏;后魏相奏去副封,以防拥蔽。
”李贤的根据是《汉书》中的相关记载。
《汉书》卷七四《魏相传》:“又故事诸上书者皆为二封,署其一曰副,领尚书者先发副封,所言不善,屏去不奏。
相复因许伯白,去副封以防雍蔽。
宣帝善之,诏相给事中,皆从其议。
霍氏杀许后之谋始得上闻。
”宣帝始亲政时,“领尚书者”是霍光兄子霍山。
《汉书》卷六八《霍光传》载霍山曰:“今陛下好与诸儒生语,人人自使书对事,多言我家者。
尝有上书言大将军时主弱臣强,专制擅权,今其子孙用事,昆弟益骄恣,恐危宗庙,灾异数见,尽为是也。
其言絶痛,山屏不奏其书。
后上书者益黠,尽奏封事,辄下中书令出取之,不关尚书。
”中书令,即中书谒者令,西汉武帝置,由宦者充任。
在宣帝以前,奏“封事”时须上正、副二封,由“领尚书者”拆看副封。
霍光去世后,宣帝采纳魏相的建议,取消了副封。
至此,密奏可不经过尚书,而直接由宦官出取,送达皇帝。
在汉宣帝以前,文献中几乎没有关于“封事”的具体记载,而在此后的史料中颇不少见,故李贤的说法似乎有一定道理。
聊斋志异《皂隶》原文、翻译及赏析
聊斋志异《皂隶》原文、翻译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聊斋志异《皂隶》原文、翻译及赏析【导语】:《皂隶》是蒲松龄写的一篇文言小说,出自聊斋志异。
皂囊与汉简所见皂纬书
皂囊与汉简所见皂纬书漢代的文書,重要者多以書囊包裹。
不同性質的文書使用不同色的書囊,可能關乎一定的制度。
例如,皇帝的璽書用青布囊[1],邊郡發犇命書用赤白囊[2],宮中機密用緑囊等[3]。
漢代用皂囊來封裝專呈皇帝的密奏。
《後漢書》卷六○《蔡邕傳》記載:“以邕經學深奧,故密特稽問,宜披露失得,指陳政要,勿有依違,自生疑諱。
具對經術,以皂囊封上。
”李賢注引《漢官儀》曰:“凡章表皆啓封,其言密事得皂囊。
”皂囊,就是以黑色織物製作的書囊。
用皂囊封裝的密奏稱作“封事”。
《文心雕龍》第二十三《奏啓》:“自漢置八能,密奏陰陽,皂囊封板,故曰封事。
晁錯受《書》,還上便宜。
後代便宜,多附封事,慎機密也。
”李賢認爲“奏封事”始于西漢宣帝。
《後漢書》卷二《明帝紀》:“於是在位者皆上封事,各言得失。
”李賢注:“宣帝始令衆臣得奏封事,以知下情。
封有正有副,領尚書者先發副封,所言不善,屏而不奏;後魏相奏去副封,以防擁蔽。
”李賢的根據是《漢書》中的相關記載。
《漢書》卷七四《魏相傳》:“又故事諸上書者皆爲二封,署其一曰副,領尚書者先發副封,所言不善,屏去不奏。
相復因許伯白,去副封以防雍蔽。
宣帝善之,詔相給事中,皆從其議。
霍氏殺許后之謀始得上聞。
”宣帝始親政時,“領尚書者”是霍光兄子霍山。
《漢書》卷六八《霍光傳》載霍山曰:“今陛下好與諸儒生語,人人自使書對事,多言我家者。
嘗有上書言大將軍時主弱臣強,專制擅權,今其子孫用事,昆弟益驕恣,恐危宗廟,災異數見,盡爲是也。
其言絶痛,山屏不奏其書。
後上書者益黠,盡奏封事,輒下中書令出取之,不關尚書。
”中書令,即中書謁者令,西漢武帝置,由宦者充任。
在宣帝以前,奏“封事”時須上正、副二封,由“領尚書者”拆看副封。
霍光去世後,宣帝採納魏相的建議,取消了副封。
至此,密奏可不經過尚書,而直接由宦官出取,送達皇帝。
在漢宣帝以前,文献中幾乎没有關於“封事”的具體記載,而在此後的史料中頗不少見,故李賢的说法似乎有一定道理。
试论出土文献所见汉代颁行方药诏书
试论出土文献所见汉代颁行方药诏书
乐游(刘钊)
【期刊名称】《古文字研究》
【年(卷),期】2018()1
【摘要】居延旧简18·5出土于A8破城子甲渠候官遗址,简上共书三行文字,左上部有若干文字残去。
台湾史语所近年整理出版的《居延汉简》(壹)一书公布了该简的高清红外图版(图一)和新释文^(①)。
我们先依原简行款将此书所作的释文迻录于下,为便理解说明,酌加括注和标点:永光四年闰月丙子朔乙酉,大(太)医令逐、丞褒,下少府、中常方,承书从事,下当用者,如诏书。
【总页数】6页(P595-600)
【作者】乐游(刘钊)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7
【相关文献】
1.出土汉画所见汉代环境美学的思想构成及其使命
2.出土资料所见的汉代中央宫官述论
3.出土资料所见的汉代中央工官考
4.出土汉画所见汉代民众心中的孔子
5.出土简牍所见汉代敦煌民族及其活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北大汉简《苍颉篇》简42“某枏皂蠸”句试说——兼谈“赍购”章之版本问题
北大汉简《苍颉篇》简42“某枏皂蠸”句试说——兼谈“赍
购”章之版本问题
许文献
【期刊名称】《古文字研究》
【年(卷),期】2020()1
【摘要】一、前言北大汉简《苍颉篇》简42或见"某枏皂蠸"句,从字面上之字义看来,似属罗列式句子,惟此中所见"某""皂"二字似乎存在释形上之问题,而"枏""蠸"二字则在义训上仍有讨论之空间;再者,此句与阜阳简有相近之异文,其上下文关系似未有合理之解释,而此结果将影响到《苍颉篇》"赍购"章之还原,因此,本文拟以此为研究范畴,试论此中所见相关疑义,谨供学界酌参。
【总页数】11页(P444-454)
【作者】许文献
【作者单位】台北教育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6;K877.5
【相关文献】
1.北大汉简《苍颉篇》抄写时代新探——兼论隶变中书风的变迁
2.北大汉简《苍颉篇》抄写时代新探——兼论隶变中书风的变迁
3.北大汉简《苍颉篇》残字考——谈简17之“汥”字残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定州八角廊汉简《文子》新证
河北省定州八角廊西汉中山怀王墓所出汉简中有《文子》,存简约277枚,2790字,保存情况很差,无法恢复原貌。
今本《文子》的真伪,过去有争议,持与汉简本相校,异文颇多。
现就汉简《文子》中的一些内容略作考证,列叙如下。
一汉简《文子》云:修德非一听,故以耳听者,学在皮肤,以心听者,学在肌肉,以【神】听者, (2482)0756)今本《文子·道德》云:老子曰:学问不精,听道不深。
凡听者将以达智也,将以成行也,将以致功名也。
不精不明,不深不达。
故上学以神听,中学以心听,下学以耳听。
今按:“以耳听者”是常人,“以心听者”是君子,“以神听者”是圣人。
《荀子·哀公》云:“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有君子,有贤人,有圣人。
”《荀子·修身》云:“好法而行,士也。
笃志而体,君子也。
齐明而不竭,圣人也。
”“听”是指如何通过语言而判断是非。
《论语·公冶长》云:“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凡“听”必经过学习,故上引《文子》云:“学问不精,听道不深。
”《吕氏春秋·听言》云:“凡人亦有所习其心,然后能听说,不习其心,习之于学问,不学而能听说者,古今无有也。
”所谓“习其心”者,如同孟子所说的“尽心”,《孟子·尽心上》云:“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人之本性,乐生而恶死。
修身养性可以由己而推知他人,如《论语·卫灵公》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郭店楚简《尊德义》云:“是以无听之以耳成玄英注云柔,遣之又遣,渐阶玄妙。
”“以神听者”超脱一己之私利,无爱恶之心,《吕氏春秋·知度》云:“君服性命之情,去爱恶之心,用虚无为本,以听有用之言于朝,上服性命之情,则礼义之士至矣,法则之用植矣。
枉辟邪挠之人退矣,贪得伪诈之曹远矣。
”“虚无”则“静”,《释名·释姿容》云:“听,静也,静然后所闻审也。
”《尚书·洪范》中有“敬用五事”,其四曰“听”,郑玄注云:“听属水。
益部方物略记
《益部方物畧记》一巻,宋宋祁撰。
祁字子京,雍邱人。
天圣二年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谥景文,事迹具宋史本传。
是编乃嘉佑二年祁由端明殿学士吏部侍郎知益州时所作。
因东阳沈立所撰剑南方物二十八种补其缺遗,凡草朩之属四十一,药之属九,鸟兽之属八,虫鱼之属七,共六十五种,列而图之,各繋以赞,而附注其形状于题下。
赞居前,题列后,古书体例大抵如斯。
今本尔雅犹此式也。
其图已佚。
赞皆古雅,盖力摹郭璞山海经图赞,往往近之。
注则颇伤蹇涩,亦每似所作新唐书。
盖祁序、记之文类如是也。
胡震亨跋引范成大圣瑞花诗证是花开于春夏间,祁注称悉以秋开为非,殆由气候不齐,各据所见。
又引薛涛鸳鸯草诗“但娯春日长,不管秋风早”句证祁注是草春叶晚生之非,则横生枝节。
夫春日已长,非春晚而何欤?至虞美人草自属借人以名物,如菊号西施之类,必改为娯美人草,曲生训释,是则支离无所取耳。
益为西南一都会,左阻剑门,右负夷蕃,内坦夷数百里,环以长江,裹以复岑,川陆盛气碍而不得东回,薄蜿蜒还负一方,为珍木、为怪草、为鸟、鱼、芋、稻之饶,日旸雨,雨嘘和,吐妍层出,杂见不可胜状,殆岷精缊灵,示(阙)璚于兹壤也。
嘉佑建元之明年,予来领州,得东阳沈立所録剑南阳物二十八种,按名索实,尚未之尽,故遍询西人,又益数十物,列而图之,物为之赞,图视状赞言生之所以然,更名益部方物畧记。
凡东方所无及有而自异,皆取之,冀裨风土聚邱之遗云。
椶皆褫皮,此独自干,攒叶于颠,纛首披散,秋华而实,其值则罕。
右海椶(大抵椶类然。
不皮而干,叶丛于杪,至秋乃实,似楝子。
今城中有四株。
杜子美“左绵海椶行理致,干坚风雨不能撼”云。
) 在土所宜,亭擢而上,枝枝相避,叶叶相让(如向切),繁阴可庇,美干斯仰。
右楠(蜀地最宜者。
生童童若幢葢,然枝叶不相碍。
茂叶美阴,人多植之。
树甚端伟,叶经岁不雕,至春,陈新相换,有花实似母丁香云。
) 厥植易安,数岁輙林,民赖其用,实代其薪,不栋不梁,亦被斧斤。
右桤(亦得所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皂囊与汉简所见皂纬书(1) 汉代的文书,重要者多以书囊包裹。
不同性质的文书使用不同色的书囊,可能关乎一定的制度。
例如,皇帝的玺书用青布囊[1],边郡发犇命书用赤白囊[2],宫中机密用緑囊等[3]。
汉代用皂囊来封装专呈皇帝的密奏。
《后汉书》卷六○《蔡邕传》记载:“以邕经学深奥,故密特稽问,宜披露失得,指陈政要,勿有依违,自生疑讳。
具对经术,以皂囊封上。
”李贤注引《汉官仪》曰:“凡章表皆启封,其言密事得皂囊。
”皂囊,就是以黑色织物制作的书囊。
用皂囊封装的密奏称作“封事”。
《文心雕龙》第二十三《奏启》:“自汉置八能,密奏阴阳,皂囊封板,故曰封事。
晁错受《书》,还上便宜。
后代便宜,多附封事,慎机密也。
”
李贤认为“奏封事”始于西汉宣帝。
《后汉书》卷二《明帝纪》:“于是在位者皆上封事,各言得失。
”李贤注:“宣帝始令众臣得奏封事,以知下情。
封有正有副,领尚书者先发副封,所言不善,屏而不奏;后魏相奏去副封,以防拥蔽。
”李贤的根据是《汉书》中的相关记载。
《汉书》卷七四《魏相传》:“又故事诸上书者皆为二封,署其一曰副,领尚书者先发副封,所言不善,屏去不奏。
相复因许伯白,去副封以防雍蔽。
宣帝善之,诏相给事中,皆从其议。
霍氏杀许后之谋始得上闻。
”宣帝始亲政时,“领尚书者”是霍光兄子霍山。
《汉书》卷六八《霍光传》载霍山曰:“今陛下好与诸儒生
语,人人自使书对事,多言我家者。
尝有上书言大将军时主弱臣强,专制擅权,今其子孙用事,昆弟益骄恣,恐危宗庙,灾异数见,尽为是也。
其言絶痛,山屏不奏其书。
后上书者益黠,尽奏封事,辄下中书令出取之,不关尚书。
”中书令,即中书谒者令,西汉武帝置,由宦者充任。
在宣帝以前,奏“封事”时须上正、副二封,由“领尚书者”拆看副封。
霍光去世后,宣帝采纳魏相的建议,取消了副封。
至此,密奏可不经过尚书,而直接由宦官出取,送达皇帝。
在汉宣帝以前,文献中几乎没有关于“封事”的具体记载,而在此后的史料中颇不少见,故李贤的说法似乎有一定道理。
但是,《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记载:汉文帝“集上书囊以为殿帷”。
《后汉书》卷四八《翟酺传》也记载:“夫俭德之恭,政存约节。
故文帝爱百金于露台,饰帷帐于皂囊。
”这两条史料表明:早在汉文帝时,已有皂囊。
因此,用皂囊做上书囊的情况至少在汉文帝时就已存在,而汉宣帝是对密奏制度进行了改革,取消副封,由此加强了“封事”的保密性,使“封事”的机能凸显出来。
此外,“封事”不经过尚书大概也没有成为通例。
《汉书》卷九九《王莽传》曰:“吏民上封事书,宦官左右开发,尚书不得知。
其畏备臣下如此。
”可知“封事”在王莽时也不经过尚书,然而从《王莽传》的批评语气来看,史家认为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状况。
“封事”的形式是“皂囊封板”,但皂囊却并非只用做
“封事”的包装。
《三国志》卷八《魏书·公孙瓒传》注引《典略》载公孙瓒表袁绍罪状曰:“矫命诏恩,刻金印玉玺,每下文书,皂囊施检,文曰‘诏书一封,邟乡侯印’。
……昔新室之乱,渐以即真,今绍所施,拟而方之。
”《后汉书》卷七三《公孙瓒传》亦曰:“(袁绍)矫刻金玉,以为印玺,每有所下,辄皂囊施检,文称诏书。
”这说明诏书也用皂囊。
而袁绍“每有所下,辄皂囊施检,文称诏书”,当是一种僭越之举。
不过,用皂囊包装的诏书与前文所提及的用青布囊包装的玺书是不同的。
《独断》曰:“诏书者,诏诰也。
”[4]一般说来,诏书是面向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员的文告,内容多为普遍实施的政策法令等,由朝廷发出,依次传递,规格较玺书低,也不具有太多的机密性。
而玺书则封以皇帝专用之玺,是以皇帝本人名义直接发出并专达于某特定对象的文书,规格隆重,也更具有机密性。
在已发表的敦煌悬泉汉简中,有几处关于用皂色织物包裹的文书的记载。
例如:
[1]入东军书一封。
皂缯纬完,平望候上王路四门。
始建国二年九月戊子,日蚤食时,万年亭驿骑张同受临泉亭长杨。
(悬泉汉简Ⅱ0115①:59)[5]
这是一件东行的军事文书的经过记録。
其内容,除文书的去往方向,还包括文书的包装情况、寄者与收者、文书到达的时间及交接人等。
“皂缯”是皂色丝帛。
“纬”,读为“帏”。
《说文·巾部》:“帏,囊也。
从巾,韦声。
”《集韵·微部》:“帏,囊也。
”《文选》卷三二屈平《离骚经》:“苏粪壤以充帏兮。
”李善注:“帏谓之幐。
幐,香囊也。
”“帏”、“纬”二字,声旁“韦”相同,形旁“巾”、“纟”可互换,故二字可通。
“皂缯纬完”,是说用皂缯制作的书囊完好。
“纬”读为“帏”的例子,也见于居延边塞汉简。
如居延汉简:“卅井累虏[‘鐆’从‘火’],布纬,糒三斗。
”[6]居延新简(橐他莫当隧始建国二年五月守御器簿):“布纬三,糒九斗。
”[7]“糒”,干粮;“布纬”,此处指装干粮的布质囊袋。
“纬”的形制究竟怎样?据悬泉汉简中的有关记载,“纬”是相当长的。
例如,悬泉汉简0112②:79:“緑纬,綖满署,皆完,纬两端各长二尺。
”[8]在当时,一件重要的文书的包装,至少应具备以下三物:书囊(书衣)、繋绳(用于捆扎和封缄)、木检(用于题署和封缄)。
由于“纬”有某种特定颜色,又有长端,故不大像是与封缄相关的繋绳,而确实可能是书衣。
其所以长,或是为了便于背负和绑缚。
前引《文选》李善注:“帏谓之幐。
”而《广韵·登韵》曰:“幐,囊可带者。
”[9]《汉书》卷九七《外戚传》:“中黄门田客持诏记,盛绿绨方底,封御史中丞印。
”颜师古注:“方底,盛书囊,形若今之算幐耳。
”则汉代的盛书囊——方底与唐代的算幐相似。
算幐又称算袋。
方以智《通雅》卷三七:“算袋,
即算幐。
武则天赐朱前疑绯算袋。
”[10]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十七:“海人言昔秦王东游,弃算袋于海,化为此鱼,形如算袋,两带极长。
”[11]则幐大致为囊袋状,有长带,可以印封。
王国维认为,书囊之形“当略如今之捎马袋,故两头有物则可担,其小者可带,亦与幐之制合也。
”[12]劳干认为,书囊长方形,“上下有底,缝在正中,及二端对折,缝藏于内不可见,施检之处即在囊外”。
[13]书囊易朽,今未见其实物。
而从悬泉汉简所记来看,“纬”有长端,恰如幐之“可带”,则王说或略胜于劳说。
“綖”是“線”的异体字,见《集韵·線韵》。
《后汉书》卷二五《鲁恭传》:“白山之难,不絶如綖。
”简文中的“綖”,或指将装妥文书的书囊与木检捆扎在一起并加封的繋绳。
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司空律》:“其县山之多[‘艹’‘幵’]者,以[‘艹’‘幵’]缠书;毋(无)[‘艹’‘幵’]者以蒲、蔺以枲萷([上‘削’下‘纟’])之。
”[14]“[‘艹’‘幵’]”,读为“菅”;“枲”,粗麻;“[上‘削’下‘纟’]”,缄束。
可知秦时用菅、蒲、蔺等草和麻来捆扎文书。
汉时文书常品亦用以上物料,而贵者用丝[15]。
“署”,此处指有题署的木检。
《说文·木部》:“检,书署也。
”《释名·释书契》:“检,禁也,禁闭诸物,使不得开露也。
”“书文书检曰署。
署,予也,题所予者官号也。
”检多以木制,可题写文字,说明文书的收寄人等事项。
检上有印窠[16],为凹槽状,印窠的底部大多有刻痕,以固
定繋绳[17]。
封缄文书时,将检覆盖于书囊之外,繋绳经过检上的印窠打结拴牢,然后在印窠处填以封泥,在泥上加盖印章。
现今所见封泥实物的背面,绝大多数留有绳痕;其中一种深陷于泥的中间,是固着封泥不使散落的细线所留;另一种则显露于泥的背面,是繋绳所留[18]。
上引《公孙瓒传》“矫刻金玉,以为印玺,每有所下,辄皂囊施检”的记载,所反映的正是这种封缄文书方法。
又悬泉汉简0809:49:“维、署、纬皆完。
”[19]“维”,疑指繋物之绳。
《楚辞·天问》:“斡维焉繋。
”《汉书》卷四八《贾谊传》:“是犹度江河而亡维楫。
”颜师古注:“维所以繋舩,楫所以刺舩也。
”如果此猜测不误,则该简所记録的“维、署、纬”,恰是包装文书的三物。
(作者:3COME未知本文来源于爬虫自动抓取,如有侵犯权益请联系service@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