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高等学校是国家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

湖北经济学院开办“国际金融实验班”,对金融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做了有益探索与实践,主要包括科学制订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思路,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培养创新人才的保障制度,营造创新氛围等。

关键词:国际金融实验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在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推动下,一些综合性大学进行了“学院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尝试,建成了形式多样的试验项目、实验区和实验基地。

自2003年起,湖北经济学院创建”国际金融实验班”,进行了创新人才培养的有益尝试。

经过几年的努力,湖北经济学院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开办“国际金融实验班”的背景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强调专门人才教育,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单一型人才培养、轻复合型人才培养。

由此带来的问题是:专业划分过细,学科专业结构不合理,学生知识面狭窄,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创新能力较弱。

因此,对于地方本科院校来说,主要培养面向基层一线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如何因材施教,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继续发展创造适合的培养模式和成长环境,向社会输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外向型金融人才,是实验班教学改革方案设计的出发点。

2002年,湖北经济学院成立“国际金融实验班”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对实验班教学改革方案进行了调研、起草和论证;制订了完整的教改方案和人才培养方案。

2003年,首届“国际金融实验班”招生。

二、金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一是科学制定金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思路。

学校确定了既符合社会实际、又紧密结合校情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并提出“国际金融实验班”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即: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为目标,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教育教学改革为动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复合型、外向
型、国际化、有后劲”的创新型金融人才,引领整个金融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工作,为地方金融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二是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国际金融实验班人才培养方案”强调学生在扎实的专业知识外,应具备广泛的非专业兴趣、较强的终生学习与持续发展能力,成为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外向型专业人才。

具体而言,从夯实经济学基础和加强实验实践活动两个方面入手,使学生整体综合素质、专业能力、竞争能力、发展能力明显高于校内同类专业学生,为金融学科创建一个基本与国际接轨的教学平台,进而体现出“复合型、外向型、国际化、有后劲”的人才培养特色。

三是严格遴选学生,配备高水平教师。

遴选优秀的学生是国际金融实验班开办的逻辑起点。

在新生入学时,强调遴选对象以理为主、文理兼容,在报考生源中择优并对英语、数学两门课程设置必要的门槛(均需达到110分以上)。

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方面,积极推行“导师制”对学生专业学习、就业和考研等方面实行四年全程指导,具体包括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帮助确定学习目标、指导选择专业选修课、制定大学四年的学习规划和巩固课堂学习的内容等。

同时以“金融学主干课程群”省级教学团队为基础,试行课程主讲教师的任职资格制度,通过合理的激励约束制度,确保优势的教师资源能够配置到该班教学中去。

四是以教学改革为动力,推进教育教学创新。

“国际金融实验班”成立后,在财经类专业课程双语教学实践中,将“涉外课程+实务操作性课程”确定为“双语”教学课程首选,待条件成熟再逐步过渡到其他专业课程;选派外语能力强的教师率先在“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等涉外实务课程中采用“全外型”的外文教材、外文讲授、外文答疑、外文作业、外语考试形式;对非实务性课程,如“国际金融”等课程中采用“混合型”的外文教材、中英文交错讲授形式;对理论性较强,专业要求较高的课程,如“经济学”、“货币金融学”等课程中采用“半外型”的外文教材、汉语讲授形式。

五是向外部借力,扩大学生知识视野。

我校还非常注重借助外力,邀请学术大师、业界精英和政府官员来校讲学。

通过开展系列学术报告活动,介绍学科前沿进展以及业界的最新动态,分享个人的治学经验、引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或社会实践工作,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六是制度创新作为重要保障。

从制度创新入手,以科学合理的制度作为教学改革的动力和保障,形成人才汇聚、良性竞争、积极引导、全面发展的氛围。

优选淘汰制度,规定实验班在第一、二学年分别末位淘汰10%和5%的学生,同时在第一学年末对于其他同年级同专业班级排位前5名的同学给予申请优选进入实验班的机会。

创新学分制度,对在学术研究、学科竞赛、科技成果、专利发明、文艺和体育等六个方面取得好成绩的学生认定给予创新学分。

此外实验班还通过创新专项奖学金制度、考试管理制度、订阅专业学术期刊和开放专业阅览室制度等方式促进了实验班良好学风的形成。

三、金融创新人才培养的初步成效
人才培养初见成效。

从毕业和就业结果看,已毕业的4届共220名学生中有25人考取国内重点高校硕士研究生,16人出国留学深造。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金融部门内部就业,较高的综合素质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组建了一支国际化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目前,金融学专业教师队伍达到46人,从学缘结构看,大部分老师是国外和国内一流大学毕业的博士,知识结构互补性强,有部分成员获得的是管理学或工学学位,另外还包括拥有“中国准精算师”、“注册资产评估师”等执业资格的双师型教师;教师队伍具有较高的国际化水准,每年均有2~3名骨干教师赴海外留学或进行国际合作研究。

2010年,由28名教师组成的“金融学主干课程群教学团队”获批成为省级教学团队。

教学建设成绩斐然,尤其完善了实践教学条件。

自开办“国际金融实验班”来,已建成在国内高校处于领先地位的金融投资实验室,该实验室由金融投资交易大厅、多功能金融投资教室、系统控制室三部分组成,能够为“证券投资学”、“证券投资技术分析”、“外汇交易与实务”、“期货与期权”、“银行会计”、“国际结算”、“商业银行经营学”等十几门专业课程提供丰富和完善的实验教学服务。

此外,学校还注重进行互惠性校企合作,建成了包括招商银行、兴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内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lO余个,为学生提供实训、实习、就业平台,为教师提供在职培训、挂职锻炼岗位。

四、金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与完善
2010年,湖北省启动了“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湖北经济学院以“国际金融实验班”为基础申报了“金融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其成功获批意味着我校近些年金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是成功的,肯定了金融创新人才培养的成绩。

但如何体现“拔尖”和“创新”呢?在实现国际金融实验班转型的同时,我们还将从以下三方面改进和完善。

一是进一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我们认为,根据校情实际和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体现“拔尖”和“创新”,应着力打造技术化、工程化、实证化、微观化的具备国际视野的创新型金融人才,为湖北金融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二是进一步营造氛围。

通过完善优选淘汰制、创新学分制、导师制、学生参与科研活动选拔制等一系列激励约束制度的设计与实施,在学生中形成良性竞争
和良好学风;充分利用现有的学科和专业建设平台,为金融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提供全面的支持;进一步坚持和加强现有的“名家讲坛”、“学术沙龙”和“高管论坛”等各种形式的学术活动和讲座,进一步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开放的交流平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潜能。

三是创造条件,加强国际交流。

充分利用学校建立的国际合作交流的平台,以留学、交换生、“2+2”、“3+1”等多种方式,分期、分批将学生送到国外大学进行学习和交流,鼓励学生接受国外规范化训练,进行研究性学习,尽快融入国际上金融学科前沿领域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