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镁的制备及表征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氧化镁的制备及表征
纳米氧化镁是一类新型的无机功能材料,由于具有不同于本体材料的光、电、磁、热、化学及机械等性能,被广泛地应用于电子、催化、陶瓷及环境与微生物等研究与应用领域。
在本文中,以六水氯化镁和尿素为原料,以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为分散剂,采用均匀沉淀法制备出颗粒直径约为20~30nm的氧化镁粉体。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和热重差热测量仪(TG-DSC)对制备的氧化镁粉体进行表征和分析。
氧化镁国内年产量在1200万吨左右,纳米氧化镁作为一种新型的无机功能材料以其广阔的应用前景吸引着国内外众多材料研究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和对纳米粉体性能研究的深入,制备纳米氧化镁粉体的方法也越来越多,按其物料状态大致可分为气相法、液相法和固相法三大类。每种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但总的来说是朝着工艺简单、过程容易控制、成本低廉、尺寸稳定和纯度高的方向发展。
近年来由于纳米氧化镁具有光、电、磁等方面的特殊性能,在超高压直流输电电缆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成为研究热点。据文献报道,电缆材料中掺入1%(质量分数下同)高纯度(99.9%)纳米氧化镁能有效降低空间电荷效应,提高电缆材料的直流击穿强度,满足超高压直流输电的要求鉴于纳米氧化镁的重要作用,研究高质量纳米氧化镁的制备工艺有重要意义。我国对纳米氧化镁的制备研究较多,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目前,市售纳米氧化镁产品质量千差万别,不能满足超高压直流电缆材料研究和应用的需要,徐景文等采用化学法制备出的纳米氧化镁平均粒径为50nm,但纳米氧化镁粒径分散性较大,团聚较多,张志刚等以MgNO3• 6H2O为原料采用柠檬酸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氧化镁,研究了焙烧温度对粒径的影响,但对煅烧后处理氧化镁粒径变化的研究报道较少。因此,寻求一种简单有效地制备氧化镁粉体仍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它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功能性无机填料,广泛应用于橡胶、塑料、涂料等工业领域。纳米氧化镁是一种新型纳米微粒材料,具有明显的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宏观隧道效应,经改性处理,无团聚现象,在体系中有更好的分散性、更高的纳米活性,从而最大限度发挥纳米氧化镁粒子的光、电、磁场、热、量子效应特殊性能,使传统产品性能大大提高,发生质的飞跃,赋予产品新的性能。推动传统产品升级换代,推动创新增加新的利润点。
自20世90年代以来,纳米技术逐渐成为世界科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纳米级氧化镁是随着纳米材料技术的发展而诞生的一种新型功能精细无机材料,其粒径介于1~100nm。由于其结构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具有不同于本体的电学、磁学、热学及光学性能。因而其应用与发展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但就其本身而言,颗粒细小,表面能大,表面活性高,颗粒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力,如:静电力、范德华力、毛细管力、机械铰合力等,从而颗粒将很容易产生团聚。同时纳米氧化镁颗粒极性较大,在非极性介质中不易分散及与有机基体相容性差,这极大地限制了纳米氧化镁的应用范围。因此,必须采用一定措施,尤其是粉体表面改性处理,以减少颗粒间的团聚,使其在极性和非极性介质中都能处于良好、充分的分散状态,与基体能充分混合。所谓纳米粉体表面改性,就是采用物理、化学、机械等方法对粉体颗粒表面进行处理。根据需要有目的地改变其物理化学性质,如表面晶体结构和官能团、表面能、表面润湿性、电性、表面吸附和反应特性等。通过改性可显著改善或提高纳米粉体的应用性能以满足当今新材料、新技术的要求。
氧化镁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吸收水分和二氧化碳而逐渐成为碱式碳酸镁,轻质品较重质品更快,与水结合生成氢氧化镁,呈微碱性反应,饱和水溶液的pH为10.3。
离子方程式为:
MgO+2H+=Mg2++H2O
MgO+2NH4+=Mg2++2NH3↑+H2O
与水缓慢作用,生成氢氧化镁,在可见和近紫外光范围内有强折射性。
氧化镁主要用作制备陶瓷、搪瓷、耐火坩锅和耐火砖的原料。也用作磨光剂粘合剂涂料和纸张的填料,氯丁橡胶和氟橡胶的促进剂和活化剂。与氯化镁等溶液混合后,可制成氧化镁水调。医药上用作抗酸剂和轻泻剂,用于胃酸过多胃和二指肠溃疡病。化学工业中用作催化剂和制造镁盐的原料。也用于放璃、染粕、酚醛塑料等的制造。重质氧化镁碾米工业中用于烧制粉磨和半滚筒。建筑工业用于制造人造化学地板人造大理石防热板隔音板塑料工业用作填充料。还可用于生产其他镁盐。具体应用于橡胶、塑料、电线、电缆染料、油漆、玻璃、陶瓷、化学试剂、医药、食品添加剂等。
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和对纳米粉体性能研究的深入,制备纳米氧化镁粉体的方法也越来越多,按其物料状态大致可分为气相法、液相法和固相法三大类。每种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但总的来说是朝着工艺简单、过程容易控制、成本低
廉、尺寸稳定和纯度高的方向发展。如液相法制备TiO2主要是采用钛金属盐溶液或钛酸合成微粉。依据基本原理主要分为沉淀法、溶胶凝胶法、液相液相包裹法和水热法和水解法等。均匀沉淀法得到的产品颗粒均匀、致密、便于过滤洗涤, 容易获得大颗粒的沉淀,是目前工业化看好的一种方法。
均匀沉淀法
均匀沉淀法通过化学反应使沉淀剂在溶液中缓慢、均匀释放出来,再与溶液中的阳离子发生化学反应。王海霞等以MgNO3·6H2O为原料、(CH2)6N4作沉淀剂,在聚乙二醇和N, N-二甲基甲酰胺的保护作用下,利用均匀沉淀法制备纳米MgO,粒度分布窄,平均粒径为 3.1nm,分散性良好,不易团聚,比表面积为229m2/g。Chenglin Yan 等通过MgCl2 (CH2)6N4的均匀沉淀反应,制得片状六边形前驱体,调节反应的pH值,形貌可由片晶变成组装结构,经煅烧后得到构型保留的纳米MgO。而使用CO(NH2)2为沉淀剂,得到的MgO形貌为花状。
在均匀沉淀过程中,由于构晶离子的过饱和度在整个溶液中比较均匀,所得到沉淀物的颗粒均匀而致密,便于洗涤过滤,制得的产品粒度小,分布窄,团聚少。但是,反应温度对产物的影响较大,仍存在阴离子的洗涤问题;另外,六次甲基四胺水解有甲醛副产物生成,对环境和人体的健康不利。
溶胶-凝胶法
溶胶-凝胶法(Sol-Gel法,简称S-G 法)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制备玻璃、陶瓷等无机材料的新工艺。20世纪80年代以来,溶胶-凝胶技术在玻璃、氧化物涂层、功能陶瓷粉料制备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其基本原理是:将金属醇盐或无机盐经过水解形成溶胶,或经过解凝形成溶胶,然后使溶质聚合凝胶化,再将凝胶干燥、焙烧,去除有机成分,最后得到氧化物或其它化合物固体的方法。目前采用溶胶-凝胶法的具体工艺或技术相当多,但按其产生溶胶-凝胶过程不外乎三种类型:传统胶体型、无机聚合物型和络合物型。T. Lopez等在1991年就报道了溶胶-凝胶法制备MgO,他们以金属镁为起始原料制得Mg(OEt)2,再以不同强度的酸碱催化水解和缩聚反应,干燥,煅烧得MgO粉体。
溶胶-凝胶法得到的纳米粉体粒度分布窄、分散性好、纯度高,并且煅烧温度低、反应易控制、副反应少、工艺操作简单。但溶胶-凝胶法也存在某些问题:原料价格比较昂贵;有些原料为有机物,对健康有害;反应周期较长;在热处理过程中会逸出许多气体及有机物,并往往有收缩现象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