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2000年,根据教育部《关于<新世纪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计划>批准立项的通知》(教高司[2000]40号)文件精神,由北京联合大学副校长高林教授牵头,山西吕梁高等学校、北京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湖南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相关同志共同组成课题组,承担了《高职高专教育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体系原则的研究》(编号I04-2)课题研究工作。

在四年的研究与实践过程中,课题组建立了以北京联合大学为主,各参研单位分头实践、共同研究的工作网络,确立了始终坚持四个“紧密结合”的工作思路,即:将课题研究与专业课程改革实践紧密结合,将课程基础理论研究与高职教育特点紧密结合,将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与中国国情紧密结合,将学校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紧密结合,在高职教育课程开发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研究与实践,成功开发出了“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及其开发方法”,简称VOCSCUM课程及其开发方法。

该成果目前已被教育部采用,成功运用于四类紧缺人才及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等两年制高职专业课程开发,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目前本课题已顺利结题,现将课题研究的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一总多分、定期研讨、引入外智、加强交流”的网络式研究工作机制,构成了兼顾区域性特点与一致性特点的课题研究团队,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灵活有效的组织与人力保障。

课题组成立后,课题负责人高林教授及时召集各参研单位课题负责人共聚北京,认真研究了教高司[2000]40号文件及本课题《项目任务书》要求,研究确定了课题实施方案、人员组织安排与分工、研究工作进程计划等重要事宜,初步达成课题实施方案和项目研究计划,并向教育部项目主管部门正式提交了《项目研究实施计划》。

针对课题组成单位分处不同省市、对应不同行业且各校高职课程改革起点不同等特点,课题组确立了“一总多分、定期研讨、引入外智、加强交流”的工作机制,成立总课题理论组和9个专业实践组。

理论组由北京联合大学牵头,成员由联大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各参研单位课题负责人组成,平时分头开展研究,定期组织学术交流与讨论,研讨阶段性成果;专业实践组以联大为主体、各参研单位推荐一个专业参加试点,构成由9个专业实践组组成的课题实践网络。

要求各参研学校专业实践组根据总课题组工作要求,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子课题研究实施计划,确定参研人员、工作进程安排与工作分工,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开展高职课程理论与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面的研究与实践探索。

同时,在北京联合大学设立课题秘书处及课题秘书,专门负责与各单位进行联系与沟通。

这种灵活切实的研究工作网络,在课题研究与实践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依托这一
工作网络,总课题组先后组织了五次课题研讨会议,及时沟通信息,确定下一步研究工作计划,交流阶段性成果,研讨共性与难点问题。

各子课题组积极参加研讨,发表学术观点,山西子课题组在课题结题阶段还对研究工作报告提出了重要的补充意见。

课题组还依托这一工作网络,在研究的重要阶段,组织专题学术研讨会,介绍和讨论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并将本课题组阶段性研究成果提交专家及同行讨论。

2002年6月24日,本课题组与其他两个同名课题牵头单位——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和上海机电高等专科学校联合发起,在北京联合大学召开了三课题组联合学术研讨会,交流了各自在高职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改革方面的研究与实践成果。

会上各课题组提交论文多篇,进行学术交流数场,内容涉及职业分析理论、课程设置原则、专业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学习理论等方面,就共同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研究与讨论。

本课题组在研讨会上提出的不少学术观点得到与会同行的密切关注。

通过这些学术交流与研讨,课题成员得以了解和熟悉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对课题的研究与实践起到了“引入外智,激发思考”的重要作用。

各专业实践组负责人参加了这些研讨,并分别在各自专业课程改革基础上,进行了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与探索,取得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进展。

具体情况详见各自课题结题报告。

二、研究与实践过程中始终坚持四个“紧密结合”,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创新机制与需求导向机制。

1.始终坚持“将课程基础理论与高职教育理论紧密结合”,用课程基础理论、原理与方法指导课题研究全过程,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研究必须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上,而我国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与实践更多开始于学习国内外已有经验,在基础理论的支撑上比较薄弱,本课题重点在于课程模式和方法研究,其理论支撑问题就成为必须研究和探讨的首要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理论是一般课程理论的分支学科,因此课题组从一般课程基础理论入手,组织相关成员认真学习了课程理论、课程研制方法论等相关著作,认真研究和探索课程研究的哲学、教育学和心理学基础,在研究过程中,始终注意用课程的基础理论、原理与方法来指导研究与实践的全过程。

同时,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初步探索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理论框架,并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若干理论观点。

2.始终坚持与专业课程改革实践紧密结合,为本课题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考虑到本课题实践性强、应用性强的特点,课题组成立伊始,就确立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并作为课题研究的根本指导思想。

作为课题研究的牵头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始终注意将课题研究与全校16个高职重点专业的课题体系改革紧密结合,于2001、2002年先后组织了两批校级高职重点专业课程体系改革项目。

2001年,明确提出要“打破以学科理论教学为本位、为目标、为标准的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以能力或以素质-能力为本位设计教学过程;从专业改革入手,以明确专业目标需求的核心(关键)能力或(核心素质和能力)为切入点,设计教学过程和课程体系”,确立高职重点专业教学改
革项目11项,将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作为高职重点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2002年4月—6月,在全校范围内举办了16个高职重点专业课程负责人培训班,分别邀请杨金土、余祖光、吴岩等专家教授做专题报告,介绍国内外高职课程改革的前沿研究成果。

与培训班同步,启动了高职课程体系改革试点项目申报立项工作,引导各专业负责人与骨干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组织交流与研讨,启发思考,鼓励改革,确立高职重点专业课程体系改革项目8项,要求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加强支撑专业核心能力、综合职业素质培养的课程与教学环节建设,将高职专业课程建设推向深入;VOCSCUM课程开发方法形成中与形成后,首先在其中6个高职重点专业进行了试用。

与此同时,各参研单位都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分别选择相关专业作为本课题的实践依托。

如湖南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在畜牧兽医专业、北京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在会计专业、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在法律专业分别进行了课程体系改革试点。

这些试点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一方面为课题组研究我国高职课程设置现状提供了直接、真实、充分的实践基础;另一方面,也为VOCSCUM课程开发方法的形成与试用提供了良好的试验基地。

3.始终坚持“学校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紧密结合”,积极与行业企业专家合作,共同开发高职课程,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需求导向。

高等职业教育致力于面向产业的职业人才。

正如学科系统化课程无论研究与实践都必须有学科专家参与一样,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研究与实践离不开行业和企业专家参与。

课题组最初主要由来自学校的专家和教师组成,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吸收产业专家参与研究的重要性,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们先后邀请了来自ATA(全美测评技术有限公司)公司、信息产业部等行业、企业专家进入课题组参加研究。

ATA公司是一家以开展国际著名IT厂商技术等级证书考试和开发各种考试平台为主的国际知名考试公司,其证书反映着国际IT业最新技术水平,参加本课题研究的专家是课题组的企业代表。

信息产业部是国家信息产业发展的管理与规划部门,也是信息行业职业资格标准的制定部门,其参加本课题研究的专家是课题组的行业代表。

研究中我们共同开发了面向大学生的行业职业资格证书。

4.始终坚持“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与立足中国国情紧密结合”,致力于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及其开发方法,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创新性与可行性保障机制。

近十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已取得丰硕成果,提出应打破过去“本科压缩饼干”的“老三段”学科系统化课程模式;做到理论够用为度、加强实践教学等有益的思想,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删减内容或进行课程整合、压缩理论教学学时等方式,以期实现理论教学“够用为度”;开发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践教学学时以期培养技术应用能力;组织学生获取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作为行业认定标志。

这些措施对高职高专教育发展起过重要导向作用。

但是,有些基本问题仍未解决。

最主要的是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尚存在系统性偏差,集中表现为人才培养效果与市场需求间存在差异与距离,导致这一偏差的最直
接原因是课程。

我国已多次尝试引进国外先进课程模式以推动高职课程改革,但技术与职业教育与国情有相当紧密的关系,这给全面引进国外经验带来了难度,大量的实际教学改革实际上仍局限于宏观或局部,没有全面提出符合国情特点的课程模式和培养方案,更没有系统总结课程开发方法。

从而造成高职院校中大量实施的课程仍然靠向四年制本科,不能从根本上摆脱学科系统化课程模式的影响。

本课题组在认真剖析和研究我国国情基础上,剖析和借鉴了澳大利亚、德国及中国台湾地区在技职教育课程方面的成功经验,重点研究这些国家和地区在形成自己独特的技职教育课程开发模式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和解决本国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注意研究其课程模式的开发过程与方法。

在研究中认识到:澳大利亚成功的秘诀在于:根据国家对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求,制定有清晰的国家政策,建立了多方协调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管理运行体系、以行业为主导的教育与培训系统;确立了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与培训理念;开发了以能力为基础的课程开发模式。

课题组还研究和借鉴了德国职教课程设置与开发机制的特点,德国职业教育则具有如下特点:以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求为导向,以经济界、行业、企业为主制定培养目标;制定有具体的培训标准和严格的职业资格考核标准,并能及时根据技术进步和劳动组织结构改变不断完善;在办学体制上以企业为主体,企业承担职业教育的主要责任,不仅在经费投入、实训场所的建设中发挥主要作用,而且在具体的培训过程,包括教学的组织、企业与职业学校的协调中扮演主要角色;在教育、教学思想上强调职业能力本位,不以学科理论为中心,而以职业活动为导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课程开发、教学计划、教学方法上强调理论结合实际,针对职业技能的需要讲授理论知识并强化相关能力。

课题组还借北京联合大学承办海峡两岸高职教育学术研讨会之机,认真研究借鉴了中国台湾地区的技术与职业教育课程。

该研讨会由北京联合大学等三所大陆高校与台北科技大学等十余所台湾技职院校共同组织,自1999年起分别在大陆和台湾每年举行一届。

通过交流与研讨,了解了台湾技职教育的特点:其产生和发展与岛内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人才培养以满足经济需要为目的,近年随着岛内产业技术层次高移,技职教育迅速做出反映,层次随之高移,且各层次间建立了紧密联系的专业通路,以满足社会需要。

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实际上是为满足本国或本地区对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与条件,有效建立和平衡人才供需机制的过程。

引进这些方法与举措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应关注这些方法与举措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建立动态满足环境需求的更新机制。

这些重要思想,对形成和完善VOCSCUM课程方法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与借鉴作用。

三、“深层提问、勇于突破、广泛试用、逐步完善”的理论形成与试运行机制,为VOCSCUM课程开发方法的完善提供了真实有效的实践检验。

在研究与实践基础上,总课题组成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与思考,逐步将研究重点聚焦
于如下几个关键性问题:
1.在突破“老三段”的学科系统化课程结构后,高职教育专业还有基础吗?是学科基础吗?如果不是,又是什么呢?高职高专教育的课程还有体系结构吗?如果有,是以什么结构来实现系统化的呢?
2.“理论教学应以够用为度”,理论课程讲到什么程度,如何讲才能“够用”?应以什么为主线来实现课程整合呢?删减或整合后的课程内容还有结构吗?如果有,是什么呢?
3.实践教学能解决能力培养问题吗?解决能力培养的教学手段是什么?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泾渭分明的吗?他们在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方面各起什么作用?技术与职业资格证书课程与学校课程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
带着这些问题,课题组开始认真探究高职高专教育的课程模式及其开发方式,在对澳大利亚、德国、英国及中国台湾的技术与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与开发方法进行认真反复对比分析之后,课题组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目前的高职高专课程实际上更多地还是建立在原来的学科系统化基础上,这种课程模式的特点是,学科知识本位、学校校园本位、教师教学本位。

这种学科系统化课程更适合于培养研究性人才。

而对高职高专教育来讲,其社会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它课程应该有助于学习者较好实现就业或职业转换,而其大众化的特点又决定了其生源不容易在学科系统化课程模式下取得成功。

因此,对高职课程的改革而言,仅提倡理论够用为度,加强实践教学,取得职业与技术资格证书,还是没有脱离过去单纯从课程或教育角度来研究课程问题的视角,没有点出高职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体系设计的核心精髓。

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在原有的学科系统化课程基础上修补删减,得不到我们希望的高职高专课程,要实现真正的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首先应找到高职高专课程的服务目标。

在此基础上,我们创新性地提出了“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及其开发方法”,简称VOCSCUM课程及其开发方法。

VOCSCUM课程开发模式把课程分为三个层次,并以职业能力为主线形成纵向为主、横向为辅的宏观专业课程结构;中观上形成以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和关键能力为目标的链式课程结构;微观上形成适应职业教育特点的多范型单元课程结构。

该模式提出了高职课程设置应遵循的十项基本原则:
●设置专业原则——面向行业设置专业;
●设定培养目标的原则——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
●适应学生智能特点原则——以多元智能理论为课程设计的基础;
●设计宏观课程的原则——以能力为本位开发专业课程;
●设计中观课程原则——以任务驱动、行动导向设计链路课程;
●设计微观课程原则——以应用为目的的多元范型单元课程;
●考核标准原则——以获得双证书作为课程考核的标准;
●评价课程的原则——专业课程整体剖析的课程评价方式;
●保障原则——以产学研结合作为课程开发的基本途径;
●导向原则——正确处理就业导向与专升本的关系等。

VOCSCUM课程开发方法包括五个部分,分别为行业分析方法、专业设置方法、专业课程开发方法、单元课程开发方法和质量标准及其评价方法。

其中,行业分析是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的基础,最好在国家或地区层面进行,由行业专家和学校教育专家共同完成,必要时也可在学校层面进行;专业设置应分别在国家、地区、学校分三级进行,各自有相应的任务和责任;课程开发则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分别对应整个专业、课程模块和一门课程。

具体开发方法详见课题研究成果。

VOCSCUM课程开发模式与方法的研制初步形成时,恰值国家教育部提出高职高专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得到了教育部的高度重视。

2003年11月,教育部组织国内专家为四类紧缺人才专业开发两年制高职教育课程,本课题组高林、鲍洁应邀参加了开发工作,分别任软件技术专业课程开发组长和总专家组副组长。

开发中总专家组采纳了本课题研究的两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基本原则,并在软件技术专业课程开发中探索性运用了VOCSCUM课程开发方法。

目前,四类紧缺人才专业两年制高职教育课程模式已经以教育部文件形式在国内予以推广。

该方法对35所两年制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的课程开发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试用基础上,课题组进一步修订并完善了VOCSCUM课程模式与开发方法。

目前该方法已在北京联合大学的高职重点专业、本课题组各参研单位试点专业中得到了广泛试用,并为项目主持单位承担的几个相关的国家级和教育部课题,提供了重要的方法支撑。

2004年7月,VOCSCUM课程开发方法被纳入教育部高教司和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主编的“银领工程系列”丛书,以《点击核心——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为题,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

课题组负责人高林教授还应邀在教育部高职高专评估专家培训会、高职院校教师课程改革培训会、高职教师培养国际研讨会等多个重要学术研讨会上举行学术报告,得到与会专家和各高职院校同仁的认可与欢迎。

总之,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及其开发方法,是课题组在认真深入的研究与实践基础上,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提出的创造性研究成果,标志着本课题组已顺利完成课题研究任务。

今后,课题组成员仍将继续加强理论与实践研究,进一步深化与完善这一方法,使之在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与改革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高职高专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体系原则的研究》I04-2课题组
2004年9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