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自我效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自我效能概念界定

自我效能最早是由Bandura(1977)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中一个核心概念。Bandura认为,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在面对特殊问题的情境下, 对如何才能有效的开展行动方案的判断与信念,是个体对自身能力的主观认知。Bandura( 1986) 指出, 自我效能是指人们对完成某项任务或行为所需能力的信心,它关注的不是能力本身,而是对能否利用自身能力来完成任务或行为的自信程度,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动机与行为。Webb(1986)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特定环境做出反应的一种心态, 它会影响一个人的行为选择。Evans(1989)从社会学习理论的视角对自我效能进行了定义,认为自我效能并不试图描述主体自我的某一稳定不变的属性,而要从个体心身机能的发挥这一动力学角度来探讨主体自我在其中的作用。Midgley(1989)将自我效能定义为,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影响成绩所持有的有效或无效的感觉。

随着概念的不断完善, Bandura(1997)认为,自我效能强调对完成某项任务或实施某项行动所必需具备能力的自信程度, 而不是指个体所掌握的技能或者个体所具备的实际能力。Stajkovic和Luthans(1998)从组织行为的视角对自我效能进行了定义,认为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一种确切的信念(或自信), 这种能力使自己在某个背景下为了成功地完成某项特定任务, 能够调动起必须的动机、认知资源与一系列行动。Schwarzer(1999)认为,自我效能可以看作是个人稳定的个性特质, 是个人应对不同情境、实施各种行为的一种总体自信程度。边玉芳(2005)从学习的视角界定自我效能,认为自我效能是个体的学业能力信念, 是学习者对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能力或技能去完成学习任务的自信程度的评价, 是个体对控制自己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顾红霞(2010)认为,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也就是人们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

(二)自我效能的作用

Bett和Hackett(1981),Malen和Stroh(1998)认为自我效能感对职业决策和职业选择有直接影响。Elliot(1997)认为,用自我效能感比用能力能够更好地预测个体对职业生涯选择和事业的成功。Scherer(1989)认为,自我效能

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对行为选择的影响,人们选择他们感觉自己具备竞争力的职业。

Bandura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来源于直接经验、替代经验、社会劝导和身心状态四个方面。自我效能在实际领域的作用, 受到活动领域及个人因素的影响,个人自我效能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个体在执行某项活动的动力心理过程中的功能发挥。Bandura(1992)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自我效能的这种影响作用主要从行为选择、动机性努力、认知过程以及情感过程等四个方面发挥作用。

第一,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及行为方式。正如班杜拉所说:一定程度上,人是环境的产物,同时,人也通过自我效能选择某些特定的活动和环境,并对所处的环境加以改造和完善。人们倾向于回避进入那些自认为超出自身能力的环境或活动,而去选择自我感觉可以应付的环境或活动。人们通过自己所做的各种选择,培养出不同的技能、兴趣和社会关系网,而这些方面对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具体的任务选择中,高自我效能者倾向于选择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在困难面前能坚持自己的行为,以更大的努力战胜困难;而具有较低自我效能感的人,在生活中面临挑战时,往往将其视为一种威胁,因而采取回避的态度。在高自我效能者看来, 正是这些挑战为其提供了各种学习新技能的好机会,并促进其胜任能力的发展。

自我效能不仅影响到个体行为选择,还会影响到个体的行为方式。我们在做事情时都会选择一种成功率最高的行为方式,以保证行为选择的目标顺利实现。在生活中,人都有自己做事情的方式,而且很难改变,原因之一可能是由于熟悉的行为方式最具有自我效能感。在行动的过程中,人会根据行为结果的反馈,相应地改变自我效能,从而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选择与行为方式。

第二,自我效能影响人们面对困难时的坚持性和努力程度。在行动过程中,总会遇到困难,自我效能的高低会影响到人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决心,影响人行为的坚持性和努力程度。当人们认为自己在某项工作上有较高自我效能时,就会干得更加卖劲;而如果认为自己在某项工作上的自我效能较低时,就不会付出那么多的努力。正如动物学习理论家Oermier、 Maier和Seligman(1967,1969)关于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指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学习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的经典实验很好地证明了自我效能低的人更容

易放弃努力,高自我效能感者所付出的努力与任务难度成正比。自我效能的判断决定着人们将付出多大的努力,以及在遇到障碍或不愉快的经历时能坚持多久。

第三,自我效能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当人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其思考过程可能是自助性的,也可能是自我阻碍性的。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在解决问题之前,在脑海中会勾勒出一幅成功者的剧情,会从积极的方面去考虑问题,注意的重点是如何更好地解决问题,形成正向预期;遇到问题时,也会以一个乐观的心态看待它,较少产生焦虑;相反,那些低自我效能感的人,则总是在担心所有可能会出差错的地方,会过多想到个人不足,并将潜在的困难看得比实际上更严重,脑海中会构想失败者的剧情,这样必然会降低其努力水平。

第四,自我效能影响人们的情感反应模式。在面临可能的危险及不幸等厌恶性情境时,自我效能感决定了个体的应激状态、焦虑反应和抑郁的程度等情感反应模式。这些情绪反应又通过改变思维过程的性质而影响个体的活动及其功能发挥。高自我效能的人,不会在应对环境事件之前忧虑不安;自我效能低的人,则怀疑自己处理和控制环境的潜在威胁的能力,因而会产生强烈的应激状态和焦虑,并以各种保护性的退缩行为或防御行为应对环境。

(一)创业自我效能概念界定

创业自我效能是自我效能概念引入创业研究领域以后产生的新的概念,随着创业研究的不断深入而日益受到重视。Scherer(1989)等在进行父母的创业绩效与子女的职业选择的关系研究中,首次使用了“创业自我效能”一词。Scherer 根据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创业自我效能是个体在创业过程中,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以提高自己类似的能力。Boyd和Vozikis(1994)认为,创业自我效能是个体相信自己能够成功扮演各种创业角色并完成各项创业任务的信念。Bandura(1997)认为,创业自我效能是创业者关于自己能够有效完成创业活动并取得成功的信念。

在已有学者对自我效能和创业问题研究的基础上,Chen(1998)认为创业自我效能是个体对其成功承担创业角色或任务的能力的信心,它预知个体成为创业者的可能性,并且关系到一个人信仰的力量,这种力量使一个人能够成功地执行创业的各种角色与任务,可以区分创业者和非创业者。Denoble(1999)认为,创业自我效能是衡量一个人对有能力抓住新投资机遇所需要各种技能的信仰,是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