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非常建筑”张永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非常建筑”张永和
目录
一、张永和简介
二、张永和部分作品欣赏
1、运河上的院子别墅区之泰禾俱乐部
2、生态竹院宅
3、拓扑景框——柿子林会馆
三、个人心得(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非常建筑”张永和)1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一定发展
2中国传统建筑材料的沿用
3中国生态建筑的发展
摘要:张永和是中国知名建筑设计师,其设计思想受到一定程度上外国文化的
影响,结合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设计作品风格明显,并对未来生态建提出一定理念。
本文通过对建筑师张永和的了解,对中国未来建筑发展趋势进行一定建议。
关键词:张永和/建筑形式/建筑材料/生态建筑
一、张永和简介
张永和,中国建筑师,建筑教育家,非常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美国注册
建筑师;美国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北京
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负责人、教授;2002年美国哈佛大
学设计研究院丹下健三教授教席;2005年9月就任美国
麻省理工学院(MIT)建筑系主任。
发表作品
1997年出版《非常建筑》作品专集,2000年出版《张
永和/非常建筑工作室专集1、2》。
在国内的学术刊物上
多次发表学术文章,并先后在法国的《今日建筑》,意大
利的《瞬间艺术》,日本的《新建筑》,《空间设计》,美
国的《进步建筑》及《建筑》,韩国的《空间》,《韩国建
筑师》,英国的《世界建筑》,《AA档案》等杂志及美国的《慢空间》一书中发表作品及文章。
所获荣誉
美国金钥匙荣誉协会终身会员1982
美国建筑师协会/基金会奖学金1983-84
美国伯克莱加利福尼亚大学:Bakewell&Brown和Bakewell&Weihe建筑
画奖1984
美国建筑师协会印地安那波利斯分会“纸上建筑”竞赛荣誉奖1986
日本新建筑国际住宅设计竞赛一等奖1986
美国“从桌子到桌景”概念性物体设计竞赛一等奖1988
日本新建筑国际住宅设计竞赛佳作奖1991
美国纽约建筑联盟:青年建筑师论坛奖1992
作为8名中国建筑家之一入选日本《世界之建筑家581人》1994
主要作品:运河上的院子、长城脚下的公社、唐润山庄集合住宅、玻璃洋葱西餐厅、中国科学院晨兴(MORNINGSIDE)数学中心、西南中试产业化基
地、生态竹院宅、四影室、韩国破周出版社、上海涵碧湾花园、北京
泰禾会所山语间别墅等。
二、张永和部分作品简析
1、运河上的院子别墅区之泰禾俱乐部(地点:北京)
此项目坐落于北京通洲大运河北侧,是
北京高端的私人会所之一,以供“运河岸上
的院子”别墅区内200个家庭使用。
包含餐
饮、红酒雪茄吧、宴会厅、健身、水疗、娱
乐、贵宾接待室等多种功能,同时配备24
套酒店式公寓,为酒店式经营模式。
地下1
层,地上2层延承了北京四合院的建筑传统,
泰禾俱乐部的设计也以院落为空间结构。
但
是,今天的院落建筑与传统合院建筑是不同的:当代城市的密度不支持建筑的水平展开,今天的院落建筑必须向垂直发展。
泰禾俱乐部最终以一组十二个相互咬合叠加的院落建筑构成,它们再围合出一个中心的大庭院。
院落建筑的叠摞进而构成了一系列不同质量的半室外空间,也可以看作是传统廊的多种变化。
客人在泰禾俱乐部享受到的是庭院间穿梭游走的乐趣、各种室内外活动场所的便利、以
及整体环境的和谐幽静。
十二个院落建筑分别赋予了四种外饰面:混凝土砌块外墙、红雪松木板外墙、铝单板幕墙、明框玻璃幕墙夹层点支玻璃幕墙。
这四种外墙的构造特点都是以编织为概念,构成近人尺度的丰富建筑质感。
建筑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框架与钢框架混合,并辅以剪力墙。
外露钢柱以最纤细的姿态融入半室外活动空间。
外露的剪力墙均以清水混凝土呈现,剪力墙的孔洞布置清晰的反映出其内受力钢筋的构造规则。
2、生态竹院宅
环保屋的设计工作建立在三个定义上:
生态:进攻式的改善而不仅是防守型的保护。
未来:策划新的生活方式。
中国:特色不仅是传统的继承。
竹院宅由三层/种墙组成:
最外层是竹墙:二层半透明的阳光板中间密植竹子,活竹子成为建筑材料;
外院与室内之间是可变厚度的多层墙:中空玻璃(将来会被空气玻璃取代)层、高密度板层、金属涂面织物层,根据季节与气候,不同的墙层可以随意组合;住宅的中心是十字型的空气墙:二层透明玻璃之间实际上是一个水院。
支撑四个屋角的是四根组合竹(杆)柱。
竹院宅的室内则分为四个基本生活空间:起居、饮食、洗浴、休息。
每个空间依功能各占住宅一隅,起居在东南,饮食在西南,洗浴在西北,休息在东北。
住宅中静与动、私密与公共都处于灵活与变动的关系。
从生态的层面上,竹院宅内院包房房包院,加上外围的竹和核心的水,形成一个小型的生态环境。
院与墙(有时是重叠的)调节通风、采光(或遮阳)。
屋顶收集雨水,注入中心水池。
水池又起到改善空气湿度的作用。
无污染的太阳能被作为主要能源之一。
从未来的层面上,他认为关注环境本身就是一种新生活方式。
因此竹院宅不但有如上改善生态的设计,还做出对垃圾分类处理等环保措施。
同时,也考虑到正在变小的家庭,空间灵活使用的可能性,生活水平的提高。
例如,洗浴不仅仅是为了清洁也是为了享受。
从中国的层面上,选用竹子是生态的也是文化的。
竹子不是单株的植物而是一个快速生长系统。
因此可能成为一种绿色管线,成为市政网络中的一部分。
作为岁寒三友之一,竹子又隐喻着中国人坚忍不拔的精神。
传统的中国庭院在竹院宅以新的形式出现,但院落与房屋之间的相互开放关系正是四合院概念的延续。
竹院宅大量使用再生的、可循环的、无污染的绿色建筑材料。
3、拓扑景框——柿子林会馆(地点:北京)
经过了多轮的设计,这个北京柿子林中的项目终于聚焦在看与被看这一对关系上:由于建筑周围有优美的自然环境,于是房间或房间组被作为取景器来设计。
取景器-房间共有九个,面向不同的方向与景观;看的需要促使其三维形状内收外放,作为景框的大口是落地窗,两侧承重实墙呈八字关系,屋顶倾斜构成单坡。
换而言之,坡屋面首先是为限定取景器而出现的。
取景器-房间之间,有时是中间,则是保留下来的柿子树。
建筑与景观又
相互融合了,建立起与基地之间的另一重关
系。
其实,建筑同时总又是被看的对象。
建
筑设计也是造景。
将九个的取景器-房间倾
斜程度不同的屋顶整体看待,建筑顶部便出
现了一个起伏的相对复杂的拓扑接口;也许
可以认为是一个人造的地景,与基地周围的
山峦呼应;也许又可以作为以当代的建筑语
言翻译传统中国建筑坡顶形式的一次尝试。
以往中国建筑的研究中,更偏重于单体屋顶形式的传承。
而典型的中国建筑则普遍是以群体存在的。
一个院落四周建筑的屋顶大小变化本身便包含了拓扑关系。
在柿子林,取景器是决定屋顶形式的先决,而对中国传统建筑群体屋顶的观察提供了最终的参考。
柿子林别墅/会馆采用与取景器空间
完全吻合的、不平行石夹混凝土承重墙
与混凝土反梁结合的结构体系。
因此结
构是建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石料为就
地取材的花岗岩。
长期以来,鉴于前辈
建筑师在中国建筑的形式与形象方面做
了大量的深入的工作,非常建筑则将对
传统的探索转向空间和建造等问题,对形式与形象一直没有形成切入点。
群体屋顶拓扑目前是我们形式工作的突破口,向建立中国建筑的当代性与地域性全面推进。
三.个人评价(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非常建筑”张永和)
面对目前中国的情况,我个人感觉建筑发展情况并不乐观。
许多知名的中国建筑多数是聘请外国建筑师进行设计,中国似乎成了一块巨大地试用田。
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到底从中汲取了多少有用的东西?“批判”不只是否定,更不是怀疑,而是对客观事物的剖析,剖析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矛盾,是经验和教训的总结。
与西方同等时期的建筑比较下,中国古典建筑的体量略小。
但是中国古典建筑讲究“意境”“舒适”。
面对西方的高楼耸立的城市,像苏州古城等地方更让人的心理易于接受。
1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一定发展
建筑与环境是之间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注重点之一。
张永和出生在中国,又在受到了一定的西方文化的影响,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出了中西方文化的结合。
例如我举例的他的作品运河上的院子中,就很好的体现出这一点。
这个案例的启发点是北京四合院(院落空间)。
在现代城市的发展中越来越注重节约空间。
对于传统的中国大面积院落形式需要进一步的改善。
张永和在“运河岸上的院子”的方案中在院落空间的基础上提出“院落建筑的垂直发展”。
运河岸上的院子是用建筑语言对于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的一种全新释义,整个项目打破目前比较普遍的“以建筑为中心,景观为装饰”方式,而是使建筑和树木、水、石等元素共同构成生活的环境,使景观和建筑之间有一种模糊的界限,使居住其中者感觉到整个大自然就是一个完整大家园。
2中国传统建筑材料的沿用
中国古代森林资源的丰富决定了中国建筑的取材以木质为主。
现代的建筑以砖石、混凝土等材料为主,对传统材料的运用逐渐减少。
但传统木材有其独有的独特性,科学记住的发展,也使防护技术有所提高。
张永和的部分作品中,装饰或结构采用和中国传统的材料。
木材与钢筋混凝土材料的结合显得建筑物不突兀,与周围的环境更好的结合,拉近了人与建筑的心理距离。
3中国生态建筑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能源的节约和利用得到了很大的重视。
生态建筑的提出和发展带给社会发展新的方向。
世界上许多设计师关注并投身于生态建筑的发展中去。
充分利用太阳能等可持续发展能源,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达到人与自然的平衡时我们共同的目标。
在张永和的作品生态竹院宅中关注中国的未来的环境的住宅,实现资源的利用,空间的划分灵活多变,从生态、未来、中国三个方面诠释“中国生态建筑”。
生态竹院宅从建筑形式上来说,采用的是中国传统院落形式。
材料的选择上,选种竹子,传统的中国庭院在竹院宅以新的形式出现,但院落与房屋之间的相互开放关系正是四合院概念的延续。
中国生态建筑的发展由理论逐步转向实践,期待在中国未来建筑发展中出现形式多样,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独立生命力的现代生态建筑。
参考文献:
1.齐康《城市的批判和地区建筑的研究》
2.李之吉《中外建筑史》
2.陈炜《浅议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传承》
3.张永和《从城市中来到丛林中去》
4.张永和《拾贰院运河岸上的院子别墅区之泰禾俱乐部》图片来自筑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