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义的角度分析汉语语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语义的角度分析汉语语法
[摘要]《马氏文通》是中国语法的奠基之作,为中国的语法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

但是其中模仿拉丁文法的痕迹,对于后来的学者有很大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积累,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汉语本身的特点,语义语法的出现就是这种现象的产物。

语义语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语法理论,极大地完善了中国语法。

[关键词]语义;形式;语法
语言是一种神奇的现象,之所以称之为神奇,是因为它在社会的发展中,发挥了让人难以想象的作用。

因此,语言现象不仅是一种生理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的一种重要的交际方式和思维方式,它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人们利用它来完成各种社会活动,从而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语法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花费那么多的精力去研究貌似我们非常熟悉的,并且似乎不用作任何思考就能运用的语言呢?实际上,看上去貌似很简单的语言现象,却浓缩了太多的智慧,我们对自己的语言习以为常,是因为语言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已经融入我们的血液之中。

如果我们换一种语言环境,接触一种我们陌生的语言,我们就会发现语言的智慧和魅力所在了。

就语言研究的目的,目前有代表性的观点有:
(1)怎样用有限的格式去说明繁简多方、变化无尽的语句,这
应该是语法分析的最终目的,也应该是对于学习的人更为有用的工作。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1])
(2)句子分析的终点是确定句型,但确定句型并不等于完成了析句的全部任务。

句子里复杂的语义关系通过进一步的句法分析加以阐明。

(张斌,胡裕树《句子分析漫谈》[2])
(3)语法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弄清楚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之间的对应关系。

……讲形式的时候能够得到语义方面的验证,讲意义的时候能够得到形式方面的验证。

(朱德熙《语法答问》[3])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汉语的认识和研究也越来越深入,语义语法的出现表现出了人们对汉语特点的深刻把握。

作为一种代表了有中国特色的语法理论,语义语法展现出勃勃的生机。

为什么说语义语法是有中国特色的语法理论?我们可以从汉字得到充分的证明。

众所周知,世界上的文字大致分为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两大类。

而汉字则是表意文字的重要代表。

汉字的表意性充分地表明了中国人思维方式的认知特点,例如我们在说“打”这个汉字的时候,在我们的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和“打”相关的非常生动的动作。

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了适应新的语言环境,特别是为了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汉字有着向表音的方向发展的趋势,但是几千年的历史沉淀和文化沉淀,使得汉字表意性质的根基丝毫没有动摇。

汉字的表意性深刻地影响了汉语的语法,特别是在古代汉语中,因为那时汉字和词
往往是重叠的,一个汉字一般情况下就是一个词。

我们知道,语法不仅包括句法,而且还包括词法,并且词是各级语法单位中的基本层次单位,从这我们就看出汉字的表意性对于汉语的语法来说有多么的重要了。

语义语法范畴实际不仅包括语义内容,还包括与语义内容相应的语法形式。

因为任何意义的表达都需要一个外在的形式框架,可以说语法形式是表现意义的最重要的媒介。

但是我们在研究语法时,不能单单只重视形式,因为形式只是一种媒介,并且有时只从形式出发时不能解决一些语言现象的。

(1)班长了大人了上海了
(2)苹果了水果了电脑了
对比一下这两组例子,(其中第一组例子中的“上海了”会经常出现在出行这样的语境中,比如我们坐火车时,到达上海时,我们就可以说并且也经常这么说“上海了”。

)我们不难发现,第一组例子我们经常在生活中用到或听到,但是第二组例子我们就对此感到别扭,并且几乎在汉语的语料中找不到这样的用法。

同样是“名词+了”这种语言形式,为什么第一组可以说,而第二组不可以呢?刑福义对此问题进行了回答。

先生从语义的角度出发,指出汉语的“了”有随着时间推移的意思,具有“推移性”,因此只有名词本身具有明显的顺序性或地域性的时候,才能进入“NP了”这个格式。

还有马庆株从语义的角度
提出相对义和绝对义的概念,得出的结论就是具有相对义的词要放在绝对义词的前面。

我们接着看下面这个例子。

“研表究明,汉字的序顺并不定一能影阅响读,比如当你看完这句话后,才发这现里的字全是都乱的。

”仔细观察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个例子中的语序是混乱的,但为什么我们还是可以能够明白其中的意思,达到交际的目的?如果是从形式的角度出发,那么我们将得不到满意的答案,但是我们如果从语义的角度出发,通过研究我们会发现,人们在交际的时候,其主要过程是“意义——形式——意义”,也就是“编码——传播——解码”,可见,形式只是一种传播的媒介,它对意义有影响制约的作用,但不会起根本作用,形式的改变,甚至是形式的错误,对于意义的影响是有限的。

因此,从意义的角度出发,把句子中的主语说成“话题”更合适,这样即使一个句子的形式存在错误,我们也可以从意义的角度提炼出整个句子的“话题”,从而保证交际能够正常进行。

语义语法作为一种新兴的语法体系,展现出勃勃生机的同时,同样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例如有学者在分析“她很聪明的时候”,指出“她”和“很”是间接的成分,没有语义联系。

这里的分析是不够恰当的,很显然作者把“她”和“很”从句子中孤立出来,并对它们只是进行静态的研究,这种分析方法显然与把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相背。

实际上我们比较“她聪明”和“她很聪明”,就会发现二者在语义程度上是有差别的。

从认知的角度上看,人们是依靠经验来认识事物的,这
里的“她聪明”和“她很聪明”实际上是两个高低不同的状态,从低级状态升华变成成高级状态,明显是由于人认知的不同程度。

这里的“很”实际上浓缩了人们的认知经验,因此从深层的语法关系来说,“很”与“她”并不是绝对的没有语义上的关系的。

这就像“嫁错了人”这个例子一样,“错”在这里所体现的意义是在“嫁”的过程中一系列的“错”。

而不单单指向“嫁”这个动词。

作为有中国特色的语法体系,语义语法受到了许多学者的重视。

例如吕叔湘“从形式到意义,从意义都形式”的路子,朱德熙的“形式和意义互相验证”的观点,胡裕树、张斌的“三个平面”的理论……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语义语法的体系,为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们要清楚地看到,语言的社会性质决定了它是一个极具包容性的大熔炉,因此我们不能只从意义或者只从形式或者只从某个单一的方面出发去研究语言,我们只有找到要研究的语言的特点,并且把各个方面统一起来进行综合考虑,这样才能对语言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就汉语来说,语义在语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因此以语义为出发点,综合形式、语用等方面进行研究,是汉语语法今后发展的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商务印书馆,2007.
[2]张斌,胡裕树.句子分析漫谈[J].中国语文,1982(3).
[3]朱德熙.语法答问[M].商务印书馆,1985.
[4]刑福义.汉语语法学[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5]马庆株.结构、语义、表达研究琐议——从相对义、绝对义谈起[J].中国语文,1998(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