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岩定广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岩古镇定广门测绘调研
青岩简介:位于贵阳市南郊29公里,始建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现为贵州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历史悠久,人荟萃,文化氛围极为浓郁。古镇方圆3平方公里范围内,祠宇林立,建有9寺、8庙、5阁、2祠、1院、1宫,近30座庙宇祠堂,其中不少至今保存完整。这批古建筑布局合理,气势雄伟,雕梁画栋,重檐飞角,建筑工艺精妙绝伦,令人叹为观止。
青岩历史简介:青岩古镇历史悠久,自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设青岩堡,至今已有600多年了。明初,中央王朝为了控制西南边陲,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置贵州卫指挥使司,以控制川、滇、湘、桂驿道。青岩位于广西入贵阳门户主驿道的中段,为了在驿道上设传递公文的“铺”和传递军情的“塘”。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30万大军远征滇黔,大批军队进入黔中腹地后驻下屯田,“屯”逐渐发展成军民同驻的村寨,“青岩屯”演变为“青岩堡”。天启四年至七年(1624-1627年),时领青岩土守备,领72寨,控制八番十二司的班麟贵在离青岩堡约1公里的“四只把”坡(地名)建土城,时人称为“王城”,音译汉语为“兵城”或“营盘”之意,这是今青岩城的雏形。土城居高踞险,原青岩堡内寨民为避兵祸,多搬入土城居住,使土城渐具规模,形成了下定番(今惠水),此上贵阳,西入平坝(县),东走龙里(县)的十字交通要塞。经数百年历史沧桑,多次整修扩建,由土城而至石砌城墙、石砌街巷。于今青岩城成了一座明清风格的文化古镇。
青岩军事文化集成:一是战略咽喉。青岩是贵阳六大驿道之首的兵争要地,位于从重庆到贵阳通广西西南纵向轴线的咽喉,在贵阳以南直至黔南州惠水一线,青岩地形是满足贵阳南大门军事选址防御功能的唯一地点。二是青岩是军事营城的杰作。营城时期是西方热兵器进入我国用于战争时期,大炮已作为攻城主要手段,青岩城考虑上述需要巧夺天工利用了地形,是现有地形条件下投入最少而城市攻防功能最强的方案,是冷热兵器并用时期的军事杰作。三是青岩镇有完备的军事攻防体系。徐霞客赞不绝口,军科院专家感到吃惊;城池防卫对重点和次重点都构成两个山头制高点夹击一个城门的格局。城外区域攻防则以青岩为中心,以四个堡为犄角后援第二级,以“寨”为第三级,以村为第四级构筑攻防体系,又在城东北防卫薄弱环节搞了个布袋阵,内外城构筑了层次分明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严密军事体系。四是攻不破的青岩。石达开半年没攻下青岩,二战期间成为战略回旋的后方基地,竺可桢、苏步清率浙大迁青岩,掩护了周恩来父亲、邓颖超母亲、李克农家眷等大批革命家属,城池直到解放军剿匪仍发挥了巨大功用;历史上几十次战争没有一次攻坡青岩,有“攻不破的青岩”之称。青岩人很自豪称其城池是“金汤”、“柱石”
城墙:指旧时农耕民族为应对战争,使用土木、砖石等材料,在都邑四周建起的用作防御的障碍性建筑。古代军事防御设施,由墙体和其它辅助军事设施构成的军事防线。城墙的含义,根据的其功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城墙分为二类即一类为构成长城的主体,另一类属于城市(城)防御建筑,由墙体和附属设施构成封闭区域。狭义的城墙指由墙体和附属设施构成的城市封闭型区域。封闭区域内为城内,封闭区域外为城外。
定广门:系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副总兵班应寿扩修青岩城时所建,咸丰年问青岩团务总理赵国澍全面整修青岩城时建城门城楼。城楼面阔三问,进深约四米,青瓦屋面。1993年,政府拨专款和集资重修,屋面改为黄琉璃瓦。定广门修复时,由于没有专家指导,将墙垛建在跑道上,垛下没有护身墙,这是失实的遗憾。2000年市政府拨专款再次重修,恢复了青瓦屋面,加修了护身墙,基本复原旧貌。伫立在已经修复的定广门城墙上,仍依稀可见古城墙的遗址残迹,使人联想当年古镇作为军事要塞重兵囤集驻守的雄姿。
调研目的:基于青岩古镇所具有的古代军事地位,本次调研测绘选择测量对其军事作用产生巨大影响的城墙建筑,青岩古城具有东、西、北城门和定广门,定广门作为其南侧交通要道上开设的城门,具有重要的军事作用,定广门城楼建筑极具贵州建筑特色,故挑选其作为此次调研测绘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