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与皮肤交感反应的相关性研究

糖尿病与皮肤交感反应的相关性研究
糖尿病与皮肤交感反应的相关性研究

糖尿病与皮肤交感反应的相关性研究(作者:__________ 单位: ___________ 邮编: ___________ )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人皮肤交感反应(SSR)的变化。方法:测定17例正常人及19例2型糖尿病患者手足心四个部位的SSR。结果:正常人组与2型精尿病组比较,SSR起始潜伏期、面积、上肢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下肢波幅较对照组减低(P0.05 )。结论:SSR对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糖尿病;皮肤交感反应

我国糖尿病成人患病率2.5%,继印度之后居世界第2位,2型糖尿病占95%,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但发病正趋低龄化[1]。周围神经包括自主神经的病变是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呈渐进性发展[2],影响全身自主神经纤维,加速2型糖尿病慢性进程[3],增加心脑血管事件、心肌梗死后死亡、无察觉及严重低血糖和猝死风险,降低生存质量,给社会和经济带来沉重负担[4-5]。皮肤交感反应能准确反映植物神经的早期变化,是一种有价值的早期诊断周围神经病变的方法。本文旨在研究糖尿病与皮肤交感反应两者之间是否有相关性。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2007年1月至2008年3月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48例(糖尿病诊断参照WHO 1999年颁布的糖尿病诊断标准),从中排除:(1)有明显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体征者,如多发性硬化、脊髓损伤、脑卒中等;(2)可能并发周围神经损害者,如腕管综合征、慢性酒精中毒、药物中毒、尿毒症等;(3 )非糖尿病原因引起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者,如帕金森病、抑郁症、重症肌无力、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等;(4)影响心率血压变化分析者,如3级高血压、慢性心功能不全(3、4级)、心肌梗死、心房颤动、频发房性早搏、频发室性早搏等;(5)不能配合检查者,如糖尿病视网膜出血、严重视力障碍、危重病、痴呆等;(6)不愿参加试验者后。纳入19例作为病例组,其中男性11例,女性8例,年龄45?79岁,平均59.6岁, 体重指数(BMI)19.3?28.6,平均23.2,糖尿病病程0.1?20.0年,平均8.2年。选择同医院同期内科门诊健康体检咨询者10例、职工志愿者7例,共17例作为对照组。此17例均无糖尿病史,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男性7例,女性10例,年龄35?81岁,平均5

2.6岁,BMI 17.9?29.0,平均2

3.0 ;两组年龄、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表1病例组与对照组年龄、体重指数比较

1.2皮肤交感反应测定对病例组与对照组使用相同的方法及人员进行皮肤交感反应测定。检查在肌电图室内进行,室温控制于

20?24 C,环境安静,光线稍暗,使被试者清醒、放松,皮肤温度控制

在32.0?36.0 °C (测量仪器:KFT61皮肤测温仪,乐清市康复医疗设备厂产),皮肤温度低时热水袋加温并保暖。在肌电图机(丹迪牌,丹麦1993年产,四道同步记录)上检查,采用电刺激法,设置刺激时程0.2ms,带通0.3?60Hz,分析时间10s,灵敏度0.5?5.0mv/cm(读数时灵敏度设在0.5mV/cm),受检者仰卧位,四肢手足掌心掌背酒精脱脂,必要时细砂纸摩擦降低局部皮肤电阻,盘状电极(肌电图机配套配备)置导电糊,掌心置记录电极,相对应掌背置参考电极,与皮肤紧密相贴,胶布固定,地线置于刺激点近心端15cm,调整刺激电流至20mA,分别刺激左腕部正中神经、左踝部胫后神经,每部位刺激2次,相隔约1分钟,如无波形出现,以不规则时间间隔约1分钟,逐加大电流至30mA、40mA刺激,如仍无波形,记录为波形缺

失。记录图形自动保存,选择波形起始明确、波幅高者计算起始潜伏期(从刺激至波形起始的时间)、波幅(峰-谷值)、面积(以基线为准线,与波形所围成的曲线内面积)。所测量图形中,任一波形缺失者为异常,其他为正常。

1.3统计学分析两组计量资料比较,根据正态性及方差齐性检验结果,正态分布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或等级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率的比较)或秩和检验,统计数据应用SPSS11.5软件处理。

2结果

两组SSR值比较,SSR起始潜伏期、面积、上肢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病例组下肢波幅较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P0.05 )。见表2。表2病例组与对照组SSR值比较

根据卢祖能等[6]提供的30例对照数据下肢波幅为1.5119 ±).7769mV (x)。以x±>判断参考值范围,下肢波幅下限为-0.0419mV,0mV时下肢波幅为正常,所以,只要下肢波幅出现即为正常,SSR的异常为任一肢体SSR波形缺失。两组SSR异常率比较,病例组SSR异常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表3病例组与对照组SSR异常率比较注:两组比较用四格表确切概率法,P0.01。

3讨论

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多种代谢紊乱的全身性、终身疾病,是

累及全身多器官和多系统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而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又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而植物神经损伤尤为多见。周围神经病变的症状和体征往往迟发于病理改变,以致确诊时病理改变多已明显,失去了早期治疗的机会,直接影响预后。SSR是人体在接受刺激后引起交感神经系统活动所记录到的表皮电压变化,主要反映的是交感神经节后C类纤维的功能。本试验SSR起始潜伏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波幅下降在波幅缺失前也无差异,故认为除波幅缺失外其他指标对判断SSR异常无意义。SSR波形缺失下肢多见,反映自主神经损害远端可能更早受累,因为下肢神经纤维和迷走神经一样,是全身最长的神经。SSR方法在国外已应用于临床,是目前定量评价植物神经功能的敏感指标[7]。在对DM患者进行肌电

图检查时增加SSR的检查项目,不仅方法简单,而且能全面了解交感神经的损伤情况,从而早期进行干预治疗,对改善患者的预后非常有帮助。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 797.

[2] Ewing DJ ,Campbell LWQarke BF.The natural history of diabetic auto no mic n europathy[J].Q J Med ,1980,49( 193):95-108.

[3] Carnethon MR ,Jacobs DR Jr,Sidney S,et al.Influenee of aut ono mic n ervous system dysf un cti on on the developme nt of type 2 diabetes:the CARDIA study[J].Diabetes Care J ,2003,26 (11):3035-3041.

[4] Gerritsen J ,Dekker JM ,TenVoorde BJ ,et al.Impaired aut ono mic fun cti on is associated with in creased mortality ,especially in subjects with diabetes ,hypertension,or a history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the Hoorn study[J].Diabetes Care J ,2001,

24(10):1793-1798.

[5] Yuan Kunxion g.E1ectrophysio1ogic evaluati on of aut ono mic n erve fun cti on in patie 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11itus

[amster] [M].Wuhan: Wuhan University , 20054

[6] 卢祖能,曾庆杏,李承晏,等?实用肌电图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772-774.

[7] Levy DM ,Reid G,Rowley DA.Quantitative measures of sympathetic skin response in diabetes : relation to sudomotor and neurological function[J].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1992,

55(10) : 902-908.

皮肤病分类

皮肤病分类

————————————————————————————————作者:————————————————————————————————日期:

皮肤病分类 一、皮肤病的种类 皮肤病常见分类和症状: 1.真菌病:常见的有手脚癣、体股癣及甲癣(灰指甲);

2.细菌性皮肤病:常见的有丹毒及麻风; 3.病毒性皮肤病:常见的有水痘、扁平疣及疱疹; 4.节肢动物引起的皮肤病:如疥疮; 5.性传播疾病:如梅毒、淋病及尖锐湿疣; 6.过敏性皮肤病:常见的有接触性皮炎、湿疹、荨麻疹及多型红斑;药物反应,如磺胺类、青霉素等过敏引起的皮肤病; 7.物理性皮肤病:常见的有晒斑、多型性日光疹及鸡眼; 8.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常见的有瘙痒症、神经性皮炎及寄生虫引起的皮肤病; 9.红斑丘疹鳞屑性皮肤病:常见的有银屑病、牛皮癣、单纯糠疹及玫瑰糠疹;10.结缔组织疾病:常见的有红斑狼疮、硬皮病及皮肌炎; 11.疹性皮肤病:常见的有天疱疹、类天疱疹及掌跖脓疱病; 12.色素障碍性皮肤病:常见的有黄褐斑、白癜风、文身; 13.皮脂、汗腺皮肤病:常见的有痤疮、酒渣鼻及臭汗症。 夏天炎热而潮湿,以足癣为代表的各类皮肤病很容易发作,但夏季也恰恰是治疗皮肤病的大好时机。夏天的温度和湿度很适合细菌生长,因此正是各类皮肤病致病菌大量繁殖的季节。在这个季节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对付皮肤病,可以缩短三分之一的治疗时间,将治疗对患者的影响减到最小、费用降到最低。 据介绍,夏季最多见的皮肤病包括足癣、甲癣等足部真菌病和荨麻疹、皮炎湿疹等过敏性皮肤病。许多患者认为足癣等皮肤病迁延难愈,因此放弃了治疗。对此,如果不及时接受治疗,足癣等真菌性疾病有可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一、定义 糖尿病足的定义最早在 1956 年由欧克利提出,就是指由于糖尿病血管病变而使肢端缺血与因神经病变而失去感觉,合并感染的足。 WH0 ( 1999 年)对糖尿病足的定义: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形成与(或)深部组织的破坏。主要临床表现为足溃疡与坏疽,就是糖尿病患者尤其就是老年糖尿病患者最痛苦的一种慢性并发症,也就是患者致残致死主要原因之一。 二、糖尿病足流行病学 (一)国外流行病学 1、糖尿病足就是许多国家截肢首位原因。糖尿病患者中足部溃疡的患病率为 4 %-10 %。 2、在所有的非外伤性低位截肢手术中,糖尿病患者占 40 % -60 %。 3、在糖尿病相关的低位远端截肢中,有 85 %发生在足部溃疡后。 4、在糖尿病患者中, 5 个溃疡中有 4 个就是因为外伤而诱发或恶化。 5、美国每年糖尿病的医疗费用中 1/3 花在糖病足病的治疗上,截肢的医疗费用更高 (二)我国资料 1、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高达 10 %,糖尿病人数已接近 1 个亿,就是世界糖尿病发病人数除印度外最多的国家。 2、我国糖尿病足患病率占糖尿病患者的 14 %,老年人就是糖尿病足的危险人群。足部溃疡多发生于糖尿病起病后 10 年。病程超过 20 年者,约 45 %发生足部神经障碍性病变。 3、我国住院糖尿病足的患病率为 1、6%-6、4% ,近年来,糖尿病病足溃疡与足坏疽的患者正在增加。 总体上说 ,糖尿病足致残率高,需行截肢手术者约占 5%-10% ,占所有非创伤性截肢的50% 以上,截肢后 30 天内死亡率约有 10%-14% ,其生存期中位数为 22 个月,对患者危害

交感神经皮肤反应在神经内科中的应用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2年12月第14卷第12期MMJC ,Dec 2012,Vol 14,No.12 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ympathetic skin response, SSR )是指人体在接受刺激后出现的交感神经皮肤 反射性电位,是检测自主神经功能的电生理方法之一[1]。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该项技术的逐步成熟,SSR 在脑梗死等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周围神经疾病及失眠、抑郁症等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临床的重视,现把相关报道综述如下。 1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1.1SSR 在脑梗死中的应用Korpelainen JT 等[2]通过58例脑梗死患者与健康人的对照性研究显示,大脑和脑干梗死患者SSR 幅度显著降低,潜伏期延长。脑梗死急性期和缓解期SSR 幅度均降低,而只有脑梗死急性期的潜伏期延长。刘萍等[3]对9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析发现,急性脑梗死SSR 异常率为40.4%,主要表现为SSR 波形缺失、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SSR 异常以基底节-丘脑最高(55.56%),皮质-皮质下次之(36.96%),脑桥最低(28.57%)。其中,异常SSR 在皮质-皮质下及基底节-丘脑组绝大多数表现为双侧(8 2.35%、86.67%),而脑桥组则全部为双侧。 同时发现,波形缺失患者肢体瘫痪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均严重,日常生活能力差。陈寅等人同时发现[4],脑梗死组中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MCAI )者单侧 SSR 异常率明显高于脑干梗死组(P <0.05),但脑干梗死组双侧SSR 异常显著高于MCAI 组(P <0.01)。 提示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脑组织可能是中枢交感神经催汗纤维的起点或者说交感神经催汗纤维接受来自对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的传出冲动。 1.2SSR 在脑出血中的应用张福全等对38例脑 出血患者的研究显示[5],急性脑出血后脑心综合征患者SSR 异常率达86.8%,主要表现为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波幅率增高和波形缺失,与健康人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 <0.01);同时,多数患者出现ST-T 改 变和心律失常。因此认为,对急性脑出血患者测定 SSR 可能有助于脑心综合征的诊治及病情的判断。1.3SSR 在卒中后抑郁中的应用宋景贵等对55 例脑卒中患者的对照性研究发现[6],卒中后抑郁症患者SSR 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异常率达87.3%。进一步研究证实[7],卒中后重度抑郁患者与轻中度抑郁症患者比较,SSR 潜伏期进一步延长,波幅更为降低,差异非常显著(P <0.01)。因此认为,SSR 不仅可反映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植物神经功能损害情况,还能反映抑郁症的病情严重程度。SSR 检测可作为卒中后抑郁患者临床诊断的参考指标。 1.4SSR 在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SSR 中枢传出 部分包括延髓上结构、延髓、脊髓,最后通路为交感节后神经元C 类无髓鞘胆碱能纤维。Nair KP 等[8]对 37例脊髓损伤患者临床研究显示,脊髓损伤常常参 与交感神经皮肤反应信号的传入,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的脊髓传入与膀胱感觉传入通路密切相关。脊髓损伤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受损程度与脊髓受损部位、损伤严重程度都有极大关系。彭超等研究发现[9],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刺激4个部位(左、右掌心,左、右心)记录SSR 引出率均较健康对照组降低(P < 0.05),提示SSR 可作为SCI 患者自主神经功能评估 的方法之一。 1.5SSR 在格林巴利综合征中的应用Deniz Yerde -len 等[10]对14例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的研究显示,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均参与格林巴利综合征的临床过程,SSR 可用于该病的早期诊断。孙瑶等研究发现[11],格林巴利综合征组SSR 异常率占76.92%(20/ 26,其中波形消失5例、波幅减低15例),潜伏期均在正常范围。26例患者中,出现自主神经症状占42.31%,自主神经症状的出现率与SSR 的异常率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 均<0.05)。因此认为,SSR 可作 为评价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自主神经损害的客观电生理指标,能发现尚无临床症状的自主神经损害。 1.6SSR 在吉兰—巴雷综合征和Shy-Drager 综合征中的应用吉兰—巴雷综合征(GBS )是一类免疫 介导的急性炎性周围神经病,合并自主神经症状的 作者单位:300450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宋迎);广西中医学 院第一附属医院(周艳英) 交感神经皮肤反应在神经内科中的应用 宋迎 周艳英 127··

糖尿病自主神经病(中)

新的用于早期检测和评估自主神经疾病的泌汗运动神经试验: 对于病人评估的好处 Dr Alain Bry, Philippe Brunswick, Pr Hervé Mayaudon, Pr Bernard Bauduceau 摘要: 目的:自主神经疾病是糖尿病人的重要的死亡和致病原因。发病的初期阶段常常没有症状,定期检查是绝对必要的。现在有各种诊断方法,但能用于日常诊断的很少,大部分是评估神经纤维和及其功能的,但是糖尿病自主神经病(DAN)的初始直接或间接病征可能是非特异性的,或难以解释的。 研究设计和方法:本项研究第一次评估了一种新的,简单、可靠和灵敏的泌汗运动神经试验技术,它叫做eZscan?。它的技术先进的仪器基于熟知的物理和电化学原理,能够精确地测量与汗液氯浓度及pH 值相关联的汗液电导。 结果:结果显示,对照组和糖尿病人之间电导有显著差异(P<0.0001),在糖尿病人组内,有并发症和没有并发症的病人之间也有差异。测量值有高度的可重复性(变异系数<10%),eZscan? 测量值和心率变异测量值(HRV)之间的相关也是很显著的(r=0.74, p<0.0001)。 结论:eZscan? 是一种很简单,无创,经济和可靠的,用于检测DAN——糖尿病的一种早期并发症——的诊断试验方法。患了DAN,需要经常对代谢控制进行监测,对并发症进行筛查。我们的结果表明,eZscan? 可以用于这种目的。 自主神经病是一种多因素疾病,糖尿病是其主要原因。在周边神经病病人中,赖以进行诊断的临床症状经常不出现,或难以进行日常评估(1、2、3)。有些时候,在严重的并发症已经发生时它们才出现。一些研究提出,在糖尿病(DM)的很早期阶段可能发生小神经损伤,它特别影响泌汗运动神经的功能(5、6、7、8)。 外分泌腺(分布于前额、手和脚上)只受无髓鞘交感神经类胆碱轴突的支配。通常应用的主要的泌汗运动神经试验是定量的泌汗运动神经轴突反射试验(QSART),这种方法被认为是更准确而灵敏的(8、9)。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法被认为可重复性不佳(10):一些论文作者建议用激光多普勒流量测量法作为SSR 法的补充,改进其可靠性(11)。 现用的试验法的基础是在间接刺激类胆碱神经纤维后收集汗液样本。QSART 以可重复和动态方式(在同时进行的轴突反应刺激后)记录汗液排出量,它依赖于定量乙酰胆碱离子的电渗(8)。 现在常用的试验方法应用困难,而且耗费时间,不能每天进行。另外,我们也需要不止一种试验方法,以获得高水平的灵敏度。

皮肤病分类

皮肤病分类 一、皮肤病的种类 皮肤病常见分类和症状: 1.真菌病:常见的有手脚癣、体股癣及甲癣(灰指甲);

2.细菌性皮肤病:常见的有丹毒及麻风; 3.病毒性皮肤病:常见的有水痘、扁平疣及疱疹; 4.节肢动物引起的皮肤病:如疥疮; 5.性传播疾病:如梅毒、淋病及尖锐湿疣; 6.过敏性皮肤病:常见的有接触性皮炎、湿疹、荨麻疹及多型红斑;药物反应,如磺胺类、青霉素等过敏引起的皮肤病; 7.物理性皮肤病:常见的有晒斑、多型性日光疹及鸡眼; 8.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常见的有瘙痒症、神经性皮炎及寄生虫引起的皮肤病; 9.红斑丘疹鳞屑性皮肤病:常见的有银屑病、牛皮癣、单纯糠疹及玫瑰糠疹;10.结缔组织疾病:常见的有红斑狼疮、硬皮病及皮肌炎; 11.疹性皮肤病:常见的有天疱疹、类天疱疹及掌跖脓疱病; 12.色素障碍性皮肤病:常见的有黄褐斑、白癜风、文身; 13.皮脂、汗腺皮肤病:常见的有痤疮、酒渣鼻及臭汗症。 夏天炎热而潮湿,以足癣为代表的各类皮肤病很容易发作,但夏季也恰恰是治疗皮肤病的大好时机。夏天的温度和湿度很适合细菌生长,因此正是各类皮肤病致病菌大量繁殖的季节。在这个季节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对付皮肤病,可以缩短三分之一的治疗时间,将治疗对患者的影响减到最小、费用降到最低。 据介绍,夏季最多见的皮肤病包括足癣、甲癣等足部真菌病和荨麻疹、皮炎湿疹等过敏性皮肤病。许多患者认为足癣等皮肤病迁延难愈,因此放弃了治疗。对此,如果不及时接受治疗,足癣等真菌性疾病有可

能引发淋巴管炎、丹毒或蜂窝织炎等疾病,甚至危及生命。科学研究表明,皮肤病的最佳治疗时间是每年的4~9月。“因为秋冬季处于休眠状态下的细菌自我保护力较强,会对药物作用的发挥起到一定影响。相反,在万物生长最旺盛的春夏季,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效治疗方法,可以缩短三分之一的治疗时间。” 二、皮肤病的症状 黄褐斑是面部黑变病的一种,是发生在颜面的色素沉着斑,很多女性朋友,尤其是生完宝宝的女性朋友会被黄褐斑困扰,那么出现黄褐斑怎么治疗呢?其实黄褐斑的治疗方法有很多,例如常见的饮食就可以辅助治疗,然后再加上药物治疗。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湿疹症状主要是以皮疹多样性,对称分布、剧烈瘙痒、反复发作、易演变成慢性为主。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任何部位,任何季节,但常在冬季复发或加剧。 皮炎是一种常见皮肤病,皮肤出现脱皮、剥落、变厚、变色,及碰触时会发痒等现象。包括常见的夏季皮炎、隐翅虫皮炎、过敏性皮炎、脂溢性皮炎、日光性皮炎、药物性皮炎、接触性皮炎、激素依赖性皮炎、神经性皮炎等。针对不同类型的皮炎症状表现是不一样的脱发是头发脱落的现象。引起脱发的原因有生理性及病理性之分。生理性脱发指头发正常的脱落。病理性脱发是指头发异常或过度的脱落。

糖尿病患者为什么容易皮肤瘙痒,原来是这6种疾病在捣鬼

糖尿病患者为什么容易皮肤瘙痒,原来是这6种疾病在捣鬼 转至向建平糖尿病网 经常有糖友诉说出现皮肤瘙痒,最初瘙痒是局部的,以后逐渐扩展至全身,晚间加重,常因糖尿病的加重或情绪变化而促使瘙痒发作。以为自己患上了糖尿病神经病变。 糖尿病神经病变确实会导致皮肤瘙痒,但导致皮肤瘙痒的疾病不只有神经病变。本文为您详细解读导致糖尿病患者皮肤瘙痒的6个常见原因及对策。 1.高血糖引起皮肤瘙痒 糖尿病血糖控制不好时,长期血糖升高,由于微血管循环差,局部细胞的功能也变差,糖尿病患者的微血管循环较差,对身体内的各个器官都有伤害,对皮肤的伤害也非常明显,其局部细胞的功能也会变差,糖尿病患者汗液分泌会减少,导致皮肤因过度干燥而瘙痒。 由于血糖升高,可引起血浆和组织液渗透压变化,刺激神经末梢兴奋,产生瘙痒的感觉。 糖尿病患者还会因皮肤改变对外界刺激极为敏感,如冷热变化、衣服摩擦、接触化纤皮毛织物、饮酒食辣等,均可诱发或加重皮肤瘙痒。 对策: 控制好血糖是关键,在平时在控制好血糖的基础上要多吃蔬菜,粗粮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品。 局部皮肤瘙痒者可外用止痒性洗剂、霜剂等。 全身性皮肤瘙痒者可内服抗组胺类药物,补充钙剂、维生素C等。 也可补充营养神经药物,如维生素B1、B12等。 此外,糖尿病患者皮肤瘙痒治疗方法还可以选择紫外线照射、药物熏蒸等方式,都能有效缓解瘙痒症状。

2.糖尿病皮肤感染 某些糖尿病患者,表现为身体某一局部长期顽固的瘙痒,多位于生殖器及肛门周围。 原因一:血液中糖分较高,真菌易生长入侵而感染皮肤。尤其是中老年女性,如出现顽固不愈的外阴及阴道瘙痒,可能是糖尿病的首发症状。 原因二:糖尿病患者皮肤的抵抗力较普通人低,皮肤容易被各种病菌感染,早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皮肤瘙痒,严重时会演化为脓疱、体癣、糖尿病足等感染性疾病。 对策: 防止皮肤感染最重要的是控制好血糖,应尽早使用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 对于局部真菌感染应保持局部干燥,局部使用抗真菌洗液清洗或用抗真菌药膏涂抹。 对于口腔真菌感染或严重的全身真菌感染,除外用抗真菌药物外,应给予抗真菌药物静脉注射。 其他细菌引起的感染,除局部清洁消毒外,应避免用手搔抓,同时密切注意病情变化,一旦出现体温上升、局部皮肤红肿应及时采取血标本做细菌培养,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尽早使用抗菌素,以防止败血症的发生。 3.降血糖药物过敏 所有的降血糖药物都会出现过敏反应,其中以磺脲类口服降血糖药物产生过敏反应最常见,动物胰岛素产生过敏反应也不少,其他降血糖药物产生过敏反应相对较小。 降血糖药物过敏除了皮肤瘙痒外,还常有皮肤红色丘疹,严重时会有喉头水肿、呼吸困难、心跳加快甚至休克。 对策: 一旦出现降血糖药物过敏,应立即停用降血糖药物。 轻症者可用药物治疗,严重者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

糖尿病男性患者如何恢复性功能

糖尿病男性患者如何恢复性功能 医学研究表明,糖尿病男性患者性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主要包括性欲减退、性感高潮消失、勃起功能障碍(原称阳痿)、早泄、逆向射精或者不射精等。这些异常会给病人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和痛苦,严重影响病情的控制和生活质量。数据显示,在患糖尿病人群人中,大约有80-90%的患者伴随着程度不一的性功能下降都是糖尿病造成的。 专家表示,造成这些异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精神性、器官性及药物原因都有可能引起糖尿病人勃起障碍。糖尿病人受疾病困扰,大多情绪忧郁,会造成精神性勃起障碍。如果病情控制不好,血糖很高,容易疲倦无力,再加上精神压力,会导致性欲减低而发生勃起障碍;久患糖尿病者,因控制勃起的自律神经功能衰退或血管硬化使流向阴茎的血流不足,都有可能造成勃起障碍。 糖尿病病情严重时,性行为可能导致急性心肌梗塞、血压上升而促发脑出血,或眼压上升而出现眼出血。但对于病情不是很严重的糖尿病病人来说,只要调节好心脏功能、血压或眼压,减少性行为的激烈程度,就不必减少或杜绝正常的性生活。 针对男性糖尿病病人性功能减退的治疗措施。纵观传统的糖尿病康复由于把治疗的重点放在血糖的改变上,对此缺乏有效解决方案,无法人体进行整体康复调理,使众多患者备受折磨困扰。为了攻克糖尿病这一世界性难题,针对传统治疗方法和药物的弊端,中国林学会杜仲研究会理事长张康健,经过数十年潜心研究,率先采用荣获国家专利的生物提取技术,从纯天然植物中成功提取了天然活性成分,研制成功的杜仲桑叶黄金组合(https://www.360docs.net/doc/e73058090.html,/zt/jiangtang/),使广大糖尿病患者在安全控制血糖的同时,防止和消除并发症,恢复性机能。

交感神经皮肤反应分析——附66例报告

新医学2008年4月第39卷第4期 [2]张宝仁。徐志云。邢建iIII.单纯二尖瓣置换术3416例疗效分析[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05,21(4):196-198.[3]C0xJL,sCHuEssLERRB。BOINEAUJP,eta1.7n他devd.opmentoftIlema∞procedu弛f曲tIle h啪entof8ni8lfibrillati∞[J].sem.m7rhor∽cardiovascsuIg,2000,12(1):2一14. [41ABREUFILH0CA,USBOALA。DALLANLA,etaLE伍∞.ti砌伪softlle m矗跣pmcedu把啦ingc∞led硒pIadiolreql地ncyab-舢∞in patientsw汕pe舯肋entahial 6¨llali伽aIIdrheum日licmitralvalvedisea∞[J].circull岫彻,2005,112(9suppl): 120一125. [5]KHARGIK,KEYHAN?FAIsAFlA,Hul’IENBA,elaLsurgi—cBl缸e曲memofatrmfi“lI撕∞[J].m脯∞IIril吼8chefth髓Elek.坤h埘ol(德文),2007,18(2):68_76. [6]丁平,李莉,徐志云,等.胺碘酮联合倍他乐克预防冠状动脉旁路术后心房颤动[J].中华高血压杂志,2007,15(3):215之18. (收稿日期:200r7一12—25) (编辑:洪悦民) 糖尿病患者交感神经皮肤反应分析 ——附66例报告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610031)陈兰赵新 [摘要]目的:探讨检测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yIIlp8tlleticskinre8pon∞,SSR)在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66例糖尿病患者分为糖尿病A组26例(有自主神经功能症状患者)及糖尿病B组40例(无自主神经功能症状患者),对2组进行上、下肢的SSR检测;并与50名健康者(对照组)对比分析。结果:与糖尿病B组比较,糖尿病A组上、下肢SSR的潜伏期均延长、波幅均降低,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JP<0.01);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痛A组、B组上、下肢SSR的潜伏期均延长、波幅均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JP<0.01)。结论:sSR是简单、易行和无创的检测自主神经功能的方法,可作为评价糖尿病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状况的客观指标。 [关键词】糖尿病糖尿病神经病变交感神经皮肤反应自主神经下肢 1引言 糖尿病常会导致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可表现为自主神经损害。如何简便检出与糖尿病相关的自主神经功能损害情况是临床关心的问题,我们对66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ym.patheticskinresponse,SSR)检测,以探讨检测SsR在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中的应用价值,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2资料和方法 2.1一般资料 2005年6月一2007年3月在我院神经内科、内分泌科门诊就诊及住院治疗的66例糖尿病患者,均符合wHO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1]。男30例,女36例,年龄35—79岁,中位年龄58岁;病程l一30年,中位病程10年。有不同程度的排汗异常、消化不良、腹泻、便秘、排尿无力、尿失禁或尿潴留,或存在直立性低血压等自主神经功能表现(26例设为糖尿病A组),其中6例伴有心动过速;余40例无自主神经功能表现(设为糖尿病B组)。另选同期50名身体健康的自愿受试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3名,女27名,年龄22—70岁,中位年龄52岁,均经体检确定无神经系统疾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糖尿病患者与对照组的性别构成、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可比性。2.2方法 SSR测试于上午进行。受试者采用平卧位,睁眼不睡,安静放松,避免情绪激动和过度呼吸,将室温保持在22—25℃,皮温控制于32℃以上。应用加拿大生产的Neur0Ma】【1004肌电图诱发电位仪,采用圆盘电极。所有人员均行上肢sSR检测,上肢记录电极放置于一侧手心,参考电极放置于手背,接地电极放置于另一侧腕上15~20cm处,刺激接地电极以刺激此侧腕正中神经。所有人员均同时行下肢SSR检测,下肢记录电极置于一侧足心,参考电极放置足背,接地电极放置于另一侧踝上15—20cm处,刺激接地电极以刺激内踝胫后神经。采用单次电刺激法,刺激电流30mA,电刺激时程0.2m8,通频带宽度(带通)l~100Hz,分析时间500ms,刺激强度根据运动阀值调节,共刺激3次,每次刺激间隔大于1s以上呤J。测量SSR波起始潜伏期(s)及波幅(mV),并对3组结果作比较。

糖尿病常见的皮肤病变

糖尿病常见的皮肤病变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现在它的发病率,在我国已经高达2%。病人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会引起血糖过高及出现尿糖。病人的症状有多饮、多食、多尿及疲乏、消瘦等。病情严重时,可以影响病人的生命。患糖尿病以后,有30%~80%的病人有皮肤损害。如果出现了这些皮肤损害,往往是糖尿病的先兆,所以要引起人们的注意。下面介绍一些糖尿病常见的皮肤病变。 皮肤感染 糖尿病发病的时候,病人的血糖升高,皮肤组织的糖原含量也增高,这样就给霉菌、细菌的感染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有1/3的糖尿病病人,并发有皮肤感染。例如,病人经常患有疖肿、毛囊炎、脓疱病和痈等细菌感染。糖尿病患者在口腔部位经常出现“鹅口疮”。鹅口疮是一种称为“念珠菌”的霉菌感染引起的。念珠菌感染还可以发生在指甲、男性的外生殖器龟头。皮肤上的癣病也是由于霉菌感染造成的。糖尿病病人容易发生手癣、体癣、股癣、足癣等癣病。 皮肤瘙痒 糖尿病病人合并有皮肤瘙痒症状的,占病人的1/5。这种瘙痒是一种全身性的,而且非常顽固。在糖尿病的早期,这种瘙痒症状非常多见。当病人经过治疗,病情有明显缓解的时候,皮肤瘙痒也可能逐步消失。 感觉异常 有1/10的糖尿病病人,患有周围神经的病变。例如感觉异常,包括有皮肤麻木、针刺感、疼痛或灼痛感等,特别是病人的足部,更容易发生感觉异常。所以有些病人在没有发现糖尿病以前,经常先到皮肤科检查。还有的病人下肢出汗减少或无汗;当环境湿度增高时,患者其他部位出汗增多。 糖尿病性大疱病 糖尿病性大疱病是一种发生于患者手脚处的皮肤并发症。这种水疱突然发生,反复出现却没有任何自觉症状。水疱大小不等,疱壁薄,疱内是澄清的液体,疱的外边也没有红晕。一般经过数周可以自愈,或者消退后在皮上遗留有色素沉着。这种大疱病往往发生在糖尿病病程长、全身状况差并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身上,所以病人的预后差,甚至可导致病人死亡。 糖尿病性黄瘤 糖尿病性黄瘤是膝、肘、背部或臀部的皮肤上,突然出现成群从米粒到黄豆粒大小的黄色丘疹或小疙瘩(医学上称为“结节”)。这种黄瘤表面有光泽,一般没有瘙痒等自觉症状,摸起来略比周围的皮肤硬。 糖尿病性皮疹

糖尿病与皮肤交感反应的相关性研究

糖尿病与皮肤交感反应的相关性研究(作者:__________ 单位: ___________ 邮编: ___________ )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人皮肤交感反应(SSR)的变化。方法:测定17例正常人及19例2型糖尿病患者手足心四个部位的SSR。结果:正常人组与2型精尿病组比较,SSR起始潜伏期、面积、上肢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下肢波幅较对照组减低(P0.05 )。结论:SSR对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糖尿病;皮肤交感反应 我国糖尿病成人患病率2.5%,继印度之后居世界第2位,2型糖尿病占95%,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但发病正趋低龄化[1]。周围神经包括自主神经的病变是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呈渐进性发展[2],影响全身自主神经纤维,加速2型糖尿病慢性进程[3],增加心脑血管事件、心肌梗死后死亡、无察觉及严重低血糖和猝死风险,降低生存质量,给社会和经济带来沉重负担[4-5]。皮肤交感反应能准确反映植物神经的早期变化,是一种有价值的早期诊断周围神经病变的方法。本文旨在研究糖尿病与皮肤交感反应两者之间是否有相关性。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2007年1月至2008年3月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48例(糖尿病诊断参照WHO 1999年颁布的糖尿病诊断标准),从中排除:(1)有明显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体征者,如多发性硬化、脊髓损伤、脑卒中等;(2)可能并发周围神经损害者,如腕管综合征、慢性酒精中毒、药物中毒、尿毒症等;(3 )非糖尿病原因引起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者,如帕金森病、抑郁症、重症肌无力、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等;(4)影响心率血压变化分析者,如3级高血压、慢性心功能不全(3、4级)、心肌梗死、心房颤动、频发房性早搏、频发室性早搏等;(5)不能配合检查者,如糖尿病视网膜出血、严重视力障碍、危重病、痴呆等;(6)不愿参加试验者后。纳入19例作为病例组,其中男性11例,女性8例,年龄45?79岁,平均59.6岁, 体重指数(BMI)19.3?28.6,平均23.2,糖尿病病程0.1?20.0年,平均8.2年。选择同医院同期内科门诊健康体检咨询者10例、职工志愿者7例,共17例作为对照组。此17例均无糖尿病史,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男性7例,女性10例,年龄35?81岁,平均5 2.6岁,BMI 17.9?29.0,平均2 3.0 ;两组年龄、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表1病例组与对照组年龄、体重指数比较 1.2皮肤交感反应测定对病例组与对照组使用相同的方法及人员进行皮肤交感反应测定。检查在肌电图室内进行,室温控制于 20?24 C,环境安静,光线稍暗,使被试者清醒、放松,皮肤温度控制

糖尿病皮肤损害的治疗和预防

糖尿病皮肤损害的治疗和预防 *导读:糖尿病合并皮肤病的处理都应在严格控制糖尿病的 基础上进行,因此必须严格控制血糖、监测血糖和尿糖;平时要 注意清洁卫生,如出现感染,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有效的抗感染药物对症治疗。…… 糖尿病的皮肤损害可分为原发性糖尿病皮损、继发性糖尿病皮损、特发性糖尿病皮损三组症群。 (1)原发性糖尿病皮肤损害。原发性皮肤损害包括:①糖代谢紊乱所致的透明细胞汗管瘤。②脂肪代谢紊乱所致的糖尿病性黄色瘤、其他黄色瘤。③结缔组织代谢障碍所致的糖尿病性浮肿性硬化病、淀粉样变性苔癣、粘液水肿性苔癣。④血管病变所致的糖尿病性坏疽,糖尿病性类脂性渐进性坏死,泛发性丘疹性环状肉芽肿,胫骨前部色素斑,糖尿病性水泡,糖尿病性颜面潮红。⑤末梢神经障碍所致的糖尿病性无汗症。⑥皮肤感染。皮肤真菌感染的阴道炎、口角炎、甲癣;皮肤化脓感染的疖、痈、毛囊炎、 汗腺炎、带状疱疹。⑦反应性皮肤病。湿疹、皮肤炎症、皮肤瘙痒症。 (2)继发性糖尿病皮肤损害。继发性糖尿病皮肤损害包括:①胰 腺病变的青铜色糖尿病、胰高血糖素瘤。②肝脏病变引起的迟发性皮肤吡喀紫质。③脑垂体病变引起的肢端肥大症、柯兴氏综合征。④肾上腺皮质病变引起的柯兴氏综合征。⑤药物引起的类固

醇性糖尿病。 (3)特发性糖尿病。指糖尿病和特征性皮肤表现,是原因不明系统性疾患的一部分,如良性黑棘皮症、沃奈综合征、类脂质蛋白沉积病、硬皮病、出血性多发性特发性肉瘤(卡浦西肉瘤) 、肥胖多毛额骨肥厚综合征等。 (4)治疗糖尿病药物引起的皮肤损害。如注射胰岛素引起的皮下脂肪萎缩、磺脲类降血糖药引起的荨麻疹或泛发性轻度红斑等。糖尿病合并皮肤病预防措施,针对糖尿病合并皮肤病预防措施这个问题做如下介绍: 糖尿病合并皮肤病的处理都应在严格控制糖尿病的基础上进行,因此必须严格控制血糖、监测血糖和尿糖;平时要注意清洁卫生,如出现感染,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有效的抗感染药物对症治疗。如瘙痒的患者可选用皮炎平、复方康纳乐用等药物对症治疗。尤其要注意糖尿病患者发现自己皮肤异常,不要惊慌,也不要认为皮肤病是小事,随便抹点药或自己挑一挑处理就可以,应及时到专科就诊,以免延误诊治。 糖尿病合并神经病变可以降低糖尿病患者对疼痛的感觉。当糖尿病患者受伤时,如割伤、烫伤或者擦伤,他们有时根本没有感觉到,只有当皮肤的这些损伤继发感染后,糖尿病 患者才意识到。要注意经常检查皮肤,当皮肤损伤时,及时给予处理,轻微损伤,可在清洗伤口后,涂上一些消炎药膏,这样可以降低发生皮肤感染的危险。但是当皮肤创伤出现肿胀、发热、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便会危害到心、肺、肾、神经、眼睛等脏器和器官,而且这种危害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其实,糖尿病本身并不能导致人死亡,真正可怕的是糖尿病的并发症。糖尿病并发症是糖尿病及糖尿病状态而发生的涉及全身的急性或慢性病变,它们都是糖尿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整体病变的组成部分,病变可涉及一个脏器、也可涉及多个脏器、多个系统、与糖尿病病程长短,或控制良好者,可不出现并发症,即病程程度较轻,保持在单纯糖尿病阶段。相反,如果糖尿病病程较长,特别是长期得不到良好控制者,易于合并有多种并发症。并发症范围广,种类较多。 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有:糖尿病性心脏病、糖尿病性脑血管病变、糖尿病性肢端坏疽、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糖尿病性肾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以及引起的多种感染 糖尿病并发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并发症,是由糖尿病病变转变而来。足病(足部坏疽、截肢)、肾病(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眼病(模糊不清、失明)、脑病(脑血管病变)、心脏病、皮肤病、性病等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平时应积极治疗血脂异常。长期坚持饮食疗法,少吃动物脂肪,限制富含胆固醇的食物如动物内脏、鱼子、蛋黄等。必要时使用调脂药物。适当的运动对降低血糖、血脂、有效的控制体重、预防糖尿病合并症有较好的作用,应长期坚持锻炼。运动方式应采取有氧运动。不吸烟,不饮酒。出现以下情况,提示发生了糖尿病并发症: 1、口渴、咽干:提示血糖升高,血粘度增大。有些人由于口渴中枢不敏感,尽管血糖增高,但无口渴症状。 2、疲乏无力:机体细胞内代谢产物堆积,帮有严重疲乏无力。 3、血压上升:血糖上升,则血容量增多,出现血压高。 4、周身发胀:提示血糖降低过快,造成细胞内水肿。 5、腹胀便秘:可能是胃肠平滑肌无力、自主神经受损、双胍类药物服用过多。 6、头痛头晕:两种情况易发生头痛头晕:血压高和低血糖。 7、皮肤脱屑:皮肤干燥、脱屑、奇痒,提示有皮肤症状。 8、双足麻木:双足刺痛,继之麻木,似袜套样知觉缺失,提示有糖尿病末梢神经炎发生。

糖尿病与ED

新知新生 糖尿病男人容易出现ED,怎么破?(壹类B型发布稿) 金保方 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率不断增加。糖尿病有多种慢性并发症,包括心脏病、高血压病、中风等,但是有一点您可能不知道,那就是糖尿病会导致男性ED(俗称阳痿)。 医学发现,男性在患上糖尿病的2~10年后可出现阳痿等性功能障碍,但是患者的性欲是正常的,随着年龄增加,阳痿的发病率还会增高,30岁以下29.8%,60岁以上72.6%。 而且以阳痿为第一症状的糖尿病患者约占16%,综合来看,男性糖尿病患者阳痿的发生率高达40%-60%,严重地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健康。 一、糖尿病如何引起阳痿? 糖尿病引起阳痿的机理较为复杂,大多认为与神经、血管、内分泌有关。糖尿病导致阳痿有以下几种机制: 1、高浓度的葡萄糖可导致大量活性氧的产生,使阴茎血管内皮细胞结构和功能破坏,进而引起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及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使阴茎血流量减少,最终发生血管性阳痿。 2、目前医学界多数学者认为内皮细胞释放的一氧化氮是介导阴茎勃起的主要神经递质。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可以引起患者末梢神经功能紊乱及神经结构的改变,可导致自主神经损伤,使一氧化氮释放减少,引起神经源性阳痿。 3、糖尿病患者长期受到疾病的困扰或曾经性生活中低血糖的发生,可能引

起心理性阳痿。 由此可见糖尿病引起阳痿,既有器质性阳痿又有心理性阳痿,但以器质性阳痿为主。 二、糖尿病性阳痿的治疗: 糖尿病性阳痿对患者夫妇双方都是不愉快的事,患糖尿病已在患者精神上产生了重大的压力,又出现阳痿无疑是“雪上加霜”。 糖尿病性阳痿该如何治疗呢? 一些轻度的糖尿病阳痿患者,只要把血糖控制平稳,心理上放松,保持情绪平稳,就能恢复性功能。医学证明,治疗糖尿病阳痿,常规治疗与心理治疗是并重的。 患者要克服自己对疾病过多担心所持的消极态度,同时发展爱好,多参加下棋、听音乐、钓鱼、打太极拳、郊游等娱乐活动。 其次,糖尿病性阳痿在于严格控制血糖,通过积极治疗糖尿病,延缓和尽可能减少血管及神经病变的发生和发展,从根本上防治糖尿病性阳痿。 再次,针对阳痿,临床上常采用PDF-5抑制剂治疗,能有效改善勃起功能障碍,对于功能性阳痿效果较好。 同时,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性阳痿比单纯运用西药治疗更有优势,能够弥补彼此对于疾病认识的不足,实现优势互补。 对于早期糖尿病性阳痿患者,通过治疗,其神经病变的过程还是可逆的。如果糖尿病病程过久,即使以后血糖得到控制,但阳痿仍然会存在,这种阳痿已属器质性阳痿。 对于器质性阳痿,应进一步查明器质性病变的原因,针对不同的原因给予专

【word】 糖尿病合并感染性皮肤病的中西医治疗

糖尿病合并感染性皮肤病的中西医治疗 中国临床医生2011年第39卷第11期(总821)?专题笔谈? 大补阴丸.偏阳虚,证见唇舌色淡,自汗,动则加重, 甚者气喘,畏寒肢冷,或五更泄,精冷,夜尿频,脉虚 无力.治疗可加桂附地黄丸或右归丸. 总之,多种因素参与糖尿病性ED的形成,这些 因素大多与长期高血糖有关,因此积极治疗原发病 至关重要.有效控制血糖是前提,而改善血运,调节 局部的血管神经的功能状态是关键.避免长期服用 大剂量的镇静剂,降压药,抗胆碱类药物等同样需要 引起高度重视.从中医角度讲需节制性欲,切忌恣 情纵欲,房事过频;调畅情志,怡悦心情,保持良好, 健康的精神状态,控制醇酒厚味,以防湿热内生. 参考文献: [1]王玺坤.糖尿病并勃起功能障碍的中西医结合治疗[J].中 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9,2(15):123—124. [2]兰跃文,张丽芬,姜红梅.阴虚,淤血,湿热蕴结所致阳痿治 验[J].中国医药指南,2010,7(8):311. [3]毕会民,邓向群,左凤银.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多因素治疗 的作用『J].中国综合临床,2004,20(6):494—496.

糖尿病合并感染性皮肤病的中西医治疗 梁晓春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北京100730) doi:10.3969/j.issn.1008—1089.2011.11.009 糖尿病合并感染性皮肤病变早在隋?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渴利后发疮候》中就有记载:”渴利者……多发痈疽,以其内热,小便利故也”.”其渴 利虽瘥,热犹未尽,发于皮肤,皮肤先有风湿,湿热相搏,所以生疮”.唐?《外台秘要》进一步说明:”……小便利,则津液竭,津液竭则经络涩,经络 涩则营卫不行,营卫不行则热气留滞,故成痈脓也”.宋?《圣济总录》亦记载:”能食而渴者必发脑疽,背痈”.《儒门事亲?三消论》也指出:”夫消渴者,多变……疮癣,痤痱之类.历代医家都提出要积 极预防感染,如唐?《千金方》告诫人们:”消渴之人, 愈与未愈,常需虑有大痈,……当备痈药以防之”. 文献报道约30%的糖尿病患者可出现或伴发 皮肤病变.值得临床注意的是,有些患者是以皮 肤病就诊而被发现糖尿病的.糖尿病患者容易合并皮肤感染,尤其在血糖控制不良的情况下更易发生. 主要是由于长期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使皮肤

皮肤科常见病及用药培训教材

皮肤科常见病及用药 皮肤科常见病主要有感染性皮肤病,包括病毒性(带状疱疹、手足口病等)、细菌性(脓疱疮、痤疮等)、真菌病(头癣、手足癣等);变态反应或免疫相关性皮肤病,包括湿疹、皮炎、特应性皮炎、银屑病、扁平苔藓、血管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天疱疮、大疱性类天疱疮等获得性大疱性皮肤病及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等结缔组织病。本章主要讲述癣、湿疹及皮炎、荨麻疹。 一、癣 常见病症:头癣、手癣、足癣。 (一)头癣:头癣是由皮肤癣菌感染头皮及毛发所致的疾病。 【症状】根据致病菌和临床表现不同,将头癣分为黄癣、白癣、黑点癣和脓癣4种类型。 (1)黄癣:俗称“瘌痢头”。皮损初起为针尖大小的淡黄色斑点,覆薄片状鳞屑,以后形成黄豆大小的淡黄色痂,周边翘起,中央紧附着头皮,形如碟状(黄癣痂)。真菌在发内生长,病发干燥无光泽,易折断,伴轻度瘙痒,皮损处散发出特殊的鼠臭味。(2)白癣:又名“白秃”。在头癣中最为常见。最初症状为群集毛囊性红色小丘疹,呈环形灰白色鳞屑斑、圆形或椭圆形,病发于高出头皮2-4mm处折断,残根部包绕灰白色套状鳞屑(菌鞘),一般无炎症反应,只有程度不同的瘙痒,至青春期后可自愈。(3)黑点癣:初起为散在的鳞屑性灰白色斑,以后逐渐扩大成片,散于患者的头皮或枕部,病发刚出头皮即折断,留下残发在毛囊内,毛囊口处呈黑点状,故称“黑点癣”。(4)脓癣:皮损初起为成群的炎性毛囊丘疹,渐融合成隆起的炎性肿块,质地软,表面有蜂窝状排脓小孔,可挤出脓液,皮损处毛发松动,易拔出。常伴耳后、颈枕部淋巴结肿大。 【用药原则】 (1)口服抗真菌药:灰黄霉素片(首选)、伊曲康唑胶囊、酮康唑片、氟康唑胶囊等。(2)外用抗真菌药:克霉唑乳膏、复方酮康唑乳膏、硝酸咪康唑乳膏、联苯苄唑乳膏、盐酸特比萘芬乳膏、硝酸益康唑喷剂等。 (3)剃发消毒:复方酮康唑发用洗剂等。 (4)脓癣急性期:口服抗真菌药物+短期口服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抗生素(如细菌感染)口服糖皮质激素:甲泼尼龙片、氢化可的松片、醋酸泼尼松片、酸酸地塞米松片等。一代头孢类抗生素:头孢拉定胶囊、头孢氨苄胶囊、头孢羟氨苄胶囊、头孢唑啉粉针剂、头孢匹林粉针剂、头孢曲秦粉针剂等。 二代头孢类抗生素:头孢呋辛酯片、头孢克洛分散片、头孢孟多等。

糖尿病皮肤病的鉴别诊断

糖尿病皮肤病的鉴别诊断 据有关资料显示,糖尿病患者罹患皮肤病的比例约占2 5%~30%。在临床上,以皮肤病为首发症状或主诉前来就诊的糖尿病患者,约占皮肤科门诊患者总数的2%~3%,这一点应该引起临床医生和患者的高度重视。那么,糖尿病患者容易患哪些皮肤病呢? 外阴瘙痒该病患者主要表现为外阴和肛周无原发皮疹的顽固性瘙痒,由于剧烈的搔抓,其病变部位常出现湿疹样改变,并可继发细菌和真菌感染。患者瘙痒的程度与其血糖的数值呈正比关系,用抗组胺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但只要其血糖得到有效的控制,皮疹便可逐渐消退。 糖尿病坏疽该病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合并症之一。该病患者常伴有大动脉闭塞和足趾溃疡。这种足趾溃疡为干性坏疽;若患者无动脉闭塞,则其足缘、足底、足背等处好发生溃疡。这种溃疡为湿性坏疽。该病多由于糖尿病患者没有很好地控制血糖所导致。糖尿病患者如果出现了知觉神经障碍以及痛觉或温觉麻痹时,应特别注意防止发生烫伤和外伤,以免引发坏疽。 感染性皮肤病由于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功能低下,容易并发真菌、细菌和病毒感染,从而引起各种感染性皮肤病:①

真菌感染性疾病:主要是指由念珠菌和皮肤癣菌感染导致的疾病。念珠菌容易感染的部位是外阴生殖器、腹股沟、口腔、甲沟、第3~4指(趾)缝;皮肤癣菌容易感染的部位主要是腹股沟、手足、头部等部位。②细菌感染围广泛且炎症明显,并常出现坏疽。 糖尿病性类脂质渐进性坏死该病常见于中青年女性糖尿病患者,多由外伤而诱发,患者一般无明显的自觉症状,但可在其胫骨前出现局限性大片硬皮样斑块,斑块的形态不规则,中央呈黄色,边缘为暗红色浸润。约有2/3~3/4的该病患者都合并有糖尿病。该病患者出现此种皮疹1~5年后才会出现血糖升高,而且即使其血糖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也不能使这种皮肤病完全改善,只有在其皮疹内注射糖皮质激素时方可取得一定的疗效。 糖尿病性皮肤潮红该病患者的面部可出现特殊的玫瑰色潮红斑,病情严重时,其掌跖部位也可出现上述皮疹,这是由于糖尿病患者皮肤毛细血管的弹性降低和异常扩张所 导致的。 糖尿病性大疱病糖尿病患者在无明显诱因的情况下,其手足可出现烫伤样水疱或大疱。该水疱可单发,也可多发,其疱壁很薄、内含浆液、周围无炎症性红晕。该病患者常无

糖尿病四肢无力原因

糖尿病四肢无力原因 文章目录*一、糖尿病四肢无力原因1. 糖尿病四肢无力原因2. 糖尿病早期症状3. 糖尿病的发病因素*二、糖尿病的饮食注意*三、糖尿病的危害有哪些 糖尿病四肢无力原因 1、糖尿病四肢无力原因 1.1、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对于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酸中毒或低钾血症,均会出现乏力,可通过血生化、血气分析诊断。 1.2、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可能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患者除自觉乏力外,还会伴有 浅感觉障碍,体检时也会发现某些阳性体征,可以行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等检查。 1.3、脑血管疾病 如果脑梗死,这是常见的原因,特别是一些小的梗死,脑磁共振可以帮助诊断。 1.4、血糖过高或过低 因为血糖控制不佳、波动太大,严重时会危及生命,可通过测血糖明确。 2、糖尿病早期症状 2.1、性功能障碍 特别是中年肥胖的性功能障碍者,可考虑糖尿病的可能,需 及时检查血糖情况。

2.2、突如其来的视力减退 突然发生,或迅速加重的近视、视力模糊等视力减退的情况发生时,在找不到原因的情况下,可考虑检查一下血糖。 2.3、餐后低血糖 糖尿病早期由于胰岛素分泌过程缓慢,当达到胰岛素分泌达高峰时,餐后血糖高峰已过,因此可出现低血糖的情况。 2.4、皮肤瘙痒 当身体的皮肤经常出现不明原因的瘙痒,特别是老年人,除考虑老年性皮肤瘙痒外,也不能排除糖尿病的可能,需及时检查血糖。 2.5、腹泻 每日腹泻次数2~10次不等,常于餐后、夜间或清晨排便,大便不成形或是脂肪泻,表现为顽固或间歇性的腹泻时,也要考虑是否存在糖尿病的可能,需进一步化验血液。 3、糖尿病的发病因素 3.1、遗传因素:这是属于导致糖尿病的病因之一。在临床上,糖尿病也有家族发病的特点。因此很可能基因遗传也是糖尿病的病因。 3.2、一个重要的糖尿病的病因可能就是肥胖症。遗传原因可引起肥胖,同样也可引起糖尿病。身体中心型肥胖病人的多余脂肪集中在腹部,他们比那些脂肪集中在臀部与大腿上的人更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