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游憩空间研究现状与重点发展领域
国内外城乡结合带休闲设施空间布置研究进展总结

国内外城乡结合带休闲设施空间布置研究进展总结概述早在1938 年,英国建设了着名的伦敦环城绿带,包括林地、牧场、公园、乡村、室外娱乐用地等,旨在保持原有小城镇的乡野风光特色,并抑制城市过分扩张.20 世纪60 年代,北欧一些科学家针对现代城市出现的一些弊端,提出在城区和郊区发展森林,将森林引入城市,使城市坐落在森林中.美国、英国许多城市在城郊都有森林区.这些森林带对于保证城市的发展及补充城市绿地的不足,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都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我国1978 年改革开放后,旅游业呈现出景区大跨度长线旅游和都市圈旅游的两旺格局.都市旅游格局的变化为城乡结合带的游憩设施发展提供了契机.在我国许多都市城乡结合带,郊野公园、森林公园、度假村、主题公园等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对游憩设施研究日益增多,其中城乡结合带游憩设施空间布局、配置模式逐渐成为城乡结合带研究的热点.本文就目前国内外城乡结合带游憩设施空间布局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并进行评述和展望.1 基本概念界定1. 1 城乡结合带伴随着城市郊区化、产业分散化以及乡村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城市与乡村的景观与功能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相互交错,城市与乡村之间截然的分界线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城乡要素逐渐过渡、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性质既不同于典型的城市、又不同于典型农村的中间地带.对于城乡中间地带有郊区、城乡边缘带、城乡结合带、城乡交错带、环城游憩带等多种表述,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城乡结合带”表述更合理,更贴切.首先,城乡结合带充分反映这一地带游憩设施所具有的城市和乡村特色.城乡结合带是城市和乡村相互交融,相互作用的过渡地带,形成和发展是城市和乡村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因此其游憩设施具有城市和乡村的双重特征; 其次,城乡结合带的“带”体现了游憩设施的连续性,而不是各个孤立的单体,此带不具有封闭性,各地可以因地制宜,形成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游憩设施.1. 2 游憩设施游憩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游憩设施是为人们游憩提供支持的设施.都市城乡结合带的游憩设施主要有主题公园、郊野公园、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自然保护区、农家乐、观光农业等.2 布局影响因素2. 1 自然环境因素游憩设施是建立在自然条件的基础之上,不同的游憩设施对自然条件要求不同.①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情况.地形平坦,海拔较低,河流流经的平原地区,游憩设施分布密集.李仁杰等( 2010) 通过北京市环城分析游憩设施与地形地貌、河流等自然要素的空间关系,发现自然风景区受高程约束较小,历史文化遗迹、主题公园、度假村等则明显受高程约束; 随着海拔高度变化,游憩地主导类型也发生变化.王蕊等( 2011) 对延边州环城游憩地的空间格局进行分析发现,河流流过的山间盆地和水网密布的平原地区游憩设施分布密集,游憩设施主要分布在海拔600 m 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区,其中海拔200 ~300 m 范围内最为集中.②资源禀赋.自然观光和人文观光类游憩地多是依托资源导向开发,资源本底决定了游憩设施的布局.历史文化悠久、自然、人文及社会等旅游资源质量高的城市旅游区往往被优先重点开发,可能成为城市旅游的中心,即城市旅游网络的重要节点.在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积淀不很丰富的城市区域,其旅游开发强度一般较低,只作为满足当地居民游憩休闲活动场所的需要,在城市旅游空间规划布局中地位不高,可能成为城市旅游网络的末端节点.2. 2 客源市场因素客源市场是影响游憩设施选址的重要因素.对商业性游憩设施来说,追求经济效益是第一位的,所以其分布首先考虑客源市场; 公共性游憩设施将追求公平放在第一位,所以其布局一般靠近社区,最大限度的考虑服务更多的市民.通过对旅游者行为空间模式的研究,对于把握旅游流动规律,依据游客出游行为的空间特征制订城市旅游开发的战略,找出城市旅游开发的关键节点和地带,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个大型主题公园的一级客源市场( 80 km 或1 小时汽车距离内) 至少需要有200 万人口,二级客源市场( 240 km 或3 小时汽车距离内) 也要有200万人口以上.根据吴必虎( 1997) 的研究,中国城市居民80%的出游市场集中在距城市500 km 以内的范围内,其中37%分布在距城市15 km 范围内,24% 分布在15 ~50 km 范围内.刘家明( 2007) 认为居民的休闲需求与游憩习惯是推动游憩用地布局的根本因素.刘顺伶等( 2008) 对上海城郊旅游地空间分析发现,距离城市中心20 ~70 km 范围内,是旅游地分布最密集的区域,在此范围内,不仅旅游地的数量最多,而且类型也最丰富.不同类型的游憩设施对客源市场需求程度也不同.主题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商业型游憩设施对客源市场需求更盛,距离市中心更近; 郊野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受资源影响更大,距离市中心较远.苏平等( 2004) 研究发现,不同类型旅游地的平均城市中心距离的差异明显,平均城市中心距离最近的旅游地类型是人工娱乐旅游地和人文观光旅游地,运动休闲旅游地次之,自然观光旅游地的平均城市中心距离最远.2. 3 交通因素交通条件决定了游憩区可达性,游憩设施的交通可达性与游客人数呈正相关,因此交通条件对游憩设施的分布具有重要作用.旅游景点空间布局主要聚集于国道、高速公路及铁路等主要交通干道附近,这主要与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离不开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开发建设有关.王润等( 2010) 对北京郊区游憩空间布局分析发现具有空间分异规律,其中商业型游憩设施在空间上沿交通干线聚集十分明显.保继刚( 1995) 认为主题公园考虑选址在主要公路干道旁,理由是节省道路投资,易于利用社会交通运输能力,主要公路干道视野开阔,主题公园可以向经过公路干道的旅客展示标志性景点,不断强化旅游形象,吸引游客.如苏州乐园位于苏州新区,离老城区仅两公里,区位优势明显,福禄贝尔科技园是典型的不靠城市( 距苏州市60 km) ,经过几年的发展,苏州乐园已经成为着名的主题公园,而福禄贝尔则昙花一现,早就亏损关门了.2. 4 政策因素城市规划决定了郊区游憩用地的大体格局.不同城市规划理念对城乡结合带游憩设施配置有重要影响,比如伦敦实践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分别在1914 年和1932 年构建了伦敦外围莱奇沃思和韦林2 座田园城市; 纽约采纳现代绿道理念,计划修建600 多公里的绿色走廊,连接起全市的所有绿地公园和重要的历史遗迹; 2004 年北京市颁布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2004 ~2020) 》,根据环城游憩带理论,提出在城市外围建设绿化隔离地区“公园环”.3 理论基础游憩空间布局有多种不同理论,这些理论具有不同的知识和时代背景,这些理论彼此呈前后相承的关系.游憩布局理论随着游憩空间发展不断丰富,与游憩空间发展相一致,由最初的节点理论( 中心地、增长极理论) 发展到轴线理论( 点轴理论) ,再到后期的网状、环线理论( 都市圈带、环城游憩带理论) ,反映了当时游憩空间发展特征.3. 1 中心地理论中心地理论是城市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可用于城乡结合部游憩设施等级划分研究、城乡结合部游憩设施的规模和区位布局、都市居民游憩选择和行为偏好.Mitchell( 1969) 最早把中心地理论应用于城市公园的研究当中,对城市公园的区位问题进行理论性探讨.楚义芳等( 1986) 认为中心地理论对于服务范围呈面状扩散分布的集聚中心的空间组织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旅游地空间组织的最终格局应该是类似于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K = 3 体系.郑佳丽( 2010) 通过对中心地理论核心思想及基本假设进行阐述,同时探讨了中心地理论在当前中国都市圈规划中的具体应用.3. 2 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理论认为微,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因此,应选择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以带动经济发展.从城乡结合带来看,近期由于财力、人力的限制,不可能全部展开,需要找到重点中心,根据增长极理论,打造一个或多个重点增长极,再扩散到整个城乡结合带.目前增长极理论主要应用在为区域旅游开发合作提供理论支持,对城乡结合带游憩设施开发研究的较少: 周宜君( 2006) 利用增长极理论对宜昌的城市旅游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宋雪茜( 2007) 以乡村旅游作为成都环城游憩带的增长极,对其进行研究.周维琼( 2008) 以深圳华侨城主题公园为例,以增长极理论为基础,为区域旅游发展提供对策.3. 3 点轴理论点轴理论是陆大道在增长极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针对生产力布局的系统理论.点轴理论在城乡结合带游憩设施布局中的应用体现在: 首先确定城乡结合带内的增长极,并在增长极之间加强游憩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发展轴线,从而带动整个城乡结合带的游憩设施发展.贾德( Judd) ( 1995) 对城市旅游地的空间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认识到并进一步证实了城市旅游景点及旅游设施基本上呈线状及簇状形态分布.汪德根等( 2005) 以点轴系统理论为基础,结合旅游地系统,确定旅游去重点发展点和发展轴,分析和优化了呼伦贝尔———阿尔山旅游区空间结构.张立明( 2006) 等根据点轴增长理论,认为环城游憩带的发展将从初期的较孤立的多个点状中心地逐步发展成为具有一定空间网络结构的发展轴线,发展初期,呈点状结构,应当实行增长极战略.沈惊宏等( 2012) 以点轴理论为基础,分析了皖江城市带旅游空间布局,规划处四大旅游地系统.3. 4 都市旅游圈带理论都市旅游圈是指以特定的都市旅游目的地为核心,通过旅游轴线将其周边旅游目的地连接组成的具有向心性和层次性的旅游目的地区域.最早对都市旅游进行研究的是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盖恩教授,他基于经济地理学的“杜能环”理论,提出了“都市旅游环带模式”.在盖恩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吴承忠( 2003) 根据对国外大都市郊区农村旅游和休闲实际发展状况的分析,对盖恩的环带状模式进行了适当的修改,修改后的环带状模式四个旅游带分别是城市旅游带、近郊休闲与旅游带、乡村旅游带和偏远旅游带.都市旅游圈带理论为都市城乡结合带游憩设施布局配置提供了理论模型.马勇等( 1996) 在旅游圈构建模式上,根据“中心带动周边”和“周边推动中心”的不同,划分为主动扩张型和被动推进型,并提出了武汉大旅游圈功能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具体拓展方案.贡保南杰( 2004) 以旅游圈带理论为基础,根据北京市郊区游憩设施分布状况,将北京市分为四个旅游圈带,并提出各个圈带发展战略.3. 5 产业集聚理论产业集聚是指同一产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产业资本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的一个过程.旅游产业明显的层次结构分布特征,具备了产业集群的特征,而且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由于专业化的分工与协作,所以旅游产业较其他产业更容易形成产业集群.对于都市来说,随着城市化发展,居民区不断向郊区扩散,休闲游憩设施和服务便会向居民区聚集发展; 同时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不断提高,居民休闲游憩活动的需求旺盛,对休闲游憩设施种类要求更多,受制于土地的限制,这些休闲游憩设施会向城乡结合带聚集.邓冰等( 2004) 在产业集群理论基础上,分析主题公园、旅游度假区、环城游憩带和着名景点周围都存在旅游产业聚集现象,并提出资源、市场、交通、产业链和政策等各种因素作用造成了旅游产业的集聚.陈绍友( 2006) 认为旅游产业集聚是旅游经济空间发展的必然过程和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客观要求,他在重庆旅游产业集聚的现状评价基础上,讨论了空间格局和不同地域旅游行业部门的聚集内容,指出了政府对重庆旅游产业集聚的推进方略.孙钰霞等( 2008) 以成都市龙泉驿区为例,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分析了大城市边缘地区旅游产业集聚的演变过程、影响因素与集聚机制.3. 6 核心边缘理论弗里曼德( 1966) 提出核心—边缘理论,用于解释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变模式.Lundgren( 1973) 、Hills and Lundrgen( 1977) 和Britton( 1980)首先将核心边缘理论模型( core periphery model) 引入到旅游地理空间结构方面的研究,他们强调在旅游行为中边缘地区对核心地区的依赖.核心边缘理论为城乡结合带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都市城乡结合带位于都市和乡村的边缘区,这一地区的游憩设施布局应该与核心区优势互补、合作互赢.S·史密斯( 1980) 的研究实际上指出了城乡旅游互动开发的核心边缘模式.皮尔斯( Pearce)( 1995) 把旅游核心区域分为一级与二级两个等级,并把沿一级与二级旅游核心而环绕形成的边缘区域由内及外依次分为一级到四级等四个旅游带.韦佛( 1998) 运用核心—边缘模型研究加勒比海地区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安提瓜和巴布达群岛的城乡旅游互动开发.汪宇明( 2002) 认为可以运用核心一边缘理论建构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系统的认知模型,促进区域旅游联动发展.3. 7 环城游憩带理论环城游憩带理论是以“都市旅游圈理论”和“中心地理论”为基础的,市场影响下形成的环状旅游带.环城游憩带的形成区位是在土地租金和旅行成本的双向力量作用下,投资者和旅游者达成的一种妥协.1999 年编撰的《北京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首次运用环城游憩带理论对北京市旅游空间布局进行了圈层式设计,从旅游产品空间布局上,构建北京市三大旅游圈,即“中心城区观光商务娱乐旅游圈”、“近郊平原康体娱乐旅游圈”和“远郊山地长城文化及自然观光度假旅游圈”,形成3 圈21 区的基本格局.4 布局模式研究4. 1 罗多曼理论模式罗多曼理论模式以20 世纪60 ~70 年代前苏联自然公园的旅游活动为背景,在对地域景观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然公园配置的“极化生物圈”的理论模式.该模式以平原区自然公园和康乐公园配置为典型研究,将平原极化生物圈中郊区游憩地配置模式分为: 都市区域、集约农业区域、乡村游憩地、自然保护区和康乐公园、旅游基地.4. 2 Clawson &Knetsch 模式1966 年Clawson &Knetsch 针对城市空间和田园地域土地资源利用的日益复杂问题,根据地域利用特点,提出了空间利用者指向地域、中间地域和资源指向地域三种利用类型,也就是形成大都市郊区游憩地配置的三个圈层模式.该理论提出: 第一圈层,人口集中分布,土地资源价格昂贵,主要修建都市公园和运动场; 第二圈层,距离都市较近的乡村游憩地,主要游憩地类型有康乐公园、田园公园、农村博物馆和主题公园; 第三圈层,距离都市较远的远郊区,游憩区类型主要有: 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公园、城市野营公园、狩猎场、野生地域和特殊保护地.4. 3 都市旅游圈带模式1972 年盖恩在“杜能环”理论的基础上,提出“都市旅游环带模式”.他以城市的核心都市区为空间上的旅游中心,在其外围用四个环型带来区分不同带状区域的旅游功能与特点.吴承忠等( 2003) 在盖恩的研究基础上,对这一模式稍加修改,修改后的城乡结合带环带有三个旅游带.4. 4 其他模式沙润、吴江( 1997) 从旅游的角度,以客源市场所在的中心城市为起点,将城乡交错区分为近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在对地域和旅游景观分析的基础上,认为近城区宜风景名胜区模式,近郊区和远郊区宜借鉴森林公园模式.符全胜( 1998) 将城乡交错带的旅游开发分为风景名胜区、主题公园、观光农业园、度假区、森林公园五种模式.肖胜和( 1999) 根据郊野不同基础环境,提出郊野公园、户外活动区、休闲度假区、农业旅游区四种开发模式.俞晟( 2003) 借鉴宇宙星系的结构模式来描述城郊游憩系统的空间布局,提出了星系模式,将城市游憩系统划分为近程游憩带、中程游憩带和远程游憩带.游憩带的主要划分依据是游程时间.胡勇、赵媛( 2004) 认为城郊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主要有观光农业模式、森林公园模式、风景名胜区模式、旅游度假区模式和主题公园模式.张立明( 2006) 提出在近郊区可以构建环城市绿带,依次布局主题公园、观光农业类景区和郊野公园,远郊区开发以森林公园、滨水度假、田园旅游等为主体的旅游区域.5 研究方法目前对城乡结合带游憩设施的空间布局研究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为辅.但定量研究正在逐渐增多,是未来研究方法发展的主要趋势.笔者主要综述当前定量研究方法.5. 1 数理统计分析数理统计分析是运用数字算式和数据统计的推导来研究和表示发展现象的研究方法.这种分析方法可以使研究的表述简洁清晰,研究结论更加直观方便和精确.吴必虎等对乡村旅游地与其一级客源地城市间的距离进行了测定、统计和处理,研究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苏平等( 2004) 利用城市中心距离、回转半径法、空间分布曲线、空间离散指数等旅游计量地理研究,从而得出北京环城游憩带旅游地的空间结构特征.吴必虎等( 2006)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中国主题景区总量发展规律,通过地理学的因素分析方法研究其空间分布特征,并运用比较分析和交叉分析方法剖析其类型特征及发展规律.王云( 2010) 将空间配置模型和数学优化算法应用于城市公园的空间布局优化过程中.黄鹤等( 2010) 采用缓冲区分析和最小邻近距离法研究哈尔滨森林公园空间布局.5. 2 GIS 分析法GIS 分析法能够根据实际需要将结果准确真实、图文并茂地输出出来,能够满足城市建设对空间信息的要求,被广泛应用于城乡交错带游憩设施空间分布特点研究中.赵明等( 2009) 采用地理信息系统Arcview 中的kernel 密度分析方法对北京市五环外度假地的空间结构演变进行分析.王润等( 2010) 通过网络、文献、调研收集数据,采用GIS 空间分析技术分析北京郊区游憩空间分异规律.李仁杰等( 2010) 借助ArcGIS 等空间分析软件,对北京市ReBAM 的类型特征与空间格局进行识别,重点探讨与地形地貌、水系等典型自然要素的相互融合与空间关系.车平川( 2010) 利用GIS 分析方法中的克里格法、网络分析、叠加分析研究城市公园绿地布局优化.袁俊等( 2010) 采用GIS 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武汉城市圈A 级景区空间结构进行综合分析.5. 3 其他方法魏遐等( 2001) 以北京郊区不老屯镇为例,运用地域结构对应变换分析和景观生态规划理论探讨了作为环城游憩带重要组成部分的郊区城镇旅游资源在空间上的优化利用模式.刘家明( 2007) 采用演绎推理法和规范实证法,总结出城市规划、游憩需求、土地供应、环境、生态安全等影响城市郊区游憩用地配置的主要因素.祝昊冉等( 2008) 通过指标加权定量研究分析北京市公园等级结构及布局研究.6 研究不足和未来研究趋势6. 1 研究不足综上所述,近些年国内城乡结合带游憩设施研究发展很快,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为未来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但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体现在:1) 目前对城乡结合带游憩设施空间布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案例的空间结构,对进一步的布局内在规律及空间优化布局等方面的研究较少.2) 研究方法上,目前对城乡结合带游憩设施的研究多采取个案研究方式进行,即对某一个城市或某一类游憩设施进行研究,缺乏共性和一般规律性研究.绝大多数研究局限于定性描述分析上,缺少数据和模型支撑,难以反映城乡结合带真实情况.即使是定量研究,也以对调查数据的简单统计分析为多.6. 2 未来研究趋势1) 游憩设施合理配置、优化布局研究.城乡结合带游憩设施迅速发展,不可避免对城市发展和建设、生态环境带来影响,如何对游憩系统整体布局规划,使各种旅游地类型在空间上、类型上和规模上达到合理的配置,同时与城市发展、生态环境、居民、游憩市场协调发展.2) 研究方法上,数理模型和GIS 分析等定量方法可以将研究结果量化,直接简洁表现出来,是城乡结合带游憩设施定量研究主要方法.目前游憩设施定量研究还较少,数理模型和GIS 分析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发展定量研究,寻找游憩设施发展共性规律,为合理规划布局提供依据是未来研究方法发展方向.参考文献[1]李红超.环城游憩带旅游开发研究————以济南为例[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2]王云才,郭焕成.略论大都市郊区游憩地的配置———以北京市为例[J].旅游学刊,2000,( 2) : 54 -58.[3]陈佑奇,城乡交错带名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5,11( 1) : 47 -52.[4]李仁杰,郭风华,安颖.北京环城游憩地类型结构与自然要素的关系[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0,26( 2) : 103-106.[5]王蕊,胡浩,南颖.基于GIS 的延边州环城游憩地空间分布研究[J].延边大学学报,2011,37( 4) : 366 -370.。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北京市绿化隔离带可持续经营技术及效益评价二、项目所属领域国内外研究开发现状和发展趋势1、由城市绿地到城市林业的发展城市绿地是城市中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它是城市系统中能够执行“吐故纳新”负反馈调节机制的子系统。
这个系统一方面能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为城市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境;另一方面能增强城市景观的自然性、促进城市居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它是城市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绿地(greenspace)一词,各国的法律规范和学术研究对它的定义和范围有着不同的解释,西方城市规划概念中一般不提城市绿地,而是开敞空间(OpenSpace),我国建国以来一直延用原苏联的绿地概念,包括城市区域内的各类公园、居住区绿地、单位绿地、道路绿化、墓地、农地、林地、生产防护绿地、风景名胜区、植物覆盖较好的城市待用地等。
尽管各国关于开敞空间(或绿地)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它们都强调了开敞空间(或绿地)在城市中的自然属性,即都是为了保持、恢复或建立自然景观的地域。
绿地作为城市的一种景观,是城市中保持自然景观,或使自然景观得到恢复的地域,是城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体现,是城市中最能体现生态性的生态空间,是构成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结构上为人工设计的植物景观、自然植物景观或半自然植物景观。
绿地在城市中的功能和作用主要包括:组织城市空间的功能、生态功能(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游憩休闲功能、文化(历史)功能、教育功能、社会功能、城市防护和减灾功能。
城市绿地发展和研究进程包括:城市绿地思想启蒙阶段、城市绿地规划思想形成阶段、城市绿地理论和方法的发展阶段、城市绿地生态规划和建设阶段。
吴人韦[1]、汪永华[2]、胡衡生[3]等从城市公共绿地的起源开始介绍了国外城市绿地的发展历程,认为国外的城市绿地建设经历了从公园运动(1843~1887)、公园体系(1880~1890)、重塑城市(1898~1946)、战后大发展(1945~1970)、生物圈意识(1970年以后)等一系列由简单到复杂的城市绿地发展过程,其中“重塑城市”阶段提出了“田园城市”和城市绿带概念,绿带网络提供城区间的隔离、交通通道,并为城市提供新鲜空气。
福州市区居民环城游憩偏好研究

第 2期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Ju a fS brpclReo re n n io me t o r lo u to ia suc sa d E vrn n n
V0 . NO 2 16 .
21 0 1年 6月 出 版
J n 201l ue
福 州 市 区 居 民 环 城 游 憩 偏 好 研 究
区” 建设进 程 的不断加 快 ,福 州市 区范 围也在 不 断扩 大 ,现 今 ,马 尾 、晋 安 2区正 逐 渐发 展成 为福 州
市 区的重要 组成部 分. 同时 ,随着福 州交通 网 的完 善和居 民游憩 意识 的增 强 ,马尾 、晋 安 2区所 辖 的景 点 已逐渐转 变 为市 区居 民 1 3常高频率 出行 的 内城游 憩地 ,如晋 安 区内的鼓 山 ,现 已是市 区居 民进 行晨 练 的游 憩地之 一 .因此 ,在本次 调 查 中 ,为 了便 于研 究 ,不将 马尾 、晋 安 2区纳入 福 州 环城 游憩 带 的范 畴 ,将研究 区界定 为福 清 、长 乐 2市及 闽侯 、罗源 、连江 、平潭 、闽清 、永 泰 6县.
活动 提供 了便 捷 的条 件. 同时 市 区 交 通 的便利性 能够 为居 民节省 大量 的时间 和花费 .但 是 市区游 憩物 同质性 强 ,且 相对拥 挤 ,给市 区居 民 游憩体 验 的新 奇度 不足 .而郊 区游憩 物虽然 密度低 ,相对零 散且 距离 较远 ,但是 各个游 憩点特 征相对 突 出 ,如各种 度假村 、 田园小居 等 ,在 空问舒适 性上要 强 于内城游 憩物 .总体 来说 ,从 引力方 面看 ,市 区 游 憩 的引力 因子在 于距离 近 、花费低 ;但是人 口多 、空 间拥 挤成 了其斥 力 因子 ;相 比之 下 ,郊 区游憩 的
国内外滨水旅游发展现状探析

国内外滨水旅游发展现状探析作者:秦趣刘兴荣来源:《地理教育》2010年第08期城市滨水区即指“城市中陆域与水域相连的一定区域的总称”。
它既是陆地的边缘,又是水体的边缘,包括一定的水域空间和与水体相邻近的城市陆地空间,是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建设系统相互交融的城市公共的开敞空间。
其空间范围包括“200~300m的水域空间及与之相邻的城市陆域空间,其对人的诱致距离为1~2km”。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自然要素最为密集、自然过程最为丰富的地域。
它不仅为城市居民生活提供了高质量的开放空间,而且也为鱼类、鸟类、昆虫、小型动物以及各种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和迁徙廊道,是城市中可以自我保养和更新的天然花园。
同时城市滨水区又是一个城市发育最早的地方,保留了丰富的城市历史文化痕迹,常常成为游憩者和当地居民喜好的休闲地域。
因此对城市滨水旅游的研究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研究现状1.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城市滨水区的再开发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首先在北美发起,70—80年代迅速向世界各地城市流行,90年代里则已几乎遍布全球。
美国巴尔的摩内港(Inner Harbour)常常被作为滨水区复兴中最早、也是最优秀的例证之一。
60—70年代,北美一些重要城市的城市滨水开发盛行起来,如波士顿、圣路易斯、多伦多等。
70年代,北美城市滨水区的复兴即已取得成果。
欧洲城市滨水区的再开发则是到80年代才成为引人关注的现象,最著名的有伦敦的dockland、利物浦的码头区、马塞的维约港等。
此外,澳大利亚、南非、东亚都不乏令人瞩目的滨水区再开发的实例。
具统计,1965年以来各种水体类型的城市滨水再开发,仅在美国和加拿大就有几千个案例。
其它国家,特别是亚洲目前正在积极迎头赶上,尤其在日本和中国,许多滨水区案例都呈现出其它国家城市难以比拟的规模尺度和复合性。
第一篇研究滨水区的文章发表于1969年,地理学家Forward以加拿大四个港口城市为例对滨水区土地利用进行了比较研究,此后,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西安城郊游憩带旅游地空间结构研究_师谦友

收稿日期:2007206208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3BJ Y 088);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4D039S )作者简介:师谦友,男,副教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与旅游经济专业的教学与研究.文章编号:167224291(2007)0420102205西安城郊游憩带旅游地空间结构研究师谦友, 裴 博(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摘 要: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运用AutoCAD 软件和统计方法,系统地分析了西安城郊游憩带形成的驱动机制,探讨了西安城郊游憩带旅游地的类型与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西安城郊游憩带呈现出以市区为中心的同心环状圈层结构特征,即人造娱乐圈层、近郊休闲圈层、人文观光圈层、郊野度假圈层、自然观光圈层、秦岭原生态圈层等六大圈层.根据西安城郊游憩带各旅游地的发展现状针对性地提出了六大圈层未来旅游开发的具体措施.关键词:城郊游憩;城郊游憩带;空间结构;西安中图分类号:F592.99 文献标识码:AA research of attraction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inthe recreational belt around Xi ′an citySHI Qian 2you ,PEI Bo(College of Tourism and Environment Science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 ′an 710062,Shaanxi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practical survey and multi 2disciplinary methods ,this paper has analyzed the drive mechanism of recreational belt around Xi ′an city and discussed the categories and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attractions in the outskirts of Xi ′an.It concludes that the structure of recreational belt around Xi ′an city has the feature of concentric 2circles.It has been divided into six layers :artificial entertainment zone ,suburb leisure layer ,human sightseeing layer ,outskirt vacation zone ,natural sightseeing zone ,and Qinling original ecosystem area.According to the status of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Xi ′an ,it put forward measures in targeted to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the six circle layers.K ey w ords :outskirts ′recreation ;recreational belt around metropolis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Xi ′an 城郊游憩带是现代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不可或缺的功能区.它以城市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处于城市中心外围,交通便捷,与城市景观相异,是具有观光、休闲、度假、娱乐、康体、运动、教育等不同功能的游憩目的地[1].国外学术界对于城郊游憩空间的关注源于20世纪80年代.前苏联学者普列奥布拉斯基注意到城市周边的游憩地带,认为城市周边游憩地带的发展是对城市化进程的一种弥补[2];Ball (1984)观察到在伦敦外围形成了环城游憩带;Weaver (1993)根据旅游活动随距离衰减的现象,提出了城市居民出游的同心圈层结构;Pearce (1995)指出了城市居民出游的空间圈层模式[3].国内关于城市周边旅游发展的研究从上个世纪90年代逐渐开始.邹积林(1990)在旅游区划空间形态研究中首先提出了城市周围的环状区形态[4];陈传康(1996)率先提出在城市周边地区应开拓相应的康体休闲旅游[5];吴承照(1998)用游憩时空体系揭示了市民生活的圈层结构特征[6];叶岱夫(2000)侧重于从都市型农业的发展方向把郊区划分为近郊、中郊和远郊三个圈层[7];吴必虎(1999)在对上海市郊区旅游开发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环城游憩第35卷 第4期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35 No.4 2007年12月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Dec.2007 带”的概念(Recreational Belt Around Metropolis, ReBAM),认为环绕城市外围、处于近城乡镇景观之中,与中心城市交通联系便捷,具有观光、度假、娱乐、康体、运动、教育等不同功能,特别适合“短期游度假模式”的游憩空间称为环城游憩带,并初步建立起大城市环城游憩带理论研究的框架[1].西安是国际旅游热点城市和全国重点旅游城市,其旅游资源数量多、种类全、等级高.目前,西安国内旅游的规模已经超过了国际旅游,而国内旅游呈现出由跨省区的远距离观光游览向近距离的休闲度假转化的趋势,城市郊区已经成为都市居民外出休闲和度假旅游的首选.然而,目前国内关于环城游憩带的研究多集中于北京、上海、广州及少数沿海发达城市,对广大内陆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大城市环城游憩带的研究较少.笔者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依据相关旅游开发理论,运用计量地理学、统计学等技术手段,从空间角度分析探讨西安城郊游憩带旅游地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发展演变规律,旨在丰富城郊旅游研究的理论宝库,同时也为完善西安城市游憩功能,加快城郊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1 西安城郊游憩带及其驱动机制1.1 西安城郊游憩带的界定根据西安城市(建设)发展现状,选取二环作为西安城郊游憩带的起始.城郊游憩带的区位往往以居民出游范围来确定,但由于受到出游时间、出游成本等因素的制约,一般可确定在两日游(一夜游模式)范围之内[1].独特的行政地域形状(东西跨度大、南北距离短)和在陕西省一城独大的特殊地位,使得西安的城郊游憩带远远地超过其市域.考虑到游憩是城市的重要职能,游憩带空间规划和开发利用必然会受到行政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因此,本文仅把西安市域内的城郊游憩带作为研究重点.1.2 西安城郊游憩带的驱动机制西安城郊游憩带的形成和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归纳起来主要是:首先,城市发展是城郊游憩带形成的前提.城郊旅游的主要客源来自于所依托的城市,越是经济发达的城市,居民的休闲意识和消费能力越强.改革开放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安经济已连续多年保持了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城市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促使着城市郊区旅游开发步伐的加快及城郊游憩带的形成与发展.其次,丰富的旅游资源是西安城郊游憩带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众多的文物古迹、独特的关中民俗风情、现代化的工业企业、各具特色的观光农业以及南部巍峨的秦岭山地等均是西安发展城郊旅游的重要资源依托.相比较而言,在西安城郊游憩带中,大型人造旅游景点较少,反映出西安城郊游憩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明显的资源导向性.第三,城市居民游憩消费需求的日益增长是城郊游憩带形成的直接驱动力.自1995年我国开始实行双休日休假制度以来,城市居民的游憩消费需求随之发生了明显变化,加之城郊旅游由于交通便捷、花费较少,且符合居民日常休闲消费需求,因而成为发展最为迅速的一种游憩形式[8].据统计,西安市民出游不过夜或停留一夜的占54.9%,反映出以近程旅游为主的特点(出游时间在3d以内者占6712%)[9].城市居民的游憩消费需求直接促进了城郊游憩带的形成与发展.第四,政府产业政策的调整加速了城郊游憩带的形成与发展.“十五”以来,西安市实施把旅游产业作为与高新技术产业、现代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并列的五大主导产业的经济发展战略; 2005年西安市政府明确了整合旅游资源,完善旅游产品结构,实施观光、休闲、度假一体化的旅游发展政策,积极推动与实施旅游业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方针,凸现发展旅游产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先导作用和带动作用,使得城郊游憩带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第五,投资者的投资偏好刺激了城郊游憩带的发展.在投资决策中,投资商更关注的是能否从旅游开发中获得尽可能多的经济利益,因此,资金投入往往多集中于收益率较高的行业或项目上,如酒店、度假村等.近年来,西安城郊地区各类度假村的大规模开发建设无疑促进了城郊游憩带的形成与发展,同时推动着城郊游憩带旅游地空间结构的发展变化.2 西安城郊游憩带旅游地类型与空间结构特征2.1 西安城郊游憩带旅游地类型根据可满足旅游客源市场需求状况和旅游地基础设施条件,尤其是主体旅游资源的属性特征、主要旅游功能和旅游活动性质,将西安城郊游憩带旅游地分为以下四种类型:休闲度假旅游地———包括度假村、会议中心、旅游村镇、农业观光区等;人文观光旅游地———包括历史文化遗址、古建 第4期师谦友等:西安城郊游憩带旅游地空间结构研究103园林、科技文化艺术博物馆等;自然观光旅游地———包括自然风景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田园乡村等;人造娱乐旅游地———包括游乐场、主题公园等.采用上述分类方法对西安市城郊146个旅游地进行分类,结果见表1.在西安城郊四种类型的旅游地中,休闲度假类数量最多,其次是人文观光类和自然观光类,人造娱乐类数量最少.其原因一是休闲度假旅游地满足了城市居民的休闲需求,且投入少、收益率较高,是开发商偏好的投资项目;二是西安为13朝古都,历史遗迹类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人文观光旅游地较多;三是横亘西安南部的秦岭山地以其独特的自然山水、多样化的植被为开发建设自然观光旅游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四是人造娱乐旅游地具有投资大、消费高的特点,一般需要较大规模的游客量或较高收入的消费群体来维持正常的运营,同时,其对于区位也有严格的要求,因此数量相对较少.西安城郊各类型旅游地空间分布状况如图1所示.表1 西安城郊旅游地类型统计表3T ab.1 Statistics for attractions in the outskirts of Xi ′an所处区位休闲度假人文观光自然观光人造娱乐合计所占比例/%近郊区151********.5阎良区11002 1.4高陵县010010.7临潼区361010 6.8蓝田县54701611.0长安区229824128.1户 县85401711.6周至县5170138.9合 计59383019146100所占比例/%40.526.020.513.0100 3(1)资料以西安市旅游局统计资料为基础,参考各景区景点宣传材料,及实地调研获取资料分析整理而得;(2)近郊区为西安二环以外,市区行政界限以内.图1 西安城郊不同类型旅游地空间分布图Fig.1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ttraction categories in the outskirts of Xi ′an 1.休闲度假旅游地;2.人文观光旅游地;3.自然观光旅游地;4.人造娱乐旅游地2.2 西安城郊游憩带旅游地空间特征2.2.1 空间统计特征 将西安市地图导入AutoCAD 软件,利用软件的测量工具,以钟楼作为西安市中心,测量各旅游地到市中心的距离(d i ),求出各类型旅游地平均城市中心距离( d ).不同类型的旅游地,受距离条件约束的强度不同,计算出标准差(s )和平均值( d )的比值,以此来衡量旅游地的相对变化(波动)程度,即旅游空间离散程度,称为旅游地空间离散指数(a ),其数学表达式为d =∑ni =1din,(1)104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5卷s=∑ni=1(d i- d)2n,(2)a=sd.(3)依据公式(1)-(3),计算西安城郊各旅游地的平均城市中心距离和空间离散指数,结果见表2.表2 西安城郊不同类型旅游地空间统计特征T ab.2 Metrological geography characteristicsof different attraction categories旅游地类型平均城市中心距离/km标准差空间离散指数休闲度假31.9021.220.67人文观光25.4818.030.71自然观光54.7832.280.59人造娱乐8.71 3.320.38 表2资料显示,西安城郊各类型旅游地的平均城市中心距离差异显著.其中,人造娱乐旅游地平均城市中心距离最小(8.71km),自然观光旅游地的平均城市中心距离最大(54.78km).这反映出自然旅游资源因素和市场区位因素对不同类型旅游地的形成作用不同.距离越小,说明该种类型旅游地选址对市场区位因子要求较高,受资源因子的影响较小,反之,则受资源因子影响较大.表2资料同时表明西安城郊游憩带旅游地的空间离散程度.其中,人文观光旅游地的空间离散指数最高,达0171;休闲度假旅游地的空间离散指数次之,为0167;自然观光旅游地的空间离散指数为0159;人造娱乐旅游地的空间离散指数最小,为0138.上述空间离散指数表明西安城郊游憩带中,人文观光旅游地、休闲度假旅游地因受旅游资源与交通线路的影响而呈现出分散分布的态势;而自然观光旅游地则集中在秦岭北麓沿线;人造娱乐旅游地对区位要求很高,集中分布在城市中心周边区域.以钟楼为中心,10km为单位间距,统计不同城市中心距离旅游地的数量,并作出西安城郊旅游地空间分布曲线图(图2).2.2.2 空间结构特征 旅游地空间分布不均衡.由图2可知,西安市各类型旅游地空间分布的总趋势是旅游地集中分布在60km以内的区域,其数量随距离的增加而减少.运用“环城游憩带”理论解释为:级差地租对旅游地的外推作用和出行交通阻力对旅游地的内拉作用在60km处达到相对平衡;超过60 km后,尽管地租进一步降低,但由于出行成本提高,旅游开发难以得到市场认同.然而,旅游地数量并不是一开始就出现衰减,而是首先迅速增加,至20km后才开始出现衰减的迹象.这是因为城市化进程导致城市近郊区出现了“城乡结合带”,该类地区已经脱离了乡村的发展模式,是乡村和城市的过渡地带,无法满足城市居民远离城市游憩休闲的需求,于是游客会做出增大出游距离的决定[11].因此,城郊旅游地最密集地区不是出现在距城市中心最近的区域,而是出现在距城市20km左右的地区.至于20~30km低谷的出现是由于休闲度假和人造娱乐旅游地的数量减少;而在110~130km范围内出现了小幅的增加,是因为近年来在秦岭腹地中开发建设了少量自然观光旅游景区景点和休闲度假旅游景区景点.此外,市郊区县的旅游地分布也呈现出不均衡的特点,以城市近郊区最多,其次是长安、户县、蓝田、周至、临潼等区县,而阎良和高陵最少,这基本符合旅游地随距离增加而减少的规律.图2 不同类型旅游地空间分布曲线图Fig.2 G raph for spatial distributionof different attraction categoriesa.所有旅游地;b.休闲度假旅游地;c.人造娱乐旅游地;d.人文观光旅游地;e.自然观光旅游地休闲度假旅游地数量多且分布广泛.休闲度假旅游地一般分布在城市中心距离为10~40km的区域内.其中,10~20km的近郊区是以特色农业、农家乐为主的休闲游憩地;20~30km的区域形成以长安区的东大镇、滦镇为中心的自然山水郊野游憩地;30~40km的区域是秦岭北麓以度假山庄为主形成的森林生态度假旅游地,此类旅游地主要分布在长安、户县、蓝田等区县的南部山地.人文观光旅游地空间分布较为分散.因受地理、历史、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人文观光旅游地的空间离散指数较高,空间分布较分散,主要形成城市中心距离为5~10km和30~40km两个地带.前者为分布在市区边缘的历史文化遗迹景区景点,后者则是以临潼区享誉中外的兵马俑、华清池为 第4期师谦友等:西安城郊游憩带旅游地空间结构研究105主的旅游景区景点.自然观光旅游地沿秦岭北麓呈线状分布.自然观光旅游地集中分布在城市中心距离为30~60km 的区域,以分布在长安、蓝田、户县境内的秦岭北麓森林生态旅游地为主;80km以上的自然观光旅游地全部分布在周至县境内.该类旅游地一般占地面积大、生态条件好,适合开展二日游和专题游.人造娱乐旅游地围绕市中心呈环状分布.西安的人造娱乐旅游地数量虽较少,但分布却较为集中,约90%分布在城市中心距离为5~10km的环状地带.究其原因是由其高投入、高消费的特点和对区位、市场的特殊要求所决定的,同时反映出西安人造娱乐旅游地的开发建设还具有很大的空间,特别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郊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未来开发中远距离的人造娱乐旅游地前景广阔.3 结论与建议综合上述分析,西安城郊游憩带旅游地总体表现出以城区为中心的同心环状空间圈层结构特征,依据主导旅游功能与地域特征依次为:人造娱乐圈层(5km≤d<10km)—近郊休闲圈层(10km≤d <15km)—人文观光圈层(15km≤d<25km)—郊野度假圈层(25km≤d<35km)—自然观光圈层(35km≤d<60km)—秦岭原生态圈层(d≥60 km)等六大圈层.在六大同心环状空间圈层结构的基本框架下,西安市城郊游憩带旅游地的数量表现出随距离的增加而衰减的趋势,其中约90%的旅游地分布在城市中心距离小于60km的范围内,并出现了10~20 km和30~40km两个旅游地分布较集中的区域.根据目前客源市场游客的游憩需求特征和西安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结合城郊游憩带旅游地的空间结构现状,未来应加大宏观调控力度,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对城郊游憩带进行统一规划,促使其科学合理地发展.具体实施措施为:一是扩大人造娱乐圈层的规模,适当增加景点景区数量,并在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完善产品结构上下大气力;二是控制近郊休闲圈层和郊野度假圈层的旅游地数量,完善旅游设施,规范服务质量标准,提高产品档次与品味;三是挖掘人文观光圈层旅游地的文化内涵,开发体验类旅游产品,实施活化战略,增强游憩功能;四是强化自然观光圈层旅游地旅游产品的创新意识,依据资源特质,融入人文元素,同中求异,开发具有独创性的旅游产品;最后,对秦岭原生态圈层旅游地应以保护为主,适度开发其旅游功能.参考文献:[1]吴必虎.大城市环城游憩带(ReBAM)——以上海市为例[J].地理科学,2001(4):3552358.[2]普列奥布拉斯基,克列沃谢耶夫.苏联游憩系统地理[M].吴必虎,蒋文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旅游教育专业编印,1989.[3]何雨,刘顺伶.城郊游憩带形成及其系统结构研究进展[J].旅游科学,2006(4):25229.[4]邹积林.旅游区划问题探讨:以成都地区为例[J].旅游学刊,1990(2):26228.[5]陈传康.城市旅游开发规划研究提纲[J].旅游学刊,1996(5):31234.[6]吴承照.旅游区游憩活动地域组合研究[J].地理科学,1999(5):4372441.[7]叶岱夫.对我国城郊旅游功能及相关问题的探讨[J].城市问题,2000(6):22224.[8]周丽君,崔庠,王永太,等.长春市环城游憩地基本特征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7(4):1362 140.[9]吴铮争,赵荣.近年西安市民国内旅游的特点与问题[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3(4):3062 311.[10]苏平,党宁,吴必虎.北京环城游憩带旅游地类型与空间结构特征[J].地理研究,2004,23(3):4032409. [11]吴必虎,黄琢玮,马小萌.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J].地理科学,2004,24(6):7572763.[责任编辑 杨 勇]106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5卷。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环城游憩带(ReBAM)发展探索——以成都市为例

48 3 34 7 4 .7 7 9 15 5
47 3 32 1 3 . 7 6 258 3.
3 80 9 .3 323 0 . 7 6 2 34 2 .
406 0. 286 7. 7 0 l6 5 6 .
3 09 6 .5 2 07 7.l 7 5 24 9 2 .
下的环城游憩带发展概念及模 式, 以典型城 市成都 为例 , 并 总结 了成 都市城 乡一体化和 环城游憩 带的发展 现状 ,
从发展 战略、 管理体制和 配套设施 等方 面提 出了城 乡一体 化背景下的城 市环城 游憩 带的发展 对策和建议 。 关键 词 : 环城 游憩带 ; 乡一体化 ; 城 成都 市; 现状 ; 对策
中 图 分 类 号 :50 F9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8— 4 2 2 0 ) 3— 0 1 0 10 5 3 (0 9 0 0 5 — 5
1 研 究 意 义
近年来 , 随着 城市生 活节奏 的加 快 , 物质 生活水
城市居民空 闲时外 出休 闲旅游 的 首选 之地 。“ 环城 游” 这一新兴形式异 军突起 , 成为 当今 旅游 的一 大时
2 0 年 6月 7日, 07 成都市 与重庆市被 国家发改委 批准为全 国统筹城 乡综合配套改革试 验区 , 成都市城 乡一体化 的建设 进入一个 新的历史 机遇期 。而作 为 成都市城 乡一体化建设 的重要 区域——城 乡结合 部 的环城带 , 其旅游经济的发展对于推进成都市城 乡一
华德 ( bnzr w r) 田园城市 ” E eee H a 的“ d 模型。13 9 3年 , 国际现代建筑协会 ( .. . ) c IA M. 在雅典 召开 , 会上制 定 了著名的城市规 划文件一《 雅典 宪章》 。在该文件
上海市游憩中心地空间体系研究

绦 色料 技
第1 2 期
富 民县 明熙苑室外温泉区泡池景观设计
李佳威, 高成广
( 西 南林 业 大学 , 云 南 昆明 6 5 0 2 2 4 )
摘要 : 指 出 了 泡池 景 观 设 计 是 温 泉 度假 区 景 观设 计 的核 心 , 良好 的 泡 池景 观 设 计 不 仅 能 够 为 游客 创 造 出舒
厦、 上海大剧 院、 上海 城市规 划展 示馆 、 上 海博 物馆 、 上
海美术馆 、 上海音乐厅 、 大世界游乐 中心、 上 海 市 工 人 文 化宫 、 福州路文化街 、 大 光 明 电影 院 、 音乐 旱 喷泉 、 齐 爱
多伦 路 历 史 文化 名 人 街 紧邻 四川 北 路 , 已包 含 在 四川 北
2 0 1 3 年1 2 月
绦 色 科 技 J o u r n a l o f Gr e e n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第 1 2期
上海市游 憩 中心地 空间体 系研究
王芳
( 同济 大 学 景观 系 , 上海 2 0 0 0 9 2 )
标 实现的空间系统 , 具 有着内涵丰富性 、 边界模糊性 、 使
用 者 多元 性 的 特 点 。
2 上 海 市 游 憩 中心地 的现 状 研 究
2 . 1 上 海 市 游 憩 中 心 地 的 分 类
游 憩 中心 地 有 以 下 多 种 类 型 : 社 区 中心 与 邻 里 公 园
上 海 作 为 一个 特 大 型 城 市 , 游 憩 中心 地 的数 量 和 类
综 合体 ; 城区中心与多类 特色地 域综合 体 ; 郊 野 中 心 与 大 型地 域 综 合体 ; 主题 园 和 商 业 街 ; 高 尔 夫 和会 所社 区 ;
中国城市滨水区空间景观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各行业 的代表共 同参 与 , 在滨水 区开发 的整 个过程 由它 负责进 行 规划 、 设计 、 开发 、 建造 、 招租 直至物业管理 。
2 我 国城市 滨 水 区空 间景观 的现 状
2 5 理 论研 究 多数停 留在 滨 水功 能和 形 式层 面上 .
滨水景观 的理解 也 多为城 市硬 质景 观 , 乏从社 会 经济 、 缺 生 近 几年来我 国城 市环境 的开发 、 治 已取得 一定 成 绩 , 整 个别 态环境 、 景观建筑 、 为心理等多角度 、 行 多学 科的系统研究 。 经济 发达城市 ( 如上海 、 天津 、 大连 ) 的滨水 区 已呈现 出 了新 的面 这种单一 的 、 片面 的 , 缺乏 系统性 和 整体性 的研究 方法 的直 貌, 但总 的来说仍 远远 不能 满足 人 民生活 的需 要 , 滨水 区发 展 面 接后果便是导致 多数 城市 滨水 区开 发建设 上 的盲 目性 、 一性 , 单 临着严 峻的形势 与艰 巨 的任 务 , 如何 正视 存在 的 问题 , 习借 鉴 也就是上述 四点 的集 中体 现 。因此我们 在 现代 景观 环境设 计 中 学 国外成 功经验 , 我们 共同需要思 考 的问题 。当前我 国滨 水 区开 要强调多学科 的交叉 融汇 , 挥各 自学科 的优 势 , 是 发 积极 的 为我们 的设计指 引方 向。
3 我 国城 市滨 水 区 的发展
在古代 , 中国滨水 区与国外一 样往往 是城市 的经 济 、 化 、 文 政
治 中心 。早期 的城 市大 多依赖 水路 交通 之便 成 为繁华 的商 业 城
镇, 而沿岸滨水 区一 带则 常设 码头 、 栈 、 货 店铺 等 , 呈现 出一 派 繁
2 2 滨 防灾 、 通风 导流 以及 限制城 市无 限蔓延 等多 重 功能, 是城市生态 和城市 生 活的 多重载 体 , 城市 开 敞空间 包含 有 生态 、 娱乐 、 化 、 文 景观 等其 他各种与城 市可持续 发展 相一致 的多
全域城市化背景下大连游憩系统研究

l 概 念 阐 述 及 文 献 回顾
1 . 1 游 憩及 游 憩 系统 概 念 阐述
游憩 ( r e c r e a t i o n )来 源 于 拉 丁 语 “ r e c r e — a t i o ” ,意思 是 恢 复 更 新 ,英 文 为 “ r e c r e a t i o n ” ,
2 0 1 3年
第 i 1 期
海 洋 开 发 与 管 理
8 9
全 域 城 市 化 背 景 下 大 连 游 憩 系统 研 究
李 欢 欢 ,李 雪铭 ,解 鹏 ,杨 俊
( 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大 连 1 1 6 0 2 9 )
摘
要 :文章 以大连 为 例 ,探 讨 了全 域 城 市化 过 程 中游憩 系统 的概念 模 型 ,尝试
原 意是 “ t o r e f r e s h ” ,含 有 “ 休 养”和 “ 娱 乐”
两层 意思 l 3 ] 。“ r e c r e a t i o n ” 的辞典 解 释是 劳 累工
作 后力 量 和 精 神 的恢 复 和 振 作 ,获 得 娱 乐 和 消 遣的手段[ 3 ] 。其 英 文 解 释 是 :p l a y o r a mu s e —
划定 层 面 ,其 中城 市 近郊 游 憩 地 作 为 市 区 游 憩 空 间的拓 展 和 补 充 , 目前 , 由于 人 们 对 乡 村 户
西宁城市滨水游憩区的旅游开发

Tourism旅游经济 2012年9月183西宁城市滨水游憩区的旅游开发青海大学财经学院 李永翎摘 要:城市滨水区是城市最主要的公共空间,充分发挥城市滨水区的游憩功能将有助于满足民众的亲水需要。
本文针对西宁在滨水区的建设状况,提出了滨水区开发的思路和策略,以适应城市旅游与旅游城市的发展。
关键词:旅游开发 滨水区 西宁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09(a)-183-03水与人类的发展密切相关,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也是依托水资源,或滨河,或傍海,凭借天然、便捷的水上交通,城市成为了人类主要的居住群落。
一个城市的滨水地带是城市最宝贵的财富,滨水区具有丰富的景观要素、复杂的历史文化积淀以及浓厚的人文气息,是城市文明的缩影。
[1]一个成功的滨水城市的规划总是强调了水的特色。
[2]在城市旅游和旅游城市迅速发展的今天,有效开发和利用城市滨水地区,可以创造宜居的城市环境,提振城市发展信心,改善城市形象。
1 滨水区及其影响城市滨水区,是指城市中陆域与水域相连的一定区域的总称。
[3]城市滨水区既是陆地的边缘,又是水体的边缘,包括一定的水域空间和与水体邻近的城市陆地空间,是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建设系统相互交融的城市公共的敞开空间。
[4]在越来越多的城市里,滨水区被视作非常珍贵的资源,并被视为城市形象提升,甚至发展的挑战新机会。
[5]城市滨水区的研究与开发,最早是在西方付诸实践的,出现了一些成功的开发案例,如伦敦港区、纽约炮台公园、多伦多海军码头、巴尔的摩内港区等,其中巴尔的摩港区无论是在经济增长方面,还是在城市形象提升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功,是城市滨水区开发的典范。
巴尔的摩港区的开发构思是:以商业、旅游为核心,吸引旅游者和本地居民,在商业中心布置住宅、旅馆和办公楼。
在项目安排上,最接近水面的是商业(大型购物中心)、休憩(绿地、广场)和旅游设施(海洋馆、战舰展览、游艇中心、音乐厅)。
城市绿地系统热点研究方向与展望

城市绿地系统热点研究方向与展望摘要:随着我国城市景观生态环境规划、景观功能生态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相关专门学科理论研究及应用实践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城市景观生态建设者将绿地系统整体结构及景观功能设计研究成果融入城市园林设计和其他城市绿地景观规划设计实践中。
本文在深入总结我国城市绿地系统概念与内涵的理论基础上,结合当前绿地研究发展现状,提出对未来几年城市绿地使用系统研究需要深入分析研究与结合实践的几个重要方面,以期对于我国未来几年城市绿地系统结构和使用功能性的研究发展有所新的启示。
关键词:城市绿地;城市绿地系统;城市绿地景观规划1城市绿地系统概念与内涵由于国内外不同城市及地区环境绿地保护技术发展历史阶段、研究重点不同,目前还是尚没有一个统一的、公认的技术概念体系来准确定义我国城市绿地保护系统。
城市绿地系统在中国汉字大百科全书中释义为“城市中由各种类型、各种规模的园林绿地组成的生态系统,用以改善城市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游憩境域”。
《园林术语标准》中定义的城市绿地系统为:由一个城市中各种类型和不同规模的城市绿化建设用地系统组成的一个整体。
此外,不同领域学者对我国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有不同程度理解。
汪菊最早对我国城市园林生态与整个城市绿地系统的密切关系问题进行深入阐述,提倡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应充分强调整体性和生态系统性,构筑一个适合人类生存的城市生态系统,与城市大自然环境发生密切联系。
林彰平等理论认为绿地仅靠“见缝插绿”和对应的绿地组成要素“点”、“线”、“面”式的各种几何要素组合并不能完全形成合理的绿地系统生态结构,进而也难以充分发挥其中的生态环境效益。
吴丽娟等观点认为存在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景观是一个高度人为因素干扰下所形成的城市景观,具有高度的景观空间异质性,景观各个要素间的信息流动复杂,而且各个景观要素变化迅速。
由此可见,城市绿地系统的科学概念随着我国城市规划及其它相关专业学科基础理论的逐步发展而不断加深拓展,其科学内涵也在不断深入。
城市游憩空间意象营造实证研究——以南昌市为例

二 、 游 憩 意 象 综 合 体 ” 念 “ 理
城 市意 象研 究 的先 驱林 奇 ( y c ) 出 , 市既 L nh 指 城 作 为物 质实 体空 间而存在 , 同时也 是人们感 觉 中的城
市, 即作 为 主 观 城 市 而 存 在 。通 过 对 美 国 波 士 顿 、 洛
营造 进 行 了实 证 研 究 , 我 国 城市 游 憩空 间 规 划 设 计 提 供 新 的思 路 和 理 论 指 导 . 为
[ 关键词] 城市游憩空间, 憩意象综 合体 ; 游 游憩意象 ; 营造 南昌市 [ 中圈分类号] 5 2 1 F 9 .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643 8 ( 0 1 0—0 00 1 7—7 4 2 1 )40 9— 5
第 4卷 第 4期
21 0 1年 8月
旅 游 论 坛
T0 i m urs For um
Vo. . I4 No 4
Au . 2 1 g .0 1
[ 游 业研究] 旅
城 市 游 憩 空 间 意 象 营 造 实 证 研 究
— —
以南 昌市 为例
林 青。 田逢 军 ,
( 西 财 经 大 学 a 图 书馆 I. 游 与 城 市 管 理 学 院 , 西 南 昌 3 0 1 ) 江 . b旅 江 3 0 3
市 意象运用 于旅 游地 相关研 究 领域在 国外 已有 3 O余
居 民的休 闲生活 和游 客的旅 游体 验 。基于此 , 本文 以 南 昌市作为 案例地 , 讨城 市游憩 空间 的意象 营造问 探
题, 期望 能够 为其 他城 市游憩 空 间规划设 计提供 理论 和方法 的借 鉴 。
关于建设恩施游憩商业区(RBD)的研究

关于建设恩施游憩商业区(RBD)的研究作者:李晓红陶慧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3年第09期随着飞速发展的旅游经济,恩施的旅游业突飞猛进。
市区旅游发展蒸蒸日上,但恩施城区内的商业游憩区及城市公共空间缺乏,不足以满足本地居民及在恩施市逗留游客的需求。
本文为打造以服务本地居民为主,服务游客为辅的恩施游憩商业区(RBD)进行分析与研究。
一、项目背景(一)游憩商业区(RBD)的概念游憩商业区(Recreational Business District,缩写为RBD,即“旅游商业区”、“休闲商务区”)最初是在1970年,由C. Stansfield和J. E. Rickert提出。
业界普遍公认的定义是1990年StephenL. J. Smith在他的(《游憩与闲暇研究的概念词典》)中所提出的,Smith将其定义为:建立在城镇与城市里,由各类纪念品商店、旅游吸引物、餐馆、小吃摊档等高度集中组成,吸引了大量旅游者的一个特定零售商业区。
而国内旅游界学者保继刚曾在文章中将RBD 定义为:城市中以游憩与商业服务为主的各种设施(购物、饮食、娱乐、文化、交往、健身等)集聚的特定区域,是城市游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国游憩商业区的发展历程早在周朝时期,人们的财富和休息时间有所宽裕,百姓谋生的手段便逐渐演变成了游憩的方式,园林成为早期游憩场所。
到了唐宋时期,不但经济文化达到了繁荣鼎盛的时期,园艺的发展也趋于成熟。
宋朝时期,东京郊外的名胜和一些私家园林盛行。
两宋时城市中已出现综合游乐场所,即瓦舍或瓦子,是宋元时期老百姓观看表演、游玩的固定活动场所。
随着近代城市的发展,游憩空间不断发生改变,游憩商业区(RBD)是休闲时代游憩空间发展的最新型的形式。
从游憩空间的发展历程来看,游憩空间类型不断增多,从点、面、线到网络状,其发展演变过程也使城市及区域的空间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尤其是在旅游资源丰富且旅游业发展迅速的地区,游憩商业区的建设变得尤为的重要。
城市空间艺术中的城市绿地发展动向与现状研究

画 张 力
摘
要: 城 市绿 地 是城 市开 放 空 间的 重要 组成 部 分 , 在 城 市 化 背 景 下 其 被 动 让 位 城 市 发 展 空 间
的 格 局 已严 重 制 约 城 市 环 境 面 貌 的 提 升 , 本 文结 合我 国特 有的 时空现 状 , 阐 明其 以人的
一
国虽在城市绿地建设与城市发展空间关 系上存在典型的重 已建
城 区而弱城乡郊 区的通 病 , 但 也有些许亮点 , 如杭州 自2 0 0 1 年 实施西湖综保工程以来 ,对 中心城 区的绿化 建设 就牢牢立足于 城市 的原有尺度与风貌 , 深深抓住城市“ 因水 而生 、 因水而立 、 因 水而兴 、 因水而强” ③ 的特质 。将与水系( 江、 河、 湖) 、 城市道路( 主 干路 、 快 速路 、 次 干路 、 支路、 里弄小巷 ) 有关 的若干个 影响要素
市交通发展规划 、 市政基础设施 规划 、 人I S l 密度等都是造 就城 市 绿地 布局不 同 、 树种选择 不同 、 结构模式不 同 、 功能 要求不 同等
诸形态产生差异的决定性要素。城市绿地要达到维持生态平衡 、
保护城市 自然环境 、 保护生物 多样 性 、 减 弱环境污染 、 保证 城市 生活环境 质量的多重 目标 , 就要优 先从城市 自然 、 人 文两方面 ,
需求 为主 线 , 实 现城市 空 间艺术的 结构优 化及 功能 复合 的方法 与手段 。
关 键词 : 图底 空 问结构 功能 复合
城市绿地作为城市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 以其综 合 的生态 、 娱乐 、 文化和历史功能对城市环境品质产生着重要 意
兰州青城古镇游憩空间布局调适研究

随着古镇旅游发展的持续升温,为了促进古镇可持续发展,在古镇旅游发展规划中必须坚持“保护性开发”的理念。就古镇游憩空间而言,通过对不同古镇游憩空间特征的研判以及游客居民对古镇游憩空间的使用状况,合理调适古镇游憩空间,不仅为古镇旅游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而且是历史文化古镇人居环境质量提升的必要保障。
因此对古镇的游憩空间进行科学合理地配置,布局的优化完善对于提升古镇空间品质、保护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历史古镇的繁荣和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以兰州历史文化名镇---青城古镇为案例研究地。
兰州青城古镇游憩空间布局调适研究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休闲需求的增加和休闲时代的到来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此时历史悠久、古风犹存的历史文化古镇进入旅游者的视野。古镇作为人口和经济活动较为集的一种聚居形态,不仅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更是古人人居环境营建伟大智慧的力证,古镇旅游不仅可以观赏不同地域景观,更能体会不同古镇风格迥异的地域文化以及历史风情,故而近年来古镇旅游备受青睐。
城市旅游发展中的游憩绿地规划研究初探

方
绿地 规 划和 开 发 问题 进 行 探 讨 , 以
期 对 时 下 城 市 绿 地 规 划 和 旅 游 发
系 统 己被 证 实 是 一 种 有 效 的 构 建
3 2 在保 障总 量 的基础 上 ,构 建 . 完整 的游 憩绿地 分级体 系
根 据 城 市 游 憩 绿 地 的 特 点 及
市 民 的需 求 特 征 , 市 游 憩 绿 地 的 城 空 间 分 布 可 以 用 地 理 学 家 克 里 斯
泰 勒 ( hi al ) 中 心 地 理 论 C r tl r 的 s e
四大 基 本 功 能 。本 文 针 对城 市 游 憩
有 三 方面 : 方特 色 ( 化 脉 络 ) 地 文 、
风 景 质 量 和 生 态 环 境 … 城 市 绿 地 。
活 动 场 地 , 人 们 尽 情追 逐 幻 想 的 让 空 间 、 受 兴 奋 与 快 乐 : 憩 绿 地 享 游 兼 具 开 放 性 与私 密 性 , 过 适 当布 通
时 间 会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影 响人 们 的 游 憩兴 趣及 光临频率 : 外 , 响 此 影
城 市 游 憩 绿 地 空 间 规 模 的 因 素 还
市场结 构 、 地 系统结 构 、 绿 自然 地
脉 结 构 等 五 大 方面 的 对 应 变 换 关 系 , 叠 合 、 除 、 添 , 经 绿 化 经 删 增 再
维普资讯
画 园 论 林坛
一朱 雯莉
摘
要 : 述 了游憩绿 地在发 展城 市旅 游 中的作用 和地位 , 析 了城 市 游憩绿 地规 划的有 关理论 及 论 分
研究武汉市湖泊游憩地发展的必要性

问题变得更加严峻和紧迫 。因此 ,研究城市游憩地发展及 空 间布局是 当今旅游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 、城市社会学 、城 市 管理学等多学科共同关注的热门问题和现实问题 。 四 、 城 市 湖泊 旅 游 地 空 间结 构 研 究方 面 还 是 一 片 空 白 关于城市湖泊的研究很多 ,但是关于城市湖泊旅游地的 研究却很少 ,研究对象 多以单体 湖泊为主。据 目前 已有的成 果来看 , 城市湖泊旅游地空间结构方面的研究还是 一片空 白, 本文从探讨 武汉 市湖泊游憩地发展的必要性人手 ,这既使城 市湖泊旅游地研究成果更加完善 , 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 , 又可以更加有效 的保护 和开发利用湖泊 的游憩功能 。 五 、武汉是湖泊游憩资源最典型的城市 自古 以来 ,武汉就 以湖泊而 闻名 。武汉是典 型的傍 水城 市 ,城市 内湖泊众 多 ,水域面 积 占全市 的四分之一 , 三分 之 水面为湖泊 ,居全 国大城市之首 。然而 ,随着城市社会 经 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 武汉市不少湖泊被填 占, 相 当 比例 的湖 泊受到较严 重的污染 ,这些问题越 来越严重 , 如何拯救 和保 护湖泊变 得当务之急。湖泊是武汉最主要 的游 憩资源 ,因此 ,本 文选 取武汉湖泊游憩地为研究对象变得很 有 意义 ,通过研究 武汉 湖泊游憩地空间布局 ,可 以对保护武 汉 湖泊型游憩资源 、开发湖泊游憩功能和保护与拯救湖泊起 到很 重要 的作用 ,为城市规划提供依据 。同时也为其他城市 的游 憩地 空间选址 提供 了例证 。 六、“ 两型社 会”与 “ 四城 同创”政 策为武汉 湖泊游 憩 地 的 发 展 提 供 了保 障 “ 两 型社会 ”是 指资源节约 型和环境友好 型社会 。中共 十七大之后 ,武汉城市 圈被 国家确定 为 “ 两 型社会 ”实验区 之一 并被赋 予先 行先试 的政 策创新 权 ; 2 1 世 纪 初 ,武 汉 市 市委 、市政府基 于武汉 市发 展状 况 ,为了提升城市品牌 ,在 城市发展竞争 中占有 明显优势地位 , 提 出了“ 四城同创 ” 政策, 即创建全 国文明城 市 、国家卫生城市 、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 国家 园林城市 ,全面提升武汉城 市功 能 , 提高市民文明素质 , 推进 “ 创新 武汉 ” 、“ 和谐 武汉 ”建设 。“ 两型社会 ”和 “ 四 城同创”这两项政策的提 出和实施 ,都对武汉环境提 出了极 高的要求 ,这无疑为武汉市湖泊游憩地 的保护 、形成 、发展 及空间布局优化提供 了基础和保 障。研究及优化武汉市湖 泊 游憩地空 间布局 ,对 武汉市尽快实现 “ 两型社会 ”和 “ 四城 同创”有重要的意义。
城市滨水游憩地深度开发研究_以武汉江滩为例

城市滨水游憩地深度开发研究3———以武汉江滩为例冯 霞 张立明(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湖北武汉 430062) 摘 要:城市滨水区是近年来城市规划与开发的热点问题,受到城市管理者、专家学者和市民的越来越多的关注。
国内外对滨水区的开发在开发时间、开发动力、开发模式、开发目的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本文以武汉江滩为例,结合江滩的开发现状,分析了目前江滩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说明了应遵循的原则,提出武汉江滩深度开发的对策。
关键词:滨水区;武汉江滩;深度开发[中图分类号] F5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539(2007)01-0033-09R esearch on Deeply2development of the R ecreation Land of City W aterfront Area———A case of Wuh an RiverbeachFeng X ia,Zhang LimingAbstract:The city water front recently come to being the focus of city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M ore and m ore city g overnors, experts and citizens pay a lot of attentions to it.There are s ome distinct differences inside and outside g ountry,including developing tine,reas ons,destinations and m odels in the development of water front.This paper takes wuhan riverbeach for exam ple,discusses its situation,existing problems,principles and feasible suggestions.K ey w ords:water front;Wuhan riverbeach;deeply2development 城市滨水区一般位于城市中心区,对其进行环境整治和旅游开发,是城市居住者对人地关系的新认识和重新定位,也是对水域功能再利用的新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卷第6期2006年6月地球科学进展ADVANCESINEARTHSCIENCEVol.21 No.6Jun.,2006
文章编号:1001-8166(2006)06-0585-08我国城市游憩空间研究现状与重点发展领域*
冯维波1,2(1.重庆大学建筑城市规划学院,重庆 400045;2.重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 400047)
摘 要:首先从城市游憩空间的类型、结构、演化、评价、规划设计与游憩行为特征等方面分析了我国目前的研究现状并进行了评述,指出了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城市游憩空间研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今后应重点研究的若干方向和领域。关 键 词:城市游憩空间;研究现状;重点领域;中国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目前,学术界对旅游、游憩、城市游憩空间等概念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笔者认为“游憩”主要是指居民在城市附近的户外休闲娱乐活动,也是城市的一项基本功能,游憩者(本城市居民)所享受的游憩设施一般是政府无偿投资的,具有非盈利性。而“旅游”则是指游客(包括国际游客和国内游客)抵达某一目的地的有过夜行为的出游活动,旅游设施一般是由开发商投资的,具有明显的盈利性。当然游憩设施有时也供游客使用。关于“城市游憩空间”的概念,笔者比较赞同秦学[1]的观点,即是由城市游憩物质空间和城市游憩行为空间耦合而成的空间体系,表现为游憩景观。但是为了更准确地反映城市游憩空间的内涵,笔者认为,它是由城市游憩物质空间与城市游憩社会—经济空间耦合而成的空间体系,前者是外在表象和载体,后者是内在机制和动力,二者的相互作用就形成了一种特定的关系和过程。因此,本文基于这种理解,通过对我国城市游憩空间研究现状的评述,提出了今后应重点研究的若干方向和领域,希望推动我国在此方面的研究工作。城市游憩空间的规划建设一直伴随着城市空间的发展,贯穿于城市建设的整个历史阶段。在某种程度上,一部城市游憩空间的建设史就是一部城市空间的发展史。但真正的城市游憩空间研究在国际上也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才逐渐引起关注的,其中英国在1960—1985年期间兴起的“游憩中心运
动”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我国是在1990才有学者发表有关城市游憩空间方面的研究论文,最早的论文是万美强发表在1990年第3期《城市规划》杂志上的“风景游憩林应成为城市公共绿地的主要形式”。
1 城市游憩空间研究现状1.1 城市游憩空间类型研究不同的学者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形成了不同的城市游憩空间类体系。吴必虎等[3]根据自下而上
归纳合并的分类方法,提出了“城市公共游憩空间分类系统”,将城市公共游憩空间分为2个服务组、11个主类、37个干类和38个支类。其中,2个服务组包括面向本地居民、面向外来游客及本地居民;11
个主类包括城市公园、道路及沿街绿地与环境设施、大型城市绿地、文娱体育设施、半公共游憩空间、城市步行空间、城市滨水游憩空间、文博教育空间、商业游憩空间与商业设施、城市特色建筑与构筑物、旅游景区(点)及设施。秦学[1]按范围大小将城市游
憩空间由小到大划分为:室内游憩空间、社区游憩空间、城市(或集镇)游憩空间、地区游憩(如市外、省
* 收稿日期:2006-03-20;修回日期:2006-04-1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城市异质空间交接边缘区规划建设研究”(编号:40301015)资助. 作者简介:冯维波(1966-),男,四川南充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市规划、旅游规划及人居环境研究.E-mail:fengweib2000@yahoo.com.cn外甚至国外)空间,并认为城市游憩空间是由广场、公园、步行系统、博物馆、购物中心、历史地段、主题园、度假村、游乐园、体育场馆、自然游憩地、娱乐场所、文化设施等构成。吴承照[4]根据城市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及其旅游功能特点,把城市旅游空间分为6大单元(类型):观光游憩点、游憩中心地、旅游基本线路与旅游通道、旅游集散中心、主题街和公园道路,其实也是6大城市游憩空间类型。苏平等[5]将环城游憩带的旅游地分为自然观光、自然娱乐、自然运动休闲、人文观光、人文娱乐、人文休闲、人造观光、人造娱乐、人造运动休闲等9种游憩地类型。1.2 城市游憩空间结构及其演化研究在整个城市研究方面,吴志强等[2]提出了5种城市旅游(游憩)空间结构模式:单核模式、多核模式、带状模式、网络模式和综合模式。秦学[1]以宁波市为例,对市区和郊区的游憩空间结构进行了探讨。肖星等[6]以兰州市为例,对城市建成区户外游憩系统的空间特征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滨河游憩走廊、城市中心体系游憩系统的构建思想。在环城游憩带研究方面,吴必虎[7]在研究上海城市游憩者流动行为时就发现上海市民以郊区为目的地的活动空间基本上呈同心圆衰减,并在1999年提出了环城游憩带(ReBAM,RecreationalBeltA-roundMetropolis)理论[8]。吴志强等[2]认为环城游憩带的发展应经历增长极模式、点轴模式和网络模式3个阶段。苏平等[5]采用定量方法对北京环城游憩带各种游憩地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其总体特征进行了研究。王云才[9]也研究了北京郊区游憩景观的空间特征,形成了大众游憩地带、生态旅游景观、景观生态恢复整治区、野生地域与特殊保护地等空间格局。李业锦[10]通过对济南市环城游憩带空间结构的研究,提出了把环城游憩带分为内外两个圈层的观点。胡勇[11]提出了南京市环城游憩带“一圈二带三区”的空间布局模式。在游憩商业区(RBD,RecreationBusinessDis-trict)研究方面,RBD最早是由Stansfield等于1970年提出的,保继刚等[12]首先把这一概念引入国内,并以广州为例分析了它的空间特征、演化机制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13,14];陶伟等[15]提出了游憩商业区系统(SRBD,SystemofRecreationBusinessDis-trict)的概念,认为在城市飞速发展的今天,城市游憩商业区的形态往往会突破单核的固定结构而表现为多核结构,整体上又往往会呈现为链状、环状或网状形态,并在2005年对香港城市游憩商业区空间结构演变模式进行了研究[16];张健[17]提出了上海都市区RBD系统存在叠加、伴生、增长极、点轴4种模式,并形成CBD叠加型、建筑群叠加型、观光景区伴生型、历史文化伴生型、旅游房产型、景观社区型、交通集散型、主题文化街型等8种形态。董观志等
[18]
以深圳华侨城为例,对RBD产业的空间结构、演变的阶段性与演变动力进行了研究。在廊道—斑块游憩空间研究方面,张祖群等[19]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通过对西安市廊道—斑块游憩空间的组合与划分来研究其空间分布特征。在城市广场游憩空间研究方面,主要从空间形态、环境塑造、历史文化、游憩需求等角度进行研究[20,21]。
在绿地游憩空间研究方面,吴承照等[22]以绍兴
中心城为例,从自然生态、文化生态、社会生态三方面分析了其空间特征,提出了“一圈二片三环”的斑—廊—基空间格局;李忠淑[23]结合游憩需求探讨
了动物园的选址;千庆兰等[24]以游憩行为理论为依据,以吉林市为实例,提出了城市中心散点状绿化带—城市郊区集块状公园绿化带—城市外围连续自然生产绿化带的构想。在滨水游憩空间研究方面,林云华[25]对滨水岸
线、步行系统、滨水休闲绿带、滨水休闲设施等进行了空间布局研究;陈太政[26]以开封市为例对其滨水
游憩空间特点进行了研究。1.3 城市游憩空间规划设计与管理研究吴承照[27]介绍了自中世纪以来西欧城市游憩
规划的历史与思想,以及指标法、系统层次法、空间均衡法和需求导向法等四种规划设计方法;马惠娣[28]也介绍了西方城市游憩空间的规划设计原则
与理论模式;很多规划设计人员多从美学、环境行为学、场所精神等角度出发,以提升空间品质和游憩功能为目的,来进行场景营造,活动引入,设施布置及环境美化[29~31],并从行政、法律、伦理、技术等方面
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1.4 城市游憩空间评价研究甘锐[32]在分析影响城市游憩环境客观因素的
基础上,选取影响较大的园林绿地、道路、影剧院、观光景点、商场及超市、藏书量、娱乐设施、非建成区面积等因素,应用AHP方法,对中国北京、上海、天津
等13座超大城市的游憩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与排序;储亦婷等[33]应用POE(PostOccupancyEvalua-tion)方法(即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对经过设计并
正被使用的设施进行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从市
685 地球科学进展 第21卷民对不同类型绿地及其游憩功能需求的角度出发,对桂林市城市绿地系统进行了评价。李伟[34]从生态配置优化的角度对成都市10大环城郊野公园建设的得失进行了评价。1.5 城市游憩行为空间研究对城市居民休闲时间利用特征的分析是城市游憩行为空间研究的基础。以柴彦威为首的北京大学时间地理学研究小组在这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以兰州、大连、深圳等城市为实证研究对象,从个人属性、社会属性及空间属性的不同角度探讨了城市居民休闲时间利用的基本特征及其时空间分配系统,以剖析居民休闲活动的形成机理[35,36];孙樱等[37]对北京市区老年人口休闲行为的时空特征进行了研究;胡志坚等[38]通过对我国公众闲暇时间的研究,认为整体上中国人闲暇时间分配不尽合理、不尽协调,休闲生活质量不高。吴必虎[7]早在1994年就通过旅行测定手段获得基本数据,运用游憩活动空间和使用曲线分析技术,研究了上海城市游憩者的流动规律,发现上海市民以郊区为目的地的活动空间基本上呈同心圆衰减;张安等[39]通过实地问卷调查获得基本数据,运用使用曲线分析技术,研究南京城市游憩者时空分布模式与活动频率特征,探讨不同动机的游憩者的活动空间;吴承照[40]认为影响游憩效用的主要因素是价格、距离和游憩地吸引力,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认为门槛距离与等级规模扩散是城市居民户外游憩分布行为的基本特征;刘志林等[41]提出了深圳市民周末休闲活动的“四圈层二集中带”的空间结构模式;李江敏等[42]对武汉、张春丽等[43]对长春的居民游憩行为特征进行了研究;莫彤等[44]从游憩自然观、游憩思维模式、游憩社会关系模式三方面比较研究了中西方园林游憩观的差异;俞晟等[45]认为游憩需求受社会因素的综合影响,并取决于城市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2 城市游憩空间研究述评2.1 研究学科众多,交叉趋势明显目前,城市游憩空间研究已成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对象,所涉及的学科众多,主要包括地理学、建筑学与城市规划、管理学(包括旅游管理)、经济学以及社会学,其中以地理学、建筑规划学科和旅游管理学科为主。随着休闲、旅游、游憩研究的发展,各类相关著作越来越多,角度越来越全面,分工越来越细致,必将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城市游憩空间研究体系。2.2 实证研究多于理论总结现有的大量研究多为现象或实证研究,并主要集中在我国沿海的大城市,除了吴必虎提出的环城游憩带理论之外,尚未形成比较系统的城市游憩空间发展和规划的理论体系,特别是未形成富有中国特色的、立足中国国情的理论体系;研究的针对性较强,对共性和一般规律性的研究较少;前瞻性不强,相关研究相对滞后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市民对游憩需求的增加。2.3 研究内容不够广泛我国城市游憩空间研究主要集中在物质空间和行为空间两个方面,其中以物质空间研究最多,它聚焦在游憩商业区、环城游憩带、广场、公园、滨水空间以及其他公共绿地等的空间结构、演化机制与过程等方面,而包括城市游憩物质空间和城市游憩社会—经济空间在内的综合性研究较少;对城市游憩空间与城市空间的整合研究,以及城市游憩空间规划建设的理论、方法、经济技术指标、评价体系与管理法规等研究较少;对城市游憩规划与城市规划二者的相互关系研究较少;游憩空间与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过程与机制研究较少。2.4 研究方法以概念性方法为主游憩空间的研究方法一般包括描述性、概念性、构造模型和数理统计4类[46]。对学术研究来讲,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