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飞虱与稻纵卷叶螟的迁飞研究综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稻飞虱与稻纵卷叶螟的迁飞研究综述

农林学院植保061班王洁元学号:200610124123

摘要: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是水稻两种重要的迁飞性害虫,对水稻为害较重。它们有着

各自不同的特性。了解掌握它们的迁飞规律和特性,对防治策略的制定以及预测预报提供依据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就其迁飞最新研究作综述如下

关键词: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迁飞

一、稻飞虱的迁飞研究

在越南、菲律宾和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其中越南虫源作用最大, 以上虫源地飞虱随季风褐飞虱是水稻上迁飞性害虫,具有迁飞性、暴发性、分布不均性和隐蔽性等特点,给测报工作带来较大难度,一旦控制不好会产生灾难性后果。[ 1 ]

日本专家认为, 稻飞虱越冬虫源地主要迁入中国、再由中国迁入日本和韩国, 可多次迁入。越南南部常年发生由褐飞虱传播的两种水稻病毒病(Ragit stuntvirus 和Grass stunt virus) , 而越南北部一般不发生, 中国和日本在1977 年有发生,且日本仅发生这一次, 由此判断, 中国和日本的稻飞虱虫源地主要在越南北部。在日本发生的飞虱可能有三种去向, 即回迁、原地死亡和自生自灭。

稻飞虱远距离迁飞路径模型研究日本中央农业综合研究中心病虫害研究班大塚彰等研究出稻飞虱远距离迁飞模型( long-distance migration of rice planthoppersby 3-dimensional simulations) , 该研究主要是通过东亚季风规律预测稻飞虱由越南北部迁入中国再进入日本和韩国的可能路径。该模型有三个模拟模块: “AnalysisA”是指稻飞虱从越南北部迁入中国广西,再迁入广东、江西、福建、浙江, 依据此模型分析, 由越南北部的虫源可用24h 迁至广西、江西等地; “Analysis B”为稻飞虱由中国江浙一带越洋迁入日本岛国; “AnalysisC”则是稻飞虱由日本西部九州回迁到中国台湾省。利用以上模型, 不仅可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稻飞虱迁飞峰到达区域和密度, 且在发现迁飞峰的同时, 可预测其迁往地。目前从越南起飞的预测( “Analysis A”)和从中国起飞的预测( “Analysis B”) 分别在下面的网页上公开: http: //agri.narc.affrc.go.jp/和http: //agri.narc.affrc.go.jp/sea/。

三个迁飞路线模拟模型只是依据风向阐明稻飞虱可能迁飞的路径, 目前对稻飞虱迁飞数量降落虫口密度仍然无法预测, 很多关键指标仍须大量实际数据进行验证, 特别是跨地区、国界的田间调查数据对该模型的验证显得更为重要。为此, 日本已在越南北部设观测点, 计由此获取越南虫源数据, 预测中国稻飞虱的发生程度, 并计划在获取中国发生实况的基础上,进一步准确预测日本稻飞虱的发生与发展。[ 2 ]

二、稻纵卷叶螟迁飞研究

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 edinalis Guenée)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亚洲和东非的重要水稻害虫。在我国,除新疆和宁夏以外所有水稻产区该害虫均有分布,但在发生程度上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别,主要危害区在泰沂山至秦岭一线以南地区[ 3, 4 ] 。稻纵卷叶螟属于间歇性爆发害虫,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为害明显加重,但发生水平年度间波动很大,地域、田块间发生分布也极不均匀[ 5, 6 ] 。自2003年起,我国南方稻区稻纵卷叶螟再度猖獗,以特大发生年2007为例,全国发生面积近2700万hm2。稻纵卷叶螟成虫具有远距离迁飞习性,在我国范围内每年有5次北迁和3次南迁过程[ 1 ] ,副热带高压和季风环流的季节性变化为其远距离往返迁飞提供了必要条件型迁飞蛾类,在高空迁飞过程中表现为自由定向、乘风飞行,其空中运行速度、高度和位移方向与各气象要素的时空分布关系密切。

五(3)代稻纵卷叶螟从7月24日开始进入成虫盛发期,而后田间蛾量持续增加, 7月30日至8月8日平均蛾量均维持在15头/ m2左右。六(4)代稻纵卷叶螟在8月中旬末进入盛发期,

8月19~21日田间蛾量连续增加, 9月1日最高蛾量38头/ m2 , 9月2~4日田间蛾量则急剧回落。自7月21日至9月3日,雷达共观测到2次大规模迁飞高峰期,第一次为7月下旬至8月初,第二次为8月18日至9月初,这一结果与地面稻纵卷叶螟种群消长动态一致,基本可以断定雷达观测到的高密度空中目标主要是稻纵卷叶螟。[ 7]

稻纵卷叶螟于黄昏时分(18: 30以后)起飞,此时雷达观测到的近地(100 m以下)回波数量突增,近地回波高密度可维持1h左右。至20: 00左右大规模起飞过程结束,近地回波数量明显减少,这期间虫群高度不断上升, 100 m以上高度回波数量不断增加。以8月28~29日夜间雷达观测数据计算,在起飞高峰19: 00时, 100m以下的昆虫密度高达65头/104m3 ;空中虫群密度通常在20: 00~22: 00之间达到最大值, 23: 00以后空中回波数量明显减少,直至翌日凌晨5: 00以后回波逐渐消失,但少数观测日午夜以后的个别观测时次会出现空中回波数量的突增。[ 8 ]

综上,稻纵卷叶螟多选择在黄昏18: 30以后大规模起飞,空中虫群密度在20: 00~22: 00 时最大,迁飞过程可持续到次日5: 00;稻纵卷叶螟主要选择在500 m以下高度飞行。空中虫群具有聚集成层的现象,虫层多在100~500 m高度之间形成,有时形成两个虫层,成层现象与低空急流关系密切,与温度没有直接关系。迁飞过程分析表明,浦口区的六(4)代稻纵卷叶螟在台风、副热带高压和江淮气旋的影响下,先后出现了多次迁入迁出过程。低压系统外围的下沉气流很可能是稻纵卷叶螟两次集中迁入的主要原因。[ 9 ]

参考文献:

[ 1 ] 周天豹,李海生,唐玉林等,《灌云县近十年褐飞虱发生情况及近两年重发原因分析》陕西农业科学2007.5

[ 2 ] 姜玉英,兰雪琼,舒畅,等,《日本稻飞虱预测预报及防治技术现状》《世界农业》2008.7

[ 3 ] 张孝羲, 陆自强, 耿济国, 等. 稻纵卷叶螟迁飞途径的研究. 昆虫学报, 1980, 23 (2) : 130~140.

[ 4 ] 张孝羲, 耿济国, 周威君. 稻纵卷叶螟迁飞规律的研究进展. 植物保护, 1981, (6) : 2~7.

[ 5] 全国稻纵卷叶螟研究协作组. 我国稻纵卷叶螟迁飞规律研究进展. 中国农业科学, 1981, (5) : 1~8.

[ 6] 石尚柏,李绍石,胡伯海. 稻纵卷叶螟. 农作物病虫长期运动规律与预测. 胡伯海,姜瑞中主编.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7: 13~16.

[ 7] [ 8 ] [ 9 ] 高月波,陈晓,陈钟荣,等稻纵卷叶螟( Cnapha locrocis medina lis)迁飞的多普勒昆虫雷达观测及动态生态学报2008,(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