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第十课《那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九年级下人教新课标第十课《那树》

教学设计

西电中学张莹

教材依据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0课《那树》

设计思想

依据教材第三单元“单元提示”中“阅读这些散文,可以开阔视野,培养审美趣味和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能力”来设计本课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减少琐碎分析和过多的讲解,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阅读的时间和空间。以四个教学活动版块来完成本课学习。

一、教学目的

(一)学生抓住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感受“那树”的形象,理解、积累“佝偻、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优美词语和句子。

(二)学习品味文中含蓄而有节制的、不动声色的语言,学习运用所积累的文中词句表达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体会。

(三)领悟文中深沉的情感、深刻的意蕴。了解人类文明的进步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认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发展的发展观。

二、教学重点

品味含蓄而有节制的、不动声色的语言,学习运用所积累的文中词句进行表达。

三、教学难点

领悟文中深沉的情感,深刻的意蕴。

四、课型:新授课

五、课时:第一课时

六、教学方法:

七、教学过程

(一)积累美词美句

1.课前布置预习:请学生课前积累文中描写“那树”的优美词语,朗读课文。

2.导入新课:简介作者是台湾作家王鼎钧先生,引导学生注意书写正确人名。

3.学生课堂上快速默读课文,准备将自己找出来描写树的外形特点和内在品格的优美词语读给大家听,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且用笔在课文中圈点勾画自己没有在课前找出来的词语。

4.学生活动:将自己积累的文中描写“那树”的形象和命运的优美句子,大声读给大家听。教师活动:一边倾听学生找出的词语或句子,一边引导学生分析归纳这些词语或句子是描写那树的外形特点还是内在品质精神,或者不是描写那树的优美词语,而是描写其他事物的词语。

3、教师总结:(出示多媒体)这些美词美句生动传神地为我们展现出了一棵美丽的树和它具有的高尚品格,但它的命运却是悲惨的。这不禁引发我们的无限感慨。下面我们也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

(二)说说“那树”

1.出示多媒体:请学生仿照图片上给出的句式,用赞叹的语气说“那棵树立在那条路边上已经很久了……”学生可以自己选择感受深刻的段落说说那树的形象和命运,用上刚才积累的某一个词语或某一个句子。

2.教师一定要给够学生阅读和思考的时间,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和品析,对树的形象和命运做出创造性描述或改编式描述,训练学生文意概括能力和语言学用能力。

3.学生活动:学生自由发言,试着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师活动:对每一个学生的发言认真聆听,及时点评,对表达不够完整的进行指导。

4.教师小结:同学们在说那树的时候,都不自觉地用一些语言表达出了自己对这棵树的赞叹之情,这就是在语言文字背后传递作者深沉的情感。高明的作家往往不会轻易地直抒胸臆,而是借用传神的文字和形象的描写将自己的情感蕴含在其中,这样的文字就是有味道的

文字。值得同学们认真学习,也引起了我们的无限感慨,那树无言地倒下了,可是它心中的痛苦与无奈似乎在我们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如果大树能言,会说些什么呢?下面我们学习用本文的语言写一段话,替大树代言心声。

(三)写写“那树”

1.出示多媒体:请学生学用课文语言写一段话《树之哀歌》,可以用第一人称,为那树代言,写出它的悲哀,写出它的心声。

2.学生写后全班交流,教师点评指导。

3.出示示例:那树的控诉

上帝啊,人类的福音书丢了。

他们是无常,他们太无情。

他们到了该忏悔的时候了。

我不奢求他们的顶礼膜拜

也不奢求他们对我的过度依恋。

我只渴望他们不要过多的侵占

──侵占我的家园,赶走我的蚂蚁。

我只渴望他们在砍我的时候

轻一点,就轻一点。

──更不要把我的根也一并闷死。

上帝啊,人类的福音书丢了。

我只担心:我死后,

你该怎么办?

(四)品析《那树》

1.指名学生朗读第十段,其他学生听读过程中品析这段中的哪些词语或句子流露出了作者深藏在其中的情感。

2.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3.学生交流讨论:这一段写蚂蚁国和清道妇有何作用?

4.学生发言,学生大多理解较肤浅,大多不理解此处作者运用文学的虚构描写蚂蚁国的远征,借以表现老树与蚂蚁之间人格化的情感,从而讽刺人类的冷漠和自私,为本篇散文蒙上了一层童话色彩,表达大树的灵性和神奇,对读者的阅读情感更有感染力。教师需要讲解点拨,出示多媒体。

(五)总结:本文仅仅是为了写一棵树吗?作者还想告诉我们什么?学生和教师一起总结全文的主旨,多媒体出示:补充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主题。

八、布置作业:请为本文写一段推荐语。

九、教后反思:

初三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分析思维能力,对生活、人生也会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因此读懂文章的内容不是难事但因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阅读本文易停留在表面,很难体会到文字背后深邃的哲思,很难对人与自然进行深入细致的感悟和思考所以教学中应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品味语言,深刻体会文章的深邃内涵,树立科学的发展观《那树》是一篇文质兼美、意蕴含蓄而深刻的散文。很多老师教过此文后,觉得教学过程中总是很难入味,总有些什么东西到上完课后教师学生去都没有拎清。自己上完这一课后,颇有同感,留下的遗憾远比收获大得多。当然,之所以有此类遗憾,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对文本的解读不到位,一定是最关键的原因。

那么,面对像《那树》那样非传统经典但内涵的确丰富的文章,从哪些方面入手,才能得到阅读教学本真的文本解读呢?

单就学生的阅读实际来看,我们的学生面对文本时,他进行着的是一种陌生化的阅读,全然没有那么结论与写作背景!众所周知,我们的教学首先是从学生出发,正是从这个意义来说,选择适合自己学生的解读才是真正的“教学解读”。因此,我们在进行文本解读时,首先是不是更应该把自己当成一个陌生的读者,在全新的阅读中感受文本,形成新鲜的更贴近学生实际的阅读体验,了解学生可能读到哪一层面,哪些地方可能是阅读的难点,从而确定教学的出发点。以《那树》为例,九年级的一般学生可能会读到这棵树就不该砍伐,在进行城市建设时应该保护它,要注重环保意识等应该是学生已有的解读水准。但他们难以解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