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地质年代分层表

最新的地质年代分层表
最新的地质年代分层表

最新的地质年代分层表

【报告】铀矿勘查地质报告编写规范

【关键字】报告 铀矿勘查地质报告编写规范 篇一:铀矿地质勘查规范 铀矿地质勘查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我国非地浸型铀矿地质勘查的目的任务,研究程度,控制程度,工作及质量要求,可行性评价工作,铀矿资源/储量分类依据及类型条件、铀矿资源/储量估算等。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GB/T17766-1999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GB/T13908-XX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 DZ/T0033-XX 固体矿产勘查/闭坑矿山地质报告编写规范 ZBD10001-1999 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 3 铀矿勘查的目的、任务 3.1 目的 铀矿勘查最终目的是为铀矿山建设设计或矿业权流转提供铀矿资源/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等必需的地质资料,以减少开发风险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3.2 任务 3.2.1 预查 通过对区内资料的综合研究、类比及初步野外观测、极少量的工程验证,初步了解预查区内铀矿资源远景,提出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的地区。 3.2.2 普查 通过对矿化潜力较大地区或物探、化探异常区,进行地表野外工作和施工少量的取样工程,以及可行性评价的概略研究,对已知矿化区作出初步评价,提出是否有进一步详查的价值,圈出详查区范围。 3.2.3 详查 采用各种勘查方法和手段,对详查区进行系统的工作和取样,并通过预可行性研究,做出是否具有工业价值的评价,圈出勘探区范围,为勘探提供依据。 3.2.4 勘探 是对勘探区加密各种取样工程,并通过可行性研究,为铀矿山建设设计提供依据。 4 铀矿勘查研究程度 4.1 地质工作 4.1.1 预查阶段 收集、研究区域地质、矿产、物探、化探和遥感地质资料,在预查区采用有效的技术、方法,选择一至数条路线进行的综合铀矿地质路线踏勘。 4.1.2 普查阶段 收集各种地质资料,研究区域地质及矿产信息和铀矿成矿远景,在普查区采用

地质年代简表

地质年代简表 分为早寒武世、中寒武世、晚寒武世,奥陶纪分为早奥陶世、中奥陶世、晚奥陶世;但石炭纪原来也是按三分法分为早、中、晚石炭世,近来顷向于按二分法分为早、晚石炭世; 第三纪和第四纪所划分的世则另有专称,所有关于世的划分,此表一概从略。 新生代地质时代划分 1

第四纪大冰期 (一)大冰期冰川分布 据地质记录,约在晚第三纪即1400—1100万年前冰期已开始,到第四纪才出现冰期和间冰期交替现象。在冰期最寒冷时期,北半球高纬地区形成大陆冰盖,格陵兰冰盖把格陵兰和冰岛都覆盖了;劳伦大冰盖覆盖了整个加拿大,并向南延伸到纽约和辛辛那提;斯堪的那维亚冰盖达到48°N,几乎覆盖了半个欧洲,冰盖最大厚度约3000m;西伯利亚冰盖占据了西伯利亚北部,达到60°N;许多高山地区,如阿尔卑斯、高加索、喜马拉雅山等都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山地冰川。南半球,南美南端、澳大利亚东南部、新西兰等地也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这些冰川曾经发生多次进退,且每次活动都遗留下具有特色的冰川堆积物。第四纪冰川活动史是根据冰碛物的研究结果而恢复的。 (二)冰期划分与对比 欧洲阿尔卑斯山区是研究第四纪冰川的典型地区。1909年,德国彭克和布吕克纳根据阿尔卑斯山冰川沉积物的研究,划分恭兹、民德、里斯、玉木4个冰期和3个间冰期。其后世界各地根据当地冰川沉积物的研究都划分出相应的冰期,并与阿尔卑斯山冰期对比。二战后,经过对欧洲阿尔卑斯山冰川沉积的研究,认为典型的4次冰期是距今70—80万年以来发生的冰期,在这4次冰期之前又划分出多瑙和比伯两次冰期。 李四光研究庐山冰川遗迹,把中国第四纪冰川划分为鄱阳、大姑、庐山3个冰期。近年对新疆、祁连山、西藏、云南等地高山冰川进行了深入研究,在3000m以上的高山地带发现距今约1万年的冰川遗迹,如遗留在高山顶上的冰川湖,称这次冰期为大理冰期。第四纪冰川是客观存在,气候曾经出现多次寒暖交替也是事实。对中国东部是否普遍存在过第四纪山地冰川,当前还存在争论。(三)植被迁移和海平面升降 由于冰期和间冰期更替,导致生物迁移和海平面变化。冰期期间,气候寒冷干旱。距今1.8万年为玉木冰期最盛时期,北半球中纬地区气温下降10—15℃,苔原由60°N移到45°N,中国多年冻土南界南移到40°N。随冰期和间冰期大陆冰盖的进退,植物发生周期性南北迁徙,植被移动范围最大可达纬度30°。目前正处于冰后期,也可能是另一间冰期,但地史上有的间冰期气温比现在高2—3℃。第四纪冰期,海平面有明显升降变化。冰期来临时,地球表面大量水以冰的形式积累在大陆冰盖和山地冰川中;间冰期时冰盖和冰川融化,大量的水回归海洋。据推算,末次冰期时冰川体积约71.36×106km3,现在全球冰川体积约24.06×106km3,冰期比现在约多47.30×106km3,相当海水下降132m。故在冰期内,许多浅海滩露出海面,使原来为海水隔绝的大陆或岛屿有部分相连,为生物迁徙提供了条件。末次冰期结束后海面逐渐回升,距今约6000年时海平面达到现在位置。 全新世 全新世与更新世的分界是以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期结束、气候由寒转暖为标志,因此也称冰后期。 全新世海面变化显著,冰后期海面迅速上升,到距今11000年时,海面上升到—60m位置。距今6000年时,海面上升到目前位置,但仍有一定幅度的波动。全新世气候总的趋势是转向温暖,但气候波动明显。以欧洲为例,公元前12000年气温迅速上升,但到公元前约10000年,气候又转为寒冷;前8500—7600年、前1000—500年,都处于寒冷期;在1550—1850年这一阶段,又是一个明显的寒冷期,称“小冰河期”,年平均气温比现在约低2℃。19世纪以后,气候又转为温暖,冰川后退。 中国全新世气候变化规律大致和欧洲相同。竺可桢根据中国古代物候记录,曾论述近5000年来的温度变化,明显存在4个温暖期和4个寒冷期。在前2000年中,即从仰韶文化到安阳殷墟时期,黄河流域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冬季平均温度高3—5℃。在后3000年中,气候有一系列冷暖波动,周期约为400—800年,年平均温度变化范围为0.5—1℃。竺可桢认为气候波动是世界性的。 2

地质说明书管理规定

地质说明书管理规定 (暂行) 地质说明书是矿井生产重要的技术基础资料,它直接关系到采掘工程的合理布局,日常生产的合理安排,煤炭资源的合理开采和矿井的安全生产。为了使之更好的配合和服务于生产,特制定本办法: 一、一般要求: (一)各矿地测部门所提供的地质说明书的编制格式要符合集团公司下发的统一标准,正式打印。并依据技术程序,有相关人员签字。说明书打印装订整齐美观,无错漏字,文字通顺,表达准确文图一致,附图内容齐全,平剖面图一致,图纸色泽均匀,注字盖印或微机制图。 (二)技术部门所需的采区地质说明书、工作面回采和掘进地质说明书及各类巷道的掘进地质说明书,应根据矿井生产接续安排,提前下达由总工程师签字的编制委托书,其委托编制时间应符合以下要求: 1、采区设计所需地质说明书至少应在设计前二年通知,在正式设计前三个月提交。 2、回采工作面所需地质说明书,应在采面掘出后五天内提交。 3、掘进各类巷道所需的地质说明书应提前一上月通知,在设计前十五天交付。 地测科必须按委托书要求的时间及时提供。 (三)地质说明书编写时,除将根据技术部门设计要求所需的巷道、峒室绘制在煤层底板等高线图上外,还应将工作面四邻100m范围内查明的因工作面掘进或回采而影响的地面建筑物、井下巷道、采空区以及各类保护煤柱等绘制在图上,并在说明书文字中予以说明,需采取措施的应叙述清楚。

二、地质说明编制前,地测科应组织地质、水文、测量、通风各专业进行会审,重点查明以下情况: 1、区域内地面建筑物、铁路、公路、河流、水库、大坝及积水坑;对新生产的建筑物和积水塌陷坑应及时测绘,并填到采掘工程平面图上;对需留设的建筑物、巷道和边界保护煤柱进行检查、校核。 2、区域内四周和上覆煤层的采掘状况,揭露的地质构造、煤层及顶底板、陷落柱及岩浆侵入体情况。 3、分析区域内及附近对采、掘有水害威胁的巷道及采空区,重点是掘进工作面上方20m内,回采工作面上方40m内或采掘工作面四周20m以 内有积水(黄泥浆)的巷道和采空区。 4、排查区域内已有的地面钻孔情况,分析对采掘可能造成的影响。 5、区域内岩浆岩侵入、瓦斯、煤尘及自燃发火情况。 三、地质说明书的内容要求 (一)、采区地质说明书 文字部分: 1、简述采区位置、范围、四邻关系,上下限标高及埋深,井上下对照关系、地面高程。 2、简述采区范围内已有的勘探钻孔孔号,见煤及构造情况,水文情况,终孔层位及深度,封孔结论,以及对采掘可能造成的影响。 3、概述相邻采区实见地质及水文地质情况。 4、详细叙述采区内煤岩层产状及变化情况,断层及褶皱的产状,分布范围及控制程度,对开采可能造成的影响。 5、详述区内可采煤层的赋存情况,煤层厚度、结构及变化情况,可采范围和可采性预测,评价煤层的稳定性。煤层物理特征及工业指标情况。

铀矿地质基础研究和勘查技术研发重大进展与创新分析

铀矿地质基础研究和勘查技术研发重大进展与创新分析 发表时间:2018-05-25T10:09:30.91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8期作者:康露 [导读] 摘要:在我国铀矿地质技术实际研究的过程中,已经研发了先进的勘察技术方式,树立了正确的技术观念,能够加大勘察技术力度,创建多元化的教育管理体系。 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二九一大队广东佛山 528100 摘要:在我国铀矿地质技术实际研究的过程中,已经研发了先进的勘察技术方式,树立了正确的技术观念,能够加大勘察技术力度,创建多元化的教育管理体系。下文主要针对铀矿地质基础进行了合理的研究,能够通过勘察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提升管理工作效果,为其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铀矿地质;基础研究;勘察技术研发 在新时期发展的过程中,铀矿地质基础勘察技术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与重视,可通过勘察技术的创新研究,建立多元化的管理与控制机制,提升铀矿地质勘察技术的研发质量与效果,满足当前的实际发展需求。 一、铀矿基础地质与成矿理论创新分析 (一)铀矿基础地质分析 在铀矿基础地质实际分析的过程中,需根据成矿类型与区域带的情况进行划分,加大管理工作力度,创新铀矿基础地质的分析机制,提升整体勘察技术方式的工作效果。在此期间,应明确典型铀矿床成矿模式,创建合理的预测评价模型,在建立模型的情况下,增强整体勘察技术的应用效果,全面提升整体研究工作效果,充分发挥先进勘察技术的积极作用。同时,在实际研究中需创建典型的铀矿床成矿模式,总结丰富的经验,创建思维空间的概括与总结分析体系,研究控矿与成矿地质因素,创建科学的分析机制。为了更好的进行研究,需建立专业化的铀矿基础数据库系统,在数据库系统的支持下,形成良好的管理体系,合理使用先进的GIS技术方式创建数据平台,更好的针对成果数据库进行评价语研究,提升数据库系统的建设效果。为了更好的开展勘察工作,需开展全国铀矿的潜力评价工作,明确各方面评价要求与特点,更好的进行潜力评价,提升整体铀矿资源的调查效果。另外,在研究工作中,需开展铀矿床的研究与评价工作,明确具体的工作目的,总结丰富的工业类型铀矿成矿规律,建立专门的找矿与预测模型,更好的开展矿产资源的论证工作,提升指导工作效果。在此期间,应当根据具体的工作特点与要求,创建铀矿地质基础的分析与研究,开展勘察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提升工作效果,满足当前的工作要求。对于花岗岩类型与火山岩类型的铀矿而言,应针对勘察技术进行合理的研发与创新,加大铀矿地质基础的研究力度,提升整体勘察技术的应用效率与质量,满足当前的实际发展需求。对于砂岩类型的铀矿而言,在实际建设与研究的过程中,需创新管理内容与形式,加大管理工作力度,更好的开展研究工作。在铀矿成矿实验的过程中,需创建合成无机[U(CO3)3(H2O2)]进行合理的研究,在科学开发勘察技术的过程中,协调各方面工作之间的关系,加大管理工作力度,创建有机化的管理体系。 (二)铀矿成矿理论的创新 在针对铀矿成矿理论进行创新的过程中,需树立正确观念,加大管理工作力度,协调各方面铀矿成矿工作之间的关系,利用合理的方式开展热点铀矿与深源铀矿等理论研究与创新工作,加大改革力度,更好的针对铀矿核心因素进行合理的创新,提升管理工作效果。 二、铀矿资源预测评价技术创新研究 在铀矿资源预测评价的过程中,需开展评价技术的开发与创新工作,制定完善的技术方案,加大技术研究与开发力度,提升评价技术的应用效果。 (一)铀矿资源预测评价集成技术 在应用集成技术的过程中,需开展大型层间氧化带的砂岩类型铀矿预测评价工作,建立现代化的勘察技术体系,提升整体技术方式的应用效果。在此期间,可以应用分量化探技术开展工作,创新技术体系,合理配置多项技术,提升集成技术的应用效果。且在技术管理的过程中,需创建先进的管控体系,明确各方面要求与目的,提升整体工作效果,优化管理工作模式与体系,提升整体技术的应用效果。 (二)开展地质评价与预测工作 在地质评价的过程中,需合理使用管理方式与技术方式创新管理内容,提升铀矿地质基础的勘察技术研究效果,创新技术内容与形式,全面提升勘察技术的应用效率与质量,创新勘察技术形式。为了更好的对铀矿进行测定,在实际工作中需创新管理内容与形式,协调各方面工作之间的关系,增强勘察技术的创新效果,在合理开发勘察技术的情况下,更好的总结勘察技术资源[1]。 (三)建立全国铀矿资源的潜力测定技术系统 在全国铀矿资源潜力测定的过程中,需创建专业化的定量预测评价技术系统,制定完善的管理方案,针对技术进行合理的创新与研发,提升技术的创新效果,增强整体工作的可靠性与有效性,满足实际发展需求。同时,在全国铀矿资源潜力测定的过程中,需创新技术内容,加强管理工作力度,提升整体技术的应用效果,更好的完成铀矿资源的测定与研发任务,以此提升整体工作效率与质量,满足当前的实际发展需求[2]。 结语 在铀矿地质基础研究的过程中,需合理开发与创新勘察技术,制定完善的勘察技术方案与模式,在研究技术方式的过程中,提升整体工作效率与质量,加大技术开发与管理力度,全面提升我国铀矿地质勘查技术的创新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子颖,秦明宽,蔡煜琦, 等.铀矿地质基础研究和勘查技术研发重大进展与创新[J].铀矿地质,2015(z1):141-155. [2]李子颖,秦明宽,蔡煜琦, 等.铀矿地质基础研究和勘查技术研发重大进展与创新[C].//《铀矿地质》2015增刊12015.

水文地质钻孔编录表格[全套]

钻孔施工报告 项目名称: 孔号: 位置: 坐标: 孔口标高: 施工单位: 机长: 现场技术人员: 钻探时间:自:年月日 至:年月日

目录 1、设计书 2、地质技术予设 3、开孔通知书 4、岩心编录 5、简易水文地质观测 6、抽水试验结构记录 7、抽水前静止水位观测 8、钻孔抽水试验观测记录 9、钻孔抽水试验恢复水位观测记录 10、钻孔(井)下管记录 11、钻孔(井)下泵记录 12、计算数据及成果 13、钻孔(井)验收书 14、施工小结

设计书 一、施工目的: 二、设计依据: 三、施工现场附近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简况: 四、水文地质钻探技术要求: 五、抽水试验要求: 六、其它: 如出现设计外的其他情况,将由现场指挥部技术组研究相应的处理方案。设计:审核:技术负责:

地质技术予设

开孔通知书 号机台: 根据施工安排,你已移机至号钻孔位置上,该孔设计孔深为米,经现场技术人员核查,钻机施工位置符合要求,现准许开钻,钻进中请按相关要求施工,并接受技术人员的质量管理,在到达设计孔深后及时报请验收人员进行终孔。 特此通知。 (本通知书一式两份,机台一份,存档一份。) 现场技术人员签字:签字日期:年月日 机台负责人签字:签字日期:年月日 号孔拆装线 开孔通知书 号机台: 根据施工安排,你已移机至号钻孔位置上,该孔设计孔深为米,经现场技术人员核查,钻机施工位置符合要求,现准许开钻,钻进中请按相关要求施工,并接受技术人员的质量管理,在到达设计孔深后及时报请验收人员进行终孔。 特此通知。 (本通知书一式两份,机台一份,存档一份。) 现场技术人员签字:签字日期:年月日 机台负责人签字:签字日期:年月日

工程地质编录(描述)模板

工程地质编录模板 注意事项 1、在钻探前必须明确本工点内是否出露(或隐伏)断层、破碎带!在钻探过程中发现破碎带必须仔细描述,并及时反映到地质组! 2、对斜坡钻孔一定要注意观察周围地形地貌,看是否有滑坡发育,一旦发现软弱层及时向地质组反映! 3、初始水位和稳定水位必须按要求量测! 4、钻探过程中发现溶洞,对其深度、大小、特征等必须严格准确把握和描述! 5、在土类颜色变化明显时、基岩换层处必须要分层,并详细描述。 一、土类描述 1.1黏性土(黏土、粉质黏土) 描述应包含内容: ××色,潮湿程度,夹杂物及其主要成份是××,夹层情况,是否含砾、卵石及百分比含量、光泽反应等。 注:光泽反应就是切面对光线的反应,一般情况下描述为“光滑”、“稍有光滑”、“粗糙”。 示例: 黏土:黄褐色,硬塑(坚硬、软塑、流塑),18.4m以下为坚硬,切面光滑,夹杂少量碎石,碎石成份为强风化灰岩,棱角状,一般粒径为2~20mm,最大粒径为25mm;土质均匀,手可搓成细于0.5mm的长条。 粉质黏土:黄褐色,硬塑(坚硬、软塑、流塑),夹杂少量碎石,碎石成份以灰岩为主,棱角状,一般粒径为2~20mm,最大粒径为25mm。 粉质黏土:黄褐色,硬塑,20.0m~30.5和40.5m以下为坚硬,局部夹少量铁锰氧化物,其中28.5~29.5m、35.5~37.0m夹杂砾石,砾石成份以灰岩为主,棱角状,一般粒径为3~20mm,最大粒径为50mm。 1.2粉土 ××色,密实程度,潮湿程度,夹杂物及其主要成份是××,层理及夹层情况,

是否含砾、卵石及百分比含量等 示例: 粉土:黄褐色,6.2~6.7m为灰白色,密实,稍湿,手捏有砂感,不能搓条,含约5%细砂,局部夹黏土、杂砾石,砾石成份以灰岩为主,浑圆状,一般粒径为5~20mm,最大粒径为80mm。 1.3砂土(粉、细、中、粗、砾) ××色,密实程度,潮湿程度,主要成份是××,级配良好(或差),有无黏粒 (或估计黏粒含量)等 示例: 粉砂/细砂/中砂/粗砂/砾砂:灰白色,松散/稍密/中密/密实(根据标贯试验确定),稍湿/潮湿(初见水位以下)/饱和(稳定水位以下),砂粒成分为长石,石英,粒径为5~8mm,偶见卵石,粒径为10~50mm,其中7.0~7.3m夹粉质黏土。 粉砂:指的是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50%,有轻微粘着感。 黄褐色,密实,饱和,主要成份为石英、长石,级配差,含有约10%的粉质黏土中砂:黄褐色,中密,饱和,主要成份为石英、长石,级配好。 砾砂:砾砂是砂土中砾粒(粒径大于2毫米)含量占总质量25%~50%的砂。 黄褐色,中密,饱和,级配差,主要成份为石英、长石,其中26.9-28.9m 含圆砾较多,粒径一般为2~20mm,最大粒径为50mm。 1.4碎石土类(砾石土、碎石土、卵石土) ××色,密实程度,潮湿程度,碎石类土的主要成份是强风化××岩,碎石粒径一般××~××mm,最大粒径为××mm,磨圆度;充填物成份及比例; 示例: (1)细/粗角砾土:灰褐色夹褐黄色,松散/稍密/中密/密实(根据标贯试验确定),稍湿/潮湿(初见水位以下)/饱和(稳定水位以下),粒径一般为10~20mm,尖棱状,成分为石英砂岩及灰岩,充填约20%粉质黏土。 (2)细/粗圆砾土:黄褐色夹紫红色,松散/稍密/中密/密实(根据标贯试验确定),稍湿/潮湿(初见水位以下)/饱和(稳定水位以下),粒径一般为10~20mm,浑圆状和圆棱状,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充填约15%粉质黏土,中下部达30%。

地质填图要求及规范

一、1:1000地质剖面 (一)工作方法 1.地质剖面测量是地质填图工作的基础,因此在填图工作之前,测制1-2条完整的地质剖面,比例尺采用1:1000,用以划分填图单元,研究地层及构造,为1:10000地质填图服务。 2.剖面线应垂直地层走向布置,位置应选择在地层层序较齐全,相带明显,构造简单,接触关系和标志层清楚,基岩出露较好,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为确保剖面的实测精度,剖面上的地层、矿层界线、构造线若被浮土掩盖,应予揭露。 3.实测剖面应逐层对岩石和地质矿产特征进行细致的观察描述,系统地采集标本,按不同岩石类型分层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 4.地质剖面用半仪器法测制,采用定地质点的方法进行。分层距离用皮尺丈量,地质体出露宽度在1米以上者在图上应有表示,小于1米,具有特殊地质意义的地质体应放大表示。 5.实地分层界线用小红旗作标记。 6.地质记录内容应全面、准确,地质体产状及所采各种样品应按分队的统一格式标绘于剖面图相应位置上,并做文字记录。 7.根据实测地质剖面和其它地质工作所取得的各项地质资料建立较合理的地层层序,查明岩层厚度,岩性、岩石组合特征,物质成份,岩相组合等。研究地层、岩石的含矿性,尽可能确定其时代,选定标志层,划分填图单元。 8.地质剖面图的内容和布局参照附图1。要加强导线平面图的绘制,

绘制方法采用展开法,表示内容:导线、导线点、产状(可选择表示)、地质界线、地层代号、含矿层、断层、主要地物等。 9.进行地层厚度计算工作。用统一表格,采用下述公式计算。 D=L(sin α〃cosβ〃sinγ±cosα〃sinβ) 式中:D-岩层真厚度; L-斜坡距 α-岩层真倾角 β-地层坡度角 γ-剖面线与地层走向线的夹角。 地形坡向与岩层倾角相反时用“+”,相同时用“-”。 10.随着剖面测制工作的进展,应加强室内整理工作,特别是当日整理、 文字记录补正、图件绘制及着墨。 11.编写剖面地质小结。内容为: (1)前言 a.剖面测制的目的; b.剖面线位置、方向、座标、长度、测制方法; c.工作起始、完成日期、工作单位及主要工作人员; d.完成主要工作量:剖面长度、标本、样品件数。 (2)地质成果 a.简述剖面测制区的区域构造部位及地层、构造特征;

铀矿地质行业标准

核地质标准一览表(地质、物化探部分) 2005年9月 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 1GB/T10630—97放射性矿产地质术语分类与代码 2EJ/T276—1998铀矿水化学找矿规范 3EJ/T299—1998铀矿床水文地质勘探规范 4EJ/T353—881:20万铀矿遥感地质技术规定 5EJ/T363—1998地面Y能谱测量规范 6EJ/T366—89铀矿地质采集格式 7EJ/T551—91铀矿资源评价规范 8EJ/T605—91氡及其子体测量规范 9EJ/T611—2005 γ测井规范 10EJ/T701—92铀矿水化学编图规范(1:200000) 11EJ/T702—92铀矿地质普查规范 12EJ/T703—92铀矿地质详查规范 13EJ/T749—93放射性矿产资源勘查管理数据采集格式与代码 14EJ/T864—94铀矿地质勘探规范 15EJ/T830—94铀矿普查测量规范 16EJ/T831—94地面Y总量测量规范 17EJ/T832—94碳硅泥岩型铀矿找矿指南 18EJ/T865—94铀矿探矿工程地质物探原始编录规范19EJ/T866—94铀矿地质填图规范(1:2000) 20EJ/T867—94铀矿地质填图规范(1:10000) 2l EJ/T847—94放射性矿产资源探矿工程综合管理数据采集格式与代码 22EJ/T909.1—94铀矿资源评价方法主观概率法 23EJ/T909.2—94铀矿资源评价方法矿床规模频率法 24EJ/T909.3—94铀矿资源评价方法成矿成功树法 25EJ/T909.4—1996铀矿资源评价方法矿床模型法 26EJ/T909.5—1999铀矿资源评价方法专家系统法 27EJ/T909.6—1999铀矿资源评价方法丰度估计法 28EJ/T909.7—1999铀矿资源评价方法体积估计法 29EJ/T920—95陆相沉积盆地铀矿找矿指南 30EJ/T956—95水的放射性组份检测取样规程 31EJ/T969—95铀矿区域地质调查规范(1:200000) 32EJ/T974—95铀矿区域地质调查规范(1:50000) 33EJ/T975—95铀矿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勘查通则 34EJ/T976—95花岗岩型铀矿找矿指南 35EJ/T980—95车载Y能谱测量规范 36EJ/T983—95铀矿取样规程 37EJ/T995—1996放射性矿产资源坑探规程 38EJ/T996—1996火山岩型铀矿找矿指南

1比2000地质填图工作细则

1:2000地质填图工作细则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展,国土资源大调查向西部倾斜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为满足其要求,提高地质工作的质量,特制订本细则。 1:2000(或1:1000)地质草测的目的在于扩大矿床储量,圈定矿化带及矿体,查明岩相、构造与矿化体的关系,发现新的矿产地等问题。 一. 地质剖面 (一)剖面的测制 1.地质剖面测量是地质填图工作的基础,因此在填图工作之前,测制1-2条完整的地质剖面,比例尺采用1:500,用以划分填图单元,研究地层及构造,为地质填图服务。 2.在注意收集以往的地质资料,并对工区进行了踏勘,了解了地层分布层序,矿体分布及矿化范围,主要岩石类型、地质构造特征等的基础上选择剖面位置。即剖面线应垂直地层走向布置,位置应选择在地层层序较齐全,相带明显,构造简单,接触关系和标志层清楚,基岩出露较好,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为确保剖面的实测精度,剖面上的地层、矿层界线、构造线若被浮土掩盖,应予揭露。 3.剖面总方向与地层主要走向应大致垂直,其间夹角应大于60°,长度视工作范围而定。 4.剖面用半仪器法测制,采用定地质点的方法进行。 5.剖面端点用木桩留作标记。实地分层界线用小红旗作标记。分层位置从皮尺上直接读取并标于剖面上和记录于记录表中。

6.在测制剖面过程中,必须按比例尺要求详细分层,分层距离用皮尺丈量,地质体出露宽度在0.5米以上者在图上应有表示,小于0.5米,具有特殊地质意义的地质体(如矿化层、标志层)应放大表示。 7.实测剖面应逐层对岩石和地质矿产特征进行细致的观察描述,系统地采集标本,按不同岩石类型分层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 8.地质记录内容应全面、准确,地质体产状及所采各种样品应按有关规范的统一格式标绘于剖面图相应位置上。在作文字记录时,首先注明时间、地点、剖面编号、参加人员及分工,然后逐项填写表格内容:导线号、方位、导线长、坡角、产状等,逐层对岩石或地质体特征进行观察描述。格式如下: (导线号)0-1导 (方位)160° (导线长)100米 (坡角)+5° (分层位置)5米 (层号)② (岩性名称)砂岩 (岩性描述)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份、特征、含量、矿化、蚀变特征岩层宏观特征、产状等。采集样品 9.根据实测地质剖面和其它地质工作所取得的各项地质资料建立较合理的地层层序,查明岩层厚度,岩性、岩石组合特征,物质成份,岩相组合等。研究地层、岩石的含矿性,尽可能确定其时代,选定标志层,划分填图单元。 10.随着剖面测制工作的进展,应加强室内整理工作,特别是当日整理、 文字记录整饰、图件绘制及着墨。 11.编写剖面地质小结。内容为:

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研究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

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研究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DZ/T ××××—2011(代替DZ/T0079-93) 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研究 技术要求 Technical Requirements of Integrated Compilation and Study on Geological Data about Solid Mineral Exploration (征求意见稿) 2011-×-×发布2011-×-×实施

前言 本标准是根据多年来矿产勘查、开发实践及相关研究成果,在《固体矿产普查勘探地质资料综合整理规范(试行)》(地矿字〔1980〕290号)、《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规定》(DZ/T0079-93)的基础上,参照《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 17766-1999)、《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 13908-2002)、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DZ/T 0033-2002)和《铀矿地质勘查规范》(DZ/T 0199-2002)等18个矿种(类)规范、以及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编制。 本标准的附录A是规范性附录,B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矿产资源储量司,国土资源标准化研究中

心、中国冶金地质总局,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中国黄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化地质矿山总局,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核工业地质局。 本标准起草人: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负责解释。

2017-2郭万良学会--地质学会培训授课内容分析

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工作相关要求 一、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工作的依据 (一)法律、法规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1986年3月19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根据1996年8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的决定》修正)第十三条:国务院矿产储量审批机构或省、自治区、直辖市矿产储量审批机构负责审查批准供矿山建设设计使用的勘探报告,并在规定的期限批复报送单位。勘探报告未经批准,不得作为矿山建设设计的依据。 2、《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1994年3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52号发布) 第十九条:矿产资源勘查报告按照下列规定审批: ⑴供矿山建设使用的重要大型矿床勘查报告和供大型水源地建设使用的地下水勘查报告,由国务院矿产储量审批机构审批; ⑵供矿山建设使用的一般大型、中型、小型矿床勘查报告和供中型、小型水源地建设使用的地下水勘查报告,由是、自治区、直辖市矿产储量审批机构审批; 第二十三条:矿山企业关闭矿山,应当按照下列程序办理审批手续: ⑴开采活动结束的前一年,向原批准开办矿山的主管部门提出关闭矿山申请,并提交闭坑地质报告; ⑵闭坑地质报告经原批准开办矿山的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会同矿产储量审批机构批准。 3、《关于调整矿业权价款确认(备案)和储量评审备案管理权限的通知》(国土资发[2006]166号)对储量评审备案权限作出如下调整: 国土资源部负责颁发勘查许可证和采矿许可证的,矿产储量评审备案工作由部负责,其余由各省(区、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评审机构的评审范围做相应的调整。 4、《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1998年2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

地质学基础考点总结

地质学基础必考知识点总结 1.地质学是主要研究固体地球的最外层,即岩石圈(包括地壳、上地幔的上部),也涉及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下更深部位,以及某些地外物质的学科。它是地学(地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P1 2.地质学的研究方法:(1)野外调查(2)室内实验和模拟实验(3)历史比较法——P4 3.如果把地球看成一个理想的扁球体(旋转椭球题),并且内部密度无横向变化,所计算出的重力值,称理论重力值。但由于各地海拔高度、周围地形以及地下岩石密度不同,以致所测出的实际重力值不同于理论重力值,称为重力异常。——P16 4.地面上没一点都可从理论上计算出它的磁偏角和磁倾角。如磁偏角和磁偏角与理论不符时,叫做地磁异常。——P19 地球内部储存着巨大的热能,这就是常说的地热。——P20 5.在年常温层下,地温随深度而增加,此增温规律可以用地热增温级或地热梯度表示。所谓地热增温级是指在年常温层以下,温度每升高1°C是所增加的深度,单位是m/°C。地热增温级的平均数值时33m/°C.地热增温级的倒数叫地热梯度。——P20-21 6.地球的圈层结构:外三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内三圈:地壳、地幔、地核——P24 7.研究地球内部构造主要是利用地震波的传播变化,地震波分为纵波(P)和横波(S)。P 可以通过固体和流体,速度较快;S只能通过固体,速度较慢。——P27 8.莫霍面(33km)【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P、S速度都增加;古登堡面(2900km)【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P突然速度降低,S则完全消失。——P28 9.地壳化学元素有O、Si、Al、Fe、Ca、Na、K、Mg 8种主要元素。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称为克拉克值。——P30 10.地壳的结构:上层地壳(硅铝Sial层、沉积质层)【特点:非常薄,在海洋地区变薄甚至完全缺失】,是个不连续圈层】和下层地壳(硅镁Sima层、玄武质层)【厚度可达30km,是个连续圈层】——P32 11.地壳的类型:陆壳【厚度较大,具双层结构,即在玄武质层上有花岗质层(表面的大部分地区有沉积岩层)】、洋壳【厚度较小,一般只有单层结构,即玄武质层,其表层为海洋沉积层所覆盖】、过渡型地壳。——P32 12.上地幔顶部与地壳合称为岩石圈。——P33 13.软流圈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以下,部分熔融,具有较大的塑性或潜柔性,是岩浆的发源地。——P33 14.根据地震波P的变化情况,地核又可分为外核、过渡层和内核。——P34 15.地质作用是指作用于地球的自然力使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总称。分为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又分为风化(物理、化学和生物风化)、剥蚀(机械和化学剥蚀)、搬运(机械和化学搬运)、沉积(大陆和海洋沉积/ 机械、化学和生物沉积)和成岩作用。内力作用又分为构造运动(水平和升降运动)、岩浆活动(喷出和侵入作用)、变质作用和地震。——P35、37 16.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1)地内热能(2)重力能(3)地球旋转能(4)太阳辐射能(5)潮汐能(6)生物能——P36 17.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P38 18.岩石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一定的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他是构成地壳及地幔的主要物质。——P39 19.矿物按照其化学组成,可以分为单质矿物(如金、石墨和金刚石等)和化合物。——P45 20.类质同像是指在结晶格架中,性质相近的离子可以相互顶替的现象。——P45

地质勘察任务书模板

地质勘察任务书标准模板 编制日期 审核日期 批准日期 修订记录 目录

1、项目概况 (3) 1.1工程名称 (3) 1.2工程地址 (3) 1.3建设单位 (3) 1.4项目概况 (3) 1.5勘察范围 (3) 1.6勘察阶段 (3) 1.7勘察周期 (3) 2、勘察阶段划分与选取 (4) 2.1 勘察阶段划分表 (4) 2.2 勘察阶段选取原则 (5) 3、各阶段地质勘察基本要求 (6) 3.1、初步勘察基本要求 (6) 3.2 详细勘察基本要求 (7) 3.3 施工勘察基本要求 (8) 4、地质勘察技术要求 (8) 4.1、勘察依据 (8) 4.2 地勘方案编制要求 (9) 4.3 勘探钻点的布置要求 (10) 4.4、钻探作业要求 (12) 5、资料整理及报告编制内容要求 (15) 5.1、资料整理 (15) 5.2 、报告编制内容要求 (15) 5.3地质勘察报审查要点一览表 (16)

地质勘察任务书模板 1、项目概况 1.1工程名称 根据工程实际名称填写 1.2工程地址 根据工程实际地址填写 1.3建设单位 据实填写,必须与本项目开发公司名称一致 1.4项目概况 简述总体项目位置 应附图:总体项目城市位置图;宗地区域位置图、项目总图 1.5勘察范围 简述勘察范围;建设场地范围中若需修建大体量构筑物(如大型生化池)、泳池、重要管井等,应纳入勘察范围。 应附图:项目勘察范围图 1.6勘察阶段 简述勘察阶段划分 1.7勘察周期 简述勘察周期,从发出勘察外业进场通知书开始计算日期

2、勘察阶段划分与选取2.1 勘察阶段划分表

2.2 勘察阶段选取原则 1)用地面积200亩以上小区或复杂场地应分初步勘察和详细勘察两阶段进行勘 察; 2)单体建筑或200亩以下的住宅小区可直接进行详细勘察; 3)特殊复杂地质条件(如喀斯特地貌)或采用大直径桩(桩径不小于1m)的 项目,应根据施工现场实际需求进行施工勘察; 4)当项目存在超限边坡或深基坑时,为满足初设报审或基坑施工要求,建议直 接进行详细勘察或局部详细勘察。 5)本场地区域内有可以参考的《地质勘察报告》时,可跳过初勘步骤,直接进 行详细勘察,本场地无可参考《地质勘察报告》时,应进行初步勘察。初步勘察阶段应对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作出评价,对建筑总图布置提出建议。

1:2000 地质填图细则

1:2000地质填图工作细则

1:2000地质填图工作细则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展,国土资源大调查向西部倾斜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为满足其要求,提高地质工作的质量,特制订本细则。 1:2000(或1:1000)地质草测的目的在于扩大矿床储量,圈定矿化带及矿体,查明岩相、构造与矿化体的关系,发现新的矿产地等问题。 一.地质剖面 (一)剖面的测制 1.地质剖面测量是地质填图工作的基础,因此在填图工作之前,测制1-2条完整的地质剖面,比例尺采用1:500,用以划分填图单元,研究地层及构造,为地质填图服务。 2.在注意收集以往的地质资料,并对工区进行了踏勘,了解了地层分布层序,矿体分布及矿化范围,主要岩石类型、地质构造特征等的基础上选择剖面位置。即剖面线应垂直地层走向布置,位置应选择在地层层序较齐全,相带明显,构造简单,接触关系和标志层清楚,基岩出露较好,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为确保剖面的实测精度,剖面上的地层、矿层界线、构造线若被浮土掩盖,应予揭露。 3.剖面总方向与地层主要走向应大致垂直,其间夹角应大于60°,长度视工作范围而定。 4.剖面用半仪器法测制,采用定地质点的方法进行。 5.剖面端点用木桩留作标记。实地分层界线用小红旗作标记。分层位置从皮尺上直接读取并标于剖面上和记录于记录表中。 6.在测制剖面过程中,必须按比例尺要求详细分层,分层距离用皮尺丈量,地质体出露宽度在0.5米以上者在图上应有表示,小于0.5米,具有特殊地质意义的地质体(如矿化层、标志层)应放大表示。 7.实测剖面应逐层对岩石和地质矿产特征进行细致的观察描述,系统地采集标本,按不同岩石类型分层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 8.地质记录内容应全面、准确,地质体产状及所采各种样品应按有关规范

铀矿勘查地质报告编写规范

铀矿勘查地质报告编写规范 篇一:铀矿地质勘查规范 铀矿地质勘查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我国非地浸型铀矿地质勘查的目的任务,研究程度,控制程度,工作及质量要求,可行性评价工作,铀矿资源/储量分类依据及类型条件、铀矿资源/储量估算等。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GB/T17766-1999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GB/T13908-20XX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 DZ/T0033-20XX 固体矿产勘查/闭坑矿山地质报告编写规范 ZBD10001-1999 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 3 铀矿勘查的目的、任务 3.1 目的 铀矿勘查最终目的是为铀矿山建设设计或矿业权流转提供铀矿资源/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等必需的地质资料,以减少开发风险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3.2 任务

3.2.1 预查 通过对区内资料的综合研究、类比及初步野外观测、极少量的工程验证,初步了解预查区内铀矿资源远景,提出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的地区。 3.2.2 普查 通过对矿化潜力较大地区或物探、化探异常区,进行地表野外工作和施工少量的取样工程,以及可行性评价的概略研究,对已知矿化区作出初步评价,提出是否有进一步详查的价值,圈出详查区范围。 3.2.3 详查 采用各种勘查方法和手段,对详查区进行系统的工作和取样,并通过预可行性研究,做出是否具有工业价值的评价,圈出勘探区范围,为勘探提供依据。 3.2.4 勘探 是对勘探区加密各种取样工程,并通过可行性研究,为铀矿山建设设计提供依据。 4 铀矿勘查研究程度4.1 地质工作 4.1.1 预查阶段 收集、研究区域地质、矿产、物探、化探和遥感地质资料,在预查区采用有效的技术、方法,选择一至数条路线进行的综合铀矿地质路线踏勘。 4.1.2 普查阶段

钻探地质编录表模板

钻探地质编录表 回次编号孔深 (米) 岩芯 长 (米) 岩性 层 序 分层 深度 (米) 岩土描述备注粉质粘土 1 黄褐色,浅黄色,稍湿,可塑状,干强度中等,无摇振反应,韧性中 等,土不能搓成细条,刀切面较平整。 泥岩, 2 暗紫红色,紫红色,泥质结构,厚层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粘土矿物, 局部见浅绿色砂泥质斑块,井深0~m处岩心较软,呈碎块状,属强风化带, ~10m岩心较完整,呈短柱状、柱状,节长5~22cm,属中等风化。局部见构造裂隙。 砂岩, 3 灰白色,青灰色,中~细粒结构,厚~巨厚层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长石、 石英,含少量云母及暗色矿物,井深0~m处岩心较软,呈碎块状,属强风化带,~10m 岩心较完整,呈短柱状、柱状,节长5~22cm,属中等风化。局部见构造裂隙。 砂岩,灰白色,中~细粒结构,厚~巨厚层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 含少量云母及暗色矿物,岩心较完整,呈短柱状、柱状,节长11~37cm,属中等风化。 局部见构造裂隙。 泥岩,暗紫红色,紫红色,泥质结构,厚层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粘土矿物, 岩心较软,呈碎块状,饼状,属强风化带。 泥岩,暗紫红色,紫红色,泥质结构,厚层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粘土矿物, 局部见灰绿色绿泥石团块,岩心较硬,呈短柱状,柱状,属中等风化带。 素填土黄褐色、红褐色,由块石、粉质粘土组成,稍湿,较紧密,块石含量在40%~75%,为 人近期无序抛填。 1

勘察单位:重庆紫苑土地规划整治有限公司编录人:朱根深复核人:编录日期:2008 年月日 钻探地质编录表 工程名称:孔号:ZK 坐标:X: Y: Z: 回次编号孔深 (米) 岩芯 长 (米) 进尺 (米) 采取 率 (%) 层 序 分层 深度 (米) 岩性岩土描述备注 1 2

地质填图要求及规范

地质填图要求及规范 一、1:1000地质剖面 (一)工作方法 1、地质剖面测量:测制1—2条,比例1:1000,划分填图单元,研究地层和构造; 2、剖面线垂直地层走向,选择地层层序齐全,地层明显,构造简单,接触关系和标志层 清楚,基岩出露好,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 3、实测剖面逐层对岩石和地质矿产特征进行观察进行细致描述;层位地段采集标本,在 不同岩石类型分层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 4、地质剖面采用半仪器法测制,定地质点的方法进行。分层距离用皮尺丈量,地质体出 露宽度在1米以上的在图上表示,小于1米的有特殊代表性的地质体放大表示。 5、实地分层界线作上标记。 6、地质内容记录:全面、正确、地质体产状;各种样品按公司统一格式标注剖面相应位 置,做到文字记录。 7、地质剖面图和工作范围内的地质工资料建立合理的地层层序,查明地层岩性、岩石组 合,物质成分,岩相组合;分析地层、岩石的含矿性,选定标志层,划分单元。 8、图的内容:采用展开法,导线、导线点、产状、地质界线、地层代号、含矿性、断层、 主要地物等。 9、10、当日室内整理野外填图的工作内容。 10、编写地质工作小结其内容 (1)、前言剖面测制目的;剖面线位置、方向、坐标、长度、测制方法;工作起始、完成日期、公司名称、工作人员;工作量:剖面长度、标本、样品件数。 (2)、地质成果 a、简述剖面测制矿区地层构造特征; b、地层描述; c、岩浆岩及脉岩描述 d、构造 e、详细描述矿产 f、新的见解

(3)存在的问题 (二)、工作质量 1、记录 (1)、记录格式、描述内容、顺序、记量、单位等应该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2)、地层分明、突出重点、语言精、概念清、字迹明; (3)、分层及层间合理、清楚; (4)、岩石定性及岩性描述; (5)、其他与矿体有关的特征添加描述; (6)、岩(矿)层产状记明、正确、与剖面吻合。 2、剖面图 (1)、标明比例尺和图例:按有关标准; (2)、剖面起点,界线终点及工作位置,地质等数据正确; (3)、柱状图按照有关规范内容齐全; 3、实地控制程度 尽量把地质点布置的密度与相应的矿区有关的地质图件比例尺相应; 4、采样 (1)、代表性取样适用的矿种、数量符合要求; (2)、方法和样品重量达到要求; (3)、规范要求采样,位置、编号、文字等清晰标记,图表一致; 5、室内资料整理 (1)、野外现场编录的内容清晰,做到不漏; (2)、联系有关部门,反馈的信息,及时标注、补充相关资料等内容; (3)、有关文字、图件每一项完成应提交,做到妥善保管; 二、地质填图 (一)、工作方法 1、用原1:10000地质地形磁测图裁集1:2000磁异常C3、C4,C5图做勘探首靶区,采用穿越法加追踪进行; 2、观测点用半仪器、Gps结合丁点交汇手图,室内电子上图; 3、在填图中有难于弄别的岩性做好素描、拍照等后定性,再填补; 4、填图中发现重要的地质体进行追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