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学相关重要人物以及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学相关重要人物以及作品
马端临(约1254年宋理宗宝祐二年~1323年元英宗至治三年),中国古代宋元之际著名的历史学家。
字贵与,一字贵舆,号竹洲。
饶州乐平(今江西省乐平市)人。
其父马廷鸾为南宋右丞相,曾任南宋国史院编修官与实录院检讨官,以忤贾似道归里。
端临侍父家居,博极群书。
咸淳年间,漕试第一,以荫补承事郎。
宋亡,隐居不仕,历20余年专心著述《文献通考》。
父卒后,教授乡里,任慈湖、柯山二书院山长、台州儒学教授。
著有《文献通考》、《大学集注》、《多识录》。
所著《文献通考》348 卷,记上起三代,下终南宋宁宗嘉定五年 (1212)的典章制度。
唐天宝以前史实,以杜佑《通典》为基础作拾遗补缺;天宝以后至宋嘉定五年,加以续修。
共分24门,其中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五门为作者自创。
所载宋制尤详,多为《宋史》各志所未备。
《文献通考》为三通之一,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王懿荣(1845年—1900年)字正儒,一字廉生,山东福山(今烟台市福山区)古现村人。
中国近代金石学家、甲骨文的发现者和爱国志士。
光绪六年进士,授编修。
泛涉书史,尚经世之务,嗜金石,因见药店所售“龙骨”上的刻纹,发现甲骨文,,把汉字的历史推到公元前1700多年的殷商时代,开创了文字学、历史学研究的新局面。
为收藏殷墟甲骨的第一人。
三为国子监祭酒。
庚子八国联军入京时,投井死。
刘鹗(1857年10月18日—1909年8月23日),谱名震远,原名孟鹏,字云抟、公约。
后更名鹗,字铁云(刘铁云),又字公约,号老残。
署名“鸿都百炼生”。
汉族,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中国清朝末期小说家。
刘鹗自青年时期拜从太谷学派李光之后,终生主张以“教养”为大纲,发展经济生产,富而后教,养民为本的太谷学说。
他一生从事实业,投资教育,为的就是能够实现太谷学派“教养天下”的目的。
而他之所以能屡败屡战、坚韧不拔,太谷学派的思想可以说是他的精神支柱。
1909年8月23日因脑溢血病病逝,后归葬于江苏淮安。
罗振玉(1866年8月8日-1940年5月14日),字式如、叔蕴、叔言,号雪堂,永丰乡人,晚号贞松老人、松翁。
祖籍为浙江省上虞县永丰乡,出生在江苏省淮安县。
农学家、教育家、考古学家、金石学家、敦煌学家、目录学家、校勘学家、古文字学家,中国现代农学的开拓者,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奠基人。
对中国科学、文化、学术颇有贡献,参与开拓中国的现代农学、保存内阁大库明清档案、从事甲骨文字的研究与传播、整理敦煌文卷、开展汉晋木简的考究、倡导古明器研究。
他一生著作达189种,校刊书籍642种。
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字静安,又字伯隅,晚号观堂(甲骨四堂之一),谥忠悫。
浙江嘉兴海宁人,国学大师。
与梁启超、陈寅恪和赵元任号称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
中国新学术的开拓者,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金石学、甲骨文、考古学等领域成就卓著。
甲骨四堂之一。
王国维精通英文、德文、日文,使他在研究宋元戏曲史时独树一帜,成为用西方文学原理批评中国旧文学的第一人。
代表作有:《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等。
孙诒让(1848年9月16日-1908年)又名德涵,幼名效洙,字仲颂(冲容),别号籀庼,浙江瑞安人,清末经学家、教育家,被誉为有清三百年朴学之殿。
孙诒让13岁著成《广韵姓氏刊误》,18岁写成《白虎通校补》,一生著作达35种,在经学、史学、诸子学、文字学、考据学、校勘学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
孙诒让主要著作《周礼正义》为一生心力所瘁,为清代群经新疏中杰出之作;《墨子
间诂》为注墨的权威之作;《契文举例》为考释甲骨文开山之作;《温州经籍志》,被誉为“近世汇志一郡艺文之祖”;《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批注》二十卷,《四部别录》二卷,则是目录版本学的专著。
《契文举例》写于1904年,是第一部考订甲骨文的专著。
作者孙诒让是清代著名的汉学宗师和著名教育家,一生著作达35种,对经学、史学、诸子学、文字学、考据学、校勘学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
光绪二十九年(1903)刘鹗把他从河南安阳殷墟出土所得的部分甲骨拓片,印成《铁云藏龟》六册,孙诒让对刘鄂的《铁云藏龟》进行了专门的研究,考释其形义,用分类法把甲骨文字的内容作了区分,并对大部分单字逐个进行辨析,于次年(1904)写出《契文举例》二卷,为甲骨文的研究开辟了道路,成为此学的开山之祖。
《集古录》即欧阳修对家藏金石铭刻拓本所作题跋的汇集,收录周秦至五代金石文字跋尾400多篇。
其中碑刻跋尾占绝大多数,铜器铭文仅20多篇。
跋尾内容多偏重于史事评论,其目的在补正史传之阙谬,以传后学。
因跋尾是随题随录,无一定次序,所以《集古录》仅有卷帙次第而未按拓本时代先后排列。
后世刻本对原书次序进行了调整,将拓本按时代先后加以排列,并且在每条标题之下,注明原来卷帙的次第。
《金石录》三十卷,宋赵明诚撰。
赵明诚,字德甫,山东诸城人,对考古、金石、书画研究甚深。
《金石录》一书,著录其所见从上古三代至隋唐五代以来,钟鼎彝器的铭文款识和碑铭墓志等石刻文字,是中国最早的金石目录和研究专著之一。
全书共三十卷,前为目录十卷,后为跋尾二十卷,考订精核,评论独具卓识。
剥泐bāo lè
谓石料剥蚀断裂。
清叶廷琯《吹网录·二础云麾碑》:‚更数百年,原石且剥泐不可辨。
‛ 清叶廷琯《吹网录·守海盐县主簿王顼妻墓志铭》:‚土人垦地,得石刻一方,字画不工,而毫无剥泐。
‛
阮孝绪,生于齐高祖建元元年,卒于梁武帝大同二年,年五十八。
南朝梁陈留尉氏(河南尉氏)人,南朝梁目录学家,字士宗。
于普通四年(523)开始动笔,又得到刘杳的无私援助,普通末(约526)成《七录》12卷。
体例仿《七略》、《七志》而自定新法。
分为内外两篇,内篇有经典录、纪传录、子兵录、文集录、术技录;该目分类体系,自序称他勘酌王(俭)、刘(歆),其实,还吸取了荀勖、李充之长。
《隋书·经籍志》称“其分部题目,颇有次序”,同时也批评说:“剖析词义,浅薄不经”、“大体虽准向、歆,而远不逮也”。
隋许善心仿此目之体例,作有《七林》。
该目早佚,但《七录·序》载于道宣所著《广弘明集》中,赖以保存至今,成为研究中国目录学的一篇重要的文献。
卒后,门徒谥为文贞处士。
七略分为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七部。
中国第一部官修目录和第一部目录学著作。
西汉经学家、天文学家、目录学家刘歆在公元前6~前5年间编成,为政府新校本图书的总目录。
先是公元前26年汉成帝刘骜命光禄大夫刘向领导政府的校书工作:由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
校定本既成,概由刘向写一叙录,随书奏上。
刘向所写叙录单行录出后,汇编为《别录》,计有20卷。
公元前6年刘向死。
汉哀帝刘欣命刘歆继承父业,将新校本集中于天禄阁,综合编目成《七略》7卷。
《文献通考·经籍考》中国古代史志目录。
宋马端临撰。
马端临(1254~1323)字贵与,号竹州。
饶州乐平(今江西德安)人。
元初史学家、目录学家。
宋咸淳九年
(1273)中漕试第一。
宋亡后,为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他历22年时间,于元大德十一年(1307)撰成《文献通考》348卷,记述历代典章制度,至治二年(1322)刊行(见政书)。
《文献通考·经籍考》是《文献通考》24考中的第19考,共76卷。
著录自古迄宋现存图书约5000种,按经、史、子、集4部分类编排。
各部及各类之首有大小序,节引汉、隋、唐3代艺文志及宋代4部国史艺文志的大小序。
每类列入4部国史艺文志所著录的图书。
每条款目均有辑录体提要,辑录各种书目中的评论及其他有关资料,其中主要采用的是宋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和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等。
该书收罗繁富,体制完备,是著名辑录体提要目录,为后世所推重,清代朱彝尊的《经义考》、章学诚的《史籍考》和谢启昆的《小学考》均仿其例。
该书的版本除元、明、清刊本《文献通考》本外,还有1985年出版的新校本。
明弘治年间的何乔新曾单独刊行《文献通考·经籍考》。
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
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玉篇》中国古代一部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字书。
南朝梁大同九年(543)黄门侍郎兼太学博士顾野王撰。
顾野王(519~581)字希冯,吴郡吴(今江苏苏州吴中区)人,仕梁陈两朝。
《玉篇》卷首有野王自序和进《玉篇》启,为奉命而作(呈梁武帝之子萧绎)。
唐上元元年(760)由孙强增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陈彭年、吴锐、丘雍等重修。
现存《大广益会玉篇》已非野王原本;另有《玉篇》残卷存于日本,可能是顾氏原本(于《古逸丛书》中)。
【《玉篇》与《说文》】
改进地方较多
作为字典,《玉篇》比《说文》改进的地方较多:⑴先出反切,使读者见到一个字后就可以知道或了解它的读音;⑵引用《说文》的解释(这是《玉篇》作为后出者的优势,许慎便没有更早的字书可引);⑶尽可能举例,这是字典的血肉;
⑷对例子作必要的解释;⑸注意到一些一词多义的现象。
有时,《玉篇》没有明引《说文》,但也是根据后者而来,如:‚吮,欶也‛,‚极,栋也‛;没有明引古训,实际由古训而来,如‚噎忧不能息也‛出自服虔《通俗文》,‚极,中也‛出自《书·洪范》‚建用皇极‛伪孔传。
与说明字形不同
《玉篇》与《说文》以说明字形为主不同,而以说明字义为主,所以不再像《说文》那样说‚从某,某声‛,同时也不限于本义,而是把一个字的多种意义罗列在一起。
这样实际上已开后代字典的先河,《玉篇》在这方面有它的创造性。
从顾野王的原本来看,每字下不仅注明字义,而且举出见于古籍的例证和前人的注解,先经传,后子史文集,最后是字书、训诂书,极其详备,字有异体也分别注明,跟今本很不一样。
顾野王在自序中说:‚六书、八体,今古殊形。
或字各而训同,或文均而释异,百家所谈,差互不少。
字书卷轴,舛错尤多,难用寻求,易生疑惑。
猥承明命,预缵过庭,总会众篇,校雠群籍,以成一家之制,文字之训以备。
‛这说明他作《玉篇》的宗旨是要综合众书,辨别形体意义的异同,网罗训释,以成一家之言。
《字林》收字 12000多字,《玉篇》比《字林》多4000多字,这是在《字林》之后一部承前启后的重要著作。
可惜后来经过孙强增删,又经陈彭年等重修,原书体列已大改变。
《說文解字》簡稱《說文》,是東漢經學家、文字學家許慎編著的文字工具書,成書於漢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說文解字》是
我國第一部按部首編排的字典。
全書共分540個部首,收字9,353個,另有“重文”(即異體字)1,163個,說解共用133,441字,原書分為目錄一篇和正文14篇。
原書現已失落,但其中大量內容被漢朝以後的其他書籍引用,並有北宋徐鉉於雍熙三年(986年)校訂完成的版本(稱為“大徐本”)流傳至今。
宋以後的說文研究著作多以此為藍本,例如清朝的段玉裁注釋本。
《說文解字》是科學文字學和文獻語言學的奠基之作,在中國語言學史上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臧荣绪(414~488),南朝齐东莞莒人。
荣绪出生在官宦之家。
祖父奉先曾任建陵(今江苏泰县)令,父庸民曾任国子学助教。
荣绪幼年丧父,靠自己劳动养家,“躬自灌园,以供祭祀”。
因此,后有“灌园叟”的别号。
荣绪笃志好学,酷爱“五经”,自号“被褐先生”。
青年时期与朋友一起,钻研历史典籍,穷本溯源,为著书立说准备资料。
荣绪虽博学多才,但从不愿为官。
数次征辟从不就任。
在京口教书时,南徐州刺史曾请其任西曹,举秀才,荣绪不就。
萧道成(后为南朝齐高帝)为扬州刺史时征荣绪为主簿,也未赴任。
他潜心著述,终于在花甲之年撰《晋书》110卷。
其书囊括了东西晋的全部历史,各体具备,卷帙繁富,弥补了在此之前17家《晋史》之不足。
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所以,唐代在撰修《晋书》时,以臧荣绪的《晋书》为主,参考其他晋史、杂说编纂而成。
荣绪还著有《嫡寝论》、《拜五经序论》等。
另有《绪洞记》作为韦曜《洞记》的续集。
488年(南朝齐永明六年)病逝。
衽席亦作‚袵席‛。
(1).床褥与莞簟。
《周礼·天官·玉府》:‚掌王之燕衣服、衽席、牀笫、凡亵器。
‛
郑玄注引郑司农曰:‚衽席,单席也。
‛
贾公彦疏:‚衽席者,亦燕寝中卧席…… 司农云‘单席’,则卧之簟席。
‛钱玄《三礼名物通释·衣服·韨舄》:‚衽席之制,牀上版曰笫,亦曰箦。
笫上之席曰莞,亦曰簟。
簟上加衽,衽即褥。
‛
(2).泛指卧席。
《韩诗外传》卷二:‚ 姬(樊姬)曰:‘妾得侍於王,执巾栉,振衽席,十有一年矣。
’‛
唐李德裕《蚍蜉赋》序:‚此郡多蚍蜉,余所居临流,实繁其类,或聚於袵席,或入於盘盂,终日厌苦,而不知可御之术。
‛
(3).引申为寝处之所。
清王韬《变法自强下》:‚视万里有如咫尺,经沧波有同袵席。
‛
(4).宴席;座席。
《礼记·坊记》:‚衽席之上,让而坐下,民犹犯贵。
‛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时序》:‚傲雅觞豆之前,雍容衽席之上。
‛
唐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袵席之下。
‛
(5).借指男女色欲之事。
《庄子·达生》:‚人之所取畏者,袵席之上,饮食之闲;而不知为之戒者,过也。
‛
郭象注:‚至於色欲之害,动皆之死地而莫不冒之。
‛
成玄英疏:‚况饮食之间,不能将节;袵席之上,恣其淫荡,动之死地,万无一全。
‛
《新唐书·高宗纪赞》:‚ 高宗溺爱袵席,不戒履霜之渐,而毒流天下,贻祸
邦家。
‛
明陆树声《病榻寤言》:‚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也,而大戒存焉,故以肥甘为酖毒,袵席为畏途者,戒於所易溺也。
‛
(6).借指太平安居的生活。
语出《大戴礼记·主言》:‚是故明主之守也,必折冲乎千里之外;其征也,袵席之上还师。
‛
唐陈子昂《为河内王等论军功表》:‚臣等不能折冲虏庭,还师袵席。
‛
清秋瑾《失题》:‚中流砥柱,力挽狂澜,具大才,立大业,拯斯民於衽席,奠国运如磐石,非大英雄无以任之。
‛
叶圣陶《穷愁》:‚ 阿松所识,不出里巷鄙夫,豪富阶除,平生所未履,宁复有为之解艰难而登衽席者耶?‛
(7).谓使得平安。
清薛福成《庸盦笔记·史料二·骆文忠公遗爱》:‚
蜀民见骆公用兵如此之神速,以为诸葛复生,且出水火而袵席之,皆曰:‘ 骆公活我。
’‛
王充(27—约97),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今属浙江),他的祖先从魏郡元城迁徙到会稽。
王充年少时就成了孤儿,乡里人都称赞他孝顺。
后来到京城,到太学(中央最高学府)里学习,拜扶风(地名)人班彪为师。
《论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无神论著作。
《论衡》一书为东汉王充(27-97年)所作,大约作成于汉章帝元和三年(86年),现存文章有85篇。
"疾虚妄古之实论,讥世俗汉之异书"
东汉时代,儒家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占支配地位,但与春秋战国时期所不同的是儒家学说打上了神秘主义的色彩,掺进了谶纬学说,使儒学变成了"儒术"。
而其集大成者并作为"国宪"和经典的是皇帝钦定的《白虎通义》。
王充写作《论衡》一书,就是针对这种儒术和神秘主义的谶纬说进行批判。
《论衡》细说微论,解释世俗之疑,辨照是非之理,即以"实"为根据,疾虚妄之言。
"衡"字本义是天平,《论衡》就是评定当时言论的价值的天平。
它的目的是"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虚实之分"(《论衡·对作》篇)。
因此,它是古代一部不朽的唯物主义的哲学文献。
正因为《论衡》一书"诋訾孔子","厚辱其先",反叛于汉代的儒家正统思想,故遭到当时以及后来的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冷遇、攻击和禁锢,将它视之为"异书"。
模勒
仿照原样雕刻。
亦指雕刻之文。
唐元稹《<白氏长庆集>序》:‚至於缮写,模勒,炫卖於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
‛ 宋曹士冕《法帖谱系·淳化法帖》:‚ 淳化三年壬辰岁十一月六日奉圣旨模勒上石。
‛清钱泳《履园丛话·碑帖·汉熹平石经》:‚自余模勒之后,南昌学宫有重模木。
‛
黄巢起义指的是乾符五年(公元875年)至中和四年(公元884年)唐僖宗时期由冤句(今山东菏泽市西南)人黄巢领导的反抗唐朝政府黑暗腐朽残酷统治的农民起义运动,是王仙芝起义的后续。
黄巢起义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战争。
黄巢之乱祸延大唐半壁江山,时间长达10年,因此造成的死亡总计达830万人,导致唐末国力大衰。
《五经正义》是唐代颁布的一部官书。
五经指五部儒家经典著作,即《诗》
(《诗经》)、《书》(《尚书》、《书经》)、《礼》(《礼记》)、《易》(《周易》)、《春秋》。
汉武帝时,朝廷正式将这五部书宣布为经典,故称"五经"。
所谓“三朝本”,这是明代国子监把南宋国子监和元代西湖书院的书版集中起来,加以修补重印的书籍。
如明初南监本中的集部书大都是三朝本。
在三朝本中,就字画的清晰度而言,明修版最清晰,元修版次之,宋刻原版则漶漫模糊;就字体而言,宋版较方整,元修版较圆活,明修版若在中叶以后则已采用宋体字;就讳字而言,宋原版与宋修版皆避讳,元、明修版不避讳;就版式而言,各代版式有别,而同一次刻版之版式大致相同。
《天禄琳琅书目》中国清代官府藏书目录。
清乾隆九年(1744)开始在乾清宫昭仁殿收藏内府藏书,题室名为“天禄琳琅”乾隆四十年(1775)指派于敏中等编出《天禄琳琅书目》10卷嘉庆二年(1797)彭元瑞等又编《天禄琳琅书目后编》20卷《天禄琳琅书目》著录清宫所藏宋元以来精刻精钞善本书籍1000余部。
同一书两刻或同一版两印皆精者均收录在内。
按版本时代顺序编排,同时代版本以经史、子、集为序。
明代影宋钞本和影辽钞本分列于宋版、辽版之下。
每书不仅著录书名、卷数、著者时代、著者姓名著作方式篇目、版本等,而且收入重要序、跋、题、识、牌记,此外还用楷书摹写书中钤印的藏书印记。
该目录对以后版本目录的编制有一定的影响。
《天禄琳琅书目》已收入《四库全书》。
光绪十年(1884)长沙王先谦合其前后编刊行。
嘉庆二年(1797)乾清宫遭火,宫内又把一部分图书分赏个人该目录所收图书今已残缺其后,施廷镛编有《天禄琳琅查存书目》,张允亮编有《天禄琳琅现存书目》,1932年故宫博物院辑印《天禄琳琅丛书》。
遗存图书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
《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宋岳珂撰。
珂字肃之,号倦翁,汤阴人,居於嘉兴。
鄂忠武王飞之孙、敷文阁待制霖之子也。
官至户部侍郎、淮东总领制置使。
宋时《九经》刊版,以建安余氏、兴国于氏二本为善。
廖刚又釐订重刻,当时称为精审。
珂复取廖本《九经》,增以《公》、《谷》二传及《春秋年表》、《春秋名号归一图》二书,校刊於相台书塾。
并述校刊之意,作《总例》一卷。
余仁仲《左传字辨》尝论其误,以杜《注》“不皆与今说《诗》者同”倒写为“皆不与今说《诗》者同”,则尚见原刻。
今则诸经印本,率已罕传。
仅王弼《易注》有翻刻之本,已失其真。
《春秋年表》及《名号归一图》有重刻之本,亦颇非其旧。
惟此《总例》一卷,尚行於世。
其目一曰《书本》,二曰《字画》,三曰《注文》,四曰《音释》,五曰《句读》,六曰《脱简》,七曰《考异》。
皆参订同异,考证精博,釐舛辨疑,使读者有所据依,实为有功於经学。
其论字画一条,酌古准今,尤属通人之论也。
《述古堂书目》国朝钱曾撰。
曾此编乃其藏书总目。
所列门类,琐碎冗杂,全不师古。
其分隶诸书,尤舛谬颠倒,不可名状,较《读书敏求记》更无条理。
如杨伯岩《九经补韵》乃摭九经之字以补《礼部韵略》,非九经音释,而列之於《经》。
《玉篇》、《龙龛手镜》、《篇海》从古正文,皆字书也,而列之《韵学》。
《啸堂集古录》乃博古图之类,而列之《六书》。
【国朝,指当前朝代,在明朝该说法最为盛行,多见于明朝遗民的著作中,例如(明)焦竑编纂的《国朝献徵录》。
】《抱经堂丛书》【《抱经堂文集》】凡十七种。
是一部精校古籍的汇刻,辑者擅长校斟,所校古籍,旁征博引,据宋本而不“唯宋是从”。
其中《群书拾补》,参证由多。
附有文集、札记,也是对一些古书上的疑难问题,从文字考订做出了较为可信的解释。
卢文弨(1717—1796),字召弓,一作绍弓,号矶渔,又号檠斋,抱经,晚年更号弓父,人称抱经先生,清仁和(今浙江杭州)人。
一说原籍余姚,迁居仁和(今杭州)。
生于清圣祖康熙五十六年,卒于高宗乾隆六十年,年七十九岁。
卢存心子。
乾隆十七年(1752)一甲三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上书房行走,历官左春坊左允、翰林院侍读学士、广东乡试正考官、提督湖南学政等职。
三十四年,乞养归故里,曾先后在江浙各地书院主讲经义二十余年,以经术导士。
《輶轩语·语学篇》清光绪元年(1875)四川学政张之洞为成都尊经书院撰,载王树枏编《张文襄公全集》。
本书分上篇“语行”、中篇“语学”、下篇“语文”三部分。
语行篇从德行、人品、立志、气节及日常行为规范等方面,或正面倡言或严予告诫,对学子提出要求。
语学篇从“通经”、“读史”、“读诸子”、“读古人文集”及“通论读书”诸方面论述为学之道,作初学有志者“阶梯之阶梯,门径之门径”。
语文篇分时文、诗赋、经义、策论等,“举其有关程式及时俗易犯者”予以指教。
并强调:读书宜求善本,不能畏难,要“期于明理,明理归于致用”。
清末张之洞撰写的《书目答问》,是一部指导治学门径的举要目录(一说系张委托缪荃孙代撰)。
全书共5卷,收书2200余种。
所收图书都经过精心选择,较注重收录清后期的学术著作和科技图书。
按经、史、子、集、丛书5部分类编排,大类之下再设小类。
同类书按时代先后排列,著录书名、作者姓名(当世作者只记“今人”)、版本等。
版本以当世习见为主。
重要图书还撰有按语,指明阅读方法。
书后附《别录》和《国(清)朝著述诸家姓名略》。
类书
《北堂书钞》为虞世南在隋秘书郎任上所编。
所谓北堂,指隋秘书省的后堂。
唐刘禹锡《嘉言录》叙其事曰:“虞公之为秘书,于省后堂集群书中事可为文用者,号为《北堂书钞》。
今北堂犹存,而《书钞》盛行于世”。
其编辑此书,盖大抵是供文人撰文时采录参考资料所用。
隋炀帝拒谏饰非,虞世南官卑职小,无所用事,故藉摘抄图书以自娱,而竟成此不朽之世制。
虞世南(公元五五八-六三八年),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余姚)人。
少时与兄虞世基从学于顾野王,有文名,善书,师沙门智永,妙得其体,与欧阳询齐名,世称“欧虞”。
南北朝时仕陈为建安王法曹参军,陈亡入隋,官秘书郎,十年不迁。
炀帝于江都被弑后,一度陷于窦建德,后归唐,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银青光禄大夫。
与太宗论治要,敢于规谏,太宗嘉其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兼具。
卒谥文懿。
新、旧唐书有传。
《艺文类聚》是唐高祖李渊下令编修的类书给事中欧阳询主编其他参与人员还有秘书丞令令狐德棻侍中陈叔达太子詹事裴矩詹事府主簿赵弘智齐王府文学袁朗等十余人武德七年624年成书《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初学记》《白氏六帖》合称唐代四大类书
《初学记》,共三十卷,分二十三部,唐代徐坚撰。
本书取材于群经诸子、历代诗赋及唐初诸家作品,保存了很多古代典籍的零篇单句。
此书的编撰原为唐玄宗诸子作文时检查事类之用,故名《初学记》。
徐坚(公元660年-公元729年),字元固,浙江长兴人。
以文行于世,唐玄宗朝重臣。
少举进士,累授太学。
初官为参军,多次升迁,深得玄宗信任,奉敕修撰《则天实录》、《初学记》等书籍。
唐玄宗开元十七年卒,赠从一品太子少保。
《太平御览》初名《太平类编》、《太平编类》,后改名为《太平御览》。
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
《太平御览》是中国北宋时期编写的一部类书,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