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题西林壁》PPT教学课件 图文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
横看庐山是雄奇的大岭,侧看则是陡峭的高峰,随着视线的转移, 从高处、低处、远处、近处各不同角度去看,景象各不相同。 令人迷惑不能认识庐山的真正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处庐山之中。
【赏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 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 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
同学们再见!
题西林壁 苏 轼
苏轼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
字子瞻,和仲, 号“东坡居士”, 世称“苏东坡”。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 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 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 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 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赏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 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 的赞美,更包含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借景说 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 结论。
【作业】
【赏析】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 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 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 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 ,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 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注释】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北麓。 题:写上。 西林:西林寺,在庐山。 横看:正面看,从山前山后看,山横在眼前,所以说横看。庐山总的是南北走向 ,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侧看,从侧面看,从山的一端——南端或北端看。 岭:顶端有道路可走的山,形状长而平。 峰:山顶端,形状尖而高。 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自古以来就是浏览胜地。 只缘:只因为。 此山:指的是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