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ppt课件

合集下载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第三单元《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共25张PPT) PPT)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第三单元《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共25张PPT) PPT)

导入新知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 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 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 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这种体 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却 十分丰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苏 轼的《题西林壁》。
简介诗人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 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 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 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美食 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我们下象棋,自己下的时候,走错了也不知道, 在旁边的人却一目了然,这叫做当——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
4.如果我们想看清地球的真面目,我们应站哪看?是 在地球上看吗?
不是,应该在太空非常好,我们的航天英雄 杨利伟就曾经看到了地球的真面目,而我们不 识地球真面目,—只缘身在地球中
感悟美
1.交流第一、二行诗句。 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结合“横看”和“侧看”的不同感受,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 语言去描绘庐山的“岭”和“峰”是什么样子的,感悟庐山 的美。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 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 图卷》《枯木怪石图卷》等。
初读古诗
齐读课题。 请大家自 音、快慢等。 全班同学跟录音齐读,并默记古诗。
全班尝试背诵古诗。
理解美
橫看成岭側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1.从这两句诗看,作者都站在哪些角度看庐山呢? 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 正面看,从山前、山后看 庐山是南北走向,所以横看就是从东西侧看:侧面看, 从山的南端或北端看。
2.作者从这些角度看庐山的景色是一样的吗?诗中哪一个 字告诉我们这些景色的不一样?
不一样
3.除了可以像作者这样按照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 看、低看的方位顺序来看庐山外,我们还可以按照什么 顺序去看庐山呢?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天气,怀着 不同的心情,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庐山都是不一样的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 《 题西林壁》 课件(共25张PPT)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 《 题西林壁》   课件(共25张PPT)
2023-2024学年秋季 统编教材 语文课件
2
0
2
3


四 年
西 林 壁





9 古诗三首
2
0
2
3


四 年
庐山
西 林 壁





2 0 2
题西林壁
3


四 年
shì
西 林 壁
级 语
[宋] 苏 轼



学习古诗的步
2骤
0
2
3
年 四
解诗题,知作者

题 西 林 壁

语 文
抓字眼,明诗意


西 林

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
疾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
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东坡七集》
《东坡乐府》等传世。
2
0
2
3 年 四





缘题 西 林 壁



上 册
左右结构: 侧 峰 缘
半包围结构: 题 庐
➢再读古诗,读准节奏。
2 0
题西林壁
2
2
0
2 3
下课!


年 级
同学们再见!




授课老师:
时间:2023年9月11日
➢ 最新2023-2024学年
四年级语文上册《题西林壁》课件
题 西 林 壁
此为备用PPT母版与图标和背景图供更换使用(原创) 下载后不需要可以删除掉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课件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课件

学习任务三
感受全貌,领悟道理
领悟道理
诗人身在庐山中,为何反而看不清它的真面目?
由于诗人身处庐山之中, 视野受限,只能看到庐山的 局部景象,无法领略其全貌。
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
领悟道理
从这首诗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观察角度不同,所得结果自然也各 不相同。看待事物需保持客观,方 能全面了解真相。
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
其弟苏辙合称“三苏”。有《东坡易传》
苏轼
《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等传世。
读懂题目

思考:从题目中,你读出了什么?
西
西林寺

书写、题写 题西林壁 墙壁
壁 诗歌的题目既揭示了诗人创作的场所,也指明了诗人游览的目的地。
学习任务二
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听读古诗,然后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理解诗意
横看成岭侧成峰
1.哪两个字体现出了作者的观察角度? 2.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别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横——岭
侧——峰
理解诗意
远近高低各不同
1.诗人又是从什么角度观察的? 2.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看到的景象一样吗?
远看
近看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 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
题西林壁
shì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yuá n
只缘/身在/此山中。
学习生字
yuá n
结构:左右
偏旁:纟 笔画数:12
书写提示:“纟”的两个撇折平行; “彖”整体紧凑,头部略小,中横 稍长,下部三撇平行、均匀。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
题西 林

壹壹 贰




作者简介 壹 贰 叁 肆
壹 生字教学 贰
叁 肆
壹 贰 解析诗歌 叁 肆
壹 贰 叁 总结提升 肆
苏轼(1037年—1101年)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 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北宋文学家,书 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主要成就
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与韩 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 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拼音 tí
部首 页 字形分析 半包围结构
拼音 cè
部首 亻 字形分析 左中右结构
拼音 fēng
部首 山 字形分析 左右结构
拼音 cè
部首 亻 字形分析 左中右结构
拼音 lú
部首 广 字形分析 半包围结构
朗诵
题西林壁
【宋】苏轼Leabharlann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yuán
只缘身在此山中。
西林寺
书写
墙壁
题西林壁
题目点明了诗人题诗的地点, 也点明了诗人游玩的地方
横看成岭侧成峰
哪两个字体现出了观察角度的不同
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
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 是因为我 身处在庐山之中
苏轼通过这首诗想要表达什么主题和思想?
站在不同的角度对事物的认识会有所不同,要立足整 体,综合分析各个方面,才能全面认识事物。表达了 作者“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思想。
《东坡七集》 《东坡易传》 《东坡乐府》 《寒食帖》 《潇湘竹石图》 《枯木怪石图》

《题西林壁》.ppt课件

《题西林壁》.ppt课件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之所以……是因为……
因为……所以……
想一想:
1、怎样才能够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你从这首 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测一测: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句诗启示人们: 。 2、学了这首诗,我懂得了 看事物的角度不同,
得到的结论也不同 ,我们要从不同角度思考问 题,客观全面的看待问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写作背景:
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在此之前,陆 游曾任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因积极 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战败后,遭到朝廷中 投降派的排挤打击,罢官归里。陆游回到家乡 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 在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他在农村生活 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 己的诗歌创作里。此诗即在故乡山阴(今浙江
绍兴市)所作。
游山西村
宋·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 1.腊酒:腊月里酿造的酒。 • 2.足鸡豚(tú n):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 菜肴。足:足够,丰盛。豚,小猪,诗 中代指猪肉。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 3.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 叠叠。 • 4.柳暗花明:柳色深绿,花色红艳。 你从中悟出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诗情
• 当我做一道应用题百思不得其解,正为此 懊恼的时候,爸爸轻轻的一句提示,真是
• 当我和小伙伴下棋,感觉无路可走,正打 算放弃的时候,突然我想到了一步好棋, 这真是

《题西林壁》PPT课件

《题西林壁》PPT课件

2019/9/24
苏 轼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 《东坡全集》。他一生坎坷,屡 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 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 一。 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著名文 学家,三人世称“三苏”。
2019/9/2不清 只缘:只是因为。 身:自己 此:这
《 题 西 林 壁 》 课 件
PPT
题西林壁
宋代 苏轼 • 横看成岭侧成峰, • 远近高低各不同。 • 不识庐山真面目, •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宋代 苏轼
• 横看/成岭/侧成峰, • 远近/高低/各不同。 • 不识/庐山/真面目, •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题:书写 •西 林 : 在 江 西 庐 山 后 的 西林寺 •壁:墙壁
目识何
?庐身
深 山在
沉 思 考
真庐 正山 的却
思考:《题西林壁》和《登飞来峰》有何异同?
相同:
1.都是写角度的诗。 2.从诗题看,诗都用动词,地名做标题. 3.从体例看,两诗都是写景七言绝句。 4.从全篇的立意构思看, 《 登 飞 来 峰 》 借写
景抒发壮怀,句句入扣;《题西林壁》借写 景畅言哲理,字字入微,且都寓情理于诗境 之中。 5.从章法看,都是前联写景,后联抒情。
不同
《登飞来峰中》:只缘身在最高层,前一 句为不畏浮云遮望眼,既是表明作者不害 怕权贵,也说明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题西林壁中》:只缘身在此山中表示看 不清事物的真相,只因为身在事物中,不 能全面的观察。
交流目标:
同 桌 之 间 根 据 重 点 词 相互翻译古诗。 在 翻 译 时 , 尽 可 能 将 诗翻译得美。
拆分法

古诗 题西林壁 PPT课件

古诗 题西林壁  PPT课件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七言绝句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今江西省庐山脚下。 壁:墙,墙壁。 题西林壁:题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岭:山脉。
横看成岭侧成峰, 峰:高而尖的山头。
横、侧、远、近、高、低:
说明作者在庐山时,每到一个地方
远近高低各不同。 都仔细地观察、欣赏,地点、角度 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就各不相同。
诗意: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
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这两句写的是庐山的景色。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识:知道,认得,能辨别。 真面目:真实面目。 缘:因为。
课后作业
说一说你对诗句“不识庐山真 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理解。
古诗《题西林壁》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
为“苏东坡”。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为“唐宋八大家” 之一,豪放派主要代表。
主要作品有《饮湖上初晴后雨》《水调歌头∙明月几
时有》等。
诗意:我之所以看不清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
在庐山之中。
这两句写的是蕴含的深刻哲理。
课文结构
写景 题西林壁
明理
横看 成岭 侧看 成峰 远近高低 不同
不识 真面目 只缘 此山中诗紧紧扣住游山写出自 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美景,用通俗的 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出了哲理,通过借景说 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 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部编人教版《题西林壁》PPT课件

部编人教版《题西林壁》PPT课件
49
不同点
代表性的景物
题目
写法
情感
《暮江吟》 江水 露珠 弯月 借物抒情 喜爱 赞美
《题西林壁》
庐山
借物喻理 赞美 启智
《雪梅》 雪

借物喻理 情趣 理趣
50
51
9
《题西林壁》
(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1
题西林壁
〖宋〗苏轼
2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 子瞻,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 家、书法家、画家。有《东坡 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 府》等传世。
写作背景
《题西林壁》为苏轼47岁时所作。元 丰七年(1084年)四月,苏轼离任黄州、 就职汝州时,途经江西游庐山,写下此诗。 这首诗是他总结庐山之游的绝唱。
பைடு நூலகம்

左窄短,右宽长。“夆”捺画舒展。

两撇基本平行,上下两点相互对应。
yuán

左窄右宽。右部捺伸展。
缘由
45
整体回顾

文 回
熟读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46
47
48
相同点
三首诗描写的都是 自然景物 ,诗人在 细致 观察后,借助自然景物表达出自己 的感受。每首诗前两句以写景为主,后两句 以抒情为主。
远近高低各不同。
22
诗人眼中的庐山,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那么诗人描绘得准确吗?
23
让我们通过视频从不同的角度去 现场感受一下气势磅礴的庐山
24
FLASH动画
远近高低各不同
点击下一页
25
通过观看视频,你能用自己 的话说一下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苏轼《题西林壁》PPT课件

苏轼《题西林壁》PPT课件
这两句诗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 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时的即景说理, 谈游山的体会——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 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 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人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 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 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 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 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 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 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 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 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创作背景
苏轼于公元1084年(神宗元丰七年)五月间由 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 与友人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 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这便是其中一首。
古诗赏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 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这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等不同角 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观感的。有时你看到的是起 伏连绵的山岭,有时你看到的是高耸入云端的山峰。这两句 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古诗赏析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 之中。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课件(共16张PPT)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课件(共16张PPT)
义务编版四年级上册
课文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
书写、题写
题西林壁
墙壁
西林寺子瞻,号东 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 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为“三 苏”。
其文纵横恣肆,与黄庭坚并称“苏 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 “苏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 如,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意解读
思考: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这两句 诗蕴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
只有身在庐山之外,从高 处鸟瞰,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 目。这两句诗蕴含的哲理是: 要客观、全面地视察、认识事 物,不要被局部现象所迷惑。正如俗语所说:“当 局者迷,旁观者清。”
感悟提升
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 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 一壑,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 视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要想对某个事物有 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 的立场上,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正如 俗话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结构梳理
题 写景 西 林 壁 明理
横看——成岭 侧看——成峰 远近高低——不同
变幻 莫测
不识——真面目 寓意 只缘——此山中 深远
蕴赞 藏美 深庐 刻山 哲奇 理景
创作背景
此诗是苏轼在1084年由黄州贬 赴汝州时经过九江,和朋友游览庐 山时所作。苏轼十几次徜徉于庐山 的灵山秀水之间,写下了五首庐山 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最后一首。
庐山
初读诗词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 看/成 岭/侧 成 峰 , 远 近/高 低/各 不 同 。 不 识/庐 山/真 面 目 , 只 缘/身 在/此 山 中 。
诗意解读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翻译

第9课《古诗三首:题西林壁》课件-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9课《古诗三首:题西林壁》课件-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连绵起伏的山岭
陡峭不平的山峰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认识,辨别。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本来面目。
因为。
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的真面貌,是因为我自己处在庐 山之中。
悟诗情
看事物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 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客观全面。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并试着背诵。
熟 读题西林壁源自成 诵[宋] 苏 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古 诗
题西林壁
诵 读
[宋] 苏 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悟诗意
呈现出不同的景观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正面看
从正面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是高峻的山峰,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会呈现出不同的景观。
这两个字的部首都是山字旁,显然都和山有 关,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呢?
题西林壁
知作者
苏轼,字子瞻,北宋著 名文学家。号东坡居士,世 称“苏东坡”。与苏辙、苏 洵并称“三苏”。
书写、题写
题西林壁
西林寺的墙壁
听读古诗,划分朗读节奏。
名 家
题西林壁
范 读
[宋] 苏 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出节奏,读准字音。

《题西林壁》PPT课件

《题西林壁》PPT课件
宋代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悟诗景:题西林壁
自学提示:一首
宋 苏轼
诗就是一幅画卷, 用心去读,去感
横看/成岭/侧成峰,
受,就能看到。 请同学们结合注
远近/高低/各不同。
释反复诵读,看 谁能把它读成一
不识/庐山/真面目, 幅画。只缘/身在/此山中。庐山西林寺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
眉山县人)。早年中进士,以文章知名。他在 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作品大都 挥洒自如,明快豪放。他以诗为词,扩展了词 的领域和表现手法,对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著有《东坡全集》。
解诗题: 题西林寺壁
释题:书写 在西林寺墙 壁上的诗。
题西林壁
拓展阅读: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不识:看不清、认不清 面目:面貌,这里指庐山的风景 只缘:只因为 身:自己 此: 这
知诗意:
从正面看,庐山 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 正面看,庐山是峭拔挺 立山峰。从远处、近处、 高处、低处看,庐山呈 现出各种不同的姿态。
为什么认不清庐 山的真面目呢?只因 为自己在庐山之中。
明诗理:
对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客观 地、 冷静地进行调查分析,就容 易主观地被局部的迷惑,不能全 面、正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庐山,山势非常雄伟。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名 山。可谓一山飞峙,斜落而俯视着万里长江, 正濒而侧影着千顷阔湖,山清水秀景色泛胜。 由长江、庐山、鄱阳湖相夹地带,才会形成 襟江带湖、江环湖绕,山光水色、岚影波茫 之景象。故古人云:“峨峨匡庐山,渺渺江湖 间”,形容恰到好处。也正因是如此,庐山才 不愧为一幅充满魅力的天然山水画卷。

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课件(共14张PPT)

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课件(共14张PPT)
《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知人论世
苏轼(别称苏东坡、苏仙,1037年1 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 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 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 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 法家、画家
作者介绍
创作背景
知人论世
苏轼于公元1084年(神宗元丰七年)五 月间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 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 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 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
远近高低各不同。 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不识庐山真面目, 侧:侧面。 只缘身在此山中。 各不同:各不相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 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低 远近高低各不同。 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 不识庐山真面目, 同观感的。 只缘身在此山中。 有时你看到到是起伏连绵的山岭,有时你
解题
《题西林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01 注意生词 02 注意语音语调 03 感受诗人的情感
朗读指导
目录
《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谢谢观看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 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横看成岭侧成峰,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 远近高低各不同。 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 不识庐山真面目, 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 只缘身在此山中。 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了。半晌,他又问道:“画杨桃画 成了五角星,好笑么?” “好—笑!”有几个同学抢着答道,同时发出嘻嘻的 笑声。 于是,老师请这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他对 第一个坐下的同学说:“现在你看看那杨桃,像你平时看 到的杨桃吗?” “不……像。” “那么,像什么呢?” “像……五……五角星。” “好,下一个。” 老师让这几个同学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然后和颜悦色 地说:“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 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 此,当我们看见别的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 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我们应该相信自 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这位老师的话同我父亲讲的是那么相似。他们的教诲 使我一生受用。
横看
横看 成岭
侧看
侧看 成

远看
近看
Hale Waihona Puke 近看抬 头 仰 望
抬 头 仰 望
低 头 俯 视
低 头 俯 视
放飞想象:
横着看, 庐山 侧着看, 庐山 从远处望, 庐山 从近处看, 庐山 从高处俯视,庐山 从低处仰望,庐山 山岭绵延不绝 山峰高耸入云 遮天蔽日 危崖险岩 深沟幽壑(hè) 重峦叠嶂
千姿百态 变化万千
诗的意思
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 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峭拔挺立 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 看,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姿态。
为什么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
小组讨论:
1、怎样才能够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你从这首 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题西林壁
执教人:陈树国
庐山位于江西北部,北临长江,东临鄱阳湖, 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山,相传在周朝时有匡氏七 兄弟上山修道,结庐为舍,因此而得名。自古享 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声誉。 庐山南北长约25公里,东西宽约20公里,以 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巍峨挺拔的青峰秀峦 、喷雪鸣雷的银泉飞瀑、瞬息万变的云海奇观、 俊奇巧秀的园林建筑,一展庐山的无穷魅力。历 代诗人墨客相继慕名而来,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名 篇佳作。
庐山西林寺
西林寺壁
苏 轼
• 字子瞻,号东坡居 士,北宋文学家、 书画家。唐宋八大 家之一。 • 父亲苏洵、弟弟苏 辙都是著名文学家, 三人世称“三苏”。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独立识字学词。
3、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文中所
蕴含的道理。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拓展阅读:
我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父亲开始教我画画。他对我要求很 严,经常叮嘱我:“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 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有一次学校上图画课,老师把两个杨桃摆在讲桌上,要同学 们画。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讲桌上那两个杨桃的一端正 对着我。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 的什么东西。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 准确。 当我把这幅画交出去的时候,有几个同学看见了,却哈哈大 笑起来。 “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 “倒不如说是五角星吧!” 老师看了看这幅画,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 的杨桃,然后回到讲台前,举起我的画问大家: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不像!” “它像什么?” “像五角星!”
背一背: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
侧 , 各不同。 不识 真面目, 身在 。
测一测: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句诗启示人们: 。 2、学了这首诗,我懂得了 看事物的角度不同,
得到的结论也不同 ,我们要从不同角度思考问 题,客观全面的看待问题

拓展阅读: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 远近 不识 只缘
成岭 侧 成峰, 高低 各 不同。 庐山 真 面 目, 身在 此 山 中。
(轻 读) (强 调)
自学提示:
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你 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下面就 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反复读古诗,看谁能把它读成一 幅画。
注释:
不识:看不清、认不清 只缘:只因为 面目:面貌 ,这里指庐山的风景。 身:自己 此: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