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ppt
合集下载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课件(共20张PPT)
诗的意思
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 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峭拔挺立 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 看,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姿态。
为什么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
多诵读、悟诗情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看事物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 论也不同 ,我们要从不同角度思 考问题,客观全面的看待问题
题西林壁
庐山西林寺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山,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是庐山真面目,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解诗题、知作者
题西林壁: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西林寺壁
苏轼
• 字子瞻,号东坡居 士,北宋文学家、 书画家。唐宋八大 家之一。
• 父亲苏洵、弟弟苏 辙都是著名文学家, 三人世称“三苏”。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山,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是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横看 成岭
侧看 成 峰
远看
近看
抬 头 仰 望
低 头 俯 视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山,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是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背一背: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 侧 ,
各不同。
不识 真面目,
身在
。
测一测: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
句诗启示人们: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
2、学了这首诗,我懂得了 看事物的角度不同,
得到的结论也不同 ,我们要从不同角度思考问
题,客观全面的看待问题
。
谢谢观看
题西林壁ppt课件
山中。
16
欣赏了刚才几组庐山的图片,同 学们认为庐山怎样? 远近高低各不同 诗中哪句话揭示了深刻的道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它的理解吗? 同桌互相讨论,交流。
更多全套免费课件下载地址:六十铺中小学教育网
苏轼: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职,与其父苏洵,其弟 苏辙并称为“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 之一。
1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2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 ︳ ︳各不同 不识︳ ︳庐山︳ ︳真面目 只缘︳ ︳身在︱此山中。
19
17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18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诗
朱元璋
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
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明月滚金球。
路遥西北三千界,势压东南百万州。
美景一时观不尽,天缘有份再来游
3
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
4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 ︳ ︳各不同。
5
远
6
7
近
8
9
高
10
11
低
12
13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 ︳ ︳各不同。
14
庐山云雾,瞬息万变,趣味无 穷。雾浓时,只见万顷白云转眼间 汇成一片汪洋大海。云海茫茫,波 涛起伏,青峰秀岭出没在云海之 上, 雾稀时,像轻纱给山川披上了 一层飘逸的外衣。
16
欣赏了刚才几组庐山的图片,同 学们认为庐山怎样? 远近高低各不同 诗中哪句话揭示了深刻的道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它的理解吗? 同桌互相讨论,交流。
更多全套免费课件下载地址:六十铺中小学教育网
苏轼: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职,与其父苏洵,其弟 苏辙并称为“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 之一。
1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2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 ︳ ︳各不同 不识︳ ︳庐山︳ ︳真面目 只缘︳ ︳身在︱此山中。
19
17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18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诗
朱元璋
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
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明月滚金球。
路遥西北三千界,势压东南百万州。
美景一时观不尽,天缘有份再来游
3
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
4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 ︳ ︳各不同。
5
远
6
7
近
8
9
高
10
11
低
12
13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 ︳ ︳各不同。
14
庐山云雾,瞬息万变,趣味无 穷。雾浓时,只见万顷白云转眼间 汇成一片汪洋大海。云海茫茫,波 涛起伏,青峰秀岭出没在云海之 上, 雾稀时,像轻纱给山川披上了 一层飘逸的外衣。
《题西林壁》PPT课件
2019/9/24
苏 轼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 《东坡全集》。他一生坎坷,屡 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 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 一。 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著名文 学家,三人世称“三苏”。
2019/9/2不清 只缘:只是因为。 身:自己 此:这
《 题 西 林 壁 》 课 件
PPT
题西林壁
宋代 苏轼 • 横看成岭侧成峰, • 远近高低各不同。 • 不识庐山真面目, •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宋代 苏轼
• 横看/成岭/侧成峰, • 远近/高低/各不同。 • 不识/庐山/真面目, •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题:书写 •西 林 : 在 江 西 庐 山 后 的 西林寺 •壁:墙壁
目识何
?庐身
深 山在
沉 思 考
真庐 正山 的却
思考:《题西林壁》和《登飞来峰》有何异同?
相同:
1.都是写角度的诗。 2.从诗题看,诗都用动词,地名做标题. 3.从体例看,两诗都是写景七言绝句。 4.从全篇的立意构思看, 《 登 飞 来 峰 》 借写
景抒发壮怀,句句入扣;《题西林壁》借写 景畅言哲理,字字入微,且都寓情理于诗境 之中。 5.从章法看,都是前联写景,后联抒情。
不同
《登飞来峰中》:只缘身在最高层,前一 句为不畏浮云遮望眼,既是表明作者不害 怕权贵,也说明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题西林壁中》:只缘身在此山中表示看 不清事物的真相,只因为身在事物中,不 能全面的观察。
交流目标:
同 桌 之 间 根 据 重 点 词 相互翻译古诗。 在 翻 译 时 , 尽 可 能 将 诗翻译得美。
拆分法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课件(共20张PPT)
[宋] 苏 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岭”和“峰”的区分是什么?
岭
峰
岭:相连的山。特点:坡度和缓,连绵。 峰:高而尖的山。特点:坡度大,细长高耸,孤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横着看庐山是 “岭”,侧着看 庐山是“峰”。
9 古诗三首
庐山
题西林壁
shì
[宋] 苏 轼
学习古诗的步骤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解诗题
西林寺,在江
西省庐山脚下。
题西林壁
书写,题写。
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知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的 诗题材广阔,清新豪迈,与黄庭坚并 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 疾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 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东坡七集》 《东坡乐府》等传世。
从不同的角度看 到的庐山都不一 样。
【诗意】从正面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则 成了山峰,远看,近看,俯瞰,仰望,景象各不相 同。
横看
侧看பைடு நூலகம்
远看 仰望
近看 俯瞰
从这一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 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角 度视察。
大诗人苏轼是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他从不同的 角度、位置、浏览了庐山之后,一路思考但是仍有 一个疑惑?你在诗中找到他的疑惑了吗?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 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 告知我们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 人生哲理。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 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 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岭”和“峰”的区分是什么?
岭
峰
岭:相连的山。特点:坡度和缓,连绵。 峰:高而尖的山。特点:坡度大,细长高耸,孤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横着看庐山是 “岭”,侧着看 庐山是“峰”。
9 古诗三首
庐山
题西林壁
shì
[宋] 苏 轼
学习古诗的步骤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解诗题
西林寺,在江
西省庐山脚下。
题西林壁
书写,题写。
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知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的 诗题材广阔,清新豪迈,与黄庭坚并 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 疾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 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东坡七集》 《东坡乐府》等传世。
从不同的角度看 到的庐山都不一 样。
【诗意】从正面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则 成了山峰,远看,近看,俯瞰,仰望,景象各不相 同。
横看
侧看பைடு நூலகம்
远看 仰望
近看 俯瞰
从这一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 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角 度视察。
大诗人苏轼是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他从不同的 角度、位置、浏览了庐山之后,一路思考但是仍有 一个疑惑?你在诗中找到他的疑惑了吗?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 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 告知我们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 人生哲理。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 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 见。
古诗《题西林壁》(完美版)PPT课件
题西林壁
书写 西林寺 墙壁
题西林壁: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知诗人
作者介绍
苏轼 (1037-1101)宋代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 居士”,世称“苏东坡 ”。 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文 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 词人的主要代表。诗文有《东 坡七集》等。
被称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
此山:指庐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看 连绵起伏的山岭
侧看 高耸入云的山峰
山 岭
山 峰
山岭:连绵起伏 山峰:高耸入云
横看庐山成了连 绵起伏的山岭, 侧看庐山成了高 耸入云的山峰。
远
各 不
近
高
同低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 庐山,庐山的样子都不同。
放飞想象:
横着看,庐山 侧着看,庐山 从远处望,庐山 从近处看,庐山 从高处俯视,庐山 从低处仰望,庐山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意思是: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意思是:
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
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 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下 面就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反复读古诗,看谁能把它读 成一幅画。
注释:
不识:看不清
只缘:只是因为
面目:面貌 ,这里指庐山的风景。 身:自己
得到的结论就会不同 ,我们要客观全面的看待问题
的道理。
思考:要想看清
庐山的真面目应该怎么 办?
客观全面的了解事物
你还知道哪些事 情需要我们客观全面 去了解事物的?
盲人摸象
画杨桃
诗句运用:
有时候,有些人对自己所处的环
书写 西林寺 墙壁
题西林壁: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知诗人
作者介绍
苏轼 (1037-1101)宋代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 居士”,世称“苏东坡 ”。 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文 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 词人的主要代表。诗文有《东 坡七集》等。
被称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
此山:指庐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看 连绵起伏的山岭
侧看 高耸入云的山峰
山 岭
山 峰
山岭:连绵起伏 山峰:高耸入云
横看庐山成了连 绵起伏的山岭, 侧看庐山成了高 耸入云的山峰。
远
各 不
近
高
同低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 庐山,庐山的样子都不同。
放飞想象:
横着看,庐山 侧着看,庐山 从远处望,庐山 从近处看,庐山 从高处俯视,庐山 从低处仰望,庐山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意思是: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意思是:
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
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 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下 面就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反复读古诗,看谁能把它读 成一幅画。
注释:
不识:看不清
只缘:只是因为
面目:面貌 ,这里指庐山的风景。 身:自己
得到的结论就会不同 ,我们要客观全面的看待问题
的道理。
思考:要想看清
庐山的真面目应该怎么 办?
客观全面的了解事物
你还知道哪些事 情需要我们客观全面 去了解事物的?
盲人摸象
画杨桃
诗句运用:
有时候,有些人对自己所处的环
(赛课课件)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1)题西林壁》(共27张PPT)
学习小提示 1.自己读,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同桌读,纠正字音,互帮互助。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连绵起伏的山岭
陡峭挺立的山峰
岭
峰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远望庐山,___________________
站在山下抬头仰望,______________
走近庐山,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山顶俯视下来,_________________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真实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全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缘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北宋文学 家、书画家。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又称苏 东坡,是唐宋八大家 之一。他与父亲苏洵, 弟弟苏辙合称“三 苏”。
苏轼《题西林壁》PPT课件
这两句诗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 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时的即景说理, 谈游山的体会——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 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 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人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 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 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 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 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 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 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 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 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创作背景
苏轼于公元1084年(神宗元丰七年)五月间由 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 与友人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 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这便是其中一首。
古诗赏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 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这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等不同角 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观感的。有时你看到的是起 伏连绵的山岭,有时你看到的是高耸入云端的山峰。这两句 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古诗赏析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 之中。
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人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 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 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 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 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 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 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 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 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创作背景
苏轼于公元1084年(神宗元丰七年)五月间由 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 与友人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 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这便是其中一首。
古诗赏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 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这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等不同角 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观感的。有时你看到的是起 伏连绵的山岭,有时你看到的是高耸入云端的山峰。这两句 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古诗赏析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 之中。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课件(共16张PPT)
义务编版四年级上册
课文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
书写、题写
题西林壁
墙壁
西林寺子瞻,号东 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 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为“三 苏”。
其文纵横恣肆,与黄庭坚并称“苏 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 “苏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 如,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意解读
思考: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这两句 诗蕴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
只有身在庐山之外,从高 处鸟瞰,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 目。这两句诗蕴含的哲理是: 要客观、全面地视察、认识事 物,不要被局部现象所迷惑。正如俗语所说:“当 局者迷,旁观者清。”
感悟提升
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 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 一壑,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 视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要想对某个事物有 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 的立场上,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正如 俗话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结构梳理
题 写景 西 林 壁 明理
横看——成岭 侧看——成峰 远近高低——不同
变幻 莫测
不识——真面目 寓意 只缘——此山中 深远
蕴赞 藏美 深庐 刻山 哲奇 理景
创作背景
此诗是苏轼在1084年由黄州贬 赴汝州时经过九江,和朋友游览庐 山时所作。苏轼十几次徜徉于庐山 的灵山秀水之间,写下了五首庐山 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最后一首。
庐山
初读诗词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 看/成 岭/侧 成 峰 , 远 近/高 低/各 不 同 。 不 识/庐 山/真 面 目 , 只 缘/身 在/此 山 中 。
诗意解读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翻译
课文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
书写、题写
题西林壁
墙壁
西林寺子瞻,号东 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 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为“三 苏”。
其文纵横恣肆,与黄庭坚并称“苏 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 “苏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 如,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意解读
思考: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这两句 诗蕴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
只有身在庐山之外,从高 处鸟瞰,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 目。这两句诗蕴含的哲理是: 要客观、全面地视察、认识事 物,不要被局部现象所迷惑。正如俗语所说:“当 局者迷,旁观者清。”
感悟提升
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 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 一壑,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 视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要想对某个事物有 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 的立场上,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正如 俗话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结构梳理
题 写景 西 林 壁 明理
横看——成岭 侧看——成峰 远近高低——不同
变幻 莫测
不识——真面目 寓意 只缘——此山中 深远
蕴赞 藏美 深庐 刻山 哲奇 理景
创作背景
此诗是苏轼在1084年由黄州贬 赴汝州时经过九江,和朋友游览庐 山时所作。苏轼十几次徜徉于庐山 的灵山秀水之间,写下了五首庐山 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最后一首。
庐山
初读诗词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 看/成 岭/侧 成 峰 , 远 近/高 低/各 不 同 。 不 识/庐 山/真 面 目 , 只 缘/身 在/此 山 中 。
诗意解读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翻译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9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课件(共16张PPT)
深度学习
➢ 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 从这首诗中你能感到诗人苏轼是一个
怎样的人?
课堂小结
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 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 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的人生哲理。
山岭:连绵起伏 山峰:高耸入云
请同学们默读诗歌的前两句, 想一想前两句写了什么?
连绵起伏的山岭 巍然耸立的险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侧
ImNaoge
高耸入云 连绵起伏
的山岭 的山峰
深度学习
➢ 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பைடு நூலகம் ➢ 从这首诗中你能感到诗人苏轼是一个
怎样的人? ➢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看人、看事、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9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朗读古诗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有重音 有节奏
横
ImNaoge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找出诗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词。 “岭”和“峰”的区别是什么?
岭:相连的山。特点是:坡度和缓,连绵。 峰:高而尖的山。特点是:坡度大,细长高耸,孤 立。
看问题?
苏轼不仅正看,侧看,还怎样看庐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深度学习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 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 处在庐山之中。
深化体会
这首诗是诗人苏轼在游览庐山时写下的 一首哲理诗。诗人不但用简洁而生动的 语言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更是紧紧 扣住游山,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
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课件(共14张PPT)
《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知人论世
苏轼(别称苏东坡、苏仙,1037年1 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 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 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 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 法家、画家
作者介绍
创作背景
知人论世
苏轼于公元1084年(神宗元丰七年)五 月间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 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 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 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
远近高低各不同。 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不识庐山真面目, 侧:侧面。 只缘身在此山中。 各不同:各不相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 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低 远近高低各不同。 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 不识庐山真面目, 同观感的。 只缘身在此山中。 有时你看到到是起伏连绵的山岭,有时你
解题
《题西林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01 注意生词 02 注意语音语调 03 感受诗人的情感
朗读指导
目录
《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谢谢观看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 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横看成岭侧成峰,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 远近高低各不同。 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 不识庐山真面目, 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 只缘身在此山中。 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宋代·苏轼
知人论世
苏轼(别称苏东坡、苏仙,1037年1 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 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 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 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 法家、画家
作者介绍
创作背景
知人论世
苏轼于公元1084年(神宗元丰七年)五 月间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 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 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 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
远近高低各不同。 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不识庐山真面目, 侧:侧面。 只缘身在此山中。 各不同:各不相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 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低 远近高低各不同。 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 不识庐山真面目, 同观感的。 只缘身在此山中。 有时你看到到是起伏连绵的山岭,有时你
解题
《题西林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01 注意生词 02 注意语音语调 03 感受诗人的情感
朗读指导
目录
《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谢谢观看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 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横看成岭侧成峰,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 远近高低各不同。 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 不识庐山真面目, 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 只缘身在此山中。 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壁: 书写在西林 寺墙壁上的 诗
四年级上册古诗:题西林壁 [宋]苏轼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 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 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 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谪。
宋元丰七年,苏轼由黄州贬赴汝 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 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 是写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题西 林壁》是最后一首。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古诗两首之一:
授课人:MMMMHHMG
四年级上册古诗:题西林壁 [宋]苏轼
望庐山瀑布
李白
庐山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四年级上册古诗:题西林壁 [宋]苏轼
学习古诗的步骤:
一、解诗题、知作者 二、抓字眼、明大意 三、多诵读、悟诗情
近景
四年级上册古诗:题西林壁 [宋]苏轼
高 景
四年级上册古诗:题西林壁 [宋]苏轼
低 景
四年级上册古诗:题西林壁 [宋]苏轼
庐山之景
侧 远
横
高 近
低
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 伏 、从侧面看庐山,山峰高耸入 云,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 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 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四年级上册古诗:题西林壁 [宋]苏轼
抓字眼、明大意
题西林壁
[宋 ] 苏轼
横(héng)看成岭(lǐng)侧成 峰(fēng) ,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 (yuán)身在此山中。
四年级上册古诗:题西林壁 [宋]苏轼
抓字眼,明大意
横:正面 各不同:不相同不识:不能认识, 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缘:同“原”,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四年级上册古诗:题西林壁 [宋]苏轼
四年级上册古诗:题西林壁 [宋]苏轼
四年级上册古诗:题西林壁 [宋]苏轼
山 岭
山 峰
山岭:连绵起伏
山峰:高耸入云
四年级上册古诗: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景
四年级上册古诗:题西林壁 [宋]苏轼
侧景
四年级上册古诗:题西林壁 [宋]苏轼
远景
四年级上册古诗:题西林壁 [宋]苏轼
四年级上册古诗:题西林壁 [宋]苏轼
多诵读、悟诗情
题西林壁
[宋 ]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四年级上册古诗:题西林壁 [宋]苏轼
诗人已经从横侧 远近高低去看庐山 了,为什么诗人会 说“不识庐山真面 目呢”?
四年级上册古诗:题西林壁 [宋]苏轼
明 理
要想对某个事物 有全面的、符合实际 的认识,就必须站在 客观的立场上。 正如俗语所说的: “当局者迷,旁观 者清”
象棋
刘老师
孤相单士护王宫, 炮马车卒狭路逢。 不识棋局真面目, 只缘身在棋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