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题西林壁》课件完美版

合集下载

题西林壁ppt优秀课件

题西林壁ppt优秀课件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走近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
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其诗题材广 阔,清新豪迈,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 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 《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传世。
西林寺壁
启示: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看到的结果
是不同的。
横看
侧看
远看 近看
明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因果倒装句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的面目,是因为 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先写诗人 没看清庐山的 真正面目。
说明原因:身处 庐山,视野太狭窄, 只能看到局部,看不 到庐山的全貌。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因为。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写景
诗意:横着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 面看成了山峰,远看,近看,俯瞰,仰望, 景象各不相同。
思考:诗人是从哪几个角度,处在什 么位置看庐山的?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角度: 正面 侧面 位置: 远 近 高 低
诗的意思
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 岭;从侧面看,庐山是峭拔挺立的山峰。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呈 现出各种不同的姿态。
为什么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
只有身在庐山之外, 从高处鸟瞰,才能看清庐 山的真面目。
要客观、全面地观察、 认识事物。
结构梳理
题 写景 西 林 壁 明理
1,自由读诗歌,划分节奏。
题西林壁
[宋] 苏 轼

古诗《题西林壁》课件(完美版)

古诗《题西林壁》课件(完美版)

Hale Waihona Puke 题西林壁解诗意【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意思是: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意思是:
精品
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
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 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下 面就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反复读古诗,看谁能把它读 成一幅画。
注释:
不识:看不清
只缘:只是因为
被称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
精品
明背景 作品写作背景
《题西林壁》为苏轼47岁时 所作。元丰七年(1084)四月, 苏轼离任黄州、就职汝州时,途 次江西游庐山,写下此诗。这首 诗是他总结庐山之游的绝唱。
精品
题西林壁
读诗句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有节奏 远近高低各不同。 有重音
有感情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精品
面目:面貌 ,这里指庐山的风景。 身:自己
此山:指庐山
精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精品
横看 连绵起伏的山岭
精品
侧看 高耸入云的山峰
精品
山 岭
精品
山 峰
精品
山岭:连绵起伏
山峰:高耸入云
精品
横看庐山成了连 绵起伏的山岭, 侧看庐山成了高 耸精入品 云的山峰。
远 同各 近 不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 庐山,庐山的样精品子都不同。
放飞想象:
横着看,庐山 侧着看,庐山 从远处望,庐山 从近处看,庐山 从高处俯视,庐山 从低处仰望,庐山
千姿百态 变化万千
; ; ; ; ; ……
精品
不识庐山真面目, 因为

《题西林壁》PPT课件

《题西林壁》PPT课件
山,并用自己的诗句写下了庐山的美。
朗读指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两句要读出连绵起伏的山岭和高耸入云的山 峰的不同:连绵起伏,语调有连绵之感;高耸入云, 应有高亢之音。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明明是身在庐山,为什么却不识 庐山的真面目呢?
因为诗人站在庐山之中,视野受到限制, 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而非庐山的全貌。
题西林壁
-.
知诗人
苏轼(1037-1101),字子 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 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传世。
解诗题
题①西林②壁
[宋]苏轼
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③身在此山中。
明诗意,品诗句
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题①西林②壁 从正[面宋看] 苏,轼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山峰 巍横峨耸看立成;岭从侧远成处峰、,近处、注释高处、低处看,庐山 会远呈现近出高各低种各不不同同的。样子。① ② 之〔 〔题 西所〕林以书 〕写西认林,不寺题清,写在。庐今山江西真庐 正不的只面缘识貌③庐身,山在是真此因面山为目中我,。正身处山 ③脚庐〔下缘山。〕之因为中。。
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诗的后两句蕴含哲理,它给人们带 来了什么启发呢?
由于人们所处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出发 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 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 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填写观察档案
Hale Waihona Puke 古诗诗人《题西林壁》 苏轼
观察的景物 景物的特点
庐山
各不同
表现手法

题西林壁ppt课件

题西林壁ppt课件
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 就
题西林壁的创作背景 和历史背景
宋朝的文化背景和历 史背景
课程目标
理解题西林壁的诗词内容和意境 掌握苏轼的诗词风格和特点
了解宋朝文化和历史的背景知识
02
题西林壁的背景和 作者介绍
背景介绍
时代背景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变法拉开了序幕,变法持续了近二十年的时间,直到哲宗元祐元年才结束。
04
题西林壁诗词主题 思想分析
主题思想概述
诗词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在游览庐山时题在 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表达了 他对人生的感悟和对世事的洞察 。
诗词内容
这首诗描绘了庐山的景色和苏轼 的感受,通过景物的描绘和情感 的抒发,展现了苏轼的内心世界 和对人生的理解。
主题思想解读
人生感悟
苏轼在诗中通过对庐山的描绘,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即 人们应该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不要局限于自己的视角和 经验,要有开放的心态和宽广的视野。
03
题西林壁诗词内容 解析
第一句诗词解析
内容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解析
这句诗描述了庐山从不同角度和距离呈现出的千变万化的景象。横看和侧看, 远看和近看,高看和低看,庐山都有着不同的面貌。这表达了观察角度不同, 看到的事物也会不同的道理。
第二句诗词解析
内容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引言 • 题西林壁的背景和作者介绍 • 题西林壁诗词内容解析 • 题西林壁诗词主题思想分析 • 题西林壁诗词的艺术特色分析
目录
CONTENTS
• 题西林壁诗词的创作风格分析 • 题西林壁诗词的影响与价值 • 题西林壁诗词的实践应用与启示

古诗题西林壁PPT课件

古诗题西林壁PPT课件

17
题:书、写 不识:看不清、认不清 只缘:只因为 身:自己 此: 这
2021/3/7
CHENLI
18
不识庐山真面目,
看不清楚庐山的本来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只因为自己就身在庐山中。
2021/3/7
CHENLI
19
问题探讨
1、读一读,比一比,前两句与后 两句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2、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 面目?
壁缘
2021/3/7
CHENLI
25
背诗比赛
加油 !
2021/3/7
CHENLI
26
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远处、近处、高处
CHENLI
8
横 看
山峦起伏,连绵不断
2021/3/7
CHENLI
9
侧看
奇峰陡峭
2021/3/7
CHENLI
10
远看 隐天蔽日
2021/3/7
CHENLI
11
近看 危崖险岩
2021/3/7
CHENLI
12
从高处看 深沟幽壑
2021/3/7
CHENLI
20
小结:
❖ 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 峻还是幽秀?诗人觉得没有认识庐山真面目, 只因为身在庐山中。只看到庐山的局部,要 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 山的全貌了。
2021/3/7
CHENLI
21
诗中蕴含的道理:要想对某 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 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 立场上,正所谓“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
2021/3/7
CHENLI
22
❖填空: ❖不识大象真面目,—————— ❖不识大海真面目,—————— ❖不识———真面目,————❖要识——————,——————

古诗《题西林壁》课件(完美版)

古诗《题西林壁》课件(完美版)

单击此处添加大标题内容
放飞想象: 横着看,庐山 侧着看,庐山 从远处望,庐山 从近处看,庐山 从高处俯视,庐山 从低处仰望,庐山
; ; ; ; ; ……
千姿百态 变化万千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01
因为
02
意思是: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只是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
主要内容和人生哲理:
当堂小测
比一比,再 组词。
缘(

绿(

隐(

稳(

侧(

测(

峰(

锋(

• 一、读《题西林壁》,按要求填空。
• 1.《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__。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______ 、______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位置观看 ____________的感觉。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宋]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书写
01
题西林壁: 书写在西林寺墙
壁上的一首诗
西林寺
02
单击此处添加正 文,文字是您思 想的提炼,请尽 量言简意赅地阐
述观点。
墙壁
解诗题
03
单击此处添加正 文,文字是您思 想的提炼,请尽 量言简意赅地阐
述观点。
知诗人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 宋字代子 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 士”,世称“ 苏东”坡。汉族, 眉州眉山人,祖籍栾城。北宋 著名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 词人、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 主要代表。诗文有《东坡七集》 等。

《题西林壁》.ppt课件

《题西林壁》.ppt课件

诗中哪句话揭示了深刻的道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它的理解吗? 诗句的意思是: 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启示 人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学了这首诗,我懂得了 :看事物的角度不同, 得到的结论也不同 ,我们要从不同角度思考问 题,客观全面的看待问题 。
注释:
不识:看不清、认不清 只缘:只因为 面目:面貌 ,这里指庐山的风景。 身:自己 此:这
横看
侧看
近看
放飞想象:
横着看, 庐山 侧着看, 庐山 从远处望, 庐山 从近处看, 庐山 从高处俯视,庐山 从低处仰望,庐山 山岭绵延不绝 山峰高耸入云 遮天蔽日 危崖险岩 深沟幽壑(hè) 重峦叠嶂
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了。半晌,他又问道:“画杨桃画 成了五角星,好笑么?” “好—笑!”有几个同学抢着答道,同时发出嘻嘻的 笑声。 于是,老师请这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他对 第一个坐下的同学说:“现在你看看那杨桃,像你平时看 到的杨桃吗?” “不……像。” “那么,像什么呢?” “像……五……五角星。” “好,下一个。” 老师让这几个同学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然后和颜悦色 地说:“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 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 此,当我们看见别的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 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我们应该相信自 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这位老师的话同我父亲讲的是那么相似。他们的教诲 使我一生受用。
拓展阅读:
我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父亲开始教我画画。他对我要求很 严,经常叮嘱我:“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 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有一次学校上图画课,老师把两个杨桃摆在讲桌上,要同学 们画。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讲桌上那两个杨桃的一端正 对着我。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 的什么东西。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 准确。 当我把这幅画交出去的时候,有几个同学看见了,却哈哈大 笑起来。 “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 “倒不如说是五角星吧!” 老师看了看这幅画,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 的杨桃,然后回到讲台前,举起我的画问大家: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不像!” “它像什么?” “像五角星!”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ppt课件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ppt课件

➢明明是同一座庐山,为什么在苏轼的眼中, 会有这么多种变化呢?
横看
远看
侧看
近看
低头俯视
远 高
近 低
悟出我情提感出 的问题
为什么作者“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我们应该怎么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 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观察后要写上自己 的想法和感受
读出意境
学习任务单
观察者 观察对象 具体特征
聚焦“观察”谈感受
苏轼
庐山
横看成岭侧成 1.从不同角度去观察,进行
峰、远近高低 比较。2、观察后要写上自己
各不同
的想法和感受
卢钺
雪、梅
雪白、梅香
1.带着心情去观察事物,会更 加细致。2.通过对比进行细致
观察,更能表现事物特点。
读懂古诗
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 为苏轼47岁时所
[宋] 苏轼
作,元丰七年 (1084),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从黄州(湖北黄
冈)贬furu赴汝 远近高低各不同。
州(河南临汝),
途径江西,这首 诗是他游览庐山
不识庐山真面目,
后的总结。描写
庐山变化多端的 只缘身在此山中。
面貌。
读出意境
学习任务单
观察者 观察对象 具体特征
白居易 夕阳、江 铺、半江瑟瑟
水、露珠、 半江红、似真
月亮
珠、似弓
苏轼
诗人是从哪几个角度,处在什么位置 看庐山的?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多角 度: 正面
侧面
角度: 远



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
横看成岭
侧看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语文四年级下册诗词鉴赏《题西林壁》教学课件(完美版)

语文四年级下册诗词鉴赏《题西林壁》教学课件(完美版)

此页为防盗标记页(下载后可删)
教师课堂用语在学科专业方面重在进行“引”与“导”,通过点拨、搭桥等方式让学生豁然开朗,得出结论,而不是和盘托 出,灌输告知。一般可分为:启发类、赏识类、表扬类、提醒类、劝诫类、鼓励类、反思类。
一、启发类
1. 集体力量是强大的,你们小组合作了吗?你能将这个原理应用于生活吗?你的探究目标制定好了吗? 2. 自学结束,请带着疑问与同伴交流。 3. 学习要善于观察,你从这道题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4. 请把你的想法与同伴交流一下,好吗? 5. 你说的办法很好,还有其他办法吗?看谁想出的解法多? 二、赏识类
知 论世人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
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 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 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 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 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 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
赏 诗句析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此句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 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 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赏 诗句析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 象的空间。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 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 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 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课件(共18张PPT)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课件(共18张PPT)
题西林壁
苏轼
新课导入——欣赏图片
作者简介
• 苏轼(1037年—1101年),字 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 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坡仙。
•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 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 家,书法家、画家。 父为苏洵, 弟为苏辙,父子三人并称“三 苏”。
创作背景
•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 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 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品读诗词
•远近高低各不同
• 各:各自。 • 不同:不相同。
原文翻译
•从远近高低各个角度看山,山的模样总是 不同
品读诗词
•不识庐山真面目
•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风景、
形状。
原文翻译 •不能够认识庐山的真实面目
品读诗词
•只缘身在此山中
• 缘:因为,由于。 •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面思考。 • 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视察,调查了解,又要亲身去体验,
去分析。 • D.在正面看都是连续不断的山岭,在侧面看都成了一座座山峰。从
不同的角度看庐山形状、姿态是不同的。
感谢凝听
巩固练习
• 下列选项中不与“只缘身在此山中”有相近含义的一项是( D )
• A.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 B.当事者迷,旁观者清。 • C.我自是笑别人的,却元来当局者迷。 • D.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巩固练习
• 从这首诗中得到的启示是( C )
• 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它方面。 • 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视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
•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 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 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课件(共16张PPT)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课件(共16张PPT)
义务编版四年级上册
课文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
书写、题写
题西林壁
墙壁
西林寺子瞻,号东 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 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为“三 苏”。
其文纵横恣肆,与黄庭坚并称“苏 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 “苏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 如,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意解读
思考: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这两句 诗蕴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
只有身在庐山之外,从高 处鸟瞰,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 目。这两句诗蕴含的哲理是: 要客观、全面地视察、认识事 物,不要被局部现象所迷惑。正如俗语所说:“当 局者迷,旁观者清。”
感悟提升
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 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 一壑,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 视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要想对某个事物有 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 的立场上,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正如 俗话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结构梳理
题 写景 西 林 壁 明理
横看——成岭 侧看——成峰 远近高低——不同
变幻 莫测
不识——真面目 寓意 只缘——此山中 深远
蕴赞 藏美 深庐 刻山 哲奇 理景
创作背景
此诗是苏轼在1084年由黄州贬 赴汝州时经过九江,和朋友游览庐 山时所作。苏轼十几次徜徉于庐山 的灵山秀水之间,写下了五首庐山 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最后一首。
庐山
初读诗词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 看/成 岭/侧 成 峰 , 远 近/高 低/各 不 同 。 不 识/庐 山/真 面 目 , 只 缘/身 在/此 山 中 。
诗意解读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翻译

《题西林壁》优秀课件

《题西林壁》优秀课件
题 西 林 壁
【宋代】苏轼
庐山西林寺,坐落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 西麓,公元377年,由开山祖师慧永法师创 建,迄今已有一千七百余年历史,为“庐 山北山第一寺”。西林寺与东林寺均依庐 山而立,相距不过百丈,景观各有千秋。 东林寺规模宏大,气势雄伟;西林寺则小 巧紧凑,秀丽严谨。
题西林壁
描写庐山的诗句:
庐山去咸阳,道里三四千。 —— 白居易《庐山桂》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 李白《望庐山五老峰》 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 —— 朱元璋《庐山诗》 花映新林岸,云开瀑布泉。 —— 张继《江上送客游庐山》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 远近 不识 只缘
成岭 侧 成峰, 高低 各 不同。 庐山 真 面 目, 身在 此 山 中。
(轻读)
(强调)
横 看
侧 看
远 看
近 看
高 看
低 看
古诗哲理: 要想全面认清一 个事物或者一个人, 必须全面客观地多角 度去பைடு நூலகம்察,否则,就 会得出错误结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身在在此山中”这两
句诗启示人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学了这首诗,我懂得了 看事物的角度不同,
得到的结论就会不同 ,我们要客观全面的看待问题
的道理。
思考:要想看清
庐山的真面目应该怎么 办?
客观全面的了解事物
你还知道哪些事 情需要我们客观全面 去了解事物的?
侧( ) 峰( ) 测( ) 锋( )
谢谢!
再见!
5古诗两首
拓展: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出名的原因除了优美的风光以 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一首诗。
初读古诗 题 西 林 壁
[宋] 苏 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放飞想象:
横着看,庐山 侧着看,庐山 从远处望,庐山 从近处看,庐山 从高处俯视,庐山 从低处仰望,庐山
千姿百态 变化万千
; ; ; ; ;
……
不识庐因为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意思是:认不清庐山的真面 目,只是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
背一背:
背古诗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 侧 ,
各不同。
不识 真面目,
盲人摸象
画杨桃
诗句运用:
有时候,有些人对自己所处的环
境下正在做的事情反而不及旁人看得 清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 者迷,旁观者清)。”(宋)朝诗人 (苏轼)在《题西岭壁》中的诗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 中)”说明的就是这个朴素的道理。
当堂小测
1、比一比,再组词。
缘( ) 隐( ) 绿( ) 稳( )
题西林壁
解诗意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意思是: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意思是:
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
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 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下 面就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反复读古诗,看谁能把它读 成一幅画。
注释:
不识:看不清
只缘:只是因为
解诗题
题西林壁
书写 西林寺 墙壁
题西林壁: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知诗人
作者介绍
苏轼 (1037-1101)宋代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 居士”,世称“苏东坡 ”。 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文 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 词人的主要代表。诗文有《东 坡七集》等。
被称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
明背景 作品写作背景
《题西林壁》为苏轼47岁时 所作。元丰七年(1084)四月, 苏轼离任黄州、就职汝州时,途 次江西游庐山,写下此诗。这首 诗是他总结庐山之游的绝唱。
题西林壁
读诗句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有节奏 远近高低各不同。 有重音
有感情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面目:面貌 ,这里指庐山的风景。 身:自己
此山:指庐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看 连绵起伏的山岭
侧看 高耸入云的山峰
山 岭
山 峰
山岭:连绵起伏 山峰:高耸入云
横看庐山成了连 绵起伏的山岭, 侧看庐山成了高 耸入云的山峰。

各 不


同低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 庐山,庐山的样子都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