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 ppt课件-题西林壁ppt课件图片

合集下载

题西林壁ppt优秀课件

题西林壁ppt优秀课件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走近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
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其诗题材广 阔,清新豪迈,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 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 《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传世。
西林寺壁
启示: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看到的结果
是不同的。
横看
侧看
远看 近看
明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因果倒装句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的面目,是因为 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先写诗人 没看清庐山的 真正面目。
说明原因:身处 庐山,视野太狭窄, 只能看到局部,看不 到庐山的全貌。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因为。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写景
诗意:横着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 面看成了山峰,远看,近看,俯瞰,仰望, 景象各不相同。
思考:诗人是从哪几个角度,处在什 么位置看庐山的?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角度: 正面 侧面 位置: 远 近 高 低
诗的意思
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 岭;从侧面看,庐山是峭拔挺立的山峰。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呈 现出各种不同的姿态。
为什么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
只有身在庐山之外, 从高处鸟瞰,才能看清庐 山的真面目。
要客观、全面地观察、 认识事物。
结构梳理
题 写景 西 林 壁 明理
1,自由读诗歌,划分节奏。
题西林壁
[宋] 苏 轼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 《 题西林壁》 课件(共25张PPT)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 《 题西林壁》   课件(共25张PPT)
2023-2024学年秋季 统编教材 语文课件
2
0
2
3


四 年
西 林 壁





9 古诗三首
2
0
2
3


四 年
庐山
西 林 壁





2 0 2
题西林壁
3


四 年
shì
西 林 壁
级 语
[宋] 苏 轼



学习古诗的步
2骤
0
2
3
年 四
解诗题,知作者

题 西 林 壁

语 文
抓字眼,明诗意


西 林

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
疾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
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东坡七集》
《东坡乐府》等传世。
2
0
2
3 年 四





缘题 西 林 壁



上 册
左右结构: 侧 峰 缘
半包围结构: 题 庐
➢再读古诗,读准节奏。
2 0
题西林壁
2
2
0
2 3
下课!


年 级
同学们再见!




授课老师:
时间:2023年9月11日
➢ 最新2023-2024学年
四年级语文上册《题西林壁》课件
题 西 林 壁
此为备用PPT母版与图标和背景图供更换使用(原创) 下载后不需要可以删除掉

《题西林壁》.ppt课件

《题西林壁》.ppt课件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之所以……是因为……
因为……所以……
想一想:
1、怎样才能够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你从这首 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测一测: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句诗启示人们: 。 2、学了这首诗,我懂得了 看事物的角度不同,
得到的结论也不同 ,我们要从不同角度思考问 题,客观全面的看待问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写作背景:
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在此之前,陆 游曾任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因积极 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战败后,遭到朝廷中 投降派的排挤打击,罢官归里。陆游回到家乡 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 在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他在农村生活 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 己的诗歌创作里。此诗即在故乡山阴(今浙江
绍兴市)所作。
游山西村
宋·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 1.腊酒:腊月里酿造的酒。 • 2.足鸡豚(tú n):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 菜肴。足:足够,丰盛。豚,小猪,诗 中代指猪肉。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 3.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 叠叠。 • 4.柳暗花明:柳色深绿,花色红艳。 你从中悟出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诗情
• 当我做一道应用题百思不得其解,正为此 懊恼的时候,爸爸轻轻的一句提示,真是
• 当我和小伙伴下棋,感觉无路可走,正打 算放弃的时候,突然我想到了一步好棋, 这真是

《题西林壁》PPT课件

《题西林壁》PPT课件
用“之所以……是因为……”这样的 句式来回答“为什么会认不清庐山的真面 目”这一问题。
之所以会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是因 为身在此山中。
拓展延伸
“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是“身在 此山中”,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看清“庐 山真面目”呢?
置身山外,站在更高的位置,从不同 的角度,全面地视察,才能看清“庐山真 面目”。
题西林壁
[宋] 苏 轼
题目的意思是什么?谁来说一说? 西林寺
书写、题写 题西林壁 墙壁
题目点明了诗人题诗的地点,也点明 了诗人游玩的地方。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 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 家、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有《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 竹石图卷》等传世。
那么,做人方面,我们又获得了哪些启示呢?
我们看人要全面,不能只看到别人的缺 点或优点,要从不同角度去看,既能看到别 人的缺点,又要看到别人的优点。
初读古诗
自学字词,把诗读通、读顺。
题西林壁
shì
[宋] 苏 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yuán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古诗诵读 划分朗读节奏,读出诗的节奏感与韵律感。
题西林壁 [宋] 苏 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深入感悟 横看成岭侧成峰
1.哪两个字体现出了视察角度的不同? 2.从不同的角度视察分别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横——岭
侧——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说说诗人又是从什么角度视察的。
远、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角度
远看
近看
学完前两句诗,你有什么疑问?为 什么看庐山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呢?

题西林壁ppt课件

题西林壁ppt课件
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 就
题西林壁的创作背景 和历史背景
宋朝的文化背景和历 史背景
课程目标
理解题西林壁的诗词内容和意境 掌握苏轼的诗词风格和特点
了解宋朝文化和历史的背景知识
02
题西林壁的背景和 作者介绍
背景介绍
时代背景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变法拉开了序幕,变法持续了近二十年的时间,直到哲宗元祐元年才结束。
04
题西林壁诗词主题 思想分析
主题思想概述
诗词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在游览庐山时题在 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表达了 他对人生的感悟和对世事的洞察 。
诗词内容
这首诗描绘了庐山的景色和苏轼 的感受,通过景物的描绘和情感 的抒发,展现了苏轼的内心世界 和对人生的理解。
主题思想解读
人生感悟
苏轼在诗中通过对庐山的描绘,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即 人们应该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不要局限于自己的视角和 经验,要有开放的心态和宽广的视野。
03
题西林壁诗词内容 解析
第一句诗词解析
内容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解析
这句诗描述了庐山从不同角度和距离呈现出的千变万化的景象。横看和侧看, 远看和近看,高看和低看,庐山都有着不同的面貌。这表达了观察角度不同, 看到的事物也会不同的道理。
第二句诗词解析
内容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引言 • 题西林壁的背景和作者介绍 • 题西林壁诗词内容解析 • 题西林壁诗词主题思想分析 • 题西林壁诗词的艺术特色分析
目录
CONTENTS
• 题西林壁诗词的创作风格分析 • 题西林壁诗词的影响与价值 • 题西林壁诗词的实践应用与启示

《题西林壁》.ppt课件

《题西林壁》.ppt课件

诗中哪句话揭示了深刻的道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它的理解吗? 诗句的意思是: 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启示 人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学了这首诗,我懂得了 :看事物的角度不同, 得到的结论也不同 ,我们要从不同角度思考问 题,客观全面的看待问题 。
注释:
不识:看不清、认不清 只缘:只因为 面目:面貌 ,这里指庐山的风景。 身:自己 此:这
横看
侧看
近看
放飞想象:
横着看, 庐山 侧着看, 庐山 从远处望, 庐山 从近处看, 庐山 从高处俯视,庐山 从低处仰望,庐山 山岭绵延不绝 山峰高耸入云 遮天蔽日 危崖险岩 深沟幽壑(hè) 重峦叠嶂
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了。半晌,他又问道:“画杨桃画 成了五角星,好笑么?” “好—笑!”有几个同学抢着答道,同时发出嘻嘻的 笑声。 于是,老师请这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他对 第一个坐下的同学说:“现在你看看那杨桃,像你平时看 到的杨桃吗?” “不……像。” “那么,像什么呢?” “像……五……五角星。” “好,下一个。” 老师让这几个同学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然后和颜悦色 地说:“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 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 此,当我们看见别的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 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我们应该相信自 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这位老师的话同我父亲讲的是那么相似。他们的教诲 使我一生受用。
拓展阅读:
我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父亲开始教我画画。他对我要求很 严,经常叮嘱我:“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 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有一次学校上图画课,老师把两个杨桃摆在讲桌上,要同学 们画。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讲桌上那两个杨桃的一端正 对着我。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 的什么东西。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 准确。 当我把这幅画交出去的时候,有几个同学看见了,却哈哈大 笑起来。 “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 “倒不如说是五角星吧!” 老师看了看这幅画,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 的杨桃,然后回到讲台前,举起我的画问大家: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不像!” “它像什么?” “像五角星!”

5题西林壁PPT课件

5题西林壁PPT课件
2021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有节奏 远近高低各不同。 有重音
有感情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2021
横看 连绵起伏的山岭
2021
侧看 高耸入云的山峰
2021
横看庐山成了连 绵起伏的山岭, 侧看庐山成了高 耸2入021 云的山峰。

各 不


同低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 庐山,庐山的样2021子都不同。
句诗启示人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学了这首诗,我懂得了 看事物的角度不同,
得到的结论就会不同 ,我们要客观全面的看待问题
的道理。
2021
思考:要想看清
庐山的真面目应该怎么 办?
客观全面的了解事物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2021
你还知道哪些事 情需要我们客观全面 去了解事物的?
盲人摸象
画杨桃
2021
诗句运用:
有时候,有些人对自己所处的环 境下正在做的事情反而不及旁人看得 清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 者迷,旁观者清)。”(宋)朝诗人 (苏轼)在《题西岭壁》中的诗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 中)”说明的就是这个朴素的道理。
放飞想象:
横着看,庐山 侧着看,庐山 从远处望,庐山 从近处看,庐山 从高处俯视,庐山 从低处仰望,庐山
千姿百态 变化万千
; ; ; ; ;
……
2021
因为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意思是:认不清庐山的真面 目,只是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
2021
我会做: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
2021
被称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ppt课件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ppt课件

➢明明是同一座庐山,为什么在苏轼的眼中, 会有这么多种变化呢?
横看
远看
侧看
近看
低头俯视
远 高
近 低
悟出我情提感出 的问题
为什么作者“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我们应该怎么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 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观察后要写上自己 的想法和感受
读出意境
学习任务单
观察者 观察对象 具体特征
聚焦“观察”谈感受
苏轼
庐山
横看成岭侧成 1.从不同角度去观察,进行
峰、远近高低 比较。2、观察后要写上自己
各不同
的想法和感受
卢钺
雪、梅
雪白、梅香
1.带着心情去观察事物,会更 加细致。2.通过对比进行细致
观察,更能表现事物特点。
读懂古诗
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 为苏轼47岁时所
[宋] 苏轼
作,元丰七年 (1084),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从黄州(湖北黄
冈)贬furu赴汝 远近高低各不同。
州(河南临汝),
途径江西,这首 诗是他游览庐山
不识庐山真面目,
后的总结。描写
庐山变化多端的 只缘身在此山中。
面貌。
读出意境
学习任务单
观察者 观察对象 具体特征
白居易 夕阳、江 铺、半江瑟瑟
水、露珠、 半江红、似真
月亮
珠、似弓
苏轼
诗人是从哪几个角度,处在什么位置 看庐山的?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多角 度: 正面
侧面
角度: 远



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
横看成岭
侧看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书写 西林寺 墙壁
题西林壁: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知诗人
作者介绍
苏轼 (1037-1101)宋代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 居士”,世称“苏东坡 ”。 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文 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 词人的主要代表。诗文有《东 坡七集》等。
被称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
此山:指庐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看 连绵起伏的山岭
侧看 高耸入云的山峰
横看庐山成了连 绵起伏的山岭, 侧看庐山成了高 耸入云的山峰。

各 不


同低
放飞想象:
横着看, 庐山 侧着看, 庐山 从远处望, 庐山 从近处看, 庐山 从高处俯视,庐山 从低处仰望,庐山
山岭绵延不绝 山峰高耸入云 遮天蔽日 危崖险岩 深沟幽壑(hè) 重峦叠嶂
千姿百态 变化万千
不识庐因为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意思是:认不清庐山的真面 目,只是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
背一背:
背古诗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 侧 ,
各不同。
不识 真面目,
身在

背一背: 题西林壁
横看
不识 只缘
苏轼
, 各不同。
, 。
目标三:想一想,作者为 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你还知道哪些事 情需要我们客观全面 去了解事物的?
杨桃画成
,只因座位

摸象只摸象耳朵,说是 能扇风。
凡事都要全面看,细心思考方成功。
悟诗情
测一测: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
句诗启示人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学了这首诗,我懂得了 看事物的角度不同,
得到的结论就会不同 ,我们要客观全面的看待问题
明背景 作品写作背景
《题西林壁》为苏轼47岁时 所作。元丰七年(1084)四月, 苏轼离任黄州、就职汝州时,途 次江西游庐山,写下此诗。这首 诗是他总结庐山之游的绝唱。
目标一: 自由阅读古诗,读准字音, 注意节奏、重音和感情。
题西林壁
读诗句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有节奏 远近高低各不同。 有重音
诗句运用:
有时候,有些人对自己所处的环
境下正在做的事情反而不及旁人看得 清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 者迷,旁观者清)。”(宋)朝诗人 (苏轼)在《题西林壁》中的诗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 中)”说明的就是这个朴素的道理。
思考:要想看清庐山的 真面目应该怎么办?
客观全面的了解事物
有感情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目标二: 借助注释,理解诗歌的意 思。
自学提示:
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 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下 面就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反复读古诗,看谁能把它读 成一幅画。
注释:
不识:看不清
只缘:只是因为
面目:面貌 ,这里指庐山的风景。 身:自己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四年级上册
《题西林壁》
庐山出名的原因除了优美的风光以 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一首诗。 你知道是什么诗吗?
初读古诗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解诗题
题西林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