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苗族情歌衰微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西苗族情歌衰微的思考
吴华强
(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摘要:以田野考察为依据,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湘西苗族情歌衰微的原因进行了具体分析,认为造成其衰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各种原因相互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衰微是一个渐变的过程,而且衰微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同时文章就苗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问题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湘西苗族;情歌;衰微;强势文化;保护与发展;思考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湘鄂渝黔边区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的协同研究”(06ZD13)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吴华强(1967-),男(苗族),湖南花垣人,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讲师。
湘西苗族情歌,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婉转的音调,精彩的唱词,炽热的情感,使她在色彩斑斓的湘西苗族民歌群中闪耀出自己特殊的艺术魅力!千百年来曾产生过大量的优秀作品。
湘西苗族历史上素有“以歌为媒”之风俗,这在不少汉文献中均有记载,如清康熙年间《红苗归流图》所附文字“唱歌觅偶”图志云:“苗俗,至初春时,男女未嫁者皆盛服,负背笼登山,以樵采为名,往来林麓间,相对唱山歌,雄鸣雌应,漫声悠扬。每发声则以一手自掩其耳,
唱和相协者则相悦……然后挽媒行聘说者。”[1](P281)又如清乾隆初年《永绥厅志》的“永苗风俗十条”记载了当时花垣苗族“椎牛”祭祀仪式活动之后众多青年男女对唱情歌的情景:
“然后择寨旁旷野处,男女各以类相聚,彼此唱苗歌,男唱女和,或女唱男和,往来互答……相悦者,男女各有赠遗。”[1](P287)直至上世纪80年代以前,人们一提起湘西苗族聚居区,仍喜用“歌舞的海洋”,“苗歌几乎无人不爱,无人不会”来形容。但最近几年,当你再走进苗寨,或在苗族聚居区的集市赶集时,每当遇见众多结伴而行、身着现代服装的二十岁左右的青年男女,如果你不与他们进行交谈,几乎难辨其族别,事实上他们都是当地的苗族。他们既说汉语,也说当地苗语。你若热情地请他们唱苗歌,这一年龄段的青年绝大多数不会,偶有大胆而开朗者站出来唱也不地道———要不在音调上总想往汉族“唱歌”的方式靠,要不就是连一首简短的四句苗歌唱词也记不住。虽然也可见到苗族男女唱苗歌的,但那几乎都是中年人或老年人了。种种迹象表明,湘西苗歌———尤其是苗族情歌正处于衰微之中,本文拟就其衰微原因进行具体分析,并就苗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问题进行思考。
一、湘西苗族情歌衰微的原因
(一)湘西苗语文化生态变化的影响
首先,苗汉通婚近年来已呈上涨趋势。由于历史的原因,特别是清末湘黔边苗族乾嘉起义后,苗汉之间民族隔阂较深,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前都已较少通婚。但事实上苗族与聚居于同一地域的汉族和土家族向来有通婚的习惯,[2](P350)早在明末清初收稿日期:2008-03-12已初见端
倪。[2](P447)新中国成立后,我党关于各个民族一律平等的政策消除了民族歧视,民族自治政策让苗族人民当家作主,苗汉通婚也因此不再是禁区。据调查,湘西各地的苗族都不同程度地与汉族或土家族通婚,既有苗族姑娘嫁给汉族或土家族小伙,也有苗族小伙娶了汉族或土家族的姑娘,这样的家庭多数是苗语和汉语混用,其子女多数改说汉语。昔日那种“宁嫁贫懒汉,不做客家妻”的习俗已悄然消失。特别是杂居区的苗族,有的人苗语已说得不流畅,这对于必须用当地苗语进行思维和演唱的苗族情歌来说无疑失去了语言基础。如湘西苗语方言中东部土语的丹青、排绸、梁家潭等地的苗族,唱苗歌时,原来使用苗语,逐渐苗汉语混用,到现在甚至直接用汉语,当地一些人因此把这类苗歌称为“汉语山歌”。据实地调查,当地很多20岁左右的苗族青年男女绝大多数已不会唱苗歌,更不会唱情歌。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其次,苗族中纯讲苗语的人口相对数量在减少,“领地”在缩小。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全国苗族人口增长大约在3倍左右,与我国人口增长情况基本同步。若以3倍的增长率来计算湘西苗语的使用人口,1956年苗语普查统计有44.51万人,到现在湘西苗语的使用人口应该在133万余人。但现在实际使用人口只有97万人,[3](P1)相差近40万人,即近40万新增加的苗族人口本应说苗语而现在已不说苗语了。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苗语使用的分布地区也从广、散走向集中,其总体趋势是逐渐向苗语使用的中心区(聚居区)收缩。而偏远杂居地区和靠近城镇地区,湘西苗语的使用地域明显在萎缩,甚至失掉原来的“领地”。[3](P5)由此,依赖于苗语及其苗族风俗的苗族情歌,其传唱范围也是在逐渐缩小的。
再次,苗族青年中的一部分佼佼者离开了苗族情歌的语境。新中国成立之后的近60年来,苗族接受汉文化教育的人数不断增加,尤其是近些年苗族聚居区农村义务教育的逐渐普及,一部分学习成绩优秀的苗族青年男女通过高考、招工、招干等各种途径成为国家各行业的公务人员,从而脱离了原来的苗族社区,并逐渐融入到现代社会的都市之中,他们成为苗族青年中的佼佼者。但正是这一群体的苗族青年随着工作与生活环境的改变,已经很少再有机会讲苗语,绝大多数也不可能再回苗族村寨通过唱情歌的方式去认识异性,去恋爱。
(二)苗族青年生活方式与交流方式变化的影响
自上世纪80年代以后,国家农村经济政策的逐渐变化,促使苗族聚居区内众多剩余劳动力———尤其是刚从初、高中毕业的众多苗族青年走出封闭的苗族山寨外出打工。据实地调查,近些年来,每年正月初十左右,几乎所有的苗寨都有苗族青年男女外出打工,有的苗寨甚至是倾巢出动,许多寨子只剩下老人与小孩,很难见到20岁左右的年轻人。很多人往往春节前夕才返家,有的甚至不回家,他们大多数在外能吃苦耐劳,为家乡的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众所周知,这些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并不曾从他们原来的学校中接受苗族民歌的教育,因此他们大多数人对苗族情歌仅一知半解,而外面精彩的世界,异于苗族的生活方式、交流方式等都冲击
着他们的心灵,也悄然改变着他们的恋爱方式。在他们看来,超级女声以及众多通俗歌手们的演唱极具吸引力!他们很多人都能唱上几首流行歌曲,但却唱不好一首本民族的情歌。因此,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