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相交线典型例题及练习

最新相交线典型例题及练习
最新相交线典型例题及练习

相交线

一、知识点复习

知识点一:邻补角的概念

两个角有一条公共边,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关系的另个角称互为邻补角。

知识点二:对顶角的概念和性质

1.对顶角的概念:

如果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并且它们的两边分别互为反向延长线,那么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2.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知识点三:垂直

1.垂直的概念:

在两条直线AB和CD相交所成的4个角中,如果有一个角是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记作“CD

AB ”,读作“AB垂直于CD”,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O叫做垂足。

2.垂线的画法:

经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步骤如下:

①靠线:让直角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

②过点:沿直线移动,使直角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经过已知点;

③画线:沿直角边画线,则这条直线就是经过这个点的已知直线的垂线。

知识点四:垂直的基本事实及性质

1.基本事实: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

2.性质:垂线段最短。

知识点五:点到直线的距离

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二、例题讲解

1.(2017春武清区期中)平面内三条直线的交点个数可能有()

A、1个或3个

B、2个或3个

C、1个或2个或3个

D、0个或1个或2个或3个

2.(2017春河北期末)在图中,1

∠是对顶角的是()

∠和2

3.(2017秋昌平区期末)如图,想在河堤两岸搭建一座桥,图中四种搭建方式

,

,,最短的是。

PA,

PD

PC

PB

4.(2017春宁河县期中)如图是小凡同学在体育课上跳远后留下的脚印,他的跳远成绩是线段的长度,这样测量的依据是。

5.(2017春召陵区期中)若点A到直线l的距离为cm

7,点B到直线l的距离为3,则线段AB的长度为()

cm

A.cm

4 D.至少cm

4

10或cm

4 C.cm

10 B.cm

6.(2017春海安县校级月考)如图,P为直线l外一点,C

,在l上,且l

A,

B

PB⊥,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是()

①PC

,三条线段中,PB最短;②线段PB的长叫做点P到直线l的距离;

PB

PA,

③线段AB是点A到PB的距离;④线段AC的长是点A到PC的距离。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7.(2018春长垣县期中)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OE把BOD

∠分成两部分;

(1)直接写出图中AOC

∠的邻补角为;

∠的对顶角为,BOE

(2)若ο

∠AOC,且3:2

=

70

BOE,求AOE

∠EOD

∠的度数。

:=

8.(2016秋江阴市期末)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O,ο

∠,ο

130

3=

∠。

-

15

1

2=

(1)求2

∠的度数;

(2)试说明OE平分COB

∠。

9.(2017春蔡甸区校级月考)如图,已知直线AB 、CD 交于点O ,OE 平分BOD ∠,OF 平分COE ∠,1:4:=∠∠BOE AOD ,求AOF ∠的度数。

10.(2017秋柳州期末)如图,已知直线AB 和CD 相交于O 点,ο90=∠COE ,OF 平分AOE ∠,ο28=∠COF ,求BOD ∠的度数。

11.(2016春周口期末)如图,直线AB与CD相交于点O,ο

∠AOM。

=

90

(1)如图1,若OC平分AOM

∠的度数;

∠,求AOD

(2)如图2,若NOB

∠,求MON

∠的度数。

=

∠4,且OM平分NOC

BOC∠

12.(2016秋如东县期末)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D,射线OE,OF,OG 分别平分AOC

∠和BOD

∠。

∠,AOD

(1)若3:2

AOE,求BOD

∠的度数;

:=

∠AOF

(2)判断OF与OG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13.(2016春安陆市期中)如图①②所示,将两个相同三角板的两个直角顶点O 重合在一起,像图①②那样放置。

功典型例题剖析教案

功典型题剖析 例1某人用300N的水平推力,把一个质量为50kg的木箱沿水平路面加速推动10m,后来又把它匀速举高2m,这个人对木箱共做功多少? 分析整个做功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在水平路面上用力F1=300N,位移s1=10m;在竖直方向上用力F2,位移s2=2m.全过程中做功为这两个阶段中做功之和.解答沿水平路面推行时,人对木箱做功为 W1=F1s1=300×10J=3×103J. 匀速举高时,人对木箱的托力F2=mg,人对木箱做功为 W2=F2s2=mgs2=50×10×2J=1×103J. 所以全过程中人对木箱做的功为 W=W1+W2=4×103J. 说明 (1)计算每个过程中做功的时候,要注意力和位移要相应. (2)第一个过程中,木箱作什么运动跟功的计算无关;第二个过程中,指明木箱匀速上举,目的是可以由此求出对木箱的托力. (3)功是标量,全过程中的功等于两次做功的数量相加. 例2质量m=20kg的物体,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4.求下列两种情况下需对它做多少功: (1)使物体沿水平地面以加速度a=1m/s2移动10m; (2)使物体竖直向上以加速度a=1m/s2升高10m.取g=10m/s2. 分析物体沿水平面和竖直向上运动时,物体的受力情况分别如图4-3中(a)、(b)所示.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分别求出两种情况中对它的作用力F1、F2即可用功的公式算出功. 解答(1)设使物体沿水平面加速运动的作用力为F1, 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水平方向F1-f=ma, 竖直方向N-mg=0. 又f=μN. 联立三式,得 F1=μmg+ma=0.4×20×10N+20×1N =100N. 所以对物体作功为 W1=F1s1=100×10J=103J. (2)设使物体竖直向上加速运动的作用力为F2,同理由牛顿第二定律: F2-mg=ma, 得F2=mg+ma=m(g+a)=20(10+1)N =220N. 所以对物体作功为 W2=F2s2=220×10J=2.2×103J. 说明不能认为两种情况下物体的加速度相同,位移也相同,因此做功相同,其值为 W=Fs=mas=20×1×10J=200J. 因为与ma相当的力F,不是我们所研究的某一个特定的力,而是作用在物体的合外力.所以在功的计算中必须注意是哪一个力做功,对谁做功. 例3一个质量为m的木块,放在倾角θ的斜面体上,当斜面体与木块保持相对静止沿水平方向匀速向右移动距离s的过程中,作用在木块上的各个力分别做功多少? 分析木块发生水平位移的过程中,作用在木块上共有三个力:重力mg、支待力N、静摩擦力f(图4-4).根据木块的平衡条件,由这三个力的大小、物体的位移及力与位移间的夹角,即可用功的计算公式算出它们的功. 解答斜面对木块的支持力N和静摩擦力f分别为 N=mgcosθ,f=mgsinθ. 根据功的公式,分别得重力、支持力、摩擦力的功为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典型例题

典型例题 例1.如图,已知:在ABC ?中,?=∠90C ,?=∠30A ,BD 平分ABC ∠交AC 于D . 求证:D 在AB 的垂直平分线上. 分析: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的逆定理,欲证D 在AB 的垂直平分线上,只需证明DA BD =即可. 证明:∵?=∠90C ,?=∠30A (已知), ∴ ?=∠60ABC (?Rt 的两个锐角互余) 又∵BD 平分ABC ∠(已知) ∴ A ABC DBA ∠=?=∠=∠302 1. ∴AD BD =(等角对等边) ∴D 在AB 的垂直平分线上(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例2.如图,已知:在ABC ?中,AC AB =,?=∠120BAC ,AB 的垂直平分线交AB 于E ,交BC 于F 。 求证:BF CF 2=。 分析:由于?=∠120BAC ,AC AB =,可得?=∠=∠30C B ,又因为EF 垂直平分AB ,连结AF ,可得BF AF =. 要证BF CF 2=,只需证AF CF 2=,即证?=∠90FAC 就可以了. 证明:连结AF , ∵EF 垂直平分AB (已知) ∴FB FA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B FAB ∠=∠(等边对等角)

∵AC AB =(已知), ∴C B ∠=∠(等边对等角) 又∵?=∠120BAC (已知), ∴?=∠=∠30C B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30BAF ∴?=∠90FAC ∴FA FC 2=(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FB FC 2= 说明: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定理与逆定理都由三角形的全等证得,初学者往往不习惯直接使用绝无仅有垂直平分线的定理与逆定理,容易舍近求远,由三角形全等来证题. 例3.如图,已知:AD 平分BAC ∠,EF 垂直平分AD ,交BC 延长线于F ,连结AF 。 求证:CAF B ∠=∠。 分析:B ∠与CAF ∠不在同一个三角形中,又B ∠,CAF ∠所在的两个三角形不全等,所以欲证CAF B ∠=∠,不能利用等腰三角形或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那么注意到EF 垂直平分AD ,可得FD FA =,因此ADF FAD ∠=∠,又因为CAD FAD CAF ∠-∠=∠,BAD ADF B ∠-∠=∠,而BAD CAD ∠=∠,所以可证明B CAF ∠=∠. 证明:∵EF 垂直平分AD (已知), ∴FD FA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的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ADF FAD ∠=∠(等边对等角) ∵BAD ADF B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CAD FAD CAF ∠-∠=∠,

最新初中数学相交线与平行线技巧及练习题

最新初中数学相交线与平行线技巧及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如图,四边形ABCD 中,//,,AB CD AD CD E F =、分别是AB BC 、的中点,若140,∠=?则D ∠=( ) A .40? B .100? C .80? D .110?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利用E 、F 分别是线段BC 、BA 的中点得到EF 是△BAC 的中位线,得出∠CAB 的大小,再利用CD ∥AB 得到∠DCA 的大小,最后在等腰△DCA 中推导得到∠D. 【详解】 ∵点E 、F 分别是线段CB 、AB 的中点,∴EF 是△BAC 的中位线 ∴EF ∥AC ∵∠1=40°,∴∠CAB=40° ∵CD ∥BA ∴∠DCA=∠CAB=40° ∵CD=DA ∴∠DAC=∠DCA=40° ∴在△DCA 中,∠D=100°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中位线的性质和平行线的性质,解题关键是推导得出EF 是△ABC 的中位线. 2.如图1,将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在直角尺的一边上,∠1=30°,∠2=50°,则∠3的度数为 A .80° B .50° C .30° D .20°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试题分析: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4=∠2=50°,再根据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3=∠4-∠1=50°-30°=20°.故答案选D . 考点: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 3.如图,直线AB AC ⊥,AD BC ⊥,如果4AB cm =,3AC cm =, 2.4AD cm =,那么点C 到直线AB 的距离为( ) A .3cm B .4cm C .2.4cm D .无法确定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点到直线的距离是指垂线段的长度,根据AB ⊥AC ,得出点C 到直线AB 的距离为AC . 【详解】 解:∵AB ⊥AC , ∴点C 到直线AB 的距离是指AC 的长度,即等于3cm . 故选:A . 【点睛】 此题考查点到直线的距离,解题关键在于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是指垂线段的长度,难度适中.

典型例题剖析(力和运动)

典型例题剖析(力和运动) 例1 (市中考试题)坐在行驶汽车上的一位乘客,欲估测前方隧道的长度.在进出隧道口时,分别看了一下手表,如图1—2—1(甲)、(乙)所示,汽车通过隧道时的平均速度是30km /h ,由此可计算出此隧道长约________km . 图1—2—1 精析(1)通过图中的“手表”,可计算出时间. (2)通过速度和时间可计算路程. 解 图甲时间t l =1点20分 图乙时间t 2=1点25分 汽车通过隧道的时间为t =t 2-t 1=5 min =121h 隧道长:s =vt =30km /h × 12 1h =2.5km 答案 隧道长约2.5km . 例2 (市中考试题)一辆汽车在到的高速公路上行驶,汽车上的速度表指针在如图1—2—2所示的位置左右摆动,则汽车从图中位置行驶到还需________h . 图1—2—2 精析 (1)通过“路标”图,判断出路程长短,通过速度计判断出汽车行驶的速度. (2)通过路程和速度计算时间. 解 汽车需行驶的路程s =120km 汽车的速度为v =100km /h 计算汽车用的时间:

t =v s =h km km /100120=1.2h 答案 到达还需1.2h . 例3 (市中考试题)关于力、力和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施力物体不一定是受力物体 B .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才有力的作用 C .物体不受力,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D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一定是受到了力的作用 精析 A .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A 选项不正确. B .只要物体之间有相互作用,就会产生力.力可以是两个物体相互接触而产生的,如:力、拉力、支持力.而有的力可以产生于相互不接触的物体之间,如:在空中运动的乒乓球,仍受到重力作用,施力物体是地球,乒乓球和地球之间不接触,也产生了力.B 选项不正确. C .根据前面复习的力和运动的关系,当物体不受力时,可以处于静止状态,还可以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C 选项不正确. 答案 D 例4 (市中考试题)关于运动和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力是使物体保持静止的原因 B .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C .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D .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就一定运动 精析 这道题考查学生对力的作用的理解,学生头脑中仍存在一些错误的概念,如:“物体运动必须有力维持,运动的物体失去力的作用,就会静止下来.”为纠正这些错误概念,就必须建立正确的概念: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而不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 解 A .当物体不受任何力或受的合力为零时,它也可以保持静止状态,所以说,力不是使物体保持静止的原因.A 选项是错误的. B .力可以使物体速度大小改变,也可以使物体运动方向改变,所以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B 选项正确. C .当一个物体处于运动状态时,如果它不受任何力或所受合力为零时,仍可保持运动状态,所以说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D .物体受平衡力时,可以保持静止状态,而不一定运动.例如:人用水平力F 推动一

线段垂直平分线经典练习题

《线段垂直平分线》中一道习题的变式 例1:如图1,在△ABC 中,已知AC=27,AB 的垂直平分线 交AB 于点D ,交AC 于点E ,△BCE 的周长等于50,求BC 的长. 点评:此题是△ABC 中一边AB 的垂直平分线AC 相交;那么当AB 的垂直平分线与BC 相交时,(如图2),对应的是△ACE 的周长,它的周长也等于AC+BC.图形变化,但结论不变. 变式1:如图1,在△ABC 中, AB 的垂直平分线交AB 于点D ,交AC 于点E ,若∠BEC=70°,则∠A= . 点评:此题变式求角的计算方法,应用了两个定理.按照同样的方法,图2中也能得出相应的结论:∠AEC=2∠B. 变式2: 如图3,在Rt △ABC 中,AB 的垂直平分线交BC 边于点E 。若BE=2,∠B =15°求:AC 的长。 点评:此题为图形变式,由一般三角形变为直角三角形,上面我们总结的结论不变,然后再应用直角三角形的有关性质。 图1 图2 图3

[变式练习1] 如图4,在Rt△ABC中,AB的垂直平分线交BC边于点E.若BE=2,∠B =°求:AC的长. 图4 例2: 如图5,在△ABC中,AB=AC, BC=12,∠BAC =120°,AB的垂直平分线交BC边于点E, AC的垂直平分线交BC边于点N. (1) 求∠EAN的度数. (2) 求△AEN的周长. (3) 判断△AEN的形状. 图5 [变式练习2]:如图6,在△ABC中,AB=AC, BC=12,∠BAC =130°,AB的垂直平分线交BC边于点E, AC的垂直平分线交BC边于点N. (1) 求△AEN的周长. (2) 求∠EAN的度数. (3) 判断△AEN的形状. 图6

七年级(下)相交线与平行线知识点及典型例题

相交线与平行线知识点整理及测试题 一、相交线 1、邻补角与对顶角 两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存在几种不同关系的角,它们的概念及性质如下表: 注意点: [1]顶角是成对出现的,对顶角是具有特殊位置关系的两个角; ⑵如果∠α与∠β是对顶角,那么一定有∠α=∠β;反之如果∠α=∠β,那么∠α与 ∠β不一定是对顶角 ⑶如果∠α与∠β互为邻补角,则一定有∠α+∠β=180°;反之如果∠α+∠β=180°,则∠α与∠β不一定是邻补角。 [4]两直线相交形成的四个角中,每一个角的邻补角有两个,而对顶角只有一个。 练习: 1.如图所示,∠1和∠2是对顶角的图形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2.如图1-1,直线AB 、CD 、EF 都经过点O , 图中有几对对顶角? 3.如图1-2,若∠AOB 与∠BOC 是一对邻补角, OD 平分∠AOB ,OE 在∠BOC 内部, 并且∠BOE = 1 2 ∠COE ,∠DOE =72°。 求∠COE 的度数。 1 21 2 1 2 2 1 (图1-2)

2、垂线 ⑴定义,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 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的一条直线叫 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符号语言记作:如图所示:AB ⊥CD ,垂足为O ⑵垂线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与平行公理相比较记) ⑶垂线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简称:垂线段最短。 3、垂线的画法: ⑴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⑵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注意:①画一条线段或射线的垂线,就是画它们所在直线的垂线; ②过一点作线段的垂线,垂足可在线段上,也可以在线段的延长线上。 画法:⑴一靠:用三角尺一条直角边靠在已知直线上, ⑵二移:移动三角尺使一点落在它的另一边直角边上, ⑶三画:沿着这条直角边画线,不要画成给人的印象是线段的线。 4、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 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记得时候应该结合图形进行记忆。 如图,PO ⊥AB ,同P 到直线AB 的距离是PO 的长。 PO 是垂线段。PO 是点P 到直线AB 所有线段中最短的一条。 现实生活中开沟引水,牵牛喝水都是“垂线段最短”性质的应用。 5、如何理解“垂线”、“垂线段”、“两点间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这些相近而又相异的概念 ⑴垂线与垂线段 区别:垂线是一条直线,不可度量长度;垂线段是一条线段,可以度量长度。 联系:具有垂直于已知直线的共同特征。(垂直的性质) ⑵两点间距离与点到直线的距离 区别:两点间的距离是点与点之间,点到直线的距离是点与直线之间。 联系:都是线段的长度;点到直线的距离是特殊的两点(即已知点与垂足)间距离。 ⑶线段与距离:距离是线段的长度,是一个量;线段是一种图形,它们之间不能等同。 例已知:如图,在一条公路l 的两侧有A 、B 两个村庄. <1>现在乡政府为民服务,沿公路开通公交汽车,并在路边修建一个公共汽车站P ,同时修建车站P 到A 、B 两个村庄的道路,并要求修建的道路之和最短,请你设计出车站的位置,在图中画出点P 的位置,(保留作图的痕迹).并在后面的横线上用一句话说明道理. . <2>为方便机动车出行,A 村计划自己出资修建 一条由本村直达公路l 的机动车专用道路,你能帮 助A 村节省资金,设计出最短的道路吗?,请在图中画出你设计修建的最短道路,并在 后面的横线上用一句话说明道理. . A B C D O P A B O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经典习题及答(精.选)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一、选择题(共8小题) 1、如图,在△ABC 中,分别以点A 和点B 为圆心,大于的2 1 AB 的长为半径画孤,两弧相交于点M ,N ,作直线MN , 交BC 于点D ,连接AD .若△ADC 的周长为10,AB=7,则△ABC 的周长为( ) A 、7 B 、 14 C 、17 D 、20 第1题 第2题 第3题 2、如图,在Rt △ACB 中,∠C=90°,BE 平分∠ABC ,ED 垂直平分AB 于D .若AC=9,则AE 的值是( ) A 、6 B 、4 C 、6 D 、4 3、如图,直线CD 是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P 为直线CD 上的一点,已知线段PA=5,则线段PB 的长度为( ) A 、6 B 、5 C 、4 D 、3 4、如图,等腰△ABC 中,AB=AC ,∠A=20°.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交AB 于D ,交AC 于E ,连接BE ,则∠CBE 等于( ) A 、80° B 、70° C 、60° D 、50° 第4题 第 5题 第6题 5、如图,直线CP 是AB 的中垂线且交AB 于P ,其中AP=2CP .甲、乙两人想在AB 上取两点D 、E ,使得AD=DC=CE=EB ,其作法如下: (甲)作∠ACP 、∠BCP 之角平分线,分别交AB 于D 、E ,则D 、E 即为所求; (乙)作AC 、BC 之中垂线,分别交AB 于D 、E ,则D 、E 即为所求. 对于甲、乙两人的作法,下列判断何者正确( ) A 、两人都正确 B 、两人都错误 C 、甲正确,乙错误 D 、甲错误,乙正确 6、如图,在Rt △ABC 中,∠C=90°,∠B=30°.AB 的垂直平分线DE 交AB 于点D ,交BC 于点E ,则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A 、AE=BE B 、AC=BE C 、CE=DE D 、∠CAE=∠B 7、如图所示,是一块三角形的草坪,现要在草坪上建一凉亭供大家休息,要使凉亭到草坪三条边的距离相等,凉亭的位置应选在( ) A 、△ABC 的三条中线的交点 B 、△AB C 三边的中垂线的交点 C 、△ABC 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 D 、△ABC 三条高所在直线的交点 第7题 第8题 8、如图,AC=AD ,BC=BD ,则有( ) A 、A B 垂直平分CD B 、CD 垂直平分AB C 、AB 与C D 互相垂直平分 D 、CD 平分∠ACB

初中数学相交线与平行线难题汇编

初中数学相交线与平行线难题汇编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b∥c,a⊥b,∠1=130°,则∠2=(). A.30°B.40°C.50°D.60°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证明∠3=90°,利用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求出∠4即可解决问题. 【详解】 如图,反向延长射线a交c于点M, ∵b∥c,a⊥b, ∴a⊥c, ∴∠3=90°, ∵∠1=90°+∠4, ∴130°=90°+∠4, ∴∠4=40°, ∴∠2=∠4=40°,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平行线的性质,垂线的性质,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B.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C.垂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D.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那么这两个角一定相等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平行线公理及推论逐个判断即可. 【详解】 A、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B、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故本选项符合题意; C、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D、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此题考查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平行线公理及推论,能熟记知识点的内容是解题的关键. 3.如图1,将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在直角尺的一边上,∠1=30°,∠2=50°,则∠3的度数为 A.80°B.50°C.30°D.20°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试题分析: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4=∠2=50°,再根据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3=∠4-∠ 1=50°-30°=20°.故答案选D. 考点: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 4.如图所示,∠AOB的两边.OA、OB均为平面反光镜,∠AOB=35°,在OB上有一点E,从E点射出一束光线经OA上的点D反射后,反射光线DC恰好与OB平行,则∠DEB的度数是()

相交线与平行线典型例题及拔高训练

相交线与平行线典型例 题及拔高训练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第五章相交线和平行线典型例题及强化训练课标要求 ①了解对顶角,知道对项角相等。 ②了解垂线、垂线段等概念,了解垂线段最短的性质,体会点到直线距离的意义。 ③知道过一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垂直干已知直线,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④知道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进一步探索平行线的性质 ⑤知道过直线外一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平行于已知直线,会用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⑥体会两条平行线之间距离的意义,会度量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典型例题 1.判定与性质 例1判断题: 1)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相等。() 4)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答案:(1)错,应为“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错,应为“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3)错,应为“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4)错,应为“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例2已知:如图,AB∥CD,求证:∠B+∠D=∠BED。

分析:可以考虑把∠BED 变成两个角的和。如图5,过E 点引一条直线EF ∥AB ,则有∠B =∠1,再设法 证明∠D =∠2,需证 EF ∥CD ,这可通过已知AB ∥CD 和EF ∥AB 得到。 证明:过点E 作EF ∥AB ,则∠B =∠1(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AB ∥CD (已知), 又∵EF ∥AB (已作), ∴EF ∥CD (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D =∠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又∵∠BED =∠1+∠2, ∴∠BED =∠B +∠D (等量代换)。 变式1已知:如图6,AB ∥CD ,求证:∠BED =360°-(∠B +∠D )。 分析:此题与例1的区别在于E 点的位置及结论。我们通常所说的∠BED 都是指小于平角的角,如果把∠BED 看成是大于平角的角,可以认为此题的结论与例1的结论是一致的。因此,我们模仿例1作辅助线,不难解决此题。 证明:过点E 作EF ∥AB ,则∠B +∠1=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AB ∥CD (已知), 又∵EF ∥AB (已作), ∴EF ∥CD (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D +∠2=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B +∠1+∠D +∠2=180°+180°(等式的性质)。 又∵∠BED =∠1+∠2, A B E D F

典型例题分析

典型例题-G-方差分析-2 某企业准备用三种方法组装一种新的产品,为确定哪种方法每小时生产的产品数量最多,随机抽取了30名工人,并指定每个人使用其中的一种方法。通过对每个工人生产的产品数进行方差分析,得到如下表所示的结果。 每个工人生产产品数量的方差分析表 (2)若显著性水平为α=0.05,检验三种方法组装的产品数量之间是否有显著差异。 解: (1)完成方差分析表,以表格中所标的①、②、③、④、⑤、⑥为顺序,来完成表格,具体步骤如下: ①求k -1 根据题目中“该企业准备用三种方法组装一种新的产品”可知,因素水平(总体)的个数k =3,所以第一自由度df 1=k -1=3-1=2,即SSA 的自由度。 ②求n -k 由“随机抽取了30名工人”可知,全部观测值的个数n =30,因此可以推出第二自由度df 2=n -k =30-3=27,即SSE 的自由度。 ③求组间平方和SSA 已知第一自由度df 1=k -1=3-1=2,MSA =210 根据公式 1-= = k SSA MSA 自由度组间平方和 所以,SSA =MSA ×(k -1)=210×2=420 ④求总误差平方和SST 由上面③中可以知道SSA =420;此外从表格中可以知道:组内平方和SSE =3836,根据公式SST =SSA +SSE 可以得出SST =420+3836=4256,即总误差平方和SST=4256 ⑤求SSE 的均方MSE 已知组内平方和SSE =3836,SSE 的自由度n -k =30-3=27 根据公式 0741 .142273836 ==-== k n SSE MSE 自由度组内平方和 所以组内均方MSE =142.0741 ⑥求检验统计量F 已知MSA =210,MSE =142.0741 根据 4781.10741.142210 === MSE MSA F 所以F=1.4781

垂直平分线与角平分线典型题#(精选.)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与角平分线(1) 知识要点详解 1、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1)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 的距离相等. 定理的数学表示:如图1,已知直线m 与线段AB 垂直相交于点D ,且AD =BD ,若点C 在直线m 上,则AC =BC. 定理的作用:证明两条线段相等 (2)线段关于它的垂直平分线对称. 2、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的逆定理 (1)线段垂直平分线的逆定理: 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定理的数学表示:如图2,已知直线m 与线段AB 垂直相交于点D ,且AD =BD ,若AC =BC ,则点C 在直线m 上. 定理的作用:证明一个点在某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 3、关于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的定理 (1)关于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的定理: 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定理的数学表示:如图3,若直线,,i j k 分别是△ABC 三边AB 、BC 、CA 的垂直平分线,则直线,,i j k 相交于一点O ,且OA =OB =OC. 定理的作用:证明三角形内的线段相等. (2)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位置与三角形形状的关系: 图1 图2

若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则它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在三角形内部;若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则它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是其斜边的中点;若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则它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在三角形外部.反之,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在三角形内部,则该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在三角形的边上,则该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在三角形外部,则该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经典例题: 例1 如图1,在△ABC 中,BC =8cm ,AB 的垂直平分线交AB 于点D ,交边AC 于点E ,△BCE 的周长等于18cm ,则AC 的长等于( ) A .6cm B .8cm C .10cm D .12cm 课堂笔记: 针对性练习: :1)如图,AB=AC=14cm,AB 的垂直平分线交AB 于点D ,交AC 于点 E ,如果△EBC 的周长是24cm ,那么BC= 2) 如图,AB=AC=14cm,AB 的垂直平分线交AB 于点D ,交AC 于点E ,如果 BC=8cm ,那么△EBC 的周长是 3) 如图,AB=AC,AB 的垂直平分线交AB 于点D ,交AC 于点E ,如果∠A=28 度,那么∠EBC 是 例2. 已知: AB=AC ,DB=DC ,E 是AD 上一点,求证:BE=CE 。 课堂笔记: 针对性练习: 已知:在△ABC 中,ON 是AB 的垂直平分线,OA=OC 求证:点O 在BC 的垂直平分线 例3. 在△ABC 中,AB=AC ,AB 的垂直平分线与边AC 所在的直线相交所成锐角为50°,△ABC 的底 B D E B A C O N A

人教版初中数学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知识点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5.1相交线 5.1.1 相交线 邻补角与对顶角 两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存在几种不同关系的角,它们的概念及性质如下表: 注意点: (1)对顶角是成对出现的,对顶角是具有特殊位置关系的两个角; (2)如果∠α与∠β是对顶角,那么一定有∠α=∠β;反之如果∠α=∠β,那么∠α与∠β不一定是对顶角; (3)如果∠α与∠β互为邻补角,则一定有∠α+∠β=180°;反之如果∠α+∠β=180°,则∠α与∠β不一定是邻补角; (4)两直线相交形成的四个角中,每一个角的邻补角有两个,而对顶角只有一个. 例:如图,三条直线交于一点,任意找出图中的四对对顶角. 错解:如图,对顶角为:(1)∠AOC 与∠BOD ; (2)∠AOF 与∠BOD ; (3)∠COF 与∠DOE ; (4)∠AOC 与∠BOE . 错解分析:错解中把有公共顶点的角误认为是对顶角,导致(2)和(4)错误.如果对对顶角的概念没有真正理解 和掌握,在比较复杂的图形识别中会产生错误.对顶角就是: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正解:(1)∠AOC 与∠BOD ;(2)∠BOE 与∠AOF ;(3)∠COF 与∠DOE ; (4)∠COE 与∠DOF .(答案不唯一:∠ AOE 与∠BOF ,∠BOC 与∠AOD 也是对顶角) 5.1.2 垂线 1、定义: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的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符号语言记作: 如图所示: AB ⊥CD ,垂足为O A B C D O

2、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3、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称:垂线段最短. 4、点到直线的距离 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5.1.3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八个角,它们构成了同位角、内错角与同旁内角. 如图,直线b a ,被直线l 所截 1、∠1与∠5在截线l 的同侧,同在被截直线b a ,的上方, 叫做同位角(位置相同) 2、∠5与∠3在截线l 的两旁(交错),在被截直线b a ,之间(内) 3、∠5与∠4在截线l 的同侧,在被截直线b a ,之间(内),叫做同旁内角. 例: 如图,判断下列各对角的位置关系: (1)∠1与∠2;(2)∠1与∠7;(3)∠1与∠BAD ;(4)∠2与∠6;(5)∠5与∠8. 解:我们将各对角从图形中抽出来(或者说略去与有关角无关的线),得到下列各图. 如图所示,不难看出∠1与∠2是同旁内角;∠1与∠7是同位角;∠1与∠BAD 是同旁内角;∠2与∠6是内错角;∠5与∠8对顶角. 注意:图中∠2与∠9,它们是同位角吗? 不是,∵∠2与∠9的各边分别在四条不同直线上,不是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而成. 5.2 平行线及其判定 5.2.1 平行线 1、平行线的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直线a 与直线b 互相平行,记作a ∥b . a b l 1 2 3 4 5 6 7 8 1 6 B A D 2 3 4 5 7 8 9 F E C A B F 2 1 A B C 1 7 A B C D 2 6 A D B 1 A F E 5 8 C

动能及动能定理典型例题剖析

动能和动能定理、重力势能·典型例题剖析例1一个物体从斜面上高h处由静止滑下并紧接着在水平面上滑行一段距离后停止,量得停止处对开始运动处的水平距离为S,如图8-27,不考虑物体滑至斜面底端的碰撞作用,并设斜面与水平面对物体的摩擦因数相同.求摩擦因数μ. [思路点拨]以物体为研究对象,它从静止开始运动,最后又静止在平面上,考查全过程中物体的动能没有变化,即ΔEK=0,因此可以根据全过程中各力的合功与物体动能的变化上找出联系. [解题过程]设该面倾角为α,斜坡长为l,则物体沿斜面下滑时, 物体在平面上滑行时仅有摩擦力做功,设平面上滑行距离为S2,则 对物体在全过程中应用动能定理:ΣW=ΔEk. mgl·sinα-μmgl·cosα-μmgS2=0 得h-μS1-μS2=0. 式中S1为斜面底端与物体初位置间的水平距离.故 [小结]本题中物体的滑行明显地可分为斜面与平面两个阶段,而且运动性质也显然分别为匀加速运动和匀减速运动.依据各阶段中动力学和运动学关系也可求解本题.比较上述两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不难显现动能定理解题的优越性.用动能定理解题,只需抓住始、末两状态动能变化,不必追究从始至末的过程中运动的细节,因此不仅适用于中间过程为匀变速的,同样适用于中间过程是变加速的.不仅适用于恒力作用下的问题,同样适用于变力作用的问题. 例2 质量为500t的机车以恒定的功率由静止出发,经5min行驶2.25km,速度达到最大值54km/h,设阻力恒定且取g=10m/s2.求:(1)机车的功率P=?(2)机车的速度为36km/h时机车的加速度a=? [思路点拨]因为机车的功率恒定,由公式P=Fv可知随着速度的增加,机车的牵引力必定逐渐减小,机车做变加速运动,虽然牵引力是变力,但由W=P·t可求出牵引力做功,由动能定理结合P=f·vm,可

三角形中做辅助线的技巧及典型例题

三角形中做辅助线的技巧 口诀: 三角形 图中有角平分线,可向两边作垂线。也可将图对折看,对称以后关系现。 角平分线平行线,等腰三角形来添。角平分线加垂线,三线合一试试看。 线段垂直平分线,常向两端把线连。线段和差及倍半,延长缩短可试验。 线段和差不等式,移到同一三角去。三角形中两中点,连接则成中位线。 三角形中有中线,延长中线等中线。 一、由角平分线想到的辅助线 口诀: 图中有角平分线,可向两边作垂线。也可将图对折看,对称以后关系现。角平分线平行线,等腰三角形来添。角平分线加垂线,三线合一试试看。 角平分线具有两条性质:a 、对称性;b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对于有角平分线的辅助线的作法,一般有两种。 ①从角平分线上一点向两边作垂线; ②利用角平分线,构造对称图形(如作法是在一侧的长边上截取短边)。 通常情况下,出现了直角或是垂直等条件时,一般考虑作垂线;其它情况下考虑构造对称图形。至于选取哪种方法,要结合题目图形和已知条件。 与角有关的辅助线 (一)、截取构全等 如图1-1,∠AOC=∠BOC ,如取OE=OF ,并连接DE 、DF , 则有△OED ≌△OFD ,从而为我们证明线段、角相等创造 了条件。 例1. 如图1-2,AB//CD ,BE 平分∠BCD ,CE 平分 ∠BCD ,点E 在AD 上,求证:BC=AB+CD 。 例2. 已知:如图1-3,AB=2AC ,∠BAD=∠C AD ,D A=DB ,求证DC ⊥AC 例3. 已知:如图1-4,在△ABC 中,∠C=2∠B,AD 平分∠BAC ,求证:AB-AC=CD 图1-2 D B C

相交线和平行线 典型例题及强化训练(通用)

4.2 相交线和平行线典型例题 及强化训练 课标要求 ①了解对顶角,知道对项角相等。 ②了解垂线、垂线段等概念,了解垂线段最短的性质,体会点到直线距离的意 义。 ③知道过一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垂直干已知直线,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 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④知道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进一步探索平行线的性质 ⑤知道过直线外一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平行于已知直线,会用角尺和直尺过已 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⑥体会两条平行线之间距离的意义,会度量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典型例题 1.判定与性质 例1 判断题: 1)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 2)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 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相等。( ) 4)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 答案:(1)错,应为“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错,应为“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3)错,应为“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4)错,应为“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例2 已知:如图,AB∥CD,求证:∠B+∠D=∠BED。 分析:可以考虑把∠BED变成两个角的和。 如图5,过E点引一条直线EF∥AB,则有∠B=∠Array 1,再设法证明∠D=∠2,需证 EF∥CD,这可通过已知AB∥CD和EF∥AB得 到。 证明:过点E作EF∥AB,则∠B=∠1(两直 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AB∥CD(已知), 又∵EF∥AB(已作), ∴EF∥CD(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D=∠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三角函数典型例题剖析与规律总结

三角函数典型例题剖析与规律总结 一:函数的定义域问题 1. 求函数1sin 2+=x y 的定义域。 分析:要求1sin 2+= y 的定义域, 只需求满足01sin 2≥+x 的x 集合,即只需求出满足2 1 sin -≥x 的x 值集合,由于正弦函数具有周期性,只需先根据问题要求,求出在一个周期上的适合条件的区间,然后两边加上πk 2()Z k ∈即可。 解:由题意知需01sin 2≥+x ,也即需21sin - ≥x ①在一周期??????-23,2ππ上符合①的角为?? ????-67,6ππ,由此可得到函数的定义域为?? ? ?? ? + - 672,6 2πππ πk k ()Z k ∈ 小结:确定三角函数的定义域的依据:(1)正、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定义域。(2)若函数是分式函数,则分母不能为零。(3)若函数是偶函数,则被开方式不能为负。(4)若函数是形如()() 1,0log ≠>= a a x f y a 的函数,则其定义域由()x f 确定。(5)当函数是有实际问题确定时,其定义域不仅要使解析式有意义同时还要使实际问题有意义。 二.函数值域及最大值,最小值 (1)求函数的值域 例。求下列函数的值域 (1)x y 2sin 23-= (2)2sin 2cos 2 -+= x y x 分析:利用1cos ≤x 与1sin ≤x 进行求解。 解:(1) 12sin 1≤≤-x ∴[]5,151∈∴≤≤y y (2) ()[].0,4,1sin 11sin 1sin 2sin 2sin 22 22 cos -∈∴≤≤---=-+-=-+=y x x x x x x y 评注:一般 函数的值域求法有:观察法,配方法判别式法,反比例函数法等,而三角函数是函数的特殊形式,其一般方法也适用,只不过要结合三角函数本身的性质罢了。 (2)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例。求下列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1)x y sin 211- = (2)??? ??≤≤-??? ? ? +=6662sin 2πππx x y (3)4sin 5cos 22 -+=x x y (4)?? ? ? ??∈+-=32,31cos 4cos 32 ππx x x y 分析:(1)(2)可利用sinx,cosx 的值域求解求解过程要注意自变量的去值范围(3)(4)可利用二次函数 c bx ax x f ++=2)(在闭区间[]n m ,上求最值得方法。

相交线与平行线:经典专题训练及答案

专题训练:相交线与平行线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如果两个角的一边在同一直线上,另一边互相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的关系是( )。 A.相等 B.互补 C.相等或互补 D.相等且互补 2.已知∠AOB=30°,又自∠AOB 的顶点O 引射线OC ,若∠AOC : ∠AOB=4 : 3 ,那么∠BOC 等于( )。 A.10° B. 40° C.70° D. 10°或70° 3.一个角等于它的补角的5倍,那么这个角的补角的余角是( )。 A.30° B.60° C.45° D.以上答案都不对 4.用一副三角板可以作出大于0°而小于180°的角的个数( )。 A . 5个 B .10个 C . 11个 D .以上都不对 5.在平面上画出四条直线,交点的个数最多应该是( ) A.4个 B . 5个 C . 6个 D . 8个 6.已知三条直线a,b,c ,下列命题中错误的是( ) A.如果a ∥b,b ∥c,那么a ∥c B .如果a ⊥b,b ⊥c,那么a ⊥c C .如果a ⊥b,b ⊥c,那么a ∥c D .如果a ⊥b,a ∥c,那么b ⊥c 7.如果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得的8个角中,有一个角的度数已知, 则( )。 A.只能求出其余3个角的度数 B.能求出其余5个角的度数 C .只能求出其余6个角的度数 D. 能求出其余7个角的度数 8.若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一对同位角的平分线互相平行 B.一对内错角的平分线互相平行 C .一对同旁内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 D .一对同旁内角的平分线互相平行 9.在同一平面内互不重合的三条直线,它们的交点个数是( )。 A .可能是0个,1个,2个 B .可能是0个,2个,3个 C .可能是0个,1个,2个或3个 D .可能是1个或3个 10.下列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B .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就是平行线; C .点到直线的垂线段,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D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下列关于对顶角的说法: (1)相等的角是对顶角 (2)对顶角相等 (3)不相等的角不是对顶角 (4)不是对顶角不相等 其中正确的有(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12.如果∠α与∠β是邻补角,且∠α> ∠β,那么∠β的余角是( )。 A .12 (∠α±∠β) B . 12 ∠α C . 12 (∠α-∠β) D .不能确定

-化归思想典型例题分析(含答案)

化归思想典型例题剖析 【例1】如图3-1-1,反比例函数y=-8x 与一次函数y=-x+2的图象交于A 、B 两点. (1)求 A 、B 两点的坐标; (2)求△AOB 的面积. 解:⑴解方程组82 y x y x ?=-???=-+? 得121242;24x x y y ==-????=-=?? 所以A 、B 两点的坐标分别为A (-2,4)B(4,-2 (2)因为直线y=-x+2与y 轴交点D 坐标是(0, 2), 所以11222,24422 AOD BOD S S ??=??==??= 所以246AOB S ?=+= 点拨:两个函数的图象相交,说明交点处的横坐标和纵坐标,既适合于第一个函数,又适合于第二个函数,所以根据题意可以将函数问题转化为方程组的问题,从而求出交点坐标. 【例2】解方程:22(1)5(1)20x x ---+= 解:令y= x —1,则2 y 2—5 y +2=0. 所以y 1=2或y 2=12 ,即x —1=2或x —1=12 . 所以x =3或x=32 故原方程的解为x =3或x=32 点拨:很显然,此为解关于x -1的一元二次方程.如果把方程展开化简后再求解会非常麻烦,所以可根据方程的特点,含未·知项的都是含有(x —1)所以可将设为y ,这样原方程就可以利用换元法转化为含有y 的一元二次方程,问题就简单化了. 【例3】如图 3-1-2,梯形 ABCD 中,AD ∥BC ,AB=CD ,对角 线AC 、BD 相交于O 点,且AC ⊥BD ,AD=3,BC=5,求AC 的长. 解:过 D 作DE ⊥AC 交BC 的延长线于E ,则得AD=CE 、 AC=DE .所以BE=BC+CE=8. 因为 AC ⊥BD ,所以BD ⊥DE . 因为 AB=CD , 所以AC =BD .所以GD=DE . 在Rt △BDE 中,BD 2+DE 2=BE 2 所以BD BE=4 2 ,即AC=4 2 . 点拨:此题是根据梯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特点通过平移对角线将等腰梯形转化为直角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使问题得以解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