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中做辅助线的技巧及典型例题
等腰三角形4种辅助线添加方法+例题
等腰三角形4种辅助线添加方法+例题三线合一,是等腰三角形里最重要的性质定理之一。
所谓三线,就是等腰三角形中,顶角的角平分线,底边的中线,底边的高线。
必然三线合一。
例题1,是三线合一的最基础的题型,D是BC的中点,那么连接AD,通过三线合一的性质,得出AD⊥BC.方法二:做平行线法这个一般是做一腰的平行线,得出两个角相等,从而得出三角形全等例题2中,这个题是非常常见的考试经典题型。
第①小题,得出三角形全等,得出PD=QD。
第②小题,过点P做PF∥AC,因为△PBF是等腰三角形,PE⊥BF,三线合一得出BE=EF。
又因为三角形全等,得出FD=CD。
所以,得出ED=BC的一半,即为定值。
方法三:截长补短法,或者叫截长取短法简单说,就是在某一条线段上截取一条线段,和已知线段相等。
或者,延长某一线段,使之等于某已知线段。
此解题方法常用,请大家细心钻研,平时多探索,勤学苦练。
例题3,就是一道延长某一线段,使之等于某已知线段,经典考试题型。
例题4,这就是一道在某一条线段上截取一条线段,和已知线段相等,通过等量转换,得出结论的经典考试题型。
方法四:加倍折半法,倍长中线法例题5,解析说过点B做BF∥AC,最后得出的还是线段相等。
其实,这个题还有一个更好的解题思路,就是倍长中线法先提示一下辅助线的添加方法。
因为CE是△ABC的中线,倍长中线CE。
延长CE至F,使EF=CE,连接BF。
倍长中线,必出三角形全等,最后得出,△DBC≌△FBC,所以DC=CF,所以CD=2CE。
看完这经典例题之后,不要认为自己就完全掌握了,这个时候要干什么?。
专题全等三角形常见辅助线做法及典型例题
全等三角形辅助线做法总结 图中有角平分线;可向两边作垂线.. 也可将图对折看;对称以后关系现..角平分线平行线;等腰三角形来添.. 角平分线加垂线;三线合一试试看..线段垂直平分线;常向两端把线连.. 要证线段倍与半;延长缩短可试验..三角形中两中点;连接则成中位线.. 三角形中有中线;延长中线等中线..一、截长补短法和;差;倍;分截长法:在长线段上截取与两条线段中的一条相等的一段;证明剩余的线段与另一段相 等截取----全等----等量代换补短法:延长其中一短线段使之与长线段相等;再证明延长段与另一短线段相等延长 ----全等----等量代换例如:1;已知;如图;在△ABC 中;∠C =2∠B;∠1=∠2..求证:AB=AC+CD..2;已知:如图;AC ∥BD;AE 和BE 分别平分∠CAB 和∠DBA;CD 过点E .求证:1AE ⊥BE ; 2AB=AC+BD .二、图中含有已知线段的两个图形显然不全等或图形不完整时;添加公共边或一其中 一个图形为基础;添加线段构建图形..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延长;平行例如:已知:如图;AC 、BD 相交于O 点;且AB =DC;AC =BD;求证:∠A =∠D..三、延长已知边构造三角形例如:如图6:已知AC =BD;AD ⊥AC 于A ;BC ⊥BD 于B;求证:AD =BC四、遇到角平分线;可自角平分线上的某个点向角的两边作垂线“对折”全等例如:已知;如图;AC 平分∠BAD;CD=CB;AB>AD..求证:∠B+∠ADC=180..五、遇到中线;延长中线;使延长段与原中线等长“旋转”全等 例如:1如图;AD 为 △ABC 的中线;求证:AB +AC >2AD..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小于其他两边之和的一半2;已知:AB=4;AC=2;D 是BC 中点;AD 是整数;求AD..3;如图;已知:AD 是△ABC 的中线;且CD=AB;AE 是△ABD 的中线;求证:AC=2AE.六、遇到垂直平分线;常作垂直平分线上一点到线段两端的连线可逆 :遇到两组线段相等;可试着连接垂直平分线上的点 例如:在△ABC 中;∠ACB=90;AC=BC;D 为△ABC 外一点;且AD=BD;DE ⊥AC 交AC 的延长 线于E;求证:DE=AE+BC..七、遇到等腰三角形;可作底边上的高;或延长加倍法“三线合一”“对折”例如: 如图;Δ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AC=90°;BD 平分∠ABC 交AC 于点D;CE 垂 直于BD;交BD 的延长线于点E..求证:BD=2CE..八、遇到中点为端点的线段时;延长加倍次线段例如:如图2:AD 为△ABC 的中线;且∠1=∠2;∠3=∠4;求证:BE +CF >EF九、过图形上某点;作特定的平行线“平移”“翻转折叠” 例如:如图;ΔABC 中;AB=AC;E 是AB 上一点;F 是AC 延长线上一点;连EF 交BC 于D; 若EB=CF..求证:DE=DF.. AD BCD CB A 110 图OC A EB D。
相似三角形中的辅助线归纳总结
相似三角形中的辅助线在解相似三角形问题时,常需要作辅助线来沟通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在添加辅助线时,所添加的辅助线往往能够构造出一组或多组相似三角形,或得到成比例的线段或得出等角,等边,从而为证明三角形相似或进行相关的计算找到等量关系。
主要的辅助线有以下几种:一、作平行线例1. 如图,∆ABC 的AB 边和AC 边上各取一点D 和E ,且使AD =AE ,DE 延长线与BC 延长线相交于F ,求证:BF CF BDCE=BDA CFE证明:过点C 作CG//FD 交AB 于GF∴=AD AG AEAC又 AD AE =,∴=AG AC ∴=DG CEGC DF //,∴=BD DG BFCF∴=BD CE BF CF小结:本题关键在于AD =AE 这个条件怎样使用。
由这道题还可以增加一种证明线段相等的方法:相似、成比例。
例2. 如图,△ABC 中,AB<AC ,在AB 、AC 上分别截取BD=CE ,DE ,BC 的延长线相交于点F ,证明:AB ·DF=AC ·EF 。
分析:证明等积式问题常常化为比例式,再通过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来证明。
欲证,需证,而这四条线段所在的两个三角形显然AB DF AC EF AB AC EFDF⋅=⋅=不相似,因而要通过两组三角形相似,运用中间比代换得到,为构造相似三角形,需添加平行线。
方法一:过E 作EM//AB ,交BC 于点M ,则△EMC ∽△ABC (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
∴=⋅=⋅EM AB ECAC EM AC AB EC 即, ∴=AB AC EM EC同理可得∆∆EMF DBF ~ ∴=EF DF EMBD, 又, BD EC EM EC EMBD=∴=(为中间比),EMBD∴=AB AC EF DF,∴⋅=⋅AB DF AC EF方法二:如图,过D 作DN//EC 交BC 于N则有,,∆∆BDN BAC ~∴=⋅=⋅BD AB DNAC BD AC AB DN ,即(比例的基本性质) ∴=AB AC BD DN同理,∆∆ECF DNF ~∴==EC DN EFDF BD EC ,而(已知) ∴=BD DN EC DN EC DN (为中间比),∴=∴⋅=⋅AB AC EF DFAB DF AC EF ,二、作垂线3. 已知:如图两个等积ABC ∆、DBC ∆,若AC 、BD 交于E ,EF ∥AB ,EG ∥CD ,分别交BC 于F 、G ,求证:CF=BG 。
初中几何全等三角形常见辅助线作法
全等三角形常见辅助线作法【例1】.已知:如图6, 4BCE、△ACO分别是以8E、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且= ACDE是等边三角形.求证:△ A3c是等边三角形.【例2】、如图,已知BC>AB, AD=DCo BD 平分NABC。
求证:ZA+ZC=180°.线段的数量关系: 通过添加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转移线段到一个三角形中证明线段相等。
1、倍长中线法【例.3]如图,己知在△ABC中,ZC = 90°, ZB = 30°, A。
平分NB4C,交BC于点D.求证:BD = 2CD证明:延长DC到E,使得CE=CD,联结AEZC=90°A AC ± CDVCD=CEAD=AEVZB=30° ZC=90°ZBAC=60°YAD 平分NBACJ ZBAD=30°A DB=DA ZADE=60°VDB=DA:.BD=DE/. BD=2DC4B D笫3题•/ ZADE=60° AD=AEA △ ADE为等边三角形,AD=DE【例4.】如图,。
是AABC的边上的点,且CD = AB, ZADB = ZBAD, AE是AARD的中线。
求证:AC = 2AEo 证明:延长AE至IJ点F,使得EF=AE联结DF在4ABE和4FDE中BE=DEZAEB=ZFEDAE=FE/.△ABE 也AFDE (SAS) A AB=FD ZABE=ZFDE VAB=DCJ FD = DCZADC=ZABD+ZBAD ZADB = ZBAD,ZADC=ZABD+ZBDA VZABE=ZFDE・・・NADONADB+NFDE即ZADC= ZADF ffiAADF 和AADC 中AD=AD< ZADF= ZADC、DF =DC・•・△ ADF也ADC(SAS) AAF=ACAC=2AE【变式练习】、如图,AABC中,BD二DOAC, E是DC的中点,求证:AD平分NBAE.【小结】熟悉法一、法三“倍长中线”的辅助线包含的基本图形“八字型”和“倍长中线”两种基本操作方法, 倍长中线,或者倍长过中点的一条线段以后的对于解决含有过中点线段有很好的效果。
专题——三角形中常见的辅助线
三角形中常见的辅助线的作法一、斜边中线模型构成:Rt △ABC,∠ACB=090,D 为AB 边的中点 目的:找等量关系,或2倍(1/2)的关系。
结果:AD=CD=BD例 1 已知:△ABC 中,∠A=060,CE ⊥AB,BD ⊥AC 求证:DE=12BC例2、如图,直角三角形ABC 中,∠C=90 ,M 是AB 中点,AM=AN ,MN//AC 求证:MN=AC 例3已知:△ABC 中,CE ⊥AB,BD ⊥AC ,M,N 分别为BC,DE 的中点 求证:MN ⊥ED例4如图,在△ABC 中,∠B=2∠C ,AD ⊥BC 与D,M 为BC 边的中点,AB=10cm,则MD 长为多少?例5如图 ,Rt △ABC 中,∠C=090,CD 平分∠C ,E 为AB 中点,PE ⊥AB,交CD 延长线于P,那么∠PAC+∠PBC 的大小是多少?ADCMABDEC213N CE D B A MN CD BA MNMBCA等腰三角形底边的中线例1、如图所示,在ABC 中,AB=2AC ,AD 平分∠BAC 且AD=BD ,求证:CD ⊥AC例2如图所示,等腰直角三角形ABC ,∠BAC=90︒,点D 是BC 的中点 二、“三线合一”模型“角平分线”+垂线→等腰三角形”构成:OC 为∠A0B 的角平分线,BC ⊥OC 于C 点 目的:构造等腰三角形结果: ⑴[边]:BC=AC,OA=OB →OC 为△OAB 的中线⑵[角]:∠3=∠4,∠ACO=090→ OC 为△ABO 的高线 ⑶[全等]:△ACO ≌△BCO例 1 已知:AD 是△ABC 的∠A 的平分线,CD ⊥AD 于D,BE ⊥AD 于AD 的延长线于E,M 是BC 边上的中点。
求证:ME=MD例2已知:△AB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090,∠1=∠2,CE ⊥BE求证:BD=2CE例3 已知:△ABC 中,CE 平分∠ACB ,且AE ⊥CE,∠AED+∠CAE=1800(∠3+∠4=1800)求证:DE ∥BC例4 已知:在△ABC 的两边AB 、AC 上分别取BD=CE ,F 、G 分别为DE 、BC 的中点,∠A 的平分线AT 交BC 于T 求证:FG ∥AT4321C BAO 654321MGFE D CB A 4321FE D BA54321F EDCBA MK N L FE DA例5、如图,AB=AE ,∠ABC=∠AED ,BC=ED ,点F 是CD 的中点 (1)求证:AF ⊥CD(2)在你连接BE 后,还能得出什么新结论?三、三角形中位线模型构成:△ABC 中,D 为AB 边中点目的:找中位线,构造:①2倍关系②相似三角形结果:①DE ∥BC,DE=12BC ②△ADE ∽△ABC例1 已知:在△ABC 中,AB=AC,AD ⊥BC 于D,DE ⊥AC 于E,F 为DE 中点 求证:AF ⊥BE例2 已知 BD 、CE 为△ABC 的角平分线,AF ⊥CE 于F,AG ⊥CE 于F,AG ⊥BD 于G求证:①FG ∥BC ② FG=12(AB+AC-BC)例3 已知 ,如图在ABCD 中,P 为CD 中点,AP 延长线交BC 延长线于E,PQ ∥CE 交DE 于Q求证:PQ=12BC例4 已知:梯形ABCD 中,AB=DC,AC ⊥BD,E 、F 为腰上中点,DL ⊥BC,M 为DL 与EF 的交点 求证:EF=DLA BCD E GFED HCB A4321G F N ME CD B AL MK HFEDCBAQ PED CBAOF DC BA108054321ECBAD例 5 已知:锐角△ABC 中,以AB 、AC 为斜边向外作等腰直角△ADB ,△AEC,M 为 BC 中点,连结DM 、ME四“补长截短”模型(1) 截长法: 构成:线段a,b,c目的:确定一线段,找令一线段的等量关系结果:→ a-b '=c ⇒a=b+c , b=b ' (2)补短法: 构成:线段a,b,c目的:构造一等长线段,再找等量关系结果:c=c ',b+c '=a ⇒a=b+c例1 已知:△ABC 中,AD 平分∠BAC求:(1)若∠B=2∠C,则AB+BD=AC (2) 若AB+BD=AC,则∠B=2∠C例2:在ABC 中,∠C=2∠B ,AD ⊥BCY 于D ,求证BD=AC+CD例3如图所示,等腰直角ABC 中,∠BAC=90︒过点A 做直线DE ,BD ⊥DE 于D ,CE ⊥DE 于E ,求证:DE=BD+CE例4已知:等腰△ABC 中,AB=AC, ∠A=0108,BD 平分∠ABC求证:BC=AB+DC7654321MG F EDCBAc ab c4321E BDCACD B ACBEDA54321GMFE D CB A例6、已知如图所示,在ABC 中,AB=AC ∠A=100︒,BD 平分∠ABC 交AC 于D求证:BC=AD+BD例 7 已知:在正方形ABCD 中,M 是CD 的中点,E 是CD 上一点,且∠BAE=2∠DAM求证:AE=BC+CE例 8已知:在正方形ABCD 中,E 为BC 上任一点,∠EAD 的平分线交DC 于F 求证:BE+DF=AE构造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例9、如图,已知∠ABD=∠ACD=60︒∠ADB=90︒-12∠BDC 且∠BAC=20︒求:∠ACB 的度数。
三角形中做辅助线的技巧及典型例题
三角形中做辅助线的技巧口诀:三角形图中有角平分线,可向两边作垂线。
也可将图对折看,对称以后关系现。
角平分线平行线,等腰三角形来添。
角平分线加垂线,三线合一试试看。
线段垂直平分线,常向两端把线连。
线段和差及倍半,延长缩短可试验。
线段和差不等式,移到同一三角去。
三角形中两中点,连接则成中位线。
三角形中有中线,延长中线等中线。
一、由角平分线想到的辅助线 口诀:图中有角平分线,可向两边作垂线。
也可将图对折看,对称以后关系现。
角平分线平行线,等腰三角形来添。
角平分线加垂线,三线合一试试看。
角平分线具有两条性质:a 、对称性;b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对于有角平分线的辅助线的作法,一般有两种。
①从角平分线上一点向两边作垂线;②利用角平分线,构造对称图形(如作法是在一侧的长边上截取短边)。
通常情况下,出现了直角或是垂直等条件时,一般考虑作垂线;其它情况下考虑构造对称图形。
至于选取哪种方法,要结合题目图形和已知条件。
与角有关的辅助线 (一)、截取构全等如图1-1,∠AOC=∠BOC ,如取OE=OF ,并连接DE 、DF ,则有△OED ≌△OFD ,从而为我们证明线段、角相等创造了条件。
例1. 如图1-2,AB//CD ,BE 平分∠BCD ,CE 平分∠BCD ,点E 在AD 上,求证:BC=AB+CD 。
例2. 已知:如图1-3,AB=2AC ,∠BAD=∠CAD ,D A =DB ,求证DC ⊥AC例3. 已知:如图1-4,在△ABC 中,∠C=2∠B,AD 平分∠BAC ,求证:AB-AC=CD分析:此题的条件中还有角的平分线,在证明中还要用到构造全等三角形,此题还是证明线段的和差倍分问题。
用到的是截取法图1-2DBC图1-4ABC来证明的,在长的线段上截取短的线段,来证明。
试试看可否把短的延长来证明呢?练习1. 已知在△ABC 中,AD 平分∠BAC ,∠B=2∠C ,求证:AB+BD=AC2. 已知:在△ABC 中,∠CAB=2∠B ,AE 平分∠CAB 交BC 于E ,AB=2AC ,求证:AE=2CE 3. 已知:在△ABC 中,AB>AC,AD 为∠BAC 的平分线,M 为AD 上任一点。
三角形全等证明,10道考试真题,6种常用辅助线添加的方法和技巧.doc
三角形全等证明,10道考试真题,6种常用辅助线添加的方法和技巧以下六种常用的辅助线添加方法和技巧。
相互学习,一起进步。
方法一、双垂直构造三角形全等。
遇见角平分线,角平分线上的点向角两边做垂直,必出三角形全等。
例题1,是最基础,最简单的题型。
有些,需要我们证明角平分线的时候,同样可以向角两边做垂直,那么只要两个垂线段相等,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平分线上。
例题2,过点P做MN平行BC,则出现在AB边和CD 边上,双垂直。
根据题意,证明三角形QNP全等于三角形PMB,结论得证。
方法二,倍长中线。
三角形中,遇见中点,很容易想到倍长中线。
例题3,倍长中线后,得出三角形ACE全等于三角形ACM。
例题4,延长AD至E,使DE=AD。
得出三角形ADC全等于三角形EDB。
第2小题,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等量代换,即可求出AD的取值范围。
方法三、截长补短法。
求证两个线段和等于一个线段的时候,很容易想到截长补短的辅助线添加方法。
截长补短法,包括了截长法和补短法,两种方法。
一般来说,一道题,既可以用截长法,也可以用补短法。
例题6、解析中用了延长AD至M,使MD=FD。
请认真看解答过程。
再请按照图3的辅助线,自行练习推理,举一反三,得出结论。
方法四、平行线发或者平移法。
解题方法1,过点O做OD平行BC。
还有两个方法,请自行推理,如图3和图4.方法五,旋转法。
把一个三角形,经过旋转,旋转后必出三角形全等,得出结论。
例8和例9,其实也就是,最近经典的半角模型。
之前也专门讲过,这个几何模型。
请认真参考,这个两个例题。
从中总结规律和解题方法。
方法六、翻折法,或者叫对称法。
例题10,看起来很难,当你认真看完解题过程,肯定会有所收获。
全等三角形六种辅助线方法及例题
全等三角形六种辅助线方法及例题全等三角形是初中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和辅助线方法对于解题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全等三角形的六种辅助线方法,并结合例题进行详细讲解。
一、辅助线法1.等角分线法:将三角形内角的平分线相互交点构成的点与三角形的另外一个顶点相连,得到一条辅助线。
这条辅助线将三角形分成两个等角的小三角形,从而得到相似或全等三角形。
2.中线法:将三角形任意两边的中点相连,得到三角形的中线。
相等的中线将三角形分成两个面积相等的小三角形,从而得到相似或全等三角形。
3.高线法:将三角形内任意一条边的垂线向另外两边引出,得到三角形的高线。
相等的高线将三角形分成两个面积相等的小三角形,从而得到相似或全等三角形。
4.角平分线法:将三角形内角的平分线相互交点构成的点相连,得到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相等的角平分线将三角形分成两个面积相等的小三角形,从而得到相似或全等三角形。
5.角平分线中垂线法:将三角形内角的平分线的中垂线相互交点构成的点相连,得到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垂线。
相等的角平分线中垂线将三角形分成两个面积相等的小三角形,从而得到相似或全等三角形。
6.外心连线法:将三角形外接圆心与三角形三个顶点分别相连,得到三条辅助线。
这三条辅助线相等,将三角形分成三个面积相等的小三角形,从而得到相似或全等三角形。
二、例题解析1.已知△ABC,点D,E分别为BC,AB边上的中点,连接AD,BE相交于点F,求证:△DEF≌△ABC。
解析:由题意可知,△ABC是由两个等腰三角形组成的,因此可使用中线法证明两个三角形的全等。
由于D,E分别是BC,AB边上的中点,因此DE是AC中线,即DE=1/2AC;同理,AE是BC中线,AF=1/2BC。
因此,△ADB和△AEC是等腰三角形,且AD=EC,AB=AB,∠BAC=∠BAC,因此△ADB≌△AEC。
又因为DE是AC中线,BF是AE中线,因此DE=1/2AC,BF=1/2AE。
相似三角形中几种常见的辅助线作法
相似三角形中几种常见的辅助线作法在添加辅助线时,所添加的辅助线往往能够构造出一组或多组相似三角形,或得到成比例的线段或出等角,等边,从而为证明三角形相似或进行相关的计算找到等量关系。
主要的辅助线有以下几种:一、添加平行线构造“A ”“X ”型例1:如图,D 是△ABC 的BC 边上的点,BD :DC=2:1,E 是AD 的中点,求:BE :EF 的值.解法一:过点D 作CA 的平行线交BF 于点P ,则∴PE=EF BP=2PF=4EF 所以BE=5EF ∴BE :EF=5:1.解法二:过点D 作BF 的平行线交AC 于点Q ,∴BE :EF=5:1.解法三:过点E 作BC 的平行线交AC 于点S ,解法四:过点E 作AC 的平行线交BC 于点T ,∵BD=2DC ∴ ∴BE :EF=5:1.变式:如图,D 是△ABC 的BC 边上的点,BD :DC=2:1,E 是AD 的中点,连结BE 并延长交AC 于F,求AF :CF 的值.解法一:过点D 作CA 的平行线交BF 于点P , 解法二:过点D 作BF 的平行线交AC 于点Q , 解法三:过点E 作BC 的平行线交AC 于点S , 解法四:过点E 作AC 的平行线交BC 于点T ,,1==AE DE FEPE ,2==DC BD PF BP ,则2==EA DA EF DQ ,3==DCBC DQBF ,EF EF EF EF DQ EF BF BE 563=-=-=-=,则DC CT DT 21==;TC BT EF BE =,DC BT 25=例2:如图,在△ABC的AB边和AC边上各取一点D和E,且使AD=AE,DE延长线与BC延长线相交于F ,求证:(证明:过点C作CG分析:证明等积式问题常常化为比例式,再通过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来证明。
不相似,因而要通过两组三角形相似,运用中间比代换得到,为构造相似三角形,需添加平行线。
.方法一:过E作EM方法二:过D作DN例4:在△ABC中,D为AC上的一点,E为CB延长线上的一点,BE=AD,DE交AB于F。
2等腰三角形中作辅助线的四种常用方法
方法 4 加倍折半法
4.如图,在△ABC中,∠BAC=120°,AD⊥BC 于点D,且AB+BD=DC,
求∠C的度数.
解: 如图,在DC上截取DE,使DE=BD,连接AE. ∵AD⊥BC,∴∠ADB=∠ADE=90°. ∵BD=DE,AD=AD, ∴△ABD≌△AED(SAS). ∴AB=AE,∠B=∠AEB. ∵AB+BD=CD,DE=BD, ∴AB+DE=CD.
求证:BD+DC=AB.
证明: 如图,延长BD至点E,使BE=AB, 连接CE,AE. ∵∠ABE=60°,BE=AB, ∴△ABE为等边三角形. ∴∠AEB=60°,AB=AE. 又∵∠ACD=60°,∴∠ACD=∠AEB.
∵AB=AC,AB=AE,∴AC=AE. ∴∠ACE=∠AEC.∴∠DCE=∠DEC. ∴DC=DE. ∴AB=BE=BD+DE=BD+CD, 即BD+DC=AB.
而CD=DE+EC,∴AB=EC. ∴AE=EC. ∴∠EAC=∠C. 设∠EAC=∠C=x,∵∠AEB为△AEC的外角, ∴∠AEB=∠EAC+∠C=2x. ∴∠B=2x,∠BAE=180°-2x-2x=180°-4x. ∵∠BAC=120°, ∴∠BAE+∠EAC=120°,
返回
即180°-4x+x=120°. 解得x=20°,则∠C=20°.
返回
∴DE=DF.
方法 2 作平行线法
2.如图,在△ABC中,AB=AC,点P从点B出发沿线段BA 移动,同时,点Q从点C出发沿线段AC的延长线移动, 点P,Q移动的速度相同,PQ与直线BC相交于点D.
(1)求证:PD=QD. (2)过点P作直线BC的垂线,垂足为E, P,Q在移动的过程中,线段BE,DE, CD中是否存在长度保持不变的线段?请说明理由.
技巧专题技巧专题等腰三角形7种常用辅助线添加方法
技巧专题等腰三角形7种常用辅助线添加方法方法1.三线合一法例1.如图,△ABC中,AB=AC,D是BC的中点,过A点的直线EF//BC,且AE=AF.求证: DE=DF.方法2.作一腰的平行线构造等腰三角形法例2.如图,AB=AC,F 为DE的中点,求证BD=CE.例3.如图,AABC中,AB=AC,点P从点B出发沿线段BA移动,同时,点Q从点C出发沿线段AC的延长线移动,已知点P, Q移动的速度相同,PQ与直线BC相交于点D.(1).如图①,当点P为AB的中点时,求证: PD=QD;(2).如图②,过点P作直线BC的垂线,垂足为E,当点P,Q在移动的过程中,线段BE、DE、CD中是否存在长度保持不变的线段?请说明理由.方法3.截长补短构造等腰三角形法例4.如图,在△ABC中,AB=AC, D是△ABC外一点,且∠ABD=60°,∠ACD=60°求证:BD+DC=AB例5.如图,在AABC中,∠BAC=120°, AD⊥BC于D,且AB+BD=DC,求∠C.方法4.证与底有关的线段时,通常作底的平行线例6.如图,等边△ABC中,D是边AB延长线上一点,延长BC至E点,使CE=AD, DG⊥BE 于G,求证BG=EG.方法5.加倍折半法,倍长中线法例7.如图,CE、CB分别是△ABC与△ADC的中线,且∠ACB=∠ABC.求证:CD=2CE.方法6.以底或腰为边作等边三角形,出三角形全等例8.如图,在△ABC中,∠ABC=∠ACB=40°,点P为三角形内一点,且∠PCA=∠PAB=20°.求∠PBC的度数方法7、将以腰为边的一个三角形绕顶角的顶点旋转例9.如图,△ABC中,点P是△ABC内一点,且∠APB>∠APC. 求证:PC> PB.课后培优练习题1.如图,在△ABC中,AB=AC, ∠A=90°,点D是BC的中点,点E、F分别在AB、AC上,且AE=CF.求证:△DEF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2.如图,等边△ABC的边BC上任取一点D,作∠ADE=60°,DE交∠C的外角平分线于点E,判断△ADE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3.如图,△ABC中,AB=AC, D为BC边的中点,过点D作DE⊥AB, DF⊥AC,垂足分别为E, F.(1)求证: DE=DF;(2)若∠A=90°,图中与DE相等的有哪些线段? (不需说明理由)4.如图,△ABC中,AC=2AB, AD平分∠BAC交BC于D,E是AD上一点,且EA=EC,求证: EB⊥AB.5.如图,△ABC的面积为1cm2, AP垂直∠ABC的平分线BP于P,求△PBC的面积.6.如图,在△ABC中,AC=BC,∠C=90°,D是AB的中点,DE⊥DF,点E、F分别在AC、BC 上,求证: DE=DF.7.如图,已知AB=AC, ∠A=108°,BD平分∠ABC交AC于D.求证: BC=AB+CD.8.如图,在△ABC中,AB=AC, AE⊥BE于点E,且BC=2BE,若∠EAB=20°,求∠BAC的度数.9.如图,△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90°,BD平分∠ABC交AC于点D, CE ⊥BD. 求证: BD=2CE.10.如图,等边△ABC的边AB上一点P,作PE⊥AC于E,Q为BC延长线上一一点,且PA=CQ,连PQ交AC边于D.(1).求证: PD=DQ;(2).若△ABC的边长为1,求DE的长.。
三角形中做辅助线的技巧及典型例题
三角形中做辅助线的技巧及典型例题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三角形中做辅助线的技巧口诀:三角形图中有角平分线,可向两边作垂线。
也可将图对折看,对称以后关系现。
角平分线平行线,等腰三角形来添。
角平分线加垂线,三线合一试试看。
线段垂直平分线,常向两端把线连。
线段和差及倍半,延长缩短可试验。
线段和差不等式,移到同一三角去。
三角形中两中点,连接则成中位线。
三角形中有中线,延长中线等中线。
一、由角平分线想到的辅助线 口诀:图中有角平分线,可向两边作垂线。
也可将图对折看,对称以后关系现。
角平分线平行线,等腰三角形来添。
角平分线加垂线,三线合一试试看。
角平分线具有两条性质:a 、对称性;b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对于有角平分线的辅助线的作法,一般有两种。
①从角平分线上一点向两边作垂线;②利用角平分线,构造对称图形(如作法是在一侧的长边上截取短边)。
通常情况下,出现了直角或是垂直等条件时,一般考虑作垂线;其它情况下考虑构造对称图形。
至于选取哪种方法,要结合题目图形和已知条件。
与角有关的辅助线(一)、截取构全等如图1-1,∠AOC=∠BOC ,如取OE=OF ,并连接DE 、DF ,则有△OED ≌△OFD ,从而为我们证明线D段、角相等创造了条件。
如图1-2,AB2AC2AC3 CAC 。
3.已知:如图2-5, ∠BAC=∠CAD,AB>AD ,CE ⊥AB ,AE=21(AB+AD ).求证:∠D+∠B=180。
4.已知:如图2-6,在正方形ABCD 中,E 为CD 的中点,F 为BC上的点,∠FAE=∠DAE 。
求证:AF=AD+CF 。
已知:如图2-7,在Rt △ABC 中,∠ACB=90,CD ⊥AB ,垂足为D ,AE 平分∠CAB 交CD 于F ,过F 作FH 21证:BD=2CE 。
分析:给出了角平分线给出了边上的一点作角平分线的垂线,可延长此垂线与另外一边相交,近而构造出等腰三角形。
全等三角形问题中常见的8种辅助线的作法(有答案)
全等三角形问题中常见的辅助线的作法(有答案)总论:全等三角形问题最主要的是构造全等三角形,构造二条边之间的相等,构造二个角之间的相等【三角形辅助线做法】图中有角平分线,可向两边作垂线。
也可将图对折看,对称以后关系现。
角平分线平行线,等腰三角形来添。
角平分线加垂线,三线合一试试看。
线段垂直平分线,常向两端把线连。
要证线段倍与半,延长缩短可试验。
三角形中两中点,连接则成中位线。
三角形中有中线,延长中线等中线。
1.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法:遇到等腰三角形,可作底边上的高,利用“三线合一”的性质解题2.倍长中线:倍长中线,使延长线段与原中线长相等,构造全等三角形3.角平分线在三种添辅助线4.垂直平分线联结线段两端5.用“截长法”或“补短法”:遇到有二条线段长之和等于第三条线段的长,6.图形补全法:有一个角为60度或120度的把该角添线后构成等边三角形7.角度数为30、60度的作垂线法:遇到三角形中的一个角为30度或60度,可以从角一边上一点向角的另一边作垂线,目的是构成30-60-90的特殊直角三角形,然后计算边的长度与角的度数,这样可以得到在数值上相等的二条边或二个角。
从而为证明全等三角形创造边、角之间的相等条件。
8.计算数值法:遇到等腰直角三角形,正方形时,或30-60-90的特殊直角三角形,或40-60-80的特殊直角三角形,常计算边的长度与角的度数,这样可以得到在数值上相等的二条边或二个角,从而为证明全等三角形创造边、角之间的相等条件。
常见辅助线的作法有以下几种:最主要的是构造全等三角形,构造二条边之间的相等,二个角之间的相等。
1)遇到等腰三角形,可作底边上的高,利用“三线合一”的性质解题,思维模式是全等变D C BAED F CB A换中的“对折”法构造全等三角形.2)遇到三角形的中线,倍长中线,使延长线段与原中线长相等,构造全等三角形,利用的思维模式是全等变换中的“旋转”法构造全等三角形.3)遇到角平分线在三种添辅助线的方法,(1)可以自角平分线上的某一点向角的两边作垂线,利用的思维模式是三角形全等变换中的“对折”,所考知识点常常是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或逆定理.(2)可以在角平分线上的一点作该角平分线的垂线与角的两边相交,形成一对全等三角形。
全等三角形中辅助线的添法(三大模型)(压轴题专项)(解析版)
全等三角形中辅助线的添法(三大模型)【模型一:倍长中线模型】1.(23-24八年级上·江苏·期末)如图,在△ABC 中.AD 是BC 边上的中线,交BC 于点D.(1)如下图,延长AD 到点E ,使DE =AD ,连接BE .求证:△ACD ≌△EBD.(2)如下图,若∠BAC =90°,试探究AD 与BC 有何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3)如下图,若CE 是边AB 上的中线,且CE 交AD 于点O .请你猜想线段AO 与OD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思路点拨】(1)利用SAS 可得△ACD ≌△EBD ;(2)延长AD 到点E ,使DE =AD ,连接BE ,先根据△ACD ≌△EBD 证得∠C =∠CBE ,AC =BE ,进而得到AC ∥EB ,AD =12AE ;再证得△ABC ≌△BAE SAS 利用全等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即可;(3)延长OE 到点M ,使EM =OE ,连接AM .延长OD 到点N ,使DN =OD ,连接BM ,BN ,BO ,证得△MOB ≌△NBO ASA 可得MB =NO ,进而得到AO =2OD ,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的中线,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是解题的关键.【解题过程】(1)证明:在△ACD 和△EBD 中,DA =DE∠ADC =∠EDBDC =DB∴△ACD ≌△EBD SAS ;(2)解:AD =12BC ,理由如下:延长AD 到点E ,使DE =AD ,连接BE ,如图由(1)得△ACD ≌△EBD ,∴∠C =∠CBE ,AC =BE∴AC ∥EB ,AD =12AE ∴∠BAC +∠ABE =180°,∵∠BAC =90°,∴∠ABE =90°,∴∠BAC =∠ABE在△ABC 和△BAE 中AC =BE∠BAC =∠ABEAB =AB∴△ABC ≌△BAE SAS ∴BC =AE ,∴AD =12BC ;(3)AO =2OD ,理由如下:延长OE 到点M ,使EM =OE ,连接AM .延长OD 到点N ,使DN =OD ,连接BM ,BN ,BO ,如图,由(1)得△AOE ≌△BME ,△ODC ≌△NDB ,∴∠AOE =∠BME ,∠OCD =∠NBD ,AO =BM ,∴AO ∥BM ,OC ∥NB ,∴∠MBO =∠BON ,∠MOB =∠NBO在△MOB 和△NBO 中,∠MBO =∠BONOB =OB ∠MOB =∠NBO,∴△MOB ≌△NBO ASA ∴MB =NO ,∴AO =2OD .2.(23-24八年级上·广西北海·期末)八年级数学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时,老师提出了如下问题:如图1,△ABC 中,若AB =9,AC =5,求BC 边上的中线AD 的取值范围.小红在组内经过合作交流,得到了如下的解决方法:延长AD 到点E ,使DE =AD ,请根据小红的方法思考作答:(1)由已知和作图能得到△ADC ≌△EDB 的理由是;A.SSS B.SAS C.AASD.HL(2)求得AD的取值范围是;A.5<AD<9B.5≤AD≤9C.2<AD<7D.2≤AD≤7(3)归纳总结:题目中出现“中点”“中线”等条件,可考虑延长中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把分散的已知条件和所求证的结论集合到同一个三角形中.完成上题之后,小红善于探究,她又提出了如下的问题,请你解答.如图2,在△ABC中,点E在BC上,且DE=DC,过E作EF∥AB,且EF=AC.求证:AD平分∠BAC.【思路点拨】本题是三角形综合题,考查了倍长中线法解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熟练掌握倍长中线法,灵活进行三角形全等的证明,是解题的关键.(1)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去选择即可;(2)根据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和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计算即可;(3)由“SAS”可证△EFD≌△CMD,可得EF=DM,∠EFD=∠M,由平行线的性质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证∠M=∠BAD=∠CAM,可得AD平分∠BAC.【解题过程】(1)解:延长AD到点E,使DE=AD,∵BD=CD,在△ADC和△EDB中,CD=BD∠ADC=∠BDEAD=DE,∴△ADC≌△EDB(SAS),故选:B.(2)解:∵△ADC≌△EDB,∴AC=EB,∵AB=9,AC=5,AB-BE<AE<AB+BE,∴4<2AD<14,∴2<AD<7,故选:C;(3)证明:如图,延长AD至M,使DM=DF,连接CM,∵DE=DC,∠EDF=∠CDM,DF=DM,∴△EFD≌△CMD(SAS),∴EF=DM,∠EFD=∠M,∴EF∥CM,∵EF∥AB,∴CM∥AB,∴∠BAD=∠M,∵EF=AC,∴EF=DM=AC,∴∠CAM=∠M,∴∠BAD=∠CAM,∴AD平分∠BAC.3.(23-24八年级上·安徽安庆·期末)(1)如图①,在△ABC中,若AB=6,AC=4,AD为BC边上的中线,求AD的取值范围;(2)如图②,在△ABC中,点D是BC的中点,DE⊥DF,DE交AB于点E,DF交AC于点F,连接EF,判断BE+CF与EF的大小关系并证明;(3)如图③,在四边形ABCD中,AB∥CD,AF与DC的延长线交于点F,点E是BC的中点,若AE是∠BAF的角平分线.试探究线段AB,AF,CF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思路点拨】(1)由已知得出AB-BE<AE<AB+BE,即6-4<AE<6+4,AD为AE的一半,即可得出答案;(2)延长FD至点M,使DM=DF,连接BM,EM,可得△BMD≌△CFD,得出BM=CF,由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得出EM=EF,在△BME中,由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得出BE+BM>EM即可得出结论;(3)延长AE,DF交于点G,根据平行和角平分线可证AF=FG,也可证得△ABE≌△GCE,从而可得AB= CG,即可得到结论.【解题过程】解:(1)如图①,延长AD到点E,使DE=AD,连接BE,∵D是BC的中点,∴BD=CD,∵∠ADC=∠BDE,∴△ACD≌△EBD SAS,∴BE=AC=4,在△ABE中,AB-BE<AE<AB+BE,∴6-4<AE<6+4,,∴2<AE<10,∴1<AD<5,故答案为:1<AD<5;(2)BE+CF>EF,理由如下:延长FD至点M,使DM=DF,连接BM、EM,如图②所示.同(1)得:△BMD≌△CFD SAS,∴BM=CF,∵DE⊥DF,DM=DF,∴EM=EF,在△BME中,由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得:BE+BM>EM,∴BE+CF>EF;(3)AF +CF =AB ,理由如下:如图③,延长AE ,DF 交于点G ,∵AB ∥CD ,∴∠BAG =∠G ,在△ABE 和△GCE 中,CE =BE ,∠BAG =∠G ,∠AEB =∠GEC,∴△ABE ≌△GEC AAS ,∴CG =AB ,∵AE 是∠BAF 的平分线,∴∠BAG =∠GAF ,∴∠FAG =∠G ,∴AF =GF ,∵FG +CF =CG ,∴AF +CF =AB .4.(23-24八年级上·江苏南通·期中)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时,老师提出了如下问题:如图1,△ABC 中,若AB =6,AC =4,求BC 边上的中线AD 的取值范围.小明在组内经过合作交流,得到了如下的解决方法:如图1所示,延长AD 到点E ,使DE =AD ,连接BE.请根据小明的思路继续思考:(1)由已知和作图能证得△ADC ≌△EDB ,得到BE =AC ,在△ABE 中求得2AD 的取值范围,从而求得AD 的取值范围是.方法总结:上述方法我们称为“倍长中线法”.“倍长中线法”多用于构造全等三角形和证明边之间的关系;(2)如图2,AD 是△ABC 的中线,AB =AE ,AC =AF ,∠BAE +∠CAF =180°,试判断线段AD 与EF 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3)如图3,在△ABC 中,D ,E 是BC 的三等分点.求证:AB +AC >AD +AE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了三角形三边关系,三角形全等的性质与判定,利用倍长中线辅助线方法是解题的关键.(1)延长AD 到点E ,使DE =AD ,连接BE ,根据题意证明△MDB ≌△ADC ,可知BM =AC ,在△ABM 中,根据AB -BM <AM <AB +BM ,即可;(2)延长AD 到M ,使得DM =AD ,连接BM ,由(1)的结论以及已知条件证明△ABM ≌△EAF ,进而可得AM =2AD ,由AM =EF ,即可求得AD 与EF 的数量关系;(3),取DE 中点H ,连接AH 并延长至Q 点,使得AH =QH ,连接QE 和QC ,通过“倍长中线”思想全等证明,进而得到AB =CQ ,AD =EQ ,然后结合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建立不等式证明即可得出结论.【解题过程】(1)解:如图1所示,延长AD到点E,使DE=AD,连接BE.∵AD是△ABC的中线,∴BD=CD,在△MDB和△ADC中,BD=CD∠BDM=∠CDA DM=AD,∴△MDB≌△ADC(SAS),∴BM=AC=4,在△ABM中,AB-BM<AM<AB+BM,∴6-4<AM<6+4,即2<AM<10,∴1<AD<5,故答案为:1<AD<5.(2)EF=2AD,理由:如图2,延长AD到M,使得DM=AD,连接BM,由(1)知,△BDM≌△CDA(SAS),∴BM=AC,∠M=∠MAC∵AC=AF,∴BM=AF,∵∠MBA+∠M+∠BAM=180°,即∠MBA+∠BAC=180°,又∵∠BAE+∠CAF=180°,∴∠EAF+∠BAC=180°,∴∠EAF=∠MBA,又∵AB=EA,∴△ABM≌△EAF(SAS),∴AM=EF,∵AD=DM,∴AM=2AD,∵AM=EF,∴EF=2AD.(3)证明:如图所示,取DE中点H,连接AH并延长至Q点,使得AH=QH,连接QE和QC,∵H为DE中点,D、E为BC三等分点,∴DH=EH,BD=DE=CE,∴DH=CH,在△ABH和△QCH中,BH=CH∠BHA=∠CHQ AH=OH,∴△ABH≌△QCH(SAS),同理可得:△ADH≌△QEH,∴AB=CQ,AD=EQ,此时,延长AE交CQ于K点,∵AC+CQ=AC+CK+QK,AC+CK>AK,∴AC+CQ>AK+QK,∵AK+QK=AE+EK+QK>QE,EK+QK>QE,∴AK+QK>AE+QE,∴AC +CQ >AK +QK >AE +QE ,∵AB =CQ ,AD =EQ ,∴AB +AC >AD +AE .5.(23-24七年级下·广东佛山·期中)【阅读理解】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时,老师提出了如下问题:如图,△ABC 中,AB =8,AC =6,求BC 边上的中线AD 的取值范围,经过组内合作交流.小明得到了如下的解决方法:延长AD 到点E ,使DE =AD请根据小明的方法思考:(1)求得AD 的取值范围是;【问题解决】请利用上述方法(倍长中线)解决下列三个问题如图,已知∠BAC +∠CDE =180°,AB =AC ,DC =DE ,P 为BE 的中点.(2)如图1,若A ,C ,D 共线,求证:AP 平分∠BAC ;(3)如图2,若A ,C ,D 不共线,求证:AP ⊥DP ;(4)如图3,若点C 在BE 上,记锐角∠BAC =x ,且AB =AC =CD =DE ,则∠PDC 的度数是(用含x 的代数式表示).【思路点拨】(1)根据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即可进行解答;(2)延长DP 交AB 延长线于点F ,证△APF ≌△APD 即可;(3)延长DP 至点F ,使得PF =PD ,连接BF 、AF 、AD ,证△APF ≌△APD 即可;(4)过点C 作CM ⊥BC 交AP 于点M ,由(3)可得∠APD =90°,证△ACM ≌△DCP ,用含x 的代数式表示出∠PDC 即可.【解题过程】(1)∵AD 为BC 边上的中线,∴BD =CD ,在△ADC 和△EDB 中,BD =CD∠ADC =∠EDBAD =ED∴△ADC ≌△EDB SAS ,∴BE =AC =6,∵AB =8,∴8-6<AE <8+6,即2<AE <14,∵DE =AD ,∴AD =12AE ,∴1<AD <7,故答案为:1<AD <7(2)如下图,DP 交AB 延长线于点F∠BAC +∠CDE =180°,∴AF ∥DE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PFB =∠PDE ,∠PBF =∠PED ,∵P 为BE 的中点∴BP =PE ,∴△BPF ≌△EPD AAS ,∴BF =DE =DC ,PD =PF ,又∵AB =AC ,∴AB +BF =AC +DC ,即AF =AD ,在△APF 和△APD 中PF =PDAP =APAF =AD∴△APF ≌△APD (SSS ),∴∠P AF =∠P AD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即AP 平分∠BAC(3)延长DP 至点F ,使得PF =PD ,连接BF 、AF 、AD由(1)同理易知△DPE ≌△FBP (SAS ),∴BF =DE =CD ,∠E =∠FBP ,∵∠BAC +∠CDE =180°,且∠BAC +∠CAD +∠ADC +∠CDE +∠E =360°,∠CAD +∠C +∠ADC =180°,∴∠ABF =∠ACD ,AB =AC ,∴△ABF ≌△ACD (SAS ),∴AF =AD ,∴△APF ≌△APD (SSS ),∴∠APD =∠APF =180°÷2=90°,∴AP ⊥DP(4)过点C 作CM ⊥BC 交AP 于点M ,由(3)可得∠APD =90°,∠BAC =x ,∠BAC+∠CDE =180°,AB =AC =CD =DE ,∴∠ACB =180°-x 2=90°-x 2,∴∠DCE =90°-∠CDE 2=90°-180°-x 2=x 2,∴∠ACB和∠DCE 互余,∠ACD =∠MCP =∠APD =90°,∴∠ACM =∠DCP =x 2,∠CAM =∠CDP ∴△ACM ≌△DCP (ASA ),∴MC =PC ,∴∠BP A =45°,又∵∠ACB =90°-x 2,∴∠PDC =∠P AC =∠ACB -∠APB =45°-x 2,故答案为:45°-x 2【模型二:旋转模型(截长补短)】6.(23-24八年级上·湖北武汉·期末)如图,在五边形ABCDE 中,∠B =∠E =90°,∠CAD =12∠BAE ,AB =AE ,且CD =3,AE =4,则五边形ABCDE 的面积为()A.6 B.8 C.10 D.12【思路点拨】本题考查了旋转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三点共线,解题的关键是利用全等的性质将面积进行转化.将△ABC 绕点A 逆时针旋转至△AEF ,首先证明点D ,E ,F 三点共线,证明△ACD ≌△AFD (SAS ),得到CD =DF =3,S △ACD =S △AFD ,再将所求面积转化为2S △AFD 进行计算即可.【解题过程】解:如图,将△ABC 绕点A 逆时针旋转至△AEF ,∵AB =AE ,∠B =∠E =90°,则AF =AC ,∠B =∠AED =∠AEF =90°,∴∠DEF =180°,即点D ,E ,F 三点共线,∵∠CAD =12∠BAE ,∠BAC +∠DAE =∠DAE +∠EAF =∠CAD ,即∠FAD =∠CAD ,在△ACD 和△AFD 中,AC =AF∠CAD =∠FAD AD =AD,∴△ACD ≌△AFD (SAS )∴CD =DF ,S △ACD =S △AFD∵CD =3,∴DF =3,五边形ABCDE 的面积为:S 四边形ACDE +S △ABC =S 四边形ACDE +S △AEF=S △ACD +S △AFD =2S △AFD ,=2×12×DF ×AE ,=2×12×3×4=12.故选:D .7.(23-24八年级上·上海·期中)如图所示,已知AC 平分∠BAD ,∠B +∠D =180°,CE ⊥AB 于点E ,判断AB 、AD 与BE 之间有怎样的等量关系,并证明.【思路点拨】在AB 上截取EF ,使EF =BE ,联结CF .证明△BCE ≌△ECF (SAS ),得到∠B =∠BFC ,又证明△AFC ≌△ADC ,得到AF =AD ,最后结论可证了.【解题过程】证明:在AB 上截取EF ,使EF =BE ,联结CF .∵CE ⊥AB∴∠BEC =∠FEC =90°在△BCE 和△ECF{BE =EF∠BEC =∠FECCE =CE∴△BCE ≌△ECF (SAS )∴∠B =∠BFC∵∠B +∠D =180°又∵∠BFC +∠AFC =180°∴∠D =∠AFC∵AC 平分∠BAD∴∠FAC =∠DAC在△AFC 和△ADC 中{∠AFC =∠D∠FAC =∠DACAC =AC∴△AFC≌△ADC(AAS)∴AF=AD∵AB=AF+BE+EF∴AB=AD+2BE8.(23-24八年级上·山东临沂·期中)【基本模型】(1)如图1,ABCD是正方形,∠EAF=45°,当E在BC边上,F在CD边上时,请你探究BE、DF与EF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模型运用】(2)如图2,ABCD是正方形,∠EAF=45°,当E在BC的延长线上,F在CD的延长线上时,请你探究BE、DF与EF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思路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本题蕴含半角模型,遇到半角经常要通过旋转构造全等三角形.(1)结论:EF=BE+DF.将△ADF绕点A顺时针旋转,使AD与AB重合,得到△ABF ,然后求出∠EAF =∠EAF=45°,利用“边角边”证明△AEF和△AEF 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可得EF=EF ,从而得解;(2)结论:EF=BE-DF,证明方法同法(1).【解题过程】解:(1)结论:EF=BE+DF.理由:如图1,将△ADF绕点A顺时针旋转,使AD与AB重合,得到△ABF ,则:∠F AB=∠DAF,∠ABF =∠D=90°,AF=AF ,BF =DF,∴∠ABF +∠ABC=180°,即:F ,B,E三点共线,∵∠EAF=45°,∴∠DAF+∠BAE=90°-∠EAF=45°,∴∠BAF +∠BAE=45°,∴∠EAF =∠EAF=45°,在△AEF 和△AEF 中,AF =AF∠EAF =∠EAF AE =AE,∴△AEF ≌△EAF (SAS ),∴EF =EF ,又EF =BE +BF ,∴EF =BE +DF .(2)结论:EF =BE -DF .理由:如图2,将△ADF 绕点A 顺时针旋转,使AD 与AB 重合,得到△ABF ,则:BF =DF ,AF =AF ,同法(1)可得:△AEF ≌△AEF (SAS ),∴EF =EF ,又EF =BE -BF =BE -DF ,∴EF =BE -DF .9.(23-24八年级上·湖北武汉·周测)(1)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B =AD,∠B +∠D =180°,E 、F 分别是边BC 、CD 上的点,且∠EAF =12∠BAD .求证:EF =BE +FD ;(2)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B =AD ,∠B +∠ADC =180°,E 、F 分别是边BC 、CD 延长线上的点,且∠EAF =12∠BAD .(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写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思路点拨】(1)延长CB 至M ,使BM =DF ,连接AM .先证明△ABM ≌△ADF ,得到AF =AM ,∠2=∠3,再证明△AME ≌△AFE ,得到EF =ME ,进行线段代换,问题得证;(2)在BE 上截取BG ,使BG =DF ,连接AG .先证明△ABG ≌△ADF ,得到AG =AF ,再证明△AEG ≌△AEF ,得到EG =EF ,进行线段代换即可证明EF =BE -FD .【解题过程】解:(1)证明:如图,延长CB 至M ,使BM =DF ,连接AM .∵∠ABC +∠D =180°,∠1+∠ABC =180°,∴∠1=∠D ,在△ABM 与△ADF 中,AB =AD∠1=∠D BM =DF,∴△ABM ≌△ADF (SAS ).∴AF =AM ,∠2=∠3.∵∠EAF =12∠BAD ,∴∠2+∠4=12∠BAD =∠EAF .∴∠3+∠4=∠EAF ,即∠MAE =∠EAF .在△AME 与△AFE 中,AM =AF∠MAE =∠EAF AE =AE,∴△AME ≌△AFE (SAS ).∴EF =ME ,即EF =BE +BM ,∴EF =BE +DF ;(2)结论EF =BE +FD 不成立,应当是EF =BE -FD .证明:如图,在BE 上截取BG ,使BG =DF ,连接AG .∵∠B +∠ADC =180°,∠ADF +∠ADC =180°,∴∠B =∠ADF .∵在△ABG 与△ADF 中,AB =AD∠ABG =∠ADF BG =DF,∴△ABG ≌△ADF (SAS ),∴∠BAG =∠DAF ,AG =AF ,∴∠BAG +∠EAD =∠DAF +∠EAD =∠EAF =12∠BAD ,∴∠GAE =∠EAF .在△AGE 与△AFE 中,AG =AF∠GAE =∠EAF AE =AE,∴△AEG ≌△AEF ,∴EG =EF ,∵EG =BE -BG ,∴EF =BE -FD .10.(23-24八年级上·贵州黔东南·期末)【初步探索】(1)如图1,在四边形ABCD 中,AB =AD ,∠B =∠ADC =90°,∠BAD =120°,E 、F 分别是BC 、CD 上的点,且∠EAF =60°,探究图中BE 、EF、FD 之间的数量关系.小芮同学探究此问题的方法是:延长FD 到点G ,使DG =BE ,连接AG ,先证明:△ABE ≌△ADG ,再证明△AEF ≌△AGF ,可得出结论,他的结论应是;【灵活运用】(2)如图2,若在四边形ABCD中,AB=AD,∠B+∠D=∠180°,∠BAD=120°,E、F分别是BC、CD上的点,且∠EAF=60°,(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说明理由.【拓展延伸】(3)如图3,在四边形ABCD中,∠ABC+∠ADC=180°,AB=AD,若点E在CB的延长线上,点F在CD的延长线上,满足EF=BE+FD,请判断∠EAF与∠DAB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思路点拨】本题属于四边形综合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以及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的综合应用,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作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进行推导变形.解题时注意:同角的补角相等.(1)根据SAS可判定△ABE≌△ADG,进而得出∠BAE=∠DAG,AE=AG,再根据SAS判定△AEF≌△AGF,可得出EF=GF=DG+DF=BE+DF,据此得出结论;(2)延长FD到点G,使DG=BE,连接AG,先根据SAS判定△ABE≌△ADG,进而得出∠BAE=∠DAG,AE=AG,再根据SAS判定△AEF≌△AGF,可得出EF=GF=DG+DF=BE+DF;(3)在DC延长线上取一点G,使得DG=BE,连接AG,先根据SAS判定△ADG≌△ABE,再根据SAS判定△AEF≌△AGF,得出∠FAE=∠FAG,最后根据∠FAE+∠FAG+∠GAE=360°,推导得到2∠FAE+∠DAB=360°,即可得出结论.【解题过程】解:(1)BE+FD=EF.理由如下:如图1,延长FD到点G,使DG=BE,连接AG,∵∠ADC=90°,∴∠ADG=180°-∠ADC=90°,又∵∠B=90°,∴∠B=∠ADG,在△ABE与△ADG中,AB=AD∠B=∠ADG BE=DG,∴△ABE≌△ADG(SAS),∴∠BAE=∠DAG,AE=AG,∵∠BAD=120°,∠EAF=60°,∴∠BAE+∠DAF=∠BAD-∠EAF=60°,∴∠DAG+∠DAF=60°,即∠GAF=60°,∴∠GAF=∠EAF;在△AEF与△AGF中,AE=AG∠EAF=∠GAF AF=AF,∴△AEF≌△AGF(SAS),∴EF=GF,∵GF=DG+DF,∴EF=BE+DF,故答案为:BE+FD=EF;(2)(1)中的结论仍成立,理由如下:如图2,延长FD到点G,使DG=BE,连接AG,∠B+∠ADF=180°,∠ADG+∠ADF=180°,∴∠B=∠ADG,又∵AB=AD,∴△ABE≌△ADG(SAS),∴∠BAE=∠DAG,AE=AG,∵∠BAD=120°120°,∠EAF=60°,∴∠BAE+∠DAF=60°,∴∠DAG+∠DAF=60°,∴∠GAF=∠EAF=60°,又∵AF=AF,∴△AEF≌△AGF(SAS),∴EF=FG=DG+DF=BE+DF;(3)∠EAF=180°-12∠DAB.证明:如图3,延长DC到点G,使DG=BE,连接AG,∵∠ABC+∠ADC=180°,∠ABC+∠ABE=180°,∴∠ADC=∠ABE,在△ABE与△ADG中,AB=AD∠B=∠ADG BE=DG,∴△ADG≌△ABE(SAS),∴AG=AE,∠DAG=∠BAE,∵EF=BE+FD,∴EF=DG+FD,∴EF=GF,在△AEF与△AGF中,AE=AG EF=GF AF=AF,∴△AEF≌△AGF(SSS),∴∠FAE=∠FAG,∵∠FAE+∠FAG+∠GAE=360°,∴2∠FAE+(∠GAB+∠BAE)=360°,∴2∠FAE+(∠GAB+∠DAG)=360°,即2∠FAE+∠DAB=360°,∴∠EAF=180°-12∠DAB.【模型三:“K子”型(一线三垂直)】11.(23-24八年级上·广东江门·阶段练习)已知,△ABC中,∠BAC=90°,AB=AC,直线m过点A,且BD⊥m于D,CE⊥m于E,当直线m绕点A旋转至图1位置时,我们可以发现DE=BD+CE.(1)当直线m绕点A旋转至图2位置时,问:BD与DE、CE的关系如何?请予证明;(2)直线m在绕点A旋转一周的过程中,BD、DE、CE存在哪几种不同的数量关系?(直接写出,不必证明)【思路点拨】(1)利用条件证明△ABD≌△CAE,再结合线段的和差可得出结论;(2)根据图,可得BD、DE、CE存在3种不同的数量关系;【解题过程】(1)证明:如图2,∵BD⊥m,CE⊥m,∴∠BDA=∠CEA=90°,∴∠ABD+∠DAB=90°.∵∠BAC=90°,∴∠DAB+∠CAE=90°,∴∠ABD=∠CAE.在△ABD和△CAE中,∠BDA=∠CBA ∠ABD=∠CAB AB=CA,∴△ABD≌△CAE(AAS),∴AD=CE,BD=AE∵DE=AE-AD,(2)直线m 在绕点A 旋转一周的过程中,BD 、DE 、CE 存在3种不同的数量关系:DE =BD +CE ,DE =BD -CE ,DE =CE -BD.如图1时,DE =BD +CE ,如图2时,DE =BD -CE ,如图3时,DE =CE -BD ,(证明同理)12.(23-24八年级上·贵州铜仁·阶段练习)(1)如图1,已知△ABC 中,∠BAC =90°,AB =AC ,直线m 经过点A ,BD ⊥直线m ,CE ⊥直线m ,垂足分别为点D ,E .求证:DE =BD +CE .(2)如图2,将(1)中的条件改为:在△ABC 中,AB =AC ,D ,A ,E 三点都在直线m 上,并且有∠BDA =∠AEC =∠BAC .请写出DE ,BD ,CE 三条线段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思路点拨】(1)利用已知得出∠CAE =∠ABD ,进而利用AAS 得出则△ABD ≌△CAE ,即可得出DE =BD +CE ;(2)根据∠BDA =∠AEC =∠BAC ,得出∠CAE =∠ABD ,在△ADB 和△CEA 中,根据AAS 证出△ADB ≌△CEA ,从而得出AE =BD ,AD =CE ,即可证出DE =BD +CE ;【解题过程】(1)DE =BD +CE .理由如下:∵BD ⊥m ,CE ⊥m ,∴∠BDA =∠AEC =90°又∵∠BAC =90°,∴∠BAD +∠CAE =90°,∠BAD +∠ABD =90°,∴∠CAE =∠ABD在△ABD 和△CAE 中,∠ABD =∠CAE∠ADB =∠CEA =90°AB =AC,∴△ABD ≌△CAE (AAS )∴BD =AE ,AD =CE ,∵DE =AD +AE ,(2)DE =BD +CE ,理由如下:∵∠BDA =∠AEC =∠BAC ,∴∠DBA +∠BAD =∠BAD +∠CAE ,∴∠CAE =∠ABD ,在△ADB 和△CEA 中,∠ABD =∠CAE∠ADB =∠CEA AB =AC,∴△ADB ≌△CEA (AAS ),∴AE =BD ,AD =CE ,∴BD +CE =AE +AD =DE .13.(23-24八年级上·山西大同·阶段练习)某学习小组在探究三角形全等时,发现了下面这种典型的基本图形.(1)如图1.已知:在△ABC 中,∠BAC =90°,AB =AC ,直线l 经过点A ,BD ⊥直线l ,CE ⊥直线l ,垂足分别为点D 、E .证明:DE =BD +CE .(2)组员小明对图2进行了探究,若∠BAC =90°,AB =AC ,直线l 经过点A .BD ⊥直线l ,CE ⊥直线l ,垂足分别为点D 、E .他发现线段DE 、BD 、CE 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数量关系,请你直接写出段DE 、BD 、CE 之间的数量关系,(3)数学老师赞赏了他们的探索精神,并鼓励他们运用这个知识来解决问题:如图3,过△ABC 的边AB 、AC 向外作正方形ABDE 和正方形ACFG (正方形的4条边都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AH 是BC 边上的高,延长HA 交EG 于点I ,若BH =3,CH =7,求AI 的长.【思路点拨】(1)根据BD ⊥直线l ,CE ⊥直线l ,∠BAC =90°,可得∠CAE =∠ABD ,利用AAS 可证明△ADB ≌△CEA ,根据DE =AE +AD 即可得到DE =BD +CE ;(2)同(1)利用AAS 可证明△ADB ≌△CEA ,根据DE =AE -AD 即可得到DE =BD -CE ;(3)过E 作EM ⊥HI 于M ,GN ⊥HI 的延长线于N ,可构造两组一线三直角全等模型,即:△ABH ≌△EAM ,△AHC ≌△GNA ,从而可以得到EM =GN ,MN =4,再根据△EMI ≌△CNI 可得MI =NI =2,即可确定AI 的长度;【解题过程】(1)证明:∵BD ⊥直线l ,CE ⊥直线l ,∴∠BDA =∠CEA =90°,∵∠BAC =90°,∴∠BAD +∠CAE =90°,∵∠BAD +∠ABD =90°,在△ADB和△CEA中,∠ABD=∠CAE ∠BDA=∠CEA AB=AC,∴△ADB≌△CEA AAS∴BD=AE,AD=CE,∴DE=AE+AD=BD+CE;(2)∵BD⊥直线l,CE⊥直线l,∴∠BDA=∠CEA=90°,∵∠BAC=90°,∴∠BAD+∠CAE=90°,∵∠BAD+∠ABD=90°,∴∠CAE=∠ABD,在△ADB和△CEA中,∠ABD=∠CAE ∠BDA=∠CEA AB=AC,∴△ADB≌△CEA AAS∴BD=AE,AD=CE,∴DE=AE-AD=BD-CE;(3)如图,过E作EM⊥HI于M,GN⊥HI的延长线于N,∴∠EMI=∠GNI=90°∵∠BAH+∠EAM=90°,∠BAH+∠ABH=90°,∴∠EAM=∠ABH在△ABH和△EAM中,∠AHB=∠EMA ∠ABH=∠EAM AB=AE,∴△ABH≌△EAM(AAS)∴BH=AM=3,AH=EM,同理可得:△AHC≌△GNA∴CH=AN=7,AH=GN,即:EM=GN,MN=AN-AM=7-3=4,在△EMI和△CNI中,∠EMI=∠CNI∠EIM=∠CINEM=CN,∴△EMI≌△CNI(AAS),∴MI=NI=12MN=2,∴AI=AM+MI=3+2=5.14.(23-24八年级上·河北石家庄·阶段练习)通过对如图数学模型的研究学习,解决下列问题:(1)如图1,∠BAD=90°,AB=AD,过点B作BC⊥AC于点C,过点D作DE⊥AC于点E.由∠1+∠2=∠2+∠D=90°,得∠1=∠D.又∠ACB=∠AED=90°,可以推理得到△ABC≌△DAE.进而得到AC=,BC=AE.我们把这个数学模型称为“K字”模型或“一线三等角”模型;(2)如图2,∠BAD=∠CAE=90°,AB=AD,AC=AE,连接BC,DE,且BC⊥AF于点F,DE与直线AF交于点G.求证:点G是DE的中点;(3)如图3,已知四边形ABCD和DEGF为正方形,△AFD的面积为S1,△DCE的面积为S2,S1+S2= 10.求出S1的值.【思路点拨】(1)由△ABC≌△DAE即可求解;(2)作DM⊥AF,EN⊥AF,利用“K字模型”的结论可得△ABF≌△DAM,△ACF≌△EAN,故可推出DM =EN,再证△DMG≌△ENG即可;(3)作PQ⊥CE,AM⊥PQ,FN⊥PQ,利用“K字模型”的结论可得△ADM≌△DCP,△DFN≌△EDP,进一步可证△AMQ≌△FNQ,即可求解.【解题过程】(1)解:∵△ABC≌△DAE∴AC=DE故答案为:DE;(2)证明:作DM⊥AF,EN⊥AF由“K字模型”可得:△ABF≌△DAM,△ACF≌△EAN∴AF=DM,AF=EN∴DM=EN∵∠DMG=∠ENG=90°,∠DGM=∠BGN∴△DMG≌△ENG∴GM=GN即:点G是DE的中点(3)解:作PQ⊥CE,AM⊥PQ,FN⊥PQ,如图:21∵四边形ABCD 和四边形DEGF 均为正方形∴∠ADC =∠EDF =90°,AD =CD ,DE =DF由“K 字模型”可得:△ADM ≌△DCP ,△DFN ≌△EDP∴S △ADM =S △DCP ,S △DFN =S △EDPAM =DP ,FN =DP∵∠AMQ =∠FNQ =90°,∠AQM =∠FQN∴△AMQ ≌△FNQ∴S △AMQ =S △FNQ∴S △ADQ +S △FNQ +S △DFN =S △ADQ +S △AMQ +S △DFN =S △ADM +S △DFN =S △DCP +S △EDP即:S 1=S 2∵S 1+S 2=10∴S 1=515.(23-24七年级下·广东深圳·期末)【材料阅读】小明在学习完全等三角形后,为了进一步探究,他尝试用三种不同方式摆放一副三角板(在△ABC 中,∠ABC =90°,AB =CB ;△DEF 中,∠DEF =90°,∠EDF =30°),并提出了相应的问题.【发现】(1)如图1,将两个三角板互不重叠地摆放在一起,当顶点B 摆放在线段DF 上时,过点A 作AM ⊥DF ,垂足为点M ,过点C 作CN ⊥DF ,垂足为点N ,①请在图1找出一对全等三角形,在横线上填出推理所得结论;∵∠ABC =90°,∴∠ABM +∠CBN =90°,∵AM ⊥DF ,CN ⊥DF ,∴∠AMB =90°,∠CNB =90°,∴∠ABM +∠BAM =90°,∴∠BAM =∠CBN ,∵∠BAM=∠CBN∠AMB=∠CNB=90°AB=BC,;②AM=2,CN=7,则MN=;【类比】(2)如图2,将两个三角板叠放在一起,当顶点B在线段DE上且顶点A在线段EF上时,过点C作CP⊥DE,垂足为点P,猜想AE,PE,CP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拓展】(3)如图3,将两个三角板叠放在一起,当顶点A在线段DE上且顶点B在线段EF上时,若AE= 5,BE=1,连接CE,则△ACE的面积为.【思路点拨】本题综合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熟记相关定理内容进行几何推理是解题关键.(1)①根据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结合已知求证即可得到答案;②由①中△ABM≌△BCN(AAS),利用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得到AM=BN=2,BM=CN=7,即可得到MN=MB+BN=CN+AM=9;(2)根据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得到△ABE≌△BCP,利用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得到AE=BP,BE=CP,由图中BE=BP+PE,即可得到三者的数量关系;(3)延长FE,过点C作CP⊥FE于P,如图所示,由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得到△ABE≌△BCP,从而PC=BE=1,PB=AE=5,则可求得PE,延长AE,过点C作CF⊥AE于F,如图所示,由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可得CF=PE=4,代入面积公式得S△ACE,即可得到答案.【解题过程】解:(1)①∵∠ABC=90°,∴∠ABM+∠CBN=90°,∵AM⊥DF,CN⊥DF,∴∠AMB=90°,∠CNB=90°,∴∠ABM+∠BAM=90°,∴∠BAM=∠CBN,∵∠BAM=∠CBN,∠AMB=∠CNB=90°,AB=BC,∴△ABM≌△BCN(AAS);故答案为:△ABM≌△BCN(AAS)②由①知△ABM≌△BCN(AAS),∴AM=BN,BM=CN,∵AM=2,CN=7,∴MN=MB+BN=CN+AM=9;故答案为:9;(2)结论:PE=PC-AE.理由如下:∵∠ABC=90°,∴∠ABE+∠CBE=90°,∵CP⊥BE,∴∠CPB=90°,∴∠BCP+∠CBP=90°∴∠ABE=∠BCP,2223∵∠AEB =90°,∴∠AEB =∠CPB =90°,∵AB =BC ,∴△ABE ≌△BCP ,∴AE =BP ,BE =CP∵BE =BP +PE ,∴PE =BE -BP =PC -AE ;(3)延长FE ,过点C 作CP ⊥FE 于P ,如图所示:∵∠ABE +∠EBC =90°,∠ABE +∠BAE =90°,∴∠EBC =∠BAE ,∵∠AEB =∠CPB =90°,AB =BC ,∴△ABE ≌△BCP ,∴PC =BE =1,PB =AE =5,∴PE =PB -BE =5-1=4,延长AE ,过点C 作CF ⊥AE 于F ,如图所示:∵AF ⊥PE ,CP ⊥PE ,∴AF ∥CP ,∵AF ⊥PE ,CF ⊥AF ,∴PE ∥CF ,由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可得CF =PE =4,S △ACE =12×AE ×CF =12×5×4=10.故答案为:10.。
相似三角形中几种常见的辅助线作法(有辅助线)
相似三角形中几种常见的辅助线作法在添加辅助线时,所添加的辅助线往往能够构造出一组或多组相似三角形,或得到成比例的线段或出等角,等边,从而为证明三角形相似或进行相关的计算找到等量关系。
主要的辅助线有以下几种:一、添加平行线构造“A”“X”型例1:如图,D是△ABC的BC边上的点,BD:DC=2:1,E是AD的中点,求:BE:EF的值.解法一:过点D作CA的平行线交BF于点P,则∴PE=EF BP=2PF=4EF 所以BE=5EF ∴BE:EF=5:1.解法二:过点D作BF的平行线交AC于点Q,∴BE:EF=5:1.解法三:过点E作BC的平行线交AC于点S,解法四:过点E作AC的平行线交BC于点T,∵BD=2DC ∴∴BE:EF=5:1.变式:如图,D是△ABC的BC边上的点,BD:DC=2:1,E是AD的中点,连结BE并延长交AC于F,求AF:CF的值.解法一:过点D作CA的平行线交BF于点P,解法二:过点D作BF的平行线交AC于点Q,解法三:过点E作BC的平行线交AC于点S,解法四:过点E作AC的平行线交BC于点T,,1==AEDEFEPE,2==DCBDPFBP,则2==EADAEFDQ,3==DCBCDQBF,EFEFEFEFDQEFBFBE563=-=-=-=,则DCCTDT21==;TCBTEFBE=,DCBT25=例2:如图,在△ABC 的AB 边和AC 边上各取一点D 和E ,且使AD =AE ,DE 延长线与BC 延长线相交于F ,求证:(证明:过点C 作CG//FD 交AB 于G )例3:如图,△ABC 中,AB<AC ,在AB 、AC 上分别截取BD=CE ,DE ,BC 的延长线相交于点F ,证明:AB ·DF=AC ·EF.分析:证明等积式问题常常化为比例式,再通过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来证明。
不相似,因而要通过两组三角形相似,运用中间比代换得到,为构造相似三角形,需添加平行线。
全等三角形作辅助线经典例题
全等三角形作辅助线经典例题常见辅助线的作法有以下几种:1)遇到等腰三角形,可作底边上的高,利用“三线合一” 的性质解题,思维模式是全等变换中的“对折”.2)遇到三角形的中线,倍长中线,使延长线段与原中线长相等,构造全等三角形,利用的思维模式是全等变换中的“旋转” .3)遇到角平分线,可以自角平分线上的某一点向角的两边作垂线,利用的思维模式是三角形全等变换中的“对折”,所考知识点常常是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或逆定理.4)过图形上某一点作特定的平分线,构造全等三角形,利用的思维模式是全等变换中的“平移”或“翻转折叠”;(遇垂线及角平分线时延长垂线段,构造等腰三角形)5)截长法与补短法,具体做法是在某条线段上截取一条线段与特定线段相等,或是将某条线段延长,是之与特定线段相等,再利用三角形全等的有关性质加以说明.这种作法,适合于证明线段的和、差、倍、分等类的题目.特殊方法:在求有关三角形的定值一类的问题时,常把某点到原三角形各顶点的线段连接起来,利用三角形面积的知识解答.A一、倍长中线(线段)造全等1:已知,如图△ABC中, AB=5, AC=3,则中线 AD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B DC 2:如图,△ ABC中, E、F 分别在 AB、 AC上, DE⊥DF,D 是中点,试比较BE+CF与 EF 的大A 小.EFBD CAB D E C3:如图,△ ABC中,BD=DC=AC,E 是 DC的中点,求证:AD平分∠ BAE.中考应用1 、以ABC 的两边AB、AC为腰分别向外作等腰Rt ABD 和等腰Rt ACE ,BAD CAE 90 ,连接 DE ,M、N 分别是 BC、DE 的中点.探究: AM 与 DE 的位置关系及数量关系.( 1 )如图①当ABC为直角三角形时,AM与DE的位置关系是,线段 AM 与 DE 的数量关系是;(2)将图①中的等腰Rt ABD绕点A沿逆时针方向旋转(0<<90) 后,如图②所示,( 1)问中得到的两个结论是否发生改变?并说明理由.A二、截长补短1. 如图,ABC中, AB=2AC,AD平分BAC ,且AD=BD,求证:CD⊥AC CBDA D2:如图, AD∥ BC, EA,EB 分别平分∠ CAB,∠ DBA, CD过点 E,求证 ;AB= AD+BCEBC 3:如图,已知在VABC内,BAC0 C 40 0,P,Q分别在BC,CA上,并且AP,60 ,ABQ分别是BAC ,ABC 的角平分线。
初中数学三角形辅助线大全(精简、全面)
三角形作辅助线方法大全1.在利用三角形的外角大于任何和它不相邻的内角证明角的不等关系时,如果直接证不出来,可连结两点或延长某边,构造三角形,使求证的大角在某个三角形外角的位置上,小角处在内角的位置上,再利用外角定理证题.例:已知D 为△ABC 内任一点,求证:∠BDC >∠BAC证法(一):延长BD 交AC 于E ,∵∠BDC 是△EDC 的外角,∴∠BDC >∠DEC同理:∠DEC >∠BAC ∴∠BDC >∠BAC 证法(二):连结AD ,并延长交BC 于F ∵∠BDF 是△ABD 的外角, ∴∠BDF >∠BAD 同理∠CDF >∠CAD∴∠BDF +∠CDF >∠BAD +∠CAD 即:∠BDC >∠BAC2.有角平分线时常在角两边截取相等的线段,构造全等三角形.例:已知,如图,AD 为△ABC 的中线且∠1 = ∠2,∠3 = ∠4,求证:BE +CF >EF证明:在DA 上截取DN = DB ,连结NE 、NF ,则DN = DC在△BDE 和△NDE 中,DN = DB ∠1 = ∠2ED = ED ∴△BDE ≌△NDE∴BE = NE同理可证:CF = NF在△EFN 中,EN +FN >EF ∴BE +CF >EF3. 有以线段中点为端点的线段时,常加倍延长此线段构造全等三角形.例:已知,如图,AD 为△ABC 的中线,且∠1 = ∠2,∠3 = ∠4,求证:BE +CF >EF证明:延长ED 到M ,使DM = DE ,连结CM 、FM△BDE 和△CDM 中, BD = CD ∠1 = ∠5 ED = MD∴△BDE ≌△CDM ∴CM = BE又∵∠1 = ∠2,∠3 = ∠4∠1+∠2+∠3 + ∠4 = 180oFABC DE D C B A4321NF E DC B A∴∠3 +∠2 = 90o 即∠EDF = 90o∴∠FDM = ∠EDF = 90o△EDF 和△MDF 中 ED = MD ∠FDM = ∠EDFDF = DF ∴△EDF ≌△MDF ∴EF = MF∵在△CMF 中,CF +CM >MF BE +CF >EF(此题也可加倍FD ,证法同上)4. 在三角形中有中线时,常加倍延长中线构造全等三角形.例:已知,如图,AD 为△ABC 的中线,求证:AB +AC >2AD证明:延长AD 至E ,使DE = AD ,连结BE∵AD 为△ABC 的中线 ∴BD = CD 在△ACD 和△EBD 中BD = CD ∠1 = ∠2AD = ED∴△ACD ≌△EBD∵△ABE 中有AB +BE >AE ∴AB +AC >2AD5.截长补短作辅助线的方法截长法:在较长的线段上截取一条线段等于较短线段; 补短法:延长较短线段和较长线段相等. 这两种方法统称截长补短法.当已知或求证中涉及到线段a 、b 、c 、d 有下列情况之一时用此种方法: ①a >b ②a ±b = c ③a ±b = c ±d例:已知,如图,在△ABC 中,AB >AC ,∠1 = ∠2,P 为AD 上任一点,求证:AB -AC >PB -PC证明:⑴截长法:在AB 上截取AN = AC ,连结PN在△APN 和△APC 中, AN = AC∠1 = ∠2AP = AP ∴△APN ≌△APC ∴PC = PN ∵△BPN 中有PB -PC <BNMABC D E F12345 12E DB AP 12N DCB A∴PB -PC <AB -AC⑵补短法:延长AC 至M ,使AM = AB ,连结PM 在△ABP 和△AMP 中 AB = AM ∠1 = ∠2 AP = AP∴△ABP ≌△AMP ∴PB = PM 又∵在△PCM 中有CM >PM -PC ∴AB -AC >PB -PC练习:1.已知,在△ABC 中,∠B = 60o ,AD 、CE 是△ABC 的角平分线,并且它们交于点O求证:AC = AE +CD2.已知,如图,AB ∥CD ∠1 = ∠2 ,∠3 = ∠4. 求证:BC = AB +CD6.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步骤:①观察要证线段在哪两个可能全等的三角形中,然后证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相似三角形添加辅助线的方法举例
相似三角形添加辅助线的方法举例1.垂直角辅助线:当三角形中存在垂直角时,我们可以通过添加一条垂直角辅助线来将问题简化。
例如,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我们可以通过从直角顶点到斜边的任意一点画一条垂直辅助线,这样可以将原问题转化为两个相似的直角三角形的求解。
2.中位线辅助线:在一个任意三角形中,我们可以通过连接每个顶点与对边中点的线段来得到三条中位线。
这些中位线的交点被称为三角形的重心。
通过画三角形重心与其他顶点的连线,可以将原问题转化为多个相似的三角形的求解。
3.等角辅助线:当我们需要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时,可以通过添加等角辅助线来帮助我们得到一些相等的角度。
例如,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如果我们能找到一个等角辅助线使得两个直角形成的角相等,那么我们可以推断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4.比例辅助线:当我们需要求解相似三角形的长边与短边的比例时,可以利用比例辅助线。
例如,在两个相似三角形中,我们可以通过添加比例辅助线,将两个相似三角形分割成若干个相似的小三角形,并且利用小三角形的边长比例来求解长边与短边的比例关系。
5.平行辅助线:当我们需要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时,可以通过添加平行辅助线来帮助我们得到一些对应边平行的关系。
例如,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如果我们能找到一条边使得它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对边平行,那么我们可以推断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相似三角形添加辅助线的方法,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简化问题以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实际解题过程中,根据问题的不同,我们可以选择适合的辅助线方法来解决问题。
专题:三角形全等常用辅助线及模型(答案)
专题:三角形全等常用辅助线及模型※题型讲练考点一三角形全等常见辅助线一:倍长中线法1.如图,在△ABC中,D为BC的中点.(1)求证:AB+AC>2AD;(2)若AB=5,AC=3,求AD的取值范围.解:(1)延长AD至点E,使DE=AD,连接BE.∵D为BC的中点,∴CD=BD.又∵AD=ED,∠ADC=∠EDB,∴△ADC≌△EDB.∴AC=EB.∵AB+BE>AE,∴AB+AC>2AD.(2)∵AB-BE<AE<AB+BE,∴AB-AC<2AD<AB+AC.∵AB=5,AC=3,∴2<2AD<8.∴1<AD<4.2.如图,AB=AE,AB⊥AE,AD=AC,AD⊥AC,M为BC的中点,求证:(1)DE=2AM;(2) AM⊥DE.证明:(1)延长AM至点N,使MN=AM,连接BN.∵M为BC的中点,∴BM=CM.又∵AM=MN,∠AMC=∠NMB,∴△AMC≌△NMB(SAS),∴AC=BN,∠C=∠NBM,∴∠ABN=∠ABC+∠NBM=∠ABC+∠C=180°-∠BAC=∠EAD.∵AD=AC,AC=BN,∴AD=BN.又∵AB=AE,∴△ABN≌△EAD(SAS),∴DE=NA.又∵AM=MN,∴DE=2AM.(2)互余证法,证明略;3.如图,△ABC中,BD=AC,∠ADC=∠CAD,E是DC的中点,求证:AD平分∠BAE.解:延长AE到M,使EM=AE,连结DM易证△DEM≌△CEA∴∠C=∠MDE, DM=AC又BD=AC∴DM=BD,又∠ADB=∠C +∠CAD,∠ADM=∠MDE+∠ADC,∠ADC=∠CAD∴∠ADM=∠ADB∴△ADM≌△ADB∴∠BAD=∠MAD即AD平分∠BAE考点二三角形全等常见辅助线二:截长补短法1.如图,已知AP∥BC,∠PAB的平分线与∠CBA的平分线相交于点E,CE的延长线交AP于点D.求证:AD+BC=AB.证明:在AB上截取AF=AD,∵AE平分∠PAB,∴∠DAE=∠FAE,在△DAE和△FAE中,∴△DAE≌△FAE(SAS),∴∠AFE=∠ADE.∵AD∥BC,∴∠ADE+∠C=180°,∵∠AFE+∠EFB=180°,∴∠EFB=∠C.∵BE平分∠ABC,∴∠EBF=∠EBC,在△BEF和△BEC中,∴△BEF≌△BEC(AAS),∴BC=BF,∴AD+BC=AF+BF=AB.2.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AD,∠BAD=120°,∠B =∠ADC=90°.E、F分别是BC、CD上的点,且∠EAF=60°.求证:EF=FD+BE.证明:如图,延长FD到点G,使DG=BE,连结AG.∵∠B=∠ADC=90°,∴∠B=∠ADG=90°.∵AB=AD,∴△ABE≌△ADG.∴AE=AG,∠BAE=∠DAG.又∵∠BAD=120°,∠EAF=60°,∴∠BAE+∠FAD=60°,∠DAG+∠FAD=60°.即∠GAF=60°,∴∠EAF=∠GAF=60°.∴△EAF≌△GAF.∴EF=GF=FD+DG,∴EF=FD+BE.考点三三角形全等常见模型一:一线三等角1.如图,在△ABC中,AB=AC,P、M分别在BC、AC边上,且∠APM=∠B,若AP=MP,求证:PB=MC.证明:∵∠B+∠BAP=∠APM+∠CPM,∠B=∠APM,∴∠BAP=∠CPM.∵AB=AC,∴△ABC为等腰三角形.∴∠B=∠C,又∵AP=PM,∴△APB≌△PMC.∴PB=MC 2.如图,一次函数y=-23x+4的图象分别与x轴、y轴交于点A,B,以AB为边在第一象限内作等腰Rt△ABC,∠BAC=90°.则过B,C两点的直线表达式为y=15x+4.3.(1)已知,如图①,在△ABC中,∠BAC=90°,AB=AC,直线m经过点A,BD⊥直线m,CE⊥直线m,垂足分别为点D,E,则线段BD、CE、DE之间的关系是:DE=BD+CE ;(2)如图②,将(1)中的条件改为:在△ABC中,AB=AC,D,A,E三点都在直线m上,并且有∠BDA=∠AEC=∠BAC=α,其中α为任意钝角,请问(1)中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请你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图①图②解:(1)DE=BD+CE.(2)当α为任意钝角时,结论DE=BD+CE仍成立,理由:∵∠BDA=∠BAC=α,∴∠DBA+∠BAD=∠BAD+∠CAE=180°-α,∴∠CAE=∠ABD,∵在△ADB和△CEA中,⎩⎨⎧∠ABD=∠CAE,∠BDA=∠AEC,AB=CA,∴△ADB≌△CEA(AAS),∴AE=BD,AD=CE,∴DE=AE+AD=BD+CE.考点四三角形全等常见模型二:手拉手1.如图,△ABC,△CDE是等边三角形,B,C,E三点在同一直线上,连接AE、BD交于点O.(1)求证:AE=BD;(2)求∠BOE的度数;(3)若BD和AC交于点M,AE和CD交于点N,求证:CM=CN.解:(1)∵△ABC和△DCE均为等边三角形,∴AC=BC,CE=CD,∠ACB=∠DCE=60°.∴∠BCD=∠ACE=120°.在△ACE和△BCD中,∴△ACE≌△BCD(SAS),∴AE=BD.(2) ∠BOE的度数为120°;(3)∵△ACE≌△BCD,∴∠CBD=∠CAE.∵∠ACN=180°-∠ACB-∠DCE=60°,∴∠BCM=∠ACN.在△BCM和△ACN 中,∴△BCM≌△ACN(ASA),∴CM=CN.2.如图,∠BAD =∠CAE=90°,AB=AD,AE=AC,AF⊥CF,垂足为F.(1)求证:BC=DE.(2)求∠EAF的度数;(3)若AC=10,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解:(1)易证△ABC≌△ADE(SAS),∴BC=DE.(2) ∠EAF的度数为135°;(3) 四边形ABCD的面积=三角形ACE的面积=50.※课后练习1.如图,∠ACB=90°,AC=BC,AD⊥CE,BE⊥CE,垂足分别是D,E.AD=3,BE=1,则DE的长是 2 .2.如图,C为线段AE上的一个动点(不与点A,E重合),在AE同侧分别作等边△ABC和等边△CDE,AD与BE交于点O,AD与BC交于点P,BE与CD交于点Q,连接PQ.则下列结论:①AD=BE;②∠AOB=60°;③AP=BQ;④DE=DP.其中正确的是①②③.(填序号)3.如图,AB=AC,AB⊥AC,AD⊥AE,且∠ABD=∠ACE.求证:AD=AE.证明:∵AB⊥AC,AD⊥AE,∴∠BAC=∠DAE=90°,∴∠BAC-∠DAC=∠DAE-∠DAC,即∠BAD=∠CAE.在△ABD和△ACE中,∠BAD=∠CAE,AB=AC,∠ABD=∠ACE,∴△ABD≌△ACE,∴AD=AE.4.正方形ABCD中,E为BC上的一点,F为CD上的一点,∠EAF=45°,求证:BE+DF=EF.证明:延长EB使得BG=DF,连接AG,在△ABG和△ADF中,由AB=AD,∠ABG=∠ADF=90°,BG=DF,可得△ABG≌△ADF(SAS),∴∠DAF=∠BAG,AF=AG,又∵∠EAF=45°∴∠GAE=∠EAF=45°在△AEG和△AEF中,AE=AE,∠GAE=∠EAF,AG=AF∴△AEG≌△AEF(SAS),∴EF=GE= BG+BE即BE+DF=EF.5.如图,D是△ABC的边BC上的点,且CD=AB,∠ADB= ∠BAD,AE是△ABD的中线.求证:AC=2AE.解:延长AE到M ,使EM=AE,连结DM易证△DEM≌△BEA∴∠B=∠MDE, DM=AB又CD=AB∴DM=CD,又∠ADC=∠B+∠BAD,∠ADM=∠MDE+∠ADB,∠ADB=∠BAD∴∠ADM=∠ADC∴△ADM≌△ADC∴AC=AM=2AE6.如图,在△ABC中,∠ABC=60°,AD,CE分别平分∠BAC,∠ACB,AD,CE交于O.(1)求∠AOC的度数;(2)求证:AC=AE+CD.解:(1)∵∠1+∠2+∠3+∠4=180°-∠B=120°,∠1=∠2,∠3=∠4,∴∠2+∠3=60°,∴∠AOC=180°-60°=120°;(2)在AC上截取AF=AE,连接OF,∵AE=AF,∠1=∠2,AO=AO,∴△AEO≌△AFO(SAS),∴∠AOE=∠AOF,∵∠AOC=120°,∴∠AOE=∠DOC=60°,∴∠AOF=∠COF=60°,在△OFC和△ODC中,⎩⎨⎧∠FOC=∠DOC=60°,OC=OC,∠3=∠4,∴△OFC≌△ODC(ASA),∴FC=DC,∵AF+FC=AC,∴AC=AE+CD.7.Rt△ABC中,BC=AC,∠ACB=90°,D为射线AB上一点,连接CD,过点C作线段CD的垂线l,在直线l上分别在点C 的两侧截取与线段CD相等的线段CE和CF,连接AE,BF.(1)当点D在线段AB上时(点D不与点A,B重合),如图1,线段BF,AD所在直线的位置关系为垂直,线段BF,AD的数量关系为相等.(2)当点D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时,如图2,则(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如果成立请证明;如果不成立,请说明理由.解:(2)成立.理由如下:∵CD⊥EF,∴∠DCF=90°,∵∠ACB=90°,∴∠DCF+∠BCD=∠ACB+∠BCD,即∠ACD=∠BCF,∵BC=AC,CD=CF,∴△ACD≌△BCF,∴AD=BF,∠BAC=∠FBC,∴∠ABF=∠ABC+∠FBC=∠ABC+∠BAC=90°,即BF⊥AD.8.如图,△ABC中,E、F分别在AB、AC上,DE⊥DF,D 是中点,求证:BE+CF>EF.证明:延长FD至G,使得GD=DF,连接BG,EG∵在△DFC和△DGB中,DF=DG∠CDF=∠BDGDC=DB,∴△DFC≌△DGB(SAS),∴BG=CF,∵在△EDF和△EDG中DF=DG∠FDE=∠GDE=90°DE=DE∴△EDF≌△EDG(SAS),∴EF=EG在△BEG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BG+BE>EG又∵EF=EG,BG=CF,∴BE+CF>EF.9.如图,过线段AB的两个端点作射线AM、BN,使AM∥BN,按下列要求画图并回答:画∠MAB、∠NBA的平分线交于E(1)求∠AEB的度数;(2)过点E作一直线交AM于D,交BN于C,求证:DE=CE;(3)无论DC的两端点在AM、BN如何移动,只要DC经过点E,①AD+BC=AB;②AD+BC=CD谁成立?并说明理由.解:(1)∵AM∥BN,∴∠MAB+∠ABN=180°,又AE,BE分别为∠MAB、∠NBA的平分线,∴∠1+∠3=(∠MAB+∠ABN)=90°,∴∠AEB=180°-∠1-∠3=90°,即∠AEB为直角;(2)过E点作辅助线EF使其平行于AM,∵AM∥BN,EF∥BC,∴EF∥AD∥BC,∴∠AEF=∠4,∠BEF=∠2,∵∠3=∠4,∠1=∠2,∴∠AEF=∠3,∠BEF=∠1,∴AF=FE=FB,∴F为AB的中点,又EF∥AD∥BC,根据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得到E为DC中点,∴ED=EC;(3)由(2)中结论可知,无论DC的两端点在AM、BN如何移动,只要DC经过点E,总满足EF为梯形ABCD中位线的条件,所以总有AD+BC=2EF=AB.所以①成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角形中做辅助线的技巧口诀:三角形图中有角平分线,可向两边作垂线。
也可将图对折看,对称以后关系现。
角平分线平行线,等腰三角形来添。
角平分线加垂线,三线合一试试看。
线段垂直平分线,常向两端把线连。
线段和差及倍半,延长缩短可试验。
线段和差不等式,移到同一三角去。
三角形中两中点,连接则成中位线。
三角形中有中线,延长中线等中线。
一、由角平分线想到的辅助线 口诀:图中有角平分线,可向两边作垂线。
也可将图对折看,对称以后关系现。
角平分线平行线,等腰三角形来添。
角平分线加垂线,三线合一试试看。
角平分线具有两条性质:a 、对称性;b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对于有角平分线的辅助线的作法,一般有两种。
①从角平分线上一点向两边作垂线;②利用角平分线,构造对称图形(如作法是在一侧的长边上截取短边)。
通常情况下,出现了直角或是垂直等条件时,一般考虑作垂线;其它情况下考虑构造对称图形。
至于选取哪种方法,要结合题目图形和已知条件。
与角有关的辅助线 (一)、截取构全等如图1-1,∠AOC=∠BOC ,如取OE=OF ,并连接DE 、DF ,则有△OED ≌△OFD ,从而为我们证明线段、角相等创造了条件。
例1. 如图1-2,AB//CD ,BE 平分∠BCD ,CE 平分∠BCD ,点E 在AD 上,求证:BC=AB+CD 。
例2. 已知:如图1-3,AB=2AC ,∠BAD=∠C AD ,DA=DB ,求证DC ⊥AC例3. 已知:如图1-4,在△ABC 中,∠C=2∠B,AD 平分∠BAC ,求证:AB-AC=CD图1-2DBC.分析:此题的条件中还有角的平分线,在证明中还要用到构造全等三角形,此题还是证明线段的和差倍分问题。
用到的是截取法来证明的,在长的线段上截取短的线段,来证明。
试试看可否把短的延长来证明呢?练习1. 已知在△ABC 中,AD 平分∠BAC ,∠B=2∠C ,求证:AB+BD=AC2. 已知:在△ABC 中,∠CAB=2∠B ,AE 平分∠CAB 交BC 于E ,AB=2AC ,求证:AE=2CE 3. 已知:在△ABC 中,AB>AC,AD 为∠BAC 的平分线,M 为AD 上任一点。
求证:BM-CM>AB-AC 4. 已知:D 是△ABC 的∠BAC 的外角的平分线AD 上的任一点,连接DB 、DC 。
求证:BD+CD>AB +AC 。
(二)、角分线上点向角两边作垂线构全等过角平分线上一点向角两边作垂线,利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两边距离相等的性质来证明问题。
例1. 如图2-1,已知AB>AD, ∠BAC=∠FAC,CD=BC 。
求证:∠ADC+∠B=180分析:可由C 向∠BAD 的两边作垂线。
近而证∠ADC 与∠B之和为平角。
例2. 如图2-2,在△ABC 中,∠A=90 ,AB=AC ,∠AB D =∠C BD 。
求证:BC=AB+AD分析:过D 作DE ⊥BC 于E ,则AD=DE=CE ,则构造出全等三角形,从而得证。
此题是证明线段的和差倍分问题,从中利用了相当于截取的方法。
例3. 已知如图2-3,△ABC 的角平分线BM 、CN 相交于点P 。
求证:∠BAC 的平分线也经过点P 。
分析:连接AP ,证AP 平分∠BAC 即可,也就是证P 到AB 、AC 的距离相等。
练习:1.如图2-4∠AOP=∠BOP=15 ,PC//OA ,PD ⊥O A ,图1-4ABC图2-1BC图2-2AC图2-3ABC图2-4OAD.如果PC=4,则PD=( )A 4B 3C 2D 12.已知在△ABC 中,∠C=90 ,AD 平分∠CAB ,CD=1.5,DB=2.5.求AC 。
3.已知:如图2-5, ∠BAC=∠CAD,AB>AD ,CE ⊥AB ,AE=21(AB+AD ).求证:∠D+∠B=180 。
4.已知:如图2-6,在正方形ABCD 中,E 为CD 的中点,F 为BC 上的点,∠FAE=∠DAE 。
求证:AF=AD+CF 。
5. 已知:如图2-7,在Rt △ABC 中,∠ACB=90 ,CD ⊥AB ,垂足为D ,AE 平分∠CAB 交CD 于F ,过F 作FH//AB 交BC 于H 。
求证CF=BH 。
(三):作角平分线的垂线构造等腰三角形从角的一边上的一点作角平分线的垂线,使之与角的两边相交,则截得一个等腰三角形,垂足为底边上的中点,该角平分线又成为底边上的中线和高,以利用中位线的性质与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的性质。
(如果题目中有垂直于角平分线的线段,则延长该线段与角的另一边相交)。
例1. 已知:如图3-1,∠BAD=∠DAC ,AB>AC,CD ⊥AD 于D ,H 是B C 中点。
求证:DH=21(AB-AC ) 分析:延长CD 交AB 于点E ,则可得全等三角形。
问题可证。
已知:如图3-2,AB=AC ,∠BAC=90 ,AD 为∠ABC 的平分线,CE⊥BE.求证:BD=2CE 。
分析:给出了角平分线给出了边上的一点作角平分线的垂线,可延长此垂线与另外一边相交,近而构造出等腰三角形。
例3.已知:如图3-3在△ABC 中,AD 、AE 分别∠BAC 的、外角平分线,过顶点B 作BFAD ,交AD 的延长线于F ,连结FC 并延长交AE 于M 。
ABD图2-6ECD图2-7DBAB图3-2BC图3-3E.求证:AM=ME 。
分析:由AD 、AE 是∠BAC 外角平分线,可得EA ⊥AF ,从而有BF//AE ,所以想到利用比例线段证相等。
例4. 已知:如图3-4,在△ABC 中,AD 平分∠BAC ,AD=AB ,CM ⊥AD 交AD 延长线于M 。
求证:AM=21(AB+AC ) 分析:题设中给出了角平分线AD ,自然想到以AD 为轴作对称变换,作△ABD 关于AD 的对称△AE D ,然后只需证DM=21EC ,另外由求证的结果AM=21(AB +A C ),即2AM=AB+AC ,也可尝试作△ACM 关于CM 的对称△FCM ,然后只需证DF=CF 即可。
练习:1. 已知:在△ABC 中,AB=5,AC=3,D 是BC 中点,A E是∠BAC 的平分线,且CE ⊥AE 于E ,连接DE ,求DE 。
2. 已知BE 、BF 分别是△ABC 的∠ABC 的角与外角的平分线,AF ⊥BF 于F ,AE ⊥BE 于E ,连接EF 分别交AB 、AC 于M 、N ,求证MN=21BC (四)、以角分线上一点做角的另一边的平行线有角平分线时,常过角平分线上的一点作角的一边的平行线,从而构造等腰三角形。
或通过一边上的点作角平分线的平行线与另外一边的反向延长线相交,从而也构造等腰三角形。
如图4-1和图4-2所示。
图4-2图4-1ABC BIG例4 如图,AB>AC, ∠1=∠2,求证:AB -AC>BD -CD 。
1 2AC DBBDCAABECD.例5 如图,BC>BA ,BD 平分∠ABC ,且AD=CD ,求证:∠A+∠C=180。
例6 如图,AB ∥CD ,AE 、DE 分别平分∠BAD 各∠ADE ,求证:AD=AB+CD 。
练习:1. 已知,如图,∠C=2∠A ,AC=2BC 。
求证:△ABC 是直角三角形。
2.已知:如图,AB=2AC ,∠1=∠2,DA=DB ,求证:DC ⊥AC3.已知CE 、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B=60°,求证:AC=AE+CD4.已知:如图在△ABC 中,∠A=90°,AB=AC ,BD 是∠ABC 的平分线,求证:BC=AB+AD二、 由线段和差想到的辅助线口诀:线段和差及倍半,延长缩短可试验。
线段和差不等式,移到同一三角去。
遇到求证一条线段等于另两条线段之和时,一般方法是截长补短法:1、截长:在长线段中截取一段等于另两条中的一条,然后证明剩下部分等于另一条;2、补短:将一条短线段延长,延长部分等于另一条短线段,然后证明新线段等于长线段。
对于证明有关线段和差的不等式,通常会联系到三角形中两线段之和大于第三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故可想办法放在一个三角形中证明。
一、 在利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证明线段不等关系时,如直接证不出来,可连接两点或廷长某边构成三角形,使结论中出现的线段在一个或几个三角形中,再运用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证明,如:例1、 已知如图1-1:D 、E 为△ABC 两点,求证:AB+AC>BD+DE+CE.证明:(法一)将DE 两边延长分别交AB 、AC 于M 、N , 在△AMN 中,AM+AN>MD+DE+NE;(1) 在△BDM 中,MB+MD>BD ;(2)CA BAB CD A EBDA BDC1 2ABCDEN M 11-图ABCDEF G21-图.在△CEN 中,CN+NE>CE ;(3) 由(1)+(2)+(3)得:AM+AN+MB+MD+CN+NE>MD+DE+NE+BD+CE ∴AB+AC>BD+DE+EC (法二:图1-2)延长BD 交AC 于F ,廷长CE 交BF 于G ,在△ABF 和△GFC 和△GDE 中有: AB+AF>BD+DG+GF (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1) GF+FC>GE+CE (同上)(2) DG+GE>DE (同上)(3) 由(1)+(2)+(3)得:AB+AF+GF+FC+DG+GE>BD+DG+GF+GE+CE+DE ∴AB+AC>BD+DE+EC 。
二、 在利用三角形的外角大于任何和它不相邻的角时如直接证不出来时,可连接两点或延长某边,构造三角形,使求证的大角在某个三角形的外角的位置上,小角处于这个三角形的角位置上,再利用外角定理:例如:如图2-1:已知D 为△ABC 的任一点,求证:∠BDC>∠BAC 。
因为∠BDC 与∠BAC 不在同个三角形中,没有直接的联系,可适当添加辅助线构造新的三角形,使∠BDC 处于在外角的位置,∠BAC 处于在角的位置;证法一:延长BD 交AC 于点E ,这时∠BDC 是△EDC 的外角, ∴∠BDC>∠DEC ,同理∠DEC>∠BAC ,∴∠BDC>∠BAC 证法二:连接AD ,并廷长交BC 于F ,这时∠BDF 是△ABD 的 外角,∴∠BDF>∠BAD ,同理,∠CDF>∠CAD ,∴∠BDF+ ∠CDF>∠BAD+∠CAD ,即:∠BDC>∠BAC 。
注意:利用三角形外角定理证明不等关系时,通常将大角放在某三角形的外角位置上,小角放在这个三角形的角位置上,再利用不等式性质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