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下游处断流日益严重-模板

黄河下游处断流日益严重-模板
黄河下游处断流日益严重-模板

黄河下游处断流日益严重

黄河源于青藏高原,注入渤海,全长5464千米,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亿立方米,黄河属我国第二长河、世界第八长河。

黄河是华夏民族的母亲河之一,黄河文明驰名中外。但受诸多因素的制约,时至今日,黄河也呈现了几多的尴尬与无奈,黄河下游的季节性断流便是其中一个重要难题。

一、黄河将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内流河

历史上的黄河一泻千里、气势恢宏,古化有“奔腾到海不复回”的豪放诗句,诗仙李白何曾想到,漫漫黄河居然也有“奔腾而不到海”的断流景观。

黄河频繁的季节性断流始于本世纪70年代之初,从1972年山东利津断面断流开始,至今已有19年断流,累计断流57次,进入90年代之后,断流现象更为严重。

从断流天数看,黄河断流的天数已逐年增多,1972年首次断流仅历时15天,1996年断流136天,截止于今年8月7日,1997年黄河已断流181天(8月7日复流后8月9日再次断流);从断流河段看,黄河断流河道向上游延伸,断流河段逐年增大,1972年断流仅产生于山东利津的下游,1995年断流上溯至河南开封附近,断流683千米;从断流始发时间看,断流时间也逐年提前,过去断流一般始于五六月份,近几年来提前到三四月份,1997年2月7日黄河即开始断流。

水利专家预测,到20XX年后,黄河会每年断流,断流最长历时可达140~200天,山东利津水文站每年将有半年左右半涸。

黄河频繁的季节性断流将使黄河演变成世界上最长的内流河、季节河。

二、黄河断流之影响

1.黄河断流对沿岸自然生态环境的危害

黄河断流能够引起河道萎缩,原来输入海洋的大量泥沙只能在沿岸地区沉积,由此抬高河床,不利于汛期洪水下泄,容易诱发更大的洪涝灾害。

干涸河道中泥沙的骤然增多使河道潜在着演变成一条巨大沙带的可能,久而久之,昔日黄河故道风沙弥漫、荒凉凄怆的悲剧就可能会重现,沿岸土地缺乏水源保护,土地沙化、荒漠化的可能性增大。

黄河季节性断流后,黄河三角洲地区缺乏足够的泥沙沉积与水量输入,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入浸,土壤盐碱化速度加快,生物种群多样化的优势将丧失殆

尽。

总之,黄河断流使黄河下流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趋向恶化,生态平衡失调,土壤肥力下降,不利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2.黄河断流对沿岸人类活动的影响

因黄河断流,黄河下游地区1972年~1996年累计造成工农业损失约268亿元,每年平均损失14亿元以上,受旱农田累计500万公顷,减少粮食100亿吨,单是1995年的黄河断流就使山东东营3万公顷稻田未能插秧,河南新乡2万公顷稻田改种其他农作物,山东德州100多家缺水瘫痪。

黄河断流严重地扰乱了沿岸人民的生活,山东境内10万余居民长期供水不足,当地政府被迫限时限量总供水,公用水龙头前排队等水者彼彼皆是。

黄河季节性断流使其下游地区水源减少,而排入黄河的工业污水与生活废水却逐年增多,黄河的自净能力减弱,地下水水质恶化,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黄河的季节性断流极大地制约了华北地区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黄河断流成因探索

1.黄河断流的自然原因

黄河流域近年来降水量减少是黄河断流的主要自然原因。

长期以来,我国的气候呈现出寒冷期与温暖期交替的变化规律,到20世纪,我国进入气候温暖期,气温逐年上升,降水量逐年下降,黄河河南花园口以上流域1990年~1995年间平均降水量减少12%。

黄河径流主要来自于上中游以降水补给为主的地表与地下径流,流域内降水量的下降直接减少了径流的水源补给量。

黄河流域属于半湿润、半干旱地区,降水量本来就不充沛,水资源不足,进入温暖期后蒸发加强,降水减少,旱情加重,水资源供求关系更加吃紧。

2.黄河断流的人为原因

从某种意义上讲,黄河断流与其说是天灾,不如说是人祸,人类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黄河断流的主要原因之一。

①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

历史上植被状况的恶化对黄河断流影响很大,原有的茂密森林在唐代、宋代之后遭到人为的毁灭性破坏,直到今天,黄河流域的森林覆盖率仍然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生态破坏的趋势远未能得到根本性的遏制,甚至于有所发展。水土流失量惊人,土地蓄水、保水性能很差。生态环境的恶化、森林的消失是造成黄河洪灾与断流并存的历史原因。

②人口、经济迅速发展,耗水量剧增。

本世纪50年代以来,黄河流域人口猛增,人类生产与生活规模无节制扩

大,耗水量呈现急剧上升态势。

50年代时,黄河下游灌区灌溉140万公顷农田,90年代灌溉面积上升到500万公顷,工业生产用水也数十倍地增长。

50年代初期,黄河供水地区年均耗水量122亿立方米,90年代初达到300亿立方米,而同时年均降水量反而有所下降。

与50年代相比,90年代黄河下游非汛期来水减少亿立方米,同期耗水量反而增加亿立方米,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黄河水资源供远小于求,断流在所难免。

③缺乏统一、健全的水资源管理体制

在枯水年份或者枯水季节,黄河沿岸各地只从自身利益考虑,纷纷引水、蓄水、争水、抢水,水资源管理混乱,水量分配不合理,水荒矛盾更加突出。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政府在黄河上中游兴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预计到20XX年时,黄河上中游地区水库的总库容量将达到660亿立方米左右,大大超过了黄河河南花园口水文站的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上中游巨大的截流能力固然有利于上中游地区的水土保持与经济建设,但也导致了下游地区水量的大量减少,加重了下游水资源匮乏的程度。

④水费价格偏低,农业灌溉方式原始,水资源浪费惊人。

黄河流经了我国北方重要的农业产区,农业灌溉用水即占全河流用水总量的90%以上,而引黄渠每立方米水费仅为厘钱,远远低于供水的生产成本,如此低廉的水价自然难以唤起人们的节约用水意识,只能促使人们利用水资源时的放纵、毫不吝惜。

目前,黄河流域共有水浇地500万公顷,农业灌溉仍然主要采用大畦漫灌、串灌等原始灌溉方式,一些灌区每公顷地年均毛用水量竟然高达60立方米,粗放经营的农业生产方式使黄河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不及40%,水资源浪费程度令人触目惊心。

⑤水体污染严重,水体质量不佳。

随着人口的剧增、经济的发展,黄河流域水污染程度逐年加重,水体质量的明显下降既影响了人体的健康,也降低了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水荒”矛盾更加尖锐。

四、黄河断流的对策探讨

1.植林种草、绿化大地、保持水土

在植被贫乏的黄河流域、尤其是水土流失居世界之首的黄土高原地区广泛植林种草,扩大植被覆盖率,发展生态经济、资源开发与水土保持相结合,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减少洪水危害,增加土壤肥力,增加地下径流,提

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2.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在努力发展物质生产的同时,黄河流域应重视对人口增长的有效控制,加强对公民进行人口、资源、环境的素质教育,促使公民自觉地保护环境与水资源,合理用水,节约用水,在一定程度上缓和“水荒”矛盾。

3.绕一规划、协调开发黄河水资源

黄河下游地区地势低平,水库与湖泊调节水资源的能力低,洪涝与干旱并存,全流域引黄灌溉又各自为政,不便管理。因此,国家有必要组建全国统一的黄河水资源管理机构,统一管理、统筹编制黄河水资源利用与调度方案,兼顾各地情况,使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趋于充分、合理。

4.加收水资源使用费,促进节约用水

国外实践证明,在经济规模不变情况下,水价如提高10%,用水量则下降5%,水价如提高40%,用水量则下降20%,国外许多地区以提高水价来限制用水量。

我国也应该实施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依法征收水资源使用费,适当提高水价,以刺激人们的水消费观念,唤醒人民的节水意识,避免或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5.科学种田,实施节水灌溉新技术

管灌、喷灌、滴灌、渗灌是国际上一致公认的节水灌溉新技术,节水灌溉每公顷地用水量仅为传统灌溉用水的1/5,以色列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更在90%以上,我国河南商丘地区节水灌溉实验区节水30%~40%,粮食却增收10%。干旱缺水的甘肃河西走廊也走上了节水农业的新路,敦煌滴灌实验区每年每公顷土地仅用水450多立方米。

黄河流域耕地面积宽广,传统灌溉方式普遍,节水灌溉新技术有着广阔的市场,其节水潜力相当可观。

6.加强污水的净化处理工作,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

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是工业节水的重要手段,80年代以来,日本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达71%,美国、德国也在60%以上。

&nb

sp; 我国政府也应加强科研工作力度,努力搞好污染水体的净化处理工作,尽可能地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节约用水。

7.南水北调,跨流域调水

南水北调,引长江水进入黄河是解决黄河流域使解决水资源紧张状况的根本性措施。

相对于黄河而言,长江可谓是水资源富足有余,引长江水北上济援黄河是一项规模巨大的水利工程。

水利部门推算,南水北调东线、中线、西线工程全部完工后,每年可以向黄河引入约320亿立方米的长江水,届时能够彻底解除黄河流域缺水的困境,其中的东线工程引水量不多,但工程量小,投资也不太高,经济、技术可行性最优,完工后可以直接缓解黄河下游频繁断流、缺水之急。

我国是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偏小的国度,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少是我国国情之一。珍惜和合理利用水资源是我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之一,黄河下游频繁的季节性断流不断地给我国人民敲响了“水荒”的警钟,在这种情况下,唯有面对现实,正视困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管理、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方可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宏伟目标

浅析黄河下游引黄灌溉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浅析黄河下游引黄灌溉中存在的问题及建 议 黄河流域大部分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灌溉效益十分显著,沿黄地区农、林、牧、副、渔业的全面发展,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但是,在目前的黄河下游引黄灌溉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存在问题 1、用水户的节水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 节水是一项具有广泛社会性和区域性的工作,搞好节水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特别是要通过节水来缓节华北地区和黄河下游断流这类区域性缺水的和水环境问题,更需要全区域(或全流域)社会成员和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的共同努力才可能见成效,节水需要坚强的法制保障和全面统一管理,而在我国节水和法制都很薄弱。目前节水管理处于各自为战、条块分割状况,定额标准混乱,没有统一的现行规定,到现在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有关全面节水的法规,节水工作缺乏应有的法律依据,更谈不上有效监督管理了,同时,多数部分领导和群众对节水的认识普遍不高,认为节水是上级的事,与下级无关,没有把节水的重要性放在心目当中,上级要求严了只好开开会、传达传达会议精神而已,节水往往只停留在口头上,落实不到行动上,另外,我国现有的用水机制让人感觉到用水多少与自己的经济利益关系不大的想法等,由此造成了从根本上不可能从水资源供需平衡的高度

解决好“节”的问题。 2、用水浪费现象严重 一是现有的引黄灌区及配套措施已运行20年以上,因受当时现实条件限制,灌区工程标准低、工程配套差、渠道衬砌年久失修,渗水漏水严重;二是大多数灌区农田仍然是大水漫灌、土地高低不平、用水浪费严重;三是有的灌区工程老化,失修相当严重,甚至有的工程超期服役,带病作业,灌溉能力和经济效益大大降低;四是黄河水价严重偏低,导致用水户对水的价格不敏感,节水观念淡薄,用水浪费。 3、引黄水价偏低,近几年来“一惯制” 近几年,随着引黄灌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水的用量逐步增加,但引黄水价没有增加,加之我国水价政策极不合理,水的价格背离水的价值,主要表现为:一是水价几年“一贯制”,缺乏需求调节的杠杆。如黄河下游引黄渠首现在执行的是国家计委2006年7月1日调整后的水价,标准为农业用水每立方米1分,工业及城市生活用水每立方米8.5分。近几年来一直未调整或提高过。由此引黄水价偏低是造成水资源浪费的重要原因。 4、“两水分供”划分和限制不严格,存在“一刀切”现象 水是一种资源和商品,应在市场经济中接受市场的调节,其价格在其价值决定的基础上也应受供需关系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而黄河水费标准存在多年一贯制,不能根据每年河水可供给量的多少即黄河水的供求对比情况适当调整,对水年和枯水年水价一个样,每逢干旱年沿黄群众就会争相引取廉价黄河水。另外,黄河水价存在“一刀切”现

门静脉高压症的术式选择

门静脉高压症的术式选择 吴志勇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普外科(200127) 门静脉高压症(PHT)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术式选择是否合理,特别是第一次手术,将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必须特别重视。由于PHT的病因、肝脏代偿能力、全身和内脏血流动力学状态等不尽相同,故根据PHT患者的个性特点结合术者的经验选择合理的术式是提高PHT手术效果的关键。 肝功能与术式选择 肝脏储备功能与手术方式的选择和手术风险密切相关。目前常采用Child-Pugh肝功能分级以评估肝脏的潜在代偿能力。一般而言肝功能为Child-Pugh A、B级者手术风险较小,手术死亡率小于15%,术式选择的自由度较大;C级病人手术风险较大,手术死亡率在25%以上,而急诊分流则可高达50%左右,因此目前已不主张对肝功能C级病人行急诊手术。但目前采用的各种肝功能分级方法及其他肝细胞功能测定方法如ICG排泄试验等均不能准确反映肝脏对手术的耐受力。 众所周知,肝脏体积较大者即使肝功能较差但肝脏储备功能较

好,对手术的耐受性较好;反之,肝功能即使较好而肝脏体积明显缩小者,肝脏储备功能已处于临界状态,经不住手术打击。当前普遍开展用B超、CT进行肝体积测定以预测肝脏的储备功能,但它们的准确性仍受一定的限制。为此,我们应用SPECT代表象素法对PHT 术前病人进行肝脏的功能体积测定以评估肝脏储备功能,发现不同肝功能分级间肝脏体积差异显著,Child-Pugh B、C级的肝脏体积较正常显著地减小,肝脏体积与血浆白蛋白水平、总胆红素值及凝血酶原时间之间呈密切相关而与SGPT值无明显相关性。分流加断流的联合手术后肝功能A级发生脑病者的肝脏体积较小,肝功能B级发生脑病者的肝脏体积严重缩小,提示肝脏体积较Child-Pugh分级更能准确反映肝脏的储备功能,若二者结合评估肝脏储备功能将更有意义[1]。 当然,对肝炎后肝硬化所致的PHT,在进行术前肝功能评估时尚需作HBV-DNA和HCV-RNA测定以确定肝炎是否为活动性,如病人肝脏萎缩显著且肝炎病毒活动时宜选用对肝脏打击小的手术如断流手术。同时术前的肝功能评估尚需与术中发现相结合,如术前肝功能评估为A、B级的如果术中发现有较多腹水或肝脏萎缩明显,则应根据术中发现重新选择手术方式。 肝脏血流动力学与术式选择 肝脏血流动力学研究包括测定门静脉系统血管的直径和通畅性,侧支血管的部位、多少和大小,门静脉入肝血流量的多少,及肝

门静脉高压症试题

门静脉高压症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门静脉的正常压力为【C】 A、0.2~0.5kPa(2~5cmH2O) B、0.6~1.2kPa(6~12cmH2O) C、1.3~2.4kPa(13~24cmH2O) D、2.5~3.9kpa(25~40cmH2O) E、4.0~5.kPa(41~60cmH2O) 2、术后肝性脑病发生率最高的分流术为【B】 A、脾、肾静脉分流术 B、门腔静脉分流术 C、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桥式分流术 D、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侧分流术 E、远端脾、肾静脉分流术 3、门静脉高压症时受影响最早的侧支血管为【B】 A、脐静脉 B、胃冠状静脉 C、直肠上静脉 D、腹膜后静脉 E、腹壁上静脉 4、门静脉高压症大出血的特点是【A】 A、发生急,来势猛,迅速引起休克 B、发生急,出血量不大 C、右上腹绞痛后黑便 D、剧烈呕吐,呕血及黑便 E、只有便血,无呕血

5、门静脉高压症分流术后,门静脉压力下降最明显,同时肝性脑病发生率最高的术式是【B】 A、脾肾静脉分流术 B、门腔静脉分流术 C、脾腔静脉分流术 D、肠系膜上,下腔静脉分流术 E、下腔静脉与肠系膜上静脉之间“桥式”吻合术 6、门静脉高压症手术的主要目的是【C】 A.治疗腹水 B.改善肝功能 C.预防和控制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出血 D.治疗肝性脑病 E.去除门静脉高压症的病因 7、门静脉高压症择期手术治疗的最主要目的是【D】 A.提高抵抗力 B.预防肝功能衰竭 C.预防肝癌 D.预防上消化道出血 E.减少腹水 8、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最具诊断价值的表现是【D】 A.腹水 B.脾肿大,脾功能亢进 C.腹壁静脉曲张 D.食管下段、胃底静脉曲张 E.黄疸 9、门静脉高压症的主要原因是【D】 A.门静脉主干先天性畸形 B.肝静脉血栓形成、狭窄 C.肝段下腔静脉阻塞 D.肝硬化 E.各种原因致脾静脉血流量过大 10、门静脉高压症的治疗,错误的是【C】 A.下腔静脉与门静脉吻合易造成肝性脑病 B.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非手术治疗首选三腔管压迫止血 C.内镜下食管静脉呈蓝色曲张需紧急手术 D.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时可行食管内窥镜注入硬化剂治疗 E.静滴垂体后叶素可以降低门静脉压 11、最能说明肝硬化病人已存在门脉高压的表现是【E】 A.腹水 B.门静脉增宽 C.脾大 D.痔核形成 E.食管静脉曲张

浅谈黄河断流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浅谈黄河断流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摘要:本文主要根据黄河近几十年来发生的断流现象,分析断流的原因,对自然和人类产生的影响,以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黄河断流;黄河断流原因;黄河断流应对策略 黄河频繁的季节性断流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有关资料显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黄河入海年径流量逐渐变小:20世纪60年代为575亿立方米,70年代为313亿立方米,80年代为284亿立方米,90年代中期为187亿立方米。在短短的几十年里,黄河入海径流总量锐减了一多半。与此同时,黄河下游多次断流。特别是进入90年代之后,断流现象更为严重。这种情况在2000年得到了改变,2000年没有断流。反而,到2003年9月,黄河中上游连连降雨,水势上涨,河南兰考段蔡集控导工程28号坝被撕裂,出现决堤现象,造成重大财产经济损失。但是,黄河断流这一影响重大而广泛的现象依然值得我们分析探究。 一、黄河断流的原因浅析 黄河是地上河, 具有向两岸(左岸主要是海河流域, 右岸主要是淮河流域) 送水的良好 条件。自1970 年恢复引黄灌溉以来两岸的引黄灌溉面积发展到3 000 万亩。根据黄河水量分配, 每年需向两岸供水100 亿m3。而所谓黄河断流是两岸从黄河引水后在其下段所造成的干河现象。黄河断流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分为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1.自然原因对黄河断流的影响 1)太阳辐射的改变 太阳辐射是地球气候的能源,所以太阳辐射输出量的改变势必导致地球气候的变化。根据观测,20世纪70年代开始,太阳辐射量在不断增强,地球气温不断升高,蒸发加强,使我国黄河流域乃至华北、西北地区更加干旱,从而对黄河断流有很大的影响。 2)太阳黑子 根据观测分析发现,亚洲东南部的季风气候与太阳黑子的11年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20世纪90年代中期,处于太阳黑子两个极值年之间,所以,我国的季风势力较往年减弱,尤其表现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地区,使季风降水雨带多徘徊于长江中下游地区,造成我国华北干旱显著(如1997年黄河断流最严重),用水量增加,从而对黄河断流影响很大。

门静脉高压症分流术

门静脉高压症分流术 Shunts for Portal Hyperte nsion 【适应症】 i?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合并食管下段、胃底静脉曲张并出出。 2.年龄50岁以下。 3?—般情况好,肝功能较好的患者,无腹水,无黄疽。 4?无其他重要脏器如心、脑、肺、肾功能障碍。 【分流术类型】 1?门腔静脉分流术:此术式适合于脾已被切除、脾静脉栓塞、门静脉逆流、门静脉无血栓形成的患者。常用的手术方式有两种:门腔侧侧分流术(图1)、门腔端侧分流术(图2)。 2 ?脾肾静脉分流术:此术式适合于门静脉肝外阻塞,继发脾亢,或既往曾行胆道手术, 粘连明显,不易解剖的患者。常用的手术方式有两种:脾切除以后,脾静脉和左肾静脉端侧吻合分流(图3);在脾静脉汇入门静脉之处将脾静脉切断,近端结扎,远端和左肾静脉端侧吻合分流(图4)。 3?肠腔静脉分流术:此术式适合于脾切除以后,门静脉有血栓形成的患者。亦有两种方式:切断下腔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行端侧吻合分流(图5);于下腔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之 间用人造血管搭桥分流(图6)。 后面将详细介绍以上三种分流术的具体手术步骤。 一门腔侧侧分流术. 图1

一门腔端侧分流术 KrpalK* portal v. F?lt Iri^riur nn^

图3

远端脾肾分流术 肠腔静脉分流术-I-: t liMuuldr lirlii-Kfibi9 Shaft i. ll?4i?? Kl Jll |£j|--l!l! ■ f 时系瞑下斛鼎 InfiiTMr nta-wnlrrir 丫 III kill! i I bullion iliw a. 年略总諦祐 I rfl 「叩mm Hi iilj.E*r f. 卩吨iH#

黄河断流对河口生态的影响

黄河断流对河口地区及三角洲地区生态的影响研究综述 管君阳51082601024 摘要:介绍了黄河断流的特点和原因,黄河断流的历史和现状,以及黄河断流对黄河河口地区、三角洲地区以及附近海域生态的影响的研究成果和进展。这些研究表明:黄河下游断流是自然与人为因素叠加所致,但主要影响因素为人类活动,而气候变化、源区生态环境恶化也是导致黄河径流减少的重要因子。黄河断流对河口地区及三角洲地区的生态影响是严重的而且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对三角洲地区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对河口地区附近海域的海洋生物的影响,对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等等。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黄河下游的断流;生态;影响 1 黄河断流特点和原因的研究进展[1] 1.1 近十年来黄河断流特点 黄河断流的现象始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1972年,黄河下游利津水文站首次出现断流,断流天数19d,断流长度310km,此后,黄河断流频繁发生。1972~1999年的28a中,有22a出现断流,断流年份占79%,特别是1986年以来,黄河流域连续严重干旱,断流天数和断流距离呈逐年增加趋势。20世纪90年代,断流现象年年出现,其断流天数及断流距离见表1。黄河断流的另一个特点是断流时间的提前,断流开始时间从1991年的5月份,提前到1998年的1月份。另外, 表1黄河断流情况统计表 1.2 黄河断流成因 1.2.1黄河下游断流的人为因素分析 随着黄河流域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和人口数量的激增,人类活动对黄河水文情势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黄河干流上的多座大型水利骨干工程,分属不同部门管理,使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的难度加大,再加上流域工业及农业灌溉用水的大幅增加,在没有统一调配、合理控制各段用水量的情况下,造成了上、中游大引,而下游来水量锐减乃至发生连续断流的局面。 1.2.2黄河下游断流的自然因素分析 干旱少雨的自然地理环境是黄河下游发生断流的重要客观原因。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黄河流域尤其是中上游地区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加、降水量及降水格局等发生变化,也是引起黄河下游来水量减少的重要原因。

急诊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并上消化道大出血病例分析

急诊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并上消化道 大出血病例分析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大出血;急诊手术 莆田市第一医院外一科自1996年1月至2006年1月,急诊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患者85例。疗效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共85例,其中男59例,女26例,年龄25~73岁,平均46岁。85例均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门静脉高压症表现,如脾大、脾功能亢进及腹水。其中首次出血63例,其余22例既往病史中曾有类似大出血病史。85例经手术活检确认肝炎后肝硬化。其中既往有明显肝炎病史56例,肝炎病史最长达25年,最短为7年。无肝炎病史但HBsAg阳性者29例。术前胃镜或钡餐示食管和胃底静脉曲张。按1983武汉会议分级标准:肝功能Ⅰ级31例,Ⅱ级38例,Ⅲ级16例。 1.2 治疗方法本组85例均为内科保守治疗无效而行急诊手

术。其中67例为出血后24 h内手术,18例为出血24 h后手术。行脾切除及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77例。行脾动脉结扎及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8例。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本组有3例死亡。其中1例72岁患者术后第3天因冠心病频发室性早搏经抢救无效死亡。2例因术后肝功能衰竭而死亡。3例术后再出血,经再保守治疗后出血控制,治愈出院。其余79例术后无再出血、肝功能衰竭或肝性脑病发生,治愈出院。急诊止血率96.5%,手术死亡率为 3.5%。 2.2 随访本组病例术后随访78例,失访7例,随访率91.2%。随访时间2~10年,平均随访5年。6例患者死亡,其中1例死于肝功能衰退竭,2例死于再出血,1例死于肝癌,2例死因与本病无关。有9例再出血(远期出血率为10.5%),2例出血量较大,有呕血;其他7例仅表现为黑便。出血发生在术后6~12个月左右,均住院保守治疗控制住出血。9例行胃镜检查,其中6例发现胃体部黏膜面有多个散在的浅表急性小溃疡并出血(即门脉高压性胃溃疡出血),别3例为食管静脉破裂出血。 3 讨论 3.1 急诊断流术适应证据文献报道,门静脉高压症合并上消化道第一次大出血的死亡率即可达40%~50%。在第一次大出血后1~2年内,有半数患者会再次大出血[1]。所以肝硬化致门静脉高压症引起的大出血,往往是反复,不易自止,必须及时进采取有效措施。所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分流术和断流术的疗效比较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分流术和断流术的疗效比较 【摘要】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采用脾切除及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和分流术对于门静脉高压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分流组患者在腹水治愈率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治愈率等方面都明显优于断流组(P <0.05)。同时,分流组患者在术后的再出血率方面也显著优于断流组患者(P<0.05)。分流组有3例患者发生了肝性脑病,而断流组中有2例患者出现了肝性脑病问题。结论对于肝硬化患者来说,贲门周边血管切断术联合脾切除是最为有效的门静脉高压症治疗方法,该方法具有肝性脑病不易发生、能够彻底止血和手术时间较短等特点,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分流术;断流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试验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所收治的100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综合征患者为实验对象,其中男70例,女30例,患者年龄范围在43至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8岁。所有患者术前都接受了磁共振血管造影、上消化道钡餐和胃镜检查,还有部分患者进行了肠系膜动脉造影和脾动脉检查。所有患者都有一定程度上的血小板和血白细胞减少、脾功能亢进和脾大等问题。将患者平均分为分流术和断流术两组分别进行治疗,每组50人,两组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在进行手术之前,对贫血症状严重的患者进行输血,对于6例血小板数不足30×109/L的患者,在手术之前要输2个左右的血小板量;而蛋白过低的患者,要进行血白蛋白的输入,保证该指标达到30 g/L左右;给患者进行K140 mg/L的维生素注射,用抗生素来预防患者感染。 1.2.2 手术方法所有接受手术的患者都要进行全身麻醉。患者在分流或断流术以及进腹后,从胃网膜的右侧静脉插管,通过玻璃水柱法来测定患者的自由门静脉压。断流组患者接受脾切除周边血管切断术,其中39例患者进行贲门周边血管切断术,11例患者接受食管横断吻合术以及贲门周边血管截断术,所有患者都接受了高位食管支及冠状静脉主干截断术,并游离到患者食管下方的7 cm处。分流组患者接受脾切除周边血管的分流手术,其中32例患者接受了脾肾分流手术,18例患者接受了脾腔分流手术,脾静脉分流直径在0.9~2.3 cm 之间,平均直径长度为1.3 cm。 1.3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用χ2检验两组患儿之间数据资料,对计量数据使用t检验,如P<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黄河断流的成因探析和对策

黄河断流探析 (2011-03-09 23:02:39) 来源:岁月联盟作者:王云科 摘要:黄河频繁的季节性断流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有关资料显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黄河入海年径流量逐渐变小:20世纪60年代为575亿立方米,70年代为313亿立方米,80年代为284亿立方米,90年代中期为187亿立方米。 关键词:黄河断流 一、黄河断流实况 黄河频繁的季节性断流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有关资料显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黄河入海年径流量逐渐变小:20世纪60年代为575亿立方米,70年代为313亿立方米,80年代为284亿立方米,90年代中期为187亿立方米。在短短的几十年里,黄河入海径流总量锐减了一多半。与此同时,黄河下游多次断流。特别是进入90年代之后,断流现象更为严重。 这种情况在2000年得到了改变,2000年没有断流。反而,到2003年9月,黄河中上游连连降雨,水势上涨,河南兰考段蔡集控导工程28号坝被撕裂,出现决堤现象,造成重大财产损失。但是,黄河断流这一影响重大而广泛的现象依然值得我们分析探究。 二、黄河断流成因浅析 1.黄河断流的原因 黄河流域近年来降水量减少是黄河断流的最主要的自然原因,而降水又直接受气侯变化的影响。综合各种情况来看,致使黄河断流的自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太阳辐射的改变太阳辐射是地球气候的能源,所以太阳辐射输出量的改

变势必导致地球气候的变化。根据观测,20世纪70年代开始,太阳辐射量在不断增强,地球气温不断升高,蒸发加强,使我国黄河流域乃至华北、西北地区更加干旱。 ②太阳黑子根据观测分析发现,亚洲东南部的季风气候与太阳黑子的11年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一般情况下,在太阳黑子极值年附近,我国地面大气环流中的季风成分大于行星风成分。20世纪90年代中期,处于太阳黑子两个极值年之间,所以,我国的季风势力较往年减弱,尤其表现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地区,使季风降水雨带多徘徊于长江中下游地区,造成我国华北干旱显著(如1997年黄河断流最严重)。 ③间冰期根据考古分析,地球上的气候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的周期长短不一。在大冰期之间是比较温暖的大间冰期。在第四纪大冰期中,又分为几个亚冰期和亚间冰期,而当今世界处在第四纪的亚间冰期,气温逐年上升,降水量逐年下降,尤其在黄河流域,出现干旱气候。黄河河南花园口以上流域1990年~1995年间平均降水量减少12%。 ④大气透明度的变化地表气候受太阳辐射的影响。太阳辐射除受太阳本身变化影响外,到达地球的部分也受大气透明度的影响。火山活动对大气透明度的影响最大,火山爆发喷出的灰尘能强烈地反射和散射太阳辐射,而对地面发出的长波辐射却没有显著影响。据,火山尘埃散射太阳辐射的能力比散射地面长波辐射大30倍,尘埃反射太阳辐射的作用比大气分子强得多。根据实测结果,火山活动较多的年份,相应地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也较少。1912年以后至20世纪90年代,北半球火山活动相对较少,大气混浊程度减少,可以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因此气温增高,形成一个温暖期,蒸发加强,气候变得干燥。 ⑤流域状况黄河流域大部分属于干旱、半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区。多年平均降水量476毫米,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大约60%的降水量集中在6月~9月。径流的补给主要靠降水,因此年内分配不均匀,且年际变化大,天然河川径流量658亿立方米,实测年径流量431亿立方米。干流最大年径流量与最小年径流量的比值为2~3。降水量本来就不充沛,水资源不足,进入温暖期后蒸发加强,降水减少,旱情加重,水资源供求关系更加吃紧。最终导致黄河断流现象出现。 ⑥下游补给黄河下游流经华北平原,河床宽坦,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淤积,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地上河,使该段黄河不仅得不到两岸地下含水层的水源补给,反而要用河水下渗补给地下含水层,越是干旱越是下渗严重。 ⑦上中游补给黄河径流主要来自于上中游以降水补给为主的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流域内降水量的下降直接减少了径流的水源补给量。 2.黄河断流的人为原因 人类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对环境的破坏也是黄河断流的主要原因之一。 ①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上植被状况的恶化对黄河断流影响很大,在黄土高原,原有的茂密森林在唐代、宋代之后遭到人为的毁灭性破坏,直到今天,黄河流域的森林覆盖率仍然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生态破坏的趋势远未能得到根本性的遏制,甚至于有所。水土流失量惊人,使得土地蓄水、保水性能很差。生态环境的恶化、森林的消失是造成黄河洪灾与断流并存的历史原因。 ②人口、经济迅速发展,耗水量剧增20世纪50年代以来,黄河流域人口猛增,人类生产与生活规模无节制扩大,耗水量呈现急剧上升态势。50年代时,黄河下游灌区灌溉140万公顷农田,90年代灌溉面积上升到500万公顷,生产用水也数十倍地增长。在50年代初期,黄河供水地区年均耗水量122亿立

高考地理成因类试题分析思路汇总

高考地理成因类试题分析思路汇总 1.地理原因(地理判断与比较及原因分析) 原因问题应从自然和人为原因(自然地理重在自然)(因素) 分析自然原因一般从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河流、湖泊)植被、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土壤、矿产、洋流、海陆轮廓、板块运动等来分析; 分析人为原因一般从历史条件、人类各种活动、交通、工程建设、市场、政策、科技、军事(战争)、宗教等方面分析。 ◆影响气温的因素: 例1:我国“火炉”———如:重庆、武汉、南京成因: ①位于长江沿岸河谷中,海拔较低,地形闭塞,热量不易散发; ②梅雨过后,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移,长江中下游地区位于该高压脊线控制之下,空气以下沉气流为主,难以成云致雨,形成伏旱,天气干旱清朗,烈日烘烤土地,气温升高; ③这里河湖密布,烈日照射下水分蒸发旺盛,空气湿度大,人出汗后不易散发,会有热而闷之感。 ④城市人口密集,汽车尾气等排放加剧温度提高。 例2:吐鲁番盆地夏季最热原因: ①盆地地形,不易散热,②夏季正午太阳高度较高; ③白昼长,日照时间长;④沙漠广布,增温快 ⑤多晴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太阳辐射强; ◆分析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原因: 例3:青藏高原比我国同纬平原、盆地比较: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的原因:低纬的大高原,夏季因其海拔高较凉;冬季因纬度低,且受高大地形的影响南下的寒冷气流影响不到,气温不太低;日较差大原因:海拔高,大气密度小(空气稀薄),多晴天,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低,升温快,夜晚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弱,夜晚降温快,故日较差大。 ◆影响降水的因素:(降水类型及原因分析) 例4:我国年降水量最多的地方———台湾火烧寮: ①火烧寮位于台湾山脉东北端,每年夏、秋季的台风,冬季的东北季风、夏季的东南季风都会在这里形成地形雨; ②火烧寮是夏季风必经之路,深受夏季风的影响。 例5:说明造成南疆和北疆两地降水差异的原因。 准噶尔盆地西部边缘有一些缺口,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水汽可以进入,天山迎风坡,降水较多。封闭的吐鲁番(塔里木)盆地,水汽不易进入,并且位于天山背风坡,空气干燥。 ◆气候成因分析: 例6:“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是对昆明气候的形象写照,这种气候形成的原因:

黄河下游断流情况及趋势分析

黄河下游断流情况及趋势分析 摘要:本文对黄河下游的断流情况进行了回顾分析和评价,对断流的成因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在此基础上,依据利津断面的分阶段最长断流历时(天数)趋势,建立了数学预测模型,对 2000 年水平及今后一个时期的黄河断流趋势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黄河断流趋势预测 1.断流情况概述 1.1断流起 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径流观察工作始于 1919 年,距今已经 86 年。但黄河断流,特别是长时间大尺度(河长)断流是近年来发生的事 1960 年,黄河三门峡大坝建成蓄水,由于运用不当和考虑不周造成黄河下游花园口断面断流 25 天,高村断面断流 7 天,利津断面断流 141 天(利津断面长时间断流主要是因为其上游王庄引黄闸为引取水资源,在河道中筑坝将水堵死所致)[1]。除此之外,一直到1972 年,黄河断流的“序幕”渐渐拉开,而且,呈现出了愈演愈烈的趋势 1.2近年来的断流情 黄河断流自 1972 年起始之后,在距今(1995 年8 月)不到 24 年的过程中,其断流频数、历时和河长,均不断增加。以利津水文断面为例,70 年代的最长年断流历时为 21 天 ,80 年代的最长年断流历时为 36 天。进入 90 年代后,该断面的年内断流历时急剧增加,1991 年断流历时为 16 天,1992、1993、1994 年断流历时分别高达 82、61 和75 天。1995 年,仅 1-7 月份断流历时就已高达 121 天(见表 1) 70 年代至 80 年代的断流历时,主要集中在每年的 5、6 月份。然而,进入 90 年代后,黄河下游的断流历时迅速向冬春季的 2、3、4 月份和夏秋季节的 7、8 月及10 月份延伸。从表 1 可见,黄河利津断面非 5、6 月份的断流历时,70 年代累计为 24 天,80 年代累计为37 天;进入 90 年代后的前 6 年已累计断流 154 天

黄河断流的原因

1.黄河断流的原因 自然原因:①黄河流域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属于季风气候,冬春季节降水少,入河水量少;②黄河下游是地上河,没有支流汇入,也几乎没有地下水补充;③北方干燥风大,蒸发量大。 ④所在的地区为干旱半干旱地区 人为原因:①上、中游沿岸城乡取水多,致使流入下游水量极少直至无;②上、中游流域植被破坏,涵养水源能力降低,旱季时汇入河流的地下水减少。③人口、经济迅速发展,耗水量剧增④水资源管理不协调5、水体污染严重 措施 1.植林种草,绿化大地,改善局部气候植林种草,扩大植被覆盖率,发展生态经济,资源开发与水土保持相结合,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局部气候,减少洪水危害,增加土壤肥力,增加地下径流。 2.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黄河流域应重视对人口增长的有效控制,同时促使公民自觉地保护环境与水资源,合理用水,节约用水。 3.统一规划、协调开发黄河水资源统一管理、统筹编制黄河水资源利用与调度方案,兼顾各地情况,充分发挥大型水利工程枢纽作用,拦蓄洪水调节径流。 4.加收水资源使用费,促进节约用水实施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依法征收水资源使用费,适当提高水价,以刺激人们的水消费观念,唤醒节水意识,避免或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5.调整流域内的农业结构,减少用水量在流域内大力培育推广耐旱作物,使灌溉用水量减少。 6.科学种田,实施节水灌溉新技术管灌、喷灌、滴灌、渗灌是国际上一致公认的节水灌溉新技术,节水灌溉每公顷农田用水量仅为传统灌溉用水的1/5。黄河流域耕地面积宽广,传统灌溉方式普遍,节水灌溉新技术有着广阔的市场,其节水潜力相当可观。这不仅要在黄河中下游推广,更应在黄河用水大户的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推广。 7.加强污水的净化处理工作,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是工业节水的重要手段,努力搞好污染水体的净化处理工作,尽可能地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节约用水。 8.南水北调,跨流域调水南水北调,引长江水进入黄河是解决黄河流域水资源紧张状况的重要措施。9.更新工业和交通设备设计出吸热存热新器械,使交通和工业中释放出的热能被再利用。减少人为热释放,降低陆地上空气的干燥度。 10.减少洋面浮油通过有效措施,回收利用废油,合理运油,减少入海石油。设计“洋面吸油器”,对洋面定时“清扫”浮油,以减弱海洋沙漠化现象。 11.减少CO2排放普及使用太阳能、地热等清洁能源,减少排放CO2,减缓“温室效应”的作用,降低空气干燥度。 危害:黄河断流后,给黄河沿岸的城市带来了不便,特别是黄河流经缺水严重的华北平原,当地工农业用水较大,因此,黄河断流不仅在生态上危害严重,更给当地居民生活带来了不便。(一)给工农业生产和生活带来严重危害(二)对沿河特别是河口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海岸侵蚀后退。由于入海泥沙减少,使黄河三角洲海岸线变为以净蚀退为主,造成海岸后退。2.地下水环境恶化。由于地表淡水补给减少和地下淡水用水量增加,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咸水入侵,水质恶化。在黄河入海口,由于近年来黄河入海水量大减,引起海水倒灌。山东省东营市的领导同志说,黄河是东营180万人的生命河,黄河一旦断流,这里将是一片毫无生机的盐碱滩。3.地表水环境容量减少,污染加重。由于污水排放量与日俱增,地表水减少,使主要河流的污染物浓度不但超过了渔业用水水质标准,而且在一些支流的中下游河段已达到或超过鱼类致死浓度,许多河段鱼类基本绝迹。4.河口地区土地盐碱化、沙化,使湿地生态系统退化。黄河三角洲地表植被十分脆弱、极易演替。植被以草地为主,现有各类草地218万平方公里,其中天然草场185万平方公里,由于断流,不仅土壤盐碱化,使草地向盐生植被退化,而且还影响人工草地生长。5.河口地区及近海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种群和遗传多样性丧失。断流使三角洲湿地水环境失衡,严重威胁湿地保护区数千种水生生物、上百种野生植物、180多种鸟类的生存和繁衍,造成生物种群数量减少,结构趋向简单。断流使渤海水域失去重要的饵料来源,影响海洋生物繁衍,十多种鱼类不能洄游等。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分流术与断流术的疗效比较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分流术与断流术的疗效比较 【摘要】目的观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分流术与断流术的临床疗效。方法2001年02月至2010年02月,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采用断流术与分流术治疗86例门脉高压患者,对手术前后患脾功能亢进症状、肝功能、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近期分流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消失率及腹水消失率均优于断流组(P均<0.05)。断流组再出血率22.03% (13/59);分流组11.11% (3/27)。分流组再出血率明显低于断流组(P<0.05)。断流组无肝性脑病发生,分流组2例发生肝性脑病,占7.41%。结论断流术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较理想的术式,已成为急诊手术术式的首选术式。此术式维持入肝血流, 能达到止血目的,而且对肝功能影响较小,而且操作较简单,值得推广。 【关键词】门静脉高压症;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分流术 门静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sion,PHT)手术方式的选择一直是临床外科争论的焦点,近几年,随着彩色多普勒对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研究的深入, 门静脉高压症采用断流与分流术治疗逐渐受到外科医师的重视[1]。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外科自2001年02月至2010年02月间采用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或分流术治疗86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现对手术效果回顾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1年02月至2010年02月,本院采用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或分流术治疗86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其中男55例,女31例。年龄41~72岁,平均57.8岁。69例为肝炎后肝硬化,14例为酒精性肝硬化,3例为原因不明肝硬化,既往有2次以上出血者15例,一次出血者41例。入院时肝功能Child 分级:A级22例,B级49例,C级15例。上消化道钡餐、摄片或纤维内镜检查均显示有不同程度的脾大、脾功能亢进,食管静脉曲张,其中重度75例, 中轻度11例。 1.2 手术方式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手术,进腹后分别行断流或分流术,术中用玻璃水柱法经胃网膜右静脉插管测自由门静脉压(FPP)。59例行断流术,其中38例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11例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加食管横断吻合术,均保证完全离断冠状静脉主干、高位食管支,食管下段游离6~8 cm。27例行分流术,其中16例行脾肾分流术,11例行脾腔分流术。 1.3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近期胃底静脉曲张、肝功能和腹水变化情况两组患者术中无死亡病例,术后随访至6个月。分流组近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消失率及腹水消失率均优于断

黄河专题试题解析

黄河专题试题解析 读黄河流域图,完成下列问题。 1.A是____平原,B是____________平原。 2.黄河上游水能丰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河”,简述下游含沙量大且易沉积的原因。 【答案】 1.宁夏河套 2.水量大峡谷广布,落差大 3.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含沙量大。流经平原地区,坡度变缓;河道变宽;流速减慢易沉积。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 1.A、B为黄河沿岸的两地灌溉农业区;结合位置判断为A表示宁夏平原;B表示河套平原。 2.水能资源主要从河流流量和河流落差两方面分析。 3.黄河下游的含沙量大,主要是由于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下游的泥沙淤积主要从流速减慢(地势平坦)则泥沙淤积。 4.案例探究:黄河流域的开发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8年7月3日,小浪底水库下泄流量调整为1500立方米每秒,这标志着2008年黄河调水调沙正式结束。 材料二新华网西宁2008年10月9日电“十一五”期间国家及青海省重点工程和标志性工程拉西瓦水电站建设已进入冲刺阶段,首台机组将于明年上半年并网发电。 材料三黄河流域示意图 图3一20 1.在黄河的源头地区,不存在的环境问题为 A.长时间断流B.草场退化、沙化严重C.众多的湖泊萎缩D.水土流失十分严重2.在图中标出黄河调水调沙关键工程一一小浪底水利枢纽的位置。 3.从图中可以看出黄河上游水利枢纽很多,试分析黄河上游实施梯级开发的有利条件及对下游的有利影响。

4.此次调水调沙首次实施了生态调度,试分析黄河调水调沙对人海口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答案】1.D 2.图略(注意与三门峡的区分) 3.有利条件:河流流量较大,地势落差大,水能丰富。有利影响:减轻了旱涝灾害威胁;增加了枯水期的水量,改善了枯水期的水质。 4.(l)增加了入海口地区地下水的补给量,提高了地下水位;(2)向河口三角洲湿地补水,湿地水面面积增加;(3)有利于入海口地区鱼类的洄游和产卵;(4)带来了大量泥沙,加快了三角洲造陆过程。(答对两条即可) 【解析】本题以黄河流域为背景,综合考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区域生态环境以及治理保护措施。第l题,黄河源头地区由于气候变暖、人类的乱砍滥伐,导致湖泊、冰川姜缩,河流断流,土地严重退化。第2题水利枢纽大的落差,小浪底水利枢纽为图中黄河干流最下游的第3题,水能的开发需要有丰富的水量和较,水利枢纽能够调节河流的径流量。第4题,黄河调水调沙为入海口地区带来了淡水和泥沙,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 5.读“黄河水系简图”,回答:(18 (1) 邻海:⑨_________ 支流名称:11_________ 12_________; (2) 黄河入海水量的70%以上来自兰州以上的河段,黄河流经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水量减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在这两个灌溉农业区要预防的主要土壤生态问题是_______, (3) 黄河下游的主要问题是_________,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4) 黄河中游的主要生态问题是_________ , 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5)黄河上游主要的能源资源是_________,黄河中游主要的能源资源是_______,黄河下游主要的能源资源是_______。 【答案】 (1)渤海渭河汾河 (2)流经干旱半干旱地区,蒸发旺盛,同时沿途农业大量灌溉用水导致水量减少;土壤次生盐渍化。 (3)地上河;含沙量大在下游聚集使河床抬高,从而形成地上河。 (4)水土流失;原因:黄土土质疏松,多暴雨使地表冲刷严重。 (5)水能;煤炭;石油。 【解析】略 6.材料一黄河是一条多沙的河流,中上游每年输出泥沙16亿吨,经河口入海的约有12亿吨。而黄河在利津入海口的潮流作用很弱,河口潮流的落差通常只有0.8~1.0米。由于潮流弱、搬运能力差,黄河入海的泥沙约有40%在河口附近淤积,河口两侧的堆积体以每年2~3千米的速度向海洋延伸,黄河三角洲也以很快的速度向海洋扩展。 材料二黄河入海口海岸变迁示意图

黄河变迁的原因

黄河变迁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 黄河象一条金色的巨龙,横卧在祖国的北部大地上。它全长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流域面积七十五万二千四百四十三平方公里。黄河流域是我国文明最早的发祥地,其中下游地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一、历代对河源的探索 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对这一象征着中华民族古文化摇篮的河流发源地,曾进行过长期探索。 1.古代“河出昆仑”及“伏流重源”的臆说 《尚书·禹贡》最早就有“导河积石,至于龙门”的记载。说明远在公元前五至三世纪,当经济文化发展较高的中原地区与西部河源地区还没有发生直接联系的时候,我国人民就已经知道黄河是发源于今青海东部积石山一带①。成书于《禹贡》之前的《山经》说:“昆仑之丘,……河水出焉”②。《尔雅·释水》:“河出昆仑虚。”《淮南子》:“河水出昆仑东北陬,贯渤海。”据胡渭考证,“自汉以前,但知昆仑在中国西北,终未明在外国某地也”③。说明人们对当时为戎羌诸族所占居的黄河上源一带的真相,还不很清楚,所云黄河出于昆仑,可能来自间接传闻或是一种臆度。 汉朝通西域后,“而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寘,其山多玉石采来,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 ①从此,将今新疆西部的于阗河当作黄河源,于阗河所出的于阗南山称为昆仑山,成了河出昆仑说的根据。 张骞向汉武帝汇报在西域的传闻,于阗河“东流注盐泽,盐泽潜行地下,其南则河源出焉”①。其后,班固更进一步加以引申说:“蒲昌海,一名盐泽者也。去玉门、阳关三百余里,广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皆以为潜行地下,南出于积石,为中国河云。”③古代“导河积石”和“河出昆仑”的传说,便这样与西域流传而来的“潜流复出”的说法揉合在一起,发展成为“伏流重源”的谬说。 2.晋、唐时期对青海河源地区的初步认识 魏、晋时期,内地人民从对吐谷浑所据青海地区的密切往还中,逐渐了解到河源不在新疆,而在青海境内。晋代张华所著《博物志》第一次提出“源出星宿”④。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平定吐谷浑后,在今青海贵德以西黄河上源地区设置河源郡,也表明了当时人们对河源所出地区的确认。及至唐代,和青海、西藏等地的羌、藏族人民交往频繁,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侯君集与李道宗到达河源地区:“阅月,次星宿川,达柏海上望积石山,观河源。”⑤按星宿川唐《十道图》别作“星宿海”。柏海当即今黄河源上的扎陵湖。藏语扎陵系白而长之意,“白”与“柏”同音。后吐谷浑为吐蕃所并,唐蕃之间来往不断,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时,松赞干布曾“率其部兵次柏海,亲迎于河源”⑥。穆宗长庆元年(821年),大理寺卿刘元鼎作会盟使出使吐蕃,进入黄河上源“虏曰闷摩黎山”①。据吴景傲《西垂史地研究》考证,闷摩黎山即今巴颜喀拉山,对河源的认识又进了一步。可见唐代对处于入藏通道的河源地区已有所了解。

分析黄河下游断游的原因探讨

分析黄河下游断游的原因探讨黄河源于青藏高原,注入渤海,全长5464千米,多年平均径流总量574.50亿立方米,黄河属我国第二长河、世界第八长河。 黄河是华夏的母亲河之一,黄河文明驰名中外。但受诸多因素的制约,时至今日,黄河也呈现了几多的尴尬与无奈,黄河下游的季节性断流便是其中一个重要难题。 一、黄河将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内流河上的黄河一泻千里、气势恢宏,古化有“奔腾到海不复回”的豪放诗句,诗仙李白何曾想到,漫漫黄河居然也有“奔腾而不到海”的断流景观。黄河频繁的季节性断流始于本世纪70年代之初,从1972年山东利津断面断流开始,至今已有19年断流,累计断流57次,进入90年代之后,断流现象更为严重。 天数看,黄河断流的天数已逐年增多,1972年首次断流仅历时15天,1996年断流136天,截止于今年8月7日,1997年黄河已断流181天(8月7日复流后8月9日再次断流);从断流河段看,黄河断流河道向上游延伸,断流河段逐年增大,1972年断流仅产生于山东利津的下游,1995年断流上溯至河南开封附近,断流683千米;从断流始发时间看,断流时间也逐年提前,过去断流一般始于五六月份,近几年来提前到三四月份,1997年2月7日黄河即开始断流。 专家预测,到2000年后,黄河会每年断流,断流最长历时可达140~200天,山东利津水文站每年将有半年左右半涸。 黄河频繁的季节性断流将使黄河演变成世界上最长的内流河、季节河。 二、黄河断流之影响 1.黄河断流对沿岸自然生态的危害 黄河断流能够引起河道萎缩,原来输入海洋的大量泥沙只能在沿岸地区沉积,由此抬高河床,不利于汛期洪水下泄,容易诱发更大的洪涝灾害。 干涸河道中泥沙的骤然增多使河道潜在着演变成一条巨大沙带的可能,久而久之,昔日黄河故道风沙弥漫、荒凉凄怆的悲剧就可能会重现,沿岸土地缺乏水源保护,土地沙化、荒漠化的可能性增大。 黄河季节性断流后,黄河三角洲地区缺乏足够的泥沙沉积与水量输入,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入浸,土壤盐碱化速度加快,生物种群多样化的优势将丧失殆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