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画的临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中国画的临摹
宋春芳吴峰
摘要: 大体阐述临摹在现代教育环境中的尴尬处境,结合历史
浅论临摹的概念,程序和技法,以及临摹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和其意义,提出重视和加强临摹在中国画教学中的作用,是提高中国画教学和创作水平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中国画教学临摹技法重要因素
在绘画领域里,无论古今中外,临摹都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手段,不仅对于初学者来说具有指导意义,对于渴望形成个人风格和语言的艺术工作者,临摹大师的作品也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方法。特别是在中国画的学习和教学中,临摹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但在当今的艺术院校中,临摹课程在中国画教学内容中大量缩减,并且没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学生们在进行创作时因缺少过硬的技巧以及高层次的审美,造成画面空洞苍白缺乏艺术感染力。所以,我们需要重新认识临摹的重要性,这无论对于教学和艺术工作者来说都是有重要意义的。
从广义上讲,临摹是指以优秀绘画作品为范本,模仿学习以相似为目的,从而掌握其作者的绘画技巧和作品的思想内涵。从狭疑义上讲,临与摹又有其各自不同的意义。除此之外,又有背临,意
临,仿临等近意的手法。临的本意是指对着绘画范本进行画面制作,可以想见临作不可能和范本完全一样,一定会有某方面的差异,同时也给作者一定的创作空间,我们一般在对写意画的学习上,采用临的手法时,应是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摹则是更多的采用在工笔画的学习上,古人多用此法,古代有“硬黄法”即以画蜡遍涂宣纸,使之透明,然后蒙在范本上,描出线条,这样制作准确的稿本, 称做摹本,以此为依据来进行下一步的临摹,以求最大程度上接近原画。
今天,我们没有条件像古人那样去针对原画进行临摹,所接触多为的不同质量和尺寸的印刷品;因古画大都年久晦暗,加之印刷的原因,这些印刷品许多不够清晰。我们可运用现在的许多技术,让临画者简便地操作,方便临画的工作的进行。首先可以先用复印,投影,描画等方法制作一份黑白底稿。临作的尺寸要尽量和原作相同,如果临本尺寸太小,由于工具的限制,画面的细节将不能淋漓尽致的表现;如临本太大又容易流于空泛。我们可以将晒图纸固定在底稿上或者利用透台,较硬的铅笔来透稿, 要注意线条的起收转折,尽量做到巨细无遗。这样我们就得到一份比较准确的初搞,籍此进行正式制作才可更接近原作,线描稿的完成只是整个临摹过程的开始,下一步是底色的制作。
古人作画或纸或绢,少有绫本或特殊纸绢。临摹前尽量要选好相应的材料。我们用来临摹古画的材料可为仿古绢,绢色多分浅、中、深三种色差,也可为纸,但熟宣纸的种类品质颇多,需熟知其
材料的性能特点才能表现出相应的效果。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利于行笔,利于布色的仿古绢为佳。
为了达到相似的效果,有时需要先在空白绢上做底色,具体方法如下;将绢喷湿后绷平,将颜色稀释后沉淀,倒出上面透明的色水,然后用底纹笔或排笔蘸取色水刷在绢面上,待完全干后再刷下一遍,以此循序渐进,不可一遍着色太深,造成不匀或不透的效果。注意调色时不要一次用色种类太多,这样容易肮脏浑浊,可利用色层的透明,来回多遍地叠加的方法来调节色彩的冷暖和含蓄的色彩变化。待底色完全达到满意的效果后,就可以将初稿放于绢背,进行勾线工作,此时一定要平心静气,同时认真观察原作中线条的浓淡轻重,起承转合,线描的个人风格和时代特征。如<洛神赋>图的高古飘逸,韩晃<五牛图>的凝重洗练,<八十七神仙卷>的缜密律动,赵子固<水仙卷>的珠圆玉润。
勾线结束后即可着色。古画着色十分讲究,颜料种类繁多,矿物质的石色种类相当丰富,品质优良,甚至历经千百年而不变,要优于现代的颜料。要用现代的材料来临出古代作品的效果,不熟知颜料的性能特点是不可能完全掌握的。不同时代的用色习惯也有所不同,如绿色,宋唐人喜用石绿尤其是头绿,画面产生厚重浓郁的效果;明清时期画风受文人画的影响追求清雅的风格,绿色以透明的汁绿为主。早期的白色以蛤粉为主,覆盖力强而极白,明清以后有些铅白,易气化变黑。另外设色一定要注意多层多次地渲染,不可急于求成,应达到色不碍墨,墨不碍色,厚重而无浮色,清淡但
不轻薄。在设色中,黑色和白色在表现技巧上都是比较难处理的部分,如唐周妨的<簪花仕女图>中的人物头发,张萱<捣练图>中的白色在渲染时都是程序烦琐,没有数十遍的染色是达不到原作的效果的。有时,还须在绢的背后反衬,<韩熙载夜宴图>就是这样的范例。古画中还有一种常见的技法,唐代称之为大刷色,即以色或墨通染背景,装饰性极强。宋人常用墨大面积平涂,画面效果庄重典雅,多用于雪景,但此种技法较难掌握,不易涂匀,需淡而多遍涂染,避开形象,或有助手协助。在临摹的过程中要时常在画面上罩染胶矾水,以固定颜色,否则上层渲染时容易带起底层颜色。当整个设色过程结束后,要对照范画仔细审视,对照调整,达到整体统一。
古画中常有题跋,为了达到相似的效果,也需要临摹下来。古时有专门临摹书法的技巧叫做双钩添廓法,如著名的书法名作“兰亭序”,便是以此种方法制作的摹本,它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持书法的本色和风采。具体方法就是用毛笔将题跋中的文字笔画线条的外廓勾勒出,然后用墨填充,墨可加入少量藤黄,使墨色于画面色彩和谐一致。古代书画经历代收藏家收藏和鉴赏,多有印记,尤其是清高宗弘历风雅好古,明画中常有他的题跋,其鉴藏章多至十余方,如椭圆形的朱文印乾隆御览之宝,圆形的白文印乾隆鉴赏,套印三希堂精鉴易子孙等。有条件可摹刻数方印,以备临摹之用。以上主要讲了临摹的尊重程序和技巧,至于仿与抚也属于临摹的范畴,如清人山水画多有“仿某某”或“抚某某笔意”等落款,并不一定是临摹某位画家的某幅作品,而是根据画家艺术思想和技法而进行的再创
作。
临摹除了要了解技巧外还需深刻体会其中的画意。传统中国画艺术是中国传统哲学观念的反映,表现了形而上的意象形态,“写意精神”的表现是创作根本,写“心中之意象”,“以意造境”而达“气韵生动”之目的。所以,在临摹时,要同时感悟画作的精神气韵和意境,要研究古人为何以“此技”造“此境”画“此画”。只有这样,才能在临摹中学到本质的东西,提高对中国画艺术的认识和审美水平。
无论是古代西方还是古代中国,人们学习绘画的初始阶段都是临摹,并且是对着原作临摹的,就连欧洲各大博物馆里古希腊,古罗马的雕塑也有不少是摹刻和复制。这就意味着学习绘画在古代一定是掌握在统治阶级或为其服务的匠人手里,艺术不像今日这样的普及,艺术的传播也不像现在这样的便捷。尤其是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为普通大众观赏绘画临摹绘画成为可能。如宋代雕版印刷的<梅花喜神谱>,明代套色印刷的<十竹斋画谱>,清代以后的个类画谱,便成为了大家学习绘画的入门教材。<芥子圆画谱>以其分类齐全技法完备而成为最受欢迎的绘画教材,包括齐白石,傅抱石这样的大师都是从临摹<芥子圆画谱>入手的,可见其影响之大。临摹原画与临摹画谱的感受与收获是不同的,在今日高校的国画教材中,我们更多的采用印刷品,在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我们学习绘画有着古人无法比拟的方便条件,那就是可以众览历代名画,吸取各家之长。就眼界的开阔性古不如今,但就临摹的直观性今不如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