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中的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道德经》中的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观

10市场营销016110128 孙不凡

引言:

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的精神的精华,也应该是民族精神的精华。哲学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是紧密结合起来的。哲学与科学不同,哲学可以是民族的,而科学却无民族之分,比如我们可以说中国哲学、德国哲学,却不能说中国科学、英国科学。“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掌握现代哲学思想的发展,归根结底就是为了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水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道家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创立了独具特色的哲学理论体系。以老子及其著作《道德经》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乃至世界哲学史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也是有条件的,《道德经》就蕴涵着朴素的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观。

正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的《道德经》作为中国道家学说的经典,影响着国人乃至世界数千年,短短的五千余字,却蕴含者世间最高深的无穷无尽的智慧。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联系的观点,联系是普遍的有是有条件的,《道德经》中的优秀成分与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内容也可以是融会贯通的,在一定意义上又是相辅相成的。此次,我主要探讨的是老子《道德经》中的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观。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而其中的“一二”、“阴阳”就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所说的对立统一的矛盾思维方法。它要求把握统一体之“一”,又要把握对立面之“二”,及统一体之对立双方的相互作用、冲突、调和和转化的关系。正是基于这种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世界万物才表现为川流不息的运动过程。《道德经》中的观点是针对世间万事万物的,因而它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的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原理,也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道德经》认为,“阴阳(一二,即矛盾两方面)”的思维已经普遍地为天下人所接受,而且成为人们分析判断事物的出发点。他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想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身想和,前后相随。”天下不存在孤立片面的事物,任一事物或其事物的任一方面的属性,总是与对立物成对立方面相比较而生存的。在这里,既有相互对立和排斥,即当人们推崇和肯定事物的一方面属性时,同时就意味着对事物对立属性的贬黜和否定;相互依赖和吸引,即一方之所以存在,仍是因为有对立的以一方面存在,失去了对立面,自己的另一方面也不可能存在。

《道德经》认为,事物之对立两方面并不是静止不变的,事物无不向自己对立方面转化而去。这与马克思对立统一规律中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原理是一致的。老子提出了在中国思想史影响深远的“反者道之动”,和“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观点。“道”是老子哲学的宇宙本原,但本原向

现实转化,道必须有物,无必然生有。道之运动就体现在相反即对立面的转化中。因此,人们的任何认识都是相对的,都不能执着、拘泥。因为就在认识的内部,就已经孕育着向对方转化的种子。

另外,《道德经》强调,对同一性质的事物,也有它的对立方面,这即它的时间联系,和历史发展,这里就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他说:“合抱之木,起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生二”,不仅是时间的,也是空间的;不仅是同时的,也是异时的。如果这种联系和发展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就体现了对立统一规律中的量变与质变原理,如:木之合抱与毫末,台之九层与累土,行至千里与足下,都是对立的统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前者无不由后者发展而来;这体现了量变是质变的必然前提,质变是两量变的必然结果。如果,这种变化不具备那些条件,就是一般的转化。“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作为人们理想目标的对立方,是从现实世界的另一方发展而来的。“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这也有点类似于儒家所说的“谦受益,满招损”的思想。同理,所谓“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身先,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这争”;所谓“持而盈之,不知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能守之。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很多例子,无不如此。

他认为事物的内在否定性是导致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最深厚的源泉,这与马克思主义中辩证的否定观有许多相通之处。在这里,转化意味着事物的自我否定,故“反者道之动”不仅仅是对道本身的存在特性的规定,用于道的本原意义,它实际上决定了由道而生的全部宇宙万物,都以此“反者道之用”为自己的根本规定,是所谓“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所以,老子认为道的这一特征很难用普通概念说出来,必须借用否定的表达方式,这就叫做“正言若反”。例如:“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形容“直”的最恰当用语不是“最直”,而是“若屈”,这种表面上看似错误的观点,其实是基于辩证的否定观的,是正确的。及时预见事物的未来发展,注意从对立方面把握事物,是《道德经》辩证思维最显著的特征。

总结:

老子的《道德经》中蕴含着朴素的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规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规律、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规律、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由于,时代及阶级的局限性,《道德经》中一些观点不可能和马克思主义完全相同,比如《道德经》认为世界的本源是“道”,而马克思主义是以物质为世界本源的,这点就是根本区别。但《道德经》中的辩证法思想,能在两千多年前就达到如此程度,已经是非常了不起了,对于《道德经》中的优秀合理成分,我们应该加以学习和借鉴,不断补充中华文化中的合理内核,不断于中国实践相结合,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必须坚持的。

2011年11月8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