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教学——培养高校研究型教师的有效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性教学——培养高校研究型教师的有效途径
研究型教师是教师发展的高级阶段。
研究型教师是具有较强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能自主地对自己所教学科及其教学不断地加以探索、研究和总结的教师。
研究型教师对于提升高校知名度和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有决定性作用。
开展研究性教学能促使教师进一步对自己的角色进行定位,能促使教师深入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能促使教师提高科研和教学能力,能提高教师的课程创新能力,是培养高校研究型教师的有效途径。
一、研究型教师的涵义
研究型教师是教师发展的高级阶段。
研究型教师是指具有较强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能自主地对自己所教学科及其教学不断地加以探索、研究和总结的教师。
研究型教师还具有批判意识和创新能力,具备对教育教学各个环节进行研究和改革的能力,包括对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以及教育方法、教育对象、课程设置等的研究和改革的能力[1]。
研究型教师与一般教师相比,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相同的是,两者都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都要进行备课、教学、对学生做辅导和组织学生考试等;不同之处在于,研究型教师要参与科研活动,要使自己成为研究者[2]。
“可以用‘立足一线、自主发展、研教相成、促进同伴’来概括研究型教师的特征。
研究型教师在各级各类院校中既是教学一线的骨干,又是科研兴校的中坚力量”[3]。
一些学者曾论述过与研究型教师相类似的教师的发展理念。
英国课程学家斯腾豪斯就曾提出,教师应当成为研究者,应参与科学研究。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不致变成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
二、研究型教师对于高校发展的意义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我国各个层次的高等院校都在大力发展自己的办学规模,也都在努力提高自己的办学水平。
这当中,研究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对于高校来说就有其非常重要的意义。
1.研究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高校自身属性的要求,是由高校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
教学和科研是高等院校的双翼,是高校永远的中心。
这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人们已经确立的基本共识,也是主流性的认识。
在洪堡大学之前,大学的主要功能是培养人,是以教学为主的。
但洪堡精神被大学普遍认可后,科研便成为大学的第二使命,这也正是高校不同于中小学校的一个重要特点。
换言之,高校之“高”,就在于它在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同时也是诞生“高深知识”的地方,这就决定了它对于科研的倚重。
所以,高校教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师,他们同时也必须是
学者。
因此,高校教师理应向着研究型教师的方向发展。
2.研究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高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
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提高质量是高校永恒的主题。
在大力提倡建设创新型社会和建设研究型大学的今天,高校教学质量问题更应受到我们的关注。
对高校来说,质量包括生源质量、师资队伍质量、教育教学理念、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等多个方面,最根本的是人才培养的质量。
人才培养质量要靠高素质的研究型教师队伍来保障。
具体说,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立足教育实践,改革阻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教学模式等,这就需要研究新的教育理念,要更新教育内容,改革教育方法。
没有研究型教师的积极参与,高校的教改就无从推进,就很难实现改革的目标,相反还可能造成教育质量的滑坡,或造成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
3.研究型教师是高校完成科教兴国历史使命的中坚力量
在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过程中,高校承担着更加重要的历史使命。
高校不仅要培养人才,进行科学研究,还要服务社会,这些使命的完成均要依赖于研究型教师这个群体的努力。
如果没有研究型教师,如果我们的教师都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教书匠”,高校就不可能催生新的知识和理论,科教兴国战略因而也就难以达成。
4.研究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升我国高校在国际上的声誉的要求
长时期以来,我国大学在世界大学的排序中始终居于相对落后的位置。
我们一直讲要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
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光喊口号是不行的,必须将它落实在实实在在的行动上。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不仅要提高高校的硬实力,更要提高其软实力,这个软实力就是教师队伍的质量。
纵观世界一流大学,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研究型大学。
事实说明,只有有了一大批研究型教师,才可能有真正的研究型大学。
所以,我们若想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一支高质量的研究型教师队伍就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对于高校教师而言,成为研究型教师也是其专业发展的目标之所在。
研究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持续进步的要求。
研究能使高校教师真正成为知识的创造者与贡献者,研究将使高校教师步入一种新的职业生活的境界,会让教师焕发出生命的活力[4]。
三、积极开展研究性教学是培养高校研究型教师的有效路径
研究性教学是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与创新教育的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既给高校教师提出了挑战,也给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了契机。
1.研究性教学能促使教师重新定位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进而促进教师更新
观念
“传统型教师扮演的是一个居高临下的‘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角色,而研究型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则担任着组织者、合作者、交流者、激发者、引导者和帮助者等角色”[ 5]。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有所谓“三中心论”,即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教师是知识的代表和权威,教学中的核心问题是要求学生要掌握书本知识。
研究性教学改变了这种状况。
研究性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中心,要求让学生通过研究性教学或实践学到知识,获得能力,强调的是学生自己自主地进行知识建构。
在研究性教学中,教师采取各种有利于学生思考或动手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研究与实践。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担任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角色,师生之间的关系更融洽,教学不再是“我教你学”,而是教师帮助或指导学生学习,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尽情地表现自己。
毫无疑问,这必然要求教师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 要求教师实现教学理念的更新。
2.研究性教学能促使教师重视研究学生的学习,促使教师学习和掌握学习心理学的前沿知识
研究性教学的产生和发展有其心理学的基础。
从20世纪中叶开始,在学习心理学领域,许多学习心理学家对传统的学习理论进行了反思和批判,其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从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角度,奠定了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另外,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也促进了研究性学习的兴起。
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种现代学习观,即研究性学习观。
研究性学习观强调,学习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新知的过程,而是学习者通过探索和发现从而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
这一现代的学习观,为研究性教学的开展指明了方向。
研究性教学要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有效的研究性学习来实现。
所以,教师要想有效地组织教学,就必须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掌握学习心理学,把学习心理学的知识与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结合起来,不断地调整教学内容和形式,设计出适合学生的研究课题或研究内容。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无疑也进一步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
3.研究性教学能促使教师提高自己的科研与教研能力
研究是研究性教学的根基和生命力之所在。
在研究性教学中,教师必须不断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探究,必须设计出既有利于学生发展又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研究课题。
此外, 在研究性教学中,教师还要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进行高屋建瓴的指导,要给学生提出各种合理的建议和意见。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思维极大地活跃,会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因而不断提高。
教师为了能够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也需要不断地去研究,不断地去思考,因而使思考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命状态。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要掌握相关学科的基础性的理论,又要不断地关注学术发展的前沿,以形成自己深厚的背景性知识、广阔的学术视野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可以说,研究性教学最深刻地
诠释了“教学相长”的深意。
正是通过研究性教学,教师的科研能力才能得到持续的提高。
“中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儒家典籍《礼记·学记》中指出:‘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固曰:教学相长也。
’研究性教学就是在教师‘教学——知困(需要研究和学习)——自强(提高研究的能力,成长为研究型教师)’中间架设的一道桥梁”[7]。
4.研究性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课程创新能力
高校开展研究性教学要求教师要具有课程创新的能力,这也是培养研究型教师的有效途径。
以往,高校的教学内容和教材更新速度较慢,教师大多依赖固定的教科书和教学大纲进行教学,所以授课内容多是老一代教师设定好的框架下的内容,较少有变化,教师因而也较少有在教学内容或课程上有所发挥的余地。
随着科技的进步,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地更新教学内容,要使自己的教学能跟上知识发展的步伐。
研究性教学的开展不仅要求教师及时地更新原有课程的教学内容,更要求教师要有开发新课程的能力。
开发新课程不仅包括本专业领域的课程,还应能够开发一些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课程。
为此,教师就应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的能力、课程设计的能力和课程开发的能力,而开发新课程不仅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整合专业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机会,而且也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教育智慧的空间。
教师在开发新课程时,必然要认真学习课程原理,要注意联系实际,以使新课程中知识的结构更合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够很好地衔接,即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能力,又不会给学生增加重复学习的负担。
这个开发新课程的过程当然能大大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也当然有利于研究型教师的培养。
5.研究性教学有利于培养教师的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
研究性教学的开展会对教师提出多方面的挑战。
在研究性教学中,由于在指导学生学习时需要教师有大量的知识储备,而单个教师不论其知识多么渊博往往也是不够用的。
在这种情况下,除了教师自身要不断地学习和积累外,还需要教师共同组成一个团队,以共同指导学生的学习。
这样,教师就有机会与更多的人(本教研室、其他教研室、其他专业、社会各界的人)在更大的空间里、用更加平等的方式进行合作来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之间也因此能有机会更加紧密地进行合作,从而做到资源共享。
这将改变以往教师单兵作战、彼此孤立封闭的习惯与文人相轻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增强教育者之间的互动与合作。
因此,研究性教学能够促使教师学会合作,能增强教师的团队精神,并在这种合作的过程中相互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6.研究性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师尽快成长为双师型教师
开展研究性教学要求教师要设计研究项目,或者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纵向或横向研究,以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研究任务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和提高能力。
完成项目研究的任务必然涉及到实践或操作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渊博的专业理论
知识又要有娴熟的操作技能,否则就不能带领和指导学生参与项目,实现教学目标。
因此,研究性教学能促进教师从“单一型”向“双师型”发展,能促使教师尽快成为具有开拓创新能力和一专多能的“双师型”教师。
参考文献:
[1]徐辉.专家型教师的内涵[J].教育科学研究,2003(4).
[2]庞春红,姜祖桢.论研究型教师的培养[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5(9).
[3]黄文龙.“研究型教师”值得研究[J].中国教师,2007(7).
[4]卢娟.论高校研究型教师的素质结构与成长规律[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 2008(6).
[5]贺定修.高校实施研究性教学的教师应具备的素质[J].教育探索,2004(6 ).
[6]钱明辉.研究性教学——发展性教师的内在教学理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