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美国教育那样尊重规律

像美国教育那样尊重规律
像美国教育那样尊重规律

美国教育的优点

摘要:美国教育有许多优点。教育理念上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发挥学生的兴趣特长,教育方法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为主, 重视实践和交流教育制度有灵活的学分制,有效衔接的分层教育制度,注重能力的综合考评制度等。

关键词:美国教育;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制度

美国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美国教育有许多优点,通过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制度一一体现,值得中国好好借鉴。

作为这届校长培训班的班长,我不仅在北京大学、北京二中、北京101学校学习参观,还前往香港拔萃男校、英华小学等学习考察。更为荣幸的是,我们远赴美国,参观考察了近10所大中小学,感触很多,收益匪浅,其中最大最深的收获就是:“尊重”是美国教育的灵魂。

自2000年始,美国开展了以“学校教育与工作需要相结合运动”为标志的第六次教育改革。第六次教育改革浪潮中,处处飞溅着“尊重”的浪花,时时撞击出“尊重”的涛声。此次培训学习,我主要感受到了美国教育的“尊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尊重”为灵魂的美国教育理念

1、尊重学生的一切,一切以学生为中心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现代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美国教育注重学生的成长,尊重受教育个体的内在喜好和选择。中国教育讲究塑造,忽视受教育者的区别,强调外力作用,统一灌输相同知识,培养标准一致的人才。

考察学习中,我发现,在美国的中小学里,学生在课堂上具有和老师平等的人格和地位,他们随时都可以与老师进行讨论甚至争辩,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获得了一种平等的人格感,能够独立从事实验、调查等各项学科活动,运用自己的脑筋去分析解决问题。中国的教育老师习惯严肃地宣讲知识、学生默默地认真听取、交流较少有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2、尊重学生特长的自我发展,尊重学生兴趣的自由发挥

瑞士教育家裴思泰洛奇认为教育应该从儿童的兴趣而不是学科的要求出发,他的观点影响了美国教育界。美国人普遍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不竭的动力源泉。最佳的学习状态是让学生享受学习的过程,主动积极地朝着自己最感兴趣的学科方向钻研。着眼于发挥个体兴趣、特长的教育、才能扬长避短,更加有效地培养人才。

我在考察中发现,美国的初中生甚至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选择就已经非常清晰,这是因为经过小学阶段对自身能力的探索和广泛地社会实,使得学生对自己的特长有了较清楚的了解。中国的教育较少关注个体的学习兴趣和爱好。相当多的学生不是从自身的兴趣和特长出发设计来,他们为学习而学习,为工作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迷失自我,滋生厌学情绪。

3、尊重客观规律:尊重知识规律,尊重获取知识的规律

美国教育重视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不强调对于知识的记忆,在考试中往往把需要的公式提供给学生。美国人普遍认为,知识是无限的,但探索知识的方

法比较有限,所以教育应该注重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而不是知识本身。考察中,我发现,美国教育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比如,上物理课时,老师会让学生动手试验,分析发现事物的规律,既让学生掌握了探索知识的方法,又培养了能力。从小学开始,教师就要求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培养清醒的社会意识。

反之,中国教育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重视教师的灌输,很少留出时间让学生去主动实践获取知识,学生只能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对知识领悟不深,没有内化成个人的能力,遇到复杂的实际问题往往无从下手。

二、以“尊重”为核心的美国教育方法

1、尊重研究性学习,尊重学生的探究天性

中国的教学方法重视教师的传授和灌输;美国普遍强调学生要参与学习过程,教师的任务在于引导和启迪学生探究学科知识。学生经常采取学者式的研究方式学习,教师不会直接把固定的程式化的知识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形成对事物的看法和观点。探究式方式注重引导学生从具体事物出发,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推演出更多和更深入的见解。这种思维方式偏向于归纳思维,总是从一般原理到特殊应用,容易限制学生思路。也是中国难以培养出创造型人才的原因之一。

2、尊重小组合作学习,尊重自主阅读、交流讨论、实践调查的开展

美国教育中常用的探究式学习方法是建立在学生大量阅读、交流讨论、实践调查的基础之上的。美国的学校非常重视阅读教学。为了解决某一个现实问题,学生要在课外大量阅读和搜集有关的信息。探究式学习经常以小组的形式开展,成为美国课堂最常见的教育方式。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流合作能力,学生畅所欲言地交流意见时,也在彼此启迪思维和增长能力。中国的教育重视理论学习,轻视社会实践,其实让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更有利于培养一个人的责任感和锻炼能力。

3、尊重学习过程,尊重学习过程中师生与生生之间的启发、引导

重过程不重结果,这是我这次考察学习的一个重要感受。美国课堂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处处都在相互启发,时时都在相互引导,学生与学生之间充分发挥对问题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像中国的教育,老师自己说得太多,说得多等于抛出的绳索也多;不像中国的课堂,学生发挥得太少,发挥得少等于想象创造也少。

美国的学校上课时,教师不是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只要求学生记住课本上的主要内容就行。在课堂上,教师常把很多时间留给学生发表意见,老师启发学生提出各种设想,最后由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一些课还完全以学生讨论的形式来进行,学生思想活跃,有时能想出比老师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美国的教师和学生总是同处一个平等交流的氛围之中,学生可以随时打断老师的讲话提问,甚至可以立刻进行课堂讨论,老师认为许多知识性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宝贵的课堂时间应该用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锻炼学生多角度看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美国的中小学虽然没有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但是他们

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目光引向校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他们要让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他们没有让孩子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们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

去肯定孩子们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作欲望和尝试。

有一次,我问一位美国老师:“你们怎么不让孩子背记一些重要的东西呢?”老师笑着说:“对人的创造能力中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要知道到哪里里去寻找所需要的比它能够记忆的多得多的知识;再一个是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死记硬背,就不会让一个人知识丰富,也不会让一个人变得聪明,这就是我的观点。”

4、尊重第六次教育改革浪潮中呈现出的规律

时下美国的第六次教育改革浪潮,其目标包括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场所顺利过渡、信息技术的培训以及强调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能力、决策能力、团体合作的课程设置以及雇主认为今日、未来雇员应有的技能等方面。对于所有学生来说,掌握阅读、写作和计算等基本技能已经远远不够,学会学习、创造性思维、个性化思考、自我管理、目标制定、就业能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团体合作等技能愈显重要。因为科技、团体工作表现、合作学习、运用交叉学科而不是单学科的概念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已被置于重要的地位。总统布什公开强调教育要保证每一个高中毕业生具有在大学和全球性竞争的工作场取得成功所需的技能。

我们在学习考察中,时时处处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第六次教育改革浪潮。我发现,美国教育特别结合实际,注重联系生活和个人,不讲空泛的理论,凡是孩子生活中的事情,都能在课堂上学得到,课程五花八门。美国学校通常选择最能吸引学生的教材。哈佛上课全部是案例,老师上课从来是不讲理论

我注意到,我考察的几所学校,经常请校外人士来作讲座,如讲艾滋病、讲航天飞机、讲空间站、讲各种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学校的科学课讲最新的计算机知识和网络,语文和历史课都加进新近发生的事件。

三、以“尊重”为本质的美国教育制度

1、学分制体现了对学生灵活学习课程的尊重

美国的学校普遍实行“学分制”,学生修满规定的学分即可毕业。中小学阶段的课程设置完全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培养为出发点。学校开设多样的不同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学生除了必修课外可广泛选择科目。另外还可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选择难易程度不同的班级学习。综合高中是美国高中教育的一大特点,以升学和就业为宗旨的课程共同设置在同一所学校中。学生在修完高中毕业所需的文化课程后,可以选修进一步深造所需的文化课程,也可以依个人兴趣选择准备迈向社会的职业课程。

这种灵活的学制,使学生可以制定符合自身爱好、未来发展方向的学习计划课程设置方案,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极大地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和能力。中国的大学才实行学分制,开设选修课,但与美国的课程相比选择的范围并不大。

2、分层教育体现了对“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尊重

我特别留心对美国高中的考察学习,我发现----

美国高中教学形式:老师固定,学生流动上课。

美国高中课程开设大约200门:学生可以任意选择他们喜欢的课程。

美国高中的社团活动、体育队、音乐团大约200种:学生自己策划、自己组织。

美国高中生的考试和大学招收要求:高考分数不是高校招生的唯一要求。

……

这些都是两千多年前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翻版。不仅

在中小学,就是美国的大学,也到处体现了对“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尊重。

各具特色、有效衔接的分层教育制度,使美国高等教育的分层特色十分明显。从研究性大学到社区学院,各司其责,定位明确。优质大学严格选拔入学者,以培养高质量的创新研究人才为目的,两年制的社区学院较易入学,有的大学经申请可直接入学,主要培养生产工艺人员。普通大学对入学没有严格的限制,但入学后实行较严格的淘汰制,也是以培养创意和研究人才为主。社区学院既提供职业课程也提供升学用的学术课程,在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社区学院学习两年大学基础课程后,学生可以转读四年制大学。这种设计非常科学,在前两年的学习阶段学生可摸索自己真正热爱的专业,为再次选择专业和大学作准备。在中国学生要转换专业和大学非常麻烦,因此许多学生即使不喜欢本专业和学校,也不得不凑合着学,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3、注重能力的综合考评制度体现了对人才多元、个性多样的尊重

美国的大学考试以检测能力为主,而不重视考查学生所学的知识。重点是考察学生的潜在能力和创新能力。美国的招生录取采取综合评价的办法,除了审查入学考试成绩外,还审查中学成绩、面试成绩、以及兴趣特长、社会实践、品格、意志和创造性等多种因素。这样持续和综合的评价体系,更有利于甄别学生的素质。中国的考试则注重考核学生对现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美国的升学考试一年有多次,如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举办的学习能力测试一年有7次,一锤定音的中国高考制度则显得非常残酷,也不合理,一次的失误要用一个人的一生来承担。这样极易增加学生高考时的压力,使学生难以发挥真实水平。

中国的教育改革正在进行当中,尚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相信通过变革教育理念,改善教学方法,完善课程设置,考试等具体制度,中国的教育会在探索和借鉴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出路。如北大正在试行的高考推荐制,就是借鉴外国先进经验缓解学生的考试压力,完善我国考试制度的一种有益尝试。

四、“尊重”的阴影:美国学生个体素养的巨大差异

几十天的考察学习,使我深深感受到:“尊重”是美国教育的灵魂。但是,说实话,我看到的、听到的、嗅到的、想到的,时时处处又感觉到“尊重”的阴影。没有规矩,难有方圆;没有堤坝,难成江河。如果只有“尊重”或过分“尊重”,那么,“尊重”的阳光必然投射出的却是一丝阴影。

时下,美国中小学教育都以“鼓励为主,快乐学习”,一般都不批评学生,布置的作业少,而且许多作业弹性大。这就形成了两极分化。差的学生由于基础差,自己学习动力不够,老师要求不严,加上家庭要求也不严,因此还是差。而好的学生,由于有较多的自由时间可以支配,自己学习积极性较高,或家庭要求严格,那么能学到许多额外的东西,特别是能加强自己的特长。

我特别留意了一堂历史课的大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研究报告:“若你是总统,你能否避免南北内战?”一个不用功的学生,看看课本,写上个1-2页就算交账了,半个小时就交作业了。而优秀的学生,特别是对历史、政治感兴趣的学生,他(她)可能到图书馆借来十、二十本参考书,再查阅一些有关南北战争的学术评论文章,借来好几部有关南北战争的电影CD。看完这些资料就可能化上几十小时,然后是写报告。因此要化费1-2个星期的课外时间。由此写成的报告还真是有模有样。都可以算一篇正式的学术论文了。更重要的是,学生从中得到了很好的学术训练。

另外,美国中小学的许多作业是“团队合作的作业”,即老师给一个大型的

作业,由学生自己组成一组来完成,大家一样计分。这本意是充分尊重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但也带来负面的问题。我发现,一些学习小组中,往往只有1-2个学生为主在做作业,而其他的学生仅仅打打杂。

因此,在这种“尊重”之下,导致了学生的素质的两极分化。

五、以尊重的教育培养受尊重的人

说实话,这次美国考察学习,我是有“私心杂念”的:与美国的尊重教育相比较,我们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建校五年来持之以恒开展的“尊重”教育有异同,美国的尊重教育的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借鉴学习,我们的尊重教育在哪些地方还有待改进。

早在2007年建校之初,我校就提出了“以尊重的教育培养受尊重的人”的办学理念,把“尊重”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目标指向与崇高追求,着力树立以“尊重”为特征的学校核心价值观,倡导尊重教育规律,尊重生命成长规律,尊重师生发展规律,尊重知识规律,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尊重自我、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尊重自然并受他人和社会尊重的现代公民。

建校五年来,我校持续开展现代化寄宿制高中尊重的教育模式的课题研究,探索构建“尊重的教育”体系,强化了对“尊重的教育”的理念认同,凝聚了尊重的教育力量,铸造了尊重的教育文化,健全了尊重的学校管理制度。

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构建“尊重的教育”五大体系

尽管我校在实施“尊重的教育”上取得不不俗的成绩,有着强大的发展优势,但勿庸讳言,现实和发展征途中依然存在着不少困惑和难题。不破解这些困惑和难题,学校将裹足不前,发展只能是纸上谈兵、一厢情愿。

带着这些困惑和难题,带着破解发展瓶颈的渴望,远涉重山,横渡大洋,西天取经,为我所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实施“尊重的教育”行动计划,我校将主要确立以下工作任务:重点推进课程与教学改革、形成德育特色、体育特色、数字化校园、智慧化教师队伍建设等“五大特色项目”的改革计划。

1、构建“尊重型课程与教学体系”

构建“尊重型课程与教学体系”需要从两个方面实施改革:一是实施“以生为本”的校本化课程改革;二是实施以“挖潜抬头”为目标的尊重型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实施“以生为本”的校本化课程改革:(1)“以生为本”是我校推进课程改革的原则,即在课程改革中要“尊重学生选择”(从现有的自主选择文理科目、校本课程、活动内容,逐渐过渡到学生选择课后作业、教学内容、学习方式和上课教师),并“相信学生能力”(每一个学生有其兴趣特长和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2)“校本化课程改革”主要包括“国家课程校本化”(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将国家课程进行创造性改编和再开发,包括组织各学科教师对教材进行重组、补充、取舍、替换、拓展和调整等)、“校本课程系统化”(根据寄宿制学校特点和高中学生的学习需求,增加选修课程和自学读本的数量,并使之系统化,鼓励参与开发校本课程)、“活动课程系列化”(在现有“金秋读书节”、“科技文化节”等活动课程的基础上,开发“英语周”、“数学周”、“自然科学周”、“社会科学周”等学科主题活动课程,并使之形成系列)、“课程实施研究化”(建立研究性学习研究推广中心,组织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撰写小论文、举办答辩会和研究成果汇报会等等,逐步形成“以学生为

主体,以问题为载体,以生活为课堂,以实践为手段,以发展为根本”的研究性学习特色)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实施以“挖潜抬头”为目标的尊重型课堂教学模式改革:(1)“挖潜抬头”包括“挖潜”和“抬头”两个方面的内容,就是把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学习潜力挖掘出来,特别要使那些传统观念中的“后进生”、“中等生”的潜能得到开发,进而达到人人“抬头”(优秀)的教育目标;(2)尊重型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主要包括“继承优秀传统”(认真总结我校“一个立足点、两个量、三动、四意识、五环节”的教学实践经验,按照“导学为主、导教结合、自主探究、尊重型课堂”的教学改革路径,向课堂要效益,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活传统思维”(以课题研究激活传统教学的思维定势,鼓励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积累和反思,提倡每个教师都写“教学反思日志”)、“创新评价体系”(以学生为中心,从成绩评价逐渐转向成绩与状态评价相结合,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尊重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实现学生能教”(实现“教师精讲,学生会学,教师引导,学生能教”的教学境界,这是尊重型课程教学模式的最高境界)。

构建“尊重型课程与教学体系”的具体目标:力争五年内使所有国家课程得到“校本化”再造,校本课程达到50门以上,校本课程和自学读本形成系列化,全面推行研究性学习和学分制管理;五年内实现半天教学互动、半天自主探究的目标,课后作业量由现在的每天平均约2-3小时逐步减少,五年内做到基本上不留课后书面作业;五年内有40%左右的学生能够入读重点本科院校。

2、构建“尊重型德育体系”

构建“尊重型德育体系”是指,在学校“以尊重的教育培养受尊重的人”的办学理念指引下,学校德育工作始终从尊重学生生命成长、心理发展需求的规律出发,通过尊重自我、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和自然四个途径,以课程为抓手,实现“培养受尊重的人”的教育目标的德育课程体系。

构建学生“生涯教育”体系,满足学生自我探索和未来规划的心理需要,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以“学长团”为突破口,顺应学生“尊重”的需要及交往的需要,搭建自主管理平台;以社团活动为载体,尊重学生发展兴趣和培养能力的关键期规律,搭建自我发展平台;以《寄宿制高中学生自治体系的构建》课题为抓手,尊重高中生自治的心理需求,培养学生的道德自律;整合多方德育课程资源,建立全要素德育运行机制,构建实践型德育基地,给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深化社会实践课程内涵,强化公民意识教育。突出学生社会实践的志愿性、公益性和慈善性特征,树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仁爱之心,强化现代公民意识教育,培养“受尊重的人”。

3、构建“尊重型阳光体育体系”

顺应学生对身体自我和心理自我的探求和确认,以阳光体育课程体系为载体,培养阳光健康的人。培养“阳光二高人”、“健康二高人”、“文明二高人”,始终是我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依托我校“深圳市首批阳光体育先进学校”的已有基础,不断拓宽体育路径,打造活力校园。让学生在积极的体育活动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形成阳光健康的自我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体育活动内容,提高每个人的运动兴趣;坚持开展阳光长跑活动,制定高中三个年级分时段长跑的实施计划,有带领、有监督、有比赛、有评价,使长跑成为一种生活习惯;精心打造高水平体育社团,在普及中提高,在现有成绩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品质,使“二高”的体育社团在全市乃至全省产生影响;以“俱乐部模式”

改革体育课程教学。根据运动项目分类情况,成立10个运动俱乐部,实行分类教学,使不同运动特长的学生的兴趣才能得到激发,

4、构建“尊重型数字化校园”

大力发展“尊重型数字化校园”是指,通过搭建“智慧化”的教育资源平台,营造无处不在的学习空间。我校构建现代化条件下的寄宿制高中尊重型教育模式,这里的现代化不是先进仪器设备的堆砌,而是在数字时代教育方式的转变,根本上是人的智慧增长。

搭建“智慧化”的教育资源:让现有冰冷的仪器设备因为人的高效使用而热情起来。构建基于异构应用系统的数据交互平台,开发教师在线教学平台、学生在线学习平台和在线测试平台,探索“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模式”,建设新媒体学习体验中心,实现教育资源系统的贴心服务和智慧服务。

营造无处不在的学习空间:构筑数字化、智慧化学习环境,不断丰富教学信息化的硬件设施和软件内容,实现任意时间和地点通过所有移动显示终端获取学习资源,为把我校建设成为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学习型学校”而提供支持。比如,建立我校移动学习系统,绘制我校“课程地图”等等。

5、建设“智慧型教师队伍”

“智慧型教师队伍”是指教师在尊重的教育的理念指引下,深入理解“智慧”的概念内涵、掌握获得智慧的方法、善于运用教育智慧从事尊重型的教育教学活动,用各种制度和措施,努力建设一支智慧型的教师队伍。

建设智慧型教师队伍首先要使全体教师认识到:做智慧型教师是知识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世界教育改革的大趋势。必须深入理解“智慧”的内涵,信仰、品格、价值观、道德和做人、实践和体验、直觉和想象、感情和激情、知识的选择、组合、转换、再加工、跨领域综合联想、灵活链接等等难以编码和量化的无形之物就是当今和未来最需要的“智慧”,其核心是价值观和思维模式,获得智慧的根本方法是不脱离实践的、兴趣和问题导向的自主合作探究,根本动力来源于价值观。

总体任务:充分发挥“二高”教师已有的团队优势,通过集体设计导学案、课堂教学改革、小课题研究、教师论坛、专家讲座、教师读书沙龙、青蓝工程、名师培养计划、教师阅读计划、国内外教育交流等活动,建设一支敬业爱岗、师德高尚、教学效果优秀、有国际视野的智慧型教师队伍,使我校教师的智慧水平成为深圳市教师团队中最高之一。

不断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大力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和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逐步构建了我校“尊重的教育”的四大体系:以“学生自主探究”为目标的尊重型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管理和研究性社会实践”为核心的大德育模式;以“学生自主选择”为目标的“1+3阳光体育课程模式”;以搭建“智慧化”的教育资源平台使学习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尊重型数字化校园模式”。

察中,我特别请教了一位校长:如何充分尊重孩子的尝试欲望,着力培养综合能力?

综合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获取信息;二、清晰地思考;三、有效交流;四、理解人类环境;五、知晓人类和社会;六、个人生存能力。一看孩子打

在电脑屏幕上的标题,我真有些哭笑不得——《中国的昨天和今天》,这样大的题目,即使是博士,敢去做吗?再过一阵子,孩子放学后直奔图书馆,倒是常常背满满一袋书回来,可是没两天就还了。他又问,借这么多书干吗?

1、强化“尊重的教育”的理念认同

践行尊重的教育理念,可以凝聚学校精神、发挥教育潜能、促进民主办学,可以使整个学校不断创出特色,形成核心竞争力。我校五年的办学实践证明,“尊重”已经成为我校教师的教育信念、教育责任、教育智慧和教育力量。我们尊重学生差异,构建契合学生发展的多元课程体系;我们尊重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和思维及认知规律,探索出“尊重型”课堂的原则和方法。在寄宿制高中实施尊重的教育,使宿舍成为学生心灵休憩的港湾。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学生的学习潜能就会得到最大开发,尊重的教育的“罗森塔尔效应”必然会在我校毕业生身上得到充分验证。

美国考察归来,我更深切地认识到,今后我校要进一步强化尊重的教育理念,建立我校基于“尊重”的教育哲学,把“以尊重的教育培养受尊重的人”作为学校行动的第一原则,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尊重自我、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尊重自然并受他人和社会尊重的现代公民。

凝聚尊重的教育力量是指,我校坚持开放性办学、民主化办学,以谦卑的姿态敞开教育思想的大门,调动校内外所有教育资源对我校教育行为形成积极影响。因为学校教育不是孤立的行为,而是全部教育影响因素中的一个,需使整合教育系统协同运行。

开放性办学:首先,实现办学思想的完全开放,不封闭于“寄宿制”和“抓升学”的思维框架中,形成办学思想的“活水机制”;其次,实现教与学的完全开放,不封闭于教室和书本,在学校与家庭、企业、社团之间建立“互动合作机制”,与全部社会文化建立广泛联系,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民主化办学:与开放性办学相结合,有开放才有民主;尊重所有的教育影响力量,吸纳校内外各方意见,特别是把学生作为重要的民主化办学力量,形成一种常规性的办学问诊制度。五年内,我校开放性和民主化办学机制全面形成。

铸造尊重的教育文化,是我校的一项“灵魂工程”。美国考察学习归来,我更迫切地认识到,必须尽快建立我校基于“尊重”的学校哲学,不让学生“跪着读书”,也不让教师“跪着教书”。强化做人教育,把“尊重的教育”作为“做人教育”的核心内容,以尊重的教育培养受尊重的人。

把尊重作为一种教育信念:通过宣誓等方式,使每个教师庄严承诺他们对“尊重的教育”的坚守;通过写教育日志等方式,使每个教师时时反省自己的教育行为。

把尊重作为一种教育智慧:教师的教育智慧要在尊重中寻找。鼓励教师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支持教师的教改实验,使我校有“教学流派”生发嫩芽。

把尊重作为一种教育责任:着力培养教师的“职业精神”。改革我校的教育教学评价方式,摒弃物质功利主义和权利中心主义教育观,为学生的一生负责。在更长的时间内,看到我校学子走上社会后的精彩人生。

把尊重作为一种教育行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大力宣传尊重的教育的理念。不仅要使尊重的教育的理念成为学校师生的共识,更要使尊重的教育的理

念体现在学校每个人的身上,要流淌在学校的各个角度,进而弥散于校外的天空中。

健全尊重的学校管理制度,是在我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基础上,将尊重的教育的教育理念深入到学校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推进我校行政组织结构改革,实现我校行政管理组织的“扁平化”,去除学校管理的行政化色彩。促进学生代表和社会资源参与我校管理,加快推进我校办学的开放性和民主化。

全面改革我校行政职能部门的管理模式:对传统职能部门的名称进行全面改革,淡化行政色彩,增加研究职能。

全面改革我校学科组的运作方式:对传统学科组的惯性运作方式进行全面改革,以利于推进各项课程和教学改革计划。

彻底改变科研与工作“两张皮”现象:通过对传统管理制度的深度改革,把尊重的教育的研究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把教师生涯发展和尊重的教育的行动研究结合起来。

建校五年来,我校持续开展现代化寄宿制高中尊重的教育模式的课题研究,探索构建“尊重的教育”体系,不断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大力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和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逐步构建了我校“尊重的教育”的四大体系:以“学生自主探究”为目标的尊重型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管理和研究性社会实践”为核心的大德育模式;以“学生自主选择”为目标的“1+3阳光体育课程模式”;以搭建“智慧化”的教育资源平台使学习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尊重型数字化校园模式”。

美国教育体系

第七章美国教育体系 、教育体系 美国教育大概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学前教育、小学、 中学及高等教育。美国公共教育制度规定,凡是在美国合法居留的人,都享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义务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小学、初中以及高中教育。 (一)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 美国各州对入学年龄段的要求各有不同。多数人从小学 一年级的前一年(通常5-7岁)开始接受初等教育,6-7岁 开始上一年级,直到12年级(通常18岁)完成中等教育。 一般来说,美国中学从六年级起算,到八年级为中学(middle school )或初级中学(Junior High School ),共三 年;从九年级到十二年级为高级中学( High School ),共四年。美国高中生申请大学以及准备各种考试,通常在第十二年级之前完成,因此,第十二年级的学生所修的课程与能否毕业有关,但已不影响他们考取大学。第十二年级的毕业舞会是学生的重要事件,男女学生往往盛装与会。在较穷的学区,有些学校会低价或免费将礼服租借给学生。 美国的50个州都有免费的公立中小学。尽管不少私立学校每年都需缴纳高昂的学费,一些家庭还是会选择把孩子送到私立学校去。有少部分父母会选择在家中教育子女 (Home Schooling ),但他们必须向所属学区政府提出申请,

并提出教学计划,以便日后取得学历。 1、初等教育体系 美国小学一般指学前一年到五年级(k-5),但也有一部 分小学实行六年制,或是合并中学教育,实行八年制。大部分美国小学采取班级制度,由一位班导师负责带教一个班的大部分主要课程。在多数小学里,学生除了午餐时间,或是上体育课、音乐课、美术课可能到体育馆或特别教室上课以外,整天留在导师的教室内。美国小学一般没有固定的下课时间,但是在教室里导师可以给学生自由时间,有些教师会以自由时间的拥有或剥夺作为学生行为的奖惩。 美国公立小学的课程由学区政府或学校自行安排,但需遵守州教育部门制订的课程要求。除了极少数学校或私立小学对某些学科有特别的要求以外,美国绝大部分的小学并不要求教师必须按照教科书的进度或内容授课。教科书往往只作为参考之用。 2、中等教育体系 美国中学一般是初中三年和高中四年。但是,有些学校会将八年级也编入高中阶段;也有些学校的中学只有四年,这意味着该学区的小学实行的是八年制。无论如何分类,初、中等教育必须保证学生接受12年义务教育。美国的初中和 高中阶段设有为升学做准备的学术课程、为就业做准备的职业课程以及学习基础知识的普通课程。美国中学实行教师分 科授课制,一般由一名教师负责2-3个班同一科目的教学

尊重的教育

姓名:段辉霞专业:教育学原理学号:2013020011 尊重的教育 摘要: 教育是启迪心灵的艺术,尊重在教育过程中是启迪心灵的起点,尊重的力量就是教育的生命力,建立一种基于“尊重”的教育理念,就意味着找到了教育生命的基石。尊重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尊重的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教育达到最佳效果。 关键词:尊重;教育;尊重教育 一、尊重的内涵 “尊重”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尊敬或重视(个人、集体或有关的抽象事物,如意见或权利等。”每个个体都是一个独立的、自由的、完整的、具有人格和尊严的人,而尊重就是人与人在社会交往中基本的道德价值认同。 在教育领域中,“尊重”还只是一个普通的日常用语,人们没有给出明确的解说,更没有针对这个概念提出明确的行为规范。“尊重”这一理念在教育发展中的作用,对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对学生德育的培养等问题上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非常值得探讨的教育理念。 尊重的对象指尊重的客体,指主体情感、态度、行为方式的倾向对象。关于尊重的对象,人们的探讨集中在单向还是双向。尊重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个基本准则,是人类各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基本伦理理念或“最起码的道德共识”。然而,在传统的认识中,尊重是单向的,即主要是指“下”对“上”、“弱势”对“强势”而言。“尊老爱幼”这一中国传统观点就是很好的证明。孩子在受保护、受教育之列,而往往不在受尊重之列。“尊老爱幼”变为“尊师爱生”,但尊重对象的单向性并没有改变。 随着时代的发展,“尊重”的概念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对尊重对象的理解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尊重的相互性、动态性特征正日渐深入人心。很多研究者都提出了尊重的相互性观点。如有研究者提出,不仅要尊重长者,而且“尊幼”“、尊生”同样也是正确的。在教育中,不应当只是要求学生“尊师”,教师其实也应“尊生”。“尊生”与“爱生”是有重要区别的。“爱生”所隐含的社会学意味是社会等级、社会距离,是强者对弱者之爱、高位对低位之爱。而“尊生”所凸显的则是一种社会认知、社会常识,其中所彰显的社会学意涵是相互交换、地位平等、相互依存、同舟共济。尊重不仅是教育手段,更是价值导向和教育理念。学校教育就是要让师生的主体与主体间得到合理发挥,彼此尊重,消除误解,增进理解。 二、尊重在教育中意义所在 (一)尊重是人的基本需要 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其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尊重,这样才能衍射到尊重他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版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版) (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2015年3月修订) 说明 1. 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工程教育认证。 2. 本标准由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组成。 3. 申请认证的专业应当提供足够的证据,证明该专业符合本标准要求。 4. 本标准在使用到以下术语时,其基本涵义是: (1)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对该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后5年左右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的总体描述。 (2)毕业要求:毕业要求是对学生毕业时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的具体描述,包括学生通过本专业学习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和素养。 (3)评估:评估是指确定、收集和准备所需资料和数据的过程,以便对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是否达成进行评价。有效的评估需要恰当使用直接的、间接的、量化的、非量化的手段,以便检测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的达成。评估过程中可以包括适当的抽样方法。 (4)评价:评价是对评估过程中所收集到的资料和证据进行解释的过程。评价过程判定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5)机制:机制是指针对特定目的而制定的一套规范的处理流程,同时对于该流程涉及的相关人员以及各自承担的角色有明确的定义。 5. 本标准中所提到的“复杂工程问题”必须具备下述特征(1),同时具备下述特征(2)-(7)的部分或全部: (1)必须运用深入的工程原理,经过分析才可能得到解决; (2)涉及多方面的技术、工程和其它因素,并可能相互有一定冲突; (3)需要通过建立合适的抽象模型才能解决,在建模过程中需要体现出创造性; (4)不是仅靠常用方法就可以完全解决的; (5)问题中涉及的因素可能没有完全包含在专业工程实践的标准和规范中; (6)问题相关各方利益不完全一致;

美式教育12法则

美国教育孩子的十二法则 归属法则:保证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希望法则: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 力量法则:永远不要与孩子斗强; 管理法则:在孩子未成年前,管束是父母的责任; 声音法则:要倾听他们的声音; 榜样法则: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榜样作用是巨大的; 求同存异法则:尊重孩子对世界的看法,并尽量理解他们; 惩罚法则:这一法则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慎用; 后果法则:让孩子了解其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 结构法则:教孩子从小了解道德和法律的界限; 二十码法则:尊重孩子的独立倾向,与其至少保持二十码的距离; 四W法则:任何时候都要了解孩子跟谁在一起(who)在什么地方(where),在干什么(what)以及在什么时候回家(when)。 上面这些“法则”也是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特点来制定的。对熟知少儿身心成长过程的专业教育人员来说,这些只不过是最基本的常识。在美国,就是普通家长,也会通过学校的指点或者参与儿童组织志愿服务时受到培训而掌握较为专业的教育法则。因此这些法则贯穿于美国从社会、学校、到家庭的教育之中。 下面逐条分析一下这些法则的应用。 归属法则:保证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比如说,过分溺爱娇惯孩子,由着孩子瞎吃,不锻炼和劳动,就是一种不健康的习惯。孩子变得好逸恶劳的罪魁祸首也是家长的怂恿。还有,家长之间有矛盾经常争吵,也是很不正常不健康的环境。 希望法则: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 永远用正面鼓励的话语让孩子们看到希望,认为自己确实有希望。不要对孩子喊:“你怎么这么笨”,“这么没出息”,“你算是没指望了”之类的话语。

力量法则:永远不要与孩子斗强; 成年人不可采用与孩子赌气、硬比等方式去刺激孩子。对心理感情处于不成熟阶段的少儿来说,“激将法”是不合适的。 管理法则:在孩子未成年前,管束是父母的责任; “子不教,父之过”在哪里都通行。未成年的孩子自我克制能力上不成熟,因此父母必须负起责任来管束。但这种管束应该是充满亲情、人性化、科学而理性的,而不可把孩子作为私有财产来任意修理摆布。也不可采用命令式,毫不顾及和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和人格。 声音法则:要倾听他们的声音; 平等地对待孩子,给他们发言权,倾听他们的声音,他们才会说出真实思想。如果大人不尊重孩子的想法,忽视他们的心声,久而久之,他们会不敢对家长说真话,不爱与家长交流。 榜样法则: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榜样作用是巨大的;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家长检点言行极为重要,孩子的教养,多半来自生长环境的耳濡目染。家长也要注意交往的社会关系和常去的场合对孩子的影响。 求同存异法则:尊重孩子对世界的看法,并尽量理解他们; 孩子和成人的看法往往不同,他们会有很多不符合常规的幻想。其实这些正是童心的可爱之处,如果大人认为孩子的想法奇怪而泼冷水,会扼杀他们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也会让他们因为得不到理解而失望。 惩罚法则:这一法则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慎用; 单纯的惩罚,尤其体罚,是非常负面和拙劣的教育方式,也是不文明的。但不是不可以批评,也可以采用适当的方式做些处罚,比如孩子做错了何事,可以罚其几天不能看电视,但决不能不许孩子吃饭,或者罚站数小时,打骂更是违法的。 后果法则:让孩子了解其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 有时候,成人都说不清楚后果和危害,光对孩子横加指责,就无法服人。因此要教育孩子心服口服,家长、老师等成人首先得周密思考前因后果,然后好好与孩子谈谈,晓之以理,孩子会明白的。 结构法则:教孩子从小了解道德和法律的界限; 在美国这样的法制社会,做到这点不算太难,法制教育融汇在社会生活和学校教育之中。孩子们从小就受到熏陶,心中都有一道道德底线和法制底线。或许有人以为美国很开放,但实际上,美国人对待道德感情、家庭责任、性爱行为等,都不会超越底线,也少有人因为帮

美国教育体系概况

美国教育体系概况 美国的教育制度,整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那就是: (1)学前教育(pre-school education);(2)初等教育(elementary education); (3)中等教育(secondary education); (4)高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 。 从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到中等教育,都是属于大学前(pre-college)的教育,包括保育学校 (nursery school)及幼儿园(kindergarden)、小学、初中 (junior high school)及高中(high school)。美国各级各类教育在结构上相互衔接,上下沟通。按照法律规定,美国公民不分男女、宗教信仰、民族、阶级,也不论居住地点和年龄,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一生都可以选修正式课程或参加非正式课程。这是美国区别于其他欧洲国家教育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称为单轨制。 一、学前教育 美国学前教育机构种类繁多,不管公立还是私立,大致可以分为保育学校(招收3-5岁的儿童)与幼儿园(招收4-6岁儿童)两类。学前教育的宗旨在于:辅助家庭;并且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儿童在饮食起居方面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儿童能够灵活自如地运用身体,发展体育技能,了解社会生活行为准则和道德观念;学会一些读写算的基本常识,具有一定的表达情意、观察、尝试、思考和概括的能力,为儿童进入小学做好身心准备。 二、初等教育

美国把5岁以后幼儿学前教育纳入公立小学系统,孩子凡到5岁一律强迫入学,5岁可进小学的预科班,6岁上小学1年级。美国初等教育的机构为公立和私立小学。美国全国教育协会的“视导和课程编制学会”曾把小学教育宗旨概括为六条,具有广泛影响。这六条是:(1)增进儿童的健康和发展儿童的体格。 (2)增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儿童的人格。 (3)发展儿童对社会和科学世界的认识。 (4)发展儿童有效地参与民主社会的技能。 (5)发展儿童的民主生活价值观。 (6)发展儿童的创造性能力。 小学开设的课程一般有:语文(阅读、说话、拼写、书法),算术,社会(把历史、政治、社会学、心理学等科目综合在一起),科学(主要是自然常识),美术和应用艺术,音乐,体育,卫生和劳作等。美国小学德育工作,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1)行为规范教育。 (2)道德教育。 (3)公民教育。 (4)纪律教育。当儿童入学时,校方就将学校的纪律和校规向儿童和家长交代清楚,以便保证课堂纪律和校园秩序。 三、中等教育 按照美国学制,中学主要有四年制、六年一贯制和三三制三种。美国的中学以综合中学为主体,兼施普通和职业技术教育、也有单独

美国高等教育的质量评估机制

美国高等教育的质量评估机制 (资料来源:高等教育评估与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交流研讨会交流材料)美国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涵盖多个方面,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评估机制。其中主要的是院校认证和专业认证,为促进美国高等院校或专业的发展起到了保证和监督作用。众多认证机构大多经过民间的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和官方的联邦教育部认可。各州政府也对公立的和私立的高等学校实施质量评估,但常和认证合并进行,以免重复。还有一种评估就是排行榜,通常由新闻媒体、出版机构主办。 美国的高等教育没有明文规定的国家质量标准,而只有质量评估,对高等学校办学或专业质量进行鉴定。广义地讲,质量评估可包括外部评估和内部评估。顾名思义,外部评估指的是高等学校外的机构对学校或专业的评估,而内部评估则指高等学校内部的自我评估。外部评估的作用是:促进高等学校向公众负责,使学校接受外部标准,提高教育质量;向高等学校颁证,授权其颁发学位和证书;使学校或专业可能获取公共基金;使教育消费者得到更多信息。外部评估主要包括如下内容:学校或专业的认证,联邦政府的数据收集,州政府对高等学校的教育绩效评估,州政府向高等学校颁发许可的评估,以及大学捧行榜等。内部评估主要包括任期和提升评估、同行专家组科研评估、学生评估和专业评估等,是美国校园文化的传统组成部分。内部评估比外部评估更直接地与学校规划、优先设置新专业、资源分配等挂钩。 一、非官方认证、认证机构及其认可 1.非官方认证 非官方认证(accreditation)是由非政府的同行专家组对院校和专业所进行的评估,是一项重要的外部质量评估。其作用主要是:(1)保证,即确保院校和专业的质量;(2)改进,在达到基本水准后,进一步提高院校和专业质量;(3)论证,公开证实院校或专业充分满足接受公共基金的条件,达到获得许可证的法定要求,并部分地满足学分转移的基本条件等。质量标准的主要依据是院校或专业自定的使命和认证机构的鉴定准则。鉴定周期有3年或5年的,也有10年的,但要求递交期中专题报告。鉴定结论是综合专家组的取证、审查和判断而得出的。认证的一般步骤是:(1)合格性预审,即院校在申请认证前必须已经获得州颁发豹许可证,并确实以教育为其主要任务;(2)自评:(3)现场访问;(4)专家组书面鉴定报告;(5)认证结论;(6)监督。其形式有年度报告、期中评估、重大变化报告等。 2.认证机构 认证机构可分为地区性认证机构、全国性认证机构和专门职业性认证机构三种。 (1)地区性认证机构(regional accreditor)。全美划分为新英格兰、中部各州、中北部、南部、西部、西北部等6个地区,分设6个地区院校协会及其下属的8个认证委员会,负责对全国所有有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学校实施院校认证(institutional accreditation)。此外,纽约州评议员委员会是惟一得到联邦教育部认可的州认证机构,有权在本州实施院校认证。地区认证机构共计认证3000所学校,按人头计在校生1373万人。其中中北部院校委员会认证的学校最多,共960所;涉及学生数也最多,共460万人。划分地区的做法,有利于保持地区特色,但也造成了地域的局限。因而,各地区认证机构历来在跨地区院校认证等方面保持协作。例如,8个地区认证委员会都要求学校是有学位授予权的,是自治的,其师资是具有适当的资质的;同时还要求本科教育计划是条理分明、循序渐进的,含有与学校使命相称的普通教育(general education)分支。近年来这种协作更因远程教育和教育国际化程度的提高而更趋密切,成立了地区认证委员会联合体,拟订各地区共同合格准则。

浅谈尊重教育

浅谈尊重教育 目前,教育教学改革正在全国中小学校普遍开展,要求改变教学模式、课堂模式、评价模式。我认为贯彻尊重教育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尊重教育的必要性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到最好的教育。纵观古今教育,尊重学生,让学生享受最好的教育一直是古今教育家的目标和理想。中国孔子的“因材施教”就是为了尊重学生,让学生享受到最好的教育。近年来,有人提出“构建和谐课堂”的概念,就是提倡尊重教育。从尊重这个起点开始,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愉快而自由发展的环境,这一点正是教育的前提。 大力提倡尊重教育,从一个方面说明了现行教育尊重教育的缺失。如果总结近年来基础教育的弊端,其中最主要的是缺乏对学生的尊重。自尊心是一个人人性的最基本的品质,也是最重要的品质。如果一个人丧失了自尊心,就会丧失自信心,就会自暴自弃。目前,部分教师存在错误的认识,把污辱、体罚学生,看成是“恨铁不成钢”。这样做会直接带来一个十分有害的结果,这就是使学生天生的受教育的兴趣被泯灭了。使学生强烈的自尊心受到无情的伤害。有些学生将因此而走上厌烦学习的道路。我所教过的一个学生就是因为班主任说他是废品而从此一蹶不振。 怎样做到尊重教育 尊重中小学生的成长规律。学生进入青春期之后,少男少女的“第二特征”出现,随着“暴风骤雨”般的生理剧变,带来一系列心理的困惑与不安,使一些学生陷入苦恼与迷茫之中。这时期的中学生心灵脆弱、性格暴躁、行为冲动、自尊心强、意志力薄弱。再加上父母对其考上大学的压力,使高中生就如一个正在沸腾中的高压锅一样。这时如果教师不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方法简单粗暴,就如突然揭开高压锅一样,瞬间学生就会大爆炸。 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只有尊重个性,才能发展个性,才能培养创新型人才。古代孔子的“因材施教”就是尊重个性。在当代,学生所处的环境不同,所受的教育不同,决定了学生有多种多样的个性,只有尊重他们的个性,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最大潜能,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各方面的人才。平时上课坐不住的孙克胜同学,有一次偷偷地将一只青蛙带回班,并在历史课堂上惊吓女同学,我对其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教育,然后将其介绍给了生物老师。结果,这位学生学习历史和生物的积极大大提高。我认为这就是尊重教育。 我校二5班的宋林同学,有一次历史课上玩手机,我把手机给要回来,并没有在课堂上批评他,也没有按规定交给德育处,课后我交还给宋林同学,并叮嘱他以后上课不要再玩手机。结果从此以后,宋林再也没有上课玩手机。我想,如果当时我在课堂上将宋林痛批一顿,并把手机交给学校德育处,起到的效果可能恰恰相反,换来的是他对历史课的厌恶,对历史老师的抵触。 教师要自我尊重。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形象非常高大,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因此教师要自我尊重,比如衣冠整洁、举止文明、形象得体。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才能激发学生对老师所担科目的兴趣。 尊重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提倡尊重教育,并非不要严格的管理,严格管理是实现尊重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无论我们怎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仍有个别学生我行我素。因此尊重教育必须和严格管理相辅相成。只有严格教育才能为尊重教育提供纪律保证。只是要注意,严格教育也要坚决把尊重教育贯彻其中,否则就会伤害学生。 21世纪初的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在基本的教育精神上体现了尊重的教育理念。充分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人格尊严,关心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使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无疑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艰巨而繁重的任务。

工程教育认证办法

工程教育认证办法 总则 为规范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制定本办法。 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是经教育部授权的在中国开展工程教育认证工作的唯一合法组织。 开展工程教育认证的目标是:构建中国工程教育的质量监控体系,推进中国工程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建立与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认证体系,促进工程教育与企业的联系,增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促进中国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提升国际竞争力。 本办法规定开展工程教育认证工作的组织体系、认证标准、认证程序、监督与仲裁工作,以及认证工作相关的回避、保密和其它纪律要求。 1.工程教育认证工作组织体系 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是在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以下简称认证协会)的领导下组织开展的。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是由热心中国工程教育的有关团体和个人自愿结成的全国性、非盈利性的会员制社会团体组织。 认证协会的最高权力机构是会员大会,理事会是会员大会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为监事会,办事机构为秘书处。认证协会根据工作需要设置各专业类认证委员会、学术委员会、认证结论审议委员会等。以上各机构的相互关系见附件1,各机构与认证工作有关的职责分别如下: 会员大会:表决通过协议章程、表决通过会员入会与除名、选举和罢免协会理事、选举和罢免协会监事、审议理事会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审议监事会工作报告等。 理事会:领导、组织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构建工程教育认证体系;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办法、认证标准等;确定学术委员会、认证结论审议委员会、各专业类认证委员会的人员组成等。

监事会:监督理事会、下设机构及成员履行职责情况,监督秘书处及其成员工作情况;监督工程教育认证工作,确保诚信、公正;受理学校关于认证结论或认证过程的申诉,调查并做出最终裁决;接受社会各界对工程教育认证工作的投诉,调查并做出相应处理。 秘书处:在理事会的领导下组织开展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包括受理认证申请、组织开展现场考察、组织开展认证结论审议等;指导各专业类认证委员会开展工作;制定并实施认证工作计划,协调认证工作相关的部门和单位;协助学术委员会制订、修订工程教育认证有关文件,组织开展学术研究与交流;负责工程教育认证的信息服务与对外宣传工作;组织开展认证工作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组织开展认证培训;完成理事会交办的其他工作。秘书处同时为监事会、学术委员会、结论审议委员会开展工作提供服务。 专业类认证委员会:在理事会的领导下,组织实施所在专业领域的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制订、修订相应专业的专业补充标准和本专业类认证委员会的工作文件,交学术委员会审定;推荐本专业领域的认证专家人选;组织本专业类认证专家的日常培训;委派现场考察专家组开展现场考查工作;组织撰写工程教育认证的有关报告、资料、结论建议等,报认证结论审议委员会审议;受理事会的委托处理有关事宜。 学术委员会:在理事会的领导下,负责对认证工作提供咨询;制订和修订认证办法、标准等认证工作文件,报理事会通过;对工程教育认证提供学术支持;认定专家资格;指导和组织学术活动等。 认证结论评议委员会:在理事会领导下,审议各专业类认证委员会做出的认证报告和认证结论建议,报理事会通过。 2.认证标准 认证标准是判断专业是否达到认证要求的依据,同时也是专业撰写自评报告的依据。 2.1认证标准的内容 认证标准由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两部分构成。通用标准规定了专业在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7个方面

西方人教育孩子的40条家规

西方人教育孩子的40条家规 美国学者戴维·刘易斯总结的教育孩子40条,集中反映了西方的家教规:1。对孩子提出的所有问题,都耐心、老实地作出回答。 2。认真对待孩子提出的正经问题和看法。 3。建一个陈列架,让孩子在上面充分展示自己的作品。 4。不因孩子房间里或者桌面上很乱而责骂他,只要这与他的创作活动有关。 5。给孩子一个房间或者房间的一部分,主要供孩子玩耍。 6。向孩子说明,他本身已经很可爱,用不着再表现自己。 7。让孩子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 8。帮孩子制定他的个人计划和完成计划的方法。 9。带孩子到他感兴趣的地方去玩。 10。帮助孩子修改他的作业。 1l。帮助孩子与来自不同社会文化阶层的孩子正常交往。 12。家长养成合理的行为习惯并留心使孩子学着去做。 13。从来不对孩子说,他比别的孩子差。 14。允许孩子参加计划家务和外出旅行的事情。 15。向孩子提供书籍和材料,让孩子干自己喜爱的事情。 16。教孩子与各种年龄的成年人自由交往。 17。定期为孩子读点东西。 18。让孩子从小养成读书的习惯。 19。鼓励孩子编故事,去幻想。 20。认真地对待孩子的个人要求。 21。每天都抽出时间和孩子单独在一起。 22。不用辱骂来惩治孩子。 23。不能因孩子犯错误而戏弄他。表扬孩子会背诗、讲故事和唱歌曲。 25。让孩子独立思考问题。 26。详细制定实验计划,帮助孩子了解更多的事情。 27。允许孩子玩各种废弃物。 28。鼓励孩子发现问题,随后解决这些问题。 29。在孩子干的事情中,不断寻找值得赞许的地方。 30。不要空洞地和不真诚地表扬孩子。 31。诚实地评价自己对孩子的感情。 32。不存在家长完全不能与孩子讨论的话题。 33。让孩子有机会真正作决定。 34。帮助孩子成为有个性的人。 35。帮助孩子寻找值得注意的电视节目。 36。发挥孩子积极认识自己才干的能力。 37。不对孩子的失败表示瞧不起,并对孩子说:“我也不会干这个。” 38。鼓励孩子尽量不依赖成年人。 39。相信孩子的理智并信任他。 40。让孩子独立完成他所从事的工作的基本部分,哪怕不会有积极的结果。

美国父母教育孩子的12条法则: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

美国父母教育孩子的12条法则: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 原力妈妈 “12法则”是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特点衍生出来的。 对于熟知少儿身心成长过程的专业教育人员来说,这些只不过是最基本的常识。 在美国,很多普通家长也会通过请教学校老师辅导员或参与儿童组织志愿服务接受培训,而掌握较为专业的教育法则,运用到家庭教育中去,因此这些法则贯穿于美国从社会、学校、到家庭的少儿教育之中。 这些法则,很多与国人的教子之道并不矛盾,但是在具体实施时需要知道如何顺应社会环境,下面和原力君一起来看看这些法则吧。

1.归属法则:保证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这条看起来是不言而喻的,哪个家长不想给孩子创造健康环境?但实际上也不尽然,有些家长有此心却不懂如何做。 比如,过分溺爱娇惯顺从孩子,由着孩子瞎吃瞎玩,不锻炼不劳动,养成不健康的生活习惯。

家长之间有矛盾经常争吵,也是很不正常不健康的环境。破碎家庭、长期分离的家庭更让孩子缺少归属感。 如果家庭变化不可避免,家长要用正面的健康的方式来安慰疏导孩子,而不可采取疏于管教或溺爱或过分严厉等极端措施,更不能因家庭破裂而迁怒于子女。 2.希望法则: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 家长们都是对孩子寄予希望的,但是否永远用正面鼓励的话语让孩子们看到希望,认为自己确实有希望呢? 大家都知道美国人善于说好听的话,尤其对孩子,无论他们做的如何,都常夸奖说:“干得好”,“太棒了”,“你真是天才”之类。这就是采用希望法则来正面激励孩子。

华人家长则对孩子期待值颇高,却不善于用希望法则,而爱找差距挑毛病,孩子得了95分,还非要追究为什么丢了5分。这种高标准严要求兴许适得其反,会扼杀孩子的很多希望使其灰心丧气。 3.力量法则:永远不要与孩子逗强 成人总是比孩子有力量,无论是拼体力还是斗智能和经验。因此大人与孩子较劲斗强本来就不平等,胜利了也不光彩。 当然,大人可以和孩子比赛一些他们擅长的具体项目,比如下棋等,但不要完全以输赢为目的。家长、老师以及与孩子关系密切的成年人,不可采用与孩子赌气、硬比等方式去刺激孩子。对心理感情处于不成熟阶段的少儿来说,“激将法”是不合适的。

美国大学对本科生培养的12条标准

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华盛顿协议》 1.什么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答: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证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 在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由专门职业或行业协会、学会(联合会)会同该领域的教育工作者和相关行业、企业专家一起进行的,针对高等教育本科工程类专业开展的一种合格评价。 2.我国为什么要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答:我国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目的是:构建工程教育的质量监控体系,推进工程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建立与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促进工程教育与工业界的联系,增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促进中国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提升我国工程技术人才的国际竞争力。 3.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有什么基本特点?答: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本特点:一是由被认证专业所在学校自愿申请参与认证;二是由第三方非盈利,从事认证机构的组织实施; 三是针对工程教育专业进行的合格性评估、认证; 四是以质量保证和质量提升为基本指导思想和出发点; 五是以学生为本,重视对全体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价。 4.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是什么?答:在我国,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遵循以下基本理念: 一是强调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将学生作为首要服务对象,学生和用人单位对学校或专业所提供服务的满意度是能否通过认证的重要指标:二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产出为导向(outcome-based)。对照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评价专业教育的有效性; 三是强调合格评价与质量持续改进。专业认证强调工程教育的基本质量要求,是一种合格评价。专业认证还要求专业建立持续有效的质量改进机制。 5.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注册工程师制度有什么关联? 答:注册工程师制度是在国家范围内,对相关工程专业领域内的工程师建立统

爱与尊重

爱与尊重 ——浅谈后进学生的转变 对于后进学生的教育和转变,是班主任工作中最为复杂、艰巨的一项,尤其是对青年教师,总觉得为此付出了很多精力,但收效似乎并不大,因此感到很烦恼。其实,这种教育是特殊教育,针对每一个后进学生的转变都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教育过程,有许多必须研究的规律和特点,不是光凭满腔热情就能做到的。在实际工作中,针对这方面的问题我也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思考,并有以下一些体会,在这里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进行分析。 我对转变后进学生的一些想法: 1.每一名后进学生的形成都有深刻而复杂的原因,都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2.每名后进学生都是教育的特殊个体,需要充分信任、尊重和关怀,没有一种适合所有后进学生的方法和模式,要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工作。 3.后进学生的学习状况有相当的成分是由智力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他们往往缺乏学习的动机和主动学习的愿望,更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因此,学习问题是他们思想品质心理问题的一个表征。 4.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习,不存在绝对意义的差生,需要的是耐心的指导,每个后进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有成功的愿望,受人表扬的愿望。但当愿望不能实现时,会有强烈的自卑感,长时间的自卑心理体验会使他们认为自己真的不行,从而放弃信心和努力,变得麻木和放任。 5.每一名后进学生的身上都有一些闪光之处,没有优点的同学是不存在的。要善于发现这些优点,它是我们工作的突破口。 6.每一名后进学生由于其特殊的成长环境一般都具有非常敏感和细腻的心理感受,如果教师有意无意地伤害了他,那么他将表现出强烈的逆反心理和封闭心理,转变工作将极其困难。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可以发现,后进学生的问题有很大部分是出在心理状态上,由于一系列因素造成心理上的失衡、扭曲或障碍,又没有很好地自我调控能力,主体性受到抑制,因此,在转变过程中,最

专家看美国人如何教育孩子

专家看美国人如何教育孩子 ■美国人如何教育孩子,专家看点一: 来美国前,我就对美国人不打不骂,却能教育好孩子这一点很好奇。在美国,体罚、言语羞辱或其它手段,造成孩子身体或心理伤害,当事人要受法律惩罚,父母当然不能例外。 ■美国人如何教育孩子,专家看点二: 美国人认为成材,不仅仅指学业上的成就,应该包括广泛的含义:遵纪守法、诚实诚信、礼貌修养、团队精神、和身心健康等等。 ■美国人如何教育孩子,专家看点三: 中国妈妈是孩子的“护身符”,护短、宠孩子是妈妈的“专利”。 然而,在美国却不是这样。美国人认为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妈妈对孩子地一生有很大地影响。在美国,孩子能不能吃巧克力、打电子游戏、请小朋友到家里参加都事先要要向妈妈请示,并做出“预算”。 ■美国人如何教育孩子,专家看点四:做错事是要道歉的。 就餐地时候,我一屁股坐在主人家的孩子想坐地位置上。小家伙就开始闹:“那是我地地方,我要坐那里。”异性主人赶紧过来劝,小家伙还是闹,男主人变得严肃起来:“不听话,就回到自我地房间里去!”小家伙还真倔,流着泪冲上了楼。我连忙说:“没关系,换一下位置吧!”异性主人却说:“不行,这样会宠坏孩子的。”过了十几分钟,小家伙下了楼,男主人问:“准备好了吗?”小家伙重重地点了点头,低着头向我道歉。这时候,男主人与异性主人先后放下餐具走过去深情地吻了吻小家伙。 ■美国人如何教育孩子,专家看点五:美国妈妈是这样教育孩子的哭闹的。 刚到休斯敦,我们到超市去采购生活用品。有一个美国母亲牵着一个大约两岁多的小男孩,小男孩拿着一个玩具冲锋枪坐在地上哭闹:“我就要这个!我就要这个!”妈妈哄了几分钟,似乎并不见效,于是双手抓住小男孩的肩膀把他提了起来,严厉地说:“小彼得,看着妈妈地眼睛,妈妈说不可以!”小男孩并不抬头。这位美国妈妈更严厉了:“彼得,把头抬起来!”小男孩缓缓地抬起了头,看着妈妈。几分钟后,小男孩似乎读懂了妈妈的眼神,乖乖地把玩具枪递给了妈妈。 ■美国人如何教育孩子,专家看点六:孩子永久是父母地骄傲。 给我们讲课的约翰是一个四十多时的离了婚、除了专业就没有其他爱好的男人,他经常拿出一个幼稚地图漫集让我们看。说实话,那些图漫简直就是涂鸦,有些还能辨认出是只鸟或者房子,有地根本就不知道是什么。可是约翰却把它看为宝宝,逐一给我们说明这是孩子几时地作品,让人充分感受到孩子永久是父母地骄傲。 ■美国人如何教育孩子,专家看点七:美国父母很关注孩子和孩子是好朋友。 在我们回国前,美国同办组织我们去旅游。一个领队地高管似乎心事重重,不断地拨打手机。我们都以为是他家里出了什么大事,后来才知道,他儿子在那天参加小区里地足球比赛。我们加出一口气:“什么事啊!不就是孩子们闹着玩吗?”纵然如此,最终孩子还是沮丧地向父亲汇报了他们地战况。这位父亲听完后笑着安慰道:“这么激烈啊!我的宝宝!可惜我没能看到,对手太厉害了!下次,我们再加油,一定能够打败他们!”

教育孩子的“12法则” 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

教育孩子的“12法则”: 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 “十二法则”是美国父母常用的育儿经验,是从儿童心理发展特点衍生出来的。虽然可能因为文化和生活背景不同,我们可能觉得未必适用于本国,但这些法则里有一部分与我们中国人的养育理念并不矛盾,只是在具体实施时需要结合不同孩子的个性、不同情境来考虑。 下面我们逐条分析一下这些法则的应用。 1归属法则:保证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这条看起来是不言而喻的,哪个家长不想给孩子创造健康环境?但实际上也不尽然,有些家长有此心却不懂如何做。比如说,过分溺爱娇惯顺从孩子,由着孩子瞎吃瞎玩,不锻炼不劳动,养成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孩子变得好逸恶劳或者过分沉湎于某些嗜好(如电子游戏),罪魁祸首也多半是家长的怂恿。

家长之间有矛盾经常争吵,也是很不正常不健康的环境。如果家长打骂孩子,更属于虐待,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极为不利。 破碎家庭、长期分离的家庭更让孩子缺少归属感。如果家庭变化不可避免,家长要用正面的健康的方式来安慰疏导孩子,而不可采取疏于管教或溺爱或过分严厉等极端措施,更不能因家庭破裂而迁怒于子女。 2希望法则: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 家长们都是对孩子寄予希望的,但是否永远用正面鼓励的话语让孩子们看到希望呢?如果一位家长爱对孩子喊:“你怎么这么笨”,“这么没出息”,“你算是没指望了”之类的话语,站到孩子的立场想一想,能看到希望吗? 大家都知道美国人善于说好听的话,尤其对孩子,无论他们做的如何,都常夸奖说:“干的好”,“太棒了”,“你真是天才”之类。这就是采用希望法则来正面激励孩子。 华人家长则对孩子期待值颇高,却不善于用希望法则,而爱找差距挑毛病,孩子得了95分,还非要追究为什么丢了5分。这种高标准严要求兴许适得其反,会扼杀孩子的很多希望使其灰心丧气。 3力量法则:永远不要与孩子斗强 成人总是比孩子有力量,无论是拼体力还是斗智能和经验。因此大人与孩子较劲斗强本来就不平等,胜利了也不光彩。 当然,大人可以和孩子比赛一些他们擅长的具体项目,比如下棋等,但不要完全以输赢为目的。家长、老师以及与孩子关系密切的成年

中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异同

一、中美教育管理体制的比较 1.教育管理机构的权力设置不同 根据我国宪法, 最高教育立法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国务院有权“领导和管理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和计划生育工作”。国家教育部是国务院主管全国教育工作的职能部门, 负责掌握教育的大政方针, 统筹规划教育事业的发展; 指导、组织和协调各地、各部门有关教育的工作; 统一部署和指导教育改革, 努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各类人才。而在美国, 教育权为各州所拥有, 最高教育立法机关为各州议会,决定重要的教育运作事项, 其中包括: 州教育委员会成员的产生; 规定各级各类学生的入学条件、课程设置和教育年限; 审核州内教育预算等事项。基本上取得州内教育的主导权, 并推行其既定政策的机关为州教育委员会与州教育厅。 而美国联邦教育部迟至一九七九年才成立, 主要负责: 分配和管理联邦补助的教育经费; 搜集全国教育类数据, 提供信息服务和开展教育研究。联邦教育部的设立并不减少州、地方所拥有的职权, 在教育人事、课程、与经费权上联邦教育部拥有的权限极低, 主要处在辅导和建议的地位上。 2.教育管理机构的独立性不同 在我国, 教育部为国务院职能部门, 其下的省、市、县教委( 教育局) 也是地方政府的一部分。此外如教育人事与教育经费也一并在普通行政之运作中考虑, 并未独立分开执行。因此, 我国各级教育行政组织均采取从属制。相比之下, 美国的教育行政组织形式多样。国家联邦教育行政组织属于政府组成机构, 采取的是从属制。州教育行政组织采取半独立制, 美国的州教育董事会虽独立于州政府机关之外, 但其经费预算及部分州教育董事仍由州政府控制或指派, 故属于半独立制。而地方教育行政组织则采取独立制, 美国地方( 学区) 的教育董事会享有组织、人事及经费的自主权。 3.教育管理机构的决策体制不同 我国从国家教育部到各地方教育厅( 局) 均采用行政首长负责制,而美国各州及地方的教育行政机关, 均采用委员会制, 设有教育董事会( 或委员会) 为决策机构, 教育局为执行机构。 二、对两国教育管理体制的分析及得到的启示 1.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关系 美国作为联邦制国家, 采取的是地方分权制。而我国作为单一制国家, 采取中央集权制。教育行政权力分配的集中与分散各有利弊, 不能一概而论。 中央集权制的长处在于: 有利于统一教育的目的、方针政策, 使国家的整体利益得到实现; 有利于集中国家的财力、物力, 按照国家的某项需要实施重点发展, 保证国家的重点人才需要; 有利于国家通过行政干预对教育事业的管理与控制, 推动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并且有利于保持各地区教育的平衡发展, 消除教育机会不均等现象。其弊端在于: 一是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机关缺乏自主权, 限制了办学的积极性; 二是整齐划一的目标模式, 压抑人的个性发展, 培养出的人才不能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三是难于发挥社会、集体、个人的办学积极性;四是机构臃肿, 中间环节过多, 权责界限不明, 行政效率较低。地方分权制的长处在于: 有利于调动地方政府办学的积极性, 增加对教育的投入; 有利于教育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培养所需的人才; 有利于调动社会、集体、个人的办学积极性和创造性, 促进教育事业的不断壮大; 同时, 还有利于建立相对灵活的学校办学机制, 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形成特色学校。但也存在不少弊端, 一是容易造成国家整体上“失控”, 国家重点需要的建设人才难以得到保障; 二是缺乏统一的发展教育的目标和标准, 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甚至可能扩大教育机会不均等现象; 三是国家整体上的协调、控制、评价、督导等规范化管理难以实施, 行政管理能力削弱。如在美国, 教育经费来自于各学区的税款, 一些贫困的学区由于资金短缺而面临困境。 2.教育管理机构和政府机构的关系 美国的部分教育管理机构享有人事权和财政权, 独立于政府机构, 而我国各级教育管理机构都隶属于地方政府机构, 属于从属制。 从属制的优点有:(1) 教育行政为普通行政之一部分, 在国家教育政策的执行和事权统 一方面较有优势。(2) 教育部门与其他部门同属于普通行政, 彼此能互相配合与相辅相成。家在维持一定教

尊重教育发展规律

茶陵县:尊重教育发展规律深化教育人事改革 作者:佚名日期:2010年12月28日来源:本站原创浏览: 10 次 核心提示:茶陵坚定办人民满意教育的信心,率先推进学校去行政化,落实校长职权职责,精减学校行政人员 尊重教育发展规律深化教育人事改革 中共茶陵县委茶陵县人民政府 2010年12月17日 茶陵县常务副县长、县长候选人龙志华在会上做典型发言 今年来,茶陵县委、县政府始终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致力建设教育强县,千方百计正风气、强师资、抓投入、提质量,尤其是尊重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深化教育人事改革上面作了大胆探索和有益实践,推出了一些新举措,取得了一些新成效。 一、谋划在前,凝聚改革共识 (一)深层次调研,把脉茶陵教育。茶陵的发展,教育一直在作贡献。但仍与形势的需要、群众的期盼,还有差距和不足,群众对此反响强烈。为此,县委高度重视,安排主管副县长、政协副主席成立课题调研组,深入学校、社会,广泛开展座谈调研,并赴兄弟县(区)考察,就如何落实教育强县战略、整合教育资源、优化学校行政队伍、打造教育品牌等热门

话题,进行深层次讨论,并广泛交换意见。调研发现,教育的最大问题,是其自身的问题,必须依靠改革来解决,其中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是促进教育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二)高频率部署,建设教育强县。今年,我们先后6次召开县长办公会、政府常务会、县委常委会等,就教育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部署。在广泛调研、认真思考、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以县委文件下发了《加快茶陵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就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优化教育发展环境等重大问题作出了规定。在7月28日的县委十届九次全会上,县委书记毛朝晖同志要求“合力共谋提高教育质量”,引起社会广泛触动。9月9日,专门召开教育强县建设工作会议,县“四大家”主要领导、各乡镇(办事处)的党政“一把手”、分管教育的副职、各职能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和全县中小学的校长共400人参加,部署教育改革、教育强县工作。 (三)宽领域宣传,营造浓厚氛围。教育改革的顺利推进,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主动配合,更需要全县人民的大力支持。为此,我们广辟阵地,多方出击,强势宣传,营造氛围。一方面,教育系统内部利用专题会议进行集中宣讲,统一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认识;另一方面,在茶陵电视台开办《教育视点》专栏,每周一期专题节目,向全社会解读茶陵教育的发展态势。通过宽领域的宣传,使深化人事改革、振兴茶陵教育,成为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共识,从而为启动改革、确保实效扫清了路障。 二、推进稳妥,突出改革重点 (一)取消学校行政级别。长期以来,我县三所高中学校(一中、二中、云阳)行政级别都是正科级,校级班子成员都由县委考察任免,这些人员也都纳入到“科级领导干部” 的序列来管理,从而导致“官本位”风气在教育系统日渐蔓延;同时,学校行政人员从任职开始就明确了国家干部身份和行政级别,能上不能下,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铁交椅”,挫伤了其他安于教书育人那些老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此,从今年起,茶陵取消学校行政级别,推行校长职级制。普通高中学校新任正副校长等,不再明确相应行政级别,在今后委任、考任或转任其它行政事业单位的,其在学校任职资历可按科级任职对待。 (二)加重校长职权职责。普通高中学校校长由县教育局党委提名推荐,县委组织部考察,县人民政府聘任。初级中学和中心小学校长由县教育局考察聘任。各学校(含高中学校)副校长由校长提名,县教育局党委考察、审核,校长聘任;其他中层管理人员由校长聘任,报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在人员聘用、经费开支、教师考核和奖励办法等方面,校长拥有决定权。实行教师考核末位淘汰制,允许学校对工作责任感差,教育教学水平低的教师,转任保卫、保育等教辅人员,学校不宜安排工作岗位的,实行离岗休息或进修培训。为规范校长用权,将校长负责制与校长目标管理考核、校长绩效考核相结合,考核结果与聘任严格挂钩。 (三)精减行政人员职数。2007年9月,茶陵各学校共有行政干部331人。目前,由于生源锐减,学校办学规模急剧缩小,庞大的行政队伍,与学校发展、教学管理和教育经费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人浮于事的现象比较严重。为改变这一状况,我们出台了《中小学校机构设置和领导(岗位)职数的规定》,合理设置学校内部管理机构和领导职数,精简行政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