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讲”并非无益-最新文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讲”并非无益
教师者,课堂上大多以“少讲多练”、“少讲精练”为基本原则。本人从事语文教学多年,有时却喜欢在学生面前海阔天空地“卖弄”一番,而学生的语文成绩,特别是作文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似乎与我这种爱讲的风格不无关系。但我在语文课上的“多讲”,并非就一些知识点不厌其烦地讲授,而更注重的是兴趣的激发和方向的引导。那么语文课上,什么时候该“多讲”,应该怎么讲呢?
一是学到名篇或名人时必多讲
名篇巨著、杰出人物,正是触发课堂“讲点”的导火索。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进行拓展和延伸,让学生了解更多。如学习《智取生辰纲》一课时,则以较多的时间和学生讲梁山好汉的英雄义举:讲林冲如何被逼上梁山,讲武松武艺高强、锄暴除奸,讲鲁达粗中有细、嫉恶如仇。在学习李白诗歌时,则从百里桃花、万家酒店到贵妃磨墨、宰相脱靴,从“床前明月光”的思乡心讲到“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愁苦情,讲到“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放志。这些可以用一节甚至几节课的时间来讲述,只要老师讲得激情澎湃,讲得趣味横生,学生自然是听得如痴如醉,心驰神往。也许有人会说,你一篇课文花费这么多的时间,会不会拖累教学进度?但是可能让你意想不到的是,很多学生在你根本没作任何安排的情况下,读完了《水浒传》、《三国演义》,背下了几十
首李杜的诗。很多知识,你用几十节课也不可能教会他们,但他们却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习并掌握了这一切。我的这种做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从而更高效率地掌握了更多的知识。
二是读到好文好段时应多讲
课外知识是对课内知识的一种延伸和补充,除了引导学生去阅读和接触与课本相关的一些作品外,丰富的课外资源也不应被遗忘。读了钱钟书的《围城》,可以跟学生讲书中精妙的让人捧腹而又回味无穷的比喻性语言,入木三分又惟妙惟肖的人物刻画。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可以和学生讲他的执著、深刻、智慧、博大;读了《中国三十年》,可以和学生讲中国三十余年来的变化与发展。教师除了讲读书的感受,还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片断与学生一起赏析。书中的精彩打动了我,而我的表现又打动了学生。在我的影响之下,学生自然将他们课余的目光和注意力投注到了这些营养丰富的精神产品上。
三是遇到学生不感兴趣的重点要多讲
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语文教师可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学生喜欢学习文学性和记事性较强的篇目,对于应用性较强的一些文体,如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等则缺乏学习的兴趣,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不断地提醒才能集中注意力。在掌握学生这一特点后,在初三学习议论文单元时,一开始我并没有组织学生进行课文的学习,而是用一节课的时间和他们讲了两个故事,故事的
主人公一个是我,而另一个是我的一个朋友:我参加公务员考试多次碰壁,而我的朋友,却一帆风顺,如今已进入到市委XX部。最后告诉学生,我那个朋友成功的原因在于,他平时特别爱看社论方面的文章,而且读书时议论文写得很不错。后来上课时,我发现学生在纪律上比往届学生要好出很多,而且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也很卖力,很认真。
当然,在课堂上老师的“多讲”,并不意味着可以信马由缰、胡吹乱侃,也要讲究一定的“度”。那便是:“多讲”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知识层次和兴趣特点;要讲得精彩、有激情,能够打动学生;且要注意兴趣的激发和方法的引导。把握好了这个“度”,这个“多”自然是必要的、有效的,教师的这种“另类”行为,才不会给课堂带来种种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