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的从众行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中的从众行为

潘因芝

(经济法学院经济法1341班学号:1320274136)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公交车上、饭桌上、晚上睡觉前,人们几乎做到了电子产品不离手,吸引人们的不仅是电子产品的智能化,更是互联网带来的快速的信息传播功能和便捷的生活方式。然而人们在网络上确确实实存在着一些从众心理和行为,也是推动着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网络行为从众行为从众心理

一、什么是从众行为以及生活中的从众行为

从众行为是个人在与大众表意不同时,放弃自己原本的想法,改变为与大众相一致的思想的行为倾向。从众行为是一种在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社会学心理研究认为,个体在受到群体精神感染式的暗示或提示时,就会产生与他人行为相类似的模仿行为。与此同时,各个个体之间有会相互刺激,相互作用,形成循环反应,从而使个体行为与大多数人的行为趋向一致。多数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从众是指个人在团体中因受到团体的影响和压力,使其在知觉、判断和行为上倾向于与团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产生这种心理现象的外因是由于实际存在的或头脑中想象到的社会压力与团体压力,使人们产生符合社会要求与团体规范的行为与信念。再具体的说,在经济学上从众心理也称为“羊群效应”,用于形象描述经济个体的从众跟风心理。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因此,“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科西尼在《心理学科学百科全书》上认为,产生从众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有以下五种可能:(1)表明自己与他人友好的愿望;(2)个体害怕自己不一致的发言会招来别人的指责;(3)出于归属群体的倾向;(4)图省事不费心:(5)认为多数人更正确。从众心理的表现形式有三种:(1)从众心理到

行为的完全从众;(2)内心接受,行为从众;(3)内心拒绝,但行为上从众。

生活中,往往有许多从众行为,这些行为有时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并且伴随着我们。它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发生。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自信心差,自控能力弱,容易出现从众现象。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从众行为既可能在实现教学目标中起积极作用,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完成;也可能导致学生人云亦云、盲目顺从,甚至压制创见,阻碍学生的独立思考,孤立勇于创新的学生。

即使是如今我们身处大学校园,从众心理和行为也非常普遍。例如,在学习方面兴起的考证热,多数同学看到别的同学考证也跟着考,甚至不加考虑这些证书对于自己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就急切地报了名。再如近几年社会生活中掀起的“买盐狂潮”、“豆你玩”等一系列从众消费行为引发“血案”。

二、网络中的从众行为

自从20世纪40年代美国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开始,计算机的时代就到来了。20世纪70年代,有人提出了可以将计算机联系起来的概念。

随着人们对网络的熟悉,人们发现计算机网络的功能很多,目前的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电台、电视台之外的一种全新的视听媒体,而且由于其时空界限是限制缩小,它的很多功能已经超越了其他媒体。

自此,网络成为了人们活跃的一个新的平台,也被称作一个网络小社会。

在网络社会中,网民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信息发布者、信息传播者、信息接受者之间互相转换,每个人在转换中都有一个固定的代号,通常这个代号被叫做ID。你可以自称“KITTY”,也可以自称为“老虎”,总之,在网络社会中的沟通方式皆由符号文字进行,网名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符号代码。人们互相不知道对方的真实身份,却是可以在网络空间中找到与自己兴趣爱好相同的熟悉的陌生人。这些网民在同一个网络区域内进行的一些集体操作的行为称作网络群体行为。网络上的一些群体行为很有可能成为网络从众行为。

针对时下新潮的网络从众行为,也有人做过相关研究,如英美研究人员日前针对著名社交网站Facebook用户的一项研究显示,网上行为容易跟风或从众,具有明显的“羊群效应”。比如某个事件被发布到网络上,引起了网民广泛的注意,进而很多人发表了自己对这个事件的看法和意见,其他论坛也逐渐开始传播这个事件,加入对此讨论的队伍。观点鲜明的网民分裂为

两派,支持派和反对派,但更多的网民并没有自己独特的观点。这时候,会出现一些所谓的“意见领袖”,他们可能是事件的知情者,可能是观点鲜明激进的受追捧者,可能是论坛的版主或是管理员,甚至有些是为商业目的的传播者。他们的观点开始占据上风,影响更多“无知”的网民,潜移默化地将他们吸引到自己的队列中来,进一步扩大事件的影响力。普通网民一般会选择跟进当时流行的观点与行为,他们并不需要自己站出来,他们也无法在茫茫的网民大海中站出来。这种后来者趋向跟从的模式,就是一种从众行为,更精确一些,是网络从众行为。

另外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网络购物的从众心理。CNNIC调查结果显示,53.9%的网购用户表示买每种商品前都会看相关商品评论,已有78.9%的网购网民买大多数商品前都会看看商品评论。学历较高、年龄在25~35岁的高价值用户更为看重商品评论。网民发表商品评论的主要渠道在购物网站上。超过九成的网民在原购物网站商品下方发表评论,有近10%的网民在原购物网站社区中发表评论,另有部分网民在其他网站上或自己的博客中发表商品评论。

意见领袖乐意在网上发表评论,利用自己的购物经验影响他人。此时消费者往往会将他人的评价信息作为自己判断商品价值的一种信号,示范者的购买行为能够减少对自身行为的风险和损失。另一方面互联网的购物渠道为消费者提供了许多关于其他(以往)消费者的购物决定,比如商品的流行程度,例如商品的近期销售记录、交易评价记录等,因此从众行为在电子商务购物领域更加容易发生。除了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网络购物还能将其他用户对商品的偏好捕捉到,比如通过店铺的被收藏次数,商品被浏览次数,相似浏览记录。这些信息直接反映出了其他消费者以往的购物行为,也直接影响了购物者对商品价值的判断,使消费者更加容易模仿以前购买者的决定。因而从众行为在电子商务领域容易更加广泛地发生。

三、如何对待当今网络中的从众行为

社会心理学家时蓉华说:“从众行为既有起积极作用的一面,也有起消极作用的另一面。对从众现象的研究,可以促进人们维护社会秩序和发扬良好的道德风尚,抵制不良的社会风气和消除不正确的思想观念。”而目前国内网络社会仍旧存在许多问题,例如信息过载、信息不确定性等,在浏览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