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戏面具PP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德江县保存有完整的古老傩堂戏,是有名的‚傩戏之
乡‛。傩堂戏表演使用的傩面具制作工艺历史悠久,是地 方传统民间木雕工艺的典型代表。 德江傩戏额面具民间称‚脸壳‛、‚脸子壳‛、‚鬼脸 壳‛,是表现傩堂戏人物性格特征和面部神态的主要道具。 《明嘉靖思南府 风俗篇》有境内土著人信巫屏医,有疾 则信巫屏医、专事祭鬼、冬时傩亦间举‛的记载。 既有巫傩活动,必有面具制作,现见有明洪武五年袁场黄 氏傩法墓石上雕刻‚八仙图‛人物均戴面具歌舞,远古时 代的傩面具制作艺人因无文字记录,现难从考,自清以来 制作傩面具的著名艺人有潮砥小溪张氏,楠木黄氏,枫香 罗氏、王氏,稳平隐匿氏、张氏、罗氏,共和何氏,南客 涂氏,钱家岩,多为家传,少部分是收徒传承。文革时期 破‚四旧‛,明清遗留的大量傩面具被烧毁,许多傩面具 雕刻;老艺人也在此时停止了传习活动,去世后精湛技艺 失传,八十年代调查,130多个傩戏班共有3000多面傩面 具。
赣傩,又名江西傩,是中国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
其历史久远,形态原始,品类丰富,且自成文化体系 而饮誉海内外,被称为研究中国,乃至人类文明发展 的‚活化石‛。江西传傩,丰富厚实,始于汉初,两 千多年来,傩风不绝。娱神娱人的傩舞,脱胎于古代 傩祭,在许多农村较为普遍,尤以南丰、上栗两县为 盛,堪称中国傩文化的活化石。 据统计,清末至今,南丰县有傩班150多个,不仅留 存明代傩神庙,保留古老的傩祭仪式,而且流传80余 个传统节目和傩面具百余种2000余只,现有傩艺人 2000余名。上栗县自古素有‚五里一将军,十里一傩 神‛之称,现保存明清时期古傩庙二十多座,承袭古 典傩舞50余折,有古傩面具400余种,面具雕刻艺人 20余名。
到了孔子生活的时代,傩祭已经非常盛行,所以
《论语· 乡党》记载,孔子有一次遇到乡人行傩, 就 穿 着 朝 服 恭 敬 地 站 在 庙 之 阼 阶 观 看 。 ‚子曰: 傩,驱逐疫鬼也。‛ 随着历史的演变和社会的发展,傩祭发生了从人 的神化到神的人化、从娱神到娱人、从艺术的宗 教化到宗教的艺术化的转变,傩戏应运而生了。 释道隆《大觉禅 师语录》有一首诗曰:“戏出一棚 川杂剧,神头鬼面几多般;夜深灯火阑珊甚,应 是无人笑倚栏。”这首诗讲的是南宋时期四川涪 陵一带流行着戴假面表演的傩戏。
一.名词解释
二.历史起源
三.分布与种类 四.艺术特色及制作
艺术风格 材料选择 色彩特点 五.民俗含义 六.传承发展
傩字,从人,从难是由人和难(nàn)两字组成。不妨
说,傩是古人对灾难的勇敢挑战。或者说,傩是古人 通过巫术方法去征服自然,从而寻求人类同自然的平 衡与和谐的一种方法。傩 是 一 种 古 老 的 汉 族 民 俗 及 民间宗教信仰。中国的傩祭和傩戏具有悠久的历 史。伴随傩祭而产生和发展的傩戏面具,源远流 长,丰富多彩。 多年来一些地方已出土和发现了不少属于远古、 上古、中古、近古的傩戏面具实物和面具图像, 发现近代以来的傩戏面具的实物则更为丰富。 在傩文化圈子里的人们的意识中,傩戏面具是神 灵的象征和载体,如何对待面具,往往要遵守约 定俗成的各种清规戒律。
"撮泰吉"面具一般用杜鹃、漆树之类的高山硬杂木制
作,工艺简单:先把原木锯成33厘米左右长,一剖 为二,用斧头砍成毛坯,然后凭借制作者大胆的想 象力,粗略的刻凿出五官即成。 面相不分男女老少,惟以有须无须来区分性别和年 龄。色彩单一,不用色彩精心描绘,只用墨汁或锅 烟随便涂成黑色,显得古朴厚重,演出前用石灰粉 抹在脸上、额头画出道道白线。每个面具的白线纹 饰都不相同,或横或竖,或粗或细,有的做放射状, 有的呈波浪形。 关于它的含义,当地彝民有的说那是表示"撮泰"老人 年岁的苍老,有的说那是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有 的学者则认为,可能与彝族先民图腾崇拜有关。
在苗家,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祭祀活动应算还傩愿,
几乎每家每户都做过。每年秋收之后,村村寨寨多则 五六场,少则一两场从未间断过。 还傩愿,苗语称为‚冲奴‛。人们凡遇家人不安、五 谷不丰、六畜不旺、财运不佳、口角纷争,经巫师卜 知后,就要举行这种酬傩祭典,所祭祀的是为人类繁 衍的是始祖傩公傩母。其内容有消灾愿、求子愿、太 平愿、求福愿等。 但我们见得最多的还是消灾愿和求子愿。这些愿戏的 设祭、搬演方式和程序基本相同,只在个别细节和祭 词上作一些变动,其大致情况是:
请水→扎灶→回奉→ 开坛→请师→发功曹 →交猪羊→
行堂接界→ 铺傩下盏 →封傩→会兵架桥→开光点像→ 立五营→散花红→下马→讨卦→ 上表 →开洞→(先锋) →(开山)→ 《金宝》→(师娘)→《黄河造船》→ (算匠)→禳星赦土→(和尚)→和标→腾牲→(秦 童八郎)→上熟→游愿→(土地)→(判官)→找八 弟八兄→送神。 各个傩班都供奉傩公傩母两尊神像,但在整个傩祭活 动,傩公处于‚不管事,只坐一边喝酒‛(巫师语)。 的从属地位,而傩母在傩坛上 ‚管全盘‛——巫师要 请主家的舅辈打着伞去傩母那里替主家接儿接女(求 子愿);在傩母神座前架寿元桥以求主人延年益寿 (长寿愿);请傩母为主家病人治病(冲大傩);最 大的供品(猪)和最精美的供品(鱼)均祭献于傩母 座前 (各种傩活动中的‚交牲‛、‚上熟‛仪式)等 现象,是苗族人民曾经历过漫长的母系氏族社会生活 在傩文化中的积淀和遗存。
德江傩堂戏之所以影响较大,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傩面造型 独特,种类齐全。面具在傩堂戏中的地位是极高的,端公 只要带上了面具,也就变成了神,是不能乱说话和乱动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面具架起了人和神的桥梁。 德江傩面具从1979年准备开始挖掘整理,时值文化大革命 刚结束不久,政策不够开放,很多人仍然认为傩堂戏是迷 信,是四旧。据介绍,有一批傩面具被没收后,拿到厨房 准备当柴火烧掉,刚好遇到厨师的父亲懂傩堂戏,便把傩 面具藏在一大推柴火里面,这批傩面具才得以幸存。 德江傩面具制作有20多道工序,材料主要是当地柏杨树或 柳木,白杨木质轻而不易开裂,质地细腻;柳木在民间是 辟邪之物,用它制作面具有驱邪纳吉之意。其雕刻粗犷中 不乏细腻,古朴中不乏韵味。其工艺流程为:选料、采料、 下料、开坯、放线、粗开脸、粗雕刻、粗打磨、细打磨、 刮灰、上白底色、底色打磨、上底颜色、文开脸、描脸谱、 熬桐油或生漆(土漆)、上底油、上面油、上亮油,凉干 后,栽胡子或眉毛。
从出土陶、石器文物的图案可以推断,早在新石器时期傩舞 就已出现。从四川广汉三星堆古遗址出土的约有3000多年 历史的大量青铜面具看,可能是傩舞仪式结束后,堆放在一 起将之焚香掩埋。
古代,傩祭、傩戏的流行面很广,西南地区、长
江流域、黄河流域都有流行。但随着社会的发展 和文化的演进,傩祭、傩戏在嫩江流域、黄河流 域、长江中下游一带则日趋衰亡。 然而偏僻的西南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长期 以来交通闭塞、科学技术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 形成的封闭性社会环境和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个 性,以及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的惨透, 为傩祭和傩戏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以贵州为中心的广阔地带,包括贵州全省、云南 东都、湖北西南部、湖南西部和西南部、广西北 部,时至今日仍为摊祭和傩戏流行的地区,而且 保存的傩戏最多、品种最全、特色最为显著。
彝族‚变人戏‛,彝语称为‚撮泰吉‛,是彝族重要
的信仰民俗。它深藏于贵州莽莽乌蒙山深处一个叫裸 戛的村寨。 每当春节期间正月初三至十五,裸戛村一带的彝族同 胞就会演出‚撮泰吉‛,举行‚扫火星‛的驱邪纳吉 活动,祈求火灾、瘟疫远离人们,让平安幸福永远伴 随彝家。 演出的内容有祭祀祖先、民族迁徙、拓荒耕种、买卖 牲畜、交媾繁殖后代等,最后才逐户为全寨扫除火星。 这与古代中原地区流行驱鬼逐疫的大傩有大致相同的 内涵。
中国的傩பைடு நூலகம்和傩戏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古代的诸
多历史文献中就有了关于远古以来的傩祭、傩戏 的许多记载。 《古今事类全书》说:“昔颛顼氏有三子,亡而为 疫鬼。---于是以岁十二月,命祀官时傩,以索 室中而驱疫鬼焉。”该文献载明了原始社会末期-颛顼之时就有了傩祭的活动。 《事物纪原》说:“周官岁终命方相氏率百隶索室 驱疫以逐之,则驱傩之始也。”则指出从周代开 始有驱傩活动,虽然二书关于傩祭之始在时间上 相差上千年,但无论如何,傩祭在上古以前就已 经出现了。
面具的造型特点:鼻子比较修长,眼睛上扬,嘴巴横
向呈半月形,表情单一呆板,仿佛刚走出原始状态人 的写照,线条较为粗犷,色彩一黑一白,整体形象显 得格外憨厚质朴和简单。
面具在“撮泰吉”中具有重要作用,戏中的“撮泰”老
人年龄均在千岁以上,他们都是祖灵的再现和化 身。面具对于他们,不仅是沟通阴阳界的工具, 而且是连接死亡与生命的桥梁。当“撮泰”老人戴上 面具后,上千年的岁月便如烟云般的消逝,他们 以祖先神灵的身份出现在世俗人们面前,用对话 和舞蹈再现彝族先民迁徙、农耕和繁衍的历史, 并逐家逐户的为子孙扫除邪魔瘟疫。 千百年来,"撮泰吉"及其面具就这样默默无闻地在 贵州高原西北部海拔两千多米的深山野箐中自生 自长,它很少受到汉文化的影响,而保留着浓厚 的原始艺术本色。这样古老的戏剧"活化石"在我国 已极其罕见,值得我们格外地加以珍视。
傩面具雕刻艺人多是会木工之人,奉祀鲁班为祖
师。他们认为雕刻傩面具是制作‚鬼神‛,技艺 含有神秘性,所以传承相对困难。1981年省文化 厅在思南开展民间文艺调演,德江傩堂戏《安安 送米》、《打秦仝》参加演出,这是文革后傩戏 面具首次上舞台亮相。 1987年德江120余面傩面具到北京展出,被专家 誉为‚戏剧活化石‛引起首都艺术界极大关注。 之后,省、地、县文化及民委部门重视,德江傩 面具雕刻工艺得到恢复和发展,先后有罗永祥、 张玉波、王国立、黎江荣、安飞等人学习面具制 作。黎世宏的雕刻工艺自2003年后,先后被中 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采访报道,作品多次作为礼 品赠送国内外尊贵客人。王国华、陈国强的作品 在各级展览中获奖,作品成为德江旅游开发的重 点产品推介。
原始时代,人们把疾病死亡等各种可怕的事情都归结
为‚鬼‛或‚怪‛在作祟。为惊吓、驱逐恶魔,人们 戴起相貌凶恶的面具,口中高呼‚傩傩‛(nuó)之 声,以惊吓驱逐鬼怪,这种形式约定俗成‚傩仪‛。 人们在举行傩仪时往往载歌载舞,久之又形成‚傩 舞‛;人们在傩舞中分别扮演角色,逐渐形成了‚傩 戏‛。 中国面具最早出现在傩祭仪式中。远古时期,面对变 化莫测的大自然和令人们痛苦不堪的疾病,先民们倍 感迷惑和畏惧,认为是厉鬼在兴妖作崇,只能用傩祭 这一原始宗教仪式和巫术活动来祈告神灵,驱鬼逐疫、 消灾纳祥。傩祭仪式阴沉凝重,令人惊悸。祭祀活动 中所戴的面具造型狰狞丑陋、凶残恐怖,以镇吓魔鬼、 驱逐瘟疫,是驱逐邪魔的法器。
中国古代有三大祭祀。腊祭,也称‚八腊‛,祭典神
农氏,保佑农事风调雨顺。雩祭,也称‚打旱魃‛是 干旱之年的求雨祭祀。傩祭是驱鬼逐疫的仪式,是中 国古代三大祭祀中影响最大,最为隆重的祭祀活动。 有‚天子傩‛、‚国傩‛、‚大傩‛之分。‚天子傩‛ 为天子专用,仅限于太社的范围之内,诸侯与庶民不 得参与,‚国傩‛不得越出国社的范围,供天子与诸 侯共同享用,‚大傩‛下及庶民,举国上下共同举行, 故又称‚乡傩‛。 赣傩是属于‚乡傩‛范畴。‚天子傩‛或‚国傩‛较 早进入‚雅‛文化范围,步入宫廷成为礼制,逐渐走 向封闭僵化。而‚乡傩‛则一直活跃在‚俗文化‛范 围,成为民间礼俗,延绵几千年,仍有遗存。
南丰傩木雕面具按神的属性来分,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 1.正神类:如傩公傩婆、和合二仙等。他们都是正直、善
良、温和的神祗。雕刻艺人抓住他们的性格特点,将其 塑造成慈眉善眼、宽脸长耳、面带微笑的形象。色彩柔 和协调,使人感到十分亲切可爱;给人的印象,并不是 享受人间香火的神祗,而是慈祥温厚的民间老人。 2.凶神类:如开山、钟馗、魁星等。他们都是一些勇武、 凶悍、威严的神祗。雕刻艺人以头上长角、嘴吐獠牙、 竖眉暴珠等,突出其精神气质。给人印象深刻。 3.世俗人物类:这类傩面具又可按人物性格分为正面人 物和丑角人物,其共同特点是更加接近生活的真实,少 有神气和鬼气。正面人物如唐僧、关公、赵云等,五官 端正,眉目清秀,显出淳朴忠厚的个性。丑角人物如猪 八戒、孙悟空等,翘嘴皱鼻,细眉小眼,给人以幽默滑 稽之感。在傩舞,扣起到活跃气氛的作用,增添喜剧色 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