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波小人物大梦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波小人物大梦想

一个普通基层干部,经常受邀参加各种高端学术会议,成为很多地方政府和高校讲坛的座上宾,这在官场令人不可思议。

一个是中部偏僻小城的普通科级干部,一个是全国知名的水生态治理专家,这二者看起来有天壤之别,但刘波却同时具有这两重身份。

作为中国海绵城市倡导者、反城乡硬化运动发起人,刘波早已名声在外,但很少有人知道,其本职工作是湖南常德市环卫处宣教中心主任。一个普通基层干部,经常受邀参加各种高端学术会议,成为很多地方政府和高校讲坛的座上宾,这在官场令人不可思议。

“其实,我们很多基层干部聪明才智没有发挥出来,思维和工作方式固化,每天只做份内的一点事情,消磨了家国情怀。这跟体制也有关系,在官场我确实太天真,但我不去做这样的事情又有谁来做?”刘波告诉《决策》。

位卑未敢忘忧国。尽管身处基层,但刘波的家国情怀不仅从未消磨,他还执着地付诸行动。这个“小人物”的大梦想究竟是如何炼成的?

寻找一个“机会”

和体制内大多数人不一样,刘波并不是一个习惯于按部就班的人。

1996年,31岁的刘波从常德市委宣传部文明办副主任,主动调到城管局当综合科副科长。从仕途看好的市委机关转到事业单位,连公务员身份都放弃了,这让很多人难以理解。

而且,转任之后,文明办即升格为副处级单位,但刘波从来没觉得划不来,“市委机关比较务虚,我觉得年轻的时候不应该是这样。我想做些具体的事情,于是就到了政府部门。”

刘波希望能找一个满意的空间,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然而事与愿违,去了之后才发现城管局并不符合他的理想,“因为这个单位经常和老百姓发生冲突,又不是我喜爱的。”

1999年,刘波调任环卫处宣教中心主任,重新回到比较“务虚”的岗位,2002年,又借调到湖南省环卫协会任副秘书长。在环卫协会任职期间,刘波经常到各地开会调研,看到很多城市垃圾和水污染问题触目惊心,让他对环境问题有了直观的认识。

“环保最能激发人的家国情怀。因为环境问题是互相关联的,上游污染下游肯定受影响,任何人都跑不掉。所以只关注当地的事情肯定不行,必须有家国情怀才能解决问题。”刘波说。

在环卫协会任职4年后,刘波又面临何去何从的人生十

字路口。恰在此时,出现了一个机会,欧盟有一个城市水资源环境对话项目需要申报。

城市很多河流污染严重,问题好像没办法解决,这是一直困扰我的事情。”在刘波看来,这个国际交流项目正是解决他心头困惑的好机会。

然而,在其他部门看来,这并不是“机会”,甚至是负担。这个项目预算经费只有50万欧元,项目小而且欧盟项目审查比较严格,“关键是所有人都认为不能申报成功,因为成功的机会只有5%,他们认为这是劳民伤财的事,都不愿意接手。”

就在这样偶然的情况下,申报任务落到了城管局和刘波的头上。没想到,项目申报一举成功,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据说,100个项目就通过我们这一个”。

2006年3月,欧盟亚洲水环境对话项目正式启动,刘波顺理成章成为项目办的中方协调员。他把原先拒绝申报的其他相关部门的局长,都纳入进来成为项目官员,“要协调这些局长很难,但我并没有把自己当成环卫处的干部,而是国际性项目的协调人。”

在与德国汉诺威市和荷兰乌特勒支市交流过程中,刘波筹办和组织了3次国际研讨会,4次中欧专家能力培训,“欧洲我个人去了10次,不是去旅游,而是真正沉下去,接触到他们具体的人、具体的项目。其中,听了300多场报告,

看了上千个PPT。”

“这个过程让我有机会把水资源问题搞清楚了,真的很难得,一般的大学教授都没有这样的机会。”在刘波看来,当时很多人还不了解海绵城市,技术没成体系、没有标准,法律、政策、产业、人才培养等非技术因素更复杂,这是国内很多专家没办法认识到的。

项目结束后,在刘波的推动下,常德市请德国专家做了160平方公里的水资源生态规划,“这是中国第一个真正的城市水生态规划,我也从中得到了理论联系实践的机会。”

但后来在具体实施中,很多项目都被搁置。“当时一年换一个市长,每个市长都有不同的思路。所以,整个水环境治理思路是很破碎、零星的,最后形成半拉子工程。”刘波告诉《决策》。

“一个人的NGO”

2010年,常德市启动江北城区水系综合治理项目,计划投资50亿元,刘波也借调成为项目协调员。一开始,刘波觉得这是个很好的施展机会。

“但办公室是放在住建局,我们不是一个系统的,我是外来人,决策和执行都是住建局的人。”刘波跟当时的住建局领导交流过,甚至直接给市领导提建议,“该讲的都讲了,还不止讲一次。领导不听没办法,很郁闷。”

“钱花了,也请德国人做的规划和工程设计,但实际上

并不是真正的海绵城市做法。”刘波说,本来是一个很好的实验平台,没有形成中国海绵城市示范样本,这是他最大的遗憾。

在江北项目协调过程中,刘波对“九龙治水”弊端也有了切身体会,“有利的都争着去搞,无利的则拼命推掉。水环境治理不是一个部门或城市的问题,必须要把涉水部门的职能集中,建立流域性的管理委员会。”

2011年两会期间,常德市一位九三学社代表邀请他写城市水资源管理的提案,他欣然答应,“当时比较天真,觉得能用这个渠道反映一下情况”。

刘波建议国家建立流域性的水资源管理法律体系和管

理机构,这一建议被九三学社中央列为一号提案提交全国政协。当时水利部回复了28页纸,但在刘波看来,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内容,这让他很失望。

此时,城市内涝问题愈加严重,每年都发生淹死人的惨剧。“你看到这个现象不能不管。我知道应该怎么做,但在我们行政架构里你不是一个当政者,无法去实现你的理想。”苦闷之余,刘波想到直接给市长写信的办法。“要影响一个地方的决策,必须找市长。”他花了两个月时间收集资料,精心挑选了中国七大流域干流沿线80座城市的市长,“这些都是典型的灰色城市。所谓灰色城市,就是大量地铺设水泥,增加碳排放,资源消耗型的城市发展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