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湿地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黄河湿地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黄河湿地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黄河湿地生态修复工程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你可任意修改编辑.)

1 总论

1.1 项目名称

黄河湿地生态修复工程

1.2 项目主管部门

XX市人民政府

1.3 项目承担单位

XX市环保局

1.4 项目承办单位和报告编制单位概况

项目承办单位XX市环境监测站,是XX市环保局下设的环境监测和管理机构,是国家环境监测重点站之一,拥有中高级技术人员72人,其中教授级高工2人,高级工程师12人,工程师60人,硕士2人。主要负责XX市各种环境要素(水、气、物理、生态等)的环境监测和管理。

报告编制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直属的国家级综合性环境科研机构。拥有包括三名院士、百名高级研究人员和一批博士、硕士的400余人的科研、开发与教学队伍。从“六?五”先后在滇池、洱海、巢湖、云南玉溪“三湖”、太湖、博斯腾湖等国内十多个湖泊进行过研究和治理工作,有湿地生态修复示范工程的设计和建设经验,在湿地保护和生态修复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完全有能力完成该项目,并使之成为精品。

1. 5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XX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XX市人民政府,1997

2、XX市黄河水源地保护方案研究报告,XX市环境监测站,1998

3、XX市环境保护规划,XX市人民政府,1997

4、XX市生态保护规划,XX市人民政府,1997

5、XX市城市防灾规划,XX市人民政府,1997

6、放心水工程背景资料,XX市环境监测站,2002

7、内蒙古南海子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勘察设计院,2001

8、内蒙古南海子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报告,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勘察设计院,2001

9、XX市黄河湿地污水处理生态工程项目建议书,XX市环境监测站,2002

10、内蒙古自治区XX市防洪规划报告,内蒙古水利勘察设计院与内蒙古XX市水利局,1994

11、XX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九五”计划与2015年远景目标,XX 市人民政府,1997

12、XX市规划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九五”计划与2015年远景目标,XX市人民政府,1997

13、XX市城市防洪“九五”计划与2015年远景目标,XX市人民政府,1997

14、XX市城市园林绿化“九五”计划与2015年远景目标,XX市人民政府,1997

15、XX市环境保护“九五”计划与2015年远景目标,XX市人民政府,1997

16、XX市城市排水工程“九五”计划与2015年远景目标,XX市人民政府,1997

17、XX市城市规划“九五”计划与2015年远景目标,XX市人民政府,1997

18、XX市水体环境保护功能区划研究报告,XX市环境监测站,1992

19、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997,8,29

20、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1988,6,10

2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

2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

23、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1993

24、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1992

25、XX市黄河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委托书,2002,7

26、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

27、污水综合排水标准,GB 8978—1996

28、内蒙古自治区自然保护区实施办法,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1998,11

29、内蒙古自治区境内黄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内蒙古自治区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96,9

30、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10

31、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3

1.6 编制范围

XX市黄河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包括:XX市黄河湿地在黄河河道内,东起内蒙古自治区南海子自然保护区芦苇塘,西到210国道XX黄河大桥。

主要工程包括:湿地用水预处理工程、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湿地用水净化与资源化工程和湿地生态功能与景观建设工程。

1. 7 主要研究结论

在报告编制过程中,项目组进行了深入实际的调查勘测,广泛的资料收集,并多次与XX市环保局等各部门及相关技术专家进行研讨。得出如下结论:

1、XX市黄河湿地破坏严重。主要是围垦耕种和污染物排放对湿地的破坏。50%的湿地面积被当地农民围垦耕种,加上农民对这些地块耕作管理粗放,造成物种数量减少、生物量减少,土地板结、沙化、水土流失严重,并产生扬沙。排放的污水在湿地入口处的低洼地段形成污水区,恶臭难闻,水生动植物以及微生物种群减少的;同时排放的污水对沼泽区、湿草地等的生物多样性也构成破坏,

一些草本、半灌木、灌木、甚至乔木濒临死亡或已经死亡;另外,污水带入大量盐分,使湿地部分区域土壤发生盐碱化与次生盐碱化。因此,该项目具有极为重要的建设必要性和价值。

2、该工程总体方案的形成立足于工程目标。该项工程的目标为修复XX市黄河湿地生态环境,同时兼顾发展生态旅游和环境保护教育。根据此目标,确定了该项工程包括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和尾水净化工程,生态旅游和环保教育在这两个工程中得以体现。在此基础上进行总体方案的多方案设计,根据该工程的目标,进行多方案比选,形成总方案。

3、该工程总体方案包括湿地植被修复和湿地生态环境修复两部分。其中湿地生态修复工程的主要内容为植被修复和湿地保护,进行多方案设计,根据工程目标比选,采取了侧重自然景观的生态修复方案,突出了保护湿地和保持湿地自然景观的特色;尾水净化工程的主要内容为利用进入湿地的尾水修复湿地生态环境,进行多方案设计,根据工程目标比选,采取了局部利用尾水的方案,突出了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和利用尾水相结合的特色,该工程还具有截污的功能,降低XX市经过湿地排入黄河的污染物量。

该方案还兼顾了生态旅游和环保教育的功能。其中生态旅游主要是利用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和尾水资源化工程的景观效果适度发展生态旅游,突出湿地的自然景观特色;环保教育主要是从该项工程总体上考虑,把整个湿地作为一个环保教育基地,欲环保教育于生态旅游之中,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

4、该工程是可行性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湿地生态修复工程中植被修复所选的草本和木本植被均经过考察核实,是在湿地可以正常生长的植被种类,并且湿地土壤肥沃,完全可以进行修复植被的正常生长,并且植被修复技术难度小,我国在湿地保护和生态修复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均保证了湿地生态修复工程的可行性。

尾水资源化工程中进入湿地的尾水水质可以满足修复湿地生态环境对水质的要求;该工程难度小,有许多可以间接的经验,该工程是可行的。

生态旅游方面,国内生态旅游蓬勃发展,XX市旅游业也在迅猛发展,并且XX黄河湿地发展旅游也得到了政府支持,符合XX市整体规划,而且交通便利,

旅游资源独特;另外在湿地生态修复工程中考虑了生态景观效果,把XX黄河湿地景观融入了整个XX市景观中。所以从生态旅游的角度讲,该项目是可行的,具有广阔的前景。

环保教育方面,该工程是把整个湿地作为一个环保教育场所。在工程方案的设计中重点考虑湿地保护,突出湿地生态修复,贯穿环保理念;另外,该工程欲环保教育于生态旅游中,在旅游的过程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是进行环保教育最有效的方式,所以从环保教育的角度讲,该工程也是可行的。

此外,该项工程得到了XX市政府和相关政策支持,也得到了相关法律法规的保证。符合经济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方向,该工程是可行的。

5、该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明显。

(1)社会效益:

项目完成后,可为湿地保护、西部地区生态建设、生态修复和生态环境保护教育提供样板,大力推进我国西部地区生态建设和我国湿地保护的步伐。

湿地可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休闲旅游场所,湿地丰富的生物资源也是我国科学研究的宝贵资料库,提供科学研究和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等社会性服务。

项目建设期间可安排人员就业200人以上,项目建成后,湿地需要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服务人员共计23人,可为XX市区和郊区乡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另外,通过发展湿地生态旅游,推动湿地及周边地区发展,对相关产业有较大的带动作用,可间接增加较多的劳动就业机会。

另外,该项目的实施有利于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

(2)环境效益分析

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净化功能,使进入湿地的尾水进一步净化,同时对通过降雨等其它途径进入湿地的污染物也有净化作用,使XX市黄河湿地成为减少XX 市对黄河污染的生态屏障,这对保护黄河水质具有重要意义。

该项工程的实施,湿地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生物多样性增加,不仅使项目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观,明显改善大气、水和土壤质量,也增加了XX市的绿化率,对于防止水土流失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该项工程的实施,利用尾水修复湿地生态环境,可使工程区空气湿润,

降低气温,增加湿度和降雨量,为动植物以及人类提供良好的小气候,这对整个XX市来说,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

6、XX市黄河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总投资估算7063万元,其中直接投资万元人民币,占总投资的%。

2 XX市环境概况

2.1 自然环境概况

2.1.1 地理位置

XX市是内蒙古最大的工业城市,位于内蒙古西部富饶的黄河河套“金三角”地带,地理坐标为东经100o15′-110o26′,北纬40o15′-42o13′(位置见图2-1),面积27691平方公里。地处渤海经济区与黄河上游资源富集区交汇处,北部与蒙古国接壤,南临黄河,东西接沃野千里的土默川平原和河套平原,阴山山脉横贯中部,是我国重要的冶金、机械、化工、能源工业基地,世界著名的稀土之都。

2.1.2 土地资源

全市总土地面积2769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64.32千公顷,森林面积71千公顷,林木蓄积量64.8万立方米,草原总面积2071千公顷。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为:耕地面积大,中低产田比重高,林地比重小,森林覆盖率低,分布不均匀。草场面积大,超载过牧比较严重。土地单位面积生产率低,农牧用地偏大,林地比重偏小,其直接后果是生态失调、风蚀沙化,水土流失严重。

2.1.3 气候资源

XX市属半干旱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区差异较大,空间分布呈东南向西北变化的规律。气候特点可概括为:春季干旱多风,夏季多雨,且集中,秋高气爽日照长,冬季漫长、寒冷、雨雪少。主要气候指标:年平均日照时数2955-3255小时,年日照超过6小时的天数为300天,5-9月份的生长季节,日照时数占全年47%;年平均气温2.3-7.7oC,大于等于10oC积温2000-3200oC。多年平均降雨量200-400mm,年际变率大,在空间上由东南向西北递减,主要集中在7、8月,雨热同期。无霜期山南130-140天,山北90-110天,年平均风速3-4米/秒。2.1.4 水资源

XX地区的生活、工业及农业用水设施已经能够满足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

需要,但XX市当地水资源不足,可利用地表水总量为2.15亿立方米(不包括黄河过境水),地下水补给量为6.22亿立方米,过境黄河水丰富,沿黄水利工程设计取水能力5亿立方米/年,是XX地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主要水源。从20世纪50年代起,XX就开始了大规模的水资源开发,先后修建了黄河水源地多处,以及奥陶窑子、团结渠、民生渠、磴口扬水站、画匠营水源地等较大的黄河提水工程,先后构筑了昆都仑、刘宝窑、水涧沟等中小型水库。此外,艾不盖河、哈德门沟、昆都仑河、五当沟、水涧沟、美岱沟等河流,水流量可观,也是可以利用的重要水资源。

2.1.5 农业资源

XX市生物资源中,农作物主要有粮食、豆类、薯类、油料、麻类、蔬菜、瓜类等,共计15科42属80多种。总播面积约280千公顷,其中粮食作物约占68%;经济作物约占26%;蔬菜约占3.0%。粮食作物以小麦、莜麦、荞麦、糜黍、马铃薯和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甜菜、向日葵、油菜籽、油用纤用亚麻为主;蔬菜主要有叶菜、果菜、瓜类、根菜类、葱蒜类及名优特新品种等。园艺作物以苹果面积最大,其次是葡萄、李、杏、桃、梨等。家畜家禽方面,牧业年度,牲畜存栏317.1万头(只),其中,大牲畜15.4万头,小牲畜225.3万只,生猪46.3万头。此外在中药材栽培方面,黄芪、苷草、板兰根、党参等产量大、质量好,驰名中外,每年均有大量出口。

2.2 社会经济概况

XX市是国务院首批确定的十三个较大城市之一,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工业城市,也是国家重要的基础工业基地。已经形成了钢铁、稀土、有色金属、机械电力、纺织、重型汽车、电子、化工、轻工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工业总产值及实现利税均占全自治区的1/4强,在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XX市总人口200万多万,居住着蒙、汉、回、满、达翰尔、鄂伦春等31个民族。总面积2769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64.32千公顷,森林面积71千公顷,林木蓄积量64.8万立方米,草原总面积2071千公顷。农作物有粮食、豆类、薯

类、油料、糖料、麻类、蔬菜、瓜类等,共计15科42属80多种。牲畜总头数218.07万(头)只。黄芪、甘草、板兰根、党参等中药材产量大、质量好、驰名中外,每年大量出口。

XX市拥有比较丰富的人才资源,全市有各类科研院所80多个,涉及冶金、机械、化工、塑料、电子、农业、园林、计算机应用等诸多领域,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0.2万人。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交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XX号称塞外通衢,京包、包兰、包神、包白等铁路在此交汇,现有公共交通线33条,线路总长度约468公里,出租汽车已达7050辆;XX机场为4C级机场;长途交换机总容量达1.75万线,市话交换机总容量达35.35万门,已全部覆盖城乡广大地区。

XX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赵长城、秦长城、麻池古城遗址等历史文化遗存;有草原、沙漠、黄河、宗教寺庙,文物古迹等旅游资源,还有现代工业产业景观和蒸汽机车,军事项目等旅游资源,还建起了规模较大的博物馆、书画院,其中岩画馆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非常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XX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决定》精神,出台了系列发展旅游业的政策、措施,加大了政策性引导,扶持旅游企业的发展,并下大力气对城市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和新建,在旅游业发展方面,以“景为点,路为线、城市为中心、市区(旗、县局)联动”为指导思想,提出了“八区十线一中心”的全市旅游总体格局,形成了《XX市旅游业发展规划纲要》,为XX市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依据。目前XX 市正牢牢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载体,以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目标,为“把XX建成我国中西部地区一个经济强市"而奋斗。

3 XX市黄河湿地概况

3.1 地理位置

XX市黄河湿地经黄河改道而成,位于XX市东河区南侧,距东河区仅2公里,南临黄河,北靠XX市黄河大坝,东起内蒙古自治区南海子自然保护区芦苇塘,西到210国道黄河大桥。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09o59′2″-110o2′26″,北纬40o30′8″-40o33′32″9(位置见图3-1)。

3.2 土地权属类别和占地面积

XX市黄河湿地在黄河河道内,土地所有权归国家所有。

整个工程占地面积12000亩。

3.3 地形地貌

XX黄河湿地所处地区由于地壳运动,山体断裂,断陷盆地反复升降运动沉积形成了阶梯状地貌。本地区的地形是北高南低、西北向东南倾斜,黄河沿南境边从西向东蜿蜒而过,属阴山和黄河之间的冲积平原。从景观上,湿地呈现出水域、沼泽、灌丛、草地等类型,其中以林灌、沼泽、草甸为主要类型。湿地的东北部即为内蒙古南海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其景观类型与湿地基本相似,在其保护区北部有一黄河南移形成的故道湖泊—牛轭湖,面积333公顷。湿地与保护区同为黄河滩涂地,二者无论是生态景观上,还是保护内容、生态功能等方面均表现为相似性,是XX市最大的湿地,有着极为重要的保护价值。

全新世以来,黄河湿地范围有过三次大的变化,10ka-6.5ka,属温暖湿润期,XX地区年均降雨量为550-700mm,大青山植被繁茂,涵养水源,大小河汉长年流水,大青山前的整个土默川平原为一片沼泽,大小湖泊达300处之多,面积达3000多km2。6.5ka-2ka属干冷湿润期,平均气温比上一时间下降2-3℃,降雨量为450-500mm。由于湿度较低,黄河湿地类型大部分由沼泽转变为草甸,在土层中积累了大量的机物质、有的成为泥碳,这一时期湿地面积缩小了四分之一。近

两千年来,虽然有过几次小的冷暖变化,但总的趋势是以干暖为主,降雨量明显减少为350-400mm,湿地面积进一步缩小,尤其是近200年来由于垦务使原有湿地中的草甸、草地逐渐转变为农业用地,以至黄河湿地退缩到沿黄两岸的滩涂及一级阶地,而近几十年甚至滩涂地也被大量围垦,湿地几乎丧乎殆尽。

根据地质勘测资料,XX市黄河湿地的地层比较复杂,主要沉积物来源于三个时期的地层构造,底层为中更新世到晚更新世湖相沉积物(Q2、Q3),中层为黄河淤积—冲积物,表层为河流洪积—洪积物以及风沙堆积物,大部分湿地的土壤质地为粉砂和粘粒组成的粘壤物质,通气透水性差,与湿地的形成有很大关系。

3.4 土壤

XX市黄河湿地是径河流改道形成的冲积平原,由黄河河道南移后留下的河漫滩地,河流阶地组成,地形起伏不大。平均海拔1020米,地势呈阶梯形,北高南低,从南到北分为河滩与阶地,其中河漫滩高出黄河水面0.5-1米,宽约1km,阶地高出黄河水面2-4米,宽约2-3km。主要土壤类型为森林草甸土、草塘草甸土、盐化草甸土、沙化草甸土、沼泽土、半固定风沙土和分散分布的盐碱土,其中草甸土类型较多,主要分布在地势较为低洼,土壤含水量较高的地带,分布面积最大;沼泽土分布在湿地的沼泽地带,面积最小;风沙土是近几年由于农民开垦湿地,破坏植被后在风的吹蚀下堆积而成,但风沙土的颗粒以细沙和粉沙为主,属于风沙土初期阶段的半固定风沙土,主要分布在黄河岸边的沙滩和沙堤上;盐碱土分布较为分散,呈斑块状零星散布在阶地上(土壤类型图见图3-2)。

湿地土壤的含盐量普通较高,大部分土壤在1%以上,盐碱土含盐量表层可达2-3%,但盐分的化学成分以中性盐为主,Na2SO4占80%以上,pH值为8.5-8.8,这种盐分对植物危害性不大,可以通过水洗解决问题。

湿地土壤的养分含量普遍较高,有机质含量均大于1%,其中草甸土含量最高,平均达到3%以上。土壤养分齐全,全氮全磷亦可达到0.2%左右,能够满足植物的生长需要。各类型土壤物理性质良好,上层大多以粉沙为主,下层则以粘粒-粉粒为主,通气性好,但下层透水性较差,适合于侧根,须根性植物生长。

总的来看,土地平坦,养分含量较高,物理性状良好,属肥沃土壤。但近几

年的围垦引起土壤大面积的退化、物理性状趋于板结、盐化碱化作用增强,尤以土壤沙化最为突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并且有明显加快的趋势,应尽早尽快采取保护措施。

3.5 生物资源

XX市黄河湿地生物资源非常丰富,极具旅游价值。植物资源以草甸植被为主,在河滩草地及林地分布的野生植物有36个科93个属137个种,其中草本121个种,主要有鹅绒委陵菜、蒲公英、车前草与黄花补血草等;灌木和半灌木16个种,主要有红柳、旱枸杞与罗布麻等;乔木主要有乌柳、榆树与柽柳等。动物资源中主要包括鱼类、两栖爬行类、兽类与鸟类,在这里栖息、换羽、繁殖、停歇的鸟类有14个目25个科77个种,占陆生脊椎动物种类的76%,主要有燕鸥、喜鹊、百灵、银鸥等,还有极其珍惜的遗鸥、黑鹤与大天鹅等在这里短时间停留。另外,洪水和每年的黄河凌汛均能带来许多物种,如:吾柳等灌木和一些水生和陆生的草本植被。

3.6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该区域工程地质条件为总体上地势较平坦,地貌单元属黄河北岸一级阶地,地层较为简单,主要以粉砂土构成,根据钻探揭示,分层描述如下:耕作层:黄褐色到杂色,较松散,稍湿,含大量植物根系和少量垃圾,此层厚度为0.4-0.5米。

粉砂:黄褐色,稍密,稍湿,局部为细砂,颗粒不大,厚度为0.8-6.1米。

粉土层(1):红褐色,稍密,由湿到饱和,可塑性硬塑、该层含许多颜色不同的粉质粘土夹层,个别地段也含有粉砂夹层,所以本层粉土有少许砂性,此层1.50-7.3米。

中砂:黄杂色,中密到密实,湿,此层不规律,局部为细砂,有的地段则为粗砾砂,含少量园砾,但主要以中砾为主,此层厚度1.0-3.3米。

粉土层(2):灰褐到灰绿色,密实,呈饱和状态,硬塑。该层含少量粉质粘土夹层,并有粉砂夹层,此层厚度为8.3-21.4。

水文地质条件为地下水埋深1-3.8米,与黄河相连,属于黄河水系,有7公里左右的黄河水域流经该湿地,每年11月下旬开始流凌,12月上旬封冻,冰层厚度0.6-1.2米,次年3月下旬开河,常伴有凌汛,河水可淹没整个湿地,大约持续1周左右。地下水位高程为1015.00-1016.05米,属自由型潜水,年升降幅度在1米左右,补给方式主要为大气降水、地表水和XX市城市尾水和黄河水。

3.7 周边建筑物和环境

XX市黄河湿地地处XX市东河区南郊,黄河河道内,与花匠营子村和郑二窑子村距离较近,目前周围有4家砖厂和5家储煤厂,其余为废弃的鱼塘和荒地。

根据2002年XX市城市发展规划,该湿地为自然生态区,北侧依次为农业观光区、休闲渡假区、水上娱乐区和高尔夫球场(见图3-3)。通过该工程的建设,修复湿地生态环境,使该湿地与周遍规划区域在功能和景观上相协调。

3.8 交通条件

湿地交通便利,地理环境较为优越。西接210国道(包东高速公路),北临XX南绕城公路,距XX东火车站6公里,XX机场仅3公里。

3.9 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XX市水利勘察设计院实地勘察测量,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建立了电子地图,统计出目前湿地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具体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见表3-1,土地利用类型具体分布情况见图3-4。

3.10 湿地主要问题

XX市黄河湿地为国家所有,进行生态修复后,应提高认识,通过增加收入、提供优惠政策、依靠科技进步和教育等措施,使湿地保护和湿地生态修复落到实处。目前由于人们对湿地的认识不够,片面追求经济价值(农业围垦),而忽略了湿地的其它功能,造成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导致湿地功能的不健全,破坏了湿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具体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3.10.1 生物多样性破坏严重

XX市黄河湿地是我国重要的基因库与生物资源库。本应在景观上呈现出明水区、沼泽区、湿草地和干草地等类型,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据考察仅高等动植物就有238种,未被记录的低等生物种类更是巨大。然而由于开荒耕种和污染物排放,对这块宝贵的湿地已构成严重破坏。目前盲目无序开垦面积已占湿地总面积的50%,造成物种多样性受到破坏,植被数量减少和生物量减少,植被覆盖率下降,一些草本、半灌木、灌木、甚至乔木濒临死亡或已经死亡。栖息的动物数量迅速下降,特别是鸟类。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

3.10.2 污染物大量排放,湿地局部污染严重

根据2000年监测结果,进入XX黄河湿地的污染物数量惊人。其中经过二道沙河(西河)等四条排污沟,污染物年入湿地量BOD、SS、氨氮和总磷分别达到3329吨、33686吨、6282吨与419吨,通过降水和面源等还有一些污染物要进入湿地。这些污染物在二道沙河入湿地的低洼地段聚集起来,致使该区域污染严重,造成明水区恶臭难闻,水体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水生动植物以及微生物种群减少。而且这些污染物大多直接进入黄河,对黄河水质以及黄河流域的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无疑是严重的威胁。

3.10.3 土壤退化,水土流失加剧

XX市黄河湿地由于污染物排放和无序的围垦耕种,再加上农民对已垦湿地的耕作管理粗放,基本上采取掠夺式的经营方式,目前湿地土壤已经出现板结、

沙化、盐碱化、水土流失严重,并产生扬沙的现象。

3.10. 4 湿地生态景观遭到破坏

湿地景观原本应该物种丰富、景色优美,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价值。但湿地没有得到妥善的保护和管理,致使人为干扰强烈。大量污染物排放和严重农业围垦,自然景观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景观美学和观赏价值大为降低。

3.10.5 管理措施严重不足

湿地不仅是野生动植物的理想栖息场所,而且也是人类的生态屏障,也是客观存在的最重要的“天然绿色生态工程”。它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控制污染、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美化环境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受到全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目前由于人们对湿地价值的认识仍很模糊,对湿地的建设和管理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导致资金投入不足,保护力度小,保护意识淡薄。人们非常重视修复损毁的生态环境,而现存湿地的建设和管理却重视不够,投入较少。目前XX黄河湿地由于污水排放、开荒耕种等破坏活动,不但湿地应有的多种功能未能体现,而且出现了污染黄河,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碱化,物种数量减少,水体富营养化等不良表现。应充分认识到湿地的重要性,认识到湿地对于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和农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屏障作用,应该把湿地的保护、建设和管理纳入到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范围,加大投入和管理力度,尽早实现生态补偿机制。保护湿地不应只引起科学家和专业人士的注意,更应引起广大民众的关注。

4 项目实施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4.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4.1.1 湿地保护意义重大

湿地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和自然资源,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其如同森林、耕地、海洋一样具有多种功能,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中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复杂,气候多样,造就了包括国际《湿地公约》列出的全部湿地类型。

据统计,近40年来,全国湖泊围垦面积已超过五大淡水湖面积之和,失去调蓄容积325亿立方米,每年损失淡水资源约350亿立方米;沿海湿地围垦近1/2;我国最大的沼泽集中分布区—三江平原,已有300万公顷湿地变为农田,目前仅有沼泽104万公顷,如果不加以控制,这些沼泽湿地将丧失殆尽。水污染更加重了湿地的破坏,全国1/3以上的河段受到污染,50%的湖泊已富营养化,90%以上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50%的重点城镇水源地不符合饮用水标准,由此可见,我国湿地保护任务艰巨。

江总书记于2002年3月10日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指出“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湿地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保护湿地重要性的认识。要严格控制湿地资源开发,在具备条件的地区要采取抢救性措施建立一批湿地保护区,同时要管护好已经建立的湿地保护区。”所以保护好湿地在我国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4.1.2 XX市黄河湿地破坏严重

XX市黄河湿地是保护黄河的天然屏障。目前的破坏已经不堪入目,主要是由农业耕种与污染物排放造成。据统计,农业耕种面积已达湿地总面积的50%,植被破坏严重,覆盖率下降,物种数量与生物量均减少,土地板结、沙化、盐碱化与水土流失严重,并已产生扬沙。根据2000年统计结果,不计通过降水与面源等途径,仅经过二道沙河(西河)等四条排污沟进入湿地的污染物量BOD5、SS、氨氮和总磷分别达到3329吨、33686吨、6282吨与419吨,造成湿地明水区恶臭难闻,水生动植物以及微生物种群减少,水体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排放的污水也对沼泽区、湿草地、干草地以及林地等的生物多样性构成破坏,许多草本、灌木、甚至乔木濒临死亡或已经死亡。为了保护XX市

黄河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防止对湿地造成更为严重的破坏,建议尽快开展“XX市黄河湿地生态修复工程”

4.1.3 黄河水质受到威胁

据统计,黄河全长5464公里,其长度在我国各大江河中仅此于长江,流域面积为75.2万平方公里,大约相当于三个英国的国土面积,流域人口约9781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6%,耕地面积约1.79亿公顷,占全国总耕地的12.5%,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保护黄河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位于黄河中上游的XX拥有200万人口,是我国钢铁、稀土、机械工业基地之一,是内蒙古地区最大的工业城市。现已发展成为一个以冶金、机械为主体,包括钢铁、稀土、有色金属冶炼、重型汽车、机械制造以及电力、煤炭、化工、电子、建材、建筑、皮革、皮毛、纺织、服装、制糖、食品、造纸、印刷等30多个门类的综合性工业城市。城区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垃圾渗出水、畜牧废水部分已经过处理,部分没有经过处理。每日有多达10万吨的排水要流经湿地进入黄河,再加上降水、面源和湿地水土流失等途径所带的污染物,如此数量巨大的污染物,势必会对黄河水质及其整个流域造成严重威胁。而黄河XX段正属于生态脆弱带,极易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由此,保护黄河之重大责任可见一斑。

该项工程的建设意在利用湿地的截污净化作用,即湿地植被具有减缓地表水流速度,流速减慢和植物枝叶阻挡,亦使水中泥沙得以沉降,同时经过植物和土壤的代谢过程和物理化学作用,水中各种有机的和无机的溶解物和悬浮物被截流下来,许多有毒有害的复合物被分解转化为无害甚至有用的物质,使得水体澄清,达到净化目的。以较低的成本实现对尾水的进一步净化,对保护黄河水质和XX市水源地具有重要意义。4.1.4 湿地生态修复是西部大发开的重要内容

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优先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战略之一,它要求在西部大开发中,要改变以往经济发展采取掠夺式的以浪费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模式,必须把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结合起来,也就是说,社会经济发展必须与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承受能力相平衡,而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修复的老路。西部地区要在西部大开发中实现跨越式发展,不能重蹈发达国家的覆辙,只能另辟蹊径,抓住生态建设这一紧迫任

务,以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良性演进为基础,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强有力的生态环境支持。所以该项目符合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响应西部大开发生态建设的号召,具有重要的社会与生态效益。

据统计,自西部大开发以来,国家在内蒙古接连启动了七大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已投入资金约34.6亿元,完成治理面积2827万亩。重点生态建设项目之多、投资治理规模之大为全国之最。2002年,这些项目还将再投入资金共约20.1亿元,同时还批准引进世行贷款、日元贷款、德国援助、澳大利亚援助资金等外资进行生态建设,预期将很快使生态建设速度首次超过沙化速度。由于有国家政策、资金的强力支持,内蒙古得以在较短时间内启动一大批大型生态建设项目。使内蒙古建设中国北方最重要生态屏障的步伐大大加快,预计到"十五" 期末,将初步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到2010年,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可基本得到控制。

该项目响应西部大开发生态建设的号召,是内蒙古自治区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西部地区要在西部大开发中实现跨越式发展,不能重蹈发达国家的覆辙,只能另辟蹊径,抓住生态建设这一紧迫任务,以生态环境的良性演进为基础,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强有力的生态环境支持。

4.1.5 修复湿地生态环境有利于改善XX市人居条件

近年来,XX市非常重视人居条件的改善,不断加大投入美化城市面貌和提高城市的整体综合功能,共改造、拓宽、新修和打通了110条市区主干道,新建公园12处、街头景330多处、大型绿化广场26个、大型人工湖2个,人均公共绿化面积达到82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99.9%,使人们的居住和工作环境得到彻底改观,一座园林化的绿色城市在XX市初步建成。为此XX市获得了“2002年联合国人居奖”,先后有50多个国内外城市的代表前来学习参观。

湿地作为多水的自然体,由于土壤积水或经常处于过湿状态,使该区域地表增温困难,而湿地蒸发量是水面蒸发量的2-3倍,导致湿地地区气温降低,气候较周边地区冷湿,同时湿地的蒸发作用可保持当地的湿度和降雨量,使空气湿润,为动植物以及人类均提供良好的小气候,这一功效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尤为重要。所以XX市黄河湿地生态修复工程不但可以美化环境,还具有降低气温,增加湿度和降雨量等调节XX市小气

湿地保护与湿地生态恢复技术(一)

湿地保护与湿地生态恢复技术(一) 摘要介绍了湿地保护与湿地生态恢复技术,并提出湿地重点攻关技术,以期为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状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湿地保护;湿地生态恢复;技术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保护湿地以及湿地生态的恢复,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状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湿地保护技术 由于湿地处于水陆交互作用的区域,生物种类十分丰富,仅占地球表面面积6%的湿地,却为世界20%的生物提供了生境,特别是为濒危珍稀鸟类提供了生息繁殖的基地,成为众多珍稀濒危水禽完成生命周期的必经之地。 一个系统的面积越大,该系统内物种的多样性和系统的稳定性越有保证。因此,增加湿地的面积是有效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平稳的基础。严禁围地造田,对湿地周围影响和破坏湿地生境的农田要退耕还湿,恢复湿地生境,增加湿地面积1]。湿地入水量减少是造成湿地萎缩不可忽视的原因,水文条件成为湿地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需要通过相关水利工程加以改善,增加湖泊的深度和广度以扩大湖容;增加鱼的产量,增强调蓄功能;积极进行各湿地引水通道建设,以获得高质量的补充水源;加强水利工程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加固堤防,搞好上游的水土保持工作,减少泥沙淤积;恢复泛滥平原的结构和功能以利于蓄纳洪水,提供野生生物栖息地。 2湿地生态恢复技术 湿地恢复是指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对退化或消失的湿地进行修复或重建,再现干扰前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2]。根据湿地的构成和生态系统特征,湿地的生态恢复技术可概括为以下3个部分:一是湿地生境恢复技术。湿地生境恢复的目标是通过采取各类技术措施,提高生境的异质性和稳定性。湿地生境恢复包括湿地基底恢复、湿地水状况恢复和湿地土壤恢复等。湿地的基底恢复是通过采取工程措施,维护基底的稳定性,稳定湿地面积,并对湿地的地形、地貌进行改造。基底恢复技术包括湿地基底改造技术、湿地及上游水土流失控制技术、清淤技术等。湿地水状况恢复包括湿地水文条件的恢复和湿地水环境质量的改善。水文条件的恢复通常是通过筑坝、修建引水渠等水利工程措施来实现;湿地水环境质量改善技术包括污水处理技术、水体富营养化控制技术等。二是湿地生物恢复(修复)技术。主要包括物种选育和培植技术、物种引入技术、物种保护技术、种群动态调控技术、种群行为控制技术、群落结构优化配置与组建技术、群落演替控制与恢复技术等。三是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恢复技术。主要包括生态系统总体设计技术、生态系统构建与集成技术等。湿地生态恢复技术的研究既是湿地生态恢复研究中的重点,又是难点。 退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重视,切实加强对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湿地污染源的综合整治与管理,通过部门间的联合,加大执法力度。要严格控制湿地氮、磷肥及农药的施用量,控制畜禽养殖场废水对湿地的污染影响,大型畜禽养殖场废水要严格按有关污染物排放标准达标排放,有条件的地区应推广养殖废水土地处理。 植物是人工湿地生态工程中最主要的生物净化材料,它能直接吸收利用污水中的营养物质,对水质的净化有一定作用。目前,在人工湿地植物种类应用方面,国内外均以水生植物类型为主,尤其是挺水植物。由于不同植物种类在营养吸收能力、根系深度、氧气释放量、生物量和抗逆性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它们在人工湿地中的净化作用并不相同。在选择净化植物时既要考虑地带性、地域性种类,还要选择经济价值高、用途广以及与湿地园林化建设相结合的种

湿地恢复生态工程

湿地恢复生态工程 12化41 杨冰清 12234014 湿地生态系统是指地表过湿或常年积水,生长着湿地植物的地区。湿地是开放水域与陆地之间过渡性的生态系统类型,它兼有水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具有其独特的结构和功能。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降解环境污染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人类对湿地的利用主要集中在湿地排水和围垦上。如沼泽排水发展农业和畜牧业;森林湿地排水发展林业;围湖造田、造地发展农业和建筑业;深挖库塘灌水来发展养殖,吸引野生水禽;泥炭被开采作燃料,发展园艺业。 但在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日趋影响下,湿地丧失和退化严重,导致了湿地面积减少、湿地水质改变、湿地生物多样性降低,湿地功能和效益衰退。为防止这些过程的进一步恶化,保护现有湿地,恢复退化湿地,已经成为发挥湿地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最有效手段。 所谓湿地恢复,是指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对退化或消失的湿地进行修复或重建,再现干扰前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湿地恢复与重建的原则有(1)、尊重湿地生态过程;(2)、充分利用自然能源;(3)、生态系统能够抵御自然灾害的干扰,并从中迅速恢复;(4)、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多重功能,提供多种效益;(5)、湿地是介于高地和水体的过渡带,要考虑它的生态交错带;(6)遵循生态工程学的原理和设计原则的要求。 湿地恢复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有协调与平衡原理和整体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的理论基础是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这是指湿地的生物数量不超过湿地环境的承载力,避免系统的失衡和破坏。整体性原理的理论基础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使湿地生态系统在恢复过程中统一协调各种关系,保障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不同的湿地类型,恢复的指标体系及相应策略亦不同。对沼泽湿地而言,由于泥炭提取、农业开发和城镇扩建使湿地受损和丧失。如要发挥沼泽在流域系统中原有的调蓄洪水、滞纳沉积物、净化水质、美学景观等功能,必须重新调整和配置沼泽湿地的形态、规模和位置,因为并非所有的沼泽湿地都有同样的价值。在

XX地区黄河湿地生态修复项目设计报告

XX县黄河湿地生态修复项目设计报告 Word文档-可编辑 XX市水利勘察设计室 二O一八年一月

目录 1编制说明 (5) 1.1工程概况 (5) 1.2投资主要指标 (5) 1.3编制依据和主要问题 (5) 1.4编制依据 (7) 1.5编制过程及结论 (8) 2项目区基本情况 (9) 2.1自然条件 (9) 2.2土地利用现状及其评价 (11) 2.3社会经济状况 (12) 3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4) 3.1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 (14) 3.2项目建设的原则 (14) 4建设目标、任务与实施年限 (14) 4.1建设目标 (14) 4.2建设任务 (15) 4.3建设年限 (16) 5生态修复措施技术设计 (16) 5.1封禁方式 (16) 5.2生态修复措施技术设计 (16) 5.3监测方案 (23) 5.4监测表格 (26) 6年度实施计划 (35)

7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 (36) 7.1投资概算 (36) 7.2投资筹措方案 (39) 7.3分年度投资 (39) 8组织管理 (41) 8.1项目组织管理机构 (41) 8.2组织管理措施 (41) 8.3政策保障 (42) 8.4资金管理 (42) 8.5质量管理 (42) 8.6施工组织与管理 (43) 9效益分析 (44) 9.1生态效益分析 (44) 9.2社会效益分析 (44) 9.3基础效益分析 (44) 1、附表: (1)生态修复项目区自然条件与水土流失现状表 (2)项目区行政区划与人口、劳力、耕地情况表 (3)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表 (4)生态修复项目区农村产业结构与产值表 (5)生态修复项目措施规划表 (6)生态修复项目分年度实施计划表 (7)投资概算总表

黄河湿地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也是人类及许多野生动物、植物的重要生存环境之一,是地球表层系统中物质与能量交换最为活跃和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湿地还是地球上最脆弱的生态系统之一,除自然原因外,人类对湿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都会造成湿地某些功能的改变或丧失,使湿地生物多样性降低、水质改变,严重威胁到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1-2]。目前,新乡市黄河湿地面积的减少、土壤盐碱沙化、生物多样性的降低已成为湿地退化的主要过程[3-4]。因此,保护现有湿地、恢复退化的湿地,已经成为发挥湿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重要途径。为防止这些过程的进一步恶化、湿地进一步退化,现将新乡黄河湿地恢复研究概况总结如下,以期为湿地恢复提供参考。 1湿地恢复的概念 所谓湿地恢复,是指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对退化或消失的湿地进行修复或重建,再现干扰前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5-6]。包括提高地下水位来养护沼泽;增强调蓄功能;迁移湿地水域中的富营养沉积物和有毒物质;提供野生生物栖息地等。目前的湿地恢复实践主要集中在沼泽、湖泊、河流及滩涂湿地的恢复等方面[7]。一般在许多情况下,湿地受扰前的状态是湿林地、沼泽、滩涂或开放水体等,湿地恢复为哪一种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湿地恢复管理者和计划者的选择。 在湿地恢复过程中,由于许多物种的栖息地需求和耐性不能被完全了解,因而恢复后的栖息地无法完全模拟原有特性[8]。因此,湿地恢复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工程,需要全面了解受扰前湿地的环境状况、特征生物以及生态系统功能和演替、发育特征,以更好地完成湿地的恢复和重建过程。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湿地范围逐渐萎缩 围河造田、建设用地、泥沙淤积,使区内湿地面积萎缩,削弱了湿地对洪水的调蓄和缓冲功能[9-10]。据调查,20世纪90年代新乡黄河湿地面积达2.478万hm2,估计目前该湿地面积不足1.5万hm2,由一个完整的通江河的大面积湿地被分割为几部分,面积明显缩小。 2.2野生动植物濒危,生物多样性降低 随着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生物群落受到严重影响,湿地内鸟类由156种减少至130多种,被国家列入重点保护鸟类由39种减少至29种;鱼类由7目10科32种减少到25种;组成本区湿地植物有多种,水域分布主要为眼子菜科、金鱼藻科、睡莲科和浮萍科植物;沼泽地分布则以香蒲科、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为多,这些植物也大量减少[11-15]。分析其原因主要是人类的过度开发建设、生境的破碎、环境污染和外来种入侵。 2.3水源干枯,沙荒盐碱面积扩大 湿地的需水量是湿地为维持自身存在和发展以及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而需要的量,可以分为生态需水量和环境需水量。生态需水量是维持自身存在、发展过程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所需要的水量,环境需水量则侧重支持和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生态过程及改善环境而需要的水量。由于新乡黄河湿地水源补给的季节性、不稳定性和地方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湿地水源问题的可持续性受到严重威胁,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功能退化和丧失,最终导致沙荒盐碱地面积扩大[12-15]。 3湿地恢复的原则和目标 3.1湿地恢复的基本原则 3.1.1可行性原则。湿地恢复的可行性主要包括环境的可行性和技术的可操作性。现时的环境状况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结果,其内部组成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关系,尽管可以在湿地恢复过程中人为创造一些条件,但只能在退化湿地基础上加以引导,而不是强制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使恢复具有自然性和持续性[16]。不同的环境状况,花费的时间也就不同,甚至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恢复很难进行。新乡黄河湿地具有暧温带内陆平

生态湿地修复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生态湿地修复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索引 一、可行性研究报告定义及分类 (1)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和框架 (2) 三、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作用及意义 (4) 四、生态湿地修复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大纲 (5) 五、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服务流程 (13) 六、智研咨询可行性研究报告优势 (15)

一、可行性研究报告定义及分类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是投资经济活动(工业项目)决策前的一种科学判断行为。它是在事件没有发生之前的研究,是对事务未来发展的情况、可能遇到的问题和结果的估计。可行性研究报告对项目市场、技术、财务、工程、经济和环境等方面进行精确系统、完备无遗的分析,完成包括市场和销售、规模和产品、厂址、原辅料供应、工艺技术、设备选择、人员组织、实施计划、投资与成本、效益及风险等的计算、论证和评价,选定最佳方案,作为决策依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为决策者和主管机关审批的上报文件。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立项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可行性研究报告分类——按用途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和框架 1、项目投资预算、项目总体投资环境 对资源开发项目要深入研究确定资源的可利用量,资源的自然品质,资源的赋存条件和开发利用价值。 2、全面深入地进行市场分析、预测 全面深入地进行市场分析、预测。调查和预测拟建项目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的供需情况和销售价格;研究产品的目标市场,分析市场占有率;研究确定市场,主要是产品竞争对手和自身竞争力的优势、劣势,以及产品的营销策略,并研究确定主要市场风险和风险程度。 3、深入进行项目建设方案设计。 包括:项目的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工程选址、工艺技术方案和主要设备方案、主要材料辅助材料、环境影响问题、项目建成投产及生产经营的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项目进度计划、所需投资进行详细估算、融资分析、财务分析等等。 4、项目总结 项目总结系统归纳,包括国民经济评价、社会评价、项目不确定性分析、风险分析、综合评价等等。

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

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 湿地实际上包含多样的环境,这里先对湿地进行一些说明。湿地在农村的景观中占有重要地位,经过农家精心管理的水田和池塘等人工湿地维持着多样的生物相,这些与人类的生活关系密切的农村湿地的保护和生态修复也是很重要的。另外国内外对于湿地的生态修复也有很多实例,本报告所介绍的日本和英国生态修复的实例,虽然规模较小,但是做了很好的尝试,很多经验可借鉴。这些实例都说明湿地保护不是把湿地封闭起来就算是保护了,它必须通过周密的调查、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监测、研究等一系列科学过程。本报告中涉及许多生物学的内容,找不到足够的字典,原著中所用的一些动植物名称大多是日本俗名,没有英文学名的标注,在由日语的翻译过程中可能有不够准确的地方,仅供参考。 一、湿地的种类及特征 1971年伊朗的拉姆塞尔镇,通过了保护各国重要湿地的《关于对水鸟特别重要的湿地条约》,称为《拉姆塞尔条约》。第五次签约国会议1993年在日本钏路市召开。拉姆塞尔条约第一条对湿地(wetlands)作了如下定义:“湿地,不管是天然的,还是人工的;也不论是永久的,还是短时的;是停滞的,还是流动的;是淡水、半咸水、还是咸水,凡是沼泽地、湿原、泥炭地、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都属此列。” 拉姆塞尔条约所定义的湿地范围较宽,包括了从天然湿地到人工湿地等多样的湿地。根据1993年进行的第五次自然环境保护基础调查的湿地调查实施要领,日本的湿地,根据地形等条件,可以分类如下表。与拉姆塞尔定义一样,包括了多种环境下形成的湿地。 表1. 湿地分类表

⒈ 自然湿地 如表1所示,自然形成的湿地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的“湿原”是指在泥炭地中形成的草原。湿原中靠雨水和雪水滋润的称为“高层湿原”,高层湿原中有多样的水苔生长繁茂,好氧性植物发育。湿原中靠地下水滋润的称为“低层湿原”。低层湿原较高层湿原养分丰富,芦苇、蓑草类生长繁茂。介于两者之间的称为“中间湿原”,沼茅类是代表性发育种。但是并非高层湿原都在高处,低层湿原都分布在低地,有时一个湿原可同时兼有三种类型。 “涌水湿地”是由涌水等地下水滋润,是没有形成泥炭层的湿地。泥炭湿原只分布在气候凉爽的地域,而涌水湿地是分布在气候温暖的地域,形成毛毡苔类的特有植被。此外,还有雪、 河流、湖沼等淡水滋润的多种多样的湿地。 在海岸和近海的河口处,有些湿地在满潮时被海水或半咸水所淹没,在干潮时水又退去。在这种特殊环境条件的湿地中,生长着好盐性和耐盐性植物。在河口的盐性湿地中,生长着七面草等盐性植物。在干潮时露出大量滩涂,成为很多鸟类的觅食和休息的场地。红树林是热带和亚热带海岸较发育的长绿阔叶林,分布在日本九州以南的地区。 湿地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在日本的水稻生产区,从开始水稻生产的2000多年来,已有很多湿地变成了水田。北海道的湿原也因农田的开发面积不断减少。海岸的湿地也因围垦而大

湿地生态恢复的原则、目标、特点、修复理论基础及技术和方案确定

湿地生态恢复的原则、目标、特点、修复理论基础及技术和方案确定 1 湿地生态恢复的原则 1.1 地域性原则 我国湿地分布广,涵盖了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原山区各种类型的湿地。因此应根据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湿地类型、功能要求、经济基础等因素,制定适当的湿地生态恢复策略、指标体系和技术途径。 1.2 生态学原则 生态学原则主要包括生态演替规律、生物多样性原则、生态位原则等。生态学原则要求根据生态系统自身的演替规律分步骤分阶段进行恢复,并根据生态位和生物多样性原理构建生态系统结构和生物群落,使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处于最大利用和最优循环状态,达到水文、土壤、植被、生物同步和谐演进。 1.3 最小风险和最大效益原则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退化湿地系统的生态恢复是一项技术复杂、时间漫长、耗资巨大的工作。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某些环境要素的突变性,加之人们对生态过程及其内部运行机制认识的局限性,人们往往不可能对生态恢复的后果以及最终生态演替方向进行准确的估计和把握,因此,在某种意义上,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这就要求对被恢复对象进行系统综合的分析、论证,将风险降到最低程度,同时,还应尽力做到在最小风险、最小投资的情况下获得最大效益。在考虑生态效益的同时,还应考虑经济和社会效益,以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 2 湿地生态恢复的目标 湿地生态恢复的总体目标是采用适当的生物、生态及工程技术,逐步恢复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最终达到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持续状态。但对于不同的退化湿地生态系统,其侧重点和要求也会有所不同。总体而言,湿地生态恢复的基本目标和要求如下: (1)实现生态系统地表基底的稳定性。地表基底是生态系统发育和存在的载体,基底不稳定就不可能保证生态系统的演替与发展。这一点应引起足够重视,因为中国湿地所面临的主要威胁大都属于改变系统基底类型的,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我国湿地的不可逆演替。

包头市黄河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初步设计20100713

1 概述 1.1 设计依据 1.1.1相关批文及文件 (1)包头市黄河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勘察设计合同书,2010年2月12日 (2)包头市黄河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中交天津港航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09年3月 (3)包头市黄河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交天津港航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10年4月 (4)包头市黄河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测量图,中交天津港航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10年3月 (5)关于包头市黄河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包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9年8月18日 (6)关于包头市黄河湿地生态修复工程的批复,包头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2010年7月20日 1.1.2技术标准及设计规范 (1)《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2)《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3)《建筑设备施工安装通用图集-排水工程》(91SB4-1); (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5)《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小型潜水排污泵选用及安装(含2003年局部修改版)》(01S305) (6)《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9)

(7)《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 (8)《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02) (9)《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10)《鼓风曝气系统设计规程》(CECS97:97) (11)《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BB/T14529-93) (1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13)《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 (14)《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 (15)《泵站设计规范》(GB/T50265-97) (16)《港口工程测量规范》(JTJ203-98) (17)《砌筑砂浆配合比设计规程》(JGJ 98-2000) (18)《水闸设计规范》(SL265—2001) (19)《给水排水工程管道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20)《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设计规范》(GB50069-2002) (2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22)《室外给水排水和煤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GB50032-2003) (2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2001年修订版) (24)《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 (25)《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97-94)(2000版) (26)《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1995) (27)《防洪标准》(GB50201—94) 以及国家其他有关的现行规范、标准等。

湿地恢复建设标准-final

湿地恢复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试行) (送审稿) 2007 北京

编制说明 本标准是根据国家林业局发展计划与资金管理司的要求,依据国家有关湿地保护与恢复和基本建设的法规、规范和技术标准编制,并经多次征求有关方面的专家意见、反复修改后而形成的。 湿地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它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和效益,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美化环境等方面具有其它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但在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湿地丧失和退化严重,严重影响了湿地区域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湿地周边地区大多人口稠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人类对湿地利用强度不断增加,人为的不合理开发活动是导致湿地退化或丧失的主要原因。目前已颁布的《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和正在实施的《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05-2010)》和《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规划》都将湿地保护与恢复分别列为优先行动计划和重点工程,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的投资力度也不断加大。自2002年以来,国家林业局先后启动了湖北洪湖、河北衡水湖、黑龙江安邦河湿地、宁夏银川湿地等湿地恢复示范工程。但由于湿地类型不同、规模不一、面临的威胁不同,湿地恢复工程的建设内容复杂。为了因地制宜地确定湿地恢复工程项目的建设内容和建设规模,充分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统一湿地恢复工程项目的有关技术标准和规定,使湿地恢复工程更为科学、合理和实用,以满足全国湿地保护工程以及相关部门对湿地的恢复、评价和科学管理的需要,国家林业局发展计划与资金管理司组织编制了湿地恢复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在总结我国以往湿地恢复工程项目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参考了国外先进的湿地恢复理念,编制完成了本建设标准。 本标准共分为5章28条。第一章总则,主要说明了湿地恢复工程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第二章湿地类型与规模,主要给出了不同湿地类型与规模的划分标准;第三章工程项目构成,主要给出了湿地恢复工程建设的项目构成;第四章工程项目建设布局,分别按类型和规模提出了湿地恢复工程项目的建设布局;第五章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分别按类型和规模给出了湿地恢复工程项目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湿地恢复工程项目建设标准条文说明》是对《湿地恢复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编制的依据以及执行中要注意的事项的说明。 本标准由国家林业局计划与资金管理司提出。中国林业工程建设协会组织制订工作。 编写组 2007年8月

生态修复技术

受污染水体的生物 董哲仁,刘蒨,曾向辉 1 概述 对受污染的江河湖库水体进行修复,已是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的迫切需要。特别是南水北调东线沿线的治污工程,量大面广,寻找先进实用、造价低廉的技术迫在眉睫。 我国的江河湖库水体污染主要包括氮磷等营养物和有机物污染两方面。另外,湖泊水库蓝藻及赤潮给水域生态、人体健康也造成了严重危害。对于富营养化的控制,发达国家以控制营养盐为主,大多采取“高强度治污-自然生态恢复”的技术路线,即控制外源磷污染负荷并配合生态恢复措施,在这方面已经取得较大成效。 去除藻类与控制其生长是湖泊水库水体恢复与保护的难题。目前国际上采用的技术主要有三类:1〕化学方法:如加入化学药剂杀藻、加入铁盐促进磷的沉淀、加入石灰脱氮等,但是易造成二次污染;2〕物理方法:疏挖底泥、机械除藻、引水冲淤等,但往往治标不治本;3〕生物-生态方法:如放养控藻型生物、构建人工湿地和水生植被。开发生物-生态水体修复技术,是当前水环境技术的研究开发热点。实际上,大自然在发展变化的长期过程中,本身已经具备了自我净化、自我完善的强大能力,使得自然界得以持续而有序地运行。其中水体的自然生物净化能力,在人类出现之前的远古时期,就保证了自然界江河湖泊的水体洁净。目前开发的水体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实质上是按照仿生学的理论对于自然界恢复能力与自净能力的强化。可以说,按照自然界自身规律去恢复自然界的本来面貌;强化自然界自身的自净能力去治理被污染水体,这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合乎逻辑的治污思路,也是一条创新的技术路线。 生物-生态污水处理技术,是利用培育的植物或培养、接种的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水中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及降解作用,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的技术。近年来这种技术发展很快,在国外已经达到工程实用化的程度,并且积累了系列观测数据。水体的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具有以下优点:首先是处理效果好。其次,生物-生态水体修复的工程造价相对较低,不需耗能或低耗能,运行成本低廉。所需的微生物具有来源广、繁殖快的特点,如能在一定条件下,对其进行筛选、定向驯化、富集培养,可以对大多数有机物质实现生物降解处理。另外,这种处理技术不向水体投放药剂,不会形成二次污染。所以,这种廉价实用技术十分适用我国江河湖库大范围的污水治理工作。用生物-生态方法治污,还可以与绿化环境及景观改善相结合,在治理区建设休闲和体育设施,创造人与自然相融合的优美环境。 帖子28 精华0 威望25 土木币33 在线时间1 小时注册时间2006-11-10 查看详细资料TOP 2 主要处理工艺方法 生物处理技术包括好氧处理、厌氧处理、厌氧-好氧组合处理;利用细菌、藻类、微型动物的生物处理;利用湿地、土壤、河湖等自然净化能力处理等。以下重点介绍几种针对江河湖库污染大水体的修复技术。 2.1 生物膜法处理技术 生物膜法是指用天然材料(如卵石)、合成材料(如纤维)为载体,在其表面形成一种特殊的生物膜,生物膜表面积大,可为微生物提供较大的附着表面,有利于加强对污染物的降解作用。其反应过程是:1〕基质向生物膜表面扩散;2〕在生物膜内部扩散;3〕微生物分泌的酵素与催化剂发生化学反应;4〕代谢生成物排出生物膜。生物膜法具有较高的处理效率。它的有机负荷较高,接触停留时间短,减少占地面积,节省投资。此外,运行管理时

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测绘项目招投标书范本

千里马招标网https://www.360docs.net/doc/e916298520.html, 东八路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测绘项目 竞争性磋商文件 山东鲁煤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 二〇一八年八月七日

东八路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测绘项目 竞争性磋商公告 山东鲁煤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受东营市城市管理局委托,就东八路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测绘项目以竞争性磋商方式实施,具体事宜按照竞争性磋商采购文件执行。 一、项目名称:东八路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测绘项目 二、采购人名称:东营市城市管理局 地址:东营市东城辽河路号 三、采购代理机构 名称:山东鲁煤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 地址:东营市东城沂州路与黄河路交叉口青年公社室 联系方式:- 四、项目内容及预算: 项目概况:东八路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测绘项目面积约公顷,项目估算总投资万元,测绘费计划投资万元人民币。 项目编号:DYZCC-# 采购范围:本工程施工范围内测绘的所有内容及技术服务。 测绘成果要求:地形图比例尺≧:,符合国家、行业相关规范、标准和业主要求,并满足设计要求。 本项目共计一个标段。 五、供应商资格要求: (一)供应商必须具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的条件; (二)供应商必须具有满足采购文件各项要求的条件和全面履约的能力,具有相应的售后服务能力,包括拥有相应的设备和人员; (三)供应商必须具有测绘丙级(含)以上资质;

(四)参加本项目的项目负责人必须具有工程师职称证书; (五)供应商的财务资信状况良好; (六)本项目不接受联合体投标。 六、供应商报名时,需提供以下证件原件及加盖投标人公章的复印件: (一)营业执照副本; (二)资质证书副本; (三)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原件,如法定代表人委托代理人参加时,须提供法定代表人亲自签名(或印鉴)并加盖供应商公章的授权委托书及委托代理人本人的身份证原件; (四)拟派项目负责人工程师职称证书。 七、报名以及领取磋商文件时间、地点、联系方式: 报名成功者现场购买磋商文件,每本元(售后不退,谢绝邮购),未购买磋商文件视为放弃投标。 时间:年月日至月日(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每日:至:,:至:。 联系人:孔女士电话: - 地址:东营市东城沂州路与黄河路交叉口青年公社室 第一章总则

湿地生态系统恢复技术

湿地生态系统恢复技术 湿地是分布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之间具有独特水文、土壤、植被与生物特征的生态系统。按拉姆萨尔(Ramsar)公约,湿地的定义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湿地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了水资源、生物资源、能源(泥炭、海盐等)、交通和旅游等资源,是地球上最具生产力的生态系统之一。湿地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组成部分交互作用,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蓄洪防旱、净化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其他系统不可替代的环境功能和生态效益,被称为“地球之肾”。 我国湿地面积约2.5×107平方米,仅次于加拿大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但是,由于人口膨胀以及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湿地生态系统遭受了来自人类社会的巨大压力。主要表现为城市污染物的排放(废水、垃圾)、农业面源污染、湿地盲目开垦、滥捕滥捞、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其结果造成河流断流、泥沙淤积、湖泊萎缩、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湿地己经成为全球最受威胁的生态系统之一,对湿地进行生态修复迫在眉睫。 湿地生态系统属于水域生态系统。其生物群落由水生和陆生种类组成,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种迁移与演变活跃,具有较高的生态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物生产力。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过程研究是揭示湿地功能机理的关键。当前,国内外湿地生态过程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①化学过程侧重研究各类湿地C、N、S、P等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和Hg等重金属循环,沉积物、枯落物的积累和降解及微生物在养分循环中的作用。②生物过程研究更加注意长期定位和模拟实验研究。同时开展了物种迁移与基因流动过程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 ③物理过程仍是侧重湿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将系统热力学、信息论及控制论等新兴理论应用于湿地能量流动研究。通过对湿地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与相应研究,揭示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过程。 湿地生态系统特点:一是脆弱性。水是建立和维持湿地及其过程特有类型的最重要决定因子,水文流动是营养物质进入湿地的主要渠道,是湿地初级生产力的决定因素,因此,湿地对水资源具有很强的依赖性。由于水文状况易受自然及人为活动干扰,所以湿地生态系统也极易受到破坏,且受破坏后难以恢复,表现出很强的脆弱性。二是过渡性。湿地同时具有陆生和水生生态系统的地带性分布特点,表现出水陆相兼的过渡性分布规律。三是结构和功能的独特性。湿地一般由湿生、沼生和水生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因子以及与其紧密相关的阳光、水分、土壤等非生物因子构成。湿地水陆交界的边缘效应使湿地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特征,为多样的动、植物群落提供了适宜的生境,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多样的生物多样性。四是较强的自净和自我恢复能力。湿地通过水生植物和微生物的作用以及化学、生物过程,吸收、固定、转化土壤和水中的营养物质的含量,降解有毒和污染的物质,净化水体。因此,湿地具有较强的自净和自我恢复能力。 湿地恢复 ,一方面指受损湿地生态系统通过保护使之自然恢复的过程 ,另一方面指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对退化或消失的湿地进行修复或重建 ,再现干扰前的结构和功能 ,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 ,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具体包括提高地下水位来养护沼泽 ,改善水由栖息地 ;增加湖泊的深度和广度以扩大湖容 ,增强调蓄功能; 迁移湖泊、河流中的富营养沉积物以及有毒物质以净化水质 ; 恢复泛溢平原的结构和功能以利于蓄纳洪水 ,提供野生生物栖息

黄河流域水生态环境的修复与保护

1黄河流域内蒙古段水资源现状黄河水资源是内蒙古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有力保障,是人民安居乐业、健康生活的源泉,是黄 河两岸人民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对社会的持续发展、地区的文明进步等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黄河流域内蒙古段位于黄河上中游,目前,这一地区属于欠发达地区,经济文化发展速度缓慢,通过 水生态环境的修复与保护,对改善本地区水生态环境、水资源平衡条件,加快地区经济建设、尽快脱贫致富,实现水资源为中西部经济建 设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充分发挥黄河上中游水利枢纽工程的灌溉、防洪、发电、生态、旅游等综合效能,使水资源长期永续地为 人类社会发展服务。黄河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后进入 内蒙古段,从宁夏石嘴山市入境至山西河曲出境,流经7个盟市,流程830,流域面积14.35万2。水量经上游龙羊峡、刘家峡、青铜峡等水利工程调蓄后,水量逐渐递减,进入2000年以来,随着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加大及水污染治理力度不够,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愈加突出,导致了该河段水生态环境恶化、水生物种群减少、水 生态系统自净能力降低等一系列水环境问题。以入境站磴口二水文站近年来径流量资料为依据,分析内蒙古段水资源现状磴口二站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63.2亿3,1962~1981年平均径流量为304.5亿3,1990~1999年,平均径流量为221.1亿3,2000~2014年,平均径流量为216.5亿3;磴口二站多年平均含沙量为3.343,1990~1999年,平均含沙量为4.343,2000~2014年,平均含沙量为2.363,入库水量、沙量呈减少趋势,尤其是2014年上游海渤湾枢纽工程的

投入运行,含沙量锐减,2014年磴口二站年平均含沙量为0.3373。2黄河流域内蒙古段生态环境现状黄河流域内蒙古段位于黄河上游冲 积平原段,地处西北干旱寒冷地区,该河段所经区域大部分为荒漠和 半荒漠,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其间基本无支流汇入,对黄 河水资源依赖性较强,入境水资源量的变化直接影响该区域的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社会进步。黄河主流摆动不定,形成大面积河 滩区,属于平原弯曲型河道,在汛期和凌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洪水和 冰凌灾害。该河段内有以万里黄河第一闸著称的三盛公水利枢 纽工程,历年来为河套灌区、鄂尔多斯灌区及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 利的水资源条件,在灌溉、防洪、发电及工业供水等方面发挥了巨大 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上游河段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高,有刘家峡、青铜峡及海渤湾水利枢纽,而该区域几乎没有地表径流,也无支流汇入,因此,入境黄河水成为该地区经济、生态、文化 的重要保障。随着黄河流域工农业用水的逐年增加,近年来, 各水文监测断面的年径流量普遍呈现出衰减的趋势,因此,水生态环境的修复与保护关系到沿黄两岸人民的人健康生活和安居乐业,是该地区生存与发展的命脉。3水生态环境的修复3.1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改善沿河生态环境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就是 通过发挥工程功能、协调人与水之间关系,洪水时消减水量、缺水时 补充水量,大沙时排沙、小沙时蓄水;通过生物措施提高水体自净能 力及水生物涵养能力,达到水生态系统的平衡,实现水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即在水量控制的基础上进行水质优化,工程措施与生

关于湿地公园生态修复工程之基底修复技术简介及探讨相应的技术措施

关于湿地公园生态修复工程之基底修复技术简介及探讨相应的技术 措施 引言 随着洱海流域社会活动的增加及经济的快速发展,洱海湖滨带生态系统受到很大程度的污染、破坏,为保障我大理州经济的稳进发展,必须急速遏制流域污染源、减少入湖污染量、提高洱海水质富营养化、改善湖滨生态景观,市政府决定实施洱海湖滨带(东区)生态修复工程。 关键词:湿地公园景观修复湖滨带(东区十标段)基底修复 一、区域背景以及工程简介 湖滨带是水陆生态交错带的一种类型,是指相邻的陆地生态系统与水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历来是人类活动最集中的场所,也是地球上最脆弱的湿地生态系统之一。洱海湖滨带的功能主要表现为湖滨水陆交错带内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相互作用,对交错带内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调节。 大理洱海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和景观规划营造是一项工期较长的系统工程,(东区十标段)主要是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总耗资达6991万元打造的128公里的洱海生态湖滨带(也叫人工湿地),“洱海目前建成了世界上最长的湖滨带,以每平方米7元多的低造价,由中国环科院引进日本先进技术实施。”在农村湿地公园,大理市环保局工程师奎一平介绍。 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项目主要是对洱海沿湖工程1974.00以内的房屋进行退房还海,确保整个项目(洱海湖滨带东区生态修复工程)的顺利实施,高效完成。 二、湿地生态修复的基本目标及途径 湿地的生态修复是针对退化的湿地生态系统而进行的,因而取决于洱海湿地生态特征的变化。 作为大理的水源保护地和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区域,保护稀缺资源、保护生态敏感性、修复受损生态系统刻不容缓。根据现状条件的分析调查,确定本次生态修复的基本目标和相应的技术措施。 通过对洱海湖滨带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对水系进行沟通、调整。提升湖泊湿地系统的净化和涵养功能,扩大湖泊湿地和水源涵养林的面积,形成高水平的淡水湖泊湿地公园。 1.相应的技术措施

湿地生态系统修复理论及技术_孙毅.pdf

第33卷第3期内蒙古林业科技Vol.33No.32007 年 9月JournalofInnerMongoliaForestryScience&Technology Sept.2007 湿地生态系统修复理论及技术 孙毅1,郭建斌1,党普兴2,刘艳辉1 (1.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北京100083;2.国家林业局西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 陕西西安710048) 摘要: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以生态恢复为主题,对湿地生态系统进行研究,分析湿地主要生态环境问题,重点 分析了主导生态因子水文特征的变化、形成原因及其生态影响。从湿地生境、湿地生物、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 功能方面,系统地分析了湿地生态恢复的具体途径,同时为保障湿地生态系统稳定发展,提出了经济、生态协调 发展的管理模式。 关键词:湿地;生态系统;修复 中图分类号:P931.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066(2007)03-33-03 ResearchonEvergladeWetlandRemediation SUNYi1, GUOJian-bin1, DANGPu-xing2, LIUYan-hui1 (1.CollegeofSoilandWaterConservation, BeijingForestryUniversity, Beijing100083, China;2.InventoryandPlanningInstitute, StateForestryAdministration, Xian710048, China) Abstract:Evergladeisoneofthemostproductivitybiogeocenose, whichhasitsownenvironmentalfunctionand wetlandbenefit.Forthereasonitisoneoftheobjectsemphasizedlyprotectedbyhuman.Thispaperresearchesthe evergladebiogeocenosemodifiedwithwetlandremediationandguidedbybionomics, analysesthemainquestionsa-boutwetlandandenvironment.Theapproachofevergladewetlandremediationisanalyzed, andthemanagemode ofthebalanceabouteconomyandwetlandisbroughtforward. Keywords:everglade;wetland;ecosystem;remediation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计划(20005BA517A05) 湿地是分布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之 间具有独特水文、土壤、植被与生物特征的生态系 统。按拉姆萨尔(Ramsar)公约,湿地的定义为:“天 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水域地 带,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 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 湿地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了水资源、生物资 源、能源(泥炭、海盐等)、交通和旅游等资源,是 地球上最具生产力的生态系统之一。湿地的物 理、化学和生物组成部分交互作用,在调节气 候、涵养水源、蓄洪防旱、净化水质、保护生物 多样性等方面具有其他系统不可替代的环境功能 和生态效益,被称为“地球之肾”。 我国湿地面积约 2.5×107hm2,仅次于加拿大 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但是,由于人口膨胀以及工 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湿地生态系统遭 受了来自人类社会的巨大压力。主要表现为城市 ①收稿日期:2007-07-13

湿地公园生态修复模式创新应用探究 贾存

湿地公园生态修复模式创新应用探究贾存 发表时间:2018-12-22T17:56:31.140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23期作者:贾存李浩 [导读] 结合我国湿地公园的保护与修复现状,对湿地公园的修复模式做出了一些阐述,并对其修复模式有几点建议 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财政局山东威海 264205 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农业经济发展局山东威海 264205 摘要:结合我国湿地公园的保护与修复现状,对湿地公园的修复模式做出了一些阐述,并对其修复模式有几点建议,促进湿地公园的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为推动整个湿地公园的保护及其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湿地公园;生态修复;创新应用 生态修复是指对生态系统停止恶性的人为干扰,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主要指致力于那些在自然突变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受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工作,恢复生态系统原本的面貌。 1湿地公园的现状 湿地公园是城市文明的象征和生态安全的保障,是城市生态的基础,湿地公园的生态系统最主要的功能是环境功能和社会功能。其中环境功能主要包括:调节环境,如涵养水源、降解污染物、中水的利用、调节气候等;供应资源,如提供城市用水、提供有机质、能源生产、水运交通等。社会功能主要包括:防控灾害,如蓄洪防旱、防止岸坡侵蚀、防止盐水入侵、防止风暴潮;保护生命,如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等;社会文化,如历史文化、景观美学、休闲娱乐、教育科研、提供就业等。 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随着城市的人口增多,人们肆意对湿地公园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不合理利用湿地公园的资源,破坏公园湿地生态系统,导致湿地公园的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及社会功能下降环境问题,不利于湿地公园的的健康发展。因此,对湿地公园生态的修复是一项长远的战略目标,以保证湿地公园能够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 2湿地公园的修复进展情况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以欧美的一些发达国家为首,逐步开展了有关湿地公园的研究,旨在保护湿地公园的生态系统,对湿地公园的生态修复和重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湿地公园的修复,指的是通过一些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对退化或者消失的城市湿地进行修复或重建,逐步恢复湿地受干扰前的结构、功能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最终达到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状态,包括湿地水环境的修复和水质改善,湿地景观的修复与美化,生物、生境恢复与重建和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恢复与重建等方面。目前国内外的针对于湿地公园的修复的一些措施主要是分为:物理方法、化学方法以及生物方法。 物理方法包括:建设堤坝和水土工程,创建良好的土壤和水的环境,为持续发展湿地植物和吸引野生物种创造有利的条件;水体的稀释,定期更换湿地公园里面的水,水不足时应及时补给。降低污染物的浓度和减少污染物对生物的危害。隔离水底的污泥向水体的释放。化学方法主要是加入一些化学药品,改善水质的作用。 生物的方法主要是:投入有益的微生物,向污染物介入外来的降解菌,同时应抑制有害的细菌,防止水域中的有机物污染及水体的富营养化;人工湿地,人为地将石沙等按比例构成基质,并有选择地植入植物污水的处理生态系统,以净化水质和美化环境。 3湿地公园生态修复模式的创新应用 3.1湿地公园的退化与评价 确立一个定量的建立定量和动态的评价体系,定量评价体系就是给湿地公园划分等级,并确定相应的阈值和生态特征的参数,来研究湿地公园的修复技术。 3.2湿地公园生态修复方法 3.2.1植物修复法 “适地适树”能够有效改善生态系统的效益,如在污染源周围种植对污染物抗性较强的植物。 “丰富植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能加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乡土植物的种植及乔灌草复层结构的打造能有助于生态系统整体效益的发挥。 “植物根系能减少水土流失”,尤其一些具有匍匐茎或抓地性特别强的植物,有助于锁土和生态结构的稳定。 “建立植物监测点”,可以利用当地植物对有毒气体不同的敏感度的观察来检测环境有害气体的浓度,如高山榕、小叶榕、见血封喉、鹊肾树、凤凰木、龙眼、木棉、山楝、青果榕、乌榄、苏铁、秋枫、榄仁树等种类。 3.2.2水生态处理技术 微生物强化修复技术:通过特定微生物对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转移或降解的作用,环保且经济。 人工湿地:种植水生植物,净化水质,提供氧气。 生物浮岛:利用泡沫等作为载体,将水生植物连根移植到载体内,根系能释放出抑制藻类生长的化合物,净化水质。 曝气充氧:指对水体进行人工曝气充氧以提高水中的溶解氧含量,防止水体黑臭现象。 雨水花园:自然形成的或人工挖掘的浅凹地,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通过植物、沙土的综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净化,并使之逐渐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或使之补给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城市用水,是一种生态可持续的雨洪控制与雨水利用设施。 3.3湿地公园的保护 以保护湿地公园的自然性,应相应减少人为干扰,保护湿地公园现有的生物种群和景观,最大限度地排除有人为因素造成的污染,保持湿地公园的原样性。鼓励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湿地公园的建设中,倡导湿地公园的无污染化,为保护现有的湿地公园尽一份责任。 3.4湿地公园的生态系统管理 基于湿地公园的生态系统的物理、化学、生物的工程,来保障湿地公园的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种群的多样性和功能的可持续性。一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