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试验区的成功经验和发展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节试验区的成功经验和发展模式
作者:聂华发布时间:2010-12-17 15:44:26 浏览量:160 【摘要】毕节试验区成立22年来,在实践中探索出诸多有效途径,形成了可在贫困山区推而广之的“毕节经验”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即科学发展的“毕节模式”。提炼和研究毕节试验区的成功经验和发展模式,提供给类似毕节这样的岩溶贫困山区借鉴,无疑是有益的。
【关键字】毕节试验区成功经验发展模式
198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已经走过了22年的光辉历程。22年来,毕节地区各族人民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大力弘扬“坚定信念,艰苦创业,求实进取,无私奉献”的毕节试验区精神,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按照“近期作示范,长远探路子”的“小试验、大方向”要求积极开展改革试验,在偏远贫困的乌蒙山区掀起了攻克生态恶化、人口膨胀、经济贫困三大难题的热潮,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条有效途径,形成了可在贫困山区推而广之的“毕节经验”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即科学发展的“毕节模式”。
一、“毕节经验”的主要亮点
毕节试验区的经验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变救济扶贫为开发扶贫,不断增强“造血”功能。毕节试验区的建立,使毕节地区的干部群众从根本上改变了沿袭多年的“不请不到,不给不要”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不请不到,不给不要”是一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工作方式,这种方式束缚了贫困山区干部的手脚,使广大的基层干部按部就班,不敢越雷池一步。这些年来,毕节试验区的各级干部化被动为主动,走出去考察学习、招商引资,走上去汇报工作,争取项目,不仅经常到省委、省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寻求支持,还不断到中央机关汇报工作,争取项目,既引来了资金和人才,又争取了大量的项目。通过努力,除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国家民委、全国工商联一直帮助和支持毕节试验区外,国家农业部、林业部、教育部、科技部、烟草局等十多个部委先后把毕节试验区列为工作的联系点或示范点,比如教育部批准毕节为“贫困山区教育改革和发展试验区”,并把毕节学院列为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创先争优”的工作联系点,科技部批准毕节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土资源部批准毕节为“国土资源综合创新改革试点地区”,国家林业局批准毕节为“全国林业生态建设示范区”,国家农发行把毕节列为重点支持地区,农业部把毕节确定为部长联系点,水利部和贵州省签订了共同投资60亿元重点扶持对口支援毕节试验区水利建设协议,卫生部拟与贵州省签订帮扶毕节试验区卫生工作跨越式发展协议,国务院扶贫办把威宁确定为“喀斯特地区扶贫开发综合治理试点”,2009年中央统战部牵头召开的北京“4•14”会议之后一年的时间,国家部委对
毕节的项目政策支持达到122项,近期投入涉及资金近320亿元,中长期投入近1200亿元。最近,中央统战部又召开了北京、上海、天津等6省3市统战部负责人协调会,动员统一战线来支持毕节试验区工作。通过对外联系和优惠政策,区外企业到毕节投资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中石油、中石化、国电、华电、新希望、兖矿、新汶矿、力帆骏马等企业积极进入毕节地区投资开发,快速参与毕节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毕节循环经济工业基地、黔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基地、织金煤磷电化一体化工业基地等的开发建设。招商项目签约突破100个,实际到位资金达150亿元。
2、寓开发扶贫于生态建设之中,不断增强发展后劲。毕节地区本来是一个林茂粮丰的地区,毕节城郊的“丰乐秋成”、“灵峰仙境”等景点便是写照。由于大跃进时期大炼钢铁和人口膨胀等原因,造成严重的滥砍滥伐林木的现象,形成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人口怪圈和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很多“仙境”成了光山秃岭,水土流失现象十分突出。有资料记载,以山青水秀著称的黔西县的森林覆盖率曾经从40%的巅峰逐渐跌落到2%的低谷。到1988年,毕节地区的森林覆盖率仅为14.94%。试验区建立后,毕节地委、行署把生态建设作为治穷脱贫的突破口,寓开发扶贫于生态建设中,以生态建设促进开发扶贫。20多年来,通过实施“3356”国际粮援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石漠化治理工程和长江中上游水土流失防治工程等措施,并采取绿肥聚垄免耕等办法,有效地遏制了水土流失,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和林木蓄积量同步增长,到2009年,森林覆盖率达到38.92%。如今的乌蒙山区,又呈现了林茂粮丰的景象。丰衣足食的农民群众不再进行掠夺式的滥砍滥伐,而是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新农村建设。100多万富余劳动力在外创业,既减轻了土地压力,保护了森林资源,又促进了脱贫致富。
3、控制人口数量与提升人口素质并重,不断优化人口结构。毕节地区贫困的根源之一是人口多、素质低。这些年来,毕节地区各级党委、政府一手抓控制人口数量,一手抓提升人口素质,逐步优化人口结构。通过不断创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管理机制,采取行之有效的节育措施,使全区的人口自增率从1988年的19.7%下降到2009年的6.55,21年累计少生140多万人。通过发展教育、文化事业和优生优育等措施,使人口质量大大提高,人口压力正在转化为人口动力,人口大区正在变为人力资源大区。
4、自力更生与争取外援结合,不断增强发展后劲。毕节试验区建立后,为了凝聚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毕节地委经研究,将“坚定信念,艰苦创业,求实进取,无私奉献”16个字作为毕节试验区精神在全区大力弘扬。试验区精神增强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激发了各族人民的建设热情,从而形成了一股巨大的活力。在此基础上,各级各部门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争取中央、省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援助。通过卓
有成效的努力,得到了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国家民委、全国工商联的长期联系和大力支持,得到了深圳市委、市政府及该市三区两委的对口帮扶。通过外引内联,又得到山东兖矿集体等大型企业的有力支持。特别是得到国家和省立项的建设项目逐年增多,仅2010年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就达到500亿元,过去的“天方夜谭”变成了如今的现实。实践证明,没有“愚公移山”的毕节试验区精神,就不会得到“上帝”的惠顾,使毕节这块沉睡多年的宝地迅速成为各方有识之士争相开发的一方热土,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二、“毕节试验”的主要模式
模式其实就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把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总结归纳到理论高度,那就是模式。模式是一种指导,在一个良好的指导下,有助于你完成任务,有助于你作出一个优良的设计方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会得到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比如过去曾经推行的“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和通过改革开放形成的“中国模式”。毕节试验区在发展中也形成了独有的发展模式,这个模式可以概括为“岩溶贫困山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或“贫困山区科学发展的毕节模式”。这个总体模式又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种具体模式:
(一)在扶贫方式上“三位一体”的立体扶贫模式
1、开发式扶贫模式。这是相对救济式扶贫而言的一种模式,是变“输血”功能为“造血”功能的一种模式。这些年来,毕节试验区人民不等不靠不要,弘扬过去形成的争、拼、挤精神,变被动为主动,以项目争取资金,以资源吸引外界,通过大量的项目开发,增强了“造血”功能,获取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极大地改变了“不请不到,不给不要”和“等、靠、要”这两种不思进取的毕节形象。此外,智力开发也是毕节试验区的一大特色。从毕节试验区建立到现在,毕节试验区北京专家顾问组在智力支边上做了大量工作。专家顾问组换了一届又一届,但智力支边的职能一直没有变,且力量不断增强。本届专家顾问组组长厉以宁教授就采取送百场讲座的形式,派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教师到毕节作学术报告,为提升毕节试验区广大干部的理论素质作了十分有益的工作。
2、开放式扶贫模式。这是相对于封闭式扶贫的一种模式。这些年来,毕节地委、行署认真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的若干意见》、《毕节地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等文件,不断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一方面积极开展劳务输出,使农村富余人员空手出门,抱财归家;一方面洞开山门,积极开展招商引资,使外界客商来毕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