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医生预防接种培训讲义ppt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条例》
三、免疫规划的几个基本概念
免疫程序:免疫程序指对某一特定人群(如儿童)预防相应传染病需要接种疫苗的种类、时间、剂次、次序、
剂量、部位及有关要求所作的具体规定。 免疫程序的内容:
1、免疫起始月龄 :产生理想免疫应答的最小月龄;受疾病侵袭的最小月龄理想的起始月龄应 当在受疾病威胁的初始月龄之前。 2、适宜的剂量:剂量过大,超过机体免疫反应承受能力,免疫麻痹或抑制,加重反应。过低, 抗原量不足以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良好的免疫应答。 3、接种次数:灭活疫苗接种一次仅起到动员抗体产生的作用,而接种二或三次可以获得高水平 抗体和牢固的免疫。活疫苗一般接种一次即可产生比较理想的免疫效果。 4、接种间隔:2次以上接种要有一定间隔,间隔长短影响免疫效果。长间隔比短间隔所产生的 免疫应答好。过长会推迟产生保护性抗体的时间,增加暴露的机会。应间隔适当。间隔过长中 断者,不需重新开始或增加次数。间隔过短,超前的一次(包括起始提前)不应作为程序中的 一次,应认为无效接种。 5、接种途径:接种途径与免疫效果有密切的关系。 6、加强免疫:疫苗产生的免疫力很少能维持终生。随时间推移抗体逐渐衰退,少数人可能转阴。 适当时间再接种一次,可刺激产生回忆性免疫应答,并维持较高的免疫水平。 7、联合免疫:不同疫苗的同时接种时主要考虑两方面因素:不同疫苗相互之间是否会干扰免疫 应答;是否会增加接种不良反应发生率。 2种不同注射的减毒活疫苗可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如未同时接种,则应间隔4周以上。
三、免疫规划的几个基本概念
疫苗 是指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用 于人体预防接种的疫苗类预防性生物制品。 预防接种 是指根据疾病预防控制规划,利用疫苗, 按照国家规定的免疫程序,由合格的接种技术人员, 给适宜的接种对象进行接种。提高人群免疫水平,以 达到预防和控制针对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目的。 冷链 是指为保证疫苗从疫苗生产企业到接种单位运 转过程中的质量而装备的储存、运输冷藏设施、设备。
乡村医生预防接种培训讲义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国家免疫规划概述 预防接种工作规范 免疫规划工作制度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预防接种服务规范 第五部分 户县免疫规划项目
第一部分
国家免疫规划概述
一、免疫规划工作的重要性
1.控制和消灭疫苗可预防疾病; 2.建立免疫屏障; 3.促进预防保健网络建设; 4.合理、有效使用卫生资源。
国家免疫规划:是指按照国家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
三、免疫规划的几个基本概念
第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
的疫苗,包括国家免疫规划确定的疫苗,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 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增加的疫苗,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主管 部门组织的应急接种或者群体性预防接种所使用的疫苗。

五、免疫规划工作的法律基础
2004年,新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颁布实施 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省、自 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传染病预防、控制的 需要,制定传染病预防接种规划并组织实施。用于预防接种的疫 苗必须符合国家质量标准。 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国家免疫规划项目的预防接种 实行免费。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儿童的监护人应当相 互配合,保证儿童及时接受预防接种 。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制定。 2005年3月24日国务院颁布《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同 年6月1日实施
四、免疫规划工作的历史进程

50年代,全国开展普种牛痘 1959年,卫生部下发《关于加强预防接种工作的通知》 1963年首次发布《预防接种工作实施办法》,逐步在全国开展BCG、脊髓灰质炎减毒 活疫苗、DPT和MV的预防接种工作。 70年代,每年利用冬春季节在全国范围推行突击接种 1974年WHO提出EPI概念:全球扩大免疫规划(EPI) 1978年正式提出并实施计划免疫 1982年,颁布《全国计划免疫工作条例》,统一儿童计划免疫程序;开展冷链建设, 社会动员和人员培训 1988、1990、1995年分别实现了以省、县、乡为单位儿童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 百白破疫苗和麻疹疫苗接种率达到85%的普及儿童免疫目标 2000年以后,计划免疫过渡为免疫规划,2000年通过无脊髓灰质炎证实 2001年,国务院颁发《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进一步明确计划免疫 工作目标 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要求以 乡为单位儿童接种率达到90%; 2002年,乙肝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 2007年,扩大国家免疫规划
三、免疫规划的几个基本概念
计划免疫:是指根据传染病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水平分析,按
照国家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利用疫苗进行预防接种,以提 高人群免疫水平,达到控制乃至最终消灭针对传染病的目的。 免疫规划:是计划免疫工作的发展,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化、 科学化、法制化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计划免疫业已取得的 成果,提高和维持接种率,扩大预防接种服务人群,积极推广新 疫苗应用,也有利于在我国预防接种工作领域与国际接轨。它是 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疫苗的不断开发和应用,为更加合理 地使用疫苗和开展预防接种工作,以达到控制乃至最终消灭针对 传染病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 的疫苗品种、免疫程序或者接种方案,在人群中有计划地进行预 防接种,以预防和控制特定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二、免疫规划工作策略及基层预防接种 人员的作用地位
三个基本策略:
(1)使人群达到和维持高度的免疫水平; (2)有效监测系统; (3)尽早切断传播途径,控制和防止爆发流行。
基层预防接种工作人员已成为免疫规划工作的 中坚力量,主要表现在:
(1)免疫接种的具体实施者; (2)疾病监测系统的“哨兵”; (3)预防和控制爆发流行的“消防员”; (4)普及免疫规划知识的宣传者。
第二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
--《条例》
一般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
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 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 --《规范》
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