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科学的方法论问题

军事科学的方法论问题
军事科学的方法论问题

军事科学的方法论问题

尹希成

目前,在军事理论界对“方法论”这一术语有些误解,觉得有些生僻、抽象,因而使用尚不普遍。其实方法论并不难理解。我们经常讲方法,什么工作方法、思想方法,而方法论就是关于方法的学说和理论。

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人是认识的主体,世界是客体。人在从事某一实践活动之前总是以观念的形式设想即将达到的实践

活动的结果,也就是提出实践活动的目的(物质变精神的过程)。这是人类的实践活动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的重要特点。观念形态的目的变成现实的实践结果(精神变物质的过程)是一个认识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辩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体和客体之间有一个中介,即手段。手段包括实现目的的工具和运用工具的活动方式、方法,等等。换句话说,手段包括物质手段(生产工具、武器装备)和精神手段(方法论、方法和操作方式)。人所以能按照自己的目的改造世界,是因为人能够根据客观世界的规律找到改造世界的手段(工具和方法)。

在现代科学知识发展进一步整体化的过程中,关于方法和方法论的研究尤为重要。由于现代科学各学科的相互渗透、结合和移植产生了大量的综合性的研究领域和课题。这些领域和课题往往超出某一学科的研究范围,而具有方法论的性质。

在科学发展史上,方法论只是科学的一种功能,任何一门科学既是理论,又是方法。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但在科学知识整体化的今天,方法论有从科学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趋势。

科学方法论是一个由各种方法构成的体系。方法论按方法的应用范围(共性的大小)可分为普遍方法、一般方法和特殊方法。按方法

的共性大小对方法论进行分类能反映由个别向一般的认识运动,因而广为各门科学,其中包括军事科学所采用。

一、哲学方法是军事科学的普遍方法

为弄清析学方法在军事科学方法论中的意义和地位,首先要说明哲学和具体科学,其中包括军事科学的关系。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在哲学史上有两种极端的倾向,一个是把哲学作为科学之科学凌架于具体科学之上,这是由当时的具体科学还不发达,尚未从哲学分化出来的具体历史条件造成的。但是这一情况给后来处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留下后遗症,用哲学议论代替对具体科学的研究,简单地贴哲学标签就属此例。另一极端是排斥哲学对具体科学起指导作用的实证主义。实证主义认为,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哲学没有存在的必要,因为每一门科学都有自己的哲学。我们在处理哲学和军事科学的关系上也要注意避免这两种错误倾向。当前这两种倾向也反映在对军事辩证法研究的看法上。例如,有的人过份强调了军事辩证法的应用性,认为学了军事辩证法就能指挥作战,实际上是用军事辩证法代替军事科学,特别是军事学术。另一些人认为,军事辩证法没有存在的必要,因为(有关军事的所有问题都由军事科学的各分支学科研究了。军事辩证法和军事科学的具体学科不同,它研究的不是某一具体问题,而是高层次的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的问题。例如,军事辩证法和军事学术不同,它不研究如何组织进攻和防御,而研究攻防之间的辩证关系。军事辩证法不像战斗条令那样规定定下决心的程式,而是研究作战指挥中如何使主观符合客观的思维的辩证法。

哲学方法在军事科学中的地位和意义究竟如何呢?

军事科学的历史表明,每一时代的军事思想和军事科学水平都同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相适应,一些著名的军事家和统帅都深受传统的和同时代的哲学思想的影响。

古代军事思想受古代哲学思想,特别是朴素的自发辩证法思想的

影响。如古代中国孙子的军事思想受易经和老子哲学思想的影响。古希腊的色诺芬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既是军事家又是哲学家。马其顿王亚历山大是亚里士多德的学生。他曾说,我所以能征服世界是因为我读过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之一)。

资产阶级军事科学是在18世纪法国启蒙哲学的影响下形成的。例如,拿破仑的军事思想也受当时哲学思想的影响。他在青年时代就读过伏尔泰、卢梭、达兰贝尔、马布里等人的哲学著作,拿破仑在军事问题上是一个有唯物主义精神的现实主义者。他根据具体情况、敌我力量对比确定作战方法,注意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产生的人数众多的军队引起的作战方法的变化。他虽认为理论是战略战术的基础,但要经过作战实践的检验。

拿破仑军事思想的解释者约米尼受当时形而上学的哲学思想的影响,认为军事学术原则从恺撒到拿破仑都是永恒不变的。

拿破仑军事思想的另一解释者德国军事家克劳塞维茨熟悉孟德斯鸠、康德,特别是黑格尔的哲学,并同黑格尔有个人交往。他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用于分析战争,指出战争和政治,战争中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进攻和防御的辩证法。

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作战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军事科学面临新的任务,解决这些任务需要新的方法论。但资产阶级哲学不能提供科学的方法论,对这一时期军事科学发生影响的是孔德(法国)和斯宾塞(英国)的实证主义哲学和柏格森的直觉主义。

实证主义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变种,它认为,抽象和推理是靠不住的,只能依靠从经验中得到的实证的实事。实证主义所说的经验不是社会实践,而是人的感觉。哲学超越了感觉经验,因而不需要它。实证主义否认哲学的世界观意义,便把哲学推向经验主义和不加分析、概括,单纯罗列实事的道路。在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下在西方产生了

所谓实证的、应用的军事科学流派。

柏格森直觉主义对20世纪初法国的军事思想影响较大,直觉主义认为,只有借助直觉,没有理性、逻辑活动的干预才能认识真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法国的军事学说在直觉主义哲学的影响下认为,神秘主义的“生命冲动”,下意识的、本能活动比作战的物质手段更重要。

马克思、恩格斯奠基的,列宁创立的无产阶级军事科学完全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上。

军事理论和实践证明,军事科学认识只有在哲学的指导下才能逐步摆脱直观的经验性质,成为真正的科学的抽象。军事科学在其发展的早期阶段由于缺乏哲学思维和工具往往带有直观描述的性质。随着哲学思维的发展,形成了一系列军事学术原则(如,集中兵力原则,机动原则)和从整体上反映战争和武装斗争本质的范畴(如,战争本质、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主动和被动、优势和劣势,确实性和不确实性、计划性和灵活性,等等)。

军事科学历史告诉我们,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军事指挥员和军事科学研究人员,必须掌握科学的哲学方法。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军事思想和军事科学只有在哲学这个熔炉里提炼和加工才能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和指挥艺术在军事史上独占鳌头,是因为他是历史上少有的集军事家和哲学家于一身的人。

当然,对哲学和军事科学的关系不能做简单的理解。在哲学和军事科学的历史上,不仅哲学影响军事科学,反过来军事科学又以其先进的思想和成就丰富和发展了哲学。这一点在中国思想史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例如,孙子的军事辩证法思想丰富了中国古代哲学,毛泽东的军事理论和实践成为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主要来源。

二、军事科学的一般方法

军事科学方法论的下一个层次是一般科学方法。所谓一般科学方法,就是说这些科学方法不仅适用于这一学科,也适应于其他学科,但不如哲学方法那样普遍。一般科学方法是专门方法向哲学方法的过渡,开始具有一定的哲学性质。研究和掌握这一层次的方法对科学认识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可以把这些方法分为几组,即由观察和实验构成的经验方法,由逻辑思维和推理构成的理论方法,数学方法,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以及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突变论的方法。

1.经验方法

观察和实验方法所以称为经验方法,是因为通过这种认识形式和方法,能为理论认识积累事实和材料,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描述。

观察是认识主体(人)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对认识客体的考察。观察虽然和对现实界的感性知觉有关,但科学观察与通常的知觉、消极的直观不同,它表现出一定的计划性、目的性,具有一定的意图,即表现出一定的能动性。军事观察尤其如此。军事观察是紧紧围绕所受领的任务、识破敌人的企图展开的。军事观察具有连续性、敏感性、隐蔽性的特点。军事观察的主要形式有现地勘察、战场观察、侦察。这是指挥员获取借以定下决心的作战情报的主要手段。当然,军事观察不仅仅局限于通过感官获取外部世界的视觉形象,还辅助以文字和语言。通过搜集、研究文件、物证,询问当地居民,审讯俘虏来补充和验证感性材料。

观察是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进行的,因而受自然条件的局限。实验是在人工控制条件下观察和研究事物的某一特性,因而是认识和变革现实的更积极的手段。军事实验可以分为军事技术实验、社会实验和战役战术实验。

军事技术实验有技术实验、工程心理实验、医学生物实验、靶场实验等。军事社会实验是旨在改进军事组织、军人的日常生活条件、

训练和教育方法的活动。战役战术实验主要是通过演习或实战探讨新的作战方法。

2.逻辑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搜集、积累事实和材料,这是经验认识。为了揭示事物的本质,借助逻辑思维对这些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得出结论,便是逻辑认识。我们以指挥员决心形成的过程来说明逻辑思维方法在军事科学认识中的作用。指挥员通过各种侦察手段获得大量的情报,但情报本身还不能启动地产生出决心。要把情报变成决心,还要通过大脑这个加工厂的精心制作。在这个制作过程中,分析、综合的思维方法起重要作用。

指挥员研究作战情况时,总是从思想上把情况分成几部分,然后再考察每一部分对战斗行动的影响。这就是分析。例如,指挥员为了从细节上把握战斗情况,常常把总的情况分为敌情、我情、地形、气象情况。对作战情况的分析有助于在复杂情况下找出有决定意义的细节,但只靠分析还不足以定下决心,因为分析时只把注意力集中在情况的某一方面,没有把握情况的总体和总的联系。因而分析应以综合来补充。综合就是把分析过的各部分在思想上再结合在一起。指挥员在分析情况时由于条件的限制对某一方面的了解总是有限的,为了弥补这个不足就需要其他方面的情况来补充和验证,这就要求把所有情况综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因此,制定决心的艺术,要求指挥员具有发达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指挥员得到各种各样的情报,其中多数与定下决心没有直接联系,可不予考虑。但就是那些有用、必需的情报,其价值也不同,有些重要,有些比较重要,有些不太重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无法考虑所有情况,只能考虑对当前定下决心有重要意义的情况。这就要求运用抽象的逻辑手段舍弃一些次要的偶然的东西,抓住本质的东西。

指挥员依据事实,并加以分析、概括,找出本质的东西和事物的

内部联系,这样就能形成对战斗情况的看法和得出相应的结论。指挥员制定决心的过程,就是根据过去已有的知识通过逻辑推理得出新知识的过程。

逻辑推理的形式有归纳法和演绎法。归纳推理是人的思想由个别事实向其一般结论,由关于个别事物的知识向这一类事物的知识的运动。例如,根据个别事实得出关于敌情、地形和其他情况的一般结论就使用归纳法。当思想由一般理论原则向局部结论,由规律向其个别表现,由某一类事物的知识向其个别事物的知识运动时便使用演绎法。例如,根据敌人的军事思想、战略战术原则,判断他在某一具体情况下的企图和行动。

指挥员用各种逻辑手段分析判断情况,最后得出关于当前作战的决心,其真理性尚未被作战实践所检验,因而只是一种科学的假设和预见,有待于在作战过程中进一步修正。这就是用经验方法和逻辑方法制定决心的大概过程。

3.数学方法

数学是关于量及其关系的科学,在其产生的早期阶段是同解决一定的计算任务联系在一起的,如丈量土地,不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在科学史上伽利略首先把数学方法引入物理学,从量的角度研究物体运动,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继伽利略之后牛顿用数学表达式揭示了天体运动规律。:一百多年前恩格斯描述当时的数学在各门具体科学的运用时说,“在固体力学中是绝对的,在气体力学中是近似的,在液体力学中已经比较困难了,在物理学中多半是尝试性的和相对的,在化学中是最简单的一次方程式,在生物学中=0”。恩格斯的这段话表明,当时数学已开始向各学科渗透,但还不普遍。一百年后的今天情况大不一样,数学已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的各个学科。如今数学已作为一般的科学方法而存在了。

数学方法所以具有普遍性,是由它的研究对象—量和形决定的。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对质的认识可用定性的方法,但为了达到对质的更确切的认识,需要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说,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运用数学之后,才算达到完善的地步。数学在军事上的用途早为资产阶级军事家比洛所发现,他根据数学原理制定一套几何战略,夸大了数学的作用,充分表现了其世界观的机械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军事运筹学的产生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大大推进了军事科学数学化的过程。军事科学数学化的前提有两个方面:一是定性分析,二是数学工具。军事现象的定性分析是其定量分析的前提。我们认识事物首先是认识该事物的规律性,搞清楚它是什么,而不是什么,即对事物进行定性分析,而后再抽象出数量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军事科学也经历了这样的发展阶段。人们在长期的战争实践中逐渐认识到战争的本质和规律,制定了许多军事学术原则。例如,在交战双方力量对比上优胜劣败的规律,集中兵力的原则,以最小损失换取最大胜利的经济原则等等,都是对战争现象的定性分析。正是在这些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计算兵力对比和作战方案最优化的间题。任何一个事物如果其定性分析还不充分,就缺乏定量分析的条件。对武装斗争现象定量分析的另一个前提,是产生了在军事上得到广泛运用的数学工具。其中主要有概率论、数理统计、随机服务论(排队论)、数学规划论、博奕论(对策论)。关于数学方法在指挥员定下决心过程中的作用,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在指挥员创造性活动中,依据武装斗争的规律、军事学术原则和作战实践的要求是主要的,而数学工具在这一活动中只起辅助作用。这一工具只能给决心提供数量根据,但不是决心本身。数学方法使指挥员能够权衡决策的利弊,以便选出其中最合适的方案。

数学方法所以是辅助的,,还因为在战斗活动中有些因素,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如人的能动性是无法定量分析的。另外,数学方法对战斗活动中偶然性和机遇也无法定量描述。一些数学方法往往把

现实条件理想化了,在实际作战中常常是做不到的。夸大数学方法在决策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公正的批评。西方认为,这是大批文人战略家拥入军事研究领域带来职业上的狭隘性所致。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从事军事运筹学研究的专家也指责别人夸大了他们的研究成果,而主张把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结合起来制定决心。

4.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和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的方法

现代科学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在现代科学的大家庭里出现了一个横断科学群: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和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突变论。这些新兴学科的出现不仅迎来了生产和社会生活自动化、微电子化、科学知识综合化的时代,而且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从方法论来说,这个横断科学群是最接近哲学方法的一般科学方法,它们以其特有的范畴、原则和结论,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矛盾运动,丰富了唯物辩证法,同样,这些新兴学科在军事中的运用,也必然改变作为军事理论和实践方法论基础的军事辩证法的形态。

当我们用控制论方法研究军队指挥时,不难发现,军队指挥系统就是一个控制系统,指挥机构(首长和司令部)是司控系统,指挥对象(所属军队、兵器、下级指挥机构)是受控系统,把这两个系统联系起来的是直馈和反馈信道。所谓军队和作战指挥实际上就是通过信道传输的信息对军队和作战行动实施有目的的控制,使战斗行动朝着有利于我而不利于敌的方向发展,最后取得彻底的胜利。

战争史上对任何战斗的指挥,从原始的简单的短促一击到复杂的诸军兵种合同战斗,都是对战斗行动实施控制的过程,只不过是控制的复杂程度不向而已。在最原始的战斗中统帅在战场上进行的是直接的简单控制。到了拿破仑时代,随着军队人数的增多,战争规模的扩大,统帅已不能实施直接指挥,需要建立参谋机构和各级指挥机构,因而出现了较复杂的集中控制和分散控制的问题,也就是集中指挥和

分散指挥的问题。集中控制的优点是具有统一的战略目标,便于整体协调,缺点是因层次多信息传输效率低、适应性较差。分散控制的优点是信息传输效率高,适应性强,缺点是难以进行整体协调,缺乏统一的战略目标。在对战斗行动的控制中如何兼取集中控制和分散控制的长处,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军事控制论的重要任务之一。毛主席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科学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规定了战略的集中指挥和战役、战术的分散指挥相结合的原则。

任何范围内的战斗行动都是为了达到一定战略、战役、战术目的。为了使战斗行动逼近预期的目的,必须对其实施反馈控制。这一点非常明显地体现在指挥员制定计划,特别是执行计划的过程中。在执行计划时,由于主观和客观的矛盾,主观完全符合客观情况是少有的,这就要用认识论的反馈原理,通过反馈不断缩小目标差,使主观符合客观,最后逼近和实现目的。

经济原则,即以最小的损失换取最大的胜利,是作战的重要原则之一,因而最优控制也是军事控制论的一个重要原则。最优控制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资源、时间、信息总量)保证目标函数(最优标准、有效判据)取极值(敌人损失最大、我损失最小)。

作战指挥实际上是对作战行动的控制,而控制的手段就是信息。

信息的本质是同有序、无序、熵这几个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序和无序是自然、社会和思维现象普遍存在的两种状态。天体按自己的轨道运行是有序,热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是无序,按照一定的法律和章程组织起来的社会和团体是有序,无法可依,无章可循,各行其事是无序,思维井井有条,语句通顺是有序,语无伦次,词不达意是无序。对战斗行动来说,行动的计划性和目的性是有序,计划性和目的性的破坏是无序。有序的度用信息概念表示,无序的度用熵的概念表示。因此,有序和信息,无序和熵是同一系列的概念。

从信息论的观点来看,作战行动就是从有序到无序,再从无序到

有序的转化过程。在作战中交战双方各有自己的计划性和目的性,在这个意义上讲作战行动是有序的。但因作战是一个双方对抗的过程,互相破坏了对方的计划性和目的性,作战行动便从有序向无序转化。作战行动是有序和无序的统一,作战指挥的艺术在于把握有序和无序的度,换句话说就是控制熵的增加,保持指挥系统的稳定性。在作战中影响指挥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即引起熵增加的因素有:敌人的突击力量,弹药、粮秣和物资器材的保障情况,指挥的坚定性,地形的性质、季节、天候、军队的士气、等等。作战指挥就是通过控制这些参数或从环境向指挥系统输入负熵(信息)保持系统的稳定性。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战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速度快。因为速度快、战场上的情况瞬息万变,出现了作战情报(信息)迅速老化的现象。这就对作战指挥信息控制的速度提出更高的要求。战斗行动是敌对双方互争时间和主动的对抗过程,其中每一方都力求先发制敌,因而作战指挥使用的时间不仅用天文时间计算,而且还要用取决于敌方的相对时间来计算。为了保证信息的时效性,为了保证先敌行动,必须保持指挥周期的时间平衡即需要的时间(信息的接收、整理、传输和军队执行命令的时间)要小于拥有的时间(信息失效的临界时间,这个时间可能是上级规定的,也可能是由敌情决定的)。为此必须提高指挥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和军队的机动性。

有关作战的情报和信息是指挥员制定决心的基础。现代战斗中需要处理的信息量大,就是电子计算机也难以应付,因而找出定下决心的最佳信息量是军事信息论的重要任务之一。指挥实践表明,当信息不足时定下决心花费的时间就多,因为在缺少必要情报的条件下不得不考虑许多预备方案。随着信息量的增加,方案数量减少。定下决心花费的时间也就越来越少。但是,决心的质量同使用的信息量不是成正比的。当信息量大到一定程度时,定下决心消耗的时间显著增加,而决心的质量提高得甚微。所以在军队指挥中我们追求的不是包罗无

遗的最大信息量,而是能保障在最短的时间内定下有效决心的最佳信息量。最佳信息量是可以量化的。

所谓系统方法就是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完整系统进行结构功能

分析,在这一分析的基础上描述、解释和预言系统在各种条件下的行为,并从中优选出最符合目的的系统行为。.

战争作为一个社会现象和社会的特殊状态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它是由政治、经济、军事等要素组成的。系统的行为,即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就是由要素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由政治和军事之间的关系决定的。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一书中对中日战争的分析就是用系统方法分析战争的光辉范例。毛主席分析了构成中日战争的互相矛盾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因素,得出抗日战争是持久的,最后胜利是我们的结论,就是从构成中日战争诸要素的总和出发的。亡国论和速胜论是用敌强我弱或个别情况下我一时的胜利代替全体。毛泽东同志从对中日战争的结构功能分析(力量对比的向上向下的变化)描述和预测了系统的行为,即战争进程的阶段性(防御、相持、反攻)。他在对中日战争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了最佳的持久战的战略战术,战略防御中的战役和战斗的进攻战,战略持久中的战役和战斗的速决战,战略内线的战役和战斗的外线作战。

在作战中为了杀伤敌人保存自己,必须发挥人和武器的整体作用,从而形成了“人—武器”系统。任何一个“人—武器”系统都具有杀伤功能(从冷兵器的利刃到核武器的冲击波、光辐射和放射性沾染)、动力功能(肌肉、火药、燃料)、传输功能(从机械弹射到飞机、火箭)、控制功能(从人脑到电脑)。武器的发展过程,就是这儿种功能在人和武器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在冷兵器时代,除杀伤功能外,人集这几种功能于一身。发明了火药后,人把动力功能交给火药,有了飞机和火箭以后,就把传输功能交给飞机和火箭,发明了电子计算机后,人们把一部分控制功能交给电子计算机。这并不是说科学技术

的进步降低了人的作用,使人无所作为,相反,人腾出手来从事更富有创造性的决策工作。

用系统论观点研究“人—武器”系统,可以得出以下几个原则:“人—武器”系统的整体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发挥人和武器的整体作用,不能片面夸大人或武器的作用。

“人—武器”系统的相关性原则,这一原则告诉我们不仅要看到人对武器的创造和发明,还要看到技术兵器对人的影响和要求,研究和解决一些工程心理学的间题。

“人—武器”系统的最优化原则,要求建立把人和技术兵器最优地结合起来的编制体制。

作战实践表明,军队的战斗力、突击力和使用兵力的效果决定于军队在进攻和防御中的战斗队形、战役布势和战略部署。对防御纵深不大的敌人,战斗队形成一个梯队配置,并建立不大的预备队即可,这样可提高部队的首次突击力。但当突破绵亘的纵深梯次配置的防御时,进攻的战斗队形就应该成多个梯队。从战斗队形的变化中就可以看出军事系统发展的一个特点是重新分配这一系统的结构联系可以提高系统的效能。这一分配并不需要增加新的要素,只要充分利用系统的现有要素的能力就可以了。除此以外,军队战斗队形和战役布势的效能,还可以通过增加新的要素,像炮兵、坦克、航空兵这样一些不同的军兵种的部队来提高。

战役布势和战略部署各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还具有感应性,即一个战场上的作战行动可引起另一个战场上的情况变化。我们可利用系统的这一特性实现我们的战役和战略企图。例如,解放战争中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就是利用战斗行动感应性达到战略目的的光辉范例。这一战略部署不仅减轻了陕甘宁和山东战场的压力,而且改变了整个战略态势,提前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耗散结构理论是比利时科学家普里高津1969年正式提出的,并

获1977年诺贝尔化学奖。耗散结构理论指出,宇宙、生命、社会都是一个能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开放系统,它们能从外界获得负熵(信息)来抵消自身产生的熵。使系统从无序到有序。所谓耗散结构实质上就是远离平衡态的同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稳定的物质结构。耗散结构理论就是研究开放系统如何从无序到有序的理论。

西德科学家哈肯综合现代科学的最新成就和数学理论,于1976年提出了协同学理论,协同学理论在某些方面深化了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的新贡献是认为不仅开放系统产生有序状,即使封闭系统有时也可产生有序状态,在开放系统里不仅发生无序到有序的变化,还发生有序到无序的变化,此外协同学还用一些新概念(序参量),新方法(绝热消去原理)建立了有序和无序相互转化的数学模型(序参量主方程)。

70年代初法国数学家托姆创立了突变论。突变论主要研究事物的非连续性和突然发生的跃进过程。托姆在其突变论的代表作《结构稳定性和形态发生学》中论述了控制参量的个数和突变类型之间的关系,如:控制参量的个数不超过5个,有11种突变类型,参量不超过4个有7种突变类型。耗散结构理论和协同学都用突变论来解释在相变临界点所发生的有序到无序的相互转化。

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理论、突变论也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军事科学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方法论的启示。

其一,“非平衡是有序之源”是耗散结构理论的重要论点之一。它是说一个开放系统在平衡态和接近乎衡态都不能产生有序结构,唯有在远离平衡态才能产生有序结构。这样无序和有序的概念又同平衡和非平衡联系在一起。这里所讲的平衡是指物质和能量的均匀分布,非平衡则是有疏有密的非均匀分布。耗散结构认为均匀是无序,琉密相间是有序。这对作战兵力的部署,战斗队形的编成有重要的方法论

意义。在这个意义上平均分配兵力和分兵把守是无序,根据敌人的意图和地形的特点有重点地使用兵力;即集中兵力则是有序,兵力部署就是要建立一个既有分散又有集中的稳定的有序结构。

其二,“协同是有序之源”是协同学的主要论点之一。协同学告诉我们,只要子系统之间和序参量之间协调一致,系统就处于有序状态和整体最优化状态。因此,当我们分析任何一个军事系统的功能时,应着眼于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如果子系统之间协调一致,配合默契,整个系统的功能就大于各子系统功能之和,如果子系统之间互相掣肘,产生内耗,整个系统的功能就小于各子系统功能之和。因此我们应通过协调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力求整体最优化来提高指挥系统、作战系统、“人—武器”系统的综合能力。

其三,“涨落是有序之源”,.这是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和突变论的共同结论。就是说在无序和有序相互转化的临界点上会产生涨落。涨落产生新的有序结构。这个涨落不单单是由系统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机械决定的,还由一些难以预测的偶然性和随机因素决定。按照非严格决定论的观点,事件发展的方向并非唯一的,未来并不完全孕育在过去和现在之中,未来总会出现人所预料不到的新情况。这一点对军事预测来说非常重要。战争史和军事思想史表明,正像人不能两次进入同一条河流一样,人也不能经历两场完全相同的战争。人们往往是单纯根据以往的战争预测未来战争,结果预测与实际情况不符,不得不付出巨大的代价。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人们根据拿破仑时代的战争经验预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来又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预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果都产生严重的失误。按照非严格决定论的观点也不能完全用以往战争和当代几场局部战争的经验来预测

未来战争,未来战争肯定有不同于以往战争的新质和新特点。这一点必须充分估计到。

三、军事科学的专门方法

所谓专门方法就是某个研究领域特有的,有时带有经验性质的各种技术手段、规定和操作的总和,是方法论的最低层次。

军事科学研究的专门方法主要是各种目的不同的演习和实验。这是由军事实践的特殊性决定的。战争是以流血牺牲为代价的特殊实践活动,关系到国家的存亡和千百万人民的生命,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做到万无一失,就要在接近实战的条件下进行模拟和演练。另外战争实践不仅仅是战场上的战斗活动,也包括平时的训练和演习,应在平时的训练和演习中验证和发展军事理论。因而演习是军事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有关各种演习的组织和实施方法属于军事训练的内容,这里不予赘述。

古语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个“器”就是工具和方法。为提高军事科学的研究水平,必须加强军事科学方法论的研究,在军事科学研究活动中综合使用各种方法。

本文是作者给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第一、二届研究生的授课提纲,原载军事科学院《军事百科通讯》1987年第1期。

一、军事理论概述

一、军事科学概论 1、军事科学的定义: 军事科学,亦称军事学,是研究战争的本质和规律,并用于知道战争的准备和实施的科学。 军事科学是在战争实践中形成起来的,并随着战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人类社会出现战争之后,人们便以不同的方式总结战争经验,探索战争的本质和规律,并用于知道战争,经过不断的发展,逐步形成具有特定范畴、内容丰富的军事科学。不同的阶级、民族、国家或政治集团都有为其自身利益服务的军事科学。军事科学对于赢得战争和遏制战争具有重要的知道作用。 2、军事科学的研究对象——战争 军事科学源于战争,并以战争为研究对象。战争作为人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特殊社会现象,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部落或部落联盟之间的暴力冲突,是人类战争的初始形态。进入阶级社会后,战争便成为解决阶级与阶级、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政治集团与政治集团之间矛盾的最高斗争形势,对于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存亡,乃至人类自身的安危,都有直接的重大影响,因此。人们总是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从事战争的研究,这就产生了军事科学。在人类战争之初,以生产工具为武器,参战者既是平时的生产者。随着战争发展,人们开始制造专门的兵器,修筑城堡,建立军事扈从对。随着国家的出现,产生了常备军,军队成为国家政权的主要成分,军事成为国家事务的重要内容。在现代条件下,军事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外交、科学技术等领域的联系更加密切,用于维护国家安全与发展、实现特定目的的军事手段逐渐增多,军事的范围和内容随之拓展。诸如武装力量的组织、训练和作战行动,武器装备的研制、生产和使用,战略战术的研究和应用,军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组织建设,战争物资的储备和供应,国防与军事设施的规划和建造,后备力量的动员、组织和建设,以及裁军、军备控制、维护国家稳定的各种军事活动等,都属于军事范畴。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表明,战争与和平时交替出现的,但不论是战争时期还是和平时期,军事活动总是在持续不断地进行,而战争始终是军事活动的中心。战争形态的不断演变,军事活动的不断发展,是你军事科学的源泉和动力。只要人类社会还存在战争,就必然有军事科学。3、军事科学的任务: 军事科学的根本任务是:从客观实际出发,透过及其复杂的战争现象,探索战争的性质和规律,从而预测战争的发生、发展及其特点,提出准备与实施战争的原则和方法。 战争的性质主要是指他的社会政治性质,如正义的、进步的战争,或非正义的、反动的战争;为人民利益而进行的战争,或反民的战争。此外战争还有它的规模、持续时间和武器装备、作战方法等方面的性质,如世界战争和局部战争,持久战争和速决战争、核战争或常规战争,正规战争和游击战争等。战争规律是战争的各种矛盾的本质的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在敌对双方在军事、政治、经济、地理、战争性质、国际关系等客观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战争实践而形成和发展的。战争规律包括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这些规律都是客观存在的东西,都是通过人们的自觉活动而实现的,是可以认识的。只要对上述各种因素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就可以找出战争的内在规律。根据战争的内在规律,就可以对未来战争进行科学的预测。并根据不同的战争性质和规律,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战争指导规律,并用于指导战争的准备和实施。 4、军事科学的性质: 军事科学是一门具有特定范畴的综合性科学。一方面,军事科学以战争为研究对象,而战争有自己的内涵和规律,如战略的、战役的和战术的规律,等等。所以军事科学是一门具有特定范畴的独立的科学。另一方面,战争又是及其复杂的社会现象,是敌对双方力量总较量,战争的准备于实施涉及各个方面,需要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也往往先应

科学技术方法论的指导作用

科学技术方法论的指导作用 科学技术方法论是研究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本过程及其手段、方式的理论体系,是对科学方法、技术方法的总结概括;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一般方法的理论, 其本质是属于认识和思维的范畴。科学技术方法论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理论,是关于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一般方法的性质、特点、内在联系和变化发展的理论体系。 通过学习科学技术方法论,我深刻认识到以下几点: 第一,学习科学技术方法论,可以为自然科学提供认识世界的总观点、总方向,“为理论自然科学本身所建立起来的理论提供了一个准则”。 第二,学习科学技术方法论,可以为自然科学提供了认识的武器,认识的方法,认识的路线。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地揭示了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为自然科学提供了认识武器,使自然科学遵循正确的认识路线向自然界的深度和广度前进。 第三,学习科学技术方法论,可以为自然科学揭示了思维规律,提供了正确的思维方法。科学技术方法论作为逻辑学,是关于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深刻地揭示了概念、范畴等思维形式的性质、特点及其在认识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辩证地阐明了思维形式之间的关系。 当然学习科学技术方法论对自然科学具有一般的方法论指导作用,决不意味着可以用它去代替自然科学的具体的科学研究。自然科学方法论只有不断总结当代自然科学的新成果、新经验,才能发挥自己作为自然科学一般方法论的指导作用。 我认识到,科学技术方法论的学习和研究对研究生学习中的价值主要包括思想道德教育价值和科研指导价值。科学技术方法以技术创造活动为研究对象,研究技术创造活动中所运用的一般、普遍的方法,从中寻找其规律性。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其过程是认识回到实践的飞跃,最终达到物化的具体形态。所以,研究生论文选题的关键是如何把科学技术方法论灵活地运用到科学研究中。 研究生学习,不仅要注重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还要注重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培养,然而,研究生的学习更加强调自主性和科研性,因此如何使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更高速有效,就成了我们每一位研究生同学要仔细思考和研究的问

社会科学方法论

浅论社会科学方法论及其现实意义 人类对社会的认识水平,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不断得到发展和提升。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是人们很难对社会历史作出全面、科学的概括和总结。社会科学是在近代以来逐步形成的,它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力求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对社会生活作出科学的说明与合理的评价。 一、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涵及其原则 社会科学是指以人类在社会中的行为及由此行为产生的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以探讨社会现象的本质与规律为主要任务,因而具有追求统一性、一致性、简单性、必然性等特征。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经济地理学、教育学等。而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用世界观去指导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是方法论。因此,社会科学方法论就是人们从一定的社会科学学科角度出发,对社会现象或事物所做的系统分析或解释的科学的方法体系。要认真贯彻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是实践性原则。社会科学研究社会现象及其规律, 必须要研究社会实践过程, 必须要研究社会实践的主客体, 必须要从社会实践中来提炼研究课题, 并且依据社会实践来检验研究课题的成果。社会科学研究者的认识必然要受其实践程度的局限。因此, 实践的原则应是社会科学方法论所遵循的第一原则,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遵循实践的原则。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要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 社会实践是检验社会科学成果正确与否, 评价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价值如何的根本标准。 第二是系统性原则。系统原则是一切科学认识活动的基本方法论原则, 同时也就是社会科学研究所应遵循的方法论原则。坚持系统性原则, 必须要做到把研究对象看作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并且始终注意把握各要素在系统联系中所获得的整体性的新质态。研究对象的系统原则还要求我们在研究过程中, 把社会对象看成是一个有层次的、有组织的、有序的、具有有机结构的整体系统。坚持整体性原则,还必须做到坚持系统都是有序的, 是一个自组织结构, 具有高度的主动

社会科学方法论

浅谈社会科学方法论 一、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现状和意义 从学科性质角度出发,社会科学是指以人类在社会中的行为及由此行为产生的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以探讨社会现象的本质与规律为主要任务,因而具有追求统一性、一致性、简单性、必然性等特征。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经济地理学、教育学等。而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用世界观去指导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是方法论。因此社会科学方法论就是人们从一定的社会科学学科角度出发,对社会现象或事物所做的系统分析或解释的科学的方法体系。 方法论在知识体系中的作用, 就好像自我意识对人、对于人格的作用、对于一个独立的行为主体一样。就特定的知识和学科来说, 如果没有成熟而系统的方法论作为预设和前提, 就表明这一学科和这一类知识对于自己的逻辑依据和研究程序、自己的视野和边界以及自身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作为, 尚缺乏系统而清晰的认识。社会科学今天这种状况无疑会妨碍人们对于社会科学的身份及其社会功能作出合理的评价和认同, 不利于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宣传和教育, 也不利于社会科学的组织和管理, 当然, 首先会影响社会科学的研究本身, 影响社会科学学术体制的建立和健全。因此, 重视关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研究, 尤其是方法论研究, 重视这方面的学科建设, 是我国学术和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如何认识和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规律,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方法论问题。这个问题, 远没有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至少可以说, 远不如自然科学史、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社会学或科学知识社会学那样引起广泛的重视。 二、社会科学方法论在中国的发展难题

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标准化期末考试试卷-课后习题答案

1.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 方法是主体依据对客体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为自己规定的活动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人们实现特定目的的手段或途径,是主体接近、把握以至改造客体的工具或桥梁。 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它以多种多样的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为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评价事物和改造事物指明方向。方法论具有不同的层次,如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技术方法论等。 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它是对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概括和总结,因而对各门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特点: 第一,社会科学研究的主客体同体性。社会科学研究者是社会中的人,他们对研究对象来说是主体,而本身又是被研究的客体。 第二,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关涉性。社会科学研究总是包含、渗透、负载着人的价值因素。完全的“价值中立是做不到的。 第三,社会研究的理解建构性。社会科学研究,特别是人文科学研究,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单纯进行客观的描述和说明,只能通过理解来把握。 2.如何理解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和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的关系: *所谓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就是从系统观点出发,按照社会本身的系统性,从社会整体与其组成要素和结构之间以及与自然系统的相互联系相互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精确地考察社会的一会方法论体系。主要包括整体分析方法、结构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方法、历史性方法和协同相关分析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马克思主义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锐利思想武器。 *社会矛盾分析方法是指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进而解决矛盾的一种方法,是人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普遍根木的方法。矛盾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方法在唯物论的方法论辩证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 之一,对研究社会现象具有普遍适用性。 核心地位。分析矛盾特殊的方法,“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石主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烈对立,批判与维承相统一的方法,都是矛盾分析法的主要内容。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从整体上研究社会,社会矛盾分析方法从某种现象的矛盾分析社会, 都属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种并列的关系。 系统分析方法以矛盾分析方法为指导.系统强调要素之间的彼此协调与相互促进,但是 这并不是说系统之间没有差异与矛盾的存在。与此相反,系统分析方法正是在以矛盾分析方法为指导的基础上发展建立起来的,并且不断地丰富着矛盾学说。系统学说从实质上说就是一个多维的立体的矛盾网络。 矛盾分析方法与系统分析方法之间具有辩证统一性,矛盾是有系统性的矛盾体,而系统 则是包含着矛盾的系统。矛盾分析方法为系统分析方法提供指导,为系统分析方法的具体实施是供可能; 系统分析方法是矛盾分析方法的丰富发展,为矛盾分析方法的运用进一步的补充; 矛盾分析方法与系统分析方法在实践中达到真正的统一。 实践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要将矛盾分析方法与系统分析方法销合起来;实践为矛盾分析 方法与系统分析方法的有机统一提供了可能,矛盾分析方法与系统分析方法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二者既相互区别,有所侧重,又相互补充,不可分割。矛盾是有系统性的矛盾体,而系统则是包含着矛盾的系统,矛盾分析方法为系统分析方法提供指导,为系统分析方法的具体实施提供可能; 系统分析方法是矛盾分析方法的丰富发展,为矛盾分析方法的运用作进一步

军事理论课后答案

一、毛泽东军事思想 1.如何理解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含义及本质特征?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战争、人民军队和国防建设以及军事领域一般规律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及其仅对长期军事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集体智慧结晶,同时也多方面汲取了古今中外军事思想的精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战争、军队建设、国防建设和反侵略战争的指导思想”。 2.理解战争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战争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战争是经济的竞赛;一致性:战争就 是政治(为阶级集团谋利)差别性:战争必须有一套特殊的组织方法。 3.试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战争观和军事问题方法论;人民军队思想;人民战争思想;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 国防建设思想。 4.无产阶级对待战争的态度是什么? 对待不同属性值的战争采取不同的态度,拥护主义的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我们的最 终目的是要消灭一切战争,实现永久和平。 5.如何认识战争的规律? 所谓战争规律,就是战争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它是战争 双方军事、政治、经济、地理、战争性质、国际关系等客观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 战争实践反映出来。它贯通于战争的全过程,支配着战争的发展方向,决定着战争的进 程和结局,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质,并随着人类社会和战争实践的发展而 不断发展。(认识一般战争规律,认识特殊战争规律) (一般规律认识:①战争实践②熟悉敌我情况③发挥自觉能动性) 6.怎样建设一支人民军队? 树立共产党的绝对领导;建立强有力的革命政治工作;实行三大民主,执行“三大纪律 八项注意”;加强“三化”建设。 7.如何理解人民战争的基本精神? a.战争的正义性是实行人民战争的政治基础; b.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 c.人民群众是 战争伟力之深厚根源;d.兵民是胜利之本;e.人是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 8.①战争观: 人们对战争本质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无产阶级战争观是指无产阶级对战争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②无产阶级战争观主要内容: a.战争观和军事问题方法论; b.人民军队思想; c.人民战争思想; d.用正义战争形式对抗非正义战争形式。 ③战争起源: 从有私有财产和有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斗争形式。 ④战争的本质: 战争是解决阶级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政治集团之间矛盾的一种最高斗争形式。 ⑤战争性质的决定因素: 首先取决于战争的政治目的;其次取决于战争的阶级本质;又取决于战争的历史作用。 ⑥人民军队思想:

社会科学方法论意义

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意义 社会科学方法论是相对于自然科学方法论而言的。所谓社会科学方法论,是指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是建立在社会科学研究的各种方法之上的,它除了论述这些方法之外,还要进一步阐明这些方法的客观基础、本质根源、基本特征及其运用的原则。社会科学方法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这些方法只是研究的指南,而不能代替具体的研究。 十九世纪中期,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比较完备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方法。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又叫做历史决定论,或者生产决定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我们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就是人类认识和研究社会最科学、最完备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也不同于一般的哲学方法论,他在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上形成,对现实社会科学研究具有直接指导意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础,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提供了一般的方法论指导,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是其世界观,又是其方法论。在此基础上,它具体化为从实践出发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个创造性的开放体系,人类在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合理的方法,马克思主义都应该积极地予以借鉴和吸收。 社会科学方法论具有以下特征:一是遵循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原则,具有自身特点;二是仅涉及社会科学领域,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方法;三是社会科学方法论是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描述与规范的统一;四是社会科学方法论与自然科学方法逐渐趋同,但强调主体地位与作用。 贯彻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基本原则包括如下几点: 第一,客观性原则。按照人类社会的本来面目来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这是任何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首要的前提。尽管我们永远不可能把握纯而又纯的社会客体,但是,客观性的要求却是绝对必须的。 第二,主体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我们,一要注重从主体的维度去观察社会客体;二要注重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三要注重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 第三,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实质上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从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实践指导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在方法论上的体现。它不仅仅体现在哲学层面也深深融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观察、研究、处理社会历史问题及现实问题,会为研究者提供唯物辩证的正确判断。经过一段时间对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学习,我也在实际工作和学习中发现许多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具有极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主要包含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认知与评价发放以及社会科学研究的世界视野。以上方法集中起来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实践基础、辩证思维、主题活动、世界眼光。以下分述这四方面的对于我实际工作和学习的实践指导意义。 一、“实践基础”的实践指导意义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也就是说“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和主体,正如我说学习的专业——企业管理,这也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一门学科,它的研究主体也是对企业发展过程产生的问题,进行科学的研究,提炼出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的管理理论,升华成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简而言之,也就是人们在长期的企业管理实践活动中,发现存在的问题,通过研究找出客观规律,形成一整套科学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再将这些经过实践得来的宝贵理论财富返回到实际企业管理工作中,去解决存在的问题,然后周而复始不断完善的一个过程。 在工作中,“实践”的重要性更加不言而喻。我目前从事的教学管理工作,除了许多常规工作可以从既有的教学管理政策和文件中,找到规范的工作流程以外,更要面对许多新的问题、新的情况。教学不是死板的“填鸭工程”,随着我国高教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以及社会进步所需的知识体系和人才不断更新,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也要不断地更新改进,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为社会培育出适合社会的人才。这也对我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面对很多新的问题,解决很多新的问题。那么“实践”的指导意义就变得尤为重要,每解决一个新的问题,再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过程中,总结出有用的经验,规避出现的弊端,将之思考汇总,在原有的政策文件基础上,形成新的适合新的形势要求的工作方法,这便是“实践基础”在实际工作中防止和克服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等主观主义的产生,用唯物辩证观点指导工作的重要指导意义。 这以上看出,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是科学科学研究必须遵循的首要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 二、“辩证思维”的实践指导意义 “蔑视辩证法是不能不收惩罚的”——恩格斯。社会是一个系统的存在,唯物主义世界观以物质生产实践为基础,研究社会的诸多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系统的历史演变。但社会也是矛盾的,研究社会就必须研究矛盾,社会矛盾分析方法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再者,社会作为过程而存在,研究社会必须把它作为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来研究。 从企业管理专业学习角度来看,“辩证思维”是研究的基本思想要素。重视研究利益矛盾和阶级矛盾,是认识社会特别是阶级社会的中心线索。“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阶级斗争“首先是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每一个企业管理者,在进行每一项经营决策的时候,虽然经过了多方面的实践和多层次的研究,但是不能忽视的是每一项政策的执行,有有利的一面就必然存在不利的方面。如何去取舍或者平衡,便是摆在管理者面前的重要问题。

海大军事科学概论试题附答案

海大军事科学概论卷附答案 一、填空 1、军事科学与其他科学相比较显示出的特点(1)是最新最早反映其它科学成果成就的科学(2)是最系统最集中反映其它科学成果成就的科学(3)在科学领域中同其他科学技术通融性最好,用途最广泛(4)是新时代大学生个人全面素质建设的需要 2、国防的基本类型扩张性、自卫型、联盟型、中立型 3、国防建设的基本原则(1)以积极防御战略为依据(2)与国际环境相适应(3)服从经济建设大局,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4)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5)独立自主、自力更生(6)军民结合、平战结合 4、国防建设的基本内容(1)武装力量建设(2)国防科技工业建设(3)国防工程建设(4)战略物资准备(5)战争动员与国防教育 5、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海军、陆军、空军和二炮组成 6、潜艇的特点隐蔽性好、续航力自己力大、突发性强、威力大 7、空军由航空兵和地面部队组成 8、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评价战无不胜之师,经济建设之师,文明之师 9、多为站场空间由陆——海——空+太空——微空(电子信息空间)组成。 二、概念 1、国防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而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2、国防法规是国家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为了加强国家防务,尤其是加强武装力量建设,用法律形式确定并以国家强制手段保证其实施行为规则的总称 3、军事思想:从战争实践中产生又反过来指导战争实践的理性认识 4、军事战略:对全局的筹划和指导 5、高技术:具有高经济效益,高增长值作用的技术 6、高技术战争:以高技术武器作为战争主要手段而进行的战争 三、简答题 1、简述国防的主要内容 (1)保卫国家主权(2)保卫国家领土(3)保卫和追求国家利益(4)保卫国家荣誉(5)维护和捍卫国家的海洋权益(6)保卫和捍卫国家外层空间以及太空的权益 2、军事教育的发展趋势 3、简述我国主要的国防法规 国防法、兵役法、国防教育法、预备役军官法、现役军官法、军官军衔条例 4、军事思想的特征及内容 特征:(1)实践性和指导性(2)时代性和阶级性(3)继承性和超前性(4)多样性和共同性 内容:(1)战争观对战争的基本看法(2)战争的指导思想(3)战争方XX(4)建军指导思想

科学方法论论文

科学方法论 经济学与商务管理系国际经济与贸易关颖怡2010级国贸1班101042077 摘要: 科学方法论是关于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的理论,探索方法的一般结构,阐述它们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以及科学研究中各种方法的相互关系问题。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仅指自然科学方法论即研究自然科学中的一般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数学方法等。广义的则指所有正确的方法论,即科学的方法论。20世纪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方法,如控制论方法、信息方法、系统方法等,促进了方法论研究的高度发展。科学方法论愈来愈显示出它在科学认识中确立新的研究方向、探索各部门的新生长点、提示科学思维的基本原理和形式的作用。唯物辩证法是从人类的实践中总结和概括出来的正确的哲学方法,是科学研究的普遍的方法论。它对自然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起指导作用,并将随着科学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科学方法论的历史形态,从科学发展的整个历史来看,有4种形态:自然哲学方法论、哲学方法论、逻辑方法论和理论方法论。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科学问题、数理逻辑 正文: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研究对象是认识对象(自然界);认识成果:认识主题.学科内容里的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自然界存在无限发展的辨证图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而科学技术论是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自然规律越来越变成历史的规律,自然科学在本质上是革命的;科学技术方法论:对科研方法的哲学概括.自然辩证法具有哲学的学科性质. 自然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1,科研课题的选择和确定;2,科学观察与科学实验的设计与进行; 3,理论思维方法对科学事实的整理和加工; 4,科学假说的建立和验证;5,科学理论的确立和深化. 科学问题是当时的科学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实践和认识过程中需要解决而尚未解决的矛盾, 科学问题的结构是由问题的指向,疑项和问题的解的应答域预设三要素构成的. 问题的指向就是问题所指的研究对象;疑项是表明人们当前能力(当前状态)与求解理想(目标状态)的差距;应答域指得是问题的提法中预先设置了该问题解的存在域限,并在主观上认定所提问题的解必定存在于这个领域中.这三个要素围绕着问题的解发挥着各自的特殊功能,并有机的组成了科学问题的一般结构. 科学问题的基本类型:1,基础研究课题:此类课题是以认识自然现象,探索自然规律为主要目的,

TRIZ创新方法尔雅网课答案

T R I Z创新方法尔雅网课答 案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1 【判断题】《创新方法论》课程所介绍的知识只包含经典TRIZ理论。(×) 创新需要方法吗 1 【单选题】“最有用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这句话是(B)讲的。 A、贝尔纳 B、笛卡尔 C、奥斯本 D、吉尔福斯 2 【单选题】“中国没有科学的原因在于没有科学的方法”。这句话是(B)讲的。 A、贝尔纳 B、蔡元培 C、奥斯本 D、吉尔福斯 3

【判断题】通过《创新方法论》课程的学习,我们发现,采用不同的方法、选择不同的工具,完成同一实践活动的效果、效率、成本与代价常常会存在较大的差别。(√) 4 【判断题】通过《创新方法论》课程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创新实践的时候,只需要选择工具就可以了。(×) 5 【判断题】《创新方法论》课程告诉我们,创新不需要方法,本身没有规律可循。(×) 6 【判断题】《创新方法论》课程告诉我们,创新方法是人们在创造发明、科学研究或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所采用的有效方法和程序的总称。(√) 7 【判断题】创新方法的根本作用在于根据一定的科学规律,启发人们的创造性思维,提升人们的创新效率。(√) 创新方法的演化 1 【单选题】创新方法按照发展历程分为(B)个阶段。

A、2 B、3 C、4 D、5 2 【单选题】创新方法按照发展历程划分,第二阶段是(B)。 A、尝试法 B、试错法 C、现代创新方法 D、设问法 3 【单选题】创新方法按照发展历程划分,第三阶段是(C)。 A、尝试法 B、试错法 C、现代创新方法 D、设问法 4

《社会科学方法论》读书报告

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对当代社会科学和社会思潮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此贡献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他的方法论学说。 马克斯?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一书主要选自《自然论文集》,本书由社会科学认识和社会政策认识中的“客观性”、文化科学逻辑领域内的批判性研究、社会科学和经济科学“价值无涉”的意义三篇长文组成,它们分别阐述了韦伯方法论思想中的一些重要的内容,是韦伯方法论著作的代表作。本文主要通过深入的阅读研究韦伯的社会科学和经济科学“价值无涉”的意义一文,进行浅析。 在《社会科学和经济科学“价值无涉”》一文中,韦伯提出人们在大学授课时是否应当宣明他们所赞成的某种伦理的或者建立在文明理想以及其他世界观基础上的实际的价值判断这一问题。针对此问题,有两种不同的回答:其一是以可以从纯逻辑演绎而得到的事实和经验事实为一方与以实践的、伦理的或世界观的价值判断为另一方的区分是正确的;其二是尽可能在课堂上不讲实际的价值问题。对于上面两种回答,韦伯发表了自己不同的见解,他认为大学教师在一切具体情况下,甚至在面临使他的授课内容变得毫无吸引力的危险时,都会毫不犹豫地向听众,首先向自己宣明,哪些陈述是纯粹从逻辑推理演化而来的或者对纯粹经验事实的说明,哪些陈述是实际的价值判断,并且把这一点看作自己天经地义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上述的第一种回答才可以接受;而韦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赞同第二种回答,认为第二种回答只适于掩盖向听众发表的意见的实际影响,韦伯认为如果让教师放弃实际的价值判断,不能讲激情昂扬的话语,会使听众迷失于各种不同范围的彼此混淆之中。 在讲坛上一般是否应该进行实际的价值判断的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政策的问题,因而它最终只能由个人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而对大学的任务所取的观点来决定。韦伯批评了种种不合时宜的德国教授们在大学课堂的言行,认为“如今的大学生在教室里应当向自己的教师学到的东西,首先是熟练地完成给定的任务的能力;其次,承认事实,即使是令人不堪的事实,然后把关于它们的规定和自己的价值态度区别开来;第三,使自己服从职责,因而首先抑制不必要地表示自己个人兴趣和其他感受的冲动。”提出在每一项职责任务中,承担任务者应当克制自己,排除那些不属于职责的东西,而最需要排除的是他自己的爱与恨。 韦伯认为经验科学只能告诉人们事实怎么样,它可能怎么样,但决不指导人们应当怎么样,因此关于实在的经验认识的科学必须拒绝承担价值判断的任务,从而保持科学认识的客观性和中立性。科学研究者在涉及社会事实时,应当克制对它公开发表个人见解,韦伯写道:“一个职业‘思想家’如果有什么职责的话,他所迫切要做的便是,面对时下盛行的理想,哪怕是倾人的理想,都要保持个人才智的清醒,倘有必要,就需‘逆潮流而动’。”韦伯深切地认识到研究者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和做学术报告时需要回避价值判断,不借科学研究来鼓吹自己的价值观;正是在这些因素之下,韦伯提出了“价值无涉”的概念。 韦伯写《社会科学和经济科学“价值无涉”的意义》这篇论文的意图在于,批判德国的教授们利用自己不受攻击的权威在学术讲坛宣扬自己的价值观点,混淆了价值判断和关于经验事实的科学知识之间的界限。在韦伯看来大学教授不能任意的发表其价值判断。即应该做到价值无涉(价值中立)。所谓价值无涉是指要求研究主体按主观愿望选择了所要研究的问题之后,应该客观地描述关于所要研究问题的全面资料和对这些资料进行科学分析所得出的结论,而不管这些资料和结论是否与研究主体、社会或者他人的价值观念相冲突、相对立。 价值无涉这一原则首先是由韦伯提出的社会科学的客观性原则,今天在社会科学领域内依然广为接受的标准。社会科学是否需要坚持“价值无涉”的原则,引起了学者的广泛争论。这两种立场在中国社会学界争论了十几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刊登在《社会科学研究》杂志上的郑杭生教授和李金教授之间的争辩。 李金教授对社会科学研究中坚持“价值无涉”的立场是持基本接受的态度。他在《为“价

自然辩证法在科研工作中的指导意义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题目: 院(系): 专业: 姓名: 学号: E–mail:

自然辩证法在科研工作中的指导意义摘要: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关于自然界和科技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研究,早已成为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强有力的工具。自然辩证法从深层次概略性地研究了自然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它所包含的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观,是立足于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从整体上来把握自然观、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科学技术以及科技发展的一般规律。随着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自然辩证法越来越呈现出科学技术哲学的指导性;创新精神是当代自然辩证法的题中之义,自然辩证法是创新的产物且处于不断创新之中,创新是自然辩证法的精神实质和目标追求,表现在自然辩证法创立的目的、方法论功能所蕴含的创新机理以及它曾经和正在引导科学家的创新等方面。本文从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出发,探讨一下自然辩证法在科研工作中的指导意义,从而说明自然辩证法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哲学;创新;科研工作 前言:如今,人类社会已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而新世纪的竞争主要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而科学技术竞争的核心又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如何培养高素质且具有科技竞争力的新世纪人才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也成为新世纪我们面临的迫在眉捷的重要任务。21世纪是科技世纪,21世纪的科技呈现出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因此,新时代的科学发展特点要求科技人员既要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要具有广博的其它知识,向综合化方向发展,而这些就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科研工作者。因此,创新精神的培养就变的尤为重要,从哲学的指导意义出发,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哲学指导,而这种指导哲学就是自然辩证法。 一、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 1. 科学技术会产生哲学问题 科学技术是哲学的基础,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会提出新的哲学问题,都伴随着新的哲学问题的产生[1]。两千多年前,著名的毕达哥拉斯学派信奉“万物皆为数”的格言,这来源于他们对自然的深刻认识。他们发现数是音乐和谐的基础,比如当一根弦被减短到原长度的一半,那么拨动时,发出的音调就比原来的高7度;类似地,比率是3: 2的话,相对应的则是高5度的和声。毕氏学派认为,和声就是由这样一些不同的部分组成的整体,和声由各种数值比组成。于是,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各种事物的数值比确定它们各是什么并显示彼此的关系。一切事物都可用数解释,数是永恒的,而任何别的都不能永存。 2. 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哲学思想的指导

TRIZ创新方法尔雅满分答案

T R I Z创新方法课程简介 1 【判断题】《创新方法论》课程所介绍的知识只包含经典TRIZ理论。(×) 创新需要方法吗 1 【单选题】“最有用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这句话是(B)讲的。 A、贝尔纳 ! B、笛卡尔 C、奥斯本 D、吉尔福斯 2 【单选题】“中国没有科学的原因在于没有科学的方法”。这句话是(B)讲的。 A、贝尔纳 B、蔡元培 C、奥斯本 ~ D、吉尔福斯 3 【判断题】通过《创新方法论》课程的学习,我们发现,采用不同的方法、选择不同的工具,完成同一实践活动的效果、效率、成本与代价常常会存在较大的差别。(√) 4

【判断题】通过《创新方法论》课程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创新实践的时候,只需要选择工具就可以了。(×) 5 【判断题】《创新方法论》课程告诉我们,创新不需要方法,本身没有规律可循。(×) 6 【 【判断题】《创新方法论》课程告诉我们,创新方法是人们在创造发明、科学研究或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所采用的有效方法和程序的总称。(√) 7 【判断题】创新方法的根本作用在于根据一定的科学规律,启发人们的创造性思维,提升人们的创新效率。(√) 创新方法的演化 1 【单选题】创新方法按照发展历程分为(B)个阶段。 A、2 B、3 《 C、4 D、5 2 【单选题】创新方法按照发展历程划分,第二阶段是(B)。 A、尝试法 B、试错法 C、现代创新方法

[ 3 【单选题】创新方法按照发展历程划分,第三阶段是(C)。 A、尝试法 B、试错法 C、现代创新方法 D、设问法 4 【单选题】《创新方法论》课程告诉我们,神农尝百草,日中七十毒”,便是(A)的生动写照。 、 A、尝试法 B、试错法 C、现代创新方法 D、设问法 5 【单选题】爱迪生以极大的毅力和耐心,先后实验了6000多种材料,做了7000多次实验,终于发现可以用棉线做灯丝,足足亮了45小时灯丝才被烧断。这使用的是(B)。 A、尝试法 B、试错法 ` C、现代创新方法

社会科学方法论思考题(含答案)

社会科学方法论 1.什么是科学? “科学”(science)一词源于拉丁文scio,本意是知识、学问。日本的福泽瑜吉把它译为“科学”。在中国,科学一词的意义对应于“格致之学”。1893年,康有为最早将“科学”一词引进中国。 所谓科学,是一种理论化、体系化的知识。狭义的科学指的是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以理性思维建构起来的实证知识,表现为范畴、定理和定律的体系。广义的科学泛指一切分科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人类的观察与技术都是科学的起源。 科学具有:可证伪性;假设与简化;内部逻辑一致;逻辑与经验的一致等特征。 2.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自然科学是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的科学,也就是狭义的科学。即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以理性思维建构起来的实证知识,表现为范畴、定理和定律的体系。 社会科学是指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任务是研究并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它属于广义上的科学,即一切分科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科学是总称,其载体是各门具体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代表性学科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呈现出连续过渡的特征。社会科学介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兼具二者的特征。 斯蒂芬·科尔用六个变量将科学分成不同等级。相比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在理论的成熟性上,具有高度成熟的理论,其研究更受范式指导、具有更高水平的严密性;在定量化上,自然科学的思想更习惯于用数学来表达;在认知共识上,自然科学在理论、方法、问题的意义以及个人贡献意义上有更高水平的共识;在语言能力上,具有运用理论做出可证实的预言的能力;自然科学的旧理论的过时具有更高比例,作为目前工作的参考———表明知识进行有意义的积累;自然科学的“进步”或新知识增长的速度相比社会科学更快。 3.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社会科学是指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任务是研究并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它属于广义上的科学,即一切分科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人文科学源出拉丁文humanitas,意为人性﹑教养。十五世纪欧洲始用此词。指有关人类利益的学问,以别于曾在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神学。后含义多次演变。现代用作“社会科学”的别称。《辞海》没有区分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日常用语中,对此也很少加以区分。 虽然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区分是相对的,但为了研究的方便,作这样的区别还是必要的。社会科学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侧重于研究人和人之间的互动与合作,以及其背后的机制,包含的基础学科有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人文科学则侧重于研究人的价值、心理、心灵、情感、思维和精神活动,包含的基础学科有文学、语言学、心理学、伦理学、哲学、神学等等。 科学是总称,其载体是各门具体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代表性学科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呈现出连续过渡的特征。社会科学介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兼具二者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习题与答案

导论 1.什么是社会?社会科学的特点是什么? 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马克思主义社会观认为,社会是以特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以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为主体而建立的相互交往和运动发展的社会关系体系。 社会科学是在近代以来逐步形成的,它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力求揭示社会生活的发展规律,对社会生活作出科学说明和合理评价。具有以下特点: 1)复杂性,社会科学所研究的社会事物(或社会历史现象)一般都是非常复杂的;2)依赖性,任何一门社会科学往往涉及众多自然科学领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科学的全面发展状态;3)主观性,对社会事物的认识和评价要受到众多主观因素影响,因而很容易带有强烈的民族性和阶级性;4)难验证性,社会事物一般有较长的运行周期,且在时间上具有不可逆性,难以进行重复性实验,因而难以验证。 2.什么是方法?什么是社会科学方法论? 今天我们所说的方法,就是主体依据对客体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为自己规定的活动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人们实现特定活动目的的手段或途径,是主体接近、把握以至于改造客体的工具或桥梁。 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它以多种多样的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它是对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概括和总结。社会科学方法论与自然科学方法论有所差异,它所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社会,因此这里所说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原则上包含了人文学科的方法论。 3.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有哪些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按照人类社会的本来面目来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这是任何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首要的前提。 2)主体性原则。要注重从主体的维度去观察社会客体;注重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注重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 3)整体性原则。要求我们从系统的观点来观察并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待人个与社会的关系,坚持集体主义的精神,注意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树立全局性的观念4)具体性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这是因为,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因此,一切要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离开了一定的时空条件,我们就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 5)发展性原则。这就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而不是静止和孤立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要善于从合理性中发现不合理性从不合理性发现合理性

军事理论课后习题答案

军事理论思考题 第一章军事科学概论 第一节军事科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 1.军事科学:亦称军事学,是研究战争的本质和规律,并用于指导战争的准备与实施的科 学。 2.军事科学的研究对象:军事科学源于战争,并以战争为研究对象。 第二节军事科学的任务和性质 3.军事学的任务:是从客观实际出发,透过极其复杂的战争的现象,探索和把握战争的性 质和规律,从而预测战争的发生、发展及其特点,提出准备与实施战争的原则和方法。 4.军事科学的性质:(1)军事科学是一门具有特定畴的综合性科学;(2)军事科学属于社 会科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民族性。 第三节军事科学体系 5.军事科学体系分为军事理论科学和军事技术科学两大部类,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军事理 论是先导,对军事技术的发展和运用起着指导作用;军事技术是基础,对军事理论的变革和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第四节军事科学的地位和功能 6.军事科学的地位和作用:军事科学对战争和军事活动实践具有重要的先导地位和作用。 7.军事学的主要功能:(1)为国家的军事战略提出建议和咨询;(2)为国家规划武装力量 建设提供理论依据;(3)为国家发展武器技术装备进行科学论证;(4)为国家准备战争和实施战争提供理论依据。 第五节大学生学习军事学的意义和方法 8.大学生学习军事学的意义:(1)大学生参加军事训练,学习军事学是法定的公民义务,责 无旁贷;(2)大学生参加军事训练,学习军事学有利于提高全民国防意识,振奋民族精神; (3)大学生参加军事训练,学习军事科学有利于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4)大学生参加军 事训练,学习军事学有利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 9.大学生学习军事学的方法:(1)拓展思维领域,综合运用各种科学的思维方法;(2)研究战 例,借鉴历史;(3)善于“合成”,融会贯通。 第二章军事思想概述 第一节军事思想的基本概念 10.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的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 11.军事思想的容:(1)军事哲学问题,主要容有战争观、军事问题的认识论和方法论;(2) 军事实践基本指导原则问题,主要容有战争的基本方针和原则、军队建设的基本方针和原则、国防建设的基本方针和原则等。 12.军事思想的特性:(1)具有鲜明的阶级性;(2)具有强烈的时代性;(3)具有明显的继 承性。 第二节军事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13.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主要代表作:有《子兵法》;(2)《吴子》;(3)《司马法》;(4)《公三 略》;(5)《六韬》;(6)《尉缭子》;(7)《卫公问对》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