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文献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通过反思2008年金融危机带来的教训,理论界普遍提倡应加强金融调控.加强观审慎管理是各国在危机后金融改革的共同选择。本文基于宏观审慎政策的特点、意义、目标和工具及理论动因和风险传播渠道,宏观审慎决策需要一定的相机抉择,建议制定完备的责任约束机制;描述了国内外对于宏观审慎金融调控研究动态,并对我国宏观审慎政策得出的启示;一国宏观审慎制度需要得到国际合作与配合才能充分地发挥效力。
关键词:宏观审慎、金融调控、审慎监管
宏观审慎政策的发展动态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一)、国内外有关宏观审慎政策的研究动态。
1、国外相关研究主要是实施有效的宏观审监管措施。BIS的经济学家Claudio Bofio(2003)从监管目标与最终目标两个层面比较了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不同特点。他认为,在监管目标上,宏观审慎监管主要是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保持金融稳定,而微观审慎监管则是关注单个金融机构的安全稳健经营。在最终目标上,宏观审慎监管主要是避免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产出下降也就是实体经济下滑:而微观审慎监管则是保护金融消费者利益。White~004)进一步提出了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框架.其中除了包括宏观审慎监管工具。还包括对货币政策以及财政政策的综合使用。他认为。这样一个广泛的政策框架可以提供金融稳定所需要的重要信息。
2、国内相关研究
国内关于叙述宏观审慎金融调控政策框架的相关内容的文献较多。成家军(2009)提倡建立逆周期的银行审慎监管政策与宏观政策之间的有效协调机制,还有及时有效的宏观信息共享机制与预警机制。周小川(2O10)认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主要内容包括:对银行的资本要求、流动性要求、杠杆率要求、拨备规则.对系统重要性机构的特别要求。刘锋(2Ol1)从宏观审慎监管提出的背景入手.包括明确宏观审慎监管的目标、主体、客体机制以及明确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关系等。
(二)、宏观审慎政策的发展趋势
进入21 世纪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更强,金融联系更是紧密,一国金融稳定性直接对他国带来扩散式的影响。国际金融危机促使国际金融组织和各国重新审视金融监管的诸多重大问题,建立防范系统性风险的金融宏观审慎监管制度已经成为普遍共识和各国适用方案的重中之重。
2009年6月29日国际清算银行发布年报,呼吁各国及国际社会采取宏观审慎的
原则,以减少经济体系的亲周期性特征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为了抑制金融体系中风险的过度累积,提出建立一个全球宏观审慎金融监管体系,并将其作为目前微观审慎监管和市场一体化监管的重要补充。2009年6月,欧盟委员会也宣称要成立由成员国中央银行行长以及欧盟银行、保险和证券三大金融行业监管者组成“欧洲系统性风险委员会”(ESRB),主要负责监测整个欧盟金融市场上可能出现的宏观风险,及时发出预警,并在必要情况下建议应采取的措施。
一是建立流动性风险计量标准,提高流动性管理水平。BCBS 在重新审视2000 年
2 月发布的《银行机构流动性管理稳健做法》的基础上,于2008年9月发布了《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的稳健原则》,又于2009年5月发布了《压力测试实践和监管稳健原则》,明确了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稳健框架和要素,提示压力测试应与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相结合并反映银行的整体风险状况。
二是强化对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SIFIs)的监管,解决“大到不能倒”的难题。FSB 已经制定了包括减少金融机构倒闭概率和影响、提高处置问题金融机构能力、减少关联性和风险传染等措施在内的政策框架。
三是强化国际资本监管框架,提高金融业抗风险能力。2009年7月,BCBS 发布了《新资本协议市场风险修订案》和《交易账户新增风险资本计算指南》,明确规定了市场风险计量对证券化产品、再证券化产品、交易账户的资本要求,以解决这些产品的市场风险估计不足问题。2009年9月,FSB 发表《改进金融监管报告》,提出了改革金融监管的一揽子方案,其中强化资本监管制度成为重中之重。
四是突出中央银行在金融稳定中的地位和作用。
实施货币政策和维护金融稳定是历史形成的、紧密相连的中央银行的两个基本职责。危机发生后,美国试图把美联储打造成为“金融监管超级警察”,欧盟赋予欧洲中央银行总体负责并决定ESRB的运作和决策,改组后的英格兰银行对宏观和微观审慎监管职责实现“一肩挑”。各国在建立宏观审慎监管体系的决心方面体现了共同思想:建立正式组织和机制来强化央行和各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和合作,将央行的宏观经济分析和监管机构的微观监管信息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形成对系统性风险的分析、监测和评估。中央银行纳入金融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并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已经成为国际金融组织和各国金融监管改革的关键内容。
五是降低对经济的顺周期性。逆周期监管和顺周期监管正好相反,是指在经济景
气时期,严格控制银行放贷规模,严格对银行的监管,减少贷款风险;在经济萧条时期,适度放宽对银行的监管,减少银行压力,让银行有更多生存空间。实践表明,实施跨周期的监管机制可以削弱经济周期的振幅,分散不同经济阶段的压力,从而熨平经济周期。危机表明,现行的金融监管标准和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顺周期性,即信用风险产生于快速扩张时期,显现于经济衰退时期,但按照资本监管要求,经济扩张时期对资本要求降低,银行大量放贷,风险加剧;经济衰退时期资本要求上升,实施信贷紧缩,前后变动使得金融不稳定性上升,经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增加。为降低银行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这种效应,巴塞尔委员会决定建立逆周期资本监管框架,出台了克服顺周期性效应的一揽子措施,主要是:采取使用长期违约概率、估算经济衰退期的对风险函数进行重新校定等措施降低最小资本要求的周期性波动;采用前瞻性的损失准备金制度;建立缓冲资本;控制信贷的过度增长。
六是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和协调。国际金融危机凸显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全球化
在加速资源优化配置的同时,也扩大了危机的传播范围,加速了危机的传导速度。目前,世界主要经济体已经开始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发布趋同资本监管路线图,扩展国际监管合作的范围和水平,共同应对系统性风险,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三)、宏观审慎监管政策新的发展趋势对我国的启示
一、确立中国人民银行在我国宏观审慎管理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宏观审慎监管者应将中央银行和金融行业监管者包含在内,但同时又须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健全金融监管主体,已成为我国完善宏观审慎监管体系的当务之急。粱敏(2010)提出,中央银行应在宏观审慎监管中发挥主导作用.尤其在中国现行的金融监管体制下.由人民银行承担系统性监管职能是最佳选择。尹继志(20l1)在构建新的金融监管框架中,指出中央银行的监管地位明显加强。还指出实际上中央银行在履行最后贷款人职能、实施货币政策、开展宏观审慎监管和维护支付清算系统运行中都扮演着维护金融稳定的重要角色。我国现行“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体制也未能有效地界定金融风险类别,以致“一行三会”的金融风险监管权限存在冲突,系统性风险缺乏明确的治理主体。因此,从加强金融立法的角度出发,首先应确立中国人民银行在宏观审慎管理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加快建立完善系统性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