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森豪威尔时期的美以关系(1952年—1961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森豪威尔时期的美以关系(1952年—1961年)
作者:薛柳李和忠
来源:《学理论·下》2015年第05期
摘要:二战后的重大事件之一便是新的国家以色列的诞生。

这个既古老又现代的国家,在中东拥有最多的矛盾、争论和话题。

美国与以色列政策的调整、两者关系的牢固与否及其走向,都极为深刻地影响着复杂的中东局势,甚至是世界格局。

文章主要梳理了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美以关系的发展。

关键词:美以关系;艾森豪威尔;中东地区
中图分类号:K1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5-0097-02
二战后国际社会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就是以色列国家的成立。

以色列的成立,一方面使犹太人有了自己的家园;但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宗教、民族、领土等方面存在矛盾与争端,阿拉伯国家对新生的以色列采取敌对态度,阿以问题成为中东的火药桶。

因此,由以色列的出现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成为战后世界的热点事件。

在冷战的大背景下,东西方对峙,中东成为除欧洲外美苏争夺的重点地区。

区域争端、难民问题日益严重,并衍生出重大的国际争端。

中东局势复杂动乱,原因之一就是存在美国与以色列之间的特殊关系。

接任杜鲁门上台的艾森豪威尔,不再奉行“大中东”政策,而是一分为二,转为重点拉拢阿拉伯国家,对抗苏联,对以色列采取威慑政策。

一、艾森豪威尔政府初期,继承了杜鲁门对以色列的审慎冷淡态度
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对以色列整体上持审慎冷淡的态度,共5次拒绝了以方购买战略武器的要求。

这一方面是与以色列的社会主义倾向有关。

曾长期执政的工党就是一个社会主义思想很浓的左翼政党,并且以色列在建国初期也得到过苏联的大量援助,所以许多以色列领导人在思想感情上也偏向于社会主义。

这种倾向增加了美国方面对它的猜疑和不安,为以后美以关系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增加了难度;另一方面就是,在艾森豪威尔执政时期,美国中东政策的重点不再是拉拢双方的大中东政策,而是转到拉拢阿拉伯国家,争夺英法留下的“真空地带”,即所谓的“北层战略”。

1955年,艾森豪威尔政府意图组建《巴格达条约》组织,“北层防御”即旨在对苏联南部疆界进行围堵,包括英国,伊拉克,土耳其和巴基斯坦,缔约国为了自己的安全和防御进行合作。

但美国却没有正式加入这个组织,目的是不想冒犯沙特和埃及。

鉴于美国组织此集团的目的,对以色列的态度自然冷淡,它认为以色列应该向阿拉伯国家做出些让步,若向以提供武器,则必然在中东地区引起严重的军备竞赛。

所以就算在1955年埃及和捷克斯洛伐克达成一大笔武器交易时,美国仍然对以色列要求购买武器的要求置之不理。

美国在50年代中期所实行的一系列拉拢阿拉伯国家,拒绝以色列,对抗苏联的举措来看,是想要在中东地
区实现三个重要目标:首先是遏止苏联在中东扩展势力范围;其次是控制中东的石油资源以加强对西方国家的支配;最终目标则是要加强美国的影响力。

1953年艾森豪威尔的上台可以说是对以色列更加不利:因为美国犹太人组成的院外集团主要是对民主党的影响较大,对共和党的影响则小得多,他的共和党不是靠犹太选民支持上台的;另一方面,他本人拥有辉煌的经历和背景,所以不太买犹太人的账,因此,他是战后对以色列较为强硬的一位总统。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英法在中东的力量不断削弱,为防止落入苏联之手,美国必须去填补这一“真空”。

在这个过程中,阿拉伯人的作用是重要的,因此他所实施的一系列排以拉阿的措施必然激起以方的强烈不满。

多次主动示好,但仍得不到美方的回应后深感失望。

这就为以色列秘密向英法接近,最终导致第二次中东战争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二、第二次中东战争的爆发和“艾森豪威尔主义”的出台,成为美以关系改善的契机和转折点
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先发制人,出兵占领了西奈半岛,依据英法以秘密协定,英法干涉,使中东危机复杂化。

美国不得不担当起化解危机的角色:艾森豪威尔多次通过正式或非正式途径向以色列传递信息,希望其撤军,但以方态度强硬,拒绝了美国的建议,对此美国极为不满,决定站在英法以的对立面,并对以色列实施警告制裁。

1956年11月9日,以方宣布停火,并同意撤出西奈半岛。

经过一系列的斡旋,苏伊士运河危机得以化解,中东的国际局势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美国对以色列有了新的认识。

在苏伊士运河战争中,英法威信扫地,失去了阿拉伯人的信任,同时其大部分的石油来源失去了保障,不得不依靠美国的提供来解决困境;以色列在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快速反应与动员能力都使美国刮目相看,使以色列在后来获得与美国进一步建立正规化的关系增加了筹码。

从外部因素来看,战争后不久,中东地区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一些亲英美的政权被推翻,形势发生了对美国不利的变化,尤其是在纳赛尔的影响下,激进的民族主义迅猛发展,阿拉伯反西方势力不断壮大。

面对中东出现的这种新形势,联阿抗苏的政策已经破产,美国的中东政策必然要调整,必须要在这一地区重新寻找战略支撑点,以此来把反苏,反纳赛尔的力量团结在它周围,这时以色列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由于其民族和历史发展的独特性,以色列受到苏联势力和纳赛尔主义的浸染程度极小,加之长期以来表现出来的亲西方立场及在苏伊士运河战争中表现出来的实力,它便成为美国新中东策略构想中的突出点。


1957年1月5日,美国政府推出了“艾森豪威尔主义”,即“中东政策特别咨文”及相关议案,强调“对于美国国家利益至关重要的中东地区正面临着国际共产主义的威胁,为抵御此威胁,美国应与中东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合作,对之进行经济,军事援助,必要时甚至不惜动用美国军队,”旨在拉拢部分阿拉伯国家参与美国的全球遏止战略,抵御苏联对中东的渗透。

但它的总体目标,并不是要取代英国在中东的地位,而是希望恢复英国在中东的地位,利用其影响,为全球遏止战略服务。

1956年11月,小胡佛向艾森豪威尔呈交了一份备忘录。

该备忘录指出,美国在中东地区的主要目标:“防止苏联得到这一地区的石油资源及战略地位;保持西方对这些资源的获得,”同时还提出了实现这些目标的短期、长期措施。

在此基础上,就有了1957年1月5日艾森豪威尔向国会提出的国情咨文,艾森豪威尔主义正式出台。

美国完全进入了争夺中东地区的内部冲突,通过对阿拉伯国家更为公开的援助承诺,给予稳定的安全保障的美国支持,消除他们的恐惧,以此来奠定美国在中东的影响。

这一政策的出台,更加速了阿拉伯世界的分裂,加剧了中东的动荡局势。

从此时起,一连几届政府都与阿拉伯君主国家保持了密切联系,而对发生革命的国家表示怀疑,这也是这一政策最为持久的影响力的体现,为美国其后30年的中东政策奠定了基调。

总之,第二次中东战争和“艾森豪威尔主义”的出台可以说是美以关系发展的一个转折点,以此为契机,以色列在其中的表现及阿拉伯民族主义的迅猛发展,使得美国对以色列的战略地位有了重新评估,为十月中东战争后美以双方全面战略关系的建立奏响了前奏。

三、1958年约旦危机,美以开始互动,以色列成为美国事实上的盟友
1958年7月14日,伊拉克的自由军官发动了军事政变,国王费萨尔二世被杀,伊拉克成为一个共和国。

这一政变对约旦造成严重威胁,因为国王侯赛因和费萨尔都来自哈西姆家族。

因此由于受伊拉克革命的影响,在约旦也出现了阿拉伯民族主义革命的问题。

侯赛因国王向英美发出求救信号,美国立即做出了反应,从塞浦路斯派出1 500名士兵前往安曼进行支援,并向沙特阿拉伯寻求越境权。

然而,沙特却拒绝了美国的要求,这是出乎美国意料的。

于是转而向以色列寻求越境权,以色列满足了美国的要求。

以色列做出这一决定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是讨好美国;另一方面是“保住约旦王室可以使巴勒斯坦地区的平衡不致被打破”。

在多方因素的干预下,约旦危机得以度过。

约旦危机使中东形势又有了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沙特的表现出乎美国的意料,认识到它是一个靠不住的伙伴;美国成为约旦的主要援助国;以色列成为美国在中东事实上的盟友。

因此艾森豪威尔对以色列的态度开始改观,将其视为在中东唯一能牵制纳赛尔,对抗激进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国家;在之后较长的时间里,美国就多次凭借以色列的威慑作用制止了埃及对约旦的颠覆。

基于此,在1960年3月,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在访美期间同国务卿赫脱举行会谈时,再一次呼吁美国向以色列出售武器。

美方虽然并没有满足以色列的武器要求,但在其他方面进行了让步。

美国方面的变化之一就表现在难民问题上,最终同意了以色列的观点,认为“在没有达成和平协议之前,以色列接受难民问题将会给以带来许多危险”。

综上,艾森豪威尔上台后,美国出于联阿抗苏的需要,对以色列采取威慑政策,迫使其在阿以问题上做出让步。

然而,这一政策并不奏效,反而是美国越向以施压,以越不让步。

这使美国认识到,短期的强制和威慑无助于美国增强对以色列的影响力,反而会刺激它采取过激行为,采取先发制人的行动,这是有损美国的中东利益的。

随着阿拉伯民族主义的高涨,纳赛尔的严重挑战,美国不得不转变策略,开始与中东国家发展双边关系,这为美以关系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如1958年的约旦危机就是一个事例。

尽管这种转变尚未落实到具体政策上,但美以
互动确实增强了,为肯尼迪政府做出对以军售的决定奠定了基础。

因此,应该将艾森豪威尔第二任期视为美以关系开始发生重大转折的时期,它在美以战略合作中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参考文献:
[1]王烨.冷战后美以关系探析[D].兰州:西北大学,2007.
[2]白玉广.美国对以色列的政策及日美以关系的发展(1948-
1958)[J].世界历史,2002(2).
[3]兰岚.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中东政策[J].世界历史,2009(1).
[4]美国国务院.美国对外关系,1958-1960[J]//白玉广.美国对以色列的政策及日美以关系的发展(1948—1958).世界历史,2002(2).
[5]张彦飞.美国与以色列“准联盟”关系形成研究(1953-19680)[J].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8(5).
[6]李伟建.以色列与美国关系研究[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6.
[7]梁辉.美国支持以色列政策形成的原因[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4(2).
[8]刘莹.美籍犹太人对美以关系的影响[J].新西部,200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