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土力学参数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

1.1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对西北地区基础交通设施的投资,我国高速公路隧道的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建成便利的交通系统是西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需求,而陆路交通网的完善也必然要求交通基础设施延伸至自然环境恶劣的高海拔寒冷地区。随着我国青藏高原铁路、公路建设的发展,高海拔寒冷地区隧道的建设技术问题日益受到工程界的关注和重视。其中对于高寒地区的公路隧道,冻害问题一直以来是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同时也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几乎所有的冻害问题都关系到冻土和冻岩的力学问题,对高寒多年冻土区的隧道建设开展专项冻土力学参数研究显得势在必行。

本项目以国道214线共和至玉树(结古)公路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鄂拉山和姜路岭高寒多年冻土特长隧道为依托工程,总体目标是结合国道214线共和至玉树高寒多年冻土公路隧道目前揭露的冻土地质条件,开展以下5种冻土(岩)的物理力学试验研究:(1)含冰亚粘土夹碎石土物理力学试验;(2)含冰页岩物理力学试验;(3)含冰凝灰岩物理力学试验;(4)含冰板岩物理力学试验;(5)含冰安山岩物理力学试验。基于以上物理力学实验,分析多年冻土公路隧道含冰围岩的施工力学特性及变形机理,建立隧道多年冻土的破坏准则,提出多年冻土隧道合理有效的施工方案、控温标准、变形控制技术和保温方案,有效解决特殊地理、恶劣气候及地质条件下所面临的隧道设计、施工技术难题,为今后在高海拔多年冻土区修建公路隧道积累宝贵的工程经验,为在高海拔冻土地区建成便利的公路交通系统,推动我国青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1.2研究现状

1995年,淮南矿业学院的杨平根据两淮地区近十个井筒的人工冻土力学试验,归纳总结出了该地区深部冻结土的强度和变形的一般特性。

2001年,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所的李宁、程国栋、许学祖和朱元林从冻结土的宏观力学性质,正冻土中的水、热迁移理论,正冻土的水热力耦合模型四个方面分析综述了国内外冻土力学的发展历史、研究现状与我国冻土力学研究中存

在的问题,并指出了我国冻土力学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

2003年,大连理工大学的刘增利和李洪升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程地基冻胀破坏机理及冻害预报》(项目批准号:59578039)和《冻土地基广义强度破坏理论及其应用研究》(项目批准号:50278010),采用断裂力学方法对其破坏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目的建立一种新的破坏准则一广义强度破坏理论。同时对冻土进行损伤量的细微观测试分析,为后续采用损伤力学进行冻土破坏机理分析做好前期准备。

2003年,兰州大学的张俊兵和林传年、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所的朱元林在常应变率下对饱和冻结兰州粉土(黄土)进行了单轴抗压强度试验。通过对试验资料的分析,得出了在一定条件下粉质粘土抗压强度的变化规律。次年,他们又通过对三种不同干密度的饱和冻结黏土在常应变率下做了单轴抗压强度试验,得出了饱和冻结黏土的单轴抗压强度受温度、应变率、破坏时间及干密度等因素的影响规律,并分别建立了以温度、应变率(或破坏时间)及干密度为变量的强度预报方程。

2005年,东南大学的刘雨和龚维明在分析多年冻土地区桩基工作机理的基础上,结合冻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及热学性质,着重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区钻孔灌注桩设计中基础冻结力的形成过程、回冻过程中基桩承载力的变化规律、施工后桩周冻土的回冻规律等几个主要力学问题进行了研究。对灌注桩基础在多年冻土条件下的力学特性和工作机理进行了阐述,表明了其力学问题的差异性和特征性,提出了多年冻土中桩基的设计准则。

2006年,大连理工大学的刘晓洲和李洪升从研究冻土发生脆性断裂破坏的条件出发,建立了适用于冻土自身特性的断裂破坏准则。同时,还就在冻土试验研究中从未采用过的翼型裂纹试样进行了压裂断裂韧度和压剪断裂韧度测试研究,分别得出了这两种计算模型的断裂韧度值,并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2006年,安徽理工大学的张照太和汪仁和以试验为基础,根据正交试验设计,对多种影响冻土力学性能的因素进行试验分析研究,进行了不同应力路径下冻土三轴强度试验,尤其是获得了卸载条件下冻土的力学性能参数。通过对冻土流变试验结果的分析,以 C.C.维亚洛夫提出的冻土幂函数蠕变方程为基础,采

用Mises屈服准则,对C.C.维亚洛夫方程进行修正,获得了修正的CC.维亚洛夫蠕变方程。

2006年,天津市政工程设计院的张贵生、重庆交大的梁波以及兰州交大的刘德仁通过对青藏高原清水河、北麓河、安多三个典型工点,五种典型土样的室内试验,对与多年冻土冻融变形密切相关的冻土物性、力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对基本物理性质、压缩系数和强度参数进行了对比分析。

2006年,东北林业大学的许净莲和贾艳敏从冻土和桩的性质入手,归纳了冻土的典型本构关系,对冻土的工程性质、桩的荷载传递机理和破坏模式进行了介绍。随后对桩土相互作用机理及桩土的应力分布进行了详细论述。

2008年,兰州交通大学的孙文和吴亚平对青藏高原北麓河冻土区气候变化特点和趋势作了分析,研究了在气温变化的背景条件下,多年冻土区普通填土路基和热棒路基地温变化特点及发展趋势,进而研究了涵洞对热棒路基热稳定性的影响。

2008年,吉林大学的陈义民对中俄石油管道冻土区不同土质间融沉特性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其影响机理进行了阐述,并且参照规范中的分类标准对各类冻土的融沉性进行了分类研究,并与规范值进行了比较分析。

2009年,南京林业大学的王效宾和杨平以南京地铁二号线逸仙桥站盾构出洞水平冻结加固工程为依托,应用室内实验、现场实测、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的综合方法,对人工冻土融沉特性、冻融土体物理力学特性、人工冻土融沉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规律及人工冻土融沉的防治措施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

2009年,北京交通大学的段东明和魏庆朝通过对国内外冻土湿地路基研究现状的调查分析,在查清唐古拉山北麓冻土湿地工程地质条件基础上,开展了以路基失稳发生机理和工程处理措施为核心的冻土湿地路基稳定性关键技术研究。通过高原冻土湿地路基稳定性数学模型分析、试验段实体工程冻土地温和路基变形观测和基于观测数据基础上的理论预测计算,提出了影响高原冻土湿地路基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2009年,东北林业大学的候恩创和程培峰以哈尔滨市具有代表性的道路粘质土作为研究对象,考虑了冻融温度、冻结方式两个因素,研究了路基重塑土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