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火炕考源——兼谈坑字与炕字的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丰出版社,1996.
[12][后晋]刘啕.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wk.baidu.com
[13][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4][清]屈大均.广东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5]隋树森.全元散曲[M].北京:中华书局,1964.
[16]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M].长沙:岳麓书社,1991.
关键词:炕坑掘坑生火考古
炕是北方人用土坯或砖头砌成的一种床,底下有洞,可 以生火取暖。炕在我国北方农村地区极为常见。故一直流传 着“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说法,可见“炕” 在北方百姓生活中的_重要地位。
清代顾炎武在《日知录·土炕》中谈N-“北人以土为 床,而空其下以发火,谓之炕。古书不载”,“《1日唐书· 东夷高丽传》: ‘冬月皆作长坑,下燃媪火以取燠’,此即 今之土炕也,但作坑字。”既然“古书不载”,那“炕”从 何而来?源于何时?“炕”又为何写为“坑”?笔者在此不 揣浅陋,试为阐述,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我国古代先民除了“掘坑生火”外,还筑灶以取暖, 《吕氏春秋》记载:。卫灵公天寒凿池,宛春谏日: ‘天寒 伤民。’公日: ‘天寒乎?’宛春日: ‘公衣狐裘,坐熊 席,陬隅有灶,是以不寒。”(《新序》同,“陬”作 “陕”)是于屋隅筑灶,烧以取暖。又《左传·定公三 年》:。(邾子)自投于床,废于炉炭,烂,遂卒。”是装 炭于炉,近床取暖,可移徙也。又《昭公十年》:“初,元 公恶寺人柳,欲杀之。及丧,柳炽炭于位,将至,则去 之。”是以炭温地,使元公坐其处(古人席地坐)而暖也。
参考文献:7
[1]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2]柳建钰.记号字、半记号字及其在现代汉字中基本情况探
讨[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
[3]黄亚平孟华.汉字符号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4]唐兰.中国文字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火,亢声。’本义为烘烤使干燥。”
②《辞海》“炕”字条。
③张秦湘吴英才李压斌《勿吉一棘羯文化研究》,载《北 朝研究》1992年第1期。
参考文献: [1][东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
局,1962.
[2]辞海编辑委员会等.辞海·语词分册[z].上海:上海辞书出
版社,1986.
[3][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M].上海:上海占籍出版社,1986.
字总共1364个,占38.97%,远远超过了表意字所占比例,排 在形声字之下,居第二位。可见,记号字在现代汉字中有逐 渐增多的趋势,是一种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记号字在现代 汉字中的地位不容忽视,对记号字的界定、分类也是势在必 行的。讨论现代汉字的性质不能忽略记号字。分析记号字的 前提应在共时平面上,从构字角度静态地加以分析。
穴,架木于上,以土覆之,状如中国之冢墓,相聚而居.夏 则出随水草,冬则入处穴中”;
程新唐书·黑水鞯辐传》:黑水酥羯“居无室庐,负山 水坎地,梁木其上,覆以土,如丘冢然”.
中国与前苏联的考古资料也证明了勿吉一韩韬的半穴
居习俗。如:不筑城的村落当以黑龙江省绥滨县同仁遗址为典 型。遗址面积约300×200平方米。建筑法为:先在穴内四周挖 槽,立木板为壁,在里侧挖竖柱支撑平放的圆术,屋椽搭于圆 木之上,地面往往烧烤,在居住面铺有“门”字形木板,当为 起居处。灶坑在中央,灶为方形,边长约40厘米,灶之四周用 木板镶成四框,房顶应为四角钻尖式,此房经c4测定年代为公 元540~670年,当为隋唐时期,应是黑水鞣褊遗址@。
语棘考舌
“火埘’ 考源
—二兼谈“坑”字与“炕”字的关系
口周小花

摘要: 。火炕”是我国北方农村主要的取暖设施,此设施早在唐代时就已出现,清代顾炎武在《目知录· 土炕》中也谈到: “北人以土为床,而空其下以发火,谓之炕。古书不载”, “古书不载”是由于古人居住方式经 历了半地穴式到地上房屋式的过程. “掘坑生火”是将“炕”字写为“坑”的原因,多数辞典将“炕”字与“坑” 字看成“通假字”或“异体字”,此说非也,二者应为。古今字”的关系.
人肃慎——挹娄一勿吉——韩羯居住环境如下: 《晋书·四夷传》:肃慎“夏则巢居,冬则穴处’; 《《后汉书·东夷列传)):挹娄,其人“处于山林之间,
土气极寒,常为穴居,以深为贵,大家至接九梯”; 《《魏书·勿吉传》:勿吉“其地下湿,筑城穴居,屋形
似冢,开口于上,以梯出入”; 联旧唐书·鞔鞠传》:棘靼“无屋字,并依山水掘地为
一、“炕”的字义 (一)“炕”的本义 《说文·火部》:“炕,干也。从火,亢声”,段玉裁
注:“炕,谓以火干之也”; 《广雅·释诂》“炕,干 也”,王念孙疏证:“今俗语犹呼火千日炕矣”: 《诗经· 小雅·瓠叶》:“有兔斯首,燔之炙之”,毛传:“炕火日 炙”,孔颖达疏:“炕,举也。谓以物贯之而举于火上以炙 之”。可见,。炕”的本义应是动词,为烘烤使干燥①。 “炕”的这一动词义,在北方方言中也常常见到,如:
语棘考舌
身寒腹饱麻衣旧。饮仙家水酒两三瓯,强如看翰林风月三千
首。”《广东新语卷一·天语风候》。“北人至止,多有衣
重裘坐卧火炕者。盖地气随人而转,北人今多在南,故岭表
因之生寒也”,清代记载“炕”的文献较多,盖与满清统治
有关,在此不再繁冗例举。
我们不仅从文献中印证了火炕在我国唐代就已产生,考
古学上也证明了这一点。《黑龙江区域考古学·唐代渤海文化
[5]苏培成.现代汉字的构字法[J].语言文字应用,1994,(3).
[6]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甄婷婷,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
2 万008方.0数4 据
由于北方少数民族居于这种半地穴式的住所,所以早期 的人们御寒的方法往往是在住所的地表生火取暖,位置大多 选在中央,当然也有其他位置。后来,这种方法逐渐演化为 在住所内挖一个同定的坑,在坑中生火以取暖。之所以“掘 坑”,是因为置火于地下,坑内的保温性能比较好,汉代使 节苏武在天寒地冻的匈奴牧羊19年,之所以顽强地生存下 来,就得益于这种保暖方式。.《汉书》说他“凿地为坎,置 温火”度日,无疑是真实的写照。
三、“火炕”的产生及“炕”与“坑”的关系 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农耕民族的居住方式也相应地发 生变化,即从半地穴式房屋发展到地上居住房屋。由于居住 条件的改善,人们不再“掘坑生火”取暖,而普遍选择了更 加保暖、更加卫生的取暖方式——“火炕”。 名副其实的“炕”至少在唐代已经产生,唐朝慧琳《一 切经音义》卷十八注21《考声》云:“上榻安火曰炕”。这 是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火炕”用例。后晋刘啕的《旧唐 书·高丽传》载:“其所居必依山谷,皆以茅草葺舍,唯佛 事,神庙及王宫,官府乃用瓦。其俗贫窭者多,冬月皆作长 坑,下燃煜火以取暖。”这里的“坑”即今之土炕;顾炎武 在《日知录·土炕》中也记载: “《旧唐书·东夷高丽 传》:冬月皆作长坑,下燃媪火以取燠,此即今之土炕也, 但作坑字”,此处将“炕”写成“坑”,盖与“掘坑生火” 这一取暖方式有关,另瞿佑《望江南》:“舍北孤儿偎冷 坑,墙东嫠妇哭寒檠”,也将“炕”写成“坑”。 “坑”字与“炕”字到底是什么关系呢?笔者查了一些 字典、辞典,大多数辞典将此释为“通假”,即“坑”通 “炕”(如: 《辞源》《辞海·语词分册》《古代汉语词 典》)或“异体”,即“坑”同“炕”(如: 《汉语大词 典》《汉语大字典》)。其实“炕”字与“坑”字的关系并 非“通假”或“异体”,二者乃是一组“古今字”,原来只 写作“坑”字(盖与“掘坑生火”有关),但由于“坑”字 本身的释义过多,乃多义字。又由于“炕”本与“火”有 关,故将。土”字旁换成了“火”字旁。 唐代记载“炕”的文献极少,北宋以后逐渐增多。北宋 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卷三《女真传》载:“其俗依山 谷而居,联木为栅,门皆东向,环屋为土床,炽火其下,与 寝食起居其上,谓之炕,以取其暖”,即用土为床,在其下 生火取暖。可见,北宋时期,土炕的作用已经与现在的炕的 作用一样,除了取暖外,北人饮食也在其上。 北宋宇文懋昭撰的《大金国忐·初兴风土》记载: “其 居多依山谷,联木为栅,或覆以板与桦皮如墙壁,亦以木为 之。冬极寒,屋才高数尺,独开东南一扉,扉既掩,复以草 绸塞之。穿土为床,媪火其下,而寝食起居其上”;又《大 金困志·婚姻》中记载:“妇家无大小,皆坐炕上,婿党屣 拜其下,谓之‘男下女’”;宋范成大《石湖集》卷六<丙 午新正书怀)诗之五:“稳作被炉如卧炕,厚哉绵旋胜披 毽” ;南宋朱弁《炕寝》诗:“御冬貂裘敝,一炕且砼 伏”: 《全元散曲·不忽木》“【寄生草】但得黄鸡嫩,白 酒熟,一任教疏篱墙缺茅庵漏。则要窗明炕暖蒲团厚,问甚
(第一册)[Z].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9]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第二卷)[Z].上海:
上海辞:抒出版社,1986.
[10]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第1册)[Z].武
汉:湖北辞书出版社;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6.
[1I][唐]慧琳.一切经音义[A].大正藏(第54册)[M].新
如:听、杂。 (三)半记号半表意字
这类字中有不少是古代的形声字。字义古今没有发生很 大变化,即形旁仍能表义,但其声旁己不能准确表音,由音 符变成了记号,就成为半意符半记号字。如:绑、摆、鳖、 布、急、蛇、霜:有的是由于汉字简化,使得音符不再表 音,如:灿、灯、炉。
(四)半记号半表音字 这一类主要来自古代的形声字,由于意符不再表意而形 成的。如:“球”小篆为瑞,《说文》解释为:“玉声也, 从玉求声。”在古文中意义与玉有关,在现代,其意义为一 种体育用品,与玉没有任何关系。其它如;级,村、亿、 把、但,吗、管、缴、但、茹等字也是如此。 四、结语 记号字是汉字发展的产物,是随着语言与社会的发展而 1 1 6产生的。柳建钰先生对《常用字字表》和《次常用字字表》 中所列的3500个汉字做了统计分析,结果如下:记号半记号
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
(周小花,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1 17
万方数据
2008.04
"火炕"考源——兼谈"坑"字与"炕"字的关系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17]谭英杰孙秀仁赵虹光干志耿.黑龙江区域考古学[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18][北齐]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9][宋]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正.大金国志校正[Z].北京:
中华书局,1986.

[20]张碧波董圉尧.中国占代北方民族文化史[M].哈尔滨:黑
[4][南朝]范哗撰,[唐]李贤注.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
局,1965.
[5][唐]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6]古代汉语词典编写组.古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
馆,2000.
[7][清]顾炎武撰,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解[M].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1985.
[8]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等.辞源(修订本)
有火炕。”这说明当时渤海是流行使用火炕的,且火炕在我
国东北古代各民族中,早已是一种共有的取暖设施。
综上所述,最初只有“坑”字,由于先人们“掘坑生
火”,所以用“坑”表示“炕”这一意义,随着“坑”字本
身的释义逐渐增多,所以不得不另造一个“炕”字。
注释:
①《汉字源流字典》:“《说文·火部》: ‘炕,干也,从
“二亩地的谷穗没见黄,掐回家来锅底下炕.”(张天 民《死不着)))
与此同时,“炕”的“烘烤”义又引申出“掘坑生火” 义。如:
“‘或燔或炙’,孔颖迭疏: ‘或炕火贯炙之’”
《诗·小雅:楚茨》o。
二、“掘坑生火”的原因 人们之所以要“掘坑生火”,这与当时的自然环境及生 活条件有关。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住所按时代可分为早期半 地穴式住所和地上房屋式住所两类。如史书记载女真人的先
遗存》中记载:“……于团结渤海村落遗址发掘4座平民住
宅,每座面积不大,均为半地穴式(据知渤海上京城内的许多
一般性居址,也通常采取半地穴式的造法)。内有火炕,其两
端各与灶及烟道相连。这是对渤海平民宅址的初次发掘。”
“上京龙泉府故城遗址是我国东北地区最大的,保存最好的一
座中世纪重要城址。在上京城的l号房址,寝殿遗址中均发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