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2019年高考考前最后一卷(一)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高考考前最后一卷(一)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24.战国后期,“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成为各家学说努力的共同方向,学术思想的发展逐渐呈现出交融、趋同的态势。这一趋势()

A.标志着“百家争鸣”的结束

B.阻碍了学术思想的发展

C.利于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D.与历史发展趋势相一致

25.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汉武帝“作左官之律”。应劭对此解释道,“人道上右,今舍天子而仕诸侯,故谓之左官也”,不经中央派任而私仕于诸侯即构成“左官罪”。这一措施旨在

()

A.限制和打击诸侯势力

B.将选官权力收归中央

C.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

D.掌握地方官员任免权

26.北宋真宗成平年间(998—1103年),丁谓任福建转运使,负责福建交通运输事务。他在任期内大力加强对北苑贡茶的管理,使北苑贡茶的质暈、品种和数量都有极大提髙,并因此得到提拔。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

A.茶叶生产的影响力

B.荼叶商人地位提髙

C.选官制度发生变化

D.制茶技艺达到顶峰

27.明代李贽坦言“人皆有私”,他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由此可知,李贽()

A.具有小农的私有观念

B.反对“存天理、灭人欲”

C.认为天理就是“本心”

D.对社会现实进行大胆批评

28.社会的相对稳定、大机器生产的出现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升、新式海军的建成等,给晚清当政者及相当一批人造成“中兴”之感。中国近代的这一场“中兴”()

A.实践了“实业救国”的思想

B.得益于清政府的政治改革

C.避免了中国被瓜分的命运

D.发展中酝酿着更大的危机

29.1931年9月25日,日本《读卖新闻》称“帝国政府于满洲并无领土欲求,我所期待的是帝国臣民安居乐业,以资本与劳力获得参加地区开发机会”。据此可知,这篇报道的实质是

()

A.掩盖日本政府的侵略野心

B.推脱发动九一八事变的责任

C.为全面侵华进行舆论宣传

D.强烈反对对伪满洲国的批评

30.美国商品涌进了中国的各大城市和众多中小城市,甚至在农村集市上也可见到美国货。上海的永安、新新、先施等大公司,美货占其全部货物的80%。1946年,在天津市场上美货所占比重是59. 16%。这种状况()

A.激化了列强在中国的竞争

B.直接导致中国的货币贬值

C.使中国民族工业陷入了困境

D.强化了中美战时同盟关系

31.据某回忆录记载:“整个学校就像唱空城计一样,一打听,才知道同学们是上西山大炼钢铁去了。……总务处把好端端的火炉砸碎,放入高炉炼钢。我当时曾以焦急的心情等待着母校也能放个卫星‘向党报喜’,没想到炼出来一堆废渣。”这反映了当时()

A. “文革”对教育事业的冲击

B.人们对国防科技的关注

C.人民公社“共产风”的盛行

D. “大跃进”运动迅速开展

32.1599年,荷兰国会在公告中明确地把罗马法比作各国的共同法。1609年,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也曾在一次演讲中宣称:“我们非常尊重(罗马)民法典,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般的学识,而且对与外国的条约事项也是必不可少的,它用万民法的方式同外国进行交往。”这说明罗马法()

A.奠定了近代西方各国法律的基础

B.确立了欧洲社会的行为规范

C.为解决外交纠纷提供了法律依据

D.成为了欧洲各国通用的法律

33.共产党员穆拉维也夫曾说:“1918—1920年所建立起来的那种制度是美好的……当听到要把巴

库和格罗兹尼的石油租给外国资本家去经营的时候,真像当头挨了一棍似的痛心……十月革命的大厦正在摇摇欲坠。”这反映了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深入人心

B.党内对新经济政策存在一些质疑

C.苏俄尚未找到正确的过渡方向

D.苏俄借助西方力量实现了工业化

34.在1929年夏季的三个月中,纽约股票交易所的威斯汀豪斯公司的股票从151上升到286,通用电气公司的股票从268上升到391,美国钢铁公司的股票从165上升到258。这表明

()

A.美国电气、钢铁等新兴工业发展较快

B.垄断组织有利于美国的经济发展

C. “自由放任”政策刺激了消费市场

D.经济“繁荣”促使股票投机活跃

35.右图为1958年1月我国《人民日报》发表的时政漫画。该漫画反映了当时()

A.美苏共同致力于推动世界和平

B.美苏已结成主宰世界的军事联盟

C.中苏关系处于良好的发展态势

D.和平与发展成为当时世界的主题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16世纪上半期,英国进行宗教改革,与罗马教会决裂,确立了自己的民族教会安立甘教会,国王成了英周教会的最高首领。国王是这块国土上最高的世俗权威和精神权威,国王对教会是王权至尊。王权至尊的背后不仅是政教的一体化,也代表了对国家及国家主权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正是民族国家兴盛所必不可少的。正是在宗教改革的历程中,英国民众开始认为英国不同于并且高于其他欧洲国家,这种民族内部的认同感和相对于其他民族的优越感以后持续增长,到了伊丽莎白时代(1558—1603 年)达到了最高峰。学者们一致认为,伊丽莎白时代标志着英国民族国家的兴盛。

——摘编自蔡骐《论英国宗教改革的政治遗产》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者蜂拥而来,士大夫阶层的最初反应与历史上其面对外族进扰的反应并无二致,他们所关注的不是中国主权利益受到损害,而是传统华夷秩序遭到践踏。绝大多数的普通中国民众,用恩格斯的话说则是依然“保持平静,让皇帝的军队去同侵略者作战”。而甲午战争的失败,深深刺痛了中国人因循守旧和麻木的神经,并在事实上直接促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认识的突变。甲午战争不仅促成了中国人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更重要的是让当时中国的政治精英同时意识到了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极端重要性。

——摘编自孙军《试论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宗教改革的特点及其对民族国家兴盛的促进作用。(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与英国民族国家意识形成原因的不同之处,并概括“中国民族认识的突变”的表现。(10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族国家意识的认识。(5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